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zwl8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共含1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zwl8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1:《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漫(  ) 幕(  ) 键(  ) 剧(  )

慢(  ) 暮(  ) 键(  ) 据(  )

肋(  ) 廊(  ) 援(  ) 凌(  )

胁(  ) 廓(  ) 授(  ) 陵(  )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两肋(lèi lè)    瘸腿(qué qié)

眩晕(xuán xuàn)  屏幕(pín pínɡ)

三、造句

求助——

四、加标点符号

可是苏珊回答 我感到眩晕 挺住 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 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她好久才回答 痛 痛得更厉害了

发展练习

苏珊“网上求救”的'成功让你想到些什么呢?请把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语文

1、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我国的省名或城市名,使前四个字和后四个字各是一个成语。

◇至高无____ ____枯石烂  ◇低三下____ ____流不息

◇人云亦____ ____腔北调  ◇气壮山____ ____辕北辙

◇声东击____ ____居乐业  ◇一技之____ ____里淘金

◇万古长____ ____底捞月  ◇见多识____ ____山再起

2、在《水浒传》中有108位英雄好汉,他们各有自己的绰号,请连线。

宋江   黑旋风

林冲   花和尚

吴用   豹子头

李逵   及时雨

鲁智深  智多星

【参考答案与提示】

趣味语文1:上海,四川,云南,河南,西安,长沙,青海,广东。

2:宋江——及时雨,林冲——豹子头,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鲁智深——花和尚。

篇2:网上呼救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6个。

2、积累词语若干个、句子2句。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边默读边思考,划出表示时间的词。

5、用“一边……一边 ……”写句。

6、知道网络使电脑之间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边默读边思考。

2、积累句子,用“一边……一边……”写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电脑、网络。

2. 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3. 小结。

4. 示题、读题。

二、整体了解

1. 自读课文。

2.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词,想想:在这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

2. 交流。

板书:将近六点    网上呼救

六点十分    麦克求助

十分钟后    美芬联系

六点三十    苏珊得救

3. 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些时间?

(1).情况紧急

(2).网络作用之大,仅用了半小时,使美国男孩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芬兰学生。

4. 再读课文,哪些词句使你感受到情况紧急,用“--”划出。

5. 交流:

▲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指导朗读。

▲突然,她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此时,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距离最近的电话也无法拿到。于是,她强忍着疼痛,上网发出了求救信息。

学生字:灼

指导朗读。

▲那边的工作人员一边联系芬兰有关方面,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a.用“一边……一边……”说话

b.学生字:询

c.指导朗读

▲6.7.8.9节,根据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四、复习拓展

1. 齐读全文。

2. 完成词句活动室。

3. 说说互联网上的小故事。

[网上呼救 教案教学设计]

篇3:西师大版《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 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 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 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 揭示课题

●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 理解“呼救”的意思

●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 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 引读:因为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 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 生命垂危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 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 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 马上到

请尽快 谢谢

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 (求救)

苏珊 ← 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课后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篇4:五年级上册《网上呼救》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总结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1)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三、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四、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2.集体交流:从这些内容你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热心

3.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4.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1.语文片段训练:围绕一点写一写,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预习下一课。

篇5:《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麦聊珊兰联灼肋距询址”,积累词语“漫游互联网救援”能辨字组词。

2.能用“一边……一边……”造句。能根据例句练习写对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4.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信息化社会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的朗读练习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苏珊无能为力的状况,也就是课后练习要认真读的两句话,另一个是麦克想方设法营救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的留白点是麦克在网上呼救的具体内容,这正好是读写结合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今天,老师这儿有几个近几年才出现的和电脑有关的新名词,不知道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互联网

聊天室

网上漫游

(把课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拿出来先解释,不仅可以一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降低讲解课文的难度)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些什么?

3、有的时候互联网还可以救人呢!

4、出示课题:解释呼救

二、初步感知,质疑

1、为什么要往上呼救呢?谁在呼救呢?呼救成功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轻声读读课文

2、学生释疑

为什么要通过网上这个形式来呼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原因

三、理解课文

1、学生交流答案

对,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

2、发出求救信号的苏珊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第三小节

理解:灼痛

灼痛到什么程度?(重点指导相关语句,以重点句的朗读带动整个段的朗读)

赛读

3、为什么这么严重的情况苏珊仅用了12个字来表达?

4、时间很紧张,晚一步就有可能带来生命的危险,麦克又是如何关心苏珊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对话很精炼,可以看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看出情况紧急,看出麦克的机智和善良)

“你在什么地方?”

“芬兰”

“你怎么样?”

“痛”

“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练习朗读

(指导联系上下文读出双方的语气,尤其是苏珊的一个字: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出“痛”要在停顿一会儿再读,读出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的感觉。)

5、不仅是麦克,找一找,还有那些工作人员也是争分夺秒的救助苏珊的?

教学:一边……一边--(可以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

指导造句

6、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请大家填出主要时间

7、算一算,从苏珊呼救到苏珊得救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出示世界地图,感受芬兰和美国的距离之远

感受互联网的速度之快

四、总结全文

填空:

苏珊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救,依靠的是( )和( )。

板书设计:

(芬兰) 苏珊----------求救---------------麦克(美国)

-----------救助---------------

半小时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6:《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1. 你喜欢上网吗?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2. 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3. 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4. 交流感悟,初步感受一个美国孩子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及时获救的神奇。

(1)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

(2)桑恩看到呼救时是如何想的?

(3)桑恩为苏娜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太神奇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苏娜最终能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将体会写下来。

(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让学生明白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原因有四:

1. 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1)桑恩在美国,苏娜远在芬兰,他们相隔万里,没有互联网,苏娜不可能发出求救信号,桑恩也不可能收到求救信号。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美国和芬兰的位置,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2)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将近6点,桑恩发现求救信号;6点14分,桑恩将苏娜的情况告诉了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6点24分,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不久,苏娜获救。

2. 桑恩富有同情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1)“你能帮助我吗?”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桑恩发现求救信号,立刻关切地询问。)

(2)“桑恩凝视着苏娜刚刚发出的信息……最后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①读这段话,引导学生抓住“凝视”、“赶紧”、“连忙”、“立即”体会桑恩富有同情心。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她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盯着电脑屏幕,他叫苏娜说出她所在的地址。

①“挺住!”一句中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表示语气坚定。)

②桑恩为什么用粗体大字打出信息?(因为苏娜感到眩晕,桑恩担心她因看不见而失去信心。)

③从“两眼盯着”中你体会到什么?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1)出示句子:“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体会艾眉的惊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娜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10分钟以后,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体会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4. 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

出示句子:“不久,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娜。”想象救援人员遇到的困难,体会救助的及时。

四、拓展延伸

1. 讨论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2. 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7:《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她的神奇,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3、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聊天室、互联网”等词语的含义,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准备:1、认识文中的生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你了解“电脑网络”吗?集体交流。课件播放网络相关知识。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网上救援的真实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八自然段,感悟第一个问题:芬兰的苏珊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求救信号的?

①苏珊为什么发出求救信号?指名读相关句子。(反复炼读第六自然段,联系生活理解“灼痛”“两肋”“急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苏珊突然发病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

②苏珊为什么用“黑色粗体大字”发出求救信号?

③桑恩看到苏珊的求救信号后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过渡:苏珊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用互联网求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远隔万里却富有同情心的桑恩。

2、学习九至十八自然段。感悟第二个问题:美国的小男孩桑恩是怎样帮助苏珊获救的?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总结:

四、延伸拓展,实践活动

1、苏珊的获救,互联网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跟苏珊的沉着与智慧是分不开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危险要懂得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自救,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吧!(课件播放:鞋子的故事)

2、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课后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并学习上网,看看互联网上有哪些信息。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8:《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总结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1)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三、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四、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2.集体交流:从这些内容你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热心

3.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4.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1.语文片段训练:围绕一点写一写,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预习下一课。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9:《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呼救)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5段)写桑恩得知苏娜远在芬兰,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第四部分(第6~8段)写紧急救援中心接到电话后马上采取行动,最后苏娜脱险。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回忆学法。教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2.讨论: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桑恩看到呼救时是怎样想的?桑恩为苏娜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②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③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④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⑤比赛读。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教师:想一想苏娜为什么能最终获救?

1.再读读课文,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全班交流。

原因:

①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抓住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

②桑恩很有同情心。(“凝视”“赶紧”“连忙”“立即”这些词语表现出桑恩的同情心和镇静。)

③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这句话表现出了艾眉的惊讶和不解。在桑恩与艾眉的对话和时间的紧迫中,能体会到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④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抓住最后一句话感受。)

3.总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了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爱,那你永远都活在幸福之中。

七、拓展迁移

1.复述:救人的全过程。

2.讨论交流: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八、总结

教师: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仅被桑恩的爱心和机智打动,还被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会赞叹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0:《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设交际情境,品析语言,提高能力。

3、再现对话情境,灵活指导朗读。

4、抓住时间线索,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会认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体会网络故事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生词卡、教学挂图

2、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并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识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上过网吗?在网上一般可以干些什么?

2、上网可真有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心里读。一边读一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5、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苏珊在网上求救的原因,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网、苏、按、号、互”五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网”,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的5-8自然段,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孩子们,再一起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网上呼救》)

2、创设情境,巩固生字。

师:我们的学习伙伴乐乐通过互联网给同学们发来了一些电子邮件,想看看吗?

(1)出示要求“学会”的宇,分小组开“火车”读。

(2)出示要求“会认”的宇,分男女生轮读。

二、精读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1至第4自然段,还记得吗?芬兰(贴国旗图片)的女大学生苏珊(贴人物图片)在图书馆利用互联网(贴电脑图片)查询资料时,双腿剧烈疼痛,呼吸感到困难,在双腿不能行走的情况下,她想到通过谁可以帮助她?

师:苏珊强忍疼痛,通过互联网发出呼救(板书:呼)“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美国(贴国旗图片)得克萨斯州12岁男孩桑恩(贴人物图片),在互联网上聊天时,无意中收到求助信息,情况紧急!后来的情况怎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的第5至第7自然段,要边读边想。

(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教师反馈读书的情况,请学生在小组内与学习伙伴交流:桑恩是怎样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的?首先是怎样做的?然后怎样做?最后怎样做呢?

(2)师:我们先看看桑恩是怎样通过互联网救助苏珊的?请一起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师:通过读第5自然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出示词语“凝视”。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师:“凝视”是怎样在看?

师:再一起读读这个词,读出你们的体会。

师:桑思凝视着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急于知道--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评。学生再齐(师;你们也赶紧问一问?)

师:当苏珊回答是芬兰时,桑恩吃惊极了,他为什么吃惊?指名回答。

(出示世界地图:芬兰、美国处在东西两个半球。)

师:美国和芬兰之间相隔有一万五千千米,如果从美国坐飞机到芬兰去,大约需要十几个小时,要是坐轮船去,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得好几个月的时间,远不远?

师:正因为桑恩吃惊极了,所以连忙和母亲商量。出示词语“商量”。生读词。

师:他为什么连忙和母亲商量,谁能回答?

师:商量的结果是?指名回答。

师:你真棒!那么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第6自然段。

师:过渡语:6点14分,桑恩接通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正在值班的艾眉的耳机响了。

师:请你们同座之间学学艾眉、桑恩,读读这段对话。

师: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台上分别扮演艾眉、桑恩,读读这段对话。其他同学呢,请你们在下面当小评委,听听他俩读得好不好?待会儿我们要评选最佳评委,奖励“皇冠”一顶。(指名读、评读、分角色读)

4、学习第7自然段。

师:于是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请你们读读书上这句话。出示词语“吩咐”。学生读词。

师:想想当时艾眉吩咐桑恩的情景,现在你们就是艾眉,我就是桑恩。怎么吩咐我呢?我又该怎样做?

师:过渡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苏珊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她顽强地与生命抗争着,再次通过互联网发出呼救(我感到眩晕。)出示词语“眩晕”。学生读词。

师:“眩晕”是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

师:(出示句子)说得好,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随时都可能倒下去,我真担心她撑不住,桑恩在哪?他又是怎样通过互联网极力挽救苏珊的生命呢?请你们读读书上的句子。

师:孩子们,从桑恩打出的这两个粗体大字中,你能读懂什么? 体会到什么?

师:仅仅就这两个字,一字值干金,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个字吧。

师:不仅如此,桑恩还通过互联网打出--(出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这给了苏珊极大的安慰、极大的鼓励,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过渡语:好久,苏珊才通过互联网打出一句话:“痛,痛得更厉害了。”出示词语“厉害”。学生读词。

师:(手扶桌子,神情痛苦):“痛得厉害。”请再读读这个词语,读出这个感受。学生读词。

师:痛,痛得更厉害了。苏珊好久才回答,这说明她的病情怎样?

师:苏珊又是怎样忍受着疼痛,通过互联网打出的这句话,孩子们,想象她当时痛苦的情景。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师:她痛得快要死去了,还有力气吗?(范读、指导读)

师:情况危急时,桑恩又是怎样做的?再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的,读读这句话。(盯着)

师:“盯着”仍然是怎样地看?说明什么?

师:说得对,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师:当苏珊通过互联网终于发出了她所在学校的地址时,你们想象一下,桑恩会是怎样的心情?

师:书上哪个词最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情?师:你们也学着桑恩喊一喊吧。

师:这时,芬兰已是凌晨两点,也是美国晚上七点。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苏珊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她还经受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孩子们,你们想对苏珊说些什么呢?

师:桑恩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这么多事情,那你们说,桑恩又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5、师:苏珊得救了没有?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指名回答。

师:在网上呼救的整个故事中,是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指名回答。

师:对,桑恩正是通过互联网来救助苏珊的。那黑板上的问题都弄清楚了吗?芬兰的凌晨两点是美国晚上七点,在一个多小时里,互联网的作用可真大,它更方便,更快捷。

6、师总结:正因为它的帮助,才会有苏珊战胜病魔的奇迹,才会有桑恩于助人的奇迹,才会有不同国家之间人与人相互帮助的奇迹。自从有了互联网,地球就像一个村庄,将世界各国朋友紧密联系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分国度、不分人种、不分肤色、不分语言,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心(贴“爱心”),我们彼此会成为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爱心唱一首《欢乐颂》吧!(师生情绪饱满齐唱《欢乐颂》)

7、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你还希望电脑能干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出示:我的作品)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后面的四个生字,指名学生认读,说说你最会记哪个生字。厉:什么结构的字?(半包围结构,被包围的部分“万”字要半露半藏,“万”字上面的一横要稍微写长一点,“万”的横折勾收笔时要低于撇。)

2、互:提醒学生注意“互”的笔顺规则。

3、学生描写“厉”“互”。

板书设计

19 网上呼救

芬兰国旗图片美国国旗图片

苏珊 互联网桑恩

呼 救

“我感到眩晕” 凝视

“痛,痛得更厉害。” 商量

照办

盯着

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1:《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 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 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 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 揭示课题

●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 理解“呼救”的意思

●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 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 引读:因为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 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 生命垂危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 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 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 马上到

请尽快 谢谢

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 (求救)

苏珊 ← 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关于课后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2:网上呼救课文探究感悟

网上呼救课文探究感悟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网上呼救》探究感悟。

探 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桑恩为什么用粗体大字打出信息?

因为苏娜感到眩晕,桑恩担心她因看不见而失去信心。

感 悟

①哪些因素使得苏娜最终获救?

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原因有四:

1. 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2. 桑恩富有同情心。

3.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4. 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

篇13: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速度之快与神奇美丽,同时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由生活中的'电脑使用说起,引出奇妙的互联网不仅可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有时还能挽救人的生命,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期待。接着问学生课文中讲了谁救了谁?麦克是哪个国家的?苏珊呢?老师马上通过互联网查询世界地图。老师请大家看一下这就是:“世界地图”,美国和芬兰中间隔着太平洋、北冰洋,如果乘坐飞机将要花费好多个小时。通过网络搜索世界地图,指出两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网络之神奇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快速和便利。

随后,我又设计:那么远的路,麦克是怎样成功地救助了苏珊呢?课文从苏珊得病到得救经历了多少时间?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圈划得出半个小时左右,教师马上小节:这么短的时间,又是这么远的路,就成功救助了一个危急病人,简直不可思议,只有网络才能办得到,它使远隔重洋的人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请学生自读课文,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时间的紧迫性,又写了互联网的速度之快;虽然大家素昧平生,互不相识,又远隔重洋,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爱、互助却不受时空的限制。

整堂课就是这样让学生由兴趣着手,最后有感而发,提升情感。

篇14:《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篇15: 《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速度之快与神奇美丽,同时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由生活中的电脑使用说起,引出奇妙的互联网不仅可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有时还能挽救人的生命,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期待。接着问学生课文中讲了谁救了谁?麦克是哪个国家的?苏珊呢?老师马上通过互联网查询世界地图。老师请大家看一下这就是:“世界地图”,美国和芬兰中间隔着太平洋、北冰洋,如果乘坐飞机将要花费好多个小时。通过网络搜索世界地图,指出两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网络之神奇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快速和便利。

随后,我又设计:那么远的路,麦克是怎样成功地救助了苏珊呢?课文从苏珊得病到得救经历了多少时间?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圈划得出半个小时左右,教师马上小节:这么短的时间,又是这么远的路,就成功救助了一个危急病人,简直不可思议,只有网络才能办得到,它使远隔重洋的人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请学生自读课文,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时间的紧迫性,又写了互联网的速度之快;虽然大家素昧平生,互不相识,又远隔重洋,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爱、互助却不受时空的限制。

整堂课就是这样让学生由兴趣着手,最后有感而发,提升情感。

篇16: 《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篇17: 《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显现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课文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富有情感,并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我在教学时,抓住时间线索,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快速、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事先(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时差现象,知道芬兰已是凌晨两点,就是美国傍晚七点多钟,在这“漫长”的一个多小时里,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强忍疼痛,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还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同时,桑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勇敢的小男孩。

不仅如此,孩子们通过学习还感受到,正是网络的快捷,才为苏珊战胜病魔,才为人们的爱心救助赢得了时间,自然为互联网创造的生命奇迹惊叹不已。

正因为以时间这条线索贯穿始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芬兰和美国虽时差相隔七小时,相距一万五千米,路途遥远,但人们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不分国度、不分人种、不分肤色、部分言语,紧密团结在一起,世界像个大家庭,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并且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后面的拓展练习顺利实施,使整个教学过程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

篇18:网上呼救教学反思

《网上呼救》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网络时代的真实故事,显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在图书馆突然发病,生命垂危,危机时刻她在网上聊天室发出了求救信息。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顿县的男孩桑恩看到这条信息,展开万里营救,终于使苏珊脱离危险。救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通过网络进行万里营救就显得很不一般,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到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网上呼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课文《童趣》教学设计

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课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课文《观沧海》教学设计

课文《日记》教学设计

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课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课文教学设计

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