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rgaribald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文章结构是他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随意,语言文白夹杂、或雅或俚、自然生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本设计希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风俗。
2、品味语言,体会其平淡有味的情致风格。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儿时趣事的怀恋之意。
4、从汪曾琪身上体悟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找一个有关端午节的童歌谣,你们有兴趣看看吗?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一下都出现了哪些端午风俗?
(包粽子、挂艾叶、桃枝插大门、手腕系百索子。)
端午节虽然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各地的风俗也略有不同。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就写了一篇有关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文章。(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感知、探究
1、他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板书:风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8种风俗)
2、挂鸭蛋络子都有那些玩法?
挑鸭蛋、吃鸭蛋、络子当饰物、在鸭蛋壳中装萤火虫
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挑个鸭蛋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能挑到淡青壳、秀气的鸭蛋小孩的心情怎样?既然能让自己开心,虽然费点时间,那也值得了。
如: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师:挑过来就是为了吃吗?要装在络子里当饰物。络子什么样?字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络子谁做的?为什么用彩色丝线?更漂亮、更美。因为它还要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当作饰物。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以前服装的样式跟我们现在有所不同。其实挂鸭蛋络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平安幸福的寓意。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就这三个动作琢磨起来就有如此的趣味。
如:吃鸭蛋一是解了谗,“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饿了就吃,很自由。二是惊险,“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还要用蛋壳做“灯笼”呢!
如:蛋黄蛋白吃光了,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为什么好玩?好看。那如果仅仅是因为好看,那老师觉得这段文字不够简练,我把它作了改动,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一下用蛋壳做灯笼的滋味。
师:汪曾w写这篇文章已经69岁高龄,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却能品出什么味?
板书:趣味
4、材料介入: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5、其实汪曾祺在家乡只呆了短短的十九年,成年后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北京,但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的家乡,他家乡的鸭蛋。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学生朗读2、3段)
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DD红油就冒出来了。”zhizi造型词的朗读指导
师:“吱DD”读出声音的延长,“冒”改为“流”如何?“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红油的香味。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哦”是叹词,有惊叹的语气。“哦”还对应了前面的哪个词?读出惊叹羡慕的语气,还有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
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师:这几个副词,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有独钟。
6、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了作者作为高邮人浓浓的自豪感。只是自豪于鸭蛋吗?还有什么让他自豪?那么在作者钟爱的鸭蛋中你还能品出什么味道来吗?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从这小小鸭蛋中我们又品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板书:乡味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了高邮端午的风俗,在小小的鸭蛋中尝出了趣味、乡味。
这也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8、材料: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
的滋味。---------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板书:生活滋味
师:同学们,汪曾祺为什么能在这小小的鸭蛋中尝出这么多的味道呢?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整体感知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端午的鸭蛋免费课件]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从去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是哪三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清明,中秋。
师:端午,清明,中秋。马上就要来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五月初五。
师:农历五月初五,下周四,然后想一下,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生1:包粽子。
师:你包过吗?
生1;包过。
生2:在家门口插东西。
师:在家门口插菖蒲,艾草。
生3:喝端午茶。
师:喝端午茶,据说喝了这个茶会怎么样?
生3:过端午节就要喝一杯。
师:妈妈或奶奶有没有告诉你这个茶喝了会怎么样,有什么功效。
生3:不知道。
师:清凉,解毒,还有什么?
生4:吃大蒜,鸭蛋。
师:没了吗?我们的端午风俗就没了。
生5:挂香包。
师:你挂过吗?
生5:挂过。
师:哪来的?
生5:买来的。
生6:喝雄黄酒。
师:喝过吗?谁喝过,你家有喝雄黄酒的习惯吗?
生6:没。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村里有的人家喝
(以上为第一环节,导入部分,在本部分可让学生快速说,教师不做任何对话和点评,这样或许更好,为以后节约了时间)
二、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师:村里有的人家会这么做,注意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于是呢,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被我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去看一下他的家乡有哪些端午的风俗,书本翻开,好,快速把课本浏览一遍。
生默读课文
师:第一段看完了吗?书本盖上。汪曾祺的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生1:喝雄黄酒,放黄烟子
生2:挂香角
生3:贴五毒。
生4:在孩子头上写王字。
生5:贴符,吃十二红。
师:记得有几道红的菜吗?
生:三道,油爆虾,红苋菜,鸭蛋。
师:其它的“我”已不记得了,还有我们没说的吗?
生:写一笔虎,系百索子。
师:数了一下有几样,一共有七种,显然汪曾祺笔下的端午的习俗比我们丰富的多。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
生:吃鸭蛋。
师:为什么最难忘?书本翻开,前面读到哪,接下去往下读,然后读的时候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你可以边读边在边上写写,画一画,点一点、、、、、、课文读完了就举手。
生默读课文
三、品读端午鸭蛋中的自豪和童趣
师:一遍读完了没,好,抬头,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生:这是一只令人难忘的鸭蛋。
师:为什么难忘?
生1:因为有童年的乐趣。(其实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对童年乐趣的品读,先品乐趣,再品自豪也未为不可,此时的老师,即本人,实在有点死板)
生2:为家乡自豪
师:我的家乡的鸭蛋很有名,是不是,这是一个让人充满自豪的鸭蛋,还有谁读出自豪了,哪些人读出自豪了,举手,放下,看来不少啊。我们来看一下,自豪,这是一只让人自豪的鸭蛋,你从哪些语言中读出了自豪呢?把它找出来。
生:不过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实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从“完全”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完全”这词说明什么?
生:说明其它地方的鸭蛋是比不上的。
师: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
生: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学生朗读的语气比较到位)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味道没?
生:听出骄傲和自豪。
师: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1:有对北京咸鸭蛋蔑视的感觉。
生2:读出自豪的感觉
师:既有对别处鸭蛋的渺视,又有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再读一遍,读。
生读,语气到位
师:好,这句话里面有对别处鸭蛋的轻视,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还有哪些句子读出了自豪?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等下,就这一句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肃然起敬。
师:,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你觉得肃然起敬的是什么?
生:鸭蛋
师:是不是我汪曾祺这个人啊!
生:不是。
师:那肃然起敬是什么?
生:鸭蛋。
师:对啊,他肃然起敬的是鸭蛋,不是汪曾祺本人啊,而是家乡的鸭蛋,哎呀,我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读一遍,读。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最后一句,如果你是那个客人,你问我,那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1: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1: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我没感觉到太多的肃然起敬,再来一遍。
生2: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2: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学生朗读语气比较到位)
师:噢,太好了。还有吗?表现“我”的自豪。
生: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太喜欢,他的〈〈食谱〉〉好些都是听来,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看到咸鸭蛋我会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你哪里感受到自豪?
生:他说不喜欢袁子才,但他看到后却很亲切。
师:他亲切什么?
生:咸鸭蛋。
师:亲切的是咸鸭蛋,因为他这个人我虽然不喜欢,但他宣传了我家乡的鸭蛋,从这一点上不至于对他很反感,还有吗?
生:高邮还可以出双黄蛋,别处的鸭蛋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的出。
师: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
师:这句还可以读下去。
生:黄蛋的味道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师:这句话有味道吗?还不就是个鸭蛋吗?但在作者心目中,是不是就是一个鸭蛋吗?
生:?
师:把这句话琢磨一下,读一遍,你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来。
生读
师: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生:自豪
师:但是从字面意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蛋其实是很普通的。既要表面是普通贬低的,但是暗地里又是自豪的,再读一遍。
生读
师:其实他就不是普通的鸭蛋,它是我家乡的鸭蛋。
(以上两处语言的品读,有一个失误,就是只是做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却没有再从内容回到形式,如果再引导学生把这两处语言的表达与普通的语言表达作一个对比,那么学生对汪曾祺的语言幽默、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有个更具体的感知)
师:还有表现自豪的句子吗?
生:上海卖腌腊的店户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表明高邮鸭蛋。
师:如果这个鸭蛋放在我们遂昌做广告。你觉得这个广告会怎么写?
生:高邮咸鸭蛋。
师:如果我是商户,我还会加两个字,什么字?
生:正宗。
师:哎,对,我还会加上“正宗”两个字,他们的特别表明就相当与我们特别表明的正宗
师:无论怎么变迁,我的家乡的鸭蛋总是最好的。我们现在说来说去总是说家乡的鸭蛋,有没有注意到,我没说端午的鸭蛋,而是家乡的鸭蛋,充满了一种自豪感,这做自豪源于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师:我对家乡的热爱,虽然我离开家乡多年,但我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变的。家乡的鸭蛋给我自豪感,源于我对家乡的热爱,那干脆把题目改了算了,叫“家乡的鸭蛋”,行不行?
生:不行。
师:诉我理由,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我不能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呢?根据全文内容好好读。
生:端午的鸭蛋比平常鸭蛋更特别
师:特别?
生:孩子们把挂鸭蛋络子,吃蛋很小心,不蛋壳弄破。
师:特别,特别在哪里?其实它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快乐。这个快乐基本在什么时候?
生:端午的时候。
(此处对课文标题能不能改,是课堂上临时想出来的,好像到了这里,这个问题就油然而生,可惜的是因备课时没想到这个点上,因此对此关键点的把握就不够,没有给够学生思考的时间,自己也有点走过场的感觉了,其实如果稍加引导,这个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的。但是此时却略显勉强)
师:,看来这个是不能改了。汪曾祺这么说他的作品。他说,作家是要不断拿出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这一方面。我自己觉得自己的作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的作品是忧伤的。第二类给我一种内在的快乐,第三类是对命运无可而
那你觉得我们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
生:第二类。
师:内在的快乐,你读出哪些快乐,全文去找。在你找到的快乐做标记。你找到了哪些快乐,认真仔细去发现,带着童心去发现孩子们的快乐,带着你的思想和别人去讨论。一个是我觉得快乐,第二个是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觉得很快乐,允许讨论,把机会用起来,
生默读课文做点评
师:差不多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食用一般都是用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怎么没听出味道很好的样头,你是不是朗读不够了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等下,我们读这句话,听的时候,脑子里有想象。你想到的是什么?调动各种感觉,你在这里可以调哪些感觉?
生:嗅觉,听觉、味觉。
师:啊。首先是‘吱’的一声。
生:听觉。
师:后是什么?
生:视觉。
师:后是视觉,最后归结到味觉,我们还没有吃呢?对不对,但是我们这些感觉综合在一起,我觉得已经尝到这个味道了,把这句话读一遍,记住要调动各种器官。我读前面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
生读
师:没感觉好吃的味道
生再读
师:这里我不用“冒”出来,我用红油就“流”出来了,为什么要用“冒”啊?
生:“冒”字更加贴切。因为流字好像很久以前就出来了,而冒是突然迸出来了,给我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此处的讨论教师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字“扎”,这个动作很重要,有一种动作的快感,同时又为下文用“冒”字作铺垫,且下文的“冒”与“流”的对比也与“扎”有关)
生:为这个鸭蛋和别的不一样。“冒”字有溢出来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比别的地方更好吃。
师;仅仅是好吃吗?书上有没有写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生:蛋白柔嫩,质细而油多的。
师:“冒”体现了什么特点
生:油多的特点
师:这个流字也体现油很多啊。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觉“冒”更充满了童真
师:你觉得这个冒和流在字上有没有区别。
生:有。
师:区别在哪里?
生:我觉得冒字更饱满些
师:冒的油比流的油更饱满,坐下。
生:我觉得流的话油都在外面,冒的话,油都在里面。
师:好,
生:流都是往下流的,冒是往上冒。表现了油比较多以些
师:你把这两个字的动词的特征讲出来了。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流比较平和,而冒是突然的感觉。
师:坐下,前面蓝晓静还说到一个词,这个冒字让人感到童真,你们听到了没有,还有一种童年天真的感觉,来把这句话在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个冒字没突出来,再读一遍,预备读。
生读
师:其实这个‘冒’字还带点惊喜,还要讲出油多,再来一遍。
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这是一种快乐,还有吗?
生: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我们两个去挑鸭蛋,我挑了一个蠢的,你挑了一个绣气。我们两个走在街上你会怎么讲,用语言表示出来,用第一人称。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好看多了。
师:我没听出有什么自豪感啊!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的好看多了。
师:还有谁来说,我们两个同时挑了一个鸭蛋,我左看,右看,越看越漂亮了。
生:你的鸭蛋真蠢啊!
师:好伤心啊!难过的要掉眼泪了,这体现了孩子的什么啊!
生:天真童趣。
(在教师和学生的情景对话时,忘记了引导学生应该对“蠢”和“秀气”的形象作具体的描述)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前面一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后面他怎么回答?
生:有。
师:这个字,字里面充满了什么,我就问你,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你是孩子,我是大人,我总觉得这鸭蛋没什么可挑的呢?是不是,看起来都一样。现在我是大人,问你了,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别在那里翻来翻去了,回答我。来,大家回答我。
生:有。
师:你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孩子对鸭蛋的了解。
师:内心有一种自豪,你看我对鸭蛋多了解,你们这些人多无知。还不知道鸭蛋可挑的,挑鸭蛋还是要有学问的,小孩子这种心理,把这个字要读出来,我来读一遍。鸭蛋有什么可挑的。
生:有。
师:把你们内心的那种自豪感读出来,快乐,充满了快乐。还有快乐吗?来。
生: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蛋壳里,在空头的地方糊上一层薄膜,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
师:这里有什么快乐,做了一个鸭蛋灯,这个事情你们干过吗?
生:没有。
师:太遗憾了。我干过,我小时候干过,我把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然后拧上盖子,拿着瓶子到处炫耀,你们看我做的这个灯多漂亮啊!是不是呢?
生:这里都享受成果的快乐。
师:享受成果的快乐。
生:因为这个鸭蛋灯是他很小心做出来的。
师:这是他小心做出来的,简直可以跟艺术媲美,那你看一下,小小的一只鸭蛋,最开始我们挂在一个络子里面起先是一个装饰物,然后可以吃,吃完了还可以玩,你看,既是装饰物又是食品,又是玩具,小小的一只鸭蛋,包含了孩子多少的天真乐趣。这种快乐还有吗?
生: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这里读出了作者对自己的这种发明感觉很伟大,有一种自豪感
师:你觉得自己的发明很伟大,表现出孩子想象的快乐,还有吗?
生:写黄烟虎字,说明他写了很多遍,不厌其烦
师:既是枯燥,我仍然不厌其烦的要练,一定要把这个字练好,还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你看我能写,你不能写,还有吗?
生:系百索丝线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快乐。
生:我觉的这是小孩子。。。。。
师:我觉得估计女同学比较喜欢,男同学可能不太喜欢。
(其实备课的时候准备了课堂小节,本课的构思就是:从“民风民俗”到“童真童趣”,最后到“爱乡思乡”可是因为之前考虑到不想提到了乡愁,再考虑到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于是就把这个小节也扔了,但是后来从听课领导的反馈来看,扔的有点可惜了)
四、扩展阅读与写作练习
师:好,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小小的一个鸭蛋。汪曾祺品味出了许多的快乐,其实在人生活中,汪曾淇不仅从鸭蛋中品味出了快乐,他还从螺丝里品味出了快乐,来看一下这张《清明节》选段,他从端午的鸭蛋找出了快乐,同样也能在清明节里的螺丝里找到了快乐,这里有哪些快乐。
生:玩螺丝弹弓
师:有弹螺丝弓的快乐,首先是什么。
生:吃螺丝的快乐。
师:看了课文以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觉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的人,以发现快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
师:这句话你们听懂了没,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用快乐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你们都知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现在想想看,我的童年当中有哪些被我忽略掉的快乐。拿出笔和纸,把你童年的快乐写一写,就写一个片段。写完以后,我们分享一下,就类似的于这样一个片段。
(4分钟后,下课铃响)好,时间关系,这个我们就做为课后作业,
结束语: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源于他有一颗童心,今天我们能够理解饿感受他的快乐,也源于我们的童心。那么今后就让我们带着童心去咂摸生活的滋味。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
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段) (第2~3段)(第4~6段)
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10’)
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我们一起来读2、3两段。
2、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 (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精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10’)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看看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平淡而有味”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例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3.“有淡淡的幽默”
例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明确: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4、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对此你有何看法。
(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小结: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学到了哪些写作的好方法?请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过渡: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端午节刚过,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你能否也能有所感悟?
六、布置作业。(5’)
1、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600字的左右的文章。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过年放鞭炮、发压岁钱,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2、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3、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两遍。
结束语: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大家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和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语言特色
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平淡而有味
(第1段) (第2~3段)(第4~6段)
2、适当的方言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3、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件]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教材分析:
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民间文化,旨在让大家关注民俗,了解各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就本文而言,要具体地体会作者用平实的笔触记录地平实生活中的诗意之美和动人底蕴。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体会鸭蛋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端午节习俗入题 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若换成这些题目,你觉得如何?----《家乡的端午节》、《我爱家乡的鸭蛋》,赞成或反对?请说明理由。
了解并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喜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谈谈感受、理由,品味课文浓厚的口语色彩和平淡质朴的语言特色,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然生活之趣。
四、点明主旨,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清明节过了,大家接下来期待的将是什么节日?
生齐答:端午节。
师:就知道你们盼着玩呢。(生笑)那你们知道咱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生1(大声抢答):吃粽子!
生2:就知道吃!还有呢,插艾,我奶说能避邪,还驱蚊。哦,还有,我奶还用艾草给我缝香包。
生3:赛龙舟(被另一生打断:那不是我们这地方的。南方才有呢。)
师:说得没错。南方地区端午多赛龙舟,而北方地区缺水,河流不多,而且端午时节,气温水温仍然很低,不适宜下水玩乐。
师:我们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习俗呢?(生沉默)我们北方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吃粽子、插艾草。而有的地方端午习俗多的很呢。今天咱们就去见识见识江苏高邮的端午节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先请大家来认识一下作者,读一下注释1
(生读注释)
师: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可见,这篇文章正是写他家乡的端午节。
二、感知内容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生朗读
师:读完了吗?文中有几个字词,我来考考你们:“槛”读什么?
生:kǎn
师:“门槛”是门的哪一部分?
生:门下面的横木
师:准确说是门框和地面相接的横木。大家知道它还有什么意思吗?
生1:你家门槛高,我可高攀不上。(学生哈哈大笑)
师:我家没门槛,低得很,随时欢迎你来。(生笑)这里有什么意思了呀?
生2:指家里地位高吧。
师:嗯,可以这么说,但往往是带有揶揄讽刺的意味。还有别的意思不?
生3:我爷爷已经过了70岁的门槛儿。
师:那这里的门槛是指什么呢?
生3:年龄界限吧
师:准确。我们再看一个词:门楣,那这门楣指门的什么部分?
生:门框上的横木,是和门槛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师:非常恰当。再看一个字:“鸭蛋络子”中的“络”读什么?
生1:lùo
生:不是!读lào
师:为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1:“网络、脉络”读“lùo”,是指网状的东西吧
生2:跟丝线有关。
生3:那“鸭蛋络子”也跟线有关呀
生2:可那些都是挺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像还有“联络”
师:嗯,可以这么理解吧,“鸭蛋络子”读lào,是口语,就是用线绳编织的可以装东西的小网袋。好了,咱们下面来看看课文
师:大家刚才把课文读了一遍,大家读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给课文另取了两个题目,大家看我取的这两个,评价一下我拟题的水平高不高?一个是《我爱家乡的鸭蛋》,另一个是《家乡的端午节》。大家结合刚才对课文的了解,帮我看看这俩题目哪个好?
生翻书,浏览课文
生1:我觉得第一个比第二个好,因为第二个是《家乡的端午节》,课文内容和它不太符合啊,还应该写出他们家乡过端午节的具体过程,比如具体描绘几个活动场面等等
生2: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第一个也不恰当。因为课文虽然有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也介绍了家乡鸭蛋的特点,可我觉得作者还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端午时吃鸭蛋和平时吃不一样,小孩子端午节时鸭蛋的玩法有很多,也很快乐。
师:丫头伶牙俐齿,读得用心,思维敏锐。我被你说服了。没错,这俩题目就内容而言都不合适。可端午时候的鸭蛋确实和平日不一样,“特别”在哪里呢?
生:能吃,还能玩儿。
师:怎么玩儿法呢?
生1:要精挑细选,做成鸭蛋络子装饰;然后挂够了,就吃了,吃的时候还要小心,因为要用空蛋壳可以制成萤火虫灯。
生2:那么有趣啊,不知道咱们这里的鸭蛋行不行呢?
师:(笑)你可以试试看。你看,这小小的鸭蛋带给作者多少欢乐呀。刚才咱们通过对题目的比较,可以明白了:文章的题目规范了选材的内容和范围,选材可要精当才行。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把相关段落合并,然后用最简练的词句概括。
生浏览课文
师:做好了吗?谁来说说?
生1:第一自然段写端午风俗;第二、三自然段写家乡鸭蛋;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端午鸭蛋
师:准确,精炼。可我有疑问了:写端午鸭蛋,自然要介绍家乡鸭蛋,这部分内容是要交代的。可是作者为什么那么具体地介绍端午节的其他风俗呢?
生1:因为作者好吃家乡的鸭蛋(其他生笑)
生2:因为鸭蛋是作者家乡的特产
生3:还因为端午节时,鸭蛋带来的快乐最多
师:都有道理。那么既然写当地的特产,那么作者一定是用最具特色的语言去对大家介绍的,咱们品不到鸭蛋,就品品写鸭蛋的文字,靠咱的意念去吃端午的鸭蛋。
三、研读,品析语言
师:请大家细细品读2、3两段,画出你喜爱的句子,反复去读,好好感受一下你读出来的东西。
生或默读或小声读。
师:品完了没?尝到味儿吗?说说看。
生1:我喜欢这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让你说说,你还真说出这个句子呀,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呀?
生1读
师:那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1:它写得很生动,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出来了……(有意把“扎”字读得特别重)
师(笑):来,老师帮你。(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扎”写出了啥?
生1:动作。
师:那“扎”这个动作前还有个修饰词呢?
生:“一头!
师:“一头”扎下去,写出了“扎”的时候的什么特点?
生七嘴八舌:速度快 位置准 认真 熟练
师:对啊,这个动作,可以让我们想像出高邮人吃咸蛋的样子,那是很专业,很潇洒的啊!这也算是一种文化吧,叫咸蛋文化!敢情高邮人都是“咸蛋超人”啊,(大家笑)
师:那你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1再读
师:好多了。大家觉得这个句子还有没有写的有意思的地方?
生2:那个“吱”
师:“吱――”写啥?
生2:声音。
师:那你能读好这个字吗?
生2:能。后面有个破折号,所以要读长一点,读短了,就像老鼠叫。(学生哈哈大笑)(师也忍不住笑)
生2:还有,就是要读出冒油的意思,就像看到那蛋油正流呢
师:咦,想象力很丰富呀,文字到你那里都变动画片了。那你来读读
生2读
师:读得再夸张些
生2:再读(大家鼓掌)
师:那“吱”一声之后,出来的是什么?
生:红油
师:怎么出来的?
生:冒出来
师:“冒”就像地下泉水一样,是吧?那说明鸭蛋的什么特点?
生纷纷发言:油多,好吃,红油多啊! 争先恐后,新鲜! 鸭蛋壳都装不下了啊!
师:让我想起一句话:肥得流油。高邮的鸭蛋肥得流油。(众笑)什么感觉?(指一生)大家看他,他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啊!(生大乐)
师:用成语形容就是――
生:垂涎欲滴。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筷子头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生齐读
师:大家感觉出这一筷子扎下去,作者会是啥表情了吗?
生:满脸的惊讶
师:嗯,不错。不要停,继续品――流出来的是什么油?
生:红油!
师:把“红”去掉,行不行啊?
生:不行,它表示颜色。
师:红彤彤的,迷死个人啦!(生大笑)
生1:还透明晶亮,油汪汪地,我就吃过
师:泛着油光,诱人的浓浓的香油――你们吃到了吗?(有生笑答:“没,可是好想吃啊。”)来,咱们大家把这一句话,再一起完整地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读,有学生边读边吃吃地笑
师:别笑,再笑油都流到下巴上了。(生大笑)自我陶醉般地投入地读一遍生再读
师:读出什么味儿了呀?
生:香!甜!美!
师:那刚才作者满脸的“惊讶”,现在呢?会变成啥样?
生1:喜滋滋的
师:惊喜,对吧
生2:惊叹
师:对。这就是高邮的咸蛋。那可是其他地方的咸蛋比不了的。其他地方的咸蛋,是――就在本段中,找出来读――
生读: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师:就连京城北京的咸鸭蛋也是――
生读: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重读,读出反问句的味道。
生再读,加重语气: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了,对了,骄傲自豪的味道读出来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你看,这个句子才多少字――
生:15个字。
师:大家评价说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而有味儿”,你看是不是这样的,仅仅十五个字,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质地,有光泽,有情趣,有形象,在结构上又和上下文紧紧勾连,可是真经受得起咀嚼啊!
师:咱们再看看文中其他段落,还有没有写的很有意思的句子?
生1:有。“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说话者带着什么神情说的呀?
生1:肃然起敬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神情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
师挺好。还有吗?
生2:“还不就是个鸭蛋!”
师:单读这一句,要带出什么口吻?
生2:不以为然(旁一生插嘴:不屑一顾)
师:那和后面一句连起来读呢?
生2:(读)还有惊奇
师:先不以为然再点出特别之处。
生3:还有这些句子也有意思――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这有什么好看呢?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3:就像汪曾祺坐在我们中间对我们说一样
师:体会的真不错。这也正是汪曾祺文章语言的另一个特色:口语色彩浓,比如还有“白嘴吃也可以”,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亲切自然。
四、点明主旨,布置作业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虽然不能亲尝这美妙的鸭蛋,但我们却如同吃到了一般的甜美,对吧,同学们。
(生大喊:对)
师:作者写家乡的端午习俗,尤其写了端午的鸭蛋,是因为鸭蛋是家乡的特产,对家乡的鸭蛋介绍的如此具体,都是因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师:是呀,正如作者所写:“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种傲气就是因为对家乡的热恋,“最美故乡山,最甜故乡水。”小小的鸭蛋里,作者不但尝出了生活的滋味,也融进了浓浓的乡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知道了一种美食,积累了一种情感,而且还会让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真实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布置作业: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人、事或物。
[端午的鸭蛋说课课件]
★ 端午的鸭蛋教案
★ 端午节的鸭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