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通用技术论文课件(共含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拍一半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课件
一、高中通用技术高效课堂的界定
传统高效课堂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观察,看教师能否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并能让学生掌握课堂所教授的内容;看学生能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构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素养。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目标,以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为基本目标,以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测点和落脚点。综上所述,通用技术课程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全面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技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影响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效率的原因
1.教师素质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大学没有与此对应的专业,许多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都是由物理、信息技术或其他行政人员担任,并且专职教师人员较少,多为兼职教师,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影响通用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
2.硬件水平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实训实验室,或建有实验室也很少使用,或有实验室但缺乏必要的实验耗材,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很难提高。
3.教学方法
通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原始,教学内容拓展不够,教学资源和素材贫乏,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学生对技术课程兴趣不足。
4.考试评价
除了江苏、海南等个别省份将通用技术课程列入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外,多数省份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学校考查课程,由于缺少必要的督查与自觉,一些地方学生学好学坏都能毕业,考试评价的不严肃或缺失,引不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将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高中通用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的途径
1.教师业务素质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现有的教师几乎没有一个是大学通用技术专业毕业生,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意识。一个人的成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成长,一种是被动成长,主动成长的人把学习当成兴趣与快乐,进步较快;被动成长的人把学习当成负担,必须在外力干预下才有进步。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做一个主动成长的人,才能较快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较快适应新课程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2.课程资源建设是高效课堂构建的保障
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从开始实施,但各个省份实施新课程的时间不一致,导致对课程的研究不够,课程素材积累不够,相关的参考资料匮乏,对教师备课、业务提升、课堂教学等都有较大影响。首先,各级教研组织要加强教学研讨,开展网络教研、协作区教研,建立通用技术教研QQ群、通用技术教研网,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资源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其次,相关出版机构、教研机构或有条件的学校应编辑出版优秀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优质课光盘)、课程资源素材包(光盘)等;第三,通用技术教师要善于收集、挖掘、积累生活中有用的课程资源。
3.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有力抓手
(1)案例教学法
通用技术课程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掌握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并且案例的选择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件。比如,在讲“技术的含义及作用”和“控制的概念”两节时,都用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知道,历经了两千年,我国古代人造控制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书本上的技术事件多数是生硬的、冰冷的,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很快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快速理解技术原理。比如,在讲“流程的设计”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流程设计过程并看懂加工图,老师用PPT展示了不同款式、大小、色彩的纸提兜图片,从而引出纸提兜的制作过程和设计流程。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项目贯穿几节教学内容,通过某个项目载体让学生在“学中做”.
(4)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各组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积极点评与鼓励,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设计方案以小组形式呈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
(5)学案导学法
目前,通用技术课学习材料缺乏,仅仅依靠教材使知识的学习受限,学案可以很好解决和弥补这个缺陷。比如,在“发现与明确问题”一节,可以设计一份学案,让学生找出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寻找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等。
四、考试与评价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想要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局面,必须完善通用技术课程的考试与评价方式。比如,一些省份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技能型高考需要考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还有一些省份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全部列入全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级别为国家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招录取挂钩。只有将有效的考试与评价、监督与检查真正实施起来,才能真正改变一些人的观念,才能保证通用技术课堂高效运转。
高中通用技术论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构建的方法与途径作者/梁红杰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从20实施以来,经历了从起步探索到有效实施的过程,受师资队伍、专用教室、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存在课堂效率不高、课型模式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考试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新的十年,为了使通用技术课程再上新台阶,根据教学实践,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堂效率;高效课堂
一、高中通用技术高效课堂的界定
传统高效课堂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观察,看教师能否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并能让学生掌握课堂所教授的内容;看学生能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构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素养。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目标,以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为基本目标,以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测点和落脚点。综上所述,通用技术课程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全面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技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影响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效率的原因
1.教师素质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大学没有与此对应的专业,许多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都是由物理、信息技术或其他行政人员担任,并且专职教师人员较少,多为兼职教师,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影响通用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
2.硬件水平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实训实验室,或建有实验室也很少使用,或有实验室但缺乏必要的实验耗材,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很难提高。
3.教学方法
通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原始,教学内容拓展不够,教学资源和素材贫乏,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学生对技术课程兴趣不足。
4.考试评价
除了江苏、海南等个别省份将通用技术课程列入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外,多数省份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学校考查课程,由于缺少必要的督查与自觉,一些地方学生学好学坏都能毕业,考试评价的不严肃或缺失,引不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将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高中通用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的途径
1.教师业务素质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现有的教师几乎没有一个是大学通用技术专业毕业生,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意识。一个人的成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成长,一种是被动成长,主动成长的人把学习当成兴趣与快乐,进步较快;被动成长的人把学习当成负担,()必须在外力干预下才有进步。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做一个主动成长的人,才能较快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较快适应新课程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2.课程资源建设是高效课堂构建的保障
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从年开始实施,但各个省份实施新课程的时间不一致,导致对课程的研究不够,课程素材积累不够,相关的参考资料匮乏,对教师备课、业务提升、课堂教学等都有较大影响。首先,各级教研组织要加强教学研讨,开展网络教研、协作区教研,建立通用技术教研QQ群、通用技术教研网,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资源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其次,相关出版机构、教研机构或有条件的学校应编辑出版优秀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优质课光盘)、课程资源素材包(光盘)等;第三,通用技术教师要善于收集、挖掘、积累生活中有用的课程资源。
3.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有力抓手
(1)案例教学法
通用技术课程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掌握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并且案例的选择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件。比如,在讲“技术的含义及作用”和“控制的概念”两节时,都用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知道,历经了两千年,我国古代人造控制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书本上的技术事件多数是生硬的、冰冷的,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很快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快速理解技术原理。比如,在讲“流程的设计”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流程设计过程并看懂加工图,老师用PPT展示了不同款式、大小、色彩的纸提兜图片,从而引出纸提兜的制作过程和设计流程。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项目贯穿几节教学内容,通过某个项目载体让学生在“学中做”.
(4)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各组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积极点评与鼓励,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设计方案以小组形式呈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
(5)学案导学法
目前,通用技术课学习材料缺乏,仅仅依靠教材使知识的学习受限,学案可以很好解决和弥补这个缺陷。比如,在“发现与明确问题”一节,可以设计一份学案,让学生找出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寻找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等。
四、考试与评价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想要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局面,必须完善通用技术课程的考试与评价方式。比如,一些省份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技能型高考需要考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还有一些省份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全部列入全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级别为国家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招录取挂钩。只有将有效的考试与评价、监督与检查真正实施起来,才能真正改变一些人的观念,才能保证通用技术课堂高效运转。
我们无法用一种测量工具来检测某一堂课是否为高效课堂,它是我们在追求的目标,通用技术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注:本文系项目编号为JCJY131901038的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通用技术课程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
成果。
参考文献:
黄琴。通用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实践。软件:教育现代化,(10)。
学习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流程,理解流程的含义,抓住流程的两大特征——环节和时序。
⒉学习阅读简单流程图,能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能画出简单流程图,能指出环节和时序在安排上的优缺点。
⒊知道流程中的环节有显性和非显性之分,理解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是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掌握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
⒋理解流程优化的意义,能解释流程的改进与设备、材料等之间的关系,能概括某种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所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⒌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者流程的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学习内容
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顺序是收割、脱粒、分离、清洗、集粮,这是不可颠倒的。从这个简单事例出发,我们可以想到,完成任何一件事总有一定的顺序,并且顺序的安排往往还有讲究。
流程就是做事的顺序。科学合理的流程就是高效率、就是高质量。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安排生活和生产,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生产将变得更有效率。科学合理的流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是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设计、不断改进的结果。
一、了解流程
⒈实例简介
⑴马铃薯的播种流程:第一步,切种;第二步,布种;第三步,掩种。少一步行不行?
⑵冲印照片的工作流程:①冲片:感光胶片 底片;②印像:底片 照片。
⒉流程的含义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上面的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⑵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如:先切种 再布种 后掩种。
⑶流程:具有以上两大特征(关键点)的过程,即若干环节随着时间的变化,依序完成的进流程,称为流程。
二、流程分析
㈠典型案例分析
⒈生活与流程——洗衣机工作流程分析
⑴洗衣机的工作原理
电动洗衣机是利用电能驱动,依靠机械作用洗涤衣物的器具。波轮式洗衣机的洗涤原理:抽吸作用和渗排作用;翻滚和冲刷作用;波轮的换向与暂停作用。(磨擦、揉搓、化学作用等)
⑵洗衣机工作的基本环节
洗衣过程包括:洗涤、漂洗、拧干三个环节。对洗衣机来说,相应的有洗涤、漂洗、脱水三个功能。这三个功能能否自动进行转换,是我们区别洗衣机为普通型、半自动型和全自动型的依据。
基本环节:进水、洗涤或漂洗、排水、脱水(甩干)。
⑶多种选择巧安排
根据衣物脏污程度、洗衣的多少、布料等可选不同的程序。
① 程序有:标准程序、经济程序、单独程序。
② 水位:高、中、低、少量4种水位。
③ 水流强度选择:标准、轻柔。
⑷洗衣机工作的时序
表述流程的图形,称为流程图。
第一,由图可以读出合成氨生产流程包括以下环节和时序:
①先进行原料气(N2、H2)的制取——制取环节;
②气(N2、H2)的净化、除杂质——净化环节;
③用压缩机压缩(至高压状态)——压缩环节;
④氨合成——合成环节;
⑤最后进行氨的分离,得到浓氨并将未完全反应的N2、H2送回合成塔,再循环加工利用——分离环节。
五个环节完成后,得到的是合成液态氨。
第二,流程图既含括了物质的反应、变化的过程,又含括了相关的必要条件,如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即流程图表达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与条件,如
N2+H2 2NH3+Q
过程与条件一并具备、一并发生,保证了整个生产流程的完成。例如,用压缩机压缩净气N2、H2,就是为了造成氨合成所需要的高压条件。因此,压缩就成为工艺流程中重要环节的一个。
⒉中医诊断的工作流程图
望整体(神色、形态); 听,包括发声、语言、问寒热、汗、周身、 脉诊和接诊
望局部(头顶诸窍、 呼吸、咳嗽、呕吐、 饮食口味、二便、睡
皮肤、毛发、排泄物、 呃逆、嗳气、肠鸣、 眠、经带、小儿病情
小儿指纹) 儿啼;嗅气味,包括 等
病体气味、官窍气味、
排泄物和病室气味
⒊识读流程图的要点
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
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二、流程设计
⒈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技术活动的流程,最主要的要求是要根据该项活动的内部工作原理及变化规律,科学地安排活动的环节及时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⑴提高效率。经常是通过节省时间来完成的。
⑵提高质量。主要是合理地安排环节。
⑶保证安全。在每个环节上都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详尽的考虑,并要有保证安全的可靠措施。
⑷节省资源。
⑸提高管理水平。
⑹提高经济效益。
⑺其他,如注意环保等。
⒉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⑴实际流程设计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流程的环节是显性的,即流程的进行、发展规律比较容易看出来,比较容易描述。
例如,在医院看病的流程,它的环节、时序是显见的,虽可有多样组合,但都是比较容易设计的。
第二种,流程的环节不是或不全是显性的,即需要经过大量试验和较长时间的探究后,才能得到它的内在属性和规律,从而得出流程应包含的基本环节与时序,设计出较为成熟的、合理的流程。
例如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它是经过了多位化学家上万次的试验,才得出在600℃,20Mpa条件下合成出氨的试验结论,但转换率比较低,仅有2%~8%;后来,又经过不断试验,才得出现在工业生产上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⑵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任何活动、事件的流程设计,都要对该活动、事件本身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内在的属性与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握流程设计的环节与时序,做出科学的流程设计。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就是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⒊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
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⒋流程的表达
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
流程图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图,因为这种形式既简单又明确。
⒌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
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
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⑶对某环节,按需要可在方框中或方框外,作简单注释,也可不做注释。
三、流程的优化
⒈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⑴流程的优化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⑵流程优化的目的
既然是优化,就是要做得更好。也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
⒉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当然,实际工作中的最优化问题不都是这样简单,我们只是要大家知道,在流程设计中,经常会碰到最优化问题。因为,没有优化,就不可能进步,优化是技术工作的永恒主题。
⒊流程优化的条件
要进行流程的优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⑶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
(2)掌握产品设计分析的三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对某个具体产品进行设计分析。
(2)能掌握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中台灯设计分析实践活动,感受设计分析的快乐,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2) 形成设计方案前对产品进行周详的设计分析的良好习惯与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
对设计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产品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物、人、环境”三方面关系的理解和具体的设计分析思路,处理产品设计分析中各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讨论法。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方案的构思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在课本中的位置是位于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之后,属于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具体教学,在课本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章中人机关系、第三章设计的一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它与“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图样的绘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术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等组成设计过程的整体。本章所讲的内容都是在思维层面上的,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
2. 设计理念
“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较和权衡。分为三个课时,设计分析为第一课时,对设计分析的教学着重以引导学生能从多方面
考虑产品设计所设计的因素为主,并抓住主要因素进行设计分析。也就是紧扣“物”、“人”、“环境”三者关系,从这三方面对台灯进行设计分析。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设计分析,并以台灯为例,说明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在台灯的各个部件的设计分析中使学生熟悉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希望以设计分析为载体,在通用技术课堂实施新课程理念。
3. 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自己设计的简陋台灯和精美台灯各一盏,组织学生参与对产品设计结果的评价。
(2)以台灯为载体,来自实际生活,由感性到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设计分析的三要素。
(3)分化台灯的零部件(包括灯泡、支撑架、灯罩、开关、底座)的实物或图片,供学生选择,使繁琐的分析过程具体化,直观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4. 学情分析
优势:
(1)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的理解;
(2)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实现的目标;
(3)设计分析阶段对设计对象有了一些想法,有一定创造冲动和较大创造潜能。
弱势:
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最终形成,多依赖于生活的直观感受,很少有对作品进行系统的设计分析,缺少个性化的创意。
六、教学准备
自制奶茶杯台灯、PVC管台灯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
[图片或实物]给出两个自制台灯,引入新课。
奶茶杯台灯 PVC管台灯评价图
老师提问:对这两款台灯从设计的一般原则、或其它方面对两个台灯进行评价,并画出雷达图。
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派一个代表收集评价意见,画出评价雷达图。
(培养学生良好的评价习惯,同时复习第三章的内容)
老师:从同学们的评价图可以看出,这两款设计有很多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何才能让你的设计作品减少和避免不足,使作品更完善呢?
学生思考
2. 理论探究
老师:在制定设计方案之前,对产品进行合理的设计分析是成功地进行技术设计的关键一步。产品改进设计时,进行设计分析,也有助于设计少走弯路。
老师:那什么是设计分析呢?我们拿简单的奶茶杯小台灯来探究一下
要设计台灯,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学生:功能、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
老师: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对产品的方案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关联进行分析,就是设计分析。
3. 实践探究
老师:怎么样进行设计分析?
第一, 从整体分析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 对设计对象组成部分的分析。
老师:我们在对台灯进行设计之前,也来一次设计分析,同桌讨论出设计台灯要考虑的因素,并写在草稿上。
每组派一个代表,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因素,在板书上刻意地将这些因素按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划分。
学生:功能、造型时台灯要考虑的因素
老师追问:一款台灯可以由哪些功能呢?
学生:照明功能、计时功能、笔筒功能、收音机功能……
老师追问:台灯设计出来时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设计。
学生:适合中学生使用,符合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3. 拓展思维
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追问下,勾画出如下图所示的板书。
老师:任何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设计
另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并对环境产生影响。
归结起来,这些因素分别属于产品本身、使用者、使用环境,即“物”、“人”、“环境”三个方面。
老师:要实现产品人、物、环境三个因素的协调,要着手从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台灯有哪些零部件组成?
学生:灯泡、开关、电线、灯罩、灯罩……
老师:灯泡、开关、电线等零部件可以在五金店买到标准的配件,大大简化我们的制作过程,又能实现通用通换。
标准件:指经优选、简化、统一并给以标准代号的零件或部件。
包括紧固件、连接件、密封件、滚动轴承、滚针轴承、螺孔和型材等七大类。
一般来说,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台灯的灯罩在灯泡的上方,起着调节光线、安全保护的
作用。支撑架连接灯泡与底座,底座则支撑并稳定整个台灯。电路的电源线经过支撑架从底座引出,接入电源插座。有时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可以加入变压器,使灯在低压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支撑架直接起电源线的作用。在作设计分析时,应考虑台灯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1)灯泡:应选择耐用且光线柔和的灯泡或灯管
灯座:应选择与灯泡能配套
开关:手控或遥控
电线:花线类
说明:由于标准件可以规模化生产,具有通用性及成本低等优势,还能保证安全,故建议大家选用。
开关:开关起通断电源或调节光线亮度的作用。常见的台灯开关有拨动式开关、旋钮式开关、触摸式开关等。
选择开关时,要注意它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安全有效地控制台灯的亮度。触摸式感应开关会因为无意的触碰而导致灯亮和灯灭,而声控式开关也会因为外界环境发出的声音而引起灯的自动开和关,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2) 底座:起支撑和稳定作用。应选择坚固、不易碎的材料
图片展示不同的底座:
底座位于台灯的底部,起支撑和稳定作用。因此,它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材料和形状的设计来保证台灯的稳定性。
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底座的材料应选择坚固的、不易碎的,其形状则应在追求台灯稳定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的风格。
可以是吸盘式的、壁挂式的、装夹式的,还可以是……
(3)支撑架:主要起支撑作用,并决定台灯的高度,还会影响到光线的利用率。应选择耐用、安全、低成本、美观等方面的材料。
图片展示不同的台灯支撑架:
可以是水管、书、木条、铁丝,还可以是……
学生思考,并提出可利用的材料,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简单的点评和鼓励。
(4)灯罩:灯罩可以由不同材料做成,而且它的形状也丰富多样。灯罩不仅起安全保护作用,而且影响台灯光线的强弱及照射形式。
图片展示不同的台灯灯罩:
可以是帽子、塑料材质的、不料的,还可以是……
选择灯罩时,主要考虑的是通过灯罩给学生提供一个照度合适并且光线柔和的环境。这与灯罩的材料和外形有着密切的关系。灯罩的材料会影响光线的照射形式。透明灯罩将光线透射出去,这会使台灯照度达不到要求;不透明的灯罩反射灯光,使台灯照度很高却不能营造一个柔和的环境。选择灯罩材料时还应注意材料的导热效果。由于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导热性强的材料容易造成烫伤。灯罩的外形设计主要应考虑光线照射的角度,通过选择合适的灯罩坡度使台灯的光线更符合要求。当然,对灯罩的设计分析还要考虑它对台灯稳定性的影响。
马上行动:
你还见过哪些形状和材料的灯罩?分析它们是否符合供学生使用的台灯对灯罩的要求。
电工技术仿真课件教学分析论文
一、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我们实行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即把课程的学习过程当做工作过程进行,通过设计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组织工作任务的完成及质量的检查,实现接近实际工作效果的课程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教学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开展有效的工作质量监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再以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设计,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讲,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从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入手,先了解硬件,进而学习控制系统,然后进行应用设计的学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内容,则强调一切知识能力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而服务,即工作任务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工作任务以外的知识则通过知识扩展去学习。学习的重点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项目中的学习情境“电动机星—三角启动的继电器控制”,完成这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是时间继电器触点线圈和通电延时,需要前期的预备知识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起动工作原理。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完成一个基本的Y—△降压起动控制系统设计。学生给出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然后小组成员针对工作计划实施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实施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实施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对于一名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而言,停留在此阶段是不行的,因此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和知识技能的总结。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方案,通过总结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通过多种方法完成这一系统的设计任务,从而获得到一次综合性的小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的锻炼。
三、教学方式及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所揭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组织教学,教、学、做同步进行。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组织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解答学生疑问、监控任务完成等环节。组织项目小组: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课程进行之初,首先要进行学习团队的组织,将班级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选出班组长。布置项目任务:教师向学生交代项目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等,并向学生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准备的知识。解答学生疑问: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然后通过自主搜集材料、学习研究、设计制作等过程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导师,即通过引导、答疑解决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包括学习的疑惑,设备的使用疑惑,等等。监控任务完成: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监工,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便引导项目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完成。
2.仿真课件的教学应用
首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在很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课件,可以清楚明了地表达出电器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实现拆装、维修的虚拟化,减少实训实习成本。其次,仿真教学环节引入《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机械类等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教学环境
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进行人才规格的零距离培养,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课改从教学场所的选择、工作任务的下达、工作任务的执行到工作质量的检查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场所
教学活动的完成不再主要在教室,而是主要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提示、暗示学生:你所进入的学习场所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场所,在这一场所里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本课程的主要校内实训场所有中级电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仿真实验室。
2.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告诉学生本堂课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布置任务,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讲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布置学生为完成本任务应获取的相关资讯。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与小组成员、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接下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每个学员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一个实施性的方案。教师讲解成功案例,分析问题案例。针对实施方案,教师指导学员制订控制电路实现的工作计划,包括:硬件接线,小组成员的分工,等等。小组成员按照工作计划进行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用电安全,并关注学生团队合作、成本节约等意识。学生对照上述阶段进行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点评,并对知识点和基本操作点进行小结。
五、存在的'问题
1.考核问题
在考核方式上,项目教学法注重过程和反思。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忽视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在项目电工技术教学中,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项目实现的,注重技能,有些内容试卷考不了。但没有恰当的评价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高职学院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考核可分为5个环节:学生自评和互评、老师点评、对照反思、集体交流、修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成效。
2.设备问题
工科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要学生完成的是一件一件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大部分与一定的设备有关,没有可以操作的设备对象,学生学习过程的“做”就无从谈起;没有“做”,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影响工作的兴趣。因此,保证设备的数量和完好程度是开展好项目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有了设备,需要管好、用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护航,特别是在采用仿真课件教学之后,学院应该鼓励教师加强仿真课件的开发或引进。
总之,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以新颖的角度展开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各方的潜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和完善实践水平,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中英语语法课件
(1)表语从句
1. 定义:用作表语的从句叫做表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表语从句的关联词的种类:
(1) 从属连词that。如:
The trouble is that I have lost his address. 麻烦是我把他的地址丢了。
(2) 从属连词whether, as, as if。如:
He looked just as he had looked ten years before. 他看起来还与十年前一样。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be able to help us. 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帮我们。
注:从属连词if一般不用来引导表语从句,但as if却可引导表语从句,如: All this was over twenty years ago, but it's as if it was only yesterday.
这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宛如昨天一样。
能跟表语从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系动词be, seem, look等。如:
It looked as if it was going to rain. 看起来天要下雨了。
(3)连接代词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连接副词 where, when, how, why。
如:The problem is who we can get to replace her. 问题是我们能找到谁去替换她呢。
The question is how he did it. 问题是他是如何做此事的。
That was what she did this morning on reaching the attic. 那就是她今晨上了阁楼干的。
解释:
1. 连词because可引导表语从句。如:
I think it is because you are doing too much. 我想这是因为你做得太多。
2. 在一些表示“建议、劝说、命令”的名词后面的表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虚拟语气。should+动词原形表示,should可省略。如: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start early tomorrow. 我的建议是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
(2)主语从句
1. 定义:用作主语的从句叫做主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主语从句的关联词有三类:
(1) 从属连词that。 如:That they were in truth sisters was clear from the faci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m.
很明显,她们确是亲姐妹,她们的脸型很相似。
(2) 从属连词whether。如:
Whether he’ll come here isn’t clear. 他是否会来这里还不清楚。
(3) 连接代词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连接副词 where, when, how, why。如:
What she did is not yet known. 她干了什么尚不清楚。
How this happened is not clear to anyone. 这事怎样发生的,谁也不清楚。 Whoever comes is welcome. 不论谁来都欢迎。
Wherever you are is my home ---- my only home. 你所在的任何地方就是我的家----我唯一的家。
解释:
1. 主语从句能用it作形式上的主语。常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有:
A. It+be+形容词(obvious, true, natural, surprising, good, wonderful, funny, possible, likely, certain, probable, etc.)+that从句。如: It is certain that she will do well in her exam. 毫无疑问她考试成绩会很好。
It is probable that he told her everything. 很可能他把一切都告诉她了。
B. It+be+名词词组(no wonder, an honour, a good thing, a pity, no surprise, etc.)+that从句。如:
It’s a pity that we can’t go. 很遗憾我们不能去。
It’s no surprise that our team should have won the game. 我们没赢这场比赛真意外。
C. It+be+过去分词(said, reported, thought, expected, decided, announced, arranged, etc.)+that从句。如:
It is said that Mr. Green has arrived in Beijing. 据说格林先生已经到了北京。
It is reported that China has sent another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into orbit.
据报道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It+seem, happen等不及物动词及短语+that从句。如:
It seems that Alice is not coming to the party at all. Alice似乎不来参加晚会。
It happened that I was out that day. 碰巧我那天外出了。
E. It+doesn’t matter (makes no difference, etc.)+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引起的主语从句。如: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she will come or not. 她是否来这无关紧要。 It makes no difference where we shall have the meeting. 我们在哪里开会毫无区别。
F. 当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出现在疑问句中时,要以it作形式主语,而把主语从句后置。如:
Is it true that the scientist will give us a lecture next week? 下周那位科学家将给我们作报告是真的吗?
Does it matter much that they will not come tomorrow? 他们明天不来很要紧吗?
G. 当主语从句出现在感叹句中时,要以it作形式主语,而把主语从句后置。如: How strange it is that the children are so quiet! 孩子们这么安静真奇怪!
2.注意连接代词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等引导主语从句的含义
Whoever comes will be welcome. (whoever=the person who) 来的人将受到欢迎。
Whatever he did was right. (whatever=the thing that) 他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Whichever of you comes in will receive a prize. (whichever=anyone of you who) 你们当中不论哪个进来将会得到奖
(3)宾语从句
1. 定义:用作宾语的从句叫宾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宾语从句的关联词有三类:
(1) 从属连词that。如:
He told us that he felt ill. 他对我们说他感到不舒服。
I know he has returned. 我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注: that在引导宾语从句时也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省略。在以下情况下,that不能省略。
1. Everybody could see what happened and that Tom was frightened.(and连接两个宾语从句,that宾语从句放在and的后面时,that不能省略。) 大家都会看出所发生的事情并知道Tom非常害怕。
2.I know nothing about him except that he is from the south.(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作介词宾语时,that不能省略。)
对他我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南方人。
3.That he ever said such a thing I simply don’t believe. (that从句位于句首时,that不可省略。)
我简直不相信他曾说过这样的话。
4. We decided, in view of his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at we would admit him for a probationary period. (主句谓语动词与that从句之间有插入语,that不可省略。)
鉴于他的特殊情况,我们决定应允他一段试用期。
(2)从属连词if/whether。如:
I doubt whether he will succeed. 我怀疑他是否会成功。
I don’t know if you can help me. 我不知道你能否帮助我。
(3)连接代词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连接副词 where, when, how, why。
如:
Who or what he was, Martin never learned.
他是什么人?他是干什么的?马丁根本不知道。
I wonder what he’s writing to me about. 我不知道他要给我写信说什么事。 I’ll tell you why I asked you to come. 我会告诉你我为什么要你来。 You may do what you will. 你可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1) 介词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也可用作介词的宾语。如:
He was deeply displeased by what had occurred that day.
他对那天发生的事感到很不快。
I walked over to where she sat. 我走向她坐的地方。
I am curious as to what he will say. 我很想知道他要说什么。
Your success will largely depend upon what you do and how you do it. 你是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你做什么和怎样做。
有时介词可以省略。如:
I don’t care (for) who marries him. 我不管谁跟他结婚。
Be careful (as to) how you do that. 你要注意做这件事的方式。
解释:
1.如果宾语从句后还有宾语补足语,则用it作形式宾语,而将宾语从句后置。如:
We thought it strange that Xiao Wang did not come yesterday.
我们认为小王昨天没来是奇怪的。
He has made it clear that he will not give in.
他已表明他不会屈服。
2.作介词的宾语:连词t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很少作介词的宾语,只用在except, but, in后。其他一些介词的宾语从句如果由连词that引导,则需用it先行一步,作形式宾语。如:
He is a good student except that he is careless.
他是一个好学生,只是有点粗心。
You may rely on it that I shall help you. 你可以指望我会帮助你的。 介词宾语不可以用which来引导,而要用what来引导。如:
Are you sorry for what you've done?
你为你所做的一切感到内疚吗?
3.某些形容词或过去分词后常接宾语从句,这类形容词或过去分词有sure, glad, certain, pleased, happy, afraid, surprised, satisfied等,连词that可省略。如:
I am not sure what I ought to do.
我不能确定我该做什么。
I'm afraid you don't understand what I said.
恐怕你没领会我说的意思。
I'm surprised that I didn't see all that before.
我好奇怪,我以前没看到过。
Mother was very pleased her daughter had passed the exams.
妈妈为她的女儿通过了考试而感到高兴。
4.连词whether (or not)或if引导的宾语从句
if和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可以互换使用,但whether常和or not连用,if一般不与or not连用。如:
I wonder whether it is true or not. 我不知它是真是假。
用if引导宾语从句如果会引起歧义,应避免使用if而用wheter。试比较: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ant to go.
Please let me know whether you want to go.
if从句可理解为宾语从句,意为“请告诉我你是否想去”;此句又可理解为条件状语从句意为“如果你想去的话,请告诉我一声”。
5.宾语从句的否定转移。在think, believe, suppose, expect等动词后的宾语从句,有时谓语尽管是否定意思,却不用否定形式,而将think等动词变为否定形式。如: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我认为你错了。
I don’t believe they have finished their work yet. 我相信他们还未完成他们的工作。
I don’t suppose he cares, does he? 我想他不在意,是吗?
6. 宾语从句的时态变化规律:
(1) 当主句是一般现在时态时,从句可根据需要用任何时态。
(2) 当主句是一般过去时态时,从句只能使用过去范围内的任何时态。但客观真理除外。如: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earth goes round the sun.
老师说地球绕着太阳运行。
(4)同位语从句
1. 定义:用作同位语的从句叫做同位语从句。
2. 用法:同位语从句的先行词多为fact, news, idea, thought, question, reply, report, remark等,关联词多用从属连词that。如:
They were all very much worried over the fact that you were sick. 对你生病这件事,他们都很焦虑。
Where did you get the idea that I could not come?
你在哪儿听说我不能来?
Early in the day came the news that Germany had declared war on Russia. 德国已对俄国宣战的消息一大早就传来了。
注:同位语从句偶尔由从属连词whether引导。如:
I have no idea whether he’ll come or not. 我不知道他是否来。
连接代词who, which, what和连接副词where, when, why, how亦可引导同位语从句。
The question who should do the work requires consideration.
谁该干这项工作,这个问题需要考虑。
We haven't yet settled the question where we are going to spend our summer vacation.
到哪儿去度暑假,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决定。
It is a question how he did it.
那是一个他如何做了此事的问题。
解释:
1.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之区别
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that只起连接从句的作用,无意义。在从句中不充当句子成分。不可省。 that替代先行词在从句中不仅起连接作用,还充当一个句子成分。如在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时可省略。
意义上
从句是被修饰名词的内容。
从句起限定作用,是定语
如:The news that Mr. Li will be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is true. (同位语从句,that不可省。)
李先生将是我们的新英语老师这个消息是真的。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yesterday is true. (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told的宾语,可省。)
他昨天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
2.一些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的名词后所跟的同位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虚拟语气should+动词原形表示。should可省。如:
This is our only request that this (should) be settled as soon as possible. 这就是我们唯一的请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测试:
A. 用适当的连接词填空:
1. It worried her a bit her hair was turning gray.
2. I have no idea we can do with these waste materials.
3. the doctor really doubts is my mother will recover from the serious disease soon.
4. It is hoped nature will never be destroyed.
5. do you guess will give a talk on English tomorrow?
6. ---- I drove to Zhuhai for the air show last week.
---- Is that you had a few days off?
7. Word came I was wanted at the office.
8. Do you know of them will be our new headmaster?
9. The teacher didn't tell me we were wrong.
10. It's generally considered unwise to give a child he or she wants.
B. 单项选择:
1. It was true Alice did surprised her mother.
A. that B. what C. that, what D. what, that
2. Does matter much he can't come to the meeting.
A. it, if B. that, if C. it, whether D. this, whether
3. ----What are you anxious about? ---- .
A. How can we succeed B. Whether we can succeed
C. When can we succeed D. That we can succeed
4. The reason the little actress has been such a success is she is both clever and hard-working.
A. why, why B. why, that C. that, because D. for, because
5. leaves the room last ought to turn off the lights.
A. Who B. Whoever C. Anyone D. The person
6. I really don't know ____________ I had this photo taken.
A. where it was that B. it was that C. where it was D. it was why
7. Dr. Black comes from either Oxford or Cambridge. I can't remember .
A. where B. there C. which D. that
8.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 --- different life is today from it used to be.
A. How, what B. What, what C. How, that D. What, that
9. Give this to you think can do the work well.
A. who B. whom C. whoever D. whomever
10. troubles me is I can't learn all these English idioms by heart.
A. That, that B. What, what C. That, what D. What, that
答案:
A. 1. that 2. what 3. what, whether 4. that
5. who 6. why 7. that 8. which
9. where 10. whatever
B. 1-5 CABBB 6-10 ACACD
(5)同位语从句
1. 定义:用作同位语的从句叫做同位语从句。
2. 用法:同位语从句的先行词多为fact, news, idea, thought, question, reply, report, remark等,关联词多用从属连词that。如:
They were all very much worried over the fact that you were sick. 对你生病这件事,他们都很焦虑。
Where did you get the idea that I could not come?
你在哪儿听说我不能来?
Early in the day came the news that Germany had declared war on Russia. 德国已对俄国宣战的消息一大早就传来了。
注:同位语从句偶尔由从属连词whether引导。如:
I have no idea whether he’ll come or not. 我不知道他是否来。
连接代词who, which, what和连接副词where, when, why, how亦可引导同位语从句。
The question who should do the work requires consideration.
谁该干这项工作,这个问题需要考虑。
We haven't yet settled the question where we are going to spend our summer vacation.
到哪儿去度暑假,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决定。
It is a question how he did it.
那是一个他如何做了此事的问题。
解释:
1.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之区别
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that只起连接从句的作用,无意义。在从句中不充当句子成分。不可省。 that替代先行词在从句中不仅起连接作用,还充当一个句子成分。如在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时可省略。
意义上
从句是被修饰名词的内容。
从句起限定作用,是定语
如:The news that Mr. Li will be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is true. (同位语从句,that不可省。)
李先生将是我们的新英语老师这个消息是真的。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yesterday is true. (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told的宾语,可省。)
他昨天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
2.一些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的名词后所跟的同位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虚拟语气should+动词原形表示。should可省。如:
This is our only request that this (should) be settled as soon as possible. 这就是我们唯一的请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测试:
A. 用适当的连接词填空:
1. It worried her a bit her hair was turning gray.
2. I have no idea we can do with these waste materials.
3. the doctor really doubts is my mother will recover from the serious disease soon.
4. It is hoped nature will never be destroyed.
5. do you guess will give a talk on English tomorrow?
6. ---- I drove to Zhuhai for the air show last week.
---- Is that you had a few days off?
7. Word came I was wanted at the office.
8. Do you know of them will be our new headmaster?
9. The teacher didn't tell me we were wrong.
10. It's generally considered unwise to give a child he or she wants.
B. 单项选择:
1. It was true Alice did surprised her mother.
A. that B. what C. that, what D. what, that
2. Does matter much he can't come to the meeting.
A. it, if B. that, if C. it, whether D. this, whether
3. ----What are you anxious about? ---- .
A. How can we succeed B. Whether we can succeed
C. When can we succeed D. That we can succeed
4. The reason the little actress has been such a success is she is both clever and hard-working.
A. why, why B. why, that C. that, because D. for, because
5. leaves the room last ought to turn off the lights.
A. Who B. Whoever C. Anyone D. The person
6. I really don't know ____________ I had this photo taken.
A. where it was that B. it was that C. where it was D. it was why
7. Dr. Black comes from either Oxford or Cambridge. I can't remember .
A. where B. there C. which D. that
8.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 --- different life is today from it used to be.
A. How, what B. What, what C. How, that D. What, that
9. Give this to you think can do the work well.
A. who B. whom C. whoever D. whomever
10. troubles me is I can't learn all these English idioms by heart.
A. That, that B. What, what C. That, what D. What, that
答案:
A. 1. that 2. what 3. what, whether 4. that
5. who 6. why 7. that 8. which
9. where 10. whatever
B. 1-5 CABBB 6-10 ACACD
音乐课件高中模板
老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以下是适合高中音乐课件ppt模板。
音乐课件高中模板 |
高中交通安全课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认清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二、教学过程:
1、由“交通标志连连看”引入(5分钟)
2、小兔诊所(5分钟)
3、珍爱生命(5分钟)
4、交通安全法内容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3分钟)
5、观看视频(5分钟)
6、游戏《模拟路口》(10分钟)
7、交通安全知识抢答(5分钟)
8、交通安全拍手歌(2分钟)
9、总结
“交通安全,从我做起”详案 1、由交通标志连连看引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在生活中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如饮食安全、旅游安全、交友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交通安全。“你们知道这些标志吗?”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具备基本交通安全标志和知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2、小兔诊所
以开火车的形式请两列左右的同学讲讲平时自身在交通安全方面的违规之处。通过教师的引导要求学生改正。
3、珍爱生命
请同学们发现并讲述学校及回家路上的交通事故的易发点。此环节有助于同学们发现并关注周边的交通安全问题,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人人都应珍爱生命。
4、交通安全法内容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主要讲述《安全法》中对小学生的要求,让同学们意识到法律的约束力的.同时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的造成是人为的,每位同学都有义务从我做起,创造美好家园。
5、观看交通安全视频
此视频中故意设计了一些错误,存在着不少的交通安全问题,在视频结束后向学生提出。(比如打电话报警110,不是119;又比如打电话报警的人应该首先告诉警察出事的具体地点,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们快来,这儿有人被撞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了交通安全的知识,印象深刻。
6、游戏《模拟路口》
请一班长当“交警”站在路口,请五组各选一个代表充当行人,分别站在“交警”的前后左右,由交警做出手势,由代表作出相应的动作,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
7、交通安全知识抢答
以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更多交通安全知识
8、交通安全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红绿黄灯要看清,
你拍三,我拍三,不穿红灯保安全,
你拍四,我拍四,车辆行驶往右开,
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弯要注意,
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车上别载人,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边走边玩耍,
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
你拍九,我拍九,遵纪守法最重要,
你拍十,我拍十,做个文明小公民
9、总结
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同学们一定要把交通安全牢记心中!
高中美术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二、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四、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五、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六、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掌握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翻开教材的封面――“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课,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弄清楚,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了解下面几个方面:(10分钟)
1、什么是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例如:马拉松比赛的起源
“马拉松”比赛起源于一个希腊历史故事。马拉松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希腊与波斯两国在马拉松村附近进行了一次会战。希腊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侵略军,取得了胜利。当时的传令兵为将胜利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居民,他顾不得路途遥远,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已累得精疲力竭,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闭上了双眼。
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中的爱国战士,在18第一届奥运会上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赛。 教师活动:这是一则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同学们,现在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手段传递这一则消息呢? 学生答:用电话、网络、E-mail等;
教师活动:大家想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比故事中的古老的方法快捷得多,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已非常迅速,可说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学生思考得出)日新月异,本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一起共同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那么请大家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电脑课)的区别(生答略)
要点:信息技术课是让我们掌握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方法,最终提高信息素养,而电脑计算机只是我们信息技术的一种工具。
三、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请学生阐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人类最初只能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嗓音来表达和传递信息,因此只能在人的听觉和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传递信息。)
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产生信息获取、信息传递技术
(但是受时空的限制)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可以长期存储信息,跨时间、跨地域地传递和交流信息,产生了信息存储技术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把信息的记录、存储、传递和使用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有了可靠的保证,是人类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产生了更为先进的信息获取、存储技术和传递技术。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837年莫尔发明了电报,使信息可以实时传送,40年后,贝尔发明了电话,可以直接对话,信息传递技术有了更大的自由,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交流信息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又一次重要革命。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将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技术将进一步走向成熟;网络技术将向高速快捷、多网合一、安全保密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将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计算机硬件将更加微型化,并具有超强性能;软件将向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倍地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以帮助人们突破信息交流屏障,实现即时的虚拟现实,为全球化虚拟制造、服务、流通、研究与发展、终身学习和娱乐提供新的平台。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
高中家长会课件
一、活动目的:
1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发展、变化情况、学习成绩以及班级情况。
2 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成为孩子的知心长辈和朋友。
3 虚心听取家长对班级、学校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二、活动流程:
1 致欢迎辞
感谢各位家长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配合学校、老师参加家长会,关注、关爱学生。(建立意识:家庭教育直接、长久、随意,影响很大,所以家校合作尤为重要,使得对孩子的教育达到最优。)
2 介绍学校情况:
(1) 学校近几年取得的成就
(2) 学校半军事化管理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性,如从就寝、内务问题谈起。
(3) “校园六不准”及其他事项
3 介绍班级整体情况:
(1) 全班57人,女生27人,男生31人。
(2) 班委、学生会成员介绍,表扬优秀学生干部。
4 自己的管理理念,实施情况及效果:
(1) 具体工作:结合学校管理和学生实际,以及操行分评分制度制定版规,严格按其执行,从学生的班级、宿舍的纪律、卫生,学习情况等方面体现。
(2) 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班级建设等情况。(可从军训、广播操、蒙古舞等谈起,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懂事了?成熟了?性格是不是开朗了?积极向上了?)
5 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公布前25名,介绍学生特点,进行全班总分析和各科分析。
6 分析考试结果与自己理想的成绩有差距的原因:
(1) 入学不适应,从初中转向高中。
(2) 偏科,且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3) 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敏感、偏激、叛逆。
(4) 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内容多、有深度、方法活、要求高的学习过程,自己学习不够用心、勤奋、灵活、高效。
(5) 自控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
7 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努力,使得学生改进的措施:
(1) 日常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学习、生活,遵守校纪校规。
(2) 提高个人修养,适时调节个人心理状态,形成自信、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和性格魅力,健康、快乐得成长。
(3) 把握有限的时间勤奋学习,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8 给家长的一点建议:
(1) 有时间多陪陪孩子,沟通也是一种艺术,注意语气和方式,你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可以多聊聊校园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不要开门见山得提成绩,弄得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反而事倍功半。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有事及时与老师联系。
(2)不娇惯孩子,不要让学生形成没礼貌、自私的性格,学会尊重他人、提高素质、吃苦耐劳、节约资源的优良品质。
(3) 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要找到没考好的原因,思考改进措施并落实。
9 家长讨论问题及经验交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使其他家长得到启发。
10 对个别家长进行个别谈话。
11 家长对班级、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高中美术课件
高中美教案一:色彩的明度对比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加深对色彩要素的理解。
2、掌握色彩的明度的处理方法,并能在绘画中运用,提高学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
3、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去创造艺术美和表现生活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传授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掌握色彩的明度处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技巧。
2、难点: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和对色彩明度进行操作,并在绘画实践中运用。从知识到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这个重要环节,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范画若干幅;
颜色本身的明度差别;
色彩明度较强和稍弱的示图;
同一题材不同明度对比图。
五、教学过程: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和明度对比的知识。
2、提问:
(1) 什么叫明度?
(2) 你能指出你衣袖上色彩的不同明度吗?
(3)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3、明度演示:
(1) 让学生观察彩色纸条(红色),当我将纸条拉紧时,学生看到纸条上均匀的彩色。颜色没有深浅变化。
(2) 当我将彩色纸条折成弯形状后,再让学生观察,出现纸条的颜色与前次见到的不一样,让学生指导出同种颜色的深浅变化,并让他们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 让学生上讲台,自己挑选另一种颜色的纸条,按和的操作步骤进行曲演示,并指导该色纸变化的现象。
(4) 一种固有色由于受光强弱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明度变化现象,使色彩产生一种节奏美感。
4、提问:
(1) 我们从演示中发现色彩明度变化的现象,在绘画时如何反映?
(2) 如何使一种颜色出现不同的明度?
(通过加白提高明度,加黑减弱明度。)
5、演示色彩明度的变化:
(1) 先将纸面中间涂上本色,加白调匀后涂在本色左边,再加白调匀后涂在更左边。
(2) 用一支干净的笔加黑色小许调匀后涂在本色的右边,再加黑少许调匀后涂在更右边。
6、指导学生进行色彩的明度对比练习。
7、作业讲评。提倡多练习,并引导学生课外多动手做练习。
8、全课总结。
高中美教案二:石膏几何体画法
一﹑了解画石膏几何体的意义
常见的几何体教材有:锥体﹑球体﹑六棱柱体﹑圆柱体和方体等。
1﹑为什么石膏几何体是初学绘画的必修课?
因为几何体在结构上单纯,也是一切复杂形体最基本的`组成和表现形式,只有先进行石膏几何体的绘画训练,能让大家比较容易的掌握最基本的素描造型方法,和初步的掌握素描五大调子﹑形体结构以及透视的变化。
2﹑几何体一般采用石膏做材料,在质地上比较单纯,也暂时不用考虑固有色对形体明暗的干扰,有利于初学者集中精力学习光对形体的影响,掌握色调的基本规则。
二﹑几何体的透视原理
透视的种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二点消失。
三﹑透视在绘画的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
(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于现实的取舍和区别,)
四﹑做示范
1﹑球体:
a﹑构图:
画球体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正方形
(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等量长度的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
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于圆形。
(注意:画圆一定要用直线来画,不能直接以弧线来圈一个圈,更不能运用圆规,这样做意在锻炼眼力和塑造形体的能力。)
b﹑找出明暗交接线:
在球体上明暗交接线是一个弧形,同样用短直线相衔接来表现这一弧形明暗交接线。
(注意:明暗交接线在球体上的表现并非是截然的明暗分界,而是一个较模糊的,并且受反光影响,明暗交接线在色度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表现上就更应注意观察,避免画死和概念化。)
c﹑施加明暗:
在施加明暗时,最好把处于暗部的包括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和投影一块儿统一起来画。先统一为一体,然后再在“明暗交接线”等地方逐步加以强调,使之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对比和关系。在亮面靠近明暗交接线的地方是亮灰面,它的表现应由靠近明暗交接线到高光方向依次减弱﹐并始终使其明度高于暗面,高光的地方留白。
(在画的过程中为了突出球的体积效果,可以强调明暗的对比,特别是明暗交接线的表现,事实上往往画得比看到的调子要重些。这是因为铅笔的表现力度远远达不到光照的效果那么丰富。)
d﹑调整:
调整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前面局部的刻画中,难免会出现和整个调子不和谐的地方,或者是刻画不足或者是刻画太过,甚至是某些局部的形不够准确,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在调整过程中,就是针对这些进行修改,使其在形体上准确,色调上统一和谐。(在调整中,作为最初的辅助线,此时也应融入到形体中,特别是最初所画的圆﹑表现明暗交接线的弧线,都应融进所属的面中,对于多余的辅助线应擦去。)
2﹑圆柱:
a﹑构图:
画圆柱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长方形。
(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
截取一段儿高度为圆柱切面圆的透视形,注意观察圆柱的透视变化,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于椭圆形,由于透视的近大远小的法则,椭圆在透视上的前半圆要比后半圆略高些。下圆面的透视也一样。
b﹑明暗交接线:
在圆柱体上明暗交接线是一个在弧形面上的直线,同样用短直线相衔接来表现这一弧形明暗交接线。明暗交接线在圆柱体上的表现也是一个较模糊的,并且受反光影响,明暗交接线在色度上也并非一成不变。
c﹑施加明暗:
在画的方法上和球体一样,在施加明暗时,也要把处于暗部的包括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和投影一块儿统一起来画。先统一为一体,然后再在“明暗交接线”等地方逐步加以强调,使之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对比和关系。在亮面靠近明暗交接线的地方是亮灰面,它的表现应由靠近明暗交接线到高光方向依次减弱,并始终使其明度高于暗面,高光的地方留白。上圆截面由于受光的斜射,应作为亮灰来处理,强调上截面圆和暗面对比在视觉上所造成的反差,在处理上应将靠近暗面的部分渐渐变淡,以增强这种对比。画投影时除了找投影的准形外,在处理上应和暗面一起来画,然后略强调较靠前的投影部分,并逐渐变淡,使之在透视上处于远部分的投影变虚(近实远虚)。
d﹑调整:
调整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前面局部的刻画中,难免会出现和整个调子不和谐的地方,或者是刻画不足或者是刻画太过,甚至是某些局部的形不够准确,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在调整过程中,就是针对这些所做的进一步修改,使其在形体上准确,色调上统一和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著名(杰出)女性”,话题涉及谈论著名及你最崇敬的女性“妇女独自南极探险”,“美国电视著名黑人女主持人奥普拉·温茀丽的故事”等,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都围绕中心话题而设计。本节课为此单元的第二课时——阅读课。
“读前”(Pre-reading)设计了三个有关旅行和南北极的问题,具体涉及极地探险、动物等内容, 能够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自主地发现下面阅读故事的背景,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真正体会主人公Helen Thayer的伟大。
“阅读”(Reading)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故事描叙的是作者Helen Thayer在她60岁时,独游南极洲的冒险经历。在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及险恶的地理状况中,作者在危急关头,虽感孤独恐惧,但表现出冷静、顽强、乐观的态度,最后克服险境。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心理素质、生活态度起到了陶冶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Teaching Aims:
1 Train th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2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1) Words: mile Antarctic threaten optimistic somehow shelter regret extreme climate value
2) Phrases: struggle through threaten to do sth lie down be thankful for in good health struggle to one’s feet make a decis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3.Let the students have strong wills and determination by reading the pass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2.The use of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eaching Methods:
1.Discussion before reading to make the students be interested in what they learn in class.
2.Fast reading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3.Careful reading to answer some detailed questions.
4.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 a map of the world
2.a tape recorder
3.a compu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Greeting and speech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and the student who is on duty give a speech before class.
Step II Lead-in
1 Do you like travelling ?
Where do you like to travel best ?
How will you travel ?
2 Imagine you a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
3 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 ?
Step III Fast –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silently,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three questions .
1 How did the writer celebrate her 60th birthday ?
2 When was the writer is 60th birthday ?
3 Why did she say it was an experience she would never forget and would value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
Step IV Careful-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gain carefully and finish three tasks:
1 Finish Exercise 1 of post-reading on page 32.
2 Fill in the form on the screen .
1). She celebrated her fiftieth birthday by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2). She went to Antarctica with the dog team pulling her sled.
3). Everything went all right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4). During the next week the wind grew so strong that it blew away her tent.
5). She had an accident after her birthday.
6). It was all her training that helped her out of danger
Step V Listening and Consolidation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read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in a low voi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Step VI Discussion
1. What kind of woman is Helen Thayer ? Describe her in a few sentences.
2. Do you admire her? Why ?
Step VII Reading together.
“If you have a goal without a plan, it's only a dream. Once you set a goal, you have to keep going.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times where I was determined to just take the next step. Those who can take that next step are the successful people in the world.”
-------Helen Thayer
StepVIII Homework
1.Reading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 after class.
2.Finish the exercises of Grammar.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为Modern Agriculture “现代农业”,其中包括“饮食
结构”、“农业生产与环境气候”、“土地利用”等话题。本课是第十九单元第二课时阅读”(Reading)部分,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该文从中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传统农业技术应用及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前景展望”等四方面对中国农业生产进行了介绍。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说明事物层次分明,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可以对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的兴趣培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少,语法知识不足,中式英文思维方式严重,
复杂句子结构无法理解,进行阅读相当困难。
三.Teaching Contents 教学内容
Unit 19 Modern Agriculture (SEFC Book 1B)
Reading: Modern Agriculture
(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教版高一英语(下)第十九单元《现代农业》的阅读部分)
四.Desig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教学目标设计
1.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让学生掌握下列单词、短语和句型。)
(1)Important words(重点单词):
Protection,technique,irragation, import, production, garden, wisdom, pratical, system, condition, soil
(2)Important phrases(重点词组):
Be harmful to, be friendly to, depend on, stand for,a variety of
(3)Important sentence patterns(重点句型)
a. It is on this arable land that the farmers produce food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hina.
b. To make as much use of the land as possible, two or more crops are
planted each year where possible.
2.Ability goals能力目标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hrough reading activities.(通过系列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Learning ability goals 学能目标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教学重点)
1.Learn the words and phrases listed above.
(学习上列单词和短语。)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1.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correctly.
a. It is on this arable land that the farmers produce food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hina.
b. To make as much use of the land as possible, two or more crops are
planted each year where possible.
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七.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1.Task-based method(任务型教学法)
2.Skimming(略读法)
3.Careful reading (细读法)
八.Teaching Aids:(教学辅助手段)
1.A blackboard
2. A projector and a computer for multimedia
九.Teaching procedures (教学过程)
Step I Greeting and leading in (4 minutes)(引入,4分钟)
T: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griculture? Do you often help your parents to do some farming work?
(Let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 and show their ideas.)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Step II Pre-reading (5 minutes)(读前,5分钟)
T:Today we come to the Reading. Before starting our reading par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in the Pre-reading part on page45 of your textbook.
1.Ask students to classify the pictures in the following way:
Traditional farming (1 3 5)
Agriculture
Modern farming (2 4 6)
Hi-tech farming (7 8)
2.Compare traditional & modern farming, focusing on the advantage & disadvantage of modern farming. Then fill the form. (Show the pictures again)
设计意图:(1)激活学生已有的信息,使学生具备摄入新知识的心理定势。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帮助老师引入课文的主题。
Step III. While-reading(17 minutes)(读中,18分钟)
1.Skimming (4 minutes) (跳读,4分钟)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While reading, find out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gh (On the screen).
Para.1 Agriculture in general in China
Para.2 Modernization in farming techniques
Para.3 Balance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Para.4 Greenhouse– a solution for the shortage of arable land
Para.5 GM used in Agriculture
Para.6 GM research on tamato
(Show the possible answers on the screen)(将参考答案显示在屏幕上)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归纳各段落的中心意思的能力。(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
2.Scanning (10 minutes)(查读,10分钟)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se
exercises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give the answer.
(1) In China only seven percent of the land is used for farming. This is _____.
A. because farmers don’t need more land to produce food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B. because China needs more and more land to build cities
C.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farmers to work on the land
D. because the other land cannot be used for agriculture
(2) Fertilisation is a technique that is used to ______.
A. make poor soil better
B. make wet land drier
C. make dry land better
D. grow vegetables with their roots
in water instead of earth
(3) Modern agriculture means finding ways to _____.
A. increase irrigation and stop using fertilisers
B. stop irrigation and using fertilisers
C.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b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D. produce the same amount while taking better care of nature
(4) In the sentence “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the wind, rain and insects”, “they” means _____.
A. greenhouses B. roots
C. vegetables D. tomatoes
(5) In GM “M” stands for “modified”, which means “changed”. What changes is ______.
A. the way in which poor soil is made better
B. the way in which Chinese farmers work on their land
C. the way in which crops develop from seed
D. the way in which farmers take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任务,然后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查读细节、捕捉信息的能力。
Step Ⅳ Language study(5 minutes)(语言学习5分钟)
There are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the studeuts should learn to
Step V Group work (7 minutes)小组讨论(7分钟)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on Page47 in groups to mak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Decide which fruit, vegetables and farm animals you would change. Explain how you would change them and why.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自己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Step Ⅵ Conclusionand Homwork(1 minutes)总结和布置作业 (1分钟)
Make a brief summary about the text and assign the homework.
T: Today, we’ve read the passage about modern Chinese agriculture. We are sure we’ll have healthier and mo delicious food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After class, please read the text once agaim and find the sentences you appreciate most.
★ 高中家长会 课件
★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
★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多媒体技术论文
★ 机械制造技术论文
★ 电视技术说课课件
★ 高中音乐鉴赏课件
★ 高中美术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