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鸟鸣涧教学课件(共含1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黄油飞走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鸟鸣涧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设计思路: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授之以渔”的过程。
第一步,谈话导入,初读解题知作者。
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就“你认为我们要读懂一首古诗,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就为后来的古诗学习需要的方法作出铺垫。
3、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据。
第二步,细读讨论明诗意。
1、一读,诗文读通顺。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选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熟悉诗文,扫除生字障碍,同时自主解决部分难点。
2、二读,讨论明诗意。
启发学生借鉴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进行自学。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你都读懂了哪些地方?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为学习任务,在多次自读、指名读的基础上进行自学、交流。
第三步:诵读想像悟诗情
要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因此,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体会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图背古诗:《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静夜诗》
3、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鸟鸣涧》。
4、齐读课题,解题。“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5、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屏显古诗)指名读。(a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b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c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d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出示停顿)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评:你真会思考)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生回答)
a:我们来看这里有桂花、夜、山、月、鸟、涧。这些自然景物有几种?(六种。)
b:这六种自然景物并不是简单的顺序罗列,而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山水画。你能不能读出来呢?体会一下。读一遍。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
7、刚才老师说这首诗中的景物是有顺序的,是什么顺序呢?(用手势)从落花写到了夜,然后写到山空,再写到月亮,又写到了山里飞的鸟。这是一个什么顺序呢?(生:由远到近。)
a:是由远到近么?(生:从近到远。)
b:还有其他的么?看老师的手势——(生:我觉得是从低到高。)
师: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对。这首诗歌不是简单的在罗列材料,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画面,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指名回答。生:景物的特点是静,还有美。(板书静、美)(评: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把这个字找准了。)师: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三、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指名读:你来读。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出来了那种静。
2、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a.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张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b.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回答)
c.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哪个字写作者内心的静呢?(生:闲。闲的解释是安静)怎么才叫闲呢?(生:因为他没有什么事情,很休闲——)
d小结: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e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的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a不错,你的朗读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那桂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b听着真美,风起花落缓缓的,是那样的轻柔。c一个落字读得很到位,就像真的看到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样子。)(女生齐读、齐读)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a.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b.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a读得真好,那寂静的春山仿佛就在我们面前。b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恬静的画面。c想一想,诗人心中装的不是一小片山,而是整座山哪。d看着这座山,王维一定是这样说的:夜静春山空。)(范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a柔柔的,轻轻的,都沉醉在“静”中了。b如果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那你们的朗读就是读中有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4、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
b.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
c.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板书:明)
d.“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e.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a读得真好,听着感觉那是一个多么宁静又美好的夜晚啊!b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皎洁的月光,听到的啾啾的鸟鸣声。谢谢你。)齐读同学们,你们的朗读好似在赞叹:夜多静啊!
5、写一写:
(1)王维的诗美吗?可王维只用了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春天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a.在贺知章的眼中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在其他诗人眼中呢?在诗人杜甫的眼中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在苏轼的眼中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在杜甫的眼中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e.在唐代杜甫的《绝句》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f.在叶绍翁的眼中春天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但我们现在的语言也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写一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想我们也能有“文中有画”的本领。
(3)学生写,教师巡视。交流点评。
(4)写的真好,的确是文中有画。写的美,朗读读得也美。
6、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四、拓展诗句,迁移诗境。
1、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再齐读。
2、出示《鹿柴》,与《鸟鸣涧》对比,看诗句描写有什么异同?诗人笔下的景物那么美丽,你有什么话对王维说?王维的诗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闭眼,听读,想像《鹿柴》《鸟鸣涧》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五、作业:
1、默写古诗《鸟鸣涧》。
2、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学习内容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课件演示:《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想挑战吗?接着演示:《古朗月行》)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暮江吟)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6个生字。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了解。)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鸟鸣涧》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暮江吟》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鸟鸣涧》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观看课件,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参读《鹿柴》,拓展理解。
(1)课件出示《鹿柴》,对比“空山不见人”与“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与“时鸣春涧中”,你发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体会王维诗作的意境美)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那么美丽,来说说你对王维的评价吧。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课件吟诵这两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描写的情景,通过比较参读和课件演示的形式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过渡: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让王维陶醉其中,而白居易也在江边流连忘返,他在欣赏什么美景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学生读诗。读后质疑、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白居易在江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样景物呢?和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引导理解:
(1)为何不说“残阳照水中”而用“铺水中”呢?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铺)
(2)“瑟瑟”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呢?(看插图结合注释理解: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江水的原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出红色(阳光的颜色)。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江水→瑟瑟)
(3)“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可爱)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4)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板书:露水→珍珠月亮→弓)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板书:景美)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易使人陶醉其中,难怪诗人白居易流连而忘归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借景抒情,两位诗人却分别用“境美”和“景美”来表达,当两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2、布置自选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文章。
(2)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3)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高潮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教学反思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高潮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教学反思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
⒈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
⒉齐读课题,解题。
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
⒊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⒉指名读,读后点评。
⒊齐读。
⒋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⒌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⒈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⒉集体交流诗句之意。
字义: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寂、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鸣:啼叫。惊:惊动,惊扰。闲:安静。
诗句之意:春天的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春夜寂静无声,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啼叫。
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⒈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⑵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⑶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⑷指导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⒉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⑴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静)诗人是如何描述这静的呢?(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
⑵指导朗读,读出这样的画面。
⒊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⑴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⑵“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⑶指名朗读,齐读。
⒋朗读背诵整首诗
王维的诗如此之美,他只用了二十个字。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试着背一背。
⒌归纳主题:《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⒍表达手法: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前两句重要写“动”,后两句主要写“静”。)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⒉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②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授课教师 宋兴美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象只圆盘,有时象把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二、新课教学
(一)看图猜古诗
1、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
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江雪》、《静夜思》。)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王维 (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 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1) 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2) 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3)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4) 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四)初读解题知作者(课件出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诗题。
鸟:鸟儿。 鸣:鸟叫。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五)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宋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大学网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 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六)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春季;桂花、山、月、鸟、涧。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幽静的特点。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揭示主题
1、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
3、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
4、“月出惊山鸟”有创意,月亮出来无声无息,而它的光亮惊醒了鸟儿,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三、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
的这种神来之美,同时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所感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通过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 王维 花 静
山
春夜月
鸟
涧 美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
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
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高潮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高潮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
⒈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
⒉齐读课题,解题。
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
⒊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⒉指名读,读后点评。
⒊齐读。
⒋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⒌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⒈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⒉集体交流诗句之意。
字义: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寂、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鸣:啼叫。惊:惊动,惊扰。闲:安静。
诗句之意:春天的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春夜寂静无声,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啼叫。
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⒈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⑵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⑶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⑷指导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⒉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⑴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静)诗人是如何描述这静的呢?(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
⑵指导朗读,读出这样的画面。
⒊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⑴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⑵“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⑶指名朗读,齐读。
⒋朗读背诵整首诗
王维的诗如此之美,他只用了二十个字。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试着背一背。
⒌归纳主题:《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⒍表达手法: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前两句重要写“动”,后两句主要写“静”。)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⒉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②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教学前让学生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了解诗人生平,知道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课下可安排学生进行诗配画的活动。
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距离,传统教学都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何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自读感情的个性的空间和时间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而新课堂教会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学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学,让学习更轻松,更愉快,上完这一课,我的感想很多,我就根据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反思如下;
首先是独学,也就是自学,其实在自学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对这首古诗有了很好的预习,独学要求做到静、专、思,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自研自探环节来指导自学,并初步完成一些记录,明白的可以记在书上,不太懂的留到下一个环节,我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开动脑筋,但有一个问题,对于自研自探环节的问题,学生思考不是很具体和深刻,学生只专注于完成随堂笔记,认为完成了这些题,就是完成了任务。
其次是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包括两人合作学习,四人合作学习,八人合作学习,我要求两人互读古诗并纠错、评价,四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八人合作学习完成展示环节的预展,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合作效果很好,四人合作说诗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些难度,但在听的过程中,已经就帮他解决了难题,八人合作预展中,大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组长分工不明确,导致有些学生总是不知道干什么,局面有些混乱,如有一个组在讨论预展时,我看到只有两三个人在说,而其他人在忙自己的事或就在观望,我过去询问了之后才知道组长没有分工,导致这些人很茫然,可见合作学习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很好的分工会让合作学习更出效率。
最后是展示环节,学生最喜欢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如在展示朗读时,我让每个组用不同形式去读,小组赛读,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组读完,其他组给他评价质疑,有的学生说到诗的节奏,那下个组读时就要注意,有的学生又说到诗的感情,这首诗应该读得轻一些,因为“夜静春山空”,最终展示完,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去读,而且熟读成诵。对于诗的理解也是这样,一个小组展示完,其他组质疑评价,其中还有一个组用一幅和诗很贴近的画来展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一个组说到对“夜静春山空”的理解时说是春天的季节,这时有一个组提出了质疑说桂花是秋天开放的,其他组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都纷纷讨论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去查字典,最终在资料面前,学生搞明白了。
这一课上下来,虽然在时间上花费的多一些,但是我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会去学习,我很欣慰,觉得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新课堂让学生的收获更多。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山’和‘春涧’中可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季节。”有的说:“从第一句中的‘桂花’和图上画的‘枫树叶红了’可看出是秋天。”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有的同学说:“原来桂花有这么多种类。不过,我觉得书上最好画出春天才有的景物会好些。”挺有道理的。
这就是新课程培养出来的敢想、敢问、敢说、敢挑战的新一代。
《鸟鸣涧》原文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还写过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诗歌,如《少年行》《老将行》《陇头吟》等,皆气势豪壮,色彩绚丽,情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苍凉悲怨,表现了戍卒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很有浪漫主义气息。他的一些绝句,也都凝练、含蓄、朴素明快、优美动人。特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在当时就已被谱成有名的《阳关三叠》的进行乐曲,成为名作。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最详。
《鸟鸣涧》简介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语译:
我抛开一切的事物,悠闲的在这里欣赏桂花。夜是这么的宁静,连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彷佛山中空无一物。
赏析:
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他生长在河东,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做诗以外,他还擅长画画,王维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呢!
这首诗是描写春夜的景色。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看似宁静无声,却听得见花瓣落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等自然乐章,彷佛山中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这首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呢!
这首诗描写细腻,意境优美,充分显示出王维写景诗诗中有画、以动衬静的艺术。读这首诗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生活气氛。王维的诗浅显易懂,这首鸟鸣涧让人很深切的体验当时他的心境与观赏的景致身历其境的感受。
《鸟鸣涧》这首诗的魂魄是“静”,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都隐藏在所有的动态景物之中。诗人做到了真正的以动衬静。细赏这首诗,便足以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夜深人静,天都黑了,谁能看见桂花的凋落?落地无声,若不是诗人心无杂念,若不是周围那么幽静,诗人王维怎能听见花开花落的声音?让心真正悠闲,让自己抛开所有人世间的苦楚与烦恼,细听这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与伦比的花草的声音,这才是高明!
夜渐渐深了,山上不比白天一样喧闹,而是随着天空的变黑安静了下来。有时几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使寂静的山平添几丝韵味。可诗人却喜欢静,静到极致,才是最美。
月亮,不知何时出来了。几只小鸟轻轻地叫了几声,看似打破了夜的宁静,却未尝不可,这却恰当地描绘出大自然的和谐。鸟儿的鸣叫声回荡在山涧之中。夹在两山间的流水仿佛也泛起了一阵涟漪。
盛开的野花,一个个小蘑菇,一片片嫩叶……虽是深夜,却能清晰地看清。不是月光,是“静”。花落无声,作者却能感受到;月出无声,鸟儿却惊起。静到极处的自然让诗人的心也静到极处。
王维的超然与脱俗,已完全到达了一个“空”的世界,“空”并不是空虚,而是静。动静对比,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也是它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阅读答案:
1,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静;以动衬静;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答:闲适/愉悦
鸟鸣涧翻译: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中的鸟,
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字词解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春天开花或秋天开花。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山鸟:山中的鸟
背景:
王维写《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古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鸟鸣涧》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是一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夜深人静,月亮还没有出来,万籁无声。忽然,月光穿云而出,给大自然披上了盈盈轻纱。田野空旷,幽谷静谧安详。这是世界都睡着了吗?诗人在静思中发现,这春山空而不虚。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译文】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写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在一个空寂的夜晚,我信步走在幽静的山林中。人们都安静下来,村民们也在睡梦中沉沉的睡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桂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伴随着清风,在风中施展着她优美的舞姿。轻风与清香一起拂面而来,桂花落在湿润的泥土上,仿佛铺了一层鹅黄色的地毯。
我一个人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漫步,我不禁被这山中的美景所陶醉,我拾起一朵芬芳的桂花放在鼻前,吻着她那淡淡的清香。我忽然扬起头,看见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月亮那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大地,仿佛就是白天。这皎洁无瑕的月亮照亮了地上的桂花地毯,我也沐浴在这月光之下。忽然传来了几声鸟鸣,那清脆的声音在山林中久久的回响。一声,两声,三声,鸟儿们以为到了白天,都一个接一个的欢叫了起来,一篇华丽的乐章奏响了,反衬得山林更加安静。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想着那沁人心脾,十里飘香桂花香,皎洁的明月。我小跑了起来,回到了家拿出笔写下
【朝代】唐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赏析】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鸟鸣涧试题答案
鸟 鸣 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9.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5分)
20.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㈡古诗鉴赏(8分)
19.静(1分);以动衬静(2分);分析(2分)(共5分)
20.闲适/愉悦(1分);分析(2分)(共3分)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分)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0.(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语译:
我抛开一切的事物,悠闲的在这里欣赏桂花。夜是这么的宁静,连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彷佛山中空无一物。
赏析:
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他生长在河东,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做诗以外,他还擅长画画,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呢!
这首诗是描写春夜的.景色。显示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看似宁静无声,却听得见花瓣落地、淙淙流水、啾啾鸟鸣等自然乐章,彷佛山中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这首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呢!
这首诗描写细腻,意境优美,充分显示出王维写景诗诗中有画、以动衬静的艺术。读这首诗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生活气氛。王维的诗浅显易懂,这首鸟鸣涧让人很深切的体验当时他的心境与观赏的景致身历其境的感受。
★ 鸟鸣涧王维
★ 鸟鸣涧古诗
★ 鸟鸣涧赏析
★ 鸟鸣涧的作文
★ 王维诗鸟鸣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