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语文六年级教案设计《鸟鸣涧》(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重点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明月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大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的呢? 我们一起按照:读通----读懂----想象----背诵的方法学习一下本诗吧!
二、合作交流
现在我们来一个古诗挑战赛,由我当主持人,哪个小组已经准备好了?你们选择哪个呢?派个代表答题,其他同学补充。
三----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表现出诗中描写的清幽的意境-----声音轻,速度慢)
四----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山中月夜的静从哪里能体会出来) 小结: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而且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三、拓展延伸
同样是描写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板书设计] 鸟鸣涧 花落 月出 鸟鸣
本课在教学流程上有比赛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本诗是一首意境很幽静、很美的诗,通过带感情的朗读,学生能较好理解。本诗的特色是以动写静,以三种典型的景物:花落、月出、鸟鸣衬托山谷的幽静,山中月夜的美。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鸣”。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读通句子。
2、学习吟诵诗歌,读出诗的节奏。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吟诵诗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谈话、讲授、演示、想象画面并讲述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 齐读经典诗文上的古诗。
2. 夸学生喜欢读古诗,谈自己读过哪些诗人的诗?
3. 由王维导入《鸟鸣涧》
二、新授
1.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2. 学生谈王维。
3. 老师出示王维的简介,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听后说说自己所了解的。
4. 师板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 读古诗(指导读准音,尤其注意读准后鼻音)
6. 挑战读
7. 女生读,男生闭着眼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8. 男生读,女生闭着眼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9. 说到闲,说说带有闲的词语,怎样落?
10. 静,多静?静得„„
11. 怎样的月亮?鸟怎样叫?
12. 指导读出静,读出月亮又大又圆,读出鸟的惊叫„„
13.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出静,男生读出动。
14. 引出诗人高超的写法,“以动衬静”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5. 身临其境地读:闭着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王维的诗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拓展延伸
1. 将这首诗画成一幅画或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短文。
2. 学生在下面写,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合作画。
3. 反馈学生所写所画。
4. 出示范文,学生读。
5. 这么美的景,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6. 挑战自己:看画面猜古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想画面,解诗意,悟情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鸟鸣涧》。
2.读王维的其他山水诗,并一边想象画面以便背诵。
六年级语文下册《鸟鸣涧》教学反思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山’和‘春涧’中可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季节。”有的说:“从第一句中的‘桂花’和图上画的‘枫树叶红了’可看出是秋天。”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有的同学说:“原来桂花有这么多种类。不过,我觉得书上最好画出春天才有的景物会好些。”挺有道理的。
这就是新课程培养出来的敢想、敢问、敢说、敢挑战的新一代。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赏析二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象只圆盘,有时象把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二、新课教学
(一)看图猜古诗
1、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
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江雪》、《静夜思》。)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王维 (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 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1) 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2) 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3)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4) 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四)初读解题知作者(课件出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诗题。
鸟:鸟儿。 鸣:鸟叫。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五)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宋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大学网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 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六)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春季;桂花、山、月、鸟、涧。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幽静的特点。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揭示主题
1、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
3、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
4、“月出惊山鸟”有创意,月亮出来无声无息,而它的光亮惊醒了鸟儿,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三、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
的这种神来之美,同时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所感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通过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名言导入
1出示课件,诸葛亮《诫子书》中前两句。
2生齐读,口头解其意,并指名说。
3出示释意的课件。学生齐读并理解,指名体会诸葛亮“静”的境界。
4 归纳:诸葛亮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鸟鸣涧》这首古诗,来感受一下唐代诗人王维的静的境界。
二 自学解诗意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请翻开课本156页自读古诗。
3 课件出示自读题纲。①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②知作者、写作背景。③解诗题。④明诗意。
4 交流自学情况:①指名三位同学读诗歌,再评议。②指名学生说说你知道作者的哪些情况。再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齐读。③指名学生理解诗题,再出示课件的理解。④出示课件字义,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出示课件诗句之意,齐读。
三 赏析诗歌
1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通顺了,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然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2 诗歌中的音乐。①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是“闲”“落”“静”“空”“鸣”“中”等字。②指导学生读准声调。让学 生看着课件用手指书空画着读。③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出平仄,平指一二声,仄指三四声。注意读出平长仄短。④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诗中的音乐。再分组读,评议。
3 诗歌中的画。①过渡 孩子们继续读,在诗歌中有音乐,还有一幅幅山水画。二十个字就仿佛浓缩成了一个字。(板书:静)②静到了什么程度?指名说,明确“空”(板书:空)③这个夜,出奇的静,静得仿佛山都空了,“空”字让你联想到什么?指名说,明确(空洞,冷清,孤寂,一无所有)④启发想象诗歌的画面,A我看到了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 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B我看到了几片桂花缓缓飘落下来,宁静的月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整座春山,一群鸟儿被惊动的振动着翅膀,“叽叽喳喳”乱叫,清脆的叫声在山谷间发出。⑤由此可见作者王维静的境界是什么?指名回答,明确:悠闲自在、淡泊名利。
四 总结照应。①师: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出示课件,齐读。②出示课件,齐读意思。③再次体会诸葛亮的静的境界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师:希望我们也应该以王维的淡泊名利的静和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静来自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 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六 板书设计 鸟鸣涧
王维
静 空
悠闲自在 淡泊名利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展示插图)问: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学生自由发言)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鸟鸣涧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鸟鸣涧王维
★ 鸟鸣涧古诗
★ 鸟鸣涧赏析
★ 鸟鸣涧教学课件
★ 鸟鸣涧的作文
★ 王维诗鸟鸣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