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嗑嗑嗑嗑嗑药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嗑嗑嗑嗑嗑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

篇1: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

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

摘 要:本文讨论基于Client/Server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的实现技术,据此采用VB、SQL Server、IIS等开发平台,建立了一个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ICAI试验系统,基于Client/Server 的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for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Wang Changd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By using the platforms of VB, SQL Server and IIS, a network ICAI prototype system for adv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eveloped.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By using the platforms of VB, SQL Server and IIS, a network ICAI prototype system for adv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eveloped.

Key Words: Client/Server CAI ICAI Courseware Client/Server CAI ICAI Courseware

1 引言

传统的CAI课件系统是在单机上将全部教学内容,以编程的方式预置于课件中,计算机论文《基于Client/Server 的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学习时,教学过程是按课件规定的路径和内容展开的。由于缺乏必要的通信手段和智能特性,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按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准备教案的'因材施教教学。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人工智能在专家系统领域取得的成功,它们为CAI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认为CAI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

2 ICAI的评价标准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ICAI)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

① 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与练习;

②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选择与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③ 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生成解答;

④ 具有自然语言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以提高人机交互的主动

篇2:基于Client/Server 的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lient/Server 的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本文讨论基于Client/Server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的实现技术,据此采用VB、SQL Server、IIS等开发平台,建立了一个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ICAI试验系统。

关键词: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for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Wang Changd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3)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By using the platforms of VB, SQL Server and IIS, a network ICAI prototype system for adv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eveloped.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By using the platforms of VB, SQL Server and IIS, a network ICAI prototype system for adv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eveloped.

Key Words: Client/Server CAI ICAI Courseware Client/Server CAI ICAI Courseware

1 引言

传统的CAI课件系统是在单机上将全部教学内容,以编程的方式预置于课件中。学生学习时,教学过程是按课件规定的路径和内容展开的。由于缺乏必要的通信手段和智能特性,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按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准备教案的因材施教教学。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人工智能在专家系统领域取得的成功,它们为CAI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认为CAI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

2 ICAI的评价标准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ICAI)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

① 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与练习;

②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选择与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③ 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生成解答;

④ 具有自然语言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以提高人机交互的主动性;

⑤ 对教学内容有解释咨询能力;

⑥ 能诊断学生错误,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⑦ 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⑧ 能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2]。

具备上述全部特征的ICAI系统是完美的,但实现是困难的。一般认为只要具备上列一个或几个特征,就可以称之为ICAI。

3 实现技术

3.1 Client/Server的实现

将用于教学的内容、刻画学生的认知模型所必需的数据资料保存在Server端。教师在教研室通过Client,负责实现对Server端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维护。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通过Client与Server相连,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习结束后,学生客户端软件将依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其自动修改认知模型。督导人员在教务处通过Client与Server相连,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引导。

3.2 认知模型的建立

ICAI强调要按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型,为其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以实现个别化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受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制约,目前还无法准确地建立出单个人的认知模型。

我们粗略地将学生的认知模型,按其不同的认知能力分成高、中、低三类。同一内容的教案也按高、中、低三中难度组织,分别提供给具有相应认知能力的同学学习使用。学生在学习完每节的教学内容后,系统将要求他回答一定数量的相关问题,并根据其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确定他的新认知模型。

3.3 智能化教学过程的实现

我们借鉴专家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ICAI课件系统中的智能功能。在该系统中组织了相应的规则库、事实库(学习历史纪录库)和推理实现机制,如图1所示。下面对推理实现机制做简要的介绍。规则库由册、章、节、超文本教案地址、阀值及多个前提组成,反映对该节的学习应满足的前提条件。学习历史库由册、章、节、认知等级、已学次数组成,反映学生对该节的认知能力。规则库的内容由教师负责修改。学生的学习历史纪录,在库中按每个人一张表组织,其内容在每次学习之后,由学生客户端软件依据该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动修改。推理过程由专用的推理模块,按规则库提供的规则与学生学习历史纪录库提供的事实做出判断。我们通过学生在每节教学内容学习完成之后,对所附习题回答的准确率,将其认知能力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并将这个结果保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纪录库中。学生下一次使用该系统进行学习时,该系统会按其不同的认知能力,为他准备相应难度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这种对认知能力的衡量是动态的。若学生不想按系统默认的进度学,则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若所选内容已经学过,则根据其当时所获得的等级为他准备学习内容;否则将视规则库及学习历史纪录中的内容,判断其是否可学而定。例如:规则库中限定在学习第一章第一节之前不能学习第一章第二节,某生试图越过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第一章第二节时,系统会给出警告。为了使学生能在系统的控制下学习,无论是高、中、低难度的教案均是一节一个超文本文件,其中不含有链。

>

3.3.1 阀值的给定

当学生完成对某一节的内容学习之后,回答系统提问所得的分数小于该节所具有的阀值时,系统并不会将该节标志为已学。所以该生下次登录时,系统将强制他对该节的内容进行重新学习。通常,那些在本学科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章节具有较高的阀值。下面给出评价某一节在本门课中的重要程度的方法:

Important(N)=IN(N)+OUT(N)

Important(N)――第N节(将全书中的节以流水形势编排号码)知识在本课程中的地位;IN(N)――本课程中,其余节知识中对第N节的知识有影响的个数之和;OUT(N)――本课程中,第N节知识影响其余节知识的个数之和。当对本课程中所有的Important(N)计算完成后,即可据此给出某一节的阀值。阀值Valve(N)以百份数形势表示,小于1且与Important(N)成正比。

设Right(N)表示某生在学习完第N节的知识后,回答系统所提问题的准确率。变量Ruler=1-Valve(N)。给定认知模型的修改规则如下:

If Right(N) If Valve(N)≤Right(N) If Valve(N)+Ruler*(1/3)≤Right(N) If Valve(N)+Ruler*(2/3)≤Right(N) Then 认知能力定为“高”

3.3.2 系统的安全技术

由于ICAI会针对用户不同的认知模型(高、中、低)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以为确保对用户认知模型刻画的准确程度,要求学生在使用学生客户端软件时,需用自己的姓名和口令向系统登记。当验正该生是系统的合法用户后,将到学生资料库中读取相应的资料,送给ICAI的分析模块用以构建该生的认知模型,作为教学的依据。如不是系统的合法用户,将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注册,如实填写部分信息后成为系统的合法用户,并在学生资料库中为其分配一个缺省值,作为他第一次使用该系统时构建认知模型的依据。

用户初次登录时,口令即为用户名,登录成功后系统立即要求对当前缺省口令进行修改。以后,用户能对自己的口令做任意的修改。

3.3.3 教学评价

我们用下述方法实现了对学生个人学习水平的评价。n:该系统用户的总人数;Xi:第i个学生的考试成绩。

定义:

由定义知,S是学生整体成绩的标准差。Zi反映了第i个学生 的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是标准差的几倍。用Zi来衡量考试成绩不会受考卷难度值的影响,比Xi更有说服力。因为标准分(Zi)是一种参考零点(平均分)位置固定、单位长度(标准差)一样的统计量。不同次测验的原始分数换算成标准分后,就可以做互相比较。如某生两次测验的成绩原始分数分别为:80、90,标准分分别为2.5、2。不能由第二次考试的原始分比第一次高而断定该生的学习进步了,正确的断言是:因为第二次考试的标准分比第一次低,所以该生学习成绩退步了。经验表明,标准分的数值一般在-3~+3间。当标准分数值为正时,表示其学习水平在团体水平值上;反之,则表明学习水平在团体之下。

4 一个试验性系统

我们根据上述思想建立了一个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ICAI试验系统。该系统的Server端采用SQL Server 6.5组织管理“学生库”(用来存放学生资料、答题档案、学习历史纪录)和“知识库与规则库”(含问题库、试题库、规则库、通讯库与试卷备份库)。用于教学的教案被组织成超文本形势,由服务器上运行的Windows NT Server 的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管理。Client端采用VB 5.0中文企业版作为开发平台。

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智能性,技术先进、结构清晰、交互能力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扩充性强等。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采用先进的超媒体组织结构,利用WWW上处理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的能力和优势,并配有鼠标选中区域高亮、背景声效等多种形式化的表现方式,使设计出的系统以生动、灵活、逼真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印象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在试验班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客户端与督导客户端的引入,使学生、教师、督导人员能互通信息,协作教学,故该系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周竹荣、张小真,ICAI与超文本的综成,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35,No.8 Aug.

2、 王昌达,基于Client/Server的CAI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江苏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詹永照副教授

3、 陈颖、何钦铭、王申康,基于超文本结构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35,No.5 May.1998

4、 Stephen Wynkoop,Special Edition Using Microsoft SQL Server 6.5 Second Edition,Copyright By Que Corporation

篇3:基于Client/Server 的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lient/Server 的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本文讨论基于Client/Server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的实现技术,据此采用VB、SQL Server、IIS等开发平台,建立了一个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ICAI试验系统。

关键词: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for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Wang Changd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By using the platforms of VB, SQL Server and IIS, a network ICAI prototype system for adv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eveloped.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lient/Server-based ICAI system. By using the platforms of VB, SQL Server and IIS, a network ICAI prototype system for adva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developed.

Key Words: Client/Server CAI ICAI Courseware Client/Server CAI ICAI Courseware

1 引言

传统的CAI课件系统是在单机上将全部教学内容,以编程的方式预置于课件中。学生学习时,教学过程是按课件规定的路径和内容展开的。由于缺乏必要的通信手段和智能特性,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按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准备教案的因材施教教学。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人工智能在专家系统领域取得的成功,它们为CAI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认为CAI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

2 ICAI的.评价标准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ICAI)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

① 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与练习;

②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选择与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③ 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生成解答;

④ 具有自然语言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以提高人机交互的主动性;

⑤ 对教学内容有解释咨询能力;

⑥ 能诊断学生错误,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⑦ 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⑧ 能评价教师的教学

[1] [2] [3] [4]

篇4:原来Smart Client 是这样的

最近在看SmartClient的文章.经历了从迷惑到初步了解的过程.

Smart Client是什么.是.Net提供的新的技术?它和.Net里写的WinForm有什么区别?哦.原来所有在.Net里的Winform都可以做为Smart Client.Smart Client只是.NetFramework提供的一种特性.是用来部署和发布的.无接触部署其实是利用了IE的功能.Framework会在IE上建立一个钩子.这样就可以自动下载.Net的程序到客户端了.虽然有代码安全方面的控制.但谁敢保证没问题呢?要知道很多病毒和木马都是利用了IE的漏洞啊!(如最近的利用CHM文件下载程序的木马).不过.Net里宿主(Host)的概念不错.可以利用IE和Office(2003)做为宿主.所以Smart Client就有了三种:

Winform. Smart Client .Office Smart Client .Mobile Smart Client .

因此Smart Client也同样有部署的方式(以前以为它怎么会有这个问题呢!)-

1.无接触部署所有的程序--利用IE.这个只有些非常简单的程序才会利用这个.没什么实用价值

2.安装包---MSI文件

3.无接触部署部分程序外加安装部分程序(有自动更新功能)-.

Smart Client主要的特点在与:

1.利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默认的权限是很小的.要手工设置或下载安装包)

2.智能化安装和升级

3.利用Web Service 的功能

所以与其说Smart Client结合了瘦客户端和胖客户端程序的优点.不如说.Net Framework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有了framework 就有了一切 .Net Framework才是“万恶之源”.哈哈.

篇5:Oracle基于Client/Server的性能调整

摘要:通过探讨和研究Oracle服务器和Client/Server的特点和原理,阐述了提高、调整Oracle应用系 统性能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Oracle;客户/服务器;系统全程区;网络I/O;回滚段。

Oracle 数据库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Client/Server模式的应用,但是应用开发者往 往碰到整个系统的性能随着数据量的增大显著下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库 服务器、网络I/O、应用程序等对整个系统加以调整,充分发挥Oracle的效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1 调整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

Oracle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的性能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为了调整Oracle数 据库服务器的性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 调整操作系统以适合Oracle数据库服务器运行

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不能提供最好性能,那 么无论如何调整,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性能。

1.1.1 为Oracle数据库服务器规划系统资源

据已有计算机可用资源, 规划分配给Oracle服务器资源原则是:尽可能使Oracle服务器使用资源最大 化,特别在Client/Server中尽量让服务器上所有资源都来运行Oracle服务。

1.1.2 调整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配置

多数操作系统都用虚存来模拟计算机上更大的内存,它实际上是硬盘上的一定的磁盘空间。当实际的 内存空间不能满足应用软件的要求时,操作系统就将用这部分的磁盘空间对内存中的信息进行页面替换, 这将引起大量的磁盘I/O操作,使整个服务器的性能下降。为了避免过多地使用虚存,应加大计算机的内 存。

1.1.3 为Oracle数据库服务器设置操作系统进程优先级

不要在操作系统中调整Oracle进程的优先级,因为在Oracle数据库系统中,所有的后台和前台数据库 服务器进程执行的是同等重要的工作,需要同等的优先级。所以在安装时,让所有的数据库服务器进程都 使用缺省的优先级运行。

1.2 调整内存分配

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保留3个基本的内存高速缓存,分别对应3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高速缓存,字典 高速缓存和缓冲区高速缓存。库高速缓存和字典高速缓存一起构成共享池,共享池再加上缓冲区高速缓存 便构成了系统全程区(SGA)。SGA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快速访问的一个系统全程区,若SGA本身需要频繁地 进行释放、分配,则不能达到快速访问数据的目的,因此应把SGA放在主存中,不要放在虚拟内存中。内 存的调整主要是指调整组成SGA的内存结构的大小来提高系统性能,由于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内存结构 需求与应用密切相关,所以内存结构的调整应在磁盘I/O调整之前进行。

1.2.1 库缓冲区的调整

库缓冲区中包含私用和共享SQL和PL/SQL区,通过比较库缓冲区的命中率决定它的大小。要调整库缓冲 区,必须首先了解该库缓冲区的活动情况,库缓冲区的活动统计信息保留在动态性能表v$librarycache数 据字典中,可通过查询该表来了解其活动情况,以决定如何调整。

Select sum(pins),sum(reloads) from v$librarycache;

Pins列给出SQL语句,PL/SQL块及被访问对象定义的总次数;Reloads列给出SQL 和PL/SQL块的隐式分 析或对象定义重装载时在库程序缓冲区中发生的错误。如果sum(pins)/sum(reloads) ≈0,则库缓冲区的 命中率合适;若sum(pins)/sum(reloads)>1, 则需调整初始化参数 shared_pool_size来重新调整分配 给共享池的内存量。

1.2.2 数据字典缓冲区的调整

数据字典缓冲区包含了有关数据库的结构、用户、实体信息。数据字典的命中率,对系统性能影响极 大。数据字典缓冲区的使用情况记录在动态性能表v$librarycache中,可通过查询该表来了解其活动情况 ,以决定如何调整。

Select sum(gets),sum(getmisses) from v$rowcache;

Gets列是对相应项请求次数的统计;Getmisses 列是引起缓冲区出错的数据的请求次数。对于频繁访 问的数据字典缓冲区,sum(getmisses)/sum(gets)<10%~15%。若大于此百分数,则应考虑增加数据字 典缓冲区的容量,即需调整初始化参数shared_pool_size来重新调整分配给共享池的内存量。

1.2.3 缓冲区高速缓存的调整

用户进程所存取的所有数据都是经过缓冲区高速缓存来存取,所以该部分的命中率,对性能至关重要 。缓冲区高速缓存的使用情况记录在动态性能表v$sysstat中,可通过查询该表来了解其活动情况,以决 定如何调整。

Select name,value from v$sysstat where name in

('dbblock gets','consistent gets','physical reads');

dbblock gets和consistent gets的值是请求数据缓冲区中读的总次数。physical reads的值是请求数 据时引起从盘中读文件的次数。从缓冲区高速缓存中读的可能性的高低称为缓冲区的命中率,计算公式:

Hit Ratio=1-(physical reds/(dbblock gets+consistent gets))

如果Hit Ratio<60%~70%,则应增大db_block_buffers的参数值。db_block_buffers可以调整分配 给缓冲区高速缓存的内存量,即db_block_buffers可设置分配缓冲区高速缓存的数据块的个数。缓冲区高 速缓存的总字节数=db_block_buffers的值*db_block_size的值。db_block_size 的值表示数据块大小的 字节数,可查询 v$parameter 表:

select name,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db_block_size';

在修改了上述数据库的初始化参数以后,必须先关闭数据库,在重新启动数据库后才能使新的设置起 作用。

1.3 调整磁盘 I/O

磁盘的I/O速度对整个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解决好磁盘I/O问题,可显著提高性能。影响磁盘I/O的性 能的主要原因有磁盘竞争、I/O次数过多和数据块空间的分配管理。

为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创建新文件时,不论是表空间所用的数据文件还是数据事务登录所用的日志文 件,都应仔细考虑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可用磁盘资源。如果服务器上有多个磁盘,则可将文件分散存储到各 个可用磁盘上,减少对数据库的数据文件及事务日志文件的竞争,从而有效地改善服务器的性能。对于不 同的应用系统都有各自的数据集,应当创见不同的表空间分别存储各自应用系统的数据,并且尽可能的把 表空间对应的数据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磁盘上,这种从物理上把每个应用系统的表空间分散存放的方法,可 以排除两个应用系统竞争磁盘的可能性。数据文件、事务日志文件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磁盘上,这样事务处 理执行的磁盘访问不妨碍对相应的事物日志登记的磁盘访问。如果有多个磁盘可用,将两个事物日志成员 放在不同的磁盘驱动器上,就可以消除日志文件可能产生的磁盘竞争。应把一个应用的表数据和索引数据 分散存放不同表空间上,并且尽量把不同类型的表空间存放在不同磁盘上,这样就消除了表数据和索引数 据的磁盘竞争。

1.4 调整数据库服务器的回滚段

回滚段是一个存储区域,数据库使用该存储区域存放曾经由一个事务更新或删除的行的原始数据值。 如果用户要回滚一个事务所做的改变,那么数据库就从回滚段中读回改变前的数据并使该事务影响的行改 变为它们的原状态。回滚段控制着数据库处理事务的能力,因而在数据库成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管 数据库的其它部分设计得多好,如果它设计得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建立和调整回滚段的原 则如下。

1.4.1 分离回滚段

分离回滚段是指单独为回滚段创建一个以上的表空间,使回滚段与数据字典、用户数据、索引等分离 开来。由于回滚段的写入与数据和索引的写入是并行进行的,因此将它分离出来可以减少I/O争用,

如果 回滚段与数据不分离,倘若要某个表空间脱机或撤消,那么在该表空间中的各个回滚段没有全部脱机之前 ,不能将这个表空间脱机或撤消。而一旦该表空间不可用,则该表空间中的所有回滚段也不能使用,这将 浪费所有分配的磁盘空间。所以,独立回滚段可使数据库管理变得容易。回滚段的经常性收缩,使得表空 间的自由块更容易形成碎片。分离回滚段可以减少数据库表空间的碎片产生。

1.4.2 创建不同大小的回滚段群

对于一些联机事物处理,他们一般是频繁地对少量数据进行修改,创建许多小的回滚段对之有利。每 一个事物的入口项只能限于一个回滚段,回滚段应该充分大以容纳一个完整的事物处理,因此对一些较大 型事物,需要较大型的回滚段。极个别脱机处理事物会产生大量的回滚信息,这时需要一个特大号的回滚 段来处理。根据这些理论,在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中针对上述3种事物处理创建三组:小事物组、较大事 物组、特大事物组等大小不同的回滚段群,并且将之分散到3个不同的表空间上,群内大小相同,应能满 足该组事物处理的最大要求。

1.4.3 创建数量适当的回滚段

一般回滚段数量与并发事物个数有关,以下给出由于并发事物个数而应建立回滚段的参考数:

并发事物(n) 回滚段数n<16 416 ≤ n<32 8n≥ 32n/4

2 调整 Client/Server 模式下的网络 I/O

Client/Server环境中的应用处理是分布在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程序之间的。在 Client/Server 环境中Client与Server之间的网络I/O是整个系统性能提高的瓶颈,一个客户应用程序引起的网络I/O越少 ,应用及整个系统的性能越好。减少网络I/O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将应用逻辑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2.1 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完整约束性

当为应用建表时,应当为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数据加上适当的完整性约束,这样就能实现由数据库本身 而不是应用程序来约束数据符合一定的条件。数据库服务器端的完整约束的执行操作是在比SQL语句级别 更低的系统机制上优化,它与客户端无关,只在服务器中运行,不需在Client 端和Server端之间传递SQL 语句,有效地减轻网络I/O负担。

2.2 使用数据库触发器

完整约束性只能实现一些较简单的数据约束条件,对一些较复杂的事物处理规则就无能为力,这时最 好不要在应用程序中实施复杂的程序控制,而是应当采用数据库触发器来实施复杂的事物规则。数据库触 发器能实现由数据库本身,而不是应用程序,来约束数据符合复杂的事物处理规则,并且容易创建,便于 管理,避免大量的网络I/O。

例如:将当前表A中成为历史的记录从A表中转储到历史表B中,表示为Lsbs。

在应用程序中实现: 用数据库触发器实现:Beign Create trigger delete1 Update A set lsbs='T';After update of lsbs on A Insert into B For each row Select * from A where lsbs='T'; Insert into B Delete A where lsbs='T'; select * from A where :new.lsbs='T';End; Delete A where :new.lsbs='T'; End delete1;

在应用程序中实现时,所有的SQL命令请求传送的数据都要通过网络在Client端和Server端进行交换, 而不像数据库触发器一样,SQL本身在Server端,不需要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当进行操作的数据量相当大 时,并且多个用户同时操作时,通过在应用程序中实现复杂的控制,必将增大网络I/O的负荷,使整个系 统的性能降低,而用数据库触发器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2.3 使用存储过程、存储函数和包

Oracle的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是命名的能完成一定功能并且存储在Server端的PL/SQL的集合。包是一 种把有关的过程和函数组织封装成一个数据库程序单元的方法。它们相对于应用程序的过程、函数而言, 把SQL命令存储在Server端。使用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应用程序不必再包含多个网络操作的SQL语句去执 行数据库服务器操作,而是简单调用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在网络上传输的只是调用过程的名字和输出结 果,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网络I/O。

例如:基表A、B的定义:name char(20);detail char(10);A表100万记录,应用程序将从基表A中检 索detail列符合给出条件的记录,并将之插入基表B。

Declare

Cursor cursor1 is select*from A;poin cursor1%type;

con1 number(2);res1 char(4)='abcd';

Begin Insert into B values(poin.name,poin.detail);end if;

For poin in cursor1 loop End loop;End loop;

For con1 in 1..7 loop Commit;

If substr(poin.detail ,con1,4)=res1 then End;

如果在Developer/ From中按钮触发器直接用PL/SQL实现和把它改写为一个Oracle存储过程,然后 在From中调用此过程实现比较,后者性能显著提高。

在考虑使用上述3种方法时:首先考虑使用完整约束性。对于数据库触发器和存储过程,如果需要所有 访问数据库的程序自动实施一定规则或检查,那么使用数据库触发器;如果只需对少数的程序实施一定的 规则或检查,则可创建一个过程,让有关程序调用这个过程。

3 应用程序的调整

3.1 SQL语句的优化

SQL语句的执行速度,可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驱动表、执行操作的先后 顺序和索引的运用。可以由很多不同的方法间接地改变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优的执行速度。这里主要探讨 当对多个表进行连接查询时应遵循的优化原则:

(1) 用于连接的子句的列应被索引、在Where子句中应尽量利用索引,而不是避开索引。

(2) 连接操作应从返回较少行上驱动。

(3) 如果所连接的表A和B,A表长度远远大于B表,建议从较大的A表上驱动。

(4) 如果Where子句中含有选择性条件,Where No=20,将最具有选择性部分放在表达式最后。

(5) 如果只有一个表有索引,另一表无索引,无索引的表通常作为驱动表。如A表的No列以被索引,而 B表的No 列没被索引,则应当B表作为驱动表,A表作为被驱动表。

(6) 若用于连接的列和Where子句中其他选择条件列均有索引,则按各个索引对查询的有效性和选择性 分别定出级别,结合表中具体数据构成情况,从中选出优化路径,一般需要考虑:子句中哪些列可以使用 索引、哪些索引具有唯一性及被查询表行数目等。

3.2 建立和使用视图、索引

利用视图可以将基表中的列或行进行裁减、隐藏一部分数据,并且能够将涉及到多个表的复杂查询以 视图的方式给出,使应用程序开发简洁快速。利用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减少磁盘 I/O,优化对数据表 的查询,加速SQL语句的执行。但任何时候建立索引都能提高性能,何时建立索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该 表常用来在索引列上查询,该表不常更新、插入、删除等操作,查询出来的结果记录数应控制在原表的2% ~4%。

3.3 使用 Oracle 的数组接口

当一个客户应用程序插入一行或用一个查询来向服务器请求某行时,不是发送具有单个行的网络包, 而是采用数组处理,即把要插入的多个行或检索出的多个行缓冲在数组中,然后通过很少的几个包就可在 网上传送这些数组。例如,一个给定的Select语句返回2000行数据,每行平均大小为40个字节,数据包的 大小为4kB,而数组大小参数(arraysize)设置为20 ,则需从服务器发送100个数据包到客户机。如果简单 地把(arraysize)设置为2000,那么同样的操作只需要传送 20个数据包。这样就减少了网络的传输量,提 高了所有应用的性能。

我们在开发应用程序时,遵循上述的方法和原则,对系统进行调整,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应 当指出,由于客户机、网络、服务器这3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都必须调整和同步才能产生最佳的性能, 因此还应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调整。

篇6: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自动化中心  汪胜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系  彭湘凯广州工程总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时亚弘

摘 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及其如何实施企业业务规则,并以SQLServer和PowerBuilder为例,介绍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篇7: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DBMS已从早期的分散的一个个计算模型、网络/文件服务计算模型(针对文件)发展到现在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型(针对表中的一行)。Client/Server模型是非对等的(decoupled),客户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提供服务,即所谓的“请求驱动”。DB的Client/Server系统由DBServer、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组成。DBServer(即后端)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客户应用程序(即前端)是系统中供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主要任务是提供交互式界面完成数据的录入、分析、检查和显示,向DBServer发出请求(SQL语句)并接收结果和错误信息。网络和通信软件是系统中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送的工具。

由于现在的数据库都是开放、多用户共享,因此维护数据库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数据库的完整性描述为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约束集合,其中完整性约束指数据库的一个状态是否合理,这是一组谓词。DBS检查数据的状态和状态转换,判定它们是否合理,是否应予接受。对一个数据库操作,要判定其是否符合完整性约束,全部断言无矛盾时才可以执行。完整性约束的形式化定义I=(O,P,A,R),其中O是完整性约束所涉及的数据对象集合,P是对象所满足的谓词,A是触发检查的条件,R是约束不满足时的反应动作[2]

一、 常见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将完整性约束分为如下几类:

・域、元组、集合完整性

・立即约束和推迟(到EOT)约束

・状态约束和状态演变约束。

・标准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实际的系统中,一般将数据完整性约束分为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是DBS已经实现的内部规则,包括域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和引用完整性。

域完整性(Field Integrity)保证一个数据库不包含无意义的或不合理的值,即保证表的某一列的任何值是该列域(即合法的数据集合)的成员。方法是限制列的数据类型、精度、范围、格式和长度等。

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保证一个表中的每一行必须是唯一的(元组的唯一性)。为保证实体完整性,需指定一个表中的一列或一组列作为它的主键(Primary Key)。一个表中每行的主键必须确实含有一个值。一个表只能含有一个主键,如需要从其它列中除去重复的值,可以将一个或一组非主键列指定为一个候选键或唯一值键。

引用完整性(Reference Integrity)定义了一个关系数据库中不同的列和不同的表之间的关系(主键与外键)。要求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必须要与相关的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相匹配。从属的一列或一组列称之为外键(Foreign Key)。被引用的列或一组列称之为父键,父键必须是一个主键或唯一键。外键属于子表或明细表,父键属于父表或主表。若父键和外键属于同一表,则称之为自引用完整性。子表某行的外键必须与主表的主键相匹配,只要依赖于某主键的外键仍存在,主表中包含该主键的行就不能删除。

由于每个公司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独特的业务规则集,所以系统必须有一种方式来实现定制的业务规则即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可由如下几种方法实施。

一种最原始的方法是将将每一个完整性约束编入要访问数据库的每个应用程序中,缺点是在每个相关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中,开发者都要对相同的完整性规则进行编码、测试和排错。若某一规则变动,所有相关的应用程序都得改动。应用程序须向DBServer请求大量的数据,以执行该应用程序内部的数据完整性规则检查,这将阻塞网络。因而这是一种耗时、低性能的方法。

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User-defined DataType)是由标准数据类型导出的新数据类型,它比标准的数据类型更准确地限定了数据输入的范围。

约束(Check)用于限制列的值域,在数据类型限制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数据进一步进行限制。通过逻辑表达式来定义列的有效值。

缺省(Default) 定义了一个数值,当用户向数据表插入数据时,若某个域未给定值,系统自动将定义在该域上的缺省作为输入值,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合理性。

规则(Rule) 是一个用来绑定域或用户定义数据类型的数据库对象,规则说明了哪些数据可以输入到域中。任何时刻,用户输入或修改数据(INSERT 或 UPDATE), DBMS都将检查该数据是否违反绑定在域上的规则。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由编译过的SQL语句、控制流语句、变量说明和赋值运算等组成的集合,由开发者创建并存储在数据字典(大部分DBMS叫系统表)中。我们可以通过存储过程中的语句来定义企业业务规则,特别对于复杂的`表与表之间的饿关系,用存储过程来实现将变得相当容易。

触发器(Trigger)也是一个存储过程,该过程在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事前或事后由DBS自动激发(执行)。经常用于实现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触发器非常适合于实施企业规则,如果某个输入违反了其中的某个企业规则,触发器可以显示相应错误并中止正在执行的数据库动作。

二、Client/Server模型下实施企业规则的准则

在Client/Server系统中,前端和后端都提供数据完整性约束。在前端可进行域完整性约束,并能定制业务规则。在后端几乎可以实现上述所列的所有的完整性约束。E.F.Codd在衡量关系数据库的十二条准则之第十条指出关系完整性约束条件必须用数据子语言定义并存储在数据字典中,而不是在应用程序中。这样,当完整性约束改变时,只要修改数据字典即可,完整性的改变一般不会在逻辑上影响应用程序的活动。

前端应用程序也可以进行某些完整性检查并实施企业规则,但是这些做法不能用于取代在数据库里的完整性约束定义。如果数据库设计者完全正确地说明了所有的约束和企业规则,则任何违反约束和规则的数据操作都会引起数据库错误。前端应用程序的任务是尽量减少产生数据库错误的可能性,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前端应用程序才应

当包含完整性检查和实施事务规则。当数据库没有完整性约束时,前端应用程序必须实施企业规则。

由此我们得出在实施企业规则时须遵循如下准则:

・集中在数据库中实施企业规则

・减少对数据库请求的次数,尽量减少返回结果

我们在实施企业规则时,应将所有的企业规则定义在数据字典中,应用程序在向数据库提交SQL语句之前尽量减少由用户引起数据库错误的可能性,使应用程序运行顺畅,对用户友好,开销少。

三、PowerBuilder/SQL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PowerBuilder是当今非常流行的前端开发工具,它提供了丰富的构件,能很方便地开发出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下面以功能强大的数据窗口为例,说明前端开发工具如何实现数据完整性约束,PowerBuilder的其它构件也提供类似实现完整性约束的方法。

◆利用列的编辑风格(Edit Style)限制列的长度、格式、值域等。PowerBuilder提供无线按钮(Radio Button)、检查框(Check Box)、下拉式数据窗口(DropDown DataWindow)、下拉式列表框(DropDown List)、编辑屏蔽(Edit Mask)和编辑(Edit)等编辑风格来检查列的数据类型。

◆利用列的有效性验证规则(Validation Rule)对输入数据进行限制。在Validation Rule对话框内,可输入规则定义(Rule Definition)和有效性规则出错信息(Validation Error Message)。

◆可在ItemChanged事件的Script程序里对输入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有效性验证,若输入数据不能通过在ItemChanged事件里所设置的检查,则返回动作码1,拒绝输入数据。

◆当应用程序调用函数Update更新数据库之前,触发UpdateStart事件。该事件是用于进行数据有效性验证的最后一次机会。若输入数据的有效性验证失败,则返回动作码1,拒绝数据更新。

◆针对那些数据库要求必须具备值的列(即那些具有NOT NULL约束的列),可将对应的数据窗口的列置为必备域(Required Field)。但是必备域的约束对用户来说并不友好,用户必须输入一个值,否则无法离开该列。一种替代的办法是在UpdateStart事件里检查列(在数据库中为NOT NULL列)的值是否为NULL。

◆利用自定义有效性验证函数进行常规的数据检查,有助于应用程序的标准化和简化。这些函数可以用在列的有效性验证规则,也可以用在Itemchanged事件的Script程序中。一般自定义有效性验证函数被设计成全局函数、返回布尔型结果。

在数据窗口的字段中输入数据,离开该字段,系统调用AcceptText()函数 用户调用AcceptText()函数↓执行字段的数据类型检查↓合法 使用字段的有效性验证规则激发ItemError事件↓合法 执行ItemChanged事件(可设置有效性验证)↓ 0 数据窗口接受该值↓ 用户调用Update()函数↓ 执行UpdateStart事件不更新数据库 ↓ 0 更新数据库图一、PowerBuilder数据有效性验证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性验证规则对数据窗口类的所有实例都通用,而在Itemchanged事件的Script程序里进行有效性验证与具体的数据窗口密切相关。有些有效性验证需进行数据库查询,若需要很高的系统代价,尽量避免使用。

SQLServer是一个多用户的RDBMS,它为复杂环境下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Client/Server平台,是一种较理想的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之一。微软和SYBASE公司都支持SQLServer产品。下面只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在SQLServer中如何实现数据的域、实体、引用完整性约束。有关于如何用存储过程、触发器、规则和用户定义数据类型等实现数据完整性约束可参见有关资料。

CREATE TABLE pageruser

( stationid SMALLINT NOT NULL,

userid INT NOT NULL ,

frequentid SMALLINT NOT NULL,

machinecode INT NOT NULL,

name CHAR(10),

sex CHAR(1),

pagertypeid SMALLINT NOT NULL,

PRIMARY KEY(stationid,userid),

UNIQUE(frequentid,machinecode),

FOREIGN KEY(pagertypeid) REFERENCES pagertype,

CHECK(sex in('F','M'))

)

CREATE TABLE pagertype

( id SMALLINT,

typename CHAR(10),

note CHAR(30),

PRIMARY KEY(id)

)

以上定义了一个寻呼台DB的用户档案表pageruser和寻呼类型表pagertype,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定义域完整性、主键、外键、唯一键、NOT NULL和CHECK约束。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分布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完整性约束的概念及其实现技术。另外,基于Browser/Server计算模式下的应用系统同样需要考虑数据完整性约束的问题,且其与基于Client/Server的数据完整性约束相类似。

参考文献:

[1] 李昭原主编 数据库技术新发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周龙镶编著 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篇8: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汪  胜   彭湘凯   时亚弘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自动化中心 510046;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系 510400;

广州工程总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510620)

摘 要:

本论文主要讨论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及其如何实施企业业务规则,并以SQLServer和PowerBuilder为例,介绍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关键词: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 企业业务规则

DBMS已从早期的分散的一个个计算模型、网络/文件服务计算模型(针对文件)发展到现在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型(针对表中的一行)。Client/Server模型是非对等的(decoupled),客户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提供服务,即所谓的“请求驱动”。DB的Client/Server系统由DBServer、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组成。DBServer(即后端)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客户应用程序(即前端)是系统中供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主要任务是提供交互式界面完成数据的录入、分析、检查和显示,向DBServer发出请求(SQL语句)并接收结果和错误信息。网络和通信软件是系统中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送的工具。

由于现在的数据库都是开放、多用户共享,因此维护数据库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数据库的完整性描述为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约束集合,其中完整性约束指数据库的一个状态是否合理,这是一组谓词。DBS检查数据的状态和状态转换,判定它们是否合理,是否应予接受。对一个数据库操作,要判定其是否符合完整性约束,全部断言无矛盾时才可以执行。完整性约束的形式化定义I=(O,P,A,R),其中O是完整性约束所涉及的数据对象集合,P是对象所满足的谓词,A是触发检查的条件,R是约束不满足时的反应动作[2]

一、       常见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

nbsp; 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将完整性约束分为如下几类:

・域、元组、集合完整性

・立即约束和推迟(到EOT)约束

・状态约束和状态演变约束。

・标准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实际的系统中,一般将数据完整性约束分为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是DBS已经实现的内部规则,包括域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和引用完整性。

域完整性(Field Integrity)保证一个数据库不包含无意义的或不合理的值,即保证表的某一列的任何值是该列域(即合法的数据集合)的成员。方法是限制列的数据类型、精度、范围、格式和长度等。

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保证一个表中的每一行必须是唯一的(元组的唯一性)。为保证实体完整性,需指定一个表中的一列或一组列作为它的主键(Primary Key)。一个表中每行的主键必须确实含有一个值。一个表只能含有一个主键,如需要从其它列中除去重复的值,可以将一个或一组非主键列指定为一个候选键或唯一值键。

引用完整性(Reference Integrity)定义了一个关系数据库中不同的列和不同的表之间的关系(主键与外键)。要求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必须要与相关的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相匹配。从属的'一列或一组列称之为外键(Foreign Key)。被引用的列或一组列称之为父键,父键必须是一个主键或唯一键。外键属于子表或明细表,父键属于父表或主表。若父键和外键属于同一表,则称之为自引用完整性。子表某行的外键必须与主表的主键相匹配,只要依赖于某主键的外键仍存在,主表中包含该主键的行就不能删除。

由于每个公司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独特的业务规则集,所以系统必须有一种方式来实现定制的业务规则即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可由如下几种方法实施。

一种最原始的方法是将将每一个完整性约束编入要访问数据库的每个应用程序中,缺点是在每个相关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中,开发者都要对相同的完整性规则进行编码、测试和排错。若某一规则变动,所有相关的应用程序都得改动。应用程序须向DBServer请求大量的数据,以执行该应用程序内部的数据完整性规则检查,这将阻塞网络。因而这是一种耗时、低性能的方法。

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User-defined DataType)是由标准数据类型导出的新数据类型,它比标准的数据类型更准确地限定了数据输入的范围。

约束(Check)用于限制列的值域,在数据类型限制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数据进一步进行限制。通过逻辑表达式来定义列的有效值。

缺省(Default) 定义了一个数值,当用户向数据表插入数据时,若某个域未给定值,系统自动将定义在该域上的缺省作为输入值,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合理性。

规则(Rule) 是一个用来绑定域或用户定义数据类型的数据库对象,规则说明了哪些数据可以输入到域中。任何时刻,用户输入或修改数据(INSERT 或 UPDATE), DBMS都将检查该数据是否违反绑定在域上的规则。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由编译过的SQL语句、控制流语句、变量说明和赋值运算等组成的集合,由开发者创建并存储在数据字典(大部分DBMS叫系统表)中。我们可以通过存储过程中的语句来定义企业业务规则,特别对于复杂的表与表之间的饿关系,用存储过程来实现将变得相当容易。

触发器(Trigger)也是一个存储过程,该过程在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事前或事后由DBS自动激发(执行)。经常用于实现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触发器非常适合于实施企业规则,如果某个输入违反了其中的某个企业规则,触发器可以显示相应错误并中止正在执行的数据库动作。

     二、Client/Server模型下实施企业规则的准则

在Client/Server系统中,前端和后端都提供数据完整性约束。在前端可进行域完整性约束,并能定制业务规则。在后端几乎可以实现上述所列的所有的完整性约束。E.F.Codd在衡量关系数据库的十二条准则之第十条指出关系完整性约束条件必须用数据子语言定义并存储在数据字典中,而不是在应用程序中。这样,当完整性约束改变时,只要修改数据字典即可,完整性的改变一般不会在逻辑上影响应用程序的活动。

前端应用程序也可以进行某些完整性检查并实施企业规则,但是这些做法不能用于取代在数据库里的完整性约束定义。如果数据库设计者完全正确地说明了所有的约束和企业规则,则任何违反约束和规则的数据操作都会引起数据库错误。前端应用程序的任务是尽量减少产生数据库错误的可能性,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前端应用程序才应当包含完整性检查和实施事务规则。当数据库没有完整性约束时,前端应用程序必须实施企业规则。

由此我们得出在实施企业规则时须遵循如下准则:

・集中在数据库中实施企业规则

・减少对数据库请求的次数,尽量减少返回结果

我们在实施企业规则时,应将所有的企业规则定义在数据字典中,应用程序在向数据库提交SQL语句之前尽量减少由用户引起数据库错误的可能性,使应用程序运行顺畅,对用户友好,开销少。

篇9: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及其如何实施企业业务规则,并以sqlserver和powerbuilder为例,介绍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关键词: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

企业业务规则

dbms已从早期的分散的一个个计算模型、网络/文件服务计算模型(针对文件)发展到现在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型(针对表中的一行)。client/server模型是非对等的(decoupled),客户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提供服务,即所谓的“请求驱动”。db的client/server系统由dbserver、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组成。dbserver(即后端)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客户应用程序(即前端)是系统中供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主要任务是提供交互式界面完成数据的录入、分析、检查和显示,向dbserver发出请求(sql语句)并接收结果和错误信息。网络和通信软件是系统中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送的工具。

由于现在的数据库都是开放、多用户共享,因此维护数据库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数据库的完整性描述为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约束集合,其中完整性约束指数据库的一个状态是否合理,这是一组谓词。dbs检查数据的状态和状态转换,判定它们是否合理,是否应予接受。对一个数据库操作,要判定其是否符合完整性约束,全部断言无矛盾时才可以执行。完整性约束的形式化定义i=(o,p,a,r),其中o是完整性约束所涉及的数据对象集合,p是对象所满足的谓词,a是触发检查的条件,r是约束不满足时的反应动作[2]一、

常见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将完整性约束分为如下几类:・域、元组、集合完整性・立即约束和推迟(到eot)约束・状态约束和状态演变约束。・标准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实际的系统中,一般将数据完整性约束分为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是dbs已经实现的内部规则,包括域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和引用完整性。

域完整性(field

integrity)保证一个数据库不包含无意义的或不合理的值,即保证表的某一列的任何值是该列域(即合法的数据集合)的成员。方法是限制列的数据类型、精度、范围、格式和长度等。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保证一个表中的每一行必须是唯一的(元组的唯一性)。为保证实体完整性,需指定一个表中

篇10: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摘 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及其如何实施企业业务规则,并以SQLServer和PowerBuilder为例,介绍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 关键词: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 企业业务规则 DBMS已从早期的分散的一个个计算模型、网络/文件服务计算模型(针对文件)发展到现在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型(针对表中的一行)。Client/Server模型是非对等的(decoupled),客户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提供服务,即所谓的“请求驱动”。DB的Client/Server系统由DBServer、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组成。DBServer(即后端)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客户应用程序(即前端)是系统中供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主要任务是提供交互式界面完成数据的录入、分析、检查和显示,向DBServer发出请求(SQL语句)并接收结果和错误信息,

做课件

机械效率课件

计算机课件

自由落体运动课件

夸父逐日课件

黄河颂课件

守株待兔课件

电磁铁课件

现在完成时课件

英语单词课件

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Client/Server CAI ICAI 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