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八单元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张立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第八单元教案(共含20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张立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第八单元教案

篇1:高一第八单元教案

高一第八单元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Unit 8 Sports

Chen Xiaoqin from Deq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uzhou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类别 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项目

话题 1. Talk about sports2. Talk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3. Talk about the Olympics4. Write a sports star’s profile

功能 Interests and hobbies Which do you like…or …?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 Which do you prefer…or…? What about…? Are you interested in…?

词汇 continent well-known athlete gold medal torch badminton tie final dive shootingGreece competitor motto further rank gymnastics prepare preparation effect flamecompete flag weight position superstar point skill weigh title gesture facialstand for because of speed skating track and field take part in preparation for

语法 Future Passive VoiceThe people of Beijing will plant more trees and build new roads.(陈述句)More trees will be planted and new roads will be built by the people of Beijing.Beijing will ho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the year .(疑问句)When will the 29th Olympic Games be held in Beijing.

Period Arrangements:

warming up reading materials

Period 1 listening Period 2,3

speaking language focus

listening (WB) complementary listening material

speaking

Period 4 speaking Period 5 complementary reading material

writing(WB)

integrating skill(writing) assessment

Teaching Procedures of Period 1:

Step1.Warming up (15 mins)

Ss know a lot about sports from everyday life and media, so I arrange such a task -discussion(group of 4):

Q: What do you know about sports?

During this process, if Ss can’t express themselves in English, Chinese is also all right. Besides, it is a

good chance to present new words. If necessary, I will make some comp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present them as many pictures about sports as possible.

Possible response:

school sports meet

Sports meet the National Games

the Asian Games

the Olympic Games

the World Cup

etc

ball games: volleyball, basket 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tennis, ,golf

badminton, bowling, baseball, American football, ice hockey etc

Events of sports track and field: relay race, long jump, high jump, pole jump, discus, shot, javelin etc

gymnastic: rings, double bars, high and low bars, horse , free exercise

swimming/shooting/skiing/ ice sports/diving/aquatic sports etc

Sport stars : Beckham, Mike Owen, Michael Jordan etc

Purpose: This activity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sports and activate relevant vocabulary.

Step 2. Speaking(15 mins)

Task1(pair work):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sports, favourite sports stars, and the reason why they like them, with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as a guide.(See SB p52)

Task2(pair work): A survey about physical fitness (See postscript 1)

Task3(group work): Add up their total scores and divide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Then get their group’s average scores. Discuss their survey answers.

1). Do you think your group is doing well or not? Why ?

2). How can you become fitter?

Purpose: The students will us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above step to talk about their interests and hobbies and to practise giving reasons for their opinions.

Step 3. Listening (15 mins)

Task 1: Brainstorming(encourage Ss to tell me as many words about that as possible)

Purpose: to work as a guide of listening part.

Task 2: Listen to three sports reports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Purpose: In this activity, the students will hear three sports reports about basket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It is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nd to learn to understand sports news report.

Step 4. Homework Assignment

Task: Find out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Olympics. T will offer them some websites as well:

www.olympic.org www.specialolympics.org/

www.athens.olympics.org/ www.beijing-2008.org

Purpose: This activity i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of next period. To encourage Ss to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by themselves.

Teaching procedures of period 2

Step1. Lead-in(10 mins)

Task 1.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Ss have found, and this is a good chance to present new words. If necessary, warming up Ex can work as a guide. At the same time T will display some relevant pictures.

Five rings Aisa Europe Africa America Oceania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eadquater Lausanne Switzerland

Motto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Present President Jac ques Rogge

Official language English French Spanish Russian German

Host city of Olympics Sydney Australia

Host city of Olympics Athens Greece

Host city of 2008 Olympics Beijing China

Host city of the first Olympics Athens Greece

Sort Winter Olympics Summer Olympics

Purpose: to help Ss get as much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the Olympics as possible

Task 2.Group work to discuss any of following questions:

1).Why do so many athletes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2).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 Why or why not?

Purpose: the activity is designed to get Ss to think about the Olympics as a preliminary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Step2. Reading(10 mins)

Task1.Skimming to find out what is the reading material going to talk about.

Possible answer: the Olympics

Task2. Scanning to find the topic words

Possible answer: the Winter Olympics , the Summer Olympics, the ancient Olympics,

the modern Olympics, the Olympic motto, the 2008 Olympics

Purpose: to train Ss to glance 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a general idea.

Task3. Careful reading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urpose: to train Ss how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a paragraph.

Step3.Consolidation(10 mins)

Task1. Play the passage through once and ask Ss to underlin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think useful.

Task2.Match the new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See WB Ex)

Task3.Fill in a form about the passage

Olympics Year Location China’s gold medals competitors

old Greece no female competitors

1st in modern times

23rd

2000

2008 ? ?

Purpos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and note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Step4.Discussion(15 mins)

Task1: Group work (group of 4)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topics and they can choose whichever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alking about.

Topic1. What is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

Topic2. Do you agree that” faster, higher, stronger” is a good motto not only for sports but also for life in general? Why?

Topic3.Is it important to win in a sports match? Why or why not?

Topic4.Discus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some serious problems of the Olympics and think of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ask2: Debate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is a great honour and a great responsibility. Since china has won the bidding

of hosting the 2008 Olympics, what will the Olympics bring to China, good effects or bad effects.

good effects bad effects

promote the economy costing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make china better known to the world cause disorder to our society

… …

Purpose: to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lympics.

Step5.Homework assignment

Write a report based on the debate carried out in class about the good effects and bad effects of the Olympics. And encourage Ss to express their own idea in the report.

Purpose: to cultivate them how to write discussed topics

Teaching procedures of period 3

Step1. Extensive reading (WB) (15 mins)

Task 1. Read the passage and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some related questions.

1).What are some problems that unknown athletes have to deal with?

2).Why are the Olympic Games so important to many athletes?

3).Why do stars like Michael Jordan make more money than other athletes?

Task 2.Pair work Compare the sports listed. Are they popular in china? Why or why not?

Sports Popular /not very popular Reasons

Tennis

Soccer

Table tennis

Badminton

Purpose: to know more about sports and the Olympics.

Step2.Speaking(5 mins)

Task 1. China is going to hos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o make it the most wonderful and successful one, what will be done ? If necessary, T can display two pictures for contrast.

Task 2. As for Ss, Chinese, what will they do for the 2008 Olympics?

Purpose: to make Ss note the use of Future Passive Voice and Future Active Voice.

Step3. Language focus (25 mins)

Task1. Group work to get a conclusion of 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and give T more examples.

Structure: Subject+ will be done

Task2. Show Ss a passage about the Olympics, and ask them to change it into passive voice.(See postscript 2)

Task3. Pair work to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passage with what , when, where, how etc.

Task4. T has left a note to you ,asking you to write a notice for the students in Future Passive Voice. Work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write down the notice. Then report it to class orally.

Next week we are going to clear the school as follows:

Monday--- Classroom Building No.1

Tuesday--- Classroom Building No.2

Wednesday--- the computer center and language lab

Thursday--- the science labs

Friday--- the library

Purpose: to consolidate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Step4.Homework assignment

Task1. Finish some consolidation Ex of 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Task2. Find ou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bout their favourite sports stars

Purpose: to encourage Ss to do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eaching procedures of period 4

Step1.Listening(5 mins)

Ss will hear something about some sports stars and make their own decis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ave heard.

Step2.Speaking (10 mins)

Guessing Game. Check what Ss have got about their favourite sports star.. Ask some Ss to come up to the front to tell what they have found while others guess the names of the sports stars.

Purpose: to work as a preliminary step of writing.

Step3.Writing (30 mins)

Task 1.Brainstorming. Ask Ss to think out information about Yao m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ask 2. Read the profile about Yao ming and find out what are th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writing a profile.

Purpose: This activity is to let Ss find out how to write a profile by themselves.

Task 3. Write similar profiles about their favourite sports stars and check some typical ones in class.

Step4.Homework assigment

Suppose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is inviting applications for volunteer jobs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and Ss want to apply for the job.Try to write a profile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Teaching procedures of period 5

Step1.Listening(10 mins)

Complementary listening material: It is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numbers quickly when listening to spoken English.Many sports listening tasks involve numbers.Listen to the speakers and extract the numbers which are needed to complete these tables.(See postscript 3)

Purpose: to make Ss get used to listening to English sports news in daily life.

Step2.Speaking(10 mins)

Imagine the world in the year 5,000. What will our life be like then? Make a list of the things that you think will be done differently. Try to use the Passive Voice as much as possible.

Example sentences:

Eating food I think all food will be turned into juice and chopsticks won’t be used.

Drinking water

Wearing clothes

Building houses

Driving cars

Reading books

Purpose: to revise the language focus in this unit.

Step3.Reading(10 mins)

Read a complementary reading material about sports and finish the relevant Ex.(See postscript 4)

Purpose: to offer S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sports so that they will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Step4.Writing(15 mins)

Task 1: Group work to talk about the sports as the sample. One member of the group write down what they have got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and another report what they have written down.

Sport: Soccer Objective: Shoot the ball into the other Team’s goalNumber of players: Two teams of eleven players:ten outfielders and a goalkeepersSports field: Grass playing fieldEquipment: Football,two goalsBasic rules:1. Player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ir hands.2. … Sport: Table tennisObjective:Number of players:Sports field:Equipment:Basic rules: Sport:Objective: Number of players:Sports field:Equipment:Basic rules: Sport:Objective:Number of players: Sports field:Equipment:Basic rules:

Task 2: Write a short essay in which you compare two sports

Step5.Homework Assignment

Task1: Since Ss have learned the whole unit, they must know more about sports. After class, ask Ss to find some scenes which have make them moved and tell us the reasons.

Purpose: This activity is designed to check what Ss have learned from this unit.

Task2: Assessment

Purpose: to help Ss to reflect on how and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is unit.

Through the whole unit a good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have been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But as a whole unit, I design such two forms to let Ss clearly know their own performances.

Form 1: (total score 5)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Self assessment

Peer assessment

Teacher assessment

Form 2: set improvement goal

Your name Date

a. What were your goals for this unit?

b. Did you reach your goal?

c. What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did you use?

d. Which did you like best?

e. What your goals for the next unit?

f. How do you plan to reach them?

g. Will you ask some of your classmates for ideas and try new ways of learning?

The Olympic Games

Our country will

篇2: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

单元说明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选编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四篇课文。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26 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谱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27 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4)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28 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

篇3: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填空 1.有5盘苹果,每盘有4个。(  )是每份数,(  )是份数。 2.有15个苹果,吃掉6个。(  )是整体,(  )是部分。 3.桌上有6盘苹果,每盘有5个,还有3个梨,一共有(  )个水果。 4.横着看每行有(  )个点,有这样的.(  )行。 竖着看每列有(  )个点,有这样的(  )列。     5、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辆车装40袋,每袋重50千克,共运水泥多少千克? ⑴50×40×5是先求( ), 再求(  )。 ⑵50×(40×5)是先求(    ), 再求(      )。   二、选择题 1.一盘电影带要用4小时放完,每小时放45米,如果要3小时放完,每小时放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 A 4×45÷3 B 4×45×3  C 45÷3×4 2.参加体操训练的有5人,参加篮球训练的是体操人数的6倍,参加长跑训练的人数是参加篮球训练人数的7倍,参加长跑训练的有(  )人. A 210  B 420 C 42 3.每个面包机的价钱是63元,每双拖鞋的价格是9元,用买2个面包机的钱可以买多少双拖鞋?正确的算式是(  )。 A 63+9÷2  B 63×2÷9 C 63÷9×2 4.一个单元有12户人家,每家每天订3瓶牛奶,每瓶牛奶2元,这个单元每天订奶的总价是( )元。 A 72  B 36  C  24 三、计算 (1)5×6×8  (2)20×8×5      (3)12×5×6  (4)72×(3+2)     (5)8×6+48 (6)70+4×12     四、解决问题 1.哥哥有10个苹果,弟弟有6个苹果,哥哥再给弟弟几个苹果,兄弟俩的苹果就一样多了?     2.有400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一辆车可以作12排,需要几辆车?   3.一些学生为布置礼堂做纸花。每6位同学一小组,每位同学做12朵花,20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4、食品厂生产了900块月饼,每6块装一盒,每5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5、15个同学分糖,平均每人分7块,这时又来了几个同学,大家又重新分,平均每人分到5块。后来来了几个同学?   附加题 用一个杯子想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600克。想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篇4: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篇5: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 (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篇6: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篇7: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并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统计兴趣

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那好,老师正想请咱们班和二班的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而且特意准备了四部动画片,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逐一出示《西游记》、《葫芦兄弟》、《猫和老鼠》、《黑猫警长》的图片)

师:可是这里有四部动画片,我们只能选一部来观看,你们最希望选哪一部呢?

生1:我要选《猫和老鼠》。

生2:我最喜欢看《葫芦兄弟》。

生3:不行!我们要看《西游记》,孙悟空最厉害了。

……

师:(面露难色)大家喜欢的动画片都不一样,怎么办?

生1:我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每部动画片都放上一小段。

生2:老师说出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喜欢的小朋友就举手或者站起来,数出每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数。

生3:哪部动画片喜欢的小朋友多就看哪部动画片。

师: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

学生按喜欢的动画片分别排成四队并数出每队人数,教师填写统计表。

师:刚才我们把全班小朋友按照喜欢动画片的情况分成四队,数出了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这种方法就是统计,这个表就叫做统计表。(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是决定大家观看哪部动画片的一种需要,初步体会统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探究统计方法

师:通过统计,老师知道咱们班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小朋友最多,可不知道二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怎样办呢?

生:让二班的小朋友也用排队的方法统计一下。

师:可老师现在就想知道结果,怎么办?

生:派一个人到他们班去统计。

师:二班的小朋友现在正在上语文课,不能打扰他们。(稍停)课前,老师已经让二班的小朋友把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片名写在纸上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把他们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统计出来吗?

生:愿意。

师:老师报动画片名,小朋友在纸上记。报完名,你们要告诉老师每部动画片二班各有多少人喜欢?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记?

老师开始报动画片名,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统计。

师:请统计好的小朋友举手。(环顾全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生1:老师,您报得太快了,我记不了。

生2:我不知道怎样记。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记录的。

师:记录下来的小朋友,谁愿意上台展示你的记录方法?

指名上台展示。

师:能给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吗?

生1:我听到老师报哪部动画片,就在那部动画片的名字下面画个“○”;《猫和老鼠》老师一共报了15次,我画了15个“○”。

师:你真聪明,记录得很清楚。如果老师想让你给这种记录方法取个名,你觉得叫什么记法好呢?

生1:叫“画圈记法”好了。

师:其他的小朋友有没有不同的记法?

生2:我是画“√”记的,我叫它“画勾法”。

生3:老师,我是用“×”记的,我叫它“画叉记法”。

生4:我发明了“竖线记法”。

……

教师将学生想到的记录符号板书在黑板上。

师:其实记录的方法还有很多,你觉得怎样记清楚方便就可以怎样记。刚才不会的小朋友,现在会记录了吗?

生:会了。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检查学生的统计结果,发现统计结果不一致。

师:为了做到准确公平,老师想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把二班喜欢看每一部动画片的情况再统计一次。

学生同意后,师生第二次统计。之后交流,填写统计表。

[评析:看似重复多余的环节,其实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让学生从众多的记录方法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加以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师:看看统计表,你们觉得两个班到底应该选哪一部动画片来观看?为什么?

生:应该选《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因为两个班都是喜欢它的人最多。

师:很好。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了两个班看哪部动画片的问题。小朋友想出了用符号来记录人数的方法。(板书:符号)你觉得这种用符号记录数据的方法怎么样?

生1:我觉得用符号记又简便又快。

生2:我觉得记得很清楚。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太棒了!老师要奖励你们先看一段动画片。

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

[评析:在学生圆满解决问题后播放动画片,既是对学生出色表现的奖励,也是为了调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稍作放松后继续后面的学习。]

三、解决问题

师:看完动画片,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主题图。

师:我们课后要开展这几项体育活动,不知道每项活动各要准备多少体育器材,你们能帮老师统计出来吗?

生:能。

学生分组调查,并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统计方法记录调查结果,完成书上第99页的统计表。

师生共同统计全班情况,填写统计表。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活动器材各要准备多少吗?

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

师:我们班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生:……

[评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统计的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和总结

师:今天的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用简单的符号统计数据。

师:你对老师今天的教学满意吗?如果很满意,就给老师打5分,比较满意就打3分,不满意就打1分。(故意悄悄地问个别学生)你准备给我打多少分?

师:把你想好的分数告诉组长,并和组长一起统计出你们小组的打分情况,填在统计表里。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师生交流感受和意见。

师:绝大部分小朋友都给老师打了5分,老师衷心地谢谢你们。其实,全班小朋友表现都很出色,你们个个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马上要下课了,你们还有什么话或者意见想对老师说吗?

生1:老师,您给我们看动画片的时间太短了!

生2:让我们看看另外三部动画片可以吗?

师: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学习。

[评析:教师巧妙地将课堂评价与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学和老师的教。师生平等对话,充分体现“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篇8: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一)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篇9: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 (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数种类项目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跑步

跳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篇10: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4篇课文。其中《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为精读课文,《好汉查理》为略读课文。课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活动。各篇课文简介如下:

29《掌声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30《一次成功的实验》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31《给予树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32 《好汉查理》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

单元总体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认识23个字,会写38个字,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会正确读写49个词语。学生能够主动积累ABB形式的词以及“不假思索、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彬彬有礼、恋恋不舍、风餐露宿”等成语,养成良好的积累意识。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理解词语。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掌声》一课要读出人物情绪的变化,《一次成功的经验》中人物的对话也应读出不同的语气。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学生能够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内在的心情和精神品质。

4、逐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合作的能力。如搜集圣诞节卡片、阅读有关合作的小故事。夸夸身边的同学。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

5、背诵《三字经》,了解成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继承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时间顺序、记叙文的三要素等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减少错别字,培养识字能力。

2、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内在的心情和精神品质。

四、推荐书目:《爱的教育》《三字经》

单元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学习单元导语,了解这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围绕什么主题,写了哪些内容。能初步概括每一篇课文的大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这四篇课文均来自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每课教学设计的课前体验。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残疾人的生活都有哪些不便,搜集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相关资料《张海迪的故事》;准备实验用的瓶子、小石块;了解圣诞节,准备卡片。

2.具体建议:

可以采用“课前体验──课中阅读──课后拓展”,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面。具体安排如下:

(1)渲染气氛,导入课题。教师可以从快乐的氛围导入新课,如游戏、歌曲等。

(2)初读课文,自主质疑。四篇课文均以记事为主,都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让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出问题来,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掌声》一课,老师可以抓住两次“掌声”,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一次成功的试验》可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给予树》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好汉查理》这篇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边读边思考,查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谈一些真实的看法,如怎样看待“坏”孩子等。这也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做一个铺垫。

(4)感悟体验,注重朗读。《掌声》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关键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课文的前半部分语调要低沉缓慢一些,后半部分要活泼跳跃一点,这些都是由课文描写的氛围变化决定的。朗读指导要穿插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可以提示学生,你觉得这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为什么?例如,朗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这句话时,可以先联系英子的来信让学生讨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是因为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并从这种爱中获得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因此,这里要读出欢快的语气。

(5)课后拓展形式多样,如: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谈谈自己读文之后的感受等等。

(6)整体回归,拓展延伸。结合语文园地进行,可选内容如下:

A、基础大会战:字词大比拼、成语擂台赛等等

B、说说已经会背哪些《三字经》。

C、本单元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D、小练笔:自由练笔,与本单元学习有关即可。

3、教学中可采用的方法:

(1)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是理解人物的好方法。本组课文中人物都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有变化,所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可以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2)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课后思考题的设置,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所谓“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后,我们都拥有两种思想。”为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组是上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往往在最后的一个单元,总要让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的方法更独立地进行阅读思考。课后的要求也很简单,以交流和讨论为主。

(4)习作:自由习作。建议要写新鲜的,不要重复过去的内容。

4、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几方面内容:

(1)朗读与默读并重。默读的训练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能力之一。

默读的训练要有耐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我默读了几遍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大家应该关注这样的表述——默读了几遍。是说明学生的无声语言与思维要想同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的。在中年级,不应该特别强调默读的速度,倘若过于重视速度,会造成孩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反而得不偿失。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巧借文本个性

在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是很有特点的,即所谓的“文本个性”。只是教师如若缺乏对文本的钻研,那就会熟视无睹,会错失训练的时机。

方法一:摘句串联法:我们要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就引导学生发现构段规律,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会用“摘句串文”的方式,很轻松就能理清了文脉。

方法二:以问促思法:这种方法应该是老师们最经常使用的常态方法。对于写人、记事等文章都比较适用,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文章的思路。

(3)理解词句的训练:

中年级最为重要的理解方法就是——联系(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或联系语境)但总归是要在学生的思维里建立联前想后的能力,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十分关注低中年级的衔接,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如何理解词语?如何理解段落?如何整体把握?这些都是提高理解力所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要我们进行逐项的训练。

(4)段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加强,习作练笔要跟进。

(5)习作:三年级的学生习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换问题。由于词汇、句式、表达感受、布局谋篇等的积淀所限,孩子的表达应该是在写好一个习作片段。学生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得以准确地表达,须经历观察形成表象,展开思维、产生联系,提取词汇,运用句型,形成内部语言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中年级应该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意义非凡。

篇11: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司马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司马是姓,光是名)

师: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吧!那么你们了解到了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现在,请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庭“字。)

师: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齐读这一句。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瓮)“瓮”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释)

师: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这一句。

3.学习“众皆弃去”。

师: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5)指导书写: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儿得活)

(4)板书:儿得活

师: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掩耳盗铃》。

2.书写本课生字。

司马光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道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时,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任务,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读,互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韵律,再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篇12: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篇1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一.常见的盐

1.氮化钠(NaCl)(俗称食盐)

(1)性质:NaCl的熔、沸点高;纯净的食盐不潮解,粗盐因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潮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2)制法:因为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要从溶液中结晶山食盐,只能采用蒸发溶剂法,故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盐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

(3)用途:调味、腌渍食品、消毒、制化工产品等。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

(1)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碳酸钠晶体易风化。

(2)用途: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工业生产。

3.硫酸铜(CuS04)(其结晶水合物0uS04·5H2O,俗称蓝矾、胆矾)

(1)性质:无水CuS04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液旱蓝色。CuSO4·5H20晶体是蓝色的,受热分解:

CuS04,·5H2O(蓝色)△CuSO4(白色)+5H20

(2)检验水存在的方法:加入白色CuS04,白色粉末变蓝,说明有水。CuS04+5H2O=CuSO4·5H20

训练A:

1.下列关于碳酸钠晶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碳酸钠晶体俗称烧碱B.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中易风化

C.向少量碳酸的钠晶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D.能除去油污,可做厨房的清洁剂

2.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生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B.若A和C是单质,B利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转换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各取lo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二.盐的性质

1.物理性质:(1)常温下大都是晶体;(2)溶解性(熟练记忆盐类溶解性表)。

2.化学性质:

(1)盐十金属→新盐十新金属:CuS04+Fe=FeS04+Cu(2)盐十酸→新盐十新酸:AgN03+HCI=AgCl↓+HN03

(3)盐十碱→新盐十新碱:Ba(OH)2+HaS04=2NaOH+BaS04↓(4)盐十盐→新盐十新盐:NaCI+AgN03=AgCl↓+NaN03

例1: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应选用的试剂是

A.石灰水B.硝酸银溶液c碳酸钙粉末D生石灰粉末

训练B:

1.下列各物质的溶液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某些碱溶液反应的是A.KNO3B.FeCl3C.NaOHD.K2C03

2.把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有沉淀产生,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过滤,滤液呈黄色。则该组物质是A.氢氧化钠、氯化铁B.氢氧化钡、硫酸铜

C.氢氧化钡、硫酸铁 D.碳酸钠、氯化钙

3.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能将各溶液中的每一种物质鉴别山来的是

A.CuS04KN03BaCl2NaCIB.FeCl3NaOHBa(OH)2HN03

C.KN03H2S04CuS04NaOHD.Na2S04HClBaCl2K2C03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的通式:AB+CD=AD+CB

2.复分解反应条件:当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之一,否则就不能进行。

(1)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析出;(2)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3)生成物中有水生成。

例2:下列各级物质,能在酸性溶液中人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是()

A.Na2C03,MgS04,NaCI、K2S04B.CuS04、KCI、NaN03、CaCl2

C.Na2S04、BaCl2、NaN03、NaOHD.Na2S04、KCl、Mg(N03)2、AICl3

训练C:

1.在M和N两溶液中共含有七种离子:Na+,Cu2+,Ba2+,Mg2+,N03—·,OH—和S042。已知两溶液中所含离子不同,M中有四种离子且能使紫色石蕊变蓝,则N中含有

A.Na+,N03—,Ba2+B.OH—,Cu2+,S042—C.Cu2+,Mg2+,S042- D.Ba2+,N03—,Mg2+.

2.某白色末可能含有CaCl2、Na2S04、Ba(N03)2、K2C03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仍有白色物质不能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后,不溶物全部溶解;继续加入BaCl2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该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A.CaCl2B.Na2S04C.Ba(N03)2D.K2C03

四.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多属于盐类,因此它们也具有盐的性质。

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营养元素份量较小

氨水NH3·H2O

铵盐:碳铵NH4HCO3、硝铵NH4NO3硫铵(NH4)SO4、氯化铵NH4CL

尿素:CO(NH2)2

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盐(磷矿物,过磷酸钙,二过磁针酸钙)

钾肥: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复合肥料:加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铵NH4H2PO4

微理量元素肥为:含有硼、猛、铜、钼等微量元素

训练D:

1.某同学发现其家庭责任田庄稼茎秆细软,抗病虫能力差,出现了大面积倒伏等症状。他测定其土壤溶液pH为5,得知其土壤呈性。于是他建议父亲施用农家肥草木灰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由此可知草木灰属于性物质(填“酸”或“碱”),草木属于肥(填“氮”“磷”或“钾”)。

2.现有一种化肥,取其少量放入试管里,加水溶解后,向该化肥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微热后,把湿润的红色蕊试纸放在管口,试纸变监,由此推知该化肥是。3.下列含氮化合物不能直接作化学肥料的是A.NH3·H20B.CO(NH2)2C.HN03D.(NH4)3P04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农家肥化肥的肥效长B.农家肥的营养元素含量比化肥少

C.化肥比农家肥容易被植物吸收D.收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化肥比农家肥好

篇14: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一.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定和鉴别。

1.物质的鉴定:根据物质特有性质确定是否为该物质,一般须将被确定的物质的几个组成部分(如阳离子、阴离子)一一检验出来,特殊离子的鉴定如下:

(1)SO42-:Ba2+和HN03BaS04(白色沉淀)

(2)Cl-:Ag+和HN03AgCl(白色沉淀)

(3)C032-:H+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4)NH4+:OH-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红变蓝

①ZnH2(可燃)

H+②C032-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①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红色

②Fe3+或Cu2+Fe(OH)3(红褐色沉淀)或Cu(OH)2(蓝色沉淀)

2.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将组内各物质一一区分开来。

(1)方法:①物理方法:据组内各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如:a.Na2S04溶液和CaS04溶液(颜色);b.C02利NH3(气味);c.浓H2S04与浓盐酸(挥发性);

②化学方法:利用组内物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a.酸碱性:借助紫色石蕊试液区分;b.特殊离子(见1)的检验

(2)原则:①不限定试剂和操作步骤的鉴别②限用一种试剂进行鉴别

③不用试剂通过自身鉴别,其特点:组内有特殊物质,如CuS04溶液呈蓝色。

④不用试剂确定鉴别顺序,其特点:先通过观察找出组内特殊物质,然后利用该物质去鉴别另外一种物质,以此类推。

⑤不用试剂通过组内物质两两混合的现象进行鉴别,解答该类题时应找现象多的物质。

⑥指定试剂,确定鉴别操作和原理。

例1:如何证明某化肥样品为硫铵?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用两种试剂:Ca(OH)2和BaCl2(NH4)2SO4+Ca(OH)2=CaS04+2NH3+2H20(NH4)2S04+BaCl2=BaS04+2NH4C1

②用一种试剂;Ba(OH)2(NH4)2S04+Ba(OH)2=BaS04↓+2NH3↑+2H20

训练A:

1.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3.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就能比较简便鉴别出来的是

A.气体:H2、CO、C02B.固体:CaC03、Na2C03,CuS04

C.固体:NaOH、NaCl、FeCl3D.固体:NaCl、KN03、FeCl3

二.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1.原理:

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

2.方法:(1)物理方法:有过滤法和结晶法等。

(2)化学方法:①原则:不增、不减、易分②先除杂后干燥

③方法:有吸收法,转化法,溶解法,沉淀法,气化法,置换法等。

例2:怎样除去KN03溶液中含有多少量CuSO4?

训练B:

1.按照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木炭粉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硫酸铜晶体C.氧化钡和硫酸钾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

2.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其主要操作过程是

A.加过量稀硫酸,加微热,过滤、洗涤B.加强热或在空气中灼烧

C.加适量水,加微热、过滤、洗涤D.加适量稀硫酸,加微热、蒸发、洗涤

三.物质的制备

在物质的制备过程中,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理论上的可行性;2.原料价廉易得;

3.设备简单,步骤简便;4.尽量提高产品的纯度;5.产品与杂质易行。

例3:以铜、蒸馏水、空气、硫酸、苛性钠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训练C:

1.按要求制取H20: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非基本类型反应:

2.下列制备氯化铜方法中,正确的是A.铜和稀盐酸反应B.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C.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D.铜和稀硫酸反应后,再加稀盐酸

3.M元素是一种活动性强于氢的元素,它的氧化物M(OH)3都难溶于水,而MCl3和M(N03),均易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直接反应制得MCl3的是A.M(NO3)3+HClB.M203+HClC.M+HClD.M(OH)3+MgCl2

篇15:二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0xx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课题口语交际课型语文园地?授课

时间1课时?

教学

目标1.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清楚。

2.能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3.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教学

重点讲述的情节要吸引人,讲述的语气要适当,让别人听清楚。

教学

难点用自己的话把情节讲清楚,语速适当。

教学

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画片吗?哪部动画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新课

教学

(??)分钟二、讲述训练(出示课件2)

1.教师指导:我们首先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来讲,这样讲起来才有话可说。其次,讲述的语速要适中,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根据情节调整自己的语速,如,遇到紧张的情节,可以讲快些,把大家带入紧张的氛围;遇到轻松的情节,语速要舒缓。

讲述的时候,要使用普通话,尽量让别人听清楚。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推荐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出示课件3)

示例:生1:我向大家推荐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部动画片中有许多生活中的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比如,在动画片中,小头儿子没有向爸爸妈妈交代自己的去向,结果把爸爸妈妈急坏了。所以,我们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向爸爸妈妈说清楚。

生2:我向大家推荐《熊出没》,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森林同光头强做斗争,尤其是光头强举手投降的动作,有意思极了。(出示课件4)

每位同学讲述以后,师要加以点评。(出示课件5)

点评示例:这位同学口齿伶俐,语言清晰,语速适中,讲得很好,我想大家肯定都听清楚了。

第二位同学讲述的内容重点突出,语言清晰,很好。

?教师指导有效地带动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积极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大家在讲述动画片时,把动画片的内容讲得非常清楚,大家都能听明白,更有的同学讲述的情节引人入胜,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板书设计推荐一部动画片

名字人物情节感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向别人推荐动画片时,先要说出这部动画片的( ),然后在找中介绍里面的( )或( )。

2.向爸爸妈妈或同学讲述你喜欢的动画片的一个故事片段。

3.别人讲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

A.专门挑他的毛病。

B.可以趁机休息一会儿,开开小差。

C.认真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

答案:

1.名字人物 情节(故事片段)

2.略。

3.C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各个环节设计巧妙、合理,尤其是导入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快速地进入情境中。

2.孩子们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讲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口语交际课。

篇16:一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找规律   单元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一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些都为从数学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三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课  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将自己对规律的感受表达出来,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表述对规律的感受。 教学准备:找规律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规律。 背唐诗。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小就会背这么多的诗!那你们的记忆力一定很好罗?那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好!有没有信心?” “老师有两组图形,老师只给你看一会儿,然后就请你把看到的所有图形画下来。注意,看的时候不能动笔,等老师说了开始才能动笔。准备好了吗?”         现在看看你们的`成绩怎么样! 教师调查后提问:你们画对了第几幅呀? “为什么第一幅图好记一些呢?” “看来第一幅里的图形是按圆片三角圆片三角这样的规律摆放的,难怪好记一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生活中的规律吧!”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1、发现规律 (1)发现规律(出示挂图) 教师手势,“在我们身边还藏着哪些规律?赶快找一找!” (2)说一说规律 “它们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摆的呢?” (“它们是按苹果、西瓜、梨子的规律摆的”) “谁还想来说一说这个规律?” 2、找规律 “教室里哪里还有规律呢?” 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同学的座位、电灯和吊扇、窗户上的动物图片、桌椅的摆放……) 过渡:“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规律,下面我们就来动手涂一涂、摆一摆,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实际操作。 1、涂一涂   “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花,拿出这张作业纸。上面有好多图形,你们能用彩笔按规律涂一涂吗?” (1)   指名说:你为什么这里涂黄色? (2)   这幅图,你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3) 谁想上来展示你的作品?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设计花边 “你们刚才都夸奖我办的这块小展板很不错,连标题都有规律,我听了可高兴啦!不过,老师对这个展板还有一点不满意,我想如果能在这块小展板的四周设计一条花边那一定就更漂亮啦!你们一定能帮我这个忙!我帮你们选了一些图形,就放在信封里,你们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为咱们班的小展板设计一条花边吗?  两个小朋友商量商量,摆一摆!”   谁想上来展示展示   你们设计了这么多的漂亮的有规律花边,我们一定会把咱们一(5)班的小展板办的更漂亮的!    四、拓展延伸、应用提高 1、按规律排队 “看来,今天学的知识可真有用,还帮我们设计了花边!咱们做个小游戏轻松轻松,6个人一个小组排排队 ,听清楚要求,你能有规律地站成一条队吗?商量商量,开始吧!” 小组活动,教师指导,小组汇报。 2、按规律表演 “刚才大家都能够按规律排队,下面咱们加大难度了,每个小组设计两到三个动作,按一定的规律来表演,行么?好!开始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小组表演: A、两组学生分别表演 “他们表演得有规律么?” “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B、两组学生分别表演 最后一个学生不表演 “你们猜一猜他会怎么表演呢?” “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这样表演的。”   五、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在教室里、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还运用规律设计了那么漂亮的花边,表演了可爱的动作,你们可真了不起!   你们看,这个小男孩为了祝贺你们,还带来了一大把气球来送给你们呢!拿出这幅画,你们能按你们喜欢的规律,把这些气球、这幅画涂上美丽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课  题: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2、养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创造规律的能力。 3、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稍复杂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创造规律。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说出每一列图形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_____ _____ 出示题目,学生动手画一画,展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  出示例题图1 (2)  师问:接下去该怎么摆 (3)  学生分组讨论,用学具摆一摆。 (4)师问:这列图形的排列与前面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5)把图1中所有的一个方块由绿色变为红色,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接着摆,为什么? (6)出示例4图2:让学生独立用学具卡片摆一摆, (7)订正,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一题。 (1)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思考。 (2)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老师启发稍有困难的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师启发:这列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分别有几个?每组有多少个?每组是怎样变化的?   三、巩固运用 1、做一做第二题。 自己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像力,只要涂出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或自己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于设计新颖美观的画面,投影展示。   四、小结体验 这节课我们继续在找规律。不仅要从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上来找规律,还要看图形中数量的变化,才能找到规律,得出正确和答案。   五、作业设计:练习十六第二题(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例4                     课  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拼摆,由图形的变化规律探讨抽象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 教学用具: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选择合适的图形 ( )   ( ) ( )   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有什么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  出示例6彩图, (2)  师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观察他们摆的这些图形,你也用学具卡片来摆一摆。 (3)学生动手来摆图形。 (4)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观察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 观察所摆的小棒图。 师问: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各需要几根小棒? (板书:4  3  4  3  4  3) 小棒的根数是怎样变化的? 下面的两列图形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学生回答。 根据每一列数的变化规律,独立在教材上填数。并订正答案。   三、巩固运用 1、做一做 (1)  学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边摆边说。 (2)  让学生观察图形,找数量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在教材上。 2、练习十五第3题。 学生独立摆出。   四、小结体验 学生说说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 4  3  4  3  4  3                 课  题:数字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发现数字美,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会通过计算找数字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找数字排列的规律 教学方法:谈话法、操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  出示题目1 (2)  学生观察第(1)小题图形的变化, (3)  学生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摆。 (4)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列图形还是在重复出现吗?与前面图形的排列相同吗? 再来看这些图形下面所对应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的是什么?从这列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列数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几?算一算 (5)出示题目2、3 让学生观察,看一看每列数字,找一找这两列数字的规律 师问:这两列数相邻的两数差2,但是这两列的数相同吗?0 指导学生把(2)、(3)填完 这三列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这三列数,每列数相邻两数的差都相等) 你能不能说出几列这样的数来? 2、教学例8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列数,数字的排列有什

篇17:一下第八单元教案一

一下第八单元教案(一)

课文22 司马光  教学要求: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3.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动画二)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指导朗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动画三)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 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动画四)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动画五)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 三、总结全文,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  机智勇敢)  教后小记:     课文23 鲁班和橹板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新词,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比较,导入课题。 1.(出示鲁班人物像)猜猜看,他是谁?(板书:鲁班,生自读。) 【以“猜”激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 (板书:橹板,生自读。) 2.把上面两个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与前一个字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导入课题有多种方法,这个课题由于“鲁”、“橹”同音不同形而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比较记忆有较大的优势,于是我就以字音字形的比较解题导入,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 初读课文 1. 听课文录音,播放动画。 2.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认读生字新词。   4.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 各自试读课文。   6.跟录音读课文。 三. 指导写字。 1.自学生字笔顺。   2.指导重点字。观看生字动画。   3.生练习,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1.指名认读字词。  2. 朗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2.讨论 (1) 指名读第一、二段。 a.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播放动画。体会理解“吃力”“满头大汗”。 c.指导朗读。 (2)第三、第四自然段, a.指名读 b.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c.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理解“出神” 观看制作橹板的动画,用“先……然后……再……”说话。 2. 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 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 拓展,作业 1. 朗读课文。 2. 人类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还发明了什么?(播放图片)生补充。  板书设计:   26.鲁班和橹板 看 竹篙 撑 吃力  (有什么办法) 盯 鸭子 想 蹼、拨水轻快 圆形 找  削 橹板 扁形 省力快  教后小记:         课文24 乌鸦喝水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9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生字。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出示插图三,揭题。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3.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板书:喝水), 注意看老师写“喝”字,谁来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篇18:一下第八单元教案二

一下第八单元教案(二)

课文25 咏华山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 这里的咏是吟诵的意思。华山是我国的一座名山。让我们去那里看看。 请大家翻开书p135页,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整体感知。 2.跟读课文。 3按要求自读课文。 4.认读生字词。 (1)同桌相互检查  (2)反馈。采用多种新式读课文。认识多音字“华” 5. 再读课文。这回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比上次好。 三、指导写字。 1.再次认读生字词。 2.指导写字。观看动画演示。齐: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各部件在田字格中位置。 与:重点写好第二笔。  称:左右结构,禾木旁。 岁:山字头。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复习生字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插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理解,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屏显课文插图1)问:图上画了谁去干什么?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用叙述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屏幕显示第二至五句: ⑴自由朗读后生答. ⑵范读第四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地山都在自己的脚下。A、这里的“自己”指谁?B、(屏显课文插图2)借助画面理解句子。 ⑶范读第五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作答。(理解山腰时可借助简笔画)B、借助课文插图2理解句子。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3、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4、指导朗读。从这四句话中看出华山很高。(板书:高)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一个刚7岁的孩子,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的结果。我们小朋友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学好语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5、咏华山 艰难  山  在脚下   太阳 近高 白云  低  教后小记:         课文26 小松树找花生果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经历品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花生果长在地下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力求在简单、朴实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读书、识字、写字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另外,注意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地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松鼠及蚯蚓的头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五个。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1、猜谜游戏。 嘴巴尖尖头长树杈,一身茸毛尾巴粗。爱吃松子爱上树,还在树上睡大觉。 (打一动物)  (板书:小松鼠)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植物)  (板书:花生果)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板书:找) 指导读题。 3、激趣: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呢?它找到了没有?现在我们就来读读《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不添字,不漏字。不熟的要多读 几 遍,把句子读连贯。 (4)用“  ”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 画出要求会认的字。 (5)做生字卡片。 2、朗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读后评议。 3、认读生字词语,掌握识字方法。 (1)指名认读。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课外书、电视、课本……) (师相对进行表扬,你们能通过看课外书,看电视都是认识字的好办法。) (2)请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生字。认识多音字。 (4)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 2、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再给你们一个建议:读可以和同桌一起读,还可以分自然段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同学当小评委评议。 四、课间活动(做写字操) 五、学写生字 1、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电脑出示生字,读生字) 2、学写(旁、油、结、留、每)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师板书写生字,生先描后写,并给自己写得满意的字旁边打一颗星星。师巡视并进行书写姿式的教育。 五、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课件1 一、以趣导入,复习字词。  (表示点击课件)  1、导入揭题: 树林里,住着一位可爱的小动物,瞧,它是谁?(出示小松鼠)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小松鼠的课文,课题叫――《小松鼠找花生果》 今天,这只小松鼠要带我们一起去找花生果,不过去之前它要考考你们,要先闯过两道知识关,看谁爱动脑筋、爱发言、发言声音响亮,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 准备好了,我们先闯第一关――听一听。 2、复习生字词。 (1) 听一听。听句练习。 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大家认真听我下面说的句子,听完再把句子说给大家听。 花生长着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 谁来说说。(谢谢你听得这么专心。真是认真倾听的好学生!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像他们这样学会倾听。) 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了。下面进入第二关  ――读一读。 (2)读一读。认读词语。出示词语: ① 请大家先自由读一遍。 ② 我请四位同学当小老师带大家读,每人带读一行。 真是四位合格的老师。下面我们开双列火车读。 ③ 开火车读。 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过渡:同学们真棒,顺利过关了。现在小松鼠要奖励我们看动画片。想看吗? 可要看仔细啦,等看完了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3、动画欣赏,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演示动画)谁能把这个动画片连起来说一说?  你真会说话。 这个动画片有趣吗?看起来有趣,学起来就更有趣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和小松鼠一起去找花生果吧。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媒体出示:树林画面) 看图说话 看,我们现在来到了树林旁边,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注意要说完整的句子。   你说得真好。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2、出示第一自

篇19: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钟表(第91页-------第95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级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钟表(整 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1、92页的内容,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的认出整时;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 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表。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师: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闹钟或钟表 师:对了,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2、揭示课题。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师:钟就是时钟,表就是手表。简称“钟表”。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观察自己的钟表。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带的钟表或钟表模型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观察好的请坐直。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2根针,3根针,4根针,那这些针都一样吗?谁来说说这些针是什么样的? 2、看课件钟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一点一点的,我们叫它刻度。 这些刻度把整个钟面分成一格一格的,还有1~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板书:数(12个)大格(12个)、除了这些,刚才同学们还发现钟面上还有一些针,而且这些针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根针呢,比较粗,又粗又短的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又细又长的这根针叫做”分针“还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笔分针还要细的针,叫做”秒针“但是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时针和分针,秒针呢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暂时不讲,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是定时针,也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也暂时不讲。 3、认识分针,时针。 师:时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分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板书:时针:粗、短;分针:细、长) 师:正是这些组成一个非常漂亮的钟面。板书:钟面。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又粗又短的针是什么针?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 我这里有一个钟,老师指着针,看谁能最快地说出是什么针? (时针,分针,分针,时针)、师:现在请同学考考同桌,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师:你的同桌都说对了吗?把钟放桌角。坐直。 (二)认识整时 1、看时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中,小女孩是几时起床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两位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从墙上挂的'钟上看出来是7时,一个从床头柜上的电子表中看出是7时的,你们同意吗? 师:好墙上挂的大钟,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床头柜上的是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这也是7时,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平时,你们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师:老师希望大家想这个小朋友学习,一听到闹钟马上起床,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看谁能很快地说出是几时?(师贴钟面)(8时、3时、6时) 这是几时?同意吗? 师:3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那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你看,这3个钟都有什么规律吗? 生: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师:你们都观察到了吗?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 (8时)时针指着3就是 (3时)时针指着6就是 (6时) 师:那时针指着5呢? 师:也就是说看钟的时候,先看分针,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是吗?真聪明。 板书: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就是看钟表的方法,会看钟也就会看表了,大家把这个方法一起读一遍。 师:记住这个方法了吗?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老师来拨钟,你们来说时刻。 1  时  9  时  5时 师:现在老师来说时刻,请你们来拨钟,谁要来。   2 时  11  时  12时 师:还有同学想来,我把机会让给大家,同桌两人,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 师:说完了吗?你同桌都说对了吗?表扬同桌。 2、写时刻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看钟表了,那你会不会把钟表上的时刻写出来呢?再请看这幅图,这几个小朋友还是7时起床的,7时怎么写呢?请大家看黑板,7时可以直接写7时,还有一种方法呢?像这个电子表上一样写,几时就在前面写几,7时就在前面写7,然后在中间写2个小圆点,最后在后面写上2个0,。这个也表示7时, 师:一起读一遍,7时我们已经会写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写 师:那刚才这个钟面,同学们已经会看时间了,那谁能用2种方法写出来呢?谁愿意上来试试?别的同学认真观察,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们都会写了吗?刚才我们学的就是课本91页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小明的一天。 师:好,有一位小朋友知道大家都会了,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课件。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明,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懂得了独立生活,通过学习认识钟表以后,我的生活安排有序多了,你看,这是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你能够说出我在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吗?) 谁来说说? 我们知道了小明一天的安排,那你们会用两种方法写出来吗?请打开课本92页,认真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工整。开始吧, 师拿几本展示一下, 你们跟他们一样吗?真不错, 师:小明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使一天的生活丰富多彩,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六第一题连线。 师:现在我们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4页。练习石榴的第一题。连线。 上面有4个钟面,下面有4个时刻,请把相应的时刻连起来。 (师生讲评) 2、练习十六第3题。 先说出钟面上现在的时刻,再说出过1小时是几时? 3、小画家,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小画家,拿出老师发的练习,把你最喜欢的时刻画出来,并用2钟方法写出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半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时的方法,并会认半时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一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

篇20: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六年级第八单元作文

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指要

五年级第八单元作文

数学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高一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s版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试卷

五年级第八单元的作文

第八单元课本要点问答

高一第八单元教案(合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第八单元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