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改峥果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改峥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篇1:初二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板书)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

(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

(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

(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

(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

(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

(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

(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演示课件)唐山地震。

(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

(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

(总结、反馈练习)

〈设计思想〉

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1、2、3、4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篇2:高一地理《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案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演练本校及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2.能力目标:全组同学能够相互协作,根据统计资料在中国图上绘出中国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能讨论分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能通过讨论确定并演练本校和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3.知识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和有关图像感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优秀学生能够简单说明原因;每个学生能够在一分钟内至少说出我国三个地震多发的省和两个火山分布区。

教学理点

帮助并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演练学校及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真正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有用的防灾、减灾方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电视机,中国政区图和红色即时贴圆片及参考资料(各组分组而坐,各组桌面均有配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录像】唐山大地震现场实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地理》教学软件中有关片段)。

【教师引导】哪位同学经历过地震,地震时是什么样?大家说一说。

【讲解】通过刚才这段录像和大家的讨论,我OJ可以感受到地震灾害是来势凶猛和残酷无情的。地震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地震的分布和发生有无规律可循呢?

【板书】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地震

【讲授新课】

【提问】初一时我们学过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市,有谁还记得?

【板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提问】根据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你们能否分析出中国是一个多震国,还是一个少震国?为什么?

【板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讲解】的确,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请同学朗读课本本节开始方框中的文字内容。

【引导】中国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请你们阅读参考资料,这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你们各组能否在5分钟内用红色即时贴在中国地图上把这些地区标出来?比比看,哪组完成得快?

【提问】能不能根据你们自己的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哪个省大震多?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地带?(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我国地震带多分市在板块交界处和山前凹陷地带。)

【读图】请大家看课本第38页的图3.23“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请各组根据这幅图补充你们自制的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板书】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提问】我们生活的北京是多震区,还是少震区?

【板书】――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讲解】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北京有三大断裂带,其中有一条断裂带在石景山区,那就是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而我们学校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

【板书】――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讲解】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充分注意防灾、减灾,地震就不那么可怕了。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24万同胞罹难,但是距离震中唐山市仅100千米的青龙县却因为防灾工作做得好,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创造了罕见的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第9期《青年文摘》中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

再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九度区某医院房屋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基岩地基上的某建筑物(楼房)保存完好(可向学生展示《地震问答》中的实物照片)。

【提问】显然我们学校的选址是不合适的。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呢?(引导学生从震前预报、震发时躲避方法和震后间隙的撤离路线三方面讨论。)

【引导】现在咱们来实际演习一下震发时的躲避方法。

师生共同演习。

【提问】你家里应如何防震呢?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防灾措施填入下表,回家后再补充上实施情况?

【板书】

【讲解】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

【提问】你知道长白山上白头山天池吗?为什么湖泊会出现在山顶呢?你知道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吗?为什么五大湖泊会相连成串分布呢?

【讲解】请看书上有关这两个湖泊的插图,插图下有文字解释。

【板书】二、火山的分布

【讲解】我国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不过,近几年来仍在活动的火山却很少。最近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板书】三、泥石流

【提问】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提问】请你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课堂小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灾害的发生和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能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板书设计

篇3:高一地理《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案

一、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二、火山的分布

三、泥石流

小资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8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1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7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7.2级。

1967年8月30日12时22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6.8级。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地震,震级7.4级。

1970年1月5日1时42分云南省通海地震,震级7.7级。

1972年1月25日10时06分台湾省东边海中地震,震级8.0级。

1973年2月6日18时37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7.9级。

1974年5月11日3时25分云南省昭通地震,震级7.1级。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地震,震级7.3级。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5级。

1976年5月29日22时00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6级。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地震,震级7.8级。

1976年7月28日18时45分河北省滦县地震,震级7.1级。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76年8月23日11时30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81年1月24日05时13分四川省道穹地震,震级6.9级。

1985年8月23日12时41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地震,震级7.4级。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云南省耿马、澜沧地震,震级7.6级。

篇4:《火山和地震》的教案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

一、教材说明: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火山和地震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提出本课要探究的内容:“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们有密切的关系,让我们来研究吧。”提示学生预前探究,为课堂探究做准备;以文字的形式提示学生准备课上探究的典型材料,为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以情景图的形式调动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已有的认识,为课堂探究提供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交流搜集的地震资料。

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情况,包括了火山喷发全过程的图片及火山喷发对火山周围广大地区造成的破坏。目的是为学生研究火山提供最基本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引起学习兴趣,为探究火山的成因打下基础。二是介绍唐山大地震的情况。教科书呈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震巨大的危害性,引发学生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兴趣,结合卡通语言“真是不平静的地层。”,引导学生针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作出假设,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地层的运动引起的,为探究地震的成因打下基础。

两组图片只是教科书的一种指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获得对火山、地震的初步感知,了解火山、地震时会出现的现象。

活动二:研究火山、地震的成因。

分为两个环节:

一是设计实验,探究火山及地震的成因。教科书呈现了一系列学生探究实验的情景图,“做个模拟实验吧。”提示学生设计实验,展开探究活动。三幅图片分别给学生以探究方法的提示:(1)加热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成的装置。提示学生番茄酱看作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看做是地球构造中地壳。借助这个实验提示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类似接近液体状态的岩浆。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2)用力折断木棍,模拟岩层的断裂及震动。(3)用手挤压毛巾。“实验中的毛巾和木棍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提示学生利用这两个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木棍和毛巾都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手用力弯折木棍、挤压毛巾相当于提示学生地球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木棍折断发出“啪”的声音。手感觉到振动,以及毛巾的褶皱分别代表了地壳在受力下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图片中设计的各种方法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展开探究。

教科书通过“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及预留的记录空间,提示学生边探究,边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最终获得的结果。

二是通过资料卡的介绍,丰富学生对火山、地震的认识。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科书以资料卡的形式具体介绍了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上面的资料卡展现的是岩浆即将冲破地壳的情景和火山形成的原因。下面的资料卡展现的是没有被挤压的水平地层、受到挤压发生褶皱的地层、岩层断裂的地层及地震形成的原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认识。

活动三: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讨论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火山、地震与人们的关系,分别是地震造成的楼房倒塌,桥梁断裂情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金刚石等珍贵矿产、地热资源;地震夺取人的生命。提示性语言“火山、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害呢?”“火山、地震还能带来什么?”提示学生交流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它们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还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有益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教科书设计的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提示,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影响还有很多,如火山喷发能污染空气、烧毁森林、毁坏农田、覆盖村庄、城市,喷出的火山灰也能形成肥沃的土地;强烈的地震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夺去人的生命,破坏人类的财产,但地震往往能告诉人类一些地球内部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学生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交流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是避震小常识。教科书提出了“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问题,提示学生交流避震常识。借助资料卡简单介绍了根据地震前兆预报地震的方法,以及发生地震时,避免人身伤害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认识,对生活更具有指导意义。

自由活动:

模拟避震演习。

教材展示的是一个模拟避震演习的情景图,背景是在一个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习各种避震的方法,关于避震的方法有很多,教材中主要展示了三种:①学生把书包举在头上,往门外跑。提示学生意识到头部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这种方法适合于平房教室。②学生抱头蹲在桌子旁。提示学生地震时,处在楼房里的人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蹲在桌子旁比蹲在桌子底下逃生的机会大得多,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③学生蹲在墙角。墙角是建筑物最牢固的地方,如果地震来得突然,来不及逃离房间,用这种方法也能增加生还的机会。借此活动目的是培养每个学生的防震意识,提高他们的防震能力,是对学生生存技能的一次有意义的训练。

拓展活动:

现在许多火山都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搜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吧!

提示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借助旅游报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更多的火山、地震知识的机会,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和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认识火山、地震的利与弊。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毛巾、木棍、土豆泥、蕃茄酱等。搜集有关火山、地震的资料。为了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酒精灯、三脚架及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了解?”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以先播放有关火山或地震的录像资料,增加学生的视觉刺激。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火山和地震发生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通过交流获得研究火山和地震的相关资料。

在学生了解了火山、地震发生的现象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由这些现象可以推想到什么?学生结合自己了解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活动二:

在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后,教师提问学生:“怎么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设计相关的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设计。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张探究提示卡,提示学生实验设计的思路及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在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准备的材料展开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整理,对实验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汇报适时的提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最终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整理,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资料卡,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活动三: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或介绍相关的数字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可能只重视到火山和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那么教师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火山和地震给人类带来负面作用的同时,也有有利的一面。训练学生学习辩证地、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科学素养。

在学生认识到火山和地震与人类的关系后,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如果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教学时,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再补充一些有科学根据、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

自由活动:

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的准备要充分,包括对教室房屋结构、室内物品、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都应有个大体的了解。2、活动时间要充足,各种避震方法的掌握要到位。3、活动后注意总结、评价,对于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灵活性、创造性一定要及时发现,多鼓励。

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火山的喷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喷发后,会形成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如国内的长白山天池、五大山莲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威火山等。可以搜集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报。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火山旅游报展览。

本课探究内容较多,建议用2课时完成。具体有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第一课时认识火山、地震发生时的现象,学习火山、地震的成因。第二课时讨论认识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避震小知识,模拟避震演习。第二种方案是火山和地震分别占一课时。教学时选用哪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火山与地震》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震安全的教案

《防地震》大班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印度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