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zqn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六年级课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q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六年级课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篇1:六年级课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1.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2.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篇2: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篇3: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篇4: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难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人人带米饭、淀粉,几种常见食物, 小组:盛一些碘酒,一根吸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边学过的内容。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2、掌握的真不错。今天这堂课老师再带你们一起去体验下物质变化的奇妙之处。 二、会变味的米饭   (一)品味米饭。 1、请大家吃一口米饭,先嚼两下。什么味道? 2、不要急着咽,多嚼一会儿,细细品味。 3、过一会儿,你们又尝出了什么别的味道吗? 4、还有谁也尝到了甜味? (二)米饭为什么变甜了 1、妈妈做饭的时候放糖了吧! 2、米饭的本来味道是甜的吗?(我们和吃糖块比较一下。当我们把糖刚放到嘴里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尝到甜味,但米饭刚吃到嘴里,并不甜,得嚼一会才甜,这说明了什么?) 3、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我们的唾液中有一种蛋白质叫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了麦芽糖,变成糖了当然就甜了。 4、让学生重复刚才的解释,同时板书:淀粉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 5、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发生的`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 (一)观察淀粉 1、淀粉是我们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烹调用品,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运用你的感官认真观察,看谁得到的信息多。 2、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淀粉。 3、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观察到的信息:我们用眼睛看它的颜色是―白色;状态是---粉末状固体;用鼻子闻---无明显气味;用手捻---光滑。 (二)米饭淀粉上滴碘酒 1、刚才我们观察了淀粉的一般外观,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和淀粉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同学们在米饭和淀粉上分别滴一滴碘酒,观察。只用一小点米饭和淀粉,注意节约。 2、学生操作。同时师板书:米饭、淀粉遇到碘酒 3、你们发现了什么? 4、变色 (三)分析属于什么变化 1、那这种蓝色的物质是新物质吗? 2、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现有的条件还不能就肯定它是新物质,但是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它是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那淀粉遇碘酒所发生的变化应该是什么变化? 3、师板书:化学变化 (四)小结知识点 1、现在你知道了有关淀粉的什么特性? 2、这属于淀粉的一般外观。它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生:淀粉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淀粉在遇到碘酒的时候会变成蓝色。 四、食物淀粉鉴别 (一)明确任务 1、如果我们想知道食物当中是否含有淀粉,可以怎么做? 2、是啊,我们现在有了鉴别淀粉的法宝----碘酒,就可以知道许多食物里是否含淀粉了,接下来验证你们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小组先分好工,实验时注意节约,并填写好记录单。 (二)生实验鉴别 (三)汇报。 1、你们组发现了哪些食物含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伴随学生回答,师板书) 2、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的说说 3、这个同学所说的好多鱼并不是鱼,而是一种小食品,它是用什么做的? 4、没有食品说明是吗?应该是面粉做的吧! 5、有的同学的西红柿确实遇碘酒变了色,并不是因弄上了淀粉,而是因使用了催熟药使花青素迅速转变,而淀粉尚未完全转化为糖,所以我们看到的已成熟的蔬菜水果遇碘酒仍会变色。 (四)小结 1、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食物含淀粉,什么样的食物不含淀粉。 2、一起观察,同学们鉴别的面包、大米饭、玉米等到都属于谷类食物,还有马铃薯、红薯这些薯类的都富含淀粉,而像白菜、黄瓜、西红柿这些蔬菜以及苹果、梨等水果一般不含淀粉。 (五)撰写实验报告  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交流。 (六)淀粉遇碘酒变色特点的应用 1、你们还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色的这个特性在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用处? 生:我听说过在革命时期,为了安全传递消息,人们利用淀粉来写无字密信。其实淀粉的这一特性还可以用淀粉解碘中毒。   2、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心人,以后说不准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的。

篇5:六年级《米饭淀粉和碘酒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米饭淀粉和碘酒变化》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周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米饭)是的是我们每天食用的主食——米饭。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物质的变化,谁能来说一说米饭从米煮熟成为米饭发生着哪些变化?

2、学生回答(软硬、体积、大小、水分、粗糙程度等)

3、增加些难度,那么同学们知道米饭被我们食用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吗?(学生推测)

4、确实米饭在我们口腔里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的'呢?

二、米饭咀嚼实验

1、周老师准备了一口饭,通过认真咀嚼实验,感受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2、多咀嚼,发现我们的米饭也是挺好吃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汇报(米饭变碎、湿软、有甜味)

4、这个过程,应该算是哪一种变化呢?(化学、物理变化)有没有新物质产生,你们是不是很好奇?我们通过阅读资料来获取吧。资料阅读。

5、分享,汇报。

三、淀粉观察

1、看来淀粉是变化的主角,那么淀粉的实际物体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一小包淀粉)

2、观察淀粉,你们组能用多少种观察方法,了解更多淀粉的信息。

3、汇报交流。周老师还有一种研究方法,就是滴加其他物品。同学们说到碘酒,知道它会和淀粉发生怎样的变化吗?上来做一做。什么颜色。为了观察准确,对于这种颜色不明的,我们可以稀释它,比如黑色墨汁,稀释之后依旧会是浅黑色。

4、汇报。蓝紫色。这种物质是新的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寻找淀粉的足迹。

1、看来碘酒能与淀粉产生明显的蓝紫色,这是一个化学变化。有了这样的颜色变化,我们能不能找找身边那些物体中有淀粉呢?怎么做?

2、我们找一找生活中常吃的绿色蔬菜中哪些含有较多淀粉,哪些含有较少淀粉?

3、怎么做呢?(学生说)

4、动手操作一下。汇报。

5、除了帮助我们寻找到淀粉,生活中你们一定不知道淀粉和碘酒还有别样的作用呢?想不想发散一下思路。

五、军事密信制作。

1、看一看这段视频,你发现了吗?

2、说一说。

3、想不想做一做?拿出一直笔,拿出一小罐米糊水,喷一下碘酒。

六、板书设计:

米饭+碘酒→蓝紫色新物质(化学变化)

淀粉

篇6:《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物质的变化”一大章中的一节内容。它是承接前两节课有关研究化学变化而来的。同时,启迪了后面几节化学变化的内容,也为今后中学生物、化学两学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因为教材的这一大章都是在带领学生研究化学变化,所以应该让学生把认识这个反应的颜色变化作为本课重点。

难点: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去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能只重视理论,而轻视能力,所以我把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为本课必须攻破的难点。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进而能去鉴别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实践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奥妙的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说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以及学生自己带来几种常见的蔬菜和少量水果。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去读、去思、去练。

这节课,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去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对没有兴趣的事物,不会积极去感知,而且化学概念刚接触不久,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借助感知材料,比如实物米饭、淀粉和碘酒,并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常见的蔬菜和水果,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实验演示法,分组实验法和发现比较法贯穿课堂,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直接易懂、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这节课的主线是:先思考并体会“会变味的米饭”,再观察演示实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然后动手实践“寻找淀粉的踪迹”,最后课外小发明:“制作神秘的信件”。

这是一节在实验室里教授的新课。我让学生分组坐好。给每组学生都发放一小袋米饭,让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蔬菜和水果放在实验桌上。在授课前,我强调实验室里的安全纪律,就是实验室里的一切仪器、药品,在没有老师允许的时候不得触摸、闻味道,更不许品尝,就连带进来的做实验用的食物也不能吃。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滋长的。我在新课前让学生回忆前两节科学课的知识:有些物质变化只改变了自己的形态、大小,另外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样安排就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又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1、导入

我就是采用生活事例导入:大家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里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节课就是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去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2、授课

在安排学生一定的时间文本阅读后,我们即开始:

尝一尝: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统一听指令,先品尝一口桌面上的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再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又出现了什么味道?

议一议:米饭是甜的吗?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甜味跟什么有关呢?老师带领学生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认为是米饭在口中咀嚼产生了新的物质,他们可能会提到唾液起了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我让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本第30页的方框中内容,总结看来,淀粉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发生化学变化的。

看一看:请全体同学面向讲台坐好,老师拿出米饭、淀粉和碘酒,准备做演示实验。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烹调制品,我让同学们看看它的颜色、形状,摸摸它,感觉如何?我们已经知道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先用滴管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到了什么变化?结果会出现蓝色物质,让同学们判断,这种蓝色的物质还是米饭吗?讨论后总结: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为防止污染碘酒,在使用滴管时,告诉学生不能碰到米饭,我们再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让同学们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果同样出现蓝色物质。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米饭和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蓝色的新物质。那么,大家根据这一特性,利用桌上的碘酒来检验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看它们当中哪些含有淀粉,好不好?

做一做:我让大家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蔬菜和水果,准备自己动手实验。要求是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强调同学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别让滴管碰上食物,污染了碘酒;二是要把瓜果、蔬菜剖开在剖面上滴加碘酒,而且由于食物中淀粉含量不同,反应可能不是很明显,要适当等待一段时间。结果发现是薯类和谷类食物含淀粉,其它青菜和水果不含淀粉,拿课本第31页的实物图来说,只有红薯、马铃薯和玉米含有淀粉。既然淀粉和碘酒发生化学变化能生成蓝色物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一特性的呢?

试一试:这个活动是布置给同学们的课后作业。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被捕狱中,他是怎样和党保持联系的呢?原来,他用笔蘸上稀饭,在写给亲属信的空白处,给党写机密信件。这个信中的信怎样才能被读出来呢?党的有关联络员接到信后,就用一种药水浸透信,方志敏写给党的信就能读出来了。大家来猜一猜,党的联络员用的是什么药水?它和稀饭液写的信发生反应,就能显出字来。联系新课知识,大家很快就会猜到这药水是碘酒,道理是稀饭的清液含淀粉,它遇到碘酒就生成蓝色物质,于是就看到了信。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巩固了新课的知识点,又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出神秘的信件呢?回答是肯定而响亮的。这时,老师要把调制淀粉液的方法告诉学生,就是煮一点稀饭,掺水,用上层清液就是了。拿它当墨汁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送给同学,让同学想办法,使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

最后课堂小结,我认为它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过程,不应该一个人概括总结,而应该让师生共同参与。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这时,我会提出几个问题:今天大家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通过所学,课外作业你能做吗?

课程结束后,我安排学生整理实验室,叫组长把碘酒统一放到讲台上来,让老师收捡,做实验用的食物放进垃圾篓,玻璃器具如滴管、表面皿应该在清洗后放到老师指定的地方。

篇7:《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开心成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下发了碘酒后,学生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很第一个环节,请学生品尝米饭。这米饭是我一大早在家新做出来的,学生拿来的,其中有一个怕吃了着凉,我还裹上了毛巾(感动)。很多学生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孩子没尝到直接咽肚子里了,还有的学生没好意思尝。对于为啥咀嚼是甜的,我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在我讲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观察了一下碘伏的'颜色,将滴管发给了各个小组,学生直接就往米饭上滴了,结果黄色的液体滴到盘子里的米饭上,米饭瞬间改变了模样,好像蓝黑色的液体渗在了上面,学生都很兴奋。这时,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色,颜色很深,接近黑的了(原因是碘酒多了)

接着,各组迫不及待地验证其它实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忘记了滴管的使用方法,用玻璃口用力地戳蒸发皿里的土豆块、苹果块上,我急忙制止,又强调了一遍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用玻璃口接触被检测物体。

篇8:《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想了很多。发现自己竟然那么多的失误。

一、在导入环节中,通过谈话,没有引起学生的太大兴趣。

二、在新课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米饭的味道过程安排的时间过长,这样就影响到了下面环节的进行。

三、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过程中,没有做好课前的实验,只是做了一部分食物的反应实验,导致有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实验的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四、没有做好课后的升华。揭示神秘字条过程,没有给学生展现出来,总感觉这节课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地方有需要我改进的,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去实践。

课后自己想到的一点改进办法:

1、课前导入部分,利用一个魔术引入。“同学们,今年的春晚刘谦魔术一定让大家大开眼界,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把碘酒喷洒在事先用淀粉写好的“科学”的纸上……

2、在学生品味米饭中的甜时,把白糖也例如品尝的体验中。这样学生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对比。更能了解米饭变甜的变化。

3、课前把所有的食物都要进行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不要想当然。

4、课后的拓展实验,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相写神秘信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更高。

篇9:《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开心成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下发了碘酒后,学生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很第一个环节,请学生品尝米饭。这米饭是我一大早在家新做出来的,学生拿来的,其中有一个怕吃了着凉,我还裹上了毛巾(感动)。很多学生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孩子没尝到直接咽肚子里了,还有的学生没好意思尝。对于为啥咀嚼是甜的,我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在我讲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观察了一下碘伏的颜色,将滴管发给了各个小组,学生直接就往米饭上滴了,结果黄色的液体滴到盘子里的米饭上,米饭瞬间改变了模样,好像蓝黑色的液体渗在了上面,学生都很兴奋。这时,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色,颜色很深,接近黑的了(原因是碘酒多了)

接着,各组迫不及待地验证其它实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忘记了滴管的使用方法,用玻璃口用力地戳蒸发皿里的土豆块、苹果块上,我急忙制止,又强调了一遍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用玻璃口接触被检测物体。

篇10:《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熟读教材教参,把握了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实验去获得知识。首先以一份神秘的信件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活动反馈和猜测验证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最后以解读神秘信件和制作神秘信件结束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体反思如下:

一、新旧整合,循序渐进

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也为了衔接本节教学内容,我提了两个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教学内容。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中制作神秘信件这一活动,我以校长收到神秘信件,却不知信的内容,请同学帮忙引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惊奇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孩子面面相觑,也有的孩子说,也许可以放在火上烤一烤,或者放置水中浸湿。我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只是告诉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胃口彻底被吊起来了。

三、猜测验证,自主探索

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米饭出现甜味,这一内容学生无法解释,我便给出是一段小资料,让孩子自主阅读,然后解释给大家听。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关于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物质这一科学概念,则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转变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

四、实践操作,分工明确

在大家动手寻找淀粉的踪迹时,则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先说出实验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了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此物,但方法得让孩子知道),关于实验中如何合作,没说一句废话。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如此的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井然有序,实验效果也好。

五、紧扣主题,小有收获

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点,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我有意结合教研主题,课堂伊始,让学生帮助校长解读神秘信件时,有学生提出用火烤或浸湿的方法,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此环节,我知道了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这一特性的。在活动反馈中,学生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含糖,然后我出示小知识后,就此引发认知冲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并且在以后的猜测验证环节,通过自主探索转变前概念,建构了科学概念。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

六、感谢同事,全力配合

这堂课整体来说很顺畅,这都要感谢同事的全力配合。感谢张老师为我提供的课件和实验材料,更要感谢五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金老师的全程配合。且不说课前实验材料的配备,单说课后实验材料的整理工作,无论是桌面还是地面,都极其整洁。再次表示感谢!

七、慧眼辨别,遗憾效果

评课中,几位同事和领导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张老师提出验证真假钞票中,如果能让学生拿钱验证,效果会更好。我接受了张老师建议,在后来的几节课中,都是让学生提供钱币,孩子的积极性很高。

八、自我反思,评价吝啬

虽然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但课后仔细琢磨,课堂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少,我想,如果评价机制跟得上,孩子的表现会更好。毕竟,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九、注重整合,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无论从教哪一学科,我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结尾,让学生制作神秘信件,我便规定了内容——写一句励志格言送给你的好朋友。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

神奇碘酒大班教案

教案:淀粉的踪迹

排骨米饭小学六年级作文

米粒和米饭200字作文

大班科学好玩的淀粉教案

《山雨》六年级上册课文教案5篇

小柳树和小枣树课文教案

“长城和运河”课文分析的教案

时光隧道课文教案

荷花课文教案

六年级课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六年级课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