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多吃芹菜跑得快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共含19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多吃芹菜跑得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

篇1:《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

《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16行,课文节选其中前4行。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与神奇。作为本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夜空的好奇心,也可以联系、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感悟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六个一类字:“古、白、玉、台、飞、在”。认识二类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十”。

3、体会诗人儿时对月亮充满稚气的认识,激发学生观察月亮的欲望及探索夜空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1、会读、写本课一类生字。

2、指导书写,注意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以及字的规范性。

教学难点:

“玉”、“行”的'字理演变过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本课的二类字,会认、会写本课一类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老师带来一则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看谁最先猜出来:“有时像个银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2、每当夜晚到来的时候,月亮就会出现在夜空中,你们仔细地观察过月亮挂在天空的情景么?那是什么样的呢?古诗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二、识字教学

1、自由读古诗,画出文中的生字。

2、学习本课的六个生字:“古、白、玉、台、飞、在”。

(1)字理识字法:玉。出示“玉”字的演变过程,和王区别比较。

(2)用“飞”括词,飞机、飞行、飞船。注意“飞”的笔顺。

(3)熟字加偏旁:时、作。

(4)一字开花:台(讲台、窗台、戏台、主席台)。

3、学习一个偏旁:“十”。

三、创设情景,感悟诗意

1、故事:在唐朝的时候,有位诗人叫李白,小的时候喜欢看夜空中的月亮。开始的时候,他不认识月亮,就管月亮叫白玉盘,又怀疑是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空中。诗人回忆小时候看月亮的情景,诗性大发,于是写下了一首诗《古朗月行》,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2、出示挂图或课件,教师范读。

3、指导朗读:形式可采用领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要求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生字。

2、学生观察后练习书写。

(1)“台”“古”都是上下结构,注意两个字下面的“口”的位置。

(2)强调执笔姿势,三个“一”,掌握学生书写时间,进行书写常规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练习书写一类生字。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字、词。

2、做猜字游戏。

3、集体背诵古诗,指名背诵古诗,小组合作背诵古诗。

4、理解诗意:年幼时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天上。比一比,看谁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书写练习

1、把本课的一类字写一写,注意写字要规范,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进行好的写字习惯的常规训练和养成教育。

2、重点指导书写:“古、玉、飞、在。”

3、展示学生的写字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巩固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学生读准字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2、“写一写”:“玉米古人白玉白云电台”。自由练习书写,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3、“观察夜空”。把看到的夜晚的天空情况说给大家听。

4、自己画一画夜空的美景。

作业设计:把古诗《古朗月行》背给家长听,课后观察夜夜空。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篇2: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篇3:古朗月行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板书:3 。认读课题中的生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文。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

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

教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平舌音。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认读“台” 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1.反复朗读课文(先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2.背诵课文。(背诵时仍要注意节奏。)

六、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重点指导“彳”的写法。

古:“枯”的右半部分。组词巩固:古诗、古代。

行:左边是双人旁,上撇短,下撇长。右边比左边低一些。组词巩固:自行车、行人、行不行。

时:日字旁加个“寸”。“时”与太阳有关。如:时间、时候、时光。

识:言字旁加个“只”。组词:认识、知识、识字。

作:作业、工作、作用的“作”都与“人”有关,所以这个字是单人旁。右边是“竹”的左半边再加两短横。

台: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组词:讲台、台球、上台。

七、抄写生字(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反复两遍。)

2.比一比,读一读。(完成课后练习3)

指名读,说出每组字形上的联系,读音的差别,通过词语区别字义。

3.读拼音写汉字。(略)

二、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1.读古诗,画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读一读,记住它们的读音。

3.认读:朗 呼 疑 镜 碧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三、背诵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4。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然后要求学生如实画下来。

2.每评一幅画得好的,贴到黑板上展览。

3.用“月亮”练习说话。

联系《小小的船》,把句子“月亮____。”补充完整。内容不加限制,可从形状、颜色、位置、运动等多角度说,学生想说什么说就说什么,鼓励学生要和别人说的不同。注意说话时语句完整、通顺。

篇4:古朗月行教案

活动目标

1 、喜欢听、读古诗《古朗月行》,乐意参加模仿游戏。

2 、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能演唱并表演古诗《古朗月行》,在演唱与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唱古诗词的快乐,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3 、识字 认识古诗当中的“古、时、玉、团、台、足、成、问”等字。

4 、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5 、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1、 活动重点是背诵古诗,演唱和表演古诗《古朗月行》。

2、活动难点在于认识古诗当中的“古、时、玉、团、台、足、成、问”等字。

活动准备

1 、古诗《古朗月行》的音乐曲。

2 、小月亮、云朵、星星的贴纸和带有字宝宝的小花贴纸。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了许多小礼物送给大家。小朋友想要吗?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请小朋友猜一则谜语,看谁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枝头。白天看不见,晚上才出来。’”

生:“月亮”

2 、当小朋友猜出月亮时,教师及时表扬小朋友的聪明并且出示月亮贴纸,请小朋友吹一阵风把月亮公公送回天空。利用月亮公公的话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古朗月行》。

二、讲授新课

1、揭题,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古诗《古朗月行》。

2、教师首先范读古诗《古朗月行》。

师:“小朋友们竖起你们的小耳朵,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认真最仔细”。

3、读完之后小朋友有了疑问,老师读的是什么意思呢?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诗词的大意。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来告诉小朋友,从前有位诗人,名字叫李白,他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把它比作白色的盘子,他又觉得月亮像挂在天空的镜子,月亮上的仙人垂着两只脚,很高兴很悠闲。月亮上还长有桂花树,很是茂盛。旁边有一只小白兔天天在捣药,那李白就想,小白兔把药给谁吃了呢?”

4、 教师带领幼儿拍手读古诗。第一遍逐字逐句的读,读的时候要求小朋友读准字音。第二遍的时候要求小朋友声音洪亮,有朝气。第三遍要求小朋友的声音好听。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一颗小星星。

5、 请小朋友观察黑板上字的颜色。

师:“小朋友,看老师写这首诗用了几种颜色呢?”

生:“两种,红色和白色”

师:“小朋友真聪明,是两种颜色。红色的字宝宝呀,特别调皮,它们想跟小朋友做朋友呢。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吧。”

例:

教师指着“古”字读:“古 古 古 古时的古”。小朋友跟老师读“古 古 古 古时的古”,采用相同的方法读出下面的几个字。提醒幼儿发音准确,声音洪亮。

师:“好了,小朋友都认识这些字宝宝了吧。”

6、 教师出示带有字宝宝的小花,用模仿动物的方法给每一朵小花找个好朋友。

例:

师:“刚才咱们说红色的字宝宝特别调皮,都想出去玩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带它们玩啊”

生:“我想带它玩。”

师:“那古宝宝想跟小青蛙玩,谁会学青蛙叫,古宝宝就跟谁做朋友。”

生:“呱 呱 呱”

教师把古宝宝送给最像小青蛙的小朋友。用相同的方法把其它字宝宝送给小朋友。

7、 带领小朋友做一个手指游戏,活跃一下气氛。

师:“小朋友把字宝宝放在凳子上面,让它们自己尽情的玩吧。咱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

生:“好。”

8、 做完游戏后请小朋友把字宝宝送回家。

师:“字宝宝玩了一天都累了。天也很晚了,该把字宝宝送回家了,要不然它们的妈妈该着急了。”然后教师用手指着古字提问:“古宝宝在哪里呀,谁带它一起玩的呀,快把它送回家吧。” 有古宝宝的小朋友跑到黑板前把它贴在古字上面。用同样的方法把其它字宝宝一个个都送回了家。奖励表现棒的小朋友。鼓励他们都是勇敢的好孩子。

三 诗词唱舞

1、教师一边读古诗,一边做诗词动作示范和讲解。

例:

师:“小时不识月。小朋友双手握拳,放在下巴处,歪着小脑袋望着天空,然后双手在胸前摇晃。”(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其它诗句)

2、教师做第二遍时请小朋友模仿老师一块儿做动作。奖励给表现棒的小朋友一个笑脸。

3、教师播放诗词音乐,随诗词音乐做动作,让小朋友感受古诗音乐的音韵美。教师及时鼓励小朋友。师:“小朋友的动作真美啊。”

4、根据幼儿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唱和舞的教学遍数。

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我们再来一遍,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动作最优美。”

5、总结。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古朗月行》这首古诗,小朋友们学的非常好,表演的也非常棒,回到家里以后把这首古诗表演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好不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成功之处

1 直观教学法2 师幼互动法3 启发提问法4 动作表演法

篇5:古朗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同学学会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内容分析: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原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人以比喻的形式把月亮的形和美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出来。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感悟、背诵课文以和从朗读、感悟中感受到月亮地美妙和神奇。

同学分析:

同学对生字的掌握经过一个多学期已经归纳了一定的方法,大局部同学课前已经运用拼音读好了古诗。但对古诗描绘的情境可能感悟不深。

设计理念:

充沛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自主、合作地探究、感悟古诗。遵循学习规律,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

教学准备:生字卡、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写的《小小的船》,还记得吗?

2.同学背诵《小小的船》

3.叶圣陶看到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板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只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同学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过渡:老师读的怎样?想和老师竞赛吗?要想逾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胜利了一半。(出示生字:朗、识、玉、盘)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给同学带来第一次对课文韵律美的熏陶,又激起同学与教师赛读的自信心,并让同学明确学习生字的目的。)

2.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自同学字。

(2)检查、巩固生字。(采取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生字。)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身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读古诗。(要求:准确、通顺。)

(1)初读古诗,随文识记字。(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试读古诗,边读边动笔划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互评自查,力求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机会,让同学自主识字,合作识字,随文识字,达到巩固知识,体验知识过程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电脑出示: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同学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小李白把月亮叫作了什么?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师: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同学观察图画。

(2)同学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同学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形象、直观的表象是同学理解古诗的桥梁,此环节把CAI课件当作同学学习的辅助工具,既引起同学对古诗理解的兴趣,又能把图文结合起来,只要同学能通过看图,划出与之对应的诗句就能说明同学已经掌握了古诗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来增加同学的学习负担。)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结合图画)

(1)同学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3)同学练读。

(4)赛读。(依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同学自评、互评。)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将不再是“小和尚念经”。而是根据语言和意像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走进课文,感悟成诵。

1.同学想象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同学指画读古诗。

师: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同学读书的习惯和方法。通过想象读、图文结合读、配乐读让同学在流利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五、写字

1.认读“会写”生字。

2.出示田字格生字。

3.指导观察占格位置。

4.范写、讲解、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把字写好必需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字做起。坚持训练让同学观察、分析、联系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青云端。

教学反思:

一、本公开课教案的实施中,我通过多媒体再现古诗情境,引起同学对古诗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同学的情感共鸣。在出示第二句诗的动画画面时,许多同学不由都叫起来:“白玉盘里有房子,它在云朵飞呢。”“不,那是月亮把地上的房子照在上面了。”……同学对多媒体的演示的反映就是对古诗情境美的感悟。我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同学与古诗发生了共鸣。因此解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二、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同学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发明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让同学“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处置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让同学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在想象读的这个环节,同学的读后,我问:“你看到了什么?”同学的反映是多元的,而且非常的活跃,也许就是同学的阅读的个性化的反映吧。

三、在处置同学朗读上,在本节课里我有两次的范读,都给同学一个正确的示范。但是在让同学理解后读古诗的环节中,我发现同学无论是语调、语速都模仿我的。在怎样才干读出同学的个性?怎样才干让同学把对古诗的感悟,通过声音和表情出现出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同学逐步树立一个我为什么这样读的思想。这样同学的读书才干真正地体现个性。

篇6:古朗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诗句的大意是: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用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 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扩展: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板书设计

省略

教案点评:

古诗《古朗月行》是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月亮的美妙、神奇。教案中以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逐步理解诗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篇7:教案古朗月行

教学目标:

1、认识“朗”、“识”“玉”三个字,会写“识”、“玉”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重难点:如何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如何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众星下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抬头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在他眼里,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写的《古朗月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文,找出生字宝宝。

1、大家自己先来读读古诗吧,有信心读好吗?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在古诗中找到生字宝宝,读读它们,并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指导朗读,相机理解诗意。

(一)指名学生读诗,读后及时评价指正。

(二)检查生字的学习,并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认识“朗”,并理解题目:古朗月行

1、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能给“朗”字组词吗?

2、引导理解“朗月”。

什么样的夜晚才会有明月?(晴朗)

古时候有个叫鲍照的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见了月亮,于是写下了“朗月行”这首古诗。几百年以后,李白也看见了这样的朗月,他也特别想为月亮写首诗,所以他就借用古人鲍照写过的《朗月行》的题目,并在前面加上一个“古”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朗月行。学生接读题目。

认识和书写“识”这个字,并理解“小时不识月”。

1、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呢?

2、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识”字,(什么结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告诉老师该怎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学生再书空,然后在书上写这个字。

3、给“识”字组词。

4、李白小时候不认识什么呢?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认识和书写“玉”,并且朗读和理解“呼作白玉盘”。

1、出示“玉”,这个字和哪个字很相像?(区分:玉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书写。

2、给“玉”字组词。

3、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把月亮称呼为什么?齐读第二句诗:呼作白玉盘。想象白玉盘是一只什么样的?如果你见到了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李白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见到如此美丽神奇的月亮,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他忍不住大声呼唤:呀!天上有个白玉做成的盘子!

4、那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在不断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然后再齐读。

学习剩下的两行诗

1、天上的圆月还让李白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自己读读剩下的两行诗。再指名回答。

2、这面镜子是从哪里来的?瑶台是个什么样地方?镜子本来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可是现在它飞到哪里了?想象一下从这面镜子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如果你见到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

3、我们该怎样读这两行诗才能读出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呢?在指名读后的评价上引导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示范读。

四、整体感悟,指导背诵。

1、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晴朗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一个小孩子抬头望着它,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啊,它那样洁白,美丽,一定是的白玉做成的盘子吧?不对!不对!它那样明亮,那样神奇,一定是王母娘娘的镜子飞到了云朵之上。

2、你喜欢这样的月亮吗?喜欢它的什么?那让我们边读诗,边展开想象吧!配乐齐读古诗。

3、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诗背下来呢?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在这首里,李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月亮,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它是?指名人背诵《静夜思》。在这首古诗里,看到天上的月亮,李白想到了什么?

2、我们还学到了一首关于月亮的儿歌,指名人背诵《小小的船》,在儿歌里,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儿歌?

六、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月亮,也喜欢月亮不同的样子,他们描写和赞美它,还把它当成懂得感情的好朋友,把快乐的事告诉它,也把烦恼的事向它诉说,同学们,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也抬头静静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吧,那个时候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篇8:教案古朗月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写的《小小的船》,还记得吗?

2.学生背诵《小小的船》

3.叶圣陶看到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板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过渡:老师读的怎样?想和老师比赛吗?要想超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生字:朗、识、玉、盘)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给学生带来第一次对课文韵律美的熏陶,又激起学生与教师赛读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生字的目的。)

2.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自学生字。

(2)检查、巩固生字。(采取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生字。)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读古诗。(要求:准确、通顺。)

(1)初读古诗,随文识记字。(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试读古诗,边读边动笔划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互评自查,力求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随文识字,达到巩固知识,体验知识过程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电脑出示: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学生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小李白把月亮叫作了什么?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师: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桥梁,此环节把cai课件当作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既引起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兴趣,又能把图文结合起来,只要学生能通过看图,划出与之对应的诗句就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结合图画)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3)学生练读。

(4)赛读。(按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自评、互评。)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将不再是“小和尚念经”。而是根据语言和意像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走进课文,感悟成诵。

1.学生想象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学生指画读古诗。

师: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方法。通过想象读、图文结合读、配乐读让学生在流利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篇9:教案古朗月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古、行、白、玉、台、飞、”6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十”。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在朗读中体会月亮的神奇美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变化和诗人奇特的想象并激发学生观察月亮的欲望及探索夜空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随文识字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初读古诗。

(一)板画激趣,认识生字。

1、板画○并涂色:猜猜看老师要画什么?(学生用手指在桌子上画)

2、什么天气情况下才会出现月亮呢?认识“朗”字。

1)生拼读。

2)师讲解结构并组词。

3)能把晴朗和月亮连起来,带上你的想象说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晴朗的夜空里,挂着圆圆的月亮,多美的夜晚啊!

现在老师就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就是描写这幅美景的,想听吗?

2、有谁以前就会背这首诗或听过这首诗。(学生发言)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简单介绍李白。

4、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古朗月行。(学生齐读)认识“古”和“行”(学生拼读)能给“古”组个词吗?

教师指导学生先观察“古”字的结构,然后指导书写。

猜猜看与“古”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出示“行”的字理讲解。出示不同读音的词,领

我们的汉字多有趣呀!行有两个音,这叫多音字。(学生拼读)

二、启发想象,诵读古诗,识生字。

(一)以读促想,认识生字

1、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代人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音。

(学生练读)

教师检查,看谁读得准?

2、古代的孩子把月亮叫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前两句)

学习“白玉”两个字。

出示玉的字理图。

课件出示图并配字。(玉饰品)

如果让你画一块白玉,你会用什么颜色、怎么画?与“白”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呢?

3、多美的想象啊!让我们带上动作和想象读一下这句话,注意停顿。

4、认识“时”、“识”、“作”、“呼”。

出示“时”和“识”,学生拼读

读读这个两个字,你发现什么?(让学生感觉到汉字丰富多彩,音同字不同,意思也不同)

生活中,我们怎么区分这两个字呢?(学生讨论后,并汇报)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师出示有关的格言。

出示“呼”“作”:呼作白玉盘,“呼”换个词,该怎么说?

生活中,这两个字常用,考考大家,看谁认真听讲了。

教师出图片,学生猜词理解字的意思:呼吸、呼救、呼喊

出示有关“作”的词,学生自主选择说一句话。

5、现在能不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句诗?

(引导学生带动作,带想象去读、去背)

(二)以想促情,认识生字

1、出示图:猜猜看这几个小孩还看到了什么?还会说什么呢?

能不能乱猜?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放录音,学生闭眼想象,看谁能把诗人想到的也想到了,把你想到的和同桌说说。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象。

带上你的想象,再去读一读。

2、认识“台、在、飞”

出示“台”字:你在哪里看过这个字?与“古”比较识字。

3、再读最后一句,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飞”字)教师板画云:你觉得怎么画才合适吗?

(学生讨论,自己画月亮和云)

4、看着你的画,再读最后一句,能试着背一背吗?

5、你觉得李白这首诗写的好吗?表扬表扬他吧

教师扮演李白与学生对话,并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中描写精妙的诗句

三、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轻松轻松,做课间操;

四、游戏巩固,背诵古诗,记生字。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出示:无拼音的诗:比比谁读得准。

出示:无生字的诗:找出生字帖一帖,看谁帖得准。

2、比一比,看谁背得美,背得对。

五、示范指导,写生字

1、下面我们来练习写两个字:飞、在。

请同学们观察字的形态与占格,并描一描。

2、教师板演

3、学生仿写

4、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六、学生看图齐背古诗

篇10:古朗月行李白_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U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译诗:

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

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

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赏析:

《古朗月行》原诗共16句,这里是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这四句诗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古往今来,月亮一直牵动人们的心。关于月亮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起舞等,的确令儿童心驰神往。每个人都有童年,儿童富于幻想,对月亮更充满好奇心。这四句诗就是李白幼小时对月亮的观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两句主要从月亮的形体入手进行描摹的。月亮(指明月)是圆的,白玉盘也是圆的,有相似点,故可以打比方。月亮除了是圆的之外,还能发光(非科学意义上的),于是又有了“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两句。这两句是从月亮发光角度写的。月光皎洁,旖旎可人,而镜子能反光,两者也有相似点,所以怀疑月亮又像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这又是一处比喻。而“瑶台”又是西王母所居之处,本身还具有神话色彩,更增添了迷人的效果。这四句诗是用儿童思维写成的,诙谐幽默而又充满天真稚趣;又以“白玉盘”、“瑶台镜”为喻,语言生动活泼。这四句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儿歌,它可以开启儿童的心智。

这也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此诗开始描写月亮的形状,然后用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后面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这可能有所讽喻,有所指,但现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篇11:古朗月行古诗教案设计

古朗月行古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 故事录音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一则谜语,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想像月亮都想什么)

二、揭题,范读古诗。

1.初步读通古诗,理解文章大意。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幼儿跟读。

3. 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2.注释,作者简介

3.古诗意思

4.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5.背诵古诗。

四、活动延伸

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篇12:古朗月行小学生古诗

古朗月行小学生必备古诗

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篇13: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拼音版与翻译)

gǔ lǎng yuè xing

古朗月行

xiǎo shí bú shí yuè ,hū zuò bái yù pán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xiān rén chuí liǎng zú ,guì shù hé tuán tuán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bái tù dǎo yào chéng ,wèn yán yǔ shuí cān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古朗月行全诗带拼音 古朗月行古诗1

chán chú shí yuán yǐng ,dà míng yè yǐ cán 。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yì xī luò jiǔ wū ,tiān rén qīng qiě ān 。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yīn jīng cǐ lún huò ,qù qù bú zú guān 。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yōu lái qí rú hé ?qī chuàng cuī xīn gān 。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所以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注释:

1、团团:圆圆的样貌。

2、疑:怀疑。

3、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来源:《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4、凄怆:悲愁伤感。

5、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6、呼作:称为。

7、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8、沦惑:沉沦迷惑。

9、天人:天上人间。

10、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所以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11、圆影:指月亮。

12、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13、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头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14、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中国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之神,叫舒望,又名纤阿。

15、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赏析一:

这首诗描述了李白小时候对月亮的理解。一方面,他觉得月亮上有桂树与玉兔,有蟾蜍和后羿这些传说,对月亮无限的向往;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月亮会被伤害,忧心之余,却不能做什么来挽救,不禁感到肝胆俱损,悲痛不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简单直白,道出了一颗天真的童心。

你小时候对月亮的理解是什么?你听说过玉兔捣药的故事么?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了,想一想谁的诗句最让你觉得月亮是美妙的呢?

有一个成语叫做“返老还童”,就是说人老之后,就会像童年时那样简单、心地纯洁。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也都期望回到童年再去感受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而很多大作家到了晚年,写出来的作品都像李白的《古朗月行》一样,淳朴真诚。难道人真的是从童年回到童年吗?其实最值得珍惜的,是一种纯正、简单的生活态度,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能够拥有。

赏析二:

趣味而又绝佳的诗作,莫过于李白的《古朗月行》,尤其是诗的前四句,生动幽默,浪漫神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能引起孩童对古诗的热爱。但赏析整首诗,却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绝佳诗作。

诗人先是写出少儿时期对月亮幼稚而又完美的认识。幼小的时候不明白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前四句诗,把儿童的天真、好奇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语言质朴,比喻趣味,充满了神奇的遐想。

诗人继续发挥神奇的想象力,嫦娥、玉兔、桂树俱在明月上,悠闲自在,一句“谁与餐”又透出一丝寂寞。运用这一神话传说,描绘出了月亮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随即笔锋转折。自古“月有阴晴圆缺”,诗人认为月未盈满,是被丑陋的蟾蜍吃掉了。谁能拯救受到伤害的月亮诗人想起了远古英雄“后羿”。后羿曾力挽狂澜,救人民于水火。

但英雄能来吗

诗到结束,英雄没有出现,月亮继续被侵蚀,诗人无可奈何,失望至极。他想走,不想看着正在被伤害的月亮,但又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伟大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李白!他看到了大唐盛世下奸臣当道,贪官横行,这些丑陋的蛀虫正在腐蚀大唐的基石。

李白想化身成神话里的英雄,“万里烟尘一剑扫”,可惜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望月兴叹。

全诗以儿童趣味的想像开篇,以忧愤无奈之情结尾,清新俊逸,富有魅力,发人深思,是一篇绝佳的诗作。

赏析三: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资料。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经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十分新颖趣味。“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期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那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期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仅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篇14:一年级下册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在《古朗月行》这首古诗教学中,我结合插图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因此摆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处理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

篇15:《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在《古朗月行》这首古诗教学中,我结合插图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因此摆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处理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

篇16:古朗月行 教学 示例

古朗月行 教学 示例

朗月行 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古朗月行》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是李白的一首描写月亮的诗,全诗共16行,本课是节选其诗的前4行。诗句的大意是: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用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掌握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认识生字,结合诗句理解字义。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巩固练习。

2.利用画面想象诗的意境,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设计示例

3. 古朗月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扩展: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板书设计

篇17:《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青云端。

教学反思:

一、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通过多媒体再现古诗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出示第二句诗的动画画面时,许多学生不禁都叫起来:“白玉盘里有房子,它在云朵飞呢。”“不,那是月亮把地上的房子照在上面了。”……学生对多媒体的演示的反映就是对古诗情境美的感悟。我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因此摆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二、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处理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在想象读的这个环节,学生的读后,我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反映是多元的,而且非常的活跃,也许就是学生的阅读的个性化的反映吧。

三、在处理学生朗读上,在本节课里我有两次的范读,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但是在让学生理解后读古诗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语调、语速都模仿我的。在怎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对古诗的感悟,通过声音和表情呈现出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树立一个我为什么这样读的思想。这样学生的读书才能真正地体现个性。

篇18:《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内容分析: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原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人以比喻的形式把月亮的形和美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出来。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感悟、背诵课文以及从朗读、感悟中感受到月亮地美妙和神奇。

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经过一个多学期已经归纳了一定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运用拼音读好了古诗。但对古诗描绘的情境可能感悟不深。

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感悟古诗。遵循学习规律,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

教学准备:生字卡、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写的《小小的船》,还记得吗?

2、学生背诵《小小的船》

3、叶圣陶看到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板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过渡:老师读的怎样?想和老师比赛吗?要想超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生字:朗、识、玉、盘)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给学生带来第一次对课文韵律美的熏陶,又激起学生与教师赛读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生字的目的。

2、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自学生字。

(2)检查、巩固生字。采取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生字。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读古诗。要求:准确、通顺。

(1)初读古诗,随文识记字。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试读古诗,边读边动笔划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互评自查,力求准确、通顺。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随文识字,达到巩固知识,体验知识过程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电脑出示: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学生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小李白把月亮叫作了什么?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师: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古诗的桥梁,此环节把CAI课件当作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既引起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兴趣,又能把图文结合起来,只要学生能通过看图,划出与之对应的诗句就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赛读。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将不再是“小和尚念经”。而是根据语言和意像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走进课文,感悟成诵。

1、学生想象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学生指画读古诗。

师: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方法。通过想象读、图文结合读、配乐读让学生在流利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五、写字

1、认读“会写”生字。

2、出示田字格生字。

3、指导观察占格位置。

4、范写、讲解、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把字写好必须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字做起。坚持训练让学生观察、分析、联系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青云端。

教学反思:

一、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通过多媒体再现古诗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从直观上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出示第二句诗的动画画面时,许多学生不禁都叫起来:“白玉盘里有房子,它在云朵飞呢。”“不,那是月亮把地上的房子照在上面了。”……学生对多媒体的演示的反映就是对古诗情境美的感悟。我顺其思维,引导学院生划出李白眼里的月亮是怎样的,使学生与古诗产生了共鸣。因此摆脱了逐字解释,死记硬背古诗的教法。

二、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在处理阅读与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予想象读。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古诗。在想象读的这个环节,学生的读后,我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反映是多元的.,而且非常的活跃,也许就是学生的阅读的个性化的反映吧。

三、在处理学生朗读上,在本节课里我有两次的范读,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但是在让学生理解后读古诗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语调、语速都模仿我的。在怎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对古诗的感悟,通过声音和表情呈现出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树立一个我为什么这样读的思想。这样学生的读书才能真正地体现个性。

篇19: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古朗月行》一课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谜语导入新课。“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学生猜出后,随之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月亮的古诗,看看唐代诗人李白把月亮想象成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自然走进了文本,很投入地读了起来。

《课标》指出古诗教学应以美的韵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和感悟上,从易到难;先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再理解性朗读,最后以图文结合加以想象读,让学生参与读书,自主读书,从读书中感悟诗句的含义。在想象读这个环节,学生读完后,我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也许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吧。

古朗月行古诗

古诗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古诗

一年级下册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语文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李白

古朗月行李白

李白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初二作文

《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推荐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朗月行》一年级古诗教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