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今天吃早饭了吗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共含16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今天吃早饭了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

篇1: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

专题三  分析与概括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三个知识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分析与概括是两个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窍门点击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一、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理清文章思路大致包含这两个方面: 1.理清结构。阅读文章,应当把握住它的框架,看出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理清结构,可以着眼于局部,也可以着眼于全篇。着眼于局部,对某一段或段中的某一部分,要理清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关系。着眼于全篇,即弄清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的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2.理清语脉。语脉,即行文的脉络。理清语脉,即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理清语脉,可以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等的分析,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借助对指示代词和其它指代、借代、喻代类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也可以借助对表示肯定、否定、强调、揣测和有所保留、有所暗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粗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1、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①.借助过渡段。②.借助承递性词语。③.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④.借助文章标题。 三、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  1、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这个过程就是分析。能不能进行恰当分析,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认识问题,因此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如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 3、概括有三种方法: 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4、概括的`具体要求有三点: ①角度一致,即概括的角度要与概括的要求一致,同一问题的概括前后角度要一致。 ②涵盖内容全面。剔除非本质属性的信息,筛选出本质属性的信息。 ③限制概念准确,即概念准确,修饰限制成分恰当,语言表述精炼。 四、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要防止下列几种毛病: 1.归纳不完整,有重要遗漏。 2.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读者。 3.概括的角度不对。 4.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不能整体上把握文章。考生在概括归纳时必须分清主次,学会排除冗余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5、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不是随文就理,而是越俎代庖。 6、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渗透在字里行间,作者在文章中引述的材料和观点,也往往分散在各个角落,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才能正确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概括也要注意综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五、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取譬设喻);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如抓住一些议论性语句。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篇2: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2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2

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知识点。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窍门点击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阅读中对信息的搜寻、辨别、摘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筛选和整合要注意: 1.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2.在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过程中,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3.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 二、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过滤无用信息,压缩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使无序信息有序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有时,通过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还能衍生出新的信息。 在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就要注意命题人是如何设置选项的。那些包含“虚假信息”的干扰项往往具有下列某一方面的逻辑错误,了解它们有助于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 ①偷换概念。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②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③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主观臆测,导致你的分析与原文的客观实际出现偏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④混淆局部、整体。它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是局部。 ⑤混淆偶然、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偶然说成必然,把必然说成偶然。 ⑥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⑦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来看作是不同类别的,或把不同类别的归类在一起。 ⑧倒置错位。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等。 对于考题中正误混杂的信息,如何辨别、筛选?一是对照原文的相关表述,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二是注意题干的提示,看问与答是否吻合;三是拿选项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互勘,看出他们的异同与正误。 三、筛选的要诀 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阅读,往往择要筛选材料所传输的信息。高考在解答选择题时,则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 筛选信息,特别要注意筛选的依据。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筛选的目的和阅读的文本。 1.筛选的目的。 筛选的目的主要在题干中体现出来。例如,全国高考题第18题的题干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就规定了筛选的目的。为了准确地把握筛选的目的,对于题干,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马虎从事。此题干中有三个要点:①“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尤其是“原理”;②“按照传统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2.阅读的文本。 ⑴依据题意,框定文本。 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这是筛选的关键。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要仔细分析比较。 ⑵对照文本,确定选项。 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所谓“伪”,或无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实,或张冠李戴。试题可能会有意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对比、辨异等方法,把信息辨别、区分开来,即去伪存真,提炼出所需信息。 3、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换概念。也叫“偷梁换柱”,这种方式与“张冠李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区别是明显的。它表面上并没有将两个对象或概念进行调换,但暗中却将二者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或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B.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 C.颠倒主次。也称“轻重错位”,即该重点突出的却变成了轻描淡写,本是非常次要的东西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对概念的理解,常将一些属于大众化的共性的'东西变成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D.改变范围。“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 E.改换性质。也叫“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身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 F、 胡编乱造。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故意不顾文中信息的实际,借“推断和想象”之名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考生答题。 G、以偏概全式。或“断章取义”有时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H 、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四、高考现代文选择题设置错误的方法: 1、删――删减。一般来说,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状语、定语)是删减的首选对象,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或者造成表达内容范围的扩大,或者造成内容理解的扭曲。 2、调――调换,指调换词语顺序。词序变化也往往导致语句含义的变化。 3、改――指改变一下说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而且类型繁多。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等。  4、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有意漏掉另一方面。以此设置的选项肢有较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5、凑――拼凑。或者将有关与无关的几个选择点杂糅到一起,或者将望文生义的义项强加进去,以干扰判断。         ⑿、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 也是难点句子。 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3、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 二、再谈阐释。 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1、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2、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 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3、而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②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③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 ④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

篇3: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5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5

专题五  鉴赏与评价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文学作品的阅读虽与科学文章一样,都要考查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但是由于文学自身的特点,考查中更强调对语言的品味、技巧的把握、形象的诠释、意蕴的理解等。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采取表达题的设题方式,对平时不善于组织文字的学生无疑增加了难度。如何克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弱点,做到根据命题的意图与要求准确编拟答案,也是在训练中要认真揣摩和努力提高的。 窍门点击 一、分析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表达的观点、蕴含的意趣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评价其优劣、高低,分析其美感因素,判断其审美价值,是文学鉴赏的主要内容。落实在高考试题中,往往考查:文章的内容观点及其评价,谋篇布局及其用意,写作技巧其效果,语言魅力以及风格特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侧重。 1、散文: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析词义,明感情,领悟隐含信息;找开头,重结尾,全力寻找“文眼”;掌握形与神、情与景、托物与言志的关系;品语言,辨意境,探求艺术风格。 2、小说:把握情节发展的环节,揣摩作者的独特匠心,从高潮和“点睛”挖掘作品的主题;根据小说环境来了解人物活动的背景,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透过人物描写来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分析作者运用文学技能的特色及其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3、戏剧: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舞台说明)、语言(对话与独白,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 二、这些是文学鉴赏的基础知识。文学鉴赏是运用这些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复习中我们要做到对这些知识了然于胸,然后才有可能运用自如。同时,在文学鉴赏中我们还要注意: 1、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要立足于把握整体。在试题中,常常看似要求就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进行评价鉴赏,实则涉及全篇。要瞻前顾后,切勿断章取义。 2、要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章主旨、作者态度、社会意义等方面去评价鉴赏;分析写作技巧要联系思想内容,做到文道统一。就写作技巧而言,它不但要求判断作品运用的是哪种写作技巧,而且侧重于对其作用的分析,弄清其表达效果。 3、在评价鉴赏中,一是要抓住关键性语言。无论是何种体裁的作品,关键性材料总是最能说明文章的思想内容、帮助我们进行评价鉴赏的。二是评价要客观公正。要从作者和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讲究分寸,切忌下列三点: ①无中生有――凭空想象,主观臆测,答非所问,导致你的分析与作者和作品的客观实际出现偏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②有失分寸――不顾作者和作品的具体实际,对作品中表达的某种感情或产生的艺术效果,以为说得越玄乎越好,妄加引申。 ③生搬硬套――不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具体分析,而套用人们对该作者总体创作或其它作品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而所有这一切说到底就是一个“情”字。有哪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表现作者的情感意蕴的呢?因此,阅读鉴赏要“披文以入情”,即,从作品的鉴赏分析入手,具体地、客观地、深入地去品悟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这种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所起到的客观实际效果。但是,这个“情”主要是作者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情”,在鉴赏中要使我们的情感体验与作品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而有的考生认为,既然文学鉴赏具有较浓的主观色彩(甚至有人就把这类试题叫做“主观题”),阅读时就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主观情感来代替对作品的客观体验,鉴赏和评价就难免与实际有出入。 三、要注意品味语言。 语言品味主要侧重在如下几点:   (1)词语理解。一般文学作品词语内涵极为丰富,怎样去理解词语?这就要借助于丰富的文章内容来体味、理会。   (2)富有特殊含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运用了修辞方式,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内涵随语境而变化。   (3)给某些事物以特殊意义,或用象征、类比手法,使事物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例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等等。 (4)有些诗文的引用与作用,也是命题者易出题的契机。诗文的引用是作者借鉴、借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形式,是为了说明证实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 四、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鉴赏,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材料组织上看,材料的选择是否围绕中心,安排是否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方式采取时间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还是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组织材料上有无线索贯穿,还是双线(主次、明暗)贯穿。   2)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的哪一种,或是兼而有之。  3)从语言上看,具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语言的锤炼、修辞格的使用有何特点。  4)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上看,可以分别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采分析人物的性格,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5)从作品结构上看,可以分别从写作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方面鉴赏。  6)从议论文、说明文的结构,议论说明的方法上看,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是否强,使用了哪几种议论说明的方法。  7)从表现方法上看,常见的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等写作手法;结构上有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有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提供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用使引用的内容具有多项作用(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等等。 五、考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 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 三是语言操作的随意性太大,抓不到得分点,或分寸失当,缺乏根据,或组织混乱,没有层次感。

篇4: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4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4

专题四  推断和想象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个知识点。推断是一种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新判断的能力。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 任何推断和想象都不是空穴来风,都必须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沿着文章已有的思路往前延展开来。反过来,由推断和想象而得出的新的认知,也必须与文章的内容观点相吻合,是文章中相关信息的合理延伸。 窍门点击 一、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可做为“推断和想象”命题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情况: 1.文章提供的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时,文本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者作者仅仅对事物发展的某一方面倾向给予暗示。读者须通过推断来揭示结论,或明确指出其发展倾向,达到使隐性信息显性化。 2.文章提供的信息,有单一的信息,也有众多的信息。有时,对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子信息进行综合,可以得出新的信息,从而推测事物的某一发展倾向,或者得出某一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3.信息还包括有序信息和无序信息。在文本中,有些信息因其叙述内容的需要散见于文本的各个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序状态。读者须将这些无序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以衍生出新的信息,得到新的发现。 二、那么,如何针对这类试题进行解答呢? 1、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这四个方面是基本的要求,缺一不可。它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愿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5、推断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类比推断、取舍推断、承继推断、目的推断等等。要掌握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三、推断的要领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高考的科技文和社科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1.牢固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考生解答推断题,重在分析推断能否成立,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乎常理。 例如,全国高考题第10题(原文见“典例精选”《沙尘暴》)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 其题干为“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C为“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其前提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其结论是“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一推断能够成立。其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前提与结论是强加因果关系,此推断不能成立。 2.准确掌握推断不能成立的原因 高考推断题推断不能成立的具体原因: ⑴推断以偏概全。 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这只是部分现象,“被人类所利用”则是对全体的断定,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⑵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若改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在其他地区可能被人类所利用”,改为或然语气,限制区域,则能成立。 ⑶推断不合常理。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不可能“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⑷推断与原文相悖。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文本引用歌德的名言 “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意在强调“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加剧了沙尘暴,又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而选项的前提却歪曲理解了原文,推断自然也就同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篇5: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1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1

专题一  理解与阐释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窍门点击 一、先谈理解。 1、具体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2、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或: 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 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 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 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 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 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⑾、结构复杂的语句 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   专题一  理解与阐释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窍门点击 一、先谈理解。 1、具体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2、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或: 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 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 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 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 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 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⑾、结构复杂的语句 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 ⑿、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 也是难点句子。 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3、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 二、再谈阐释。 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1、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2、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 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3、而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②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③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 ④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命题意图的回答并不困难。

篇6: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参考

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参考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篇7: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

关于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篇8: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文体划分:

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二、需要要点培养的能力有哪些方面?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

3、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4、体会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三、从哪几个方面来整体感知、领会文意?

1、  理解思想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2、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1)熟读课文,了解全文梗概。

(2)理清内容的排列组合顺序,把握作者表达的思路,抓住主体内容的内在联系,确定划分依据。

(3)划分段落,注意过渡自然节的划分。

(4)仔细阅读各段内容,找出重点,概括段意。

常用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3、强阅读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

5、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

7、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四、怎样理解关键字、词及重点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对关键字的理解和作用的掌握,应侧重于揣摩作者的“炼”字功夫。

2、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

3、重点句的含义和作用,则需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来领悟和理解。

五、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 ;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六、怎样理解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连贯,就是前后句子的意思连续贯通,没有阻碍。它的要求有:1、有统一的话题,包括在一个较长的单句中主语要一致。   2、有合理的句序。   3、有过渡衔接的句子。   4、构成一组整句的句式要统一。

七、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八、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九、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十、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十一、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十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十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五、小说的三要素?

1、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

 

十六、散文的一般知识:

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如何分析抒情散文的中心?(可按第十问的前四个方法。)

3、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4、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十七、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逻辑顺序可分为: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等。

2、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3、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   (2)举例子   (3)列数字   (4)分类别    (5)作比较

(6)打比方   (7)引用     (8)作诠释   (9)配图表    (10)摹状貌

4、语言特点:有的是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通常情况下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不能,先结合语境解释,再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怎样进行说明文的整体阅读:①准确判断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分析说明文结构,了解说明顺序   ③熟练判断说明方法   ④理解文中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说明语言准确性这一点   ⑤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十八、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1、提出论点的几种方法:①标题    ②开头       ③中间       ④结尾

2、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这种结构又可分为:①纵式结构:即层层深入地分析    ②横式结构:即各层并列展开进行论证。

3、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例证法):用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用理论论据(引用名言、原理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证明深奥难懂的道理。

十九、怎样解答比较阅读类的考题?

1、要考虑两段文字的体裁是否相同。

2、要考虑两段文字的内容是否相似、相关或相反,写作特点分别是什么。

3、要考虑两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4、要注意不同体裁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文体特征。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等,议论文中论点、论证、语言严谨等。

二十一、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篇9: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

作者:深圳 曾甜甜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篇10:“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教案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教案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教案  【考点解读】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指代语、总结语、衔接句和标题语,这些语句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和延伸,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一般来说,用来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一定有明确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为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它们都需要运用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考点详解】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一篇或一段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说,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 具体操作流程: 1.通读全文,观其大略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更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读全文,观其大略。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想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快速总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捷径:一看文题和扣题文句,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例《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例《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2.剔肉存骨,优化整合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常见做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舍偏取正法) 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分层归纳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3.定点扫描,准确答题 首先“定点”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其次“扫描”,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 (1)认真读题明确要求 (2)抓住暗示明确区间 词语句子从原文中抽出,应回归具体语言环境,概括暗示,准确找到信息点所在区间。 ①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的题目或出处有关。②有的暗示源于题干本身的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③更多的暗示在与题干有某种逻辑联系的上下文中。这种逻辑联系或因果、或条件、或解说,或指代、或对应。找到相应区间的内容,也就找到了答案要点。 (3)领悟含蓄明确意图 有的散文,主旨是含蓄的,其语句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格来表情达意。对这类文章及其题干的解读,必须找出它们的本体,才能弄清它们的本来面目。 (4)对应题干明确要点 有些题干的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答题所涉及的方面或答题要点。必须细加辨析,对应题干要求。 总之,倘若在审题中认真读题,明确题旨,找准区间,严密筛选,全面考虑,一定能规范地答题,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4.归纳整合,明晰表达 (1)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在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的相关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2)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3)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 可见,信息的筛选是基础、途径,整合是目的、结果。更准确地说,筛选是整合这个大工程中举足轻重的底座步骤,而整合是筛选的最高境界。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各段段意,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 具体操作流程: 1.明确关系,整体把握 明确了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词语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整体把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代表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层次及其关系。 2.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首先接触的是文章整体,故而整体结构的分析,既基本又尤为重要。文章的整体结构规律性较强,较易把握。一般的,文章的整体结构大致分六大类: (1)总分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总分式,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四种形式,是最基本、最常见、极易判断的结构模式。 (2)纵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纵式结构,即作者的思路呈纵向展开或深入,主要包括时间结构式、事理结构式、层进结构式等。 (3)横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横式结构,即作者的思路呈并列式展开,并列的各项之间可以并重,也可有主次,但不应有偏有正,不应有因果、解说等关系。横式结构主要包括空间结构式、并列结构式、比照结构式等。 (4)交叉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交叉式结构,即文章中纵、横两种结构形式交叉出现、交叉结构应有一条主线,可以纵式结构为主,局部穿插横式结构,也可以横式结构为主,在并列的某一项或几项内采用纵式结构。 (5)意识流式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意识流式结构,即文章的思路既不是标准的纵式结构,也不是规范的横式结构,而是无数思维片断的罗列、集汇或铺展、思维流程的摘录或原生态摹写,时刻都在跳跃、联想、膨胀或缩小。充任此类文章的线索的,可能只是简单的一种情绪,甚至一抹纤弱的阳光等。 (6)省略式和变式 如果说前五种结构模式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都有各自鲜明充足的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标准结构”,那么省略式和变式就是这些“标准结构”的省略形式和变体形式。 相对于“标准结构”的特征明显、结构完整,省略式和变式显得似曾相识却又不那么完整而易于辨认,它们将“标准结构”的某些承接处、某些连缀点、某些标志处加以省略或改变,看起来是陌生新鲜的结构,其实胚胎模型仍出自那些“标

篇11:“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考点解读】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 2.文学作品的语言。 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等。 诗歌语言:含蓄、丰富、形象。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像等手法去让人领悟。 散文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行文结构:领起、总结、过渡、铺垫、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在阅读文章后,能准确把握文意的基本内容、感情倾向和思想观点。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形象的.具体描绘来揭示作品主题。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中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同时,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也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 联想和想像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思想规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   【考点详解】 一、遣词用字 【命题方式】 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 【答题模式】 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其内涵,分析其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 (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尤其要注意字词在文中运用效果上的“四性”:①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 ②感情性。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③精确性。词语在概念表达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规范等。④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   二、语句赏析 【命题方式】 请赏析文章中的“……”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技法解密】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2)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 (3)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 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以及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等。此外,还可以借助如顿号、分号、句号等表明语句结构的标点符号。 (4)组织答案时要根据内容和题干要求分条陈述,分层分点作答,切忌答案的遗漏和重复交叉。   三、观点评价 【命题方式】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式】 语句含意+情感因素(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 【技法解密】 (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 (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 (3)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子,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四、文章主旨 【命题方式】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或:本文的主旨是不是“……”?为什么? 【答题模式】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手法、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观点、感情)。或:不是。因为“……”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并非全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 【技法解密】 (1)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2)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 (3)把握作者主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在筛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归纳。   五、景物特点、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景物或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技法解密】 (1)景物形象要从把握形象特征、情感蕴涵及领会形象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 (2)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次要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及形象意义等。   六、层次安排 【命题方式】 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或: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 材料上以“……”为中心,内容上由“……”到“……”逐层深入,按照“……”顺序展开。 【技法解密】 (1)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也就是首先概括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或找出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使其成“点”;然后据此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作者的逻辑思路,使其整体贯通成为“线”;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变化,把握文章结构,最终成“段”。 (2)分析首尾,注意过渡和照应,材料上详略主次的安排,思路上行文线索的贯串以及相关的写作顺序。 (3)运用过渡词语,如“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运用结构类术语,如“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形散神聚、先抑后扬”等。   七、句、段作用 【命题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技法解密】 形式上:(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内容上:先回答其在整个句段中的作用,再回答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八、选材组材 【命题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模式】 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技法解密】 (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注意被问对象的位置。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   九、修辞手法 【命题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技法解密】 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分述如下: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或反衬):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十、表现手法 【命题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技法解密】 (1)常见表现手法: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十一、表达方式 【命题方式】 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技法解密】 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篇12:公司介绍信系列3

公司介绍信系列3

单位介绍信

1.     对申请人政治思想、工作表现的`评价:                                  基层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2.     对申请业务能力、专业基础、外语水平的评价:                                    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3.     申请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意见:                                 负责人: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浏览更多的相关文章,您可以登陆:

篇13:教案3

教案3

Unit Three  Space   Teaching aims: Complete simple tasks following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Understand and explain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ables and graphs. Language focus: Is the earth heavier than the moon? Yes. It’s much heavier. The earth is one of the hottest planets. Tasks: Write a quiz based on a model. Listen and chant to practice talking about sports. Step1: Presentation 1.  Bring in or draw a picture showing 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moon and another picture showing the Big Dipper and the North Star. 2.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 sun is bigger and heavier than the Earth. The moon is smaller than the Earth. 3.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in groups of three. Step2: Show the students what the word bright means.   1. Have the students guess and give possible answers.   2. Show the meaning of near and far by putting a rubber and a pencil on the teacher’s desk and a ruler on a desk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3.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 word much can be used before the comparative i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objects is great. Step3: A day in space 1.  Point to the pictures on the page. Explain to the students that the story is about a scientist working in the space station. 2.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you why astronauts will float away if they do not buckle into the bed. 3.  Talk with the students about the daily life in space.

篇14: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

2.  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

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

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

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

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

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

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

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景描绘, 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  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

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 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

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后议论。

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

第二课时:(一)

1、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                

2、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                     近即可)。

3、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

4、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析。

(二)

1、并列关系。

2、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

3、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

4、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四个段落内部结构相似,整体层次清楚。                  

 

篇15: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代文阅读指导

[作者]  明华/解红梅

[内容]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

[1] [2] [3] [4] [5]

篇16:现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技巧点拨

一、基础篇

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要求。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高考现代文语段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有时不直接从这方面去设题,但是无论解答什么问题之前,有了对文章这一“竹”的内在依据的了解,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技巧篇

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于快速解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二)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身又常常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自己去查书、去问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的有关之“事”,从而读解出文句的丰富信息。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四)由情及旨地体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人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得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3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3

《习作3》教案

六年级体育教案「3」

二上教案 识字3

《让我们手拉手》教案3

《枣核》教案3

§2.1东南亚(3)教案

语文教案-习作3

《识字3》的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3,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