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教案(共含13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个黑白团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教案
师:“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有着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翻开书28课《与朱元思书》,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并做出标记。
(多媒体显示文章标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那么谁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显示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读工具书上有关作者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习,书上介绍作者情况少,他就查工具书来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学习时也要这样做。现在,谁有问题提出来?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个字“邈”念什么?
师:谁知道?
生(齐说):“miao”
师:那一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个字“柯”念什么?
生(纷纷说):“ke”
生:“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翻译?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稀疏的枝条交错在一起,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师:看来许多同学读的很认真,解释的非常准确,真棒!不过有个词我想问问大家,第一行最后一个词“东西”怎么讲?
生:偏向东、偏向西。
师: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现在指方向,过去会用作动词“偏向东、偏向西”。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生:(认真地听。有的小声跟着诵读)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练习一下。
生:(主动地读一段,三个人依次完成)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在今后朗读中一定要加强练习,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我们由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它写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师: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师:它美在哪里?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再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快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讲一讲理由。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因为现在这样清的水很难看到了。
生:我也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师:再仔细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着,还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种颜色的鱼游来游去,鹅卵石是那样洁白。
师:想象力很丰富,画面很美,如果你看到这样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悦
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说呢?
生: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因为它写出了山中的声音。好听,景色也美,就觉得它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美景,而且联想丰富,听到了声音,非常好。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它在劝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的人,看到优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记返回。
师:让人有颗平常心,会工作也会休息,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鸟争相鸣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
师: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遍,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略带感情地读一遍。)
师:好,体现了一点轻松愉悦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也想说一说,请。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师:还有仿佛听到了。
生:哗哗哗哗的水声。
师:大家一起来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说一说,行,你说吧。生:“负势竞上,互相轩藐”这句我比较喜欢,因为现代人就应该有竞争精神,而且这一句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写出了两岸高陡和高。山
师:很好。许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那几句?
生:(齐)想。
师; 一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写出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师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师喜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句,它很重要,总写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写,分写了什么呢?
生:下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这一句还是过渡句。
对,和老师想得一样。谁还有?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共同体会一下。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出山高山陡两岸的山距离很近,山上树木茂盛,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句,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更深的印象,光线从明到暗,很有立体感。(齐读全文)
师:说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诗“曲径通幽处”。文中的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欣赏美景的路线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时候,远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峡中,低头看水,然后平视看山,最后仰观山上横柯。
师:作者很会看景,还很会写,作者描绘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览一番,不过现在是不能去,我们不妨来一次画中游。(显示图片)
生:(投入地看)
师:大家看得时候,试着用文中句子描绘一下每一幅风景。
师:展示画面,学生联想句子。请大家边看边试着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师: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背一段。(流利的背诵)请大家先把喜欢的背下来,再背全文。
生:(练习背诵)
师:今天的作业是(显示屏幕)
结束全课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的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与朱元思书”“吴均”)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不表现,就没有成功。今天就是一次成功,当了一次老师,板书课题。
(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应解释为“给”,“与”有“和”的解释,书,有写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是名词,应该是“信”的意思。你连起来解释一下。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为什么两个名字?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
(学生把“缥碧”中的“缥”读成了一声,把“窥谷忘反”的“窥”读成了四声。有两个学生起来纠正。)
师:缥,我们很容易读错,“缥缈”中应该读一声,而“缥碧”中只能读作三声。“缥缈”还可以写成“飘渺”,都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意思,而“缥碧”是青白色的意思。“窥”只有一个音,就是一声。他还把一个字读错了,“急湍甚箭”,“湍”应是一声,他读成了二声。
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
下面我们一齐,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注意,刚才纠正的字不要再读错了。
生:(高声齐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大家应该知道,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试试哪位同学能够背诵过。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手。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
(学生琅琅而背。)
师:翻译一下,说说意思。
一生:风烟都干净了,天和山呈现共同的颜色。跟从着流水飘荡,任意地向东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天下最好的。
师:风烟,没有译出来,是风和烟,还是风的烟?是风和烟!
人怎么跟着流水飘荡,是游泳还是乘船?任意,应当是随它的意,随水的意,任凭的意思,任凭流水把我冲到东冲到西。许,是来的意思,左右的意思,不是多,一百许里,就是一百来里地,一百里左右。
师:我们再展开想像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
(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
(学生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边教师示范背诵,边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总体的特色是什么?课文中四个字可以可以具体来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做“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
(学生很快背诵过了。点名一生背诵。)
师:齐背。
(又响起琅琅的诵书声。)
师:写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哪三方面?
一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非常不错,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是!
生:不是!是写水清!
师:究竟谁说的有道理?
一生: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是写水清。
生:就是。
师: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再背诵,背出情采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微细微。“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生齐读)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
(学生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
(学生又齐读描写奇山的一段。)
师:还是首先背诵过。分成三小节背诵。先背诵第一小节,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共24个字。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而且,齐背的时候,那种气势就更强化了。
(一会儿,学生就背诵过了。)
师:三个地方要注意,寒树,就是看起来阴森森的树,树长得茂盛而颜色幽深;负势竞上,是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轩邈,高和远,这里都是动词用法,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大家看,高山是静态的,生长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
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以动写静。
生: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也就是说,是从视觉上写树,化静为动,从而写了山,写山之奇。山奇,奇在满山的树木都竞相往高处、宽处竞争,一山树都具有旺盛生命力。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不绝”,共28字。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学生一会儿就都背诵过了。)
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什么来写。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啭穷,有的百叫不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师:对,你看,猿,本来也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都是一种和谐的自然声音,是一种天籁之声,也就是,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撕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而社会上官员场合、商人场合的一些声音,都是污浊的,不纯洁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杂来单纯。
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咱们一起来朗读背诵这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非常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会平息自已的他们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
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大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考虑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背,最后两句……
师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想到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
(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写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最后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在“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儿,又出现了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欲想欲觉得有吸引力。
大家觉得,这两句放在最后,还是有些道理的。
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教室里回荡着琅琅的诵书声。)
师:大家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字?
生:144字。
师:大家是否知道王维和苏轼?
生:知道,都是大文学家。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了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是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
与朱元思书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课堂实录片段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师:这篇小品文清丽脱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品读,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使美景跃然纸上?
生:仔细品读
师(提示引导):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小组讨论交流。
生:展开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的?
生(1):我个人认为,原文的字词精致,富有表现力。
师(鼓励地):很好,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生(1):比如说“天山共色”,“共色”两字不仅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还暗含着形体感,让人仿佛眼前就现出:青青的山霭渐渐消逝,溶入蓝蓝的天空,慢慢合为一体……这境界是多么悠远又阔大。
师(感慨地):说得真好!“共色”两个字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幅画,可见作者用字多么精致。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还有吗?
生(2):还有,像“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读着读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诗词。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会想起《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就会想起“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很美。
师:(赞赏地)**同学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画面感外,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启发地)比如写景的角度、方法、修辞的运用……
生(4)(举手):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
师(点头):能具体说说吗?
生(4):对偶到处都是。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是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拟人。
生(5):我们小组认为写景角度的变化,也是一个好方法。分别从颜色、形状、声音各个角度进行描述。
生(6):还有情景交融。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想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心迹,很有陶渊明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景色才有一种澄澈透明的美。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呀,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请教一下,你说,在这短短百余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水、鱼、树、鸟、蝉等等这么多事物,为什么却没给人凌乱、堆砌的感觉呢?
生(7):是因为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这一点刚才我就提出过,但他们(指小组其他成员)否决了。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7):他们认为景写得美,写得好与结构没有关系。
师(转头问):大家认为呢?
生(8):肯定有关系。就像画画一样,如果没有构思好,这里画一笔,那里画一笔,就算每一笔都很好,也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师:对,平常我们写作文不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结构如何个好法。
(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分析):第一段,总述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景,总领全篇。
第二段展现“水之异”。“水皆缥碧……直视无碍”描绘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急。
第三段展现“山之奇”。“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用树之奇衬山之势,写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之声的美妙;“横柯上蔽……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在光与影中展现山之色。
全文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边分析边板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
赣榆县门河中学 王维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一、导入新课
政府 师:我国幅员辽阔,风光优美,到处都有让人留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上节课我们已对《与朱元思书》进行了整体感知,能理解文意,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课后要求大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说说吴筠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下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研讨
(学生拿出自己的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
生1:作者在介绍富春江山水时先总写,再分写。
师:这叫写景有层次,先总后分。哪些句子是总写,哪些句子是分写?
生1:第一节是总写,二、三节分写。
生2:不对,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句子应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而不是整个的第一节。因为前面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是交待写景的地点和范围,而不是写景。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摇头,无举手)正确。
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写)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句子背诵一遍。
(齐背)
师:分写部分先写──水,再写──山。那作者是如果介绍富春江的“异水”的呢?
生3:分两个方面,一是从“水皆缥碧”到“直视无碍”,这是写它的清澈;一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是写它的湍急。
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什么意思?
生4:水都呈现出青白色,千丈深的水清澈见底。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头像飞猛的骏马。
缥碧的意思是──青白色;湍──水流;甚箭 ──比箭还快;若奔 ──“像飞奔的骏马;奔 ──飞奔的骏马。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有错误吗?(学生思考、交流后无人举手)请大家查阅工具书,弄清“湍”的意思。(学生查阅工具书)
生5: “湍”音tuān,意思是“急流的水”,而他解释为“水流”。“急流的水”,是指“水”, “水流”是指“水流动的速度”。
师:很好,你能用几个字词来概括江水的“异”?(语塞,其它学生举手)
生6:清澈;湍急或者是清、急。
板书:
水皆缥碧……直视无碍 清澈(清)
异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急)
师:第三节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奇山”的?
生7:从四个角度来写“奇山”的。第一个角度是视觉,从“夹岸两山”到“千百成峰”;第二个角度是听觉,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第三个角度是感觉,从“鸢飞戾天者”到“窥谷忘返”;乘下的内容也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师:还有哪个同学需要补充或订正吗?
生8:归纳起来应该是三个角度,因为第一层和第四层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师:还有问题不明白吗?
生9:老师,“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我译得不够通顺。
生10:老师,“负势竞上”的主语是“高山”,还是“寒树”?
师:哪位同学来帮他们?
生11: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了。
师:“鸢”怎么解释?
生11:指“老鹰”。
师:文中是指──像老鹰一样。对,即“像鸢”。大家想一想,在古文《狼》中, “其一犬坐于前” 中的“犬”怎么解释?(有学生说:像狗一样)对,在这儿,“鸢” 和“犬”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名词作状语。
生12:“负势竞上”的主语是“高山”。我们可以把主语看着是承前省,如果把它补出来应是这样的:“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师: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
师:第一个视觉内容,是写山的高大,给人的感受是──高、寒;第二个听觉内容是写声响,这种写法叫──以声衬静;第三个方面是直接写作者的感受,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对大自然的向往、留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逃避现实,消极遁世。这既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厌弃尘俗的心态。
在介绍“奇山”这一段里,作者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来写山。
板书:
夹岸高山……千百成峰 (视觉)
奇 山 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 (听觉)
(高、寒) 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 (感觉)
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视觉)
师:这篇短文是从南朝梁文学家吴筠写给他的好朋友朱元思的信中摘录的一段。吴筠曾得宠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贬。虽然后来朝廷也曾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从官场倾轧中悟出了仕途的险恶,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阅读此文,不仅一起随着吴筠观赏了祖国的美好山河,也明白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全文,列举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生1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与“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与“猿则百叫无绝”等是对偶;“急湍甚箭”“鸢飞戾天者”等是比喻;“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是拟人;“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是夸张。
师:抓住特征、有层次描写景物和从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来表现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是这篇游记散文的主要特色。
三、求疵阅读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是这篇写景散文的突出特色,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它有没有不足之处。(小组讨论,约3分钟后,举手)
生 13:我们觉得“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意思有重复。
生14:我们觉得“横柯上蔽”到“有时见日”这一层显得多余,因为这一节前面两层已分别从视觉、听觉写出“奇山”特点,第三层再从感觉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可书上又写上“横柯上蔽……有时见日”这一层,我们觉得是累赘。
师:同学们看问题,眼光独到,不迷信古人,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很好。对作者厌弃尘俗的心态有什么看法?
生15:我觉得作者想逃避现实,消极遁世,这种想法是不好的,如果说当时官场黑暗,他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来根除时弊。
师:这位同学就作者的`消极情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用辨证的观点来评价古人,很好。
四、比较阅读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幻灯投映出原文,并将原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自由阅读,请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
生15(一小组代表):都是抓住山、水来写景的。只不过地方不同,山水的特点也不同。
师:你能说说《三峡》是如何写山水的?
生15:先写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是写山连绵不断。“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这是写山的险峻、高大。
师:又是如何写水的?
生16(另一组代表):着重写夏水的湍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17:两篇散文都是从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来写景。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相同点,再看看有哪些不同点?(讨论后举手)
生18:富春江的山是“高、寒”;而三峡的山是“连绵、险峻”。两处的水都清澈、湍急。
师: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不同的景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就是同一地方、同一景色,也会因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富春江的山水让作者产生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而三峡的春冬是“良多趣味”,秋季则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不同地区的优美风光。以后我们写游记类的散文,要学会抓住地区景物特点来写景抒情。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板浦镇的风光特点,写一篇不少于 300字的写景散文,写到课外练笔本上,周末时交上来。
五、板书设计
六、执教感悟
《与朱元思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对有难度的字、词、句多角度辨析、练习;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能够用书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能够正确对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极情绪;能够进行求疵阅读和比较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不失时机的点拔和指导,使学生既有对课文深度的透彻领悟,又有广度的拓宽拓展,能够新旧联系,渗透迁移。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U,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教案: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 2、赏析文章精巧、清新、明丽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诵、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祖国山河壮美无比,历代文人墨客都尽情颂扬祖国的名山大川,用他们清新明丽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五彩缤纷,引人入胜的文学境界。今天让我们随着吴均的指引,一起来感受富春江的美景。 二、 简介作者与题目 1、吴均生平(学生查阅资料,口头介绍)。 2、解释标题: 《与朱元思书》(板题)(学生解释“与”和“书”并介绍) 三、 赏读课文 1、初读课文,辨词识句: 朗读课文(配乐) ① 教师范读 ② 学生齐读、自由读 提示:注意句子的停顿、重点字的读音、节奏、语速。 2、整体感知,通晓全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虽短小,但描绘的景色美,营造的.意境美,令人赏心悦目,视野开阔。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从这篇文章读到了什么? ① 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发言。(要求:从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 ② 教师小结:我们读到了富春江的美丽风景,读到了高山上的盎然生机,读到了作者向往自然的情怀,读到了清新明丽的语言…… 3、小小鉴赏家: 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觉到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读得比较好,对文章的特点尤其是语言运用的特点认识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话,并谈谈好的原因。 ① 学生找最美的句子,并讨论赏析。 ② 师生共同分析探讨: 引导:可以从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上入手,可以从句式特点上分析,可以从遣词造句的特色上谈。 例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四、 理解课文 1、把握重点词句: ①学生自读课文,标出难解的词句,交小组讨论。 ②课堂问答(互助组学习,采用问答式) ③教师板书并答疑强调。 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对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我们基本能读通全文,你是否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学生讨论(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要点,即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五、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一问:文章描摹山水之景,有没有最能概括山水之景的语句?在文中找一找。 ① 学生在文中找。 ② 小组内交流讨论,确定发言人,谈看法讲原因。 ③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问:作者在文中要描山画水,是怎样表现山之奇,水之异呢?(学生小组内讨论) 明确: 清 高峻 水之异 山之奇 特立 急 生机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先总写再分写。用空旷、清丽之大境界攫住读者的眼神,又扣住水异、山奇之特色,进行细描细绘,把山水写得活色生香,千姿百态。) 六、 精读课文,明确主旨 这是一篇写景美文,重在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尽情绘景的同时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关键句,从文句中感受寓于景中的情感。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之迷人魅力,也表明作者厌弃世俗政务和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怀)。 七、 总结全课 1、《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美文,所绘之山水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所书作者之山水情怀让我们感叹,所用之妙词佳句让人赞叹。同学们要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最后齐读全文,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内容比较丰富,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在于指导学生赏析语言,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感知语言的美,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语言,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比较成功。当然,本节课也有失误之处即通晓译文时讲的偏多,放手给学生去自主解决的机会少了,主要怕时间来不了,这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简单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2、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
3、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汇,把握景物特点。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批注重点词汇,完成“诵读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学习过程,把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通过美读,品析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习趣味。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一)
有一首赞美富春江的诗歌:
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这首小诗短短明句28字,写尽了桐庐风景,写活了富春江的风韵。
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仪用144字也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这篇如诗的短文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骈文家吴均的这篇《与朱元思书》。
设计(二) 、―
我国有无数名山大川,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带让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前来游历,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中杰作,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唐代诗人憧憬着这一带的山水,不仅因为富春江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归来不看岳”之誉的安徽黄山,恐怕还得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淋漓尽致的描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富春江的无限风光。
设计(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富春江的视频或者图片,来领略富春江的迷人风光,现在富春江沿途被誉为“黄金旅游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一千多年前给我们描绘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二、尝试句读,初读课文
1、尝试给本文加标点断句。
多媒体展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乌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尝试给原文加标点。
加标点的过程,就是初步理解的过程。
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标点。
看课本,明确标点答案。
(3)认识骈文,了解作者。
加标点的过程里,我们有没有发现该文的句式特点?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所以本文读起来音节和谐铿锵有韵。
吴均就是一位著名的骈文家。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新,韵味隽永。
多媒体出示吴均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清。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
(4)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讨论探究,师生交流明确。’
三、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孑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寓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2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急湍猛浪 水之急学生齐读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3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商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竟上”
“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宥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1s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负势轩邈 山之势泉鸟蝉猿 山之音息心忘反 山之力横柯疏条 林之密学生齐读第3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多媒体显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习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习哪些知识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 “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品读精美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行朗读指导:
PPT展示: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窥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该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该读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单的评价,他读出了 ,但在 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四、预习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预习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预习,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 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同“返 ” 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古义:左右 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绝妙 负势竞上 向上
百叫无绝 停止 横柯上蔽 上面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作者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欣赏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提示:(一)展现文字所表现的美妙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
任务分配:1、2、3组寻找“山之美”;4组点评。
5、6、7组寻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展示内容、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时间:六分钟
展示方式:大卡
鉴赏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平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两岸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畅。这两句是作者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勒,异常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平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习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示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西安高级中学郑若冰)
七、本课作业
写一篇富春江的导游词(200字)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课堂实录片段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师:这篇小品文清丽脱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品读,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使美景跃然纸上?
生:仔细品读
师(提示引导):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小组讨论交流。
生:展开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的?
生(1):我个人认为,原文的字词精致,富有表现力。
师(鼓励地):很好,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生(1):比如说“天山共色”,“共色”两字不仅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还暗含着形体感,让人仿佛眼前就现出:青青的山霭渐渐消逝,溶入蓝蓝的天空,慢慢合为一体……这境界是多么悠远又阔大。
师(感慨地):说得真好!“共色”两个字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幅画,可见作者用字多么精致。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还有吗?
生(2):还有,像“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读着读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诗词。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会想起《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就会想起“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很美。
师:(赞赏地)**同学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画面感外,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启发地)比如写景的角度、方法、修辞的运用……
生(4)(举手):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
师(点头):能具体说说吗?
生(4):对偶到处都是。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是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拟人。
生(5):我们小组认为写景角度的变化,也是一个好方法。分别从颜色、形状、声音各个角度进行描述。
生(6):还有情景交融。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想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心迹,很有陶渊明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景色才有一种澄澈透明的美。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呀,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请教一下,你说,在这短短百余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水、鱼、树、鸟、蝉等等这么多事物,为什么却没给人凌乱、堆砌的感觉呢?
生(7):是因为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这一点刚才我就提出过,但他们(指小组其他成员)否决了。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7):他们认为景写得美,写得好与结构没有关系。
师(转头问):大家认为呢?
生(8):肯定有关系。就像画画一样,如果没有构思好,这里画一笔,那里画一笔,就算每一笔都很好,也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师:对,平常我们写作文不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结构如何个好法。
(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分析):第一段,总述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景,总领全篇。
第二段展现“水之异”。“水皆缥碧……直视无碍”描绘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急。
第三段展现“山之奇”。“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用树之奇衬山之势,unjs.com写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之声的美妙;“横柯上蔽……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在光与影中展现山之色。
全文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与朱元思书 教案
与朱元思书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0823 主备:王政华 课题:与朱元思书 课时数: 2 类型:新授 复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略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 3.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把握写景的脉 络。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美丽的山光水色能陶冶人的性情,现在就让我们跟散文家吴均一起到富春江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儿的奇山异水。 吴均是南北朝时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据《南史・吴均传》记载: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文,后官至奉朝请。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但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鸢( yuān)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学生自读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反馈交流 1.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2.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六、理清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七、课堂总结 文章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段先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从水色、水清、水深、水急方面突出了“异”之特点;然后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从哪几方面来写?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于”字在这里省了。“若奔”,像奔马一样。 夸张和比喻。 (4)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 水清 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 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通过听觉来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泉水、鸟、蝉、猿,四种。 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的水声,有嘤嘤成韵的鸟鸣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叫,有百叫无绝的猿啼。请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是否让人觉得喧闹、嘈杂呢? 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教师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教《与朱元思书》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 与朱元思书教案
★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 与朱元思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