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三年二班邱小冬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共含2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年二班邱小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

篇1: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

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

教材思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课。是第二册的第一课,旨在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下雪是自然现象,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自然景观。这节课要求学生们回忆下雪的情景,表达感受,用绘画材料描绘雪景。

雪中场景在孩子的眼中是生动有趣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描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作画。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回忆季节给自然界带来得变化,感受冬天的情趣。

*练习表现自然特征和最生动、热闹的活动,培养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将记忆中的形象组织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绘画的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选择最有趣的活动,人物活动画的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未完成的作业、彩粉笔、油画棒或蜡笔、蓝色水、板刷、水,一张8开白色演示纸、一张8开、深色演示纸、剪刀和白纸、胶水。

学生:各种彩笔。

教学过程:

●欣赏及交流:

猜谜语导入:“叫花不是花,美丽人人夸,花开不结果,遇热它就化。”

利用,欣赏雪花的图片,了解雪花的.外形的特点:六角菱以及雪的形成原因,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1.说说冬天最有趣的活动。

(逛庙会看花灯、放烟花、打雪仗、堆雪人等)

冬天的景色是什麽样?

(树木光秃秃的,下雪)

欣赏雪景图片六张,感受雪景带给人的洁净之美。

2.看书的彩图感受冬天

冬天美丽的景色:冰、霜、雪挂、冰雕、冰糖葫芦。

冬天的户外活动:滑冰、逛庙会等。

●讨论及反思

利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雪的快乐。方法:用大白纸揉成球,使之成为雪球,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学习滑雪和打雪仗,使学生真切的感受雪带来的快乐。

1.提问:你对冬天的什么活动最感兴趣?

大家互相谈谈,交流感受。

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学生的动作,为下节课的创作作准备。

2.演示:请同学在黑板上画有关本次创作的人物动态骨式站、走、跑、投掷、蹲。

教师稍加修改,引发学生联想:这些人物姿态像在干什么?

站:欢呼、捂耳朵、观战看热闹;

走:逛庙会、灯会、在雪上走;

跑:滑冰、追打;

蹲:团雪球、拍雪人;投:扔雪球。(教师出示部分参考图片)

请同学在黑板上再将骨式人物画成具象动态人物。让学生随意画,启发全体同学的形象思维。教师对学生的演示给予肯定。

3.构图。(见附图)

教师演示:

(1)定位、构图。用铅笔轻轻画骨式动态人物,姿态多样,有前后关系,使画面充实,主题突出。

(2)画具体形象,用铅笔在人物骨式上画出各部分的基本形。先画前边的人,再画后面的人,处理好前后遮挡关系。

(3)勾线,用单色彩笔,将人物描画得更细致、生动。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较好的画面。

●尝试与练习

1、学生作画,自由选择不同颜色的作业纸。

2、结束工作:让学生擦掉铅笔画的骨式线,整理画面,写姓名;教师收作业,嘱咐下节课带齐彩笔。

第2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练习近平涂染色技能,用颜色表现景物。

教学难点:色彩多样,画面有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欣赏及交流:

1.欣赏:看书上的学生作业,美丽多变的雪花,小朋友穿着鲜艳、色彩多样、厚实的衣服在看灯、打雪仗......用蓝白对比效果,夸张地表现了雪花。

2.教师演示:

(1)用多样的彩色粉笔给临摹的人物形象平涂上色。

(2)表现雪花。

①用天蓝色、灰色或白色蜡笔、油画棒在白色演示纸上画大雪花。板刷蘸蓝水色平涂,产生蜡水游移效果,显示出白雪花。

②用白色纸折叠成六等分,复习第一册工艺《纸雪花》技法,剪出白雪花,用胶水粘贴在深色纸上,或用白色油画棒在深色纸上画白雪花、白雪点。一一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背景。

(3)画其它背景一一光秃秃的树、房屋等。

●尝试与练习

1.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色尽情地给人物染色。教师巡视鼓励学生踏实、动脑筋灵活地选色配色,不要机械死板。使用深色作业纸的同学,油画棒色彩用力染匀,方可鲜艳。用白色作业纸作画,可用彩笔直接填画光秃秃的树干、房屋、天空、大地等背景。或者用浅色蜡笔、画雪、冰,到老师那里平涂水色。用深色作业纸作画,最好用浅色蜡笔、棒直接添画冰、雪纹样和其它背景。填画和粘贴时,注意人物与背景的前后关系。

2、结束工作:请学生整理画面,整理用具;教师收作业,嘱咐下节课应带的工具和材料。

篇2:小学牛津版英语1A全套教案设计

课 题:Unit 1 Hello 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牛津版  所属学科:英语1A(一上)

主备教师:姜金凤  备课时间:/9/2

教案内容:

Teaching aims and requirement

1. 会说Hi和 Hello,能使用 He、Hello互相问好。

2. 会用I’m介绍自己。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在相应的场景中自如地表演运用。

Teaching aids

Recorder and tape

Teaching procedure:

第一课时

Step 1 Introduction

1.师生问候;(师说英语,用手势示意,上课,起立,坐下。)

2.简介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学好英语。

Step 2 Presentation

Teaching ‘Hi’ and ‘Hello’

1.师用Hi、Hello与学生问好,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适当纠正学生的读音。对学生及时给予表扬。

2.让学生用Hi、Hello自由问好。

Step 3 Presentation

Teaching ‘ I’m….’

1.师先用中文介绍自己,再用英文说I’m Miss Jiang, 放慢语速反复多次。

2.鼓励学生用I’m….介绍自己。(每个学生说完,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Step 4 Practice

1.师用Hi/Hello, I’m Miss Jiang. 与学生问好,引导学生用 Hi/Hello, I’m …作答。

2.学生分组用Hi/Hello, I’m 互相自我介绍。

3.唱《找朋友》,让学生下位用“Hi/Hello, I’m”找朋友。

4.指名上台表演。

5.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在类似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语言。

T: Hello ,I am Miss Jiang .

S: Hello ,I am Mike .

Step 5 Act

用Hi/Hello,I’m…. Goodbye /Bye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

Step 7 Homework

回家用所学的句型与父母问好、道别。

Some thoughts after the lesson: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Unit 1 Hello 第二课时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英语>>1A(一上)

主备教师:姜金凤  备课时间:2007/9/10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1.能听得懂,会说单词Su Hai, Mike, Helen, Wang Bing .

2.能正确地运用日常交际用语Hello, I am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在相应的场景中自如地表演运用

Step 1 Free talk

师生之间互相问好,打招呼,复习句型Hello/Hi, I’m ….

T: Hello/Hi, I’m MissJiang…. S: Hello/Hi, I’m ….

Step 2 Presentation

出示头饰,逐个介绍新朋友Su Hai, Wang Bing, Helen, Mike。用中文讨论图画,他们来自哪儿?会说些什么?

师戴头饰T: Hi, I’m Su Hai.S1: Hi, I’m S1.

T: Goodbye, S1.S1: Goodbye, Su Hai.

在交往中让学生认识四个新朋友。

Step 3Practice.

1、听录音,指出书中人物。

2、再听录音,跟读课文。

3、分组操练,四组分别是Su Hai, Wang Bing, Helen, Mike,学生下位找朋友,最少找五个,巩固本课句型。

Step 4Act .

1、指名学生戴上头饰,下位走动,向本组同学问候。

2、请一组学生到前面围成一圈,叫圈里两个学生的名字,这两个学生走到中

间说:“Hello/Hi, I’m …”,然后握手,接着说“ Goodbye.”

Step 5 Consolidation

找人物,涂颜色,说出他们的姓名。复习巩固所学的句型和人物。

Step 6 Homework.

听录音,熟记书中人物姓名。

Some thoughts after the lesson: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Unit 2 Good morning 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英语1A(一上)

主备教师:姜金凤  备课时间:2007/9/13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和要求:

1.会读Learn to say 中的内容,并知道句子的意思。

2.学会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准确知道它们的意思,并能够初步学会运用。

3.复习Unit 1 的内容,要求读说流利,应用自如。

4. 能正确演唱本单元的歌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会说morning, afternoon , evening ,并理解意思

2.初步学会运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说话。

教学难点:

1. good morning,中字母d要失去爆破;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中两个单词连读。

教学准备:

磁带,图片,实物(笔,文具盒,橡皮等)

教学方法:

跟读,领读,游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unit 1中look and learn .

齐读并指名读,要求注意语音语调

2. 看图片说名字,分组或指名说

二.教学look and learn .

1.学生看图片,用中文说一说这是什么

2. 激发兴趣,教说单词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教师在学生用中文回答时,用英文说出短句,让学生跟读,理解意思

3.跟读磁带,反复练习

4. 指名学生说,教师正音后齐读

5. 带领学生做游戏,让学生观察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这三张图片,再认读。

三.教学Listen ,point and learn to say .

1.看图说话,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时间,他们会说什么

篇3:江苏版一年级英语知识点

一般现在时

表示经常反复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常与often, usually, sometimes, always, every day(week year…) on Sundays等词连用。

结构是主语+动词原形;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即he,she, it, Tom, my mother, the boy等词时,动词后加s或es.

如:We have an English lesson every day.

我们每天都要上英语课

Do the boys run faster than the girls? Yes, they do.

男孩比女孩跑的快吗?是的

问句借助于do, does否定句借助于don’t, doesn’t,后面动词一定要还原。

一年级英语学习方法技巧

一、复习中应遵循几个原则及策略

1、以课本为主,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和课程标准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系统归纳,分清脉络;

3、专项练习,有的放矢。

二、重难点分析

1、扎实复习单词及词组,熟练掌握语法知识;

2、精选部分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复习错题;

3、结合下半学期的重点语法知识点,准备作文素材,保证期末考试作文的质量;

4、完形阅读坚持每天练习,培养语感;

5、最后通过的期末统考真题检测复习效果,分析错题,再次查漏补缺。

三、复习策略

1、单词、词组及单元重点语法复习+习题检测+一篇阅读理解+一篇完形填空。

2、错题本巩固复习+作文练习+一篇阅读理解+一篇完形填空;

3、作文范文背诵+真题练笔+错题分析;

4、查漏补缺+基础知识及错题复习+一篇阅读理解+一篇完形填空;

5、准备好心态考试。

篇4:教室-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室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一定对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气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谁愿意给淘气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专业教室的路线和各个专业教室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2.学生任意介绍自己房间物品所摆放的位置.

教案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淘气与我们一起上课,参观校园”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体验探究位置与顺序。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运用。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课中的重点、难点,巧妙的创设情景,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推理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进行教学,突破难点。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了一些尝试。

探究活动

听口令指方向

游戏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面对面站成两横排.

2.教师站在两队学生的中间.

3.教师发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指方向.

游戏说明

1.将学生分成面对面的两队,一是使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二是增加游戏的难度.

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同向的几组.

2.指错方向的学生可以为大家表演节目,然后继续活动;也可以将其淘汰,等待下次机会.

营救队员

游戏目的

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前、后、左、右的意义.

篇5:玩具-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第三节 玩具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 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 我准备拿5把玩具手枪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篇6:大熊猫(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一、教材说明

《大 熊猫》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以“动物”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并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描写形象生动。通过介绍大熊猫的可爱外形,小的时候和长大后的不同生活习性,最爱吃什么,以及大熊猫的珍贵和受欢迎,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形象跃 然于纸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1.掌握大熊猫的特点。

六、教具:挂图、地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大熊猫的相关资料

七、教法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会猜谜语,这里有一条谜语,看看哪位同学最会动脑筋,能够猜出谜底。仔细听,认真想,猜出来的同学请坐端正举起手。“身穿黑白袍子,足蹬黑色靴子,戴副黑眼镜子,爱吃嫩绿竹子。”猜猜它是谁?

2.出示挂图,同学畅谈自己对大熊猫的了解。

3.老师对照地图,介绍大熊猫,导入新课。

大熊猫的数量十分稀少,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交接的地方,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大熊猫》,了解更多的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4.板书课题《大熊猫》,箐同学齐读两遍。

5.提出生字“熊”,指导学生认识。(先拼拼音,后组词)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在老师重复读、强调的词语下面划横线。(大熊猫、许多、爪子、动物、珍奇、胖乎乎、黑眼圈、喜欢、四肢、爬上爬下、耳朵)

2.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自己把课文读一遍,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将难读取的地方多读几遍,尤其注意把刚划的词读正确。

3.反馈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分段读,读后正音。

4.指导认识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非常棒,文中有一些调皮的生字宝宝偷偷地溜了出来,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卡片,拼拼音,组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棒,生字宝宝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课文中

(三)细读课文,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反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大熊猫是一种珍奇的动物,它非常可爱。

大熊猫的样子。(它是什么样儿呢?)

小时候很活泼,长大以后爱睡觉。

爱吃竹叶和竹笋。

3.填一填。

大熊猫的身子(      ),尾巴(     ),皮毛很(      ),头和身子是(    ),四肢是(      )。它的头上长着一对(             ),还有两个(     )。

4.词句积累。

大熊猫可爱吗?你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大熊猫非常可爱的?(毛茸茸、胖乎乎)

仿说词语:黑      、红      、喜      、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2.教师范写“黑”,学生观察笔顺,揣摩字形。

3.学生练写“黑”。

4.学生自主学写“四、耳、两”。

(五)课堂小结

[大熊猫(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7:轻重-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篇8:搭积木-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9:乘车-北师大版(一年级)(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乘车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篇10:操场上-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    )人;

(2)女生有(    )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     )人;

(4)男生比女生多(     )人;

(5)女生比男生少(     )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 = 1    10-8 = 2

(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摆一摆2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活动

找座位

游戏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游戏准备

根据学生人数准备相应的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游戏过程

1.把教室里的椅子摆好(桌子搬出),模拟成电影院的座位.

2.然后每人发一张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3.每个学生只有算对加减法,才可以找到自己准确的座位,一次找准座位的同学可以成为“文明观众”,并佩戴“文明观众”标志.

游戏说明

电影票制作方法:在电影票的前面画上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形象,后面注明几排几号,但排数和号数不直接写明,而是由加减法算式化替,如:9-5排1+4号.

篇11:江苏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学会14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古时候,寻常百姓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杀猪,吃上平时很少吃的猪肉,可是孔子的徒弟曾子,却在平常的日子里就把猪给杀了,你一定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朗读感悟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你觉得妈妈是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吗?如果不是,又为什么这样说呢?

4.你的父母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最后兑现了吗?你怎么想?

5.找一找妻子的话,你能猜想一下当时她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吗?读一读妻子的话。

6.(出示插图)愿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曾子和妻子在对待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吗?

7.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再读读第3自然段曾子的话。听了曾子的话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8.你有什么话要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吗?

9、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体会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曾子所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一类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

指名读课文,读生字卡片。

2、学习一类生字:

1、杀:上下结构 会意字字义(1)弄死(2)战斗(3)消减(4)收束(5)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字谜:村左贴封条;赵家已搬走,留下一木头。扩词:杀虫、杀害、杀价、杀菌、杀气、杀青、杀人、暗杀、刺杀、谋杀、屠杀、杀气腾腾

2、买:上下结构 会意字反义词:卖字义:(1)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2)用财物贿赂,拉拢 字谜:卖去十头扩词:买卖、买账、买主、采买、购买、零买、收买、买通、买椟还珠

3、备:上下结构 形声字 字义:(1)具备,具有(2)设备(包括人力物力)(3)准备(4)防备(5)完全字谜:各字加一横扩词:备案、备车、备耕、备荒、备课、备用、备战、备注、准备、备忘录、德才兼备、求全责备

4、原:半包围结构 会意字字义:(1)最初的(2)起初,本来(3)没有加工的(4)宽阔平坦的地方(5)宽恕字谜:无水之源。

扩词:原本、原封、原稿、原告、原籍、原来、原理、原谅、原煤、原木、原野、原因、原由、草原、高原、原子弹、原子能、原形毕露、原封不动

5、育:上下结构 形声字 字义:(1)生养(2)养活,培植(3)培养,教导字谜:烘云托月;月上流云扩词:育林、育苗、育秧、育种、教育、培育、生育、体育、养育

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要仔细观察范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找到关键笔画,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杀、买、原”的最后一笔都是“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练读,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二、背一背

这一组成语都是与诚信有关的词语,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在课堂上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介绍教学楼上树立的,育人为本,诚信博育。

三、讨论:

图上的小朋友在与老师讨论交流,老师问:“学了这三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与别人交流。可以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故事,可以谈谈对这三篇课文中人物的看法,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

篇12:江苏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所有会认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文,感悟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学习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春秋时期的名人 --曾子,介绍曾子,认识“曾”字。

2.齐读课题,读准“杀”字,注意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且在每段前面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a. 说说课文有几自然段。

b.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师范读课文。

4.分小节读课文。学生互动评价。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形近字区别法识记“买--卖”“阻--祖”;同音字区别“园—原”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3.教师带读生字。

4.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主要是各个部位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买”,最后一笔是点。“杀”下面不是木。“备”

字的折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齐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

3、出示词语库里的词语,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边读边想,曾子为什么要杀猪?

3、指导朗读。

A、妻子急忙阻止他,说:“怎么啦,你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呀?我原是说着哄哄孩子的。”

指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急忙”要读的稍快一些。

“怎么啦,你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呀?”要读出惊讶的语气。

此时此刻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哄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哄哄”?

再指名读这一句。齐读。

B、“对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话呢!”

指名读,体会曾子说话时的心里。尤其要注意“呢”和“!”,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C、“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跟父母学的,你撒谎欺骗孩子,就是叫孩子学撒谎。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不得的。”

自由练读,小组讨论这句话的含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在反复朗读中巩固所学生字。

三、小组练习复述课文。

四、谈一谈对曾子这种做法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加深对情的理解,理的感悟。

五、拓展延伸。

名人诚信格言。

(1)言必信,行必果。

(2)民无信不立。---孔子

(3)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篇13:江苏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做买卖的游戏,在游戏中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结合图画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教学难点

字形与字义的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农贸市场,看见了许多水果和蔬菜,今天我们再随一位小姑娘——妞妞一起去赶集,大家愿意随老师一起去吗?好,今天匀来学习新的一课——赶集。

请同学们随老师齐读文题。谁能说说赶集是怎么回事?

二、听读课文,体会感悟

1、感知课文,听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这篇小韵文介绍了小妞妞去哪儿,她都看到了什么?

2、领读,师读一句生读一句。

3、标出文中共有几句话,在课文中画出本课生字。

4、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刚画出的生字的读音。

三、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妞、镰、绳”。

2、结合实物学习生字“姜、辣、蒜、蜡”。

3、学习生字“粗、猛、吓、枣、跳”。

四、练习,游戏巩固

1、师领读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开火车比赛读生字。

4、全班齐读生字。

5、读下面各词。

6、有感情地拍手读课文。

五、作业

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发展语言

1、通过生字卡片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

2、选出一字,组词造句。

3、找生读课文,分组分句读。

4、全班齐读课文。

5、找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名字”。

二、完成课后习题。

1、读一读,连一连。

这一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把认识事物与巩固识字结合起来。先指导学生读准词语,再连线。

2、读课文比赛。

3、采蘑菇,涂色。

4、买卖游戏。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字形,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然后再指导学生书写。

2、注意“跳”字最后一笔是点。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你还能找到哪些有关水果和蔬菜的资料,带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

江苏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4:语文S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猪画画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注音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猪因为自己没主见,轻信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鹅的话,将原本可爱的小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事物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培养学生做事要有主见,不可盲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

教学准备:

挂图、小猪、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的头饰。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一向懒惰的小猪爱上了画画,今天,它画了幅画,许多小动物们都来看,我们也去课文里瞧瞧它画了啥?

二、出示课题:19、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三、听故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㈠、由结果探究原因

①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简要地说完整。

②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㈡、学习2、3自然段

①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②生读小松鼠的话。

③师出示挂图:小松鼠(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④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集体练习读

⑤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理解“马上”“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⑥学生用“马上”一词练习说话

㈢、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①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②出示挂图,检查学习效果:(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③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④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⑤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⑥学生练习用“连忙”说句话。

㈣、学生自学5、6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②出示挂图,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③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④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⑤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㈤、学生通过连忙、马上、立刻帮助小猪分析画成大怪物的原因。

㈥、请学生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猪听。

六、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课文,扩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小猪这种“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做法可取吗?如果你是这只可爱的小猪,你会怎样对待别人的建议呢?请把你心目中的小猫画下来。

篇15:人音版第二册第五课《跳起舞》教案设计

人音版第二册第五课《跳起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表现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通过聆听和表演等音乐活动去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爱之情。

3、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地编创与活动。4、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对祖国热爱。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且表演。

2、聆听器乐曲《挤奶舞》表演。

3、编创与活动: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教学重点: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蒙古音乐,了解蒙古风土人情,引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多声部节奏的练习与编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奖励品(黄色小丝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 铺垫

1、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与学生一起拍手进教室。

2、引导:小朋友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我们祖国的56个民族象56朵花一样缤纷、美丽。列举几个知道的民族名称。让学生进入愉快的音乐氛围之中,让学生通过歌词了解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下环节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

1、“比比谁的耳朵灵”:今天来了一位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他呢?不急,先来听听他的歌声吧!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多媒体:蒙古族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小朋友来自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三、学唱歌曲并表演

1、多媒体播放歌曲音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欢迎这个新朋友。再次感受蒙古的音乐。

2、你能想象描述一下大草原上的景象吗?

3、说得真好,我们随蒙古小朋友去草原游览一下吧!(展示多幅草原图配上歌曲音乐),正象歌中所唱得那样(图中配上歌词)聆听歌曲。

4、作为朗读的奖励,老师代蒙古小朋友教大家几个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动作,表达开心的心情。

5、随着歌曲做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分组编创。

6、小组展示,其他学生配唱歌曲。巩固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奇奇说:我们蒙古族人民不但能歌善舞还善于骑马、射箭、摔跤。听!(多媒体播放欢呼声)那是在举行那达慕大会呢!(播放大会画面)作简介。了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人民在每年7、8月份举行的“祭神节日”中举行的射箭、摔跤、骑马大会。

2、举行我们的“那达慕大会”(媒体出示表示不同节奏的运动项目供选择)学生选择自己想参加的项目,分三组念节奏,打拍,然后三声部同时拍出。

3、更热闹,要求为节奏配上象声词。

4、比一比,哪组能拿到冠军。三声部同时读出。

五、聆听蒙古乐曲,欣赏、体验、表现。

1、庆祝大家的'胜利,蒙古人民跳起了舞。(播放《挤奶舞》录象)说说他们的动作是在做什么?并且模仿挤奶动作。

2、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在劳动中积累学会的技能。他们在劳动中也不忘唱歌跳舞,把劳动的动作也编进了舞蹈中。体会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勤劳。

3、播放音乐,大家一起来跳一跳!学生合着音乐跳一跳,表达快乐开心的劳动心情。

六、总结、拓展

1、作为一名善琏小朋友,我们怎样感谢这位蒙古的小朋友呢?引导学生挖掘家乡的特色。(多媒体出示家乡风景图片)

2、大家说一说怎样向他介绍自己的家乡,请他也来江南小镇玩一玩

3、总结:送一首诗给奇奇:草原是你们美丽的家;水乡是我们可爱的家;祖国是我们繁荣的家;我们都爱共同的家!(配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4、宣布草原之旅结束,让我们骑上小红马回家吧!!(音乐《我是人民的小骑兵》)

篇16:买铅笔-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买铅笔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

学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时最喜欢吃什么?明明也喜欢吃蛋糕.今天,

咱们就和我们的好朋友“明明”一起切蛋糕.

1.出示图片:蛋糕1

2.思考:左边有一整块,右边有一小块,明明说他吃半块就能够吃饱,可以怎样切呢?

(1)把整块蛋糕切成两半拿走半块;

(2)把整块蛋糕切成四份,拿一份和另外的一小份组成半块.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谈话:明明看到你们的口算算得这么棒,想请全班同学参加他的生日宴会!请同学们看看这块蛋糕上还缺少点儿什么?

4.出示图片:蛋糕2

教师提问:明明今年9岁了,需要几根蜡烛?商店里有多少根蜡烛呢?

5.出示图片:蜡烛

教师提问:商店里有14根蜡烛,买走9根,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4-9

教师提问:明明还要再买9个气球布置房间,商店里又有多少个气球呢?

6.出示图片:气球

教师提问:商店里有17 个气球,买走9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9

二、算法多样化.

(一)学习“14-9”的口算方法.

1.教师提问:“14-9”等于几,可以怎样算?

2.学生反馈

(1)方法一:因为9+5=14,所以14-9=5

教师板书:9+(   )=14

教师小结:你是用加法来算的,这是一个好方法.

(2)方法二:先用10-9得1,再用1+4=5

教师板书:10-9=1   1+4=5

教师小结:你是把14分成了10和4,先用10-9得1,也好算,也是个好方法.

(3)方法三:14先减4,再减5.

教师板书:14-4=10   10-5=5

教师小结:你是把9分成4和5,先减4,再减5,真是个好方法!

(4)方法四:14先减10,再加1.

教师板书:14-10=4   4+1=5

3.小结

方法一:是用加法来想;

方法二:是把14分成10和4,先用10来减;

方法三:是把9分成4和5,先减4再减5;

方法四:是9离10近,先减10,再加1.

(二)学习“17-9”的口算方法.

1.教师谈话

你们能用这么多方法算出14-9=5,想的真好.能用这些方法算算17-9吗?

2.小组交流

17-9可以怎么想呢?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哪个小组想的又好,说的又清楚!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反馈

5.揭示课题

14-9、17-9这两道题大家已经学会,这实际上已经研究了十几减9的方法了.

教师板书:十几减9

6.编题练习

除了14-9、17-9这两道题,你还能再编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吗?

三、游戏:贴气球.

1.讲明游戏规则,帮助欢乐球找到家.

明明把这9个欢乐球都买回来了.他还准备了许多欢乐球想请同学们一起布置房间.每个欢乐球的算式上都有一个算式,请你们把欢乐球贴到相应的大气球下面,得数是2的贴这儿!(在大气球上面贴数字“2”)这是贴3的、贴4的……9的.

篇17:小括号(2)(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小括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卡片)

3+8=  4+5= 6+7= 12-7= 12+6=

13-8= 18-7= 13-4= 15+2= 7-4=

2、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过程

5+2+8= 9-4-2= 4+6-7= 8-2+5=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你们愿意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设疑引出小括号

师: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姥姥家的小方姐姐送给小明一把糖果,小明把这些糖果按照颜色分了类,你们看都有什么颜色的呀?【演示课件“小括号” 】

你能帮小明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糖吗?

学生自己算出糖果的数量以后,集体进行交流.

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随之板书或继续演示课件“小括号”.

学生一: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是5块,再把5块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3+7=12)

问: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学生二:先把2块黄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9块,再把9块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7+3=12)

学生三:先把3块绿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10块,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3+7+2=12)

师:这个算式的第二步还是2加10吗?(不是,是10加2)

怎样列式才能表示第二步是2加10呢?(把2放在最前边)

修改板书:2+3+7=12

问: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和你们刚才说的计算过程还一样吗?(不一样了)

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算法,又要和以前学习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相符合,怎么办?(学生产生疑惑)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小括号(出示:( )).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请你随老师一起写一写(学生书空小括号的写法).

(2)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师:有了小括号,就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这道题我们要先算3加7,就把3+7用小括号括起来.(板书:在3+7处用红笔画上小括号)

问:有了小括号,“2+(3+7)=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3加7等于10)再算什么?

板书:

2、教学例3

师: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如果遇到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算吗?

板书:15-(6+2)=

学生试着算一算,然后进行交流.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加2等于8,再算15-8=7)

3、总结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括号,那么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总结出: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

12-5+4 =  14-9–3 =

12-(5+4)=  14-(9-3)=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集体订正: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每组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强调:做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篇18:八、统计(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八、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调查及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3、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的统计知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会把统计的结果在统计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比赛,同学们想一想组织下面的什么活动好?

1、出示:

(1)踢毽子、跳绳、拍球、套圈

(2)学生自由选择。

(3)为了使大家都满意,我们来统计一下。

2、出示统计图。

3、根据数据在统计图上涂一涂。

4、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  )名学生。

(2)喜欢(  )活动的人最多,喜欢(  )活动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猜测他最有可能喜欢(  )活动。

(4)你认为你们班最好组织什么比赛?

二、课堂作业:

调查本班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整理后制成统计图。

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一共调查了(  )名学生。

2、参加哪个组的人数最多?哪个组的人数最少?

3、唱歌组比美术组多(  )人?

4、电脑组和手工组一共有(  )人?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统计,统计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                 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它的用处在于可以直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非常直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统计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红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  )名同学。

2、喜欢(  )颜色的人最多?喜欢(  )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  )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做一次统计。

篇19:比例尺22(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P54 – 5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习惯使用的单位不同,因此方程的解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吗?

现在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你能吗?

怎么办?

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形的时候,城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纸上,这时就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⑴、根据题意,写出比。

⑵、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以后,再化简比。

12厘米 :240米

= 12厘米 :24000厘米

= 12:24000

= 1:

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⑴、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上题中的比例尺可以写为: 1 600

由上面关系式,已知其中两个条件,能否求出第三个关系式?(请学生说出其它两个关系式)

3、教学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思考: 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求出实际距离。

请学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试一试。

P55

三、巩固练习:

1、一幅地图,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P56    1

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划出书中概念。

3、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五、作业     P56 2~4  (3、4两种方法)

求图上距离和线段比例尺

教学内容:P56 – 5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关系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图上距离。

2、使学生了解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概念,能看懂并应用线段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概念复习。

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6米,求比例尺。

3、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的方法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一座地面是长方形的厂房,长45米,宽25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1 200 的设计图上,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列算式解:

45米 = 4500厘米

25米 = 2500厘米

长:4500× 1 200 =  45 2 =22.5(厘米)

宽:2500× 1 200 =  25 2 =12.5(厘米)

列方程解:

解:设厂房设计图长x厘米,宽y厘米。

x 4500 =  1 200                  y 2500 =  1 200

x = 4500× 1 200             y = 2500× 1 200

x = 22.5                   y =12.5

答:长是22.5厘米,宽是12.5厘米。

2、试一试。

P57

3、介绍线段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是在图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如例的比例尺, 1 200 的数值比例尺,可换成如下的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是2米。

想一想:一幅地图上附有如下的线段比值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是(          )。

三、巩固练习:

1、P58 – 1   。

2、P58 – 5   量一量、算一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一、作业:

P58 –2~4

练习八

教学内容:  P58 – 6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根据数据值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把数值比例尺1 :4000000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拓附有这样的线段比例尺的地图上,两地距离是4. 2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二、操作练习:

1、实验室是一个长方形,长8米,宽6米,用 1 200 的比例尺画一幅平面图。

长:8米 = 800厘米

宽:6米 = 600厘米

分析:要画平面图,先要算出图上距离;

再画图。

2、P59 – 5

先量一量,再画一画。

3、P59 – 6

先量图上距离,再求实际距离。

三、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作业:

P58-59  1、2、4(格式指导)

五、思考题辅导:

先量出上底、下底及高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再根据公式算出梯形的面积。

想一想:能不能先求出图上梯形的面积,再根据比例尺算出梯形的实际面积?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P66 – 6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下面各比中,把比值相等的比用线连起来:

5 :8          1.5 :2.5

4 :6           5 12 : 2 3

12 :10          1 :1 1 2

10 :25         0.6 :1.5

二、新授:

1、比例的意义。

教学例1,先让学生看书

提问:

⑴、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表示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⑵、如果不能很快看出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怎么办?(化简比)

⑶、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个项;而比例则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了,有四个项。)

⑷、用3、5、240、400,能组成比例吗?能组成哪些比例?

接着以例1为例,讲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用文字注明。

240 :3 = 400 :5

2、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在这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240×5=1200

两个内项的积是3×400=1200

所以,3×400 = 240×5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就是等号两边两个比的前后项交叉相乘。

30 600    =     500 600

⑵、引导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⑶、试一试:P67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几组中的两个可以组成比例吗?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P67

2、从1、2、4、8、24中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并验证是否正确。

3、根据3×12 = 4×9,至少写出两比例式。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3、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作业:

1、用4、6、10、15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

2、写出两个比值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解比例

教学内容:P69 – 7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 :3 = 4 :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  解比例:

5、例3  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

5 7 =  X 4      3.5 0.8 =  2.5 X    5 :X =  1 3 : 3 4      2.5 8 =  2 X

2、P70练习 1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提高练习:

1、已知一个比例的三项是2 、1.5 、3,另外一项可能是几?

2、根据4×5 = 2×10,写出四个不同的比例。

六、作业:

P70 – 1  解比例

P70 – 2  解比例

正比例

教学内容:P702– 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学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能来说一说: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数量、总量;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二、先观察、后概括:

1、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如下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300 360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路程是怎样随着行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⑶、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或一定的),这个比也就是速度。

写成关系式是:      路程 时间 = 速度(一定)

2、新改例2:一种铅笔,支数与总价如下表:

支  数) 1 2 3 4 5 6 ……

总价(元) 0.3 0.6 0.9 1.2 1.5 1.8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 总价 支数 = 单价(一定)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⑴、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这两种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⑵、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Y  X =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   P75  NO.1

三、巩固练习:

1、P76  NO.1    看后判断,并连起来说 一说。

2、P76 – 2    先观察,再分析。

3、P76 – 3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1、两个相联的量?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一定。

五、作业:

P76      3   4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P76   1–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下图表,回答问题: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米  数 22 44 66 88 11 132 154

上表中(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定,时间和米数是(      )的量。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并说理。

1、白糖单价一定,白糖数量和总价;

2、稻谷的出米率一定,碾成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

3、一个人的身长和体重;

4、订《小学生世界》报份数和总价;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5、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三、练习:

1、请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⑴、圆周长与圆半径;

⑵、圆面积与圆半径;

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

四、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业:

P77 – 4

反比例

教学内容:P83– 8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列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课桌单价、数量和总价;

2、汽车的载重量、运货次数和运货总量;

3、铺地面积、方砖面积和方砖块数;

4、速度、行驶路程和时间;

5、每小时织布数、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6、跳高的高度和身高

二、新授:

1、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有如下关系:

宽(厘米) 1 2 3 4 5 6 ……

长(厘米) 30 15 10 7.5 6 5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长是怎样随着宽变化而变化的?

⑶、长和宽相乘的积表示什么?它们是否相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长是宽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宽扩大2倍、3倍……长反而缩小2倍、3倍……;宽缩小2倍、3倍……长反而扩大2倍、3倍……。并且长和宽的积总是一定的,这个积30实际上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写成关系式是: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2、例2: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第小时加工个数 60 30 20 15 12 ……

加工时间(小时) 5 10 15 20 25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

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什么?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⑶、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这两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⑷、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X × Y=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   P86   1

三、巩固练习:

1、P86 – 2    看后真空,并连起来说一说。

2、P86 – 3    先观察,再说理。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3、两个相联的量?

4、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一定。

五、作业:

P86 – 87    3-----5

练习拓展课

教学内容: P87– 8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从甲城到乙城,速度和时间有如下关系:

速度(千米/时) 6 15 20 30 60

时间(时) 10 4 3 2 1

上表中,(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的(    )一定,速度和时间是(         )的量。

2、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25元一只的排球6只或30元一只的小足球5只。

⑴、算出王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

⑵、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有什么关系?

⑶、把球的单价和买的只数用等式表示出来?

二、判断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关系,是成什么比例关系?

⑴、书本的单价一定,本数和总价;

⑵、小明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步行的速度的时间;

⑶、前进的路程一定,四轮的直径和滚动的转数;

⑷、化肥的数量一定,每公顷的施用量和施肥的公顷数;

⑸、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⑹、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⑺、总产量一定,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面积;

说一说判断,并说理。

三、举例:

1、反比例的例子。

2、A、B、C、三种量的关系是B×C = A。

如A一定,那么B、C成(    )比例关系;

如B一定,那么A、C成(    )比例关系;

如C一定,那么A、B成(    )比例关系;

四、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五、作业:

P89–1----5

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P91 – 9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的步骤,并能正确地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例解法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

二、新授:

1、教学例4 。

例2: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观察:

⑴、题中有哪几个量?

⑵、从题中可见哪个数量是一定的?

分析:

想:因为速度 ×时间 = 路程,由于6小时与5小时航行路程相同,可确定行驶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所以两次航行与时间的乘积相等。

解:设每小时需航行X千米。

5X = 20×6

X =  120 5

X = 24

(检验)

答:每小时需盘航行24千米。

2、改条件:“5小时到达”为“每小时行32千米”,应怎样列式?

3、试一试。

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分析:⑴、从已知数量可知,哪个量是一定的?

⑵、可利用比例解题,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题?

三、巩固练习:

张诚读一本故事书,每天读12页,13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26页,几天可以读完?(多种方法解)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P92 –   1-2  3~5(5两种方法)

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  P92– 9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不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练习,引导总结,用比例解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

1、生产的洗衣机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2、每天生产洗衣机的台数一定,生产总台数与天数。

3、小明从校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小星星报》单价一定,份数和总价。

二、练习:

1、一只手表3.5小时慢2.1秒,照这样计算,每昼夜要慢多少秒?

⑴、照这样算“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一定?

⑵、用比例方法解?

⑶、用一般方法怎样?

2、一种钢丝,20米重5千米,称同样的一捆钢丝重113千克,这捆钢丝长多少千米?

分析:用比例解:

⑴、观察哪个数量是一定?

⑵、用正比例解还是反比例解?

列出不同方法解。

3、把2 米长的竹竿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子长是1.8米。同时量得附近电线杆的影长是5.4米,这根电线杆长是多少米?(用比例解)

⑴、先判断哪个量成比例;

⑵、成什么比例;

⑶、列出比例式(或称方程)。

上题用比例方法怎样解?有几种不同的列式法,为什么?

三、提高练习:

1、煤厂有煤600吨,运输队4次共运走120吨,照这样算,运17次后还剩多少吨?

分析:你有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⑴、用比例方法: 确定不变量

① 、解:设17次后还剩X吨。(每次运的吨数不变)

120 4 =  600-X 17

②、解:设17天运了X吨。(每次运的吨数不变)

120 4 =  X 17

⑵、用一般方法解:

①、600 – 120÷4×17

②、600 – 120×(17÷4)

2、P93 –2---5

想一想: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解题?板演,并分析.

四、作业:

P93 – 6----8

练习(二)

教学内容:  P94 – 9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 :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 :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 :4。

三、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 :3,科技书有多少本?

2、学校图书馆故事书80本,故事书、科技书和连环画的本数之比是2:3:4,科技书有多少本?

3、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4、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故事书比科技书少16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三、思考并分析P9412---14,分析后由学生选择练习,并相互校对.

四、作业:

P94 – 15

思考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练习反馈情况确定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根据关键句联想:

1、人体血液的体重的比是1 :13;

2、药与水的比是1 :200;

3、黄瓜与青菜的种植面积的比是5 :8。

二、基本练习:

一种药水重3003千克,药与水的比重是1:1000,需水和药各多少千克?(改药与药水的比重是1:1001)

三、提高练习:

1、甲乙两队共修一条长1500米的路,甲队有35人,乙队有15人,按各队的人数据分配任务,问两队各应修多少米?

想:按人数分配,考虑人数比:35 :15 = 7 :3。

把全长1500米按7 :3 的比例进行分配。

2、有50个人支修路,一条路长750米,另一条路长500米,如果按路的长度进行分配人数,这两条路各应分配几人?

想:按路的长度分配,就是按750 :500 = 3 :2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综合练习:

思考题:(求出发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看每人中的发数)  (315发)

五、作业:

综合练习部分

复习(一)

教学内容:  P95 – 9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级正确应用于解答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解答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

1、比的意义、性质;

2、比例的意义、性质;

3、怎样判断两量是否成正、反比例;

4、正、反比例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二、练习:

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P95 –1   (前两列)

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说说比的各部分名称

说说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化简下面的比。

P96 – 2(前两列)

3、写出下面各最简整数比。

P96 – 3  填空

4、解比例。

P96 – 5(3题)

说说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三、正、反比例练习:

1、P96 – 7

⑴、是否成比例?

⑵、成什么比例?

⑶、为什么?

①、总量一定(积一定),成反比例;

②、高一定(商一定),面积与底边长成正比例;

③、正方体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体积与棱长的比(商)是棱长的平方,这个商随着棱长的大小要发生变化,不是一定的,所以体积与棱长不成比例?

2、判断:P97– 7

说说为什么?

四、比例尺:

1、有一幅地图,比例尺为1 :3000000,已知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2500千米,在地嵊上量出应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实际距离为1500千米,地图上量出距离12厘米,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小结:

六、作业:

P97  8,9

复习(二)

教学内容: P97– 98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性质,并能解答一些实际的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    )一定,路程与速度成(  )比例。

(    )一定,速度与时间成(  )比例。

2、3 :甲 = 4 :乙

说说各部分名称。

甲 :乙 =(    ) :(    )

甲和乙成(    )比例关系。

3、X ÷Y = Z(X、Y、Z均不为0)

当Z一定,(    )和(    )成(    )比例;

当Y一定,(    )和(    )成(    )比例;

当X一定,(    )和(    )成(    )比例;

二、应用题:

1、一台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200米,照这样计算,3小时可织布多少米?(用两种以上方法解)

2、甲城到乙城,骑自行车速度每小时是18千米,需  1 3 小时,步行需1.2小时,步行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学校图书馆共有480体故事书,六年级借走了 1 3 后,剩下的按5 :3的比例借给四、五年级学生阅读,四、五年级各可借到多少本故事书?

四、小结:

这个单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五、作业:

P98 – 11~15

篇20:有几辆车-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有几辆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看图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

3.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问题,给大家说一说?今天,小兰和小明要去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愿意和他们一块去吗?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学生1:他们会发现一边有2辆车,一边有3辆车,一共有5辆车,2+3=5.

学生2:他们会发现一边有3辆车,一边有2辆车,一共有5辆车,3+2=5.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学生1:他们说的都对,因为小兰是先数左边的3辆,再数右边的2辆,小明是先数左边的2辆,再数右边的3辆,不管怎么数,都是5辆.

学生2: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数的就不一样,列式也不一样,但是得数是相同的.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3+2=5,2+3=5(板书:3+2=5,2+3=5)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两个算式中3和2的位置变了,得数是相同的.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教师板书:3+2=2+3 )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3.反馈.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1: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有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2+3=5.

学生2:地上有3只小鸟,树上有2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3+2=5.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的地里,几只小白兔正在拔萝卜,你能给大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学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几只小兔?

学生2:1个萝卜加2个萝卜等于几个萝卜?

学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4:上面有1个大萝卜,下面有2小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小组活动并汇报.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1.他们俩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问题,非常高兴,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画下来.他们拿出蜡笔,发现了什么?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学生:小兰借给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从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从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图片:排队图

1.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兰和小明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看一看吗?

学生1:一共有 10个小朋友.

学生2:小兰排第 7

学生3:从右边数,小兰排第 4.

学生4:从左边数,小兰排第 7 ,从右边数,小兰排第 4.

三、游戏:我摆你说.

学生2人一组,用1-5个小圆片,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第二册识字五教案设计

一年级第二册期中试题的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意图

一年级乌鸦喝水教案设计

《小手帕》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建筑公司全套规章制度

教案小学数学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全套教案

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共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年级江苏版第二册全套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