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2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stplu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内容综述】
学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要了解文艺评论的特点,学习如何阅读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培养阅读文学评论的能力。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和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能理清文章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独特层次结构。学习掌握文学评论叙、析、评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了解作者针对作品自身特点选择重点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要点讲解】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属文学评论,所谓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的文章”。如果是对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等发表意见,这类文章就叫文学评论;如果是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发表评论,则属于思想评论。
本文共八个自然段,从内容结构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至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5至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8段收束全文,着重谈论了《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全文评论了《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两方面,在叙述中不是照搬原文或简单浓缩,而是夹叙夹议。在选定事例时集中在林冲、杨志、鲁达三人身上,因为这三人都是《水浒》中重要的、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因此既有代表性,又节省笔墨,以较小的篇幅包含较大的容量,获得了以简驭繁的效果。也体现了作者构思、行文的匠心。
作者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文学家。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一生著述丰富,学识渊博,才艺广泛。五四时期致力于文学理论建树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自1927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和神话研究等。这些作品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时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两大形象系列,以及农民、小商人、知识分子等各类人物形象,开拓、丰富与扩大了新文学的表现领域和人物画廊。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例题分析】
1.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
当一个人长期运用文字工具到十分纯熟的程度之后、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就有自己一套特殊的习惯,这种表现方式上的独特性,是形成文章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好文章朴素,有的好文章______;有的文章以含蓄取胜,有的文章则_______。同是向反动派斗争的文章,鲁迅的风格和闻一多的风格就很不一样。在我们的文坛上,应当使不同的风格_______。
A.色彩绚烂畅所欲言百家争呜 B.色彩绚烂淋漓尽致百花齐放
C.色彩斑斓隐晦曲折百家争呜 D.色彩斑斓耐人寻味百花齐放
解法
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B。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近义成语的辨析和反义词语的运用。分号前后是对比的说好文章的不同风格,横线上要填与“朴素”“含蓄”意思相对或相反的词“色彩绚烂”“淋漓尽致”。因为不同风格的文章,各有千秋,作者都肯定和提倡,所以应当使不同风格的文章“百花齐放”。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至于鲁达,光景是贫农和手工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光景:估计)
B.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游》的故事,(笔记:指笔记文学)
C.用平易、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笔触:书画、文章等的笔法,格调)
D.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注定:决定)
解法
对上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D。
此题考查结合句子,正确把握词义。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去解释词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注定”在句中是预先决定的意思,脱离语境仅理解为决定就不大确切。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②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把它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③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叫他儿子劝他一劝,被他老子痛打一顿。
④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叫他儿子劝他一劝,他把儿子痛打一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法
上面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B。
此题考查上下文的衔接,即语义的连贯。保持语言的连贯,要注意语言的衔接和呼应,注意使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②句主语是“描写”,后边的句子“把它”前的主语承前省掉了,而补出来成为“描写把它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显然讲不通,且句中因为缺少与上句中的“不过”相呼应的词,造成整个句子语气不连贯。③句前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皇帝”,第三个分句也是承前省掉了主语“皇帝”,但说皇帝被他老子痛打一顿,怎么可能呢?问题出在第三个分句用被动句造成语意不明,表意混乱。
4.“对于杨志,我们( )可怜其遭遇,( )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 )寄以满腔的同情,( )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 )除了赞叹,别无可言。”对这个句子语法分析和括号内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括号内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虽、却、既、却又、却。
B.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其中第一分句又是由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虽、也、既、也还、也。
C.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其中第一、二分句都由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虽、却、却、然而、却。
D.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其中第一、二分句都由并列关系的复句构成。填写的关联词依次为:既、又、又、却也、也。
解法
对这个句子语法分析和括号内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
此题表面考查的是复句的结构及句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实质上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能正确理解和分析句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第一个分句中“可怜其遭遇”与“鄙薄其为人”语义上显然是转折关系,因而括号中应填入的关联词为:“虽、却”。第二个分句中“寄以满腔的同情”与“深惜其认识不够”也是转折关系,括号内填入的关联词为:“既、却又”。第三个分句对鲁达则完全肯定,在语义上,与前两个分句的内容是一个转折,因而关联词应填:“却、同时也”,使之与后边的“别无可言”顺畅衔接。
教学目的
一、学习作者如何针对《水浒》的特点选择重点分析和评析文学作品。
二、弄清本文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独特层次结构。
三、学习本文凝练、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选炼字的高超技巧。
教学设想
一、根据“预习提示”与“思考和练习”,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贯彻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弄清评论的中心论点及要点,初步理出课文的整体结构层次,阅读单元知识中有关文学评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水浒》的文学知识和学生学过节选自《水浒》的课文导入。
1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 篇章回小说。它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同为中国明清小说的“四大奇书”。
2 节选自《水浒》的课文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
二、根据“预习提示”与“思考和练习”的内容,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三、讲读课文:
分别从内容、形式两方面质疑设问。
1 文章评论的中心点是什么?
2 关于人物描写,作者指出了哪几个特点?
①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②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
3 《水浒》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①从全书看,不是有机的结构;
②从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看,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
4 阅读课文第5段和第8段,看整体结构怎样?
由“分”到“总”。第5段是过渡段;第8段收缩全文,照应文题,并指出本文评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是“从大处看”,排除偏颇之嫌。
四、指导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有关文学评论特点的部分,抓住要点。
1 什么是文学评论?
2 可从哪些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论?
3 文学评论常采取怎样的写法?
4 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布置作业:
1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 解释课本后“附录”有关本文的词语,特别是方言词语。
3 编写本文.写作提纲。
4 试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一的有关问题。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结合文学评论的理论知识,具体研讨课文,理清课文局部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注音:撰 揣 栩 遒 绚 曳
2 指名口述或板书演示课文的.写作提纲。
二、研讨课文:
1 课文第1段的内容要点及其作用是什么?
首段直入文题的前一半,指出前人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评价,或“言之过甚”或“杜撰”、“附会”,为自己的评论作了引言和铺垫。
2 课文第2段怎样以比较的方法分析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并以此作为例证来说明观点的?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关键句是什么?
以“不但如此”为标志可分为3层。夹叙夹议、评议结合、逐层论述。
①先叙三人“落草”不同。叙中有析,以后得出结论,“《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②先作结论,“《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以后进行叙述和分析。
③也是先作出结论,“《水浒》又从这三个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以后叙述,评价。
人物性格不同是由于遭遇不同,遭遇不同由于思想意识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由于阶级出身不同。这三层文字,层层深入,进而指出了《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最大特点,这是这篇评论的创见,可以说,茅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评论《水浒》人物的第一人。
3 课文第4段评论了《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其评论叙述和分析又是怎样结合的?
先提出观点,后进行叙述和分析,并用比喻对叙述和分析进行说明,“《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
4 课文第6段对《水浒》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何在?
这是本文在《水浒》研究中提出的又一创见。既看到整体的松散,又看到局部的紧凑。“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5 课文第7段是就《水浒》结构哪一个特点重点加以评论的?其层次又怎样?
对“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结构,进行评论。先指出“共同特点”:“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然后以林冲的故事为例,并与杨志的故事比较,边叙边析,论证“共同特点”。
三、落实“思考和练习”题一,指导学生讨论。
四、研讨“思考和练习”题二。
1 对比阅读课文中所举出的《水浒》中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原文和课文有关部分。
2 作者是怎么复述的?复述时突出了什么?是怎么评论的?评论的主要意见是什么?
突出了原文情节发展的顿挫开阖,对它作了极扼要的叙述,从而提出这段文字写得“错综而富于变化”。评论的主要意见是:“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五、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水浒》,口头复述一段《水浒》故事,就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试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三。
3 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北京的色彩》一文。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思考几个问题,分析语言特色,试写一篇文学评论。
教学过程
一、思考几个问题。
1 《水浒》有着多方面成就,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人物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评论呢?
提示:阅读课文第8段的内容,思考并作出简要回答。
2 《水浒》一百单八人,重要的人物很多,而作者为什么只选了林冲、杨志、鲁达为例贯连前后进行分析评论?
提示:①结合考虑“思考和练习”题一提出的五个问题:②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评论;③观点和材料统一,深入浅出。
3 作者分析《水浒》的结构时,既说不是有机的,又说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矛盾不矛盾?为什么?
提示:不是一个标准。是从两方面谈结构问题。第6段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二、分析凝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结合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三。
三、阅读欣赏《北京的色彩》一文,写一篇文学评论。
《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其中不乏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开朗自然的联想,反差鲜明的对比,准确形象的妙喻,以及流动于字里行间的蕴藉纯正的审美情趣。学生可以选取自己体味最深的某一方面展开评论。
〔附〕板书设计
茅盾
内容:层次:
[1]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一、学习作者如何针对《水浒》的特点选择重点分析和评析文学作品。
二、弄清本文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独特层次结构。
三、学习本文凝练、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选炼字的高超技巧。
教学设想
一、根据“预习提示”与“思考和练习”,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二、在教学过程 中,注意贯彻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弄清评论的中心论点及要点,初步理出课文的整体结构层次,阅读单元知识中有关文学评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从有关《水浒》的文学知识和学生学过节选自《水浒》的课文导入 。
1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它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同为中国明清小说的“四大奇书”。
2 节选自《水浒》的课文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
二、根据“预习提示”与“思考和练习”的内容,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三、讲读课文:
分别从内容、形式两方面质疑设问。
1 文章评论的中心点是什么?
2 关于人物描写,作者指出了哪几个特点?
①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②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
3 《水浒》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①从全书看,不是有机的结构;
②从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看,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
4 阅读课文第5段和第8段,看整体结构怎样?
由“分”到“总”。第5段是过渡段;第8段收缩全文,照应文题,并指出本文评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是“从大处看”,排除偏颇之嫌。
四、指导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有关文学评论特点的部分,抓住要点。
1 什么是文学评论?
2 可从哪些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论?
3 文学评论常采取怎样的写法?
4 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 解释课本后“附录”有关本文的词语,特别是方言词语。
3 编写本文写作提纲。
4 试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一的有关问题。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结合文学评论的理论知识,具体研讨课文,理清课文局部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注音:撰 揣 栩 遒 绚 曳
2 指名口述或板书演示课文的写作提纲。
二、研讨课文:
1 课文第1段的内容要点及其作用是什么?
首段直入文题的前一半,指出前人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评价,或“言之过甚”或“杜撰”、“附会”,为自己的'评论作了引言和铺垫。
2 课文第2段怎样以比较的方法分析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并以此作为例证来说明观点的?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关键句是什么?
以“不但如此”为标志可分为3层。夹叙夹议、评议结合、逐层论述。
①先叙三人“落草”不同。叙中有析,以后得出结论,“《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②先作结论,“《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以后进行叙述和分析。
③也是先作出结论,“《水浒》又从这三个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以后叙述,评价。
人物性格不同是由于遭遇不同,遭遇不同由于思想意识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由于阶级出身不同。这三层文字,层层深入,进而指出了《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最大特点,这是这篇评论的创见,可以说,茅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评论《水浒》人物的第一人。
3 课文第4段评论了《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其评论叙述和分析又是怎样结合的?
先提出观点,后进行叙述和分析,并用比喻对叙述和分析进行说明,“《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
4 课文第6段对《水浒》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何在?
这是本文在《水浒》研究中提出的又一创见。既看到整体的松散,又看到局部的紧凑。“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5 课文第7段是就《水浒》结构哪一个特点重点加以评论的?其层次又怎样?
对“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结构,进行评论。先指出“共同特点”:“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然后以林冲的故事为例,并与杨志的故事比较,边叙边析,论证“共同特点”。
三、落实“思考和练习”题一,指导学生讨论。
四、研讨“思考和练习”题二。
1 对比阅读课文中所举出的《水浒》中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原文和课文有关部分。
2 作者是怎么复述的?复述时突出了什么?是怎么评论的?评论的主要意见是什么?
突出了原文情节发展的顿挫开阖,对它作了极扼要的叙述,从而提出这段文字写得“错综而富于变化”。评论的主要意见是:“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五、布置作业 :
1 课外阅读《水浒》,口头复述一段《水浒》故事,就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试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三。
3 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北京的色彩》一文。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思考几个问题,分析语言特色,试写一篇文学评论。
教学过程
一、思考几个问题。
1 《水浒》有着多方面成就,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人物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评论呢?
提示:阅读课文第8段的内容,思考并作出简要回答。
2 《水浒》一百单八人,重要的人物很多,而作者为什么只选了林冲、杨志、鲁达为例贯连前后进行分析评论?
提示:①结合考虑“思考和练习”题一提出的五个
本文从“人物”和“结构”两方面来谈《水浒》的成就,这些都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在文学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其运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的方法,不仅对《水浒》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指导意义。
本文分析《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水浒》结构上的特色在作者看来是:从全书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从原著中精选了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例子,加以评述和分析,选例典型而集中,引述概要而恰当,评点中肯而精到,引述原著与作者评析紧密结合,令人信服。同时,以这一组人物又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具有很好的证明效果。因此,举例论证和比较论证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另外,评点和批注是方便灵活的阅读方法,学习中要加强训练,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在转述原著的内容,哪些地方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写出自己对作者看法的理解和评判。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分析《水浒》人物描写的成就。
问:第1段的内容要点及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再次,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在于朝夕揣摩。这里通过评述一本笔记杜撰的一则故事,间接证明了《水浒》人物描写的成就很高。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引起读者重视;通过指出前人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评价,为自己的言论作了引言和铺垫。
问:课文第2段是如何具体分析《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一个特点的?
提示:文章选取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通过比较的方法,运用夹叙夹议、评议结合、逐层论述的方式,进行具体的点析。
第一句总起,以下部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人物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先总举这三个人物的共同之处,再分别分析三个人的不同遭遇和不同性格,叙中有析,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个层次:从人物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不同遭遇的必然性,先作结论,再分别分析三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意识。
第三个层次:读者对这三个人物表现出的不同感受。这是直接写出的。
这一段课文对于原小说的情节采用概述的方式,而不是照录小说语言,读起来觉得很精炼。作者的观点在造词造句中表达得十分明了。人物性格体现在不同的遭遇中,遭遇不同由于思想意识不同,思想意识不同又由于阶级出身不同。这三层文字,层层深入,进而指出了《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最大特点。
问:课文第3段是如何分析《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的?
提示:第1句揭示本段分论点,即《水浒》人物描写的第2个特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接下来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先概述三人出场的不同情状,但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再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后来自己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的,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文中使用比喻加以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问: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个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提示:
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表达观点;后者是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
第二部分(4~6段)分析《水浒》的结构特点?
问:阅读第5段,《水浒》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问:课文第6段是如何具体分析《水浒》的结构特点的?
提示:首先指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前后勾联、疏密相间及变化错综。然后以林冲的故事为例,并与杨志的故事作比较,边叙边析,论证“共同特点”。
问:比较林冲与杨志的故事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
林冲的故事: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的故事: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第三部分(第7段)小结课文。
作者指出,对于《水浒》而言,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应当是人物的描写和结构,文末以《红楼梦》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照应开头,并强调《水浒》结构的有机性。
一、选择题
1.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________。( )
A.揣摩 B.观察
2.梁中书用人不当,_______了杨志的幻灭。( )
A.决定 B.注定
3.《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____________,非常生动。( )
A.令人神往 B.引人入胜 C.不拘一格
4.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_________。( )
A.跃然纸上 B.生动活泼 C.栩栩如生
5.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入下面句中的空白处( )。
对于杨志,我们虽_______其遭遇,却_______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_______,却又_______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_________别无可言。
A.同情 鄙薄 同情 叹惜 赞扬 B.同情 蔑视 关注 深惜 赞扬
C.可怜 蔑视 关注 叹惜 赞叹 D.可怜 鄙薄 同情 深惜 赞叹
6.《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说明人物与结构特点时都被用作例证的人物是( )
A.林冲、杨志 B.林冲、鲁达 C.杨志、鲁达 D.柴进、洪教头
7.阅读下段文字,对这段文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A.这段引述的文字简洁地介绍了林冲的遭遇,具体说明他的落草是被逼的。
B.这段文字主要是揭露高衙内利用权势欺压人民的凶狠嘴脸。
C.这段引述的文字既讲明了林冲几次遭遇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
D.这段文字主要在歌颂鲁达仗义救人,敢作敢为的勇敢精神。
8.下面4个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②在这一点上,足可以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③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④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9.下面不是复句的一项是( )。
A.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B.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C.谏难,纳谏尤难。
10.下列各组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鳞次栉(梳子)比 淋漓尽致(完美) 孜孜(勤勉)以求 醍醐(智慧)灌顶
B.鲜(少)为人知 长而不冗(拖沓) 市廛(商店)之居 永葆(保存)青春
C.琳琅(美玉)满目 寥寥(稀少)无几 雕梁(房梁)画栋 封妻荫(庇护)子
D.扪(抚摸)心自问 莫(不能)衷一是 无与伦比(匹敌) 门庭(院子)若市
二、判断题
1.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
2.所谓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其主要任务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价作家的创作得失,总结艺术经验和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3.茅盾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评论了《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见解精辟深刻,有独到之处。
4.作者在评论时:通篇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的故事为例,显得有些单调。
5.《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6.茅盾,原名孙树勋,字雁冰,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7.四大名著指《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
8.文章评论的中心点是即《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9.《水浒》以单人传记为主,中间穿插其他人物的出场,最后在梁山会聚,属于“百川归海式”。
10.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生动形象。
三、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学,回答各题。
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现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未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1)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照法 B.例证法 C.引证法 D.类比法
(2)“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这一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说明 B.议论 C.叙述 D.描写
(3)“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一句中,“这”指代的是( )。
A.这三个人物。
B.他们的身世和品行。
C.他们的身世和性格
D.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身世和性格。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课件
【学练目标】
1、树立阶级分析观点。
2、学习茅盾先生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认知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意义与效果。
【技能目标】
1、掌握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通过重要词语和重要语段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技巧。
3、了解阅读同类文艺评论文章的方法。
4、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
【重点难点】
1、文学评论常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2、前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3、选择“林冲、杨志、鲁智深”为论据所体现的典型性。
【教学步骤及方法】
第一课时
1、简要复习学过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新课
2、布置自读,划分段落与层次,归纳大意
3、逐一落实第一部分的段落层次论述
⑴第一部分第一层次(第一节)
观点:人物描写个性化(与前人基本相同)面目--至少
成因:朝夕揣摩图像(前人)杜撰、附会--否定
朝夕揣摩民间文学(自己) 科学--肯定(对比)
⑵第一部分第二层次(第二至第三节)
观点: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理由:遭遇--思想意识--出身阶层
(因为、为了……因此、于是)(不但如此)
递进 例证 对比
⑶第三部分第三层次(第四节)
观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理由:出场--品性(用行动来表现)
(好比--由远渐近、引人入胜)
4、小结:
⑴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⑵用作品本身作论述的根据 ;
⑶论述的角度选择(同异可比:思想内容--写作技巧)。
5、作业:
①书面:思考和练习一之“1-4”、三;②口头:中午看“武松打虎”录相片断或阅读《水浒传》有关武松打虎部分,思考如果用“武松”为例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能,为什么不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从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写文学评论文章的选材立意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提示:不论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只要它具备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其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他对作品的独到评价,也是作者选定评论点的依据。
5、补充点拨: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很大影响。
二、课后练习
1、完成本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B、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D、读者此时急于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
3、对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确的是:( )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A、作者这是极为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正确。
B、作者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学术界普遍采取这种观点。
D、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作者的观点可备一说,是一家之谈。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特点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2 学习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
3 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
教学设想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 篇章回体小说。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高中学习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水浒》原著。这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对《水浒》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如果学生对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该课前,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水浒》的报告会,或在学习该课前,利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水浒》作简要的介绍。
从《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看,课文的重点十分明确:一是评价人物,二是评价结构。至于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是否准确、精辟,有独创见解,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呈“分―总”式。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逐层剖析,最后归纳的途径,以及师生共同“议”与“评”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概括介绍《水浒》原著的主要内容。
2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水浒》内容简介。
要点提示:
1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基础上,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
2 《水浒》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3 《水浒》在人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4 《水浒》的巨大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第四点上。其他三个方面,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三部分(8段),着重谈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明确《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两大特点。
3 具体分析“叙、析、评”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揣摩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接着,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朝夕揣摩。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
、\pnb0阅读第2至3段,填写下表:讨论:
提示:第一,三个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第二,三个人的鲜明个性是与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读者对三个人表现出的不同感受,实质是对三个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强调: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第一大特点;抓住人物的阶级意识去评价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关键。
三、分析比较。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文中是怎样说明的呢?
提示: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①详写了三人的出场情况(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其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②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说明,注意“;”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至于对这一评述的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了。
不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大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最后归纳;后者是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具体认识《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2 比较林冲与杨志人物安排的不同点。
3 指出本文观点对以后“文学评论”论坛上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阅读概括。
在阅读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那么,“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书中将第7自然段开头两句勾画出来。特别是着重强调:“第一”中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第二”中的:“变化错综”。
二、口述情节。
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别口述“林冲”与“杨志”的情节安排,具体体会《水浒》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点。
三、比较分析。
林冲与杨志在情节排上有何区别?
提示:
林冲: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四、点拨。
主要揭示作者在文中论述《水浒》的观点在文学评论论坛上的影响。
参考意见: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比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指导意义。
五、练习训练。
1 关于〔思考和练习〕中的“一”“二”题,可放在课文分析中结合进行。第“三”题,可在课后完成。
2 阅读下段文字,其中,对这段文字理解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A 这段引述的文字简洁地介绍了林冲的遭遇,具体说明他的落草是被逼的。B 这段文字主要是的揭露高衙内利用权势欺压人民的凶狠嘴脸。
C 这段引述的文字既讲明了林冲几次遭遇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
D 这段文字主要在歌颂鲁达仗义救人,敢作敢为的勇敢精神。
3 《读〈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只举出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这是为什么?
提示:在《水浒》书中,这三个人物是书中的主要人物,而且,这三个人物的经历各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能反映不同阶层人物的思想面貌;其次,文章前后都以这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就能比较全面地介绍每一个人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评论的目的。
[1]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特点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2 学习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
3 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
教学设想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高中学习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水浒》原著。这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对《水浒》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如果学生对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该课前,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水浒》的报告会,或在学习该课前,利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水浒》作简要的介绍。
从《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看,课文的重点十分明确:一是评价人物,二是评价结构。至于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是否准确、精辟,有独创见解,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呈“分―总”式。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逐层剖析,最后归纳的途径,以及师生共同“议”与“评”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概括介绍《水浒》原著的主要内容。
2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水浒》内容简介。
要点提示:
1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基础上,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
2 《水浒》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3 《水浒》在人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4 《水浒》的巨大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第四点上。其他三个方面,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三部分(8段),着重谈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明确《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两大特点。
3 具体分析“叙、析、评”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揣摩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接着,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朝夕揣摩。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 、\pnb0阅读第2至3段,填写下表:
讨论:
提示:第一,三个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第二,三个人的鲜明个性是与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读者对三个人表现出的不同感受,实质是对三个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强调: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第一大特点;抓住人物的阶级意识去评价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关键。
三、分析比较。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文中是怎样说明的呢?
提示: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①详写了三人的出场情况(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其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②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说明,注意“;”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至于对这一评述的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了。
不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大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最后归纳;后者是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具体认识《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2 比较林冲与杨志人物安排的不同点。
3 指出本文观点对以后“文学评论”论坛上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阅读概括。
在阅读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那么,“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书中将第7自然段开头两句勾画出来。特别是着重强调:“第一”中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第二”中的:“变化错综”。
二、口述情节。
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别口述“林冲”与“杨志”的情节安排,具体体会《水浒》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点。
三、比较分析。
林冲与杨志在情节排上有何区别?
提示:
林冲: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四、点拨。
主要揭示作者在文中论述《水浒》的观点在文学评论论坛上的影响。
参考意见: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比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指导意义。
五、练习训练。
1 关于〔思考和练习〕中的“一”“二”题,可放在课文分析中结合进行。第“三”题,可在课后完成。
2 阅读下段文字,其中,对这段文字理解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
教学目的
1 掌握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特点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2 学习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
3 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
教学设想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 篇章回体小说。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高中学习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水浒》原著。这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对《水浒》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如果学生对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该课前,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水浒》的报告会,或在学习该课前,利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水浒》作简要的介绍。
从《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看,课文的重点十分明确:一是评价人物,二是评价结构。至于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是否准确、精辟,有独创见解,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呈“分―总”式。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逐层剖析,最后归纳的途径,以及师生共同“议”与“评”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概括介绍《水浒》原著的主要内容。
2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水浒》内容简介。
要点提示:
1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基础上,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
2 《水浒》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3 《水浒》在人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4 《水浒》的巨大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第四点上。其他三个方面,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三部分(8段),着重谈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 明确《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两大特点。
3 具体分析“叙、析、评”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揣摩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接着,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朝夕揣摩。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
、\pnb0阅读第2至3段,填写下表:讨论:
提示:第一,三个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第二,三个人的鲜明个性是与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读者对三个人表现出的不同感受,实质是对三个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强调: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第一大特点;抓住人物的阶级意识去评价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关键。
三、分析比较。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文中是怎样说明的呢?
提示: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①详写了三人的出场情况(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其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②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说明,注意“;”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至于对这一评述的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了。
不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大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最后归纳;后者是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具体认识《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2 比较林冲与杨志人物安排的不同点。
3 指出本文观点对以后“文学评论”论坛上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阅读概括。
在阅读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那么,“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书中将第7自然段开头两句勾画出来。特别是着重强调:“第一”中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第二”中的:“变化错综”。
二、口述情节。
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别口述“林冲”与“杨志”的情节安排,具体体会《水浒》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点。
三、比较分析。
林冲与杨志在情节排上有何区别?
提示:
林冲: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四、点拨。
主要揭示作者在文中论述《水浒》的观点在文学评论论坛上的影响。
参考意见: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比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一切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指导意义。
★ 教案和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