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启对三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启对三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把课文中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自读故事,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渎课文,勾画、批注

三、理清脉络,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3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5 “祖先”该怎么理解?

6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2 指名读, 生评议.

3 齐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1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2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3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4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5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学生收集整理。

板书设计

长城       不朽诗篇

15、长城和运河

劳动人民的智慧

运河       动人诗篇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3:长城和运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

板书:长城和运河

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正确朗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导读

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出奇景呢?

讲读

比较: A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看见一个奇异的景象。

你觉得长城怎样?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讲读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 )比作( ),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之处,你能说说吗?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长城和运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1《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长城和运河》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 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 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 。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 。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 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 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 (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 学习生字:谱、创、华。

(4) 自由练读。

(5) 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 ,它像 ,又看到了 ,它像 。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篇6: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溃ǎ┣qū折shé()

hán溃ǎqǔ()zhé()

zhē()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篇7: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ɡ曲qū()折shé()

hánɡ()qǔ()zhé()

zhē()

板书设计:

篇8: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篇9: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馐浅こ牵灰惶醮颖钡侥献菹撸?馐蔷┖荚撕印#ò迨椋撼こ?amp;nbsp; 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篇10: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 西起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1、读一读这几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城?(雄伟)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雄伟的?

“像巨龙”――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在你的印象里,“巨龙”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不能说出它的近义词?想不想看看这样的长城?(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简介山海关、嘉峪关。知道山海关与嘉峪关之间的长城有多长吗?怪不得把它称之为――万里长城了。

“不朽”――“不朽”是什么意思?你事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穿插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故事,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不怕困难等。从而很好地了解“不朽”的两层意思。

3、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教完后,感觉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篇11: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预习设计:

1、  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自学生字,划出新词,并给生字组词。

3、  查词典理解:蜿蜒、不朽、奇迹。

4、  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5、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长城和运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熟读课文。

3、课堂习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要求学生跟写:长城

2、读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长城吧――打开书本,看P6插图

3、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知道的长城?学生交流

4、老师补充:我们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有6700千米。看,它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像巨龙一般。听了老师的介绍,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5、再跟老师来写字:运河

6、读词,看,p7,这条闪着光亮的河流就是运河,因为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因此又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

7、提问:关于京杭大运河,你还知道――?

8、老师补充: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47千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

9、现在,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10、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长城和运河,读题

11、这是一首诗歌,共有两个部分。请同学们赶紧捧起书本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

驾驶 谱写  创造――表示动作的.词语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形容词

奇异  奇迹  不朽  ――区分奇异、奇迹

民族  绸带  诗篇  ――注意平翘舌音

山海关 嘉峪关 首都北京 天堂杭州――表示地点的词语

(2)指名读这些词语,并关注同组词语的共同之处

(3)词语来自课文,课文你能读通了吗?分部分读课文,正音。

注意指导诗歌的节奏

注意问句的读法,语调上扬。

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课文内容评价。

(4)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是谁创造了它们?()读到这里,你感到――(自豪)

(5)集体自豪地读课文,培养语感。

三、生字指导,课堂习字。

1、看生字,哪个字比较难记、难写?

2、重点指导“蜒、谱、族”的记法和写法

比较并组词:延(  )  谱(  )  族(  )

蜒(  )  普(  )  旅(  )

3、习字册描红并书写

四、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通过文字、图片了解它们的奇异景象。

3、比较组词,巩固对生字的积累

驾(  ) 朽(  )  篇(  )  绸(  )

架(  ) 巧(  )  遍(  )  周(  )

4、划词,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长城或者运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 谱写 创造 曲折蜿蜒 不朽的诗篇

中华民族 绸带 奇异的景象 人间奇迹 飘落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打开书本,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看得更多)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文章中奇异的景象指的是什么?――长城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连绵起伏――建在崇山峻岭之间,高高低低

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长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依角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从我们张家港到首都北京的路程大约是1105千米,6700千米就等于我们从这道北京三个来回。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

谁来读读这奇异的景象?

你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说这奇异的景象吗?――雄伟、壮丽

(5)引读――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

读懂了这个词,你再读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建在哪儿?用什么建的?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看上去依然怎样?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这一切我们能想象得到吗?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读词。

(6)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自豪地读!

3、朗读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我们读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读出长城的雄伟壮丽,读出自豪之情。

4、齐读。尝试背诵。小黑板出示:

我驾驶着――

一个――

像――

连绵起伏,――

东起――,西到――

万里长城――

是谁――

是――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还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那就是――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运河“奇异”,奇异在哪儿?为什么说它也是个人间奇迹呢?读的时候要像我们学习第一部分一样,抓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引导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4、交流阅读收获:

(1)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绸带――轻柔,秀美

银光闪闪――水清

伸向天边――长。补充:全长1747千米。与我们这到北京的距离1105千米比较,还要长。

(2)动人:有了运河,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与北方的物产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人间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完全靠人工挖掘,同样结合古代那样贫乏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做出这样的工程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自豪地读。

5、齐读此段

6、比较第一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白了这些,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帮助背诵)

7、尝试背诵

三、指导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古往今来,有许多的人去拜访,并写下了它们的奇异景象――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就是不朽的长城。

它像奔腾飞跃、气势蓬勃的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上。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

在明媚的阳光下,远远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没有尽头,在绿树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滚滚滔滔向无边的绿色田野奔腾而去。

大运河像一面明镜,映着两边的绿树、青山、人家。河水晃动着蓝天、白云、船只的倒影,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呀。

2、读读这些句子,再仔细观察我们课本上的插图。你也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或运河吗?

3、学生交流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写一段话在小练笔本上

3、完成课后练习5,语文自习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篇12: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难点:在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的同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或图片)、歌曲《长城长》

一、音乐导入,渲染氛围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长城,你们还记得作者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吗?[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这句话。]

生:(出示)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再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2、我们都知道奇迹是指(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不平凡的业绩。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难能可贵的)。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观看录象走进长城。(播放录象)

二、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学习第一自然段

1、现在,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长城远景图片):如果要为刚才那个短片配上一两句话,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合适?

3、a: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1) 读了这句话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哪个词让你体会最深刻?

(2) 看完了图片后,你一定更明白“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意思了吧?再看一看图中的长城的样子, “蜿蜒盘旋”也不难理解了吧?

(3) 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长城长这一特点的呢?你觉得这样写好吗?好在哪?

(4) 同学们越来越善于思考了。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大家说读得怎样,你能把它的气魄雄伟读出来吗?

过渡:还有哪句话可以做这些图的解说词?

4、b: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长城长)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介绍长城“长”这个特点的?(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个地方。(出示图片:山海关、嘉峪关)

(1) 我们再看看要从山海关到达嘉峪关一共要经过哪些地方?(出示地图)[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2) 现在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长城?(真是气势雄伟……)

(3) 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相信更能把长城的气魄雄伟读出来。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品读词句,品味长城――学习第二自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磐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t望口、射口吧!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c、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资料: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到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达3。1米,重1。5―1。7吨;墙体填满泥土、石块、用夯筑实;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汁掺石灰粘结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出示:据记载,单是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900里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如果将其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 智慧 ” 的结晶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6、小结全段: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五、拓展,激发自豪之情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明白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六、拓展,激发自豪之情:

长城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许多海内外的名人志士都把登上长城作为自己的梦想,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元首曾登上过长城。

1、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位国家领导人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指名读。

出示: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总理拉宾”

2、长城,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七、布置课外选做任务:

篇13: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查阅关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话进行介绍。

4.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5.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理解“人间奇迹”,明白在课文中的所指,明白课文外的一些我国奇迹。

教学准备: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3.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课件显示诗歌: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你们明白“银河、长龙”是指我们祖国的哪两处名胜古迹吗

2.运用课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揭题:〈〈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说说你所明白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4.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这样看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忙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介音母及多音字“曲”“折”“行”。

(3)理解有关词语。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6)交流问题:作者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俯瞰长城和运河。因为只有(,才能(。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学后讨论。(诗歌的每一部分都写了奇迹的名称和特点,然后抒发对奇迹的赞美之情,最后点明奇迹的创造者)

四、仿写练习。

1.观察书上插图,说说你的感想。

2.显示课件,进行仿写练习

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按不同的语序写。)

3.交流练习。

五、布置课堂作业。

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3.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查阅关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话进行介绍。

4.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忆课文的主要资料。

二、朗读感悟,进入诗境:

1.范读,边听边看看诗歌的第1、2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交流,指导朗读好1、2、句。

引读: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2)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如何(很奇异)理解“奇异”,这就应怎样读呢(惊喜的语气:个别读、齐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板书:长城运河

4.长城和运河各有什么特点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5.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

(1)说说长城给你怎样的感觉

(2)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板书:雄伟壮丽)大家一齐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在黑板上画图,帮忙学生理解)

(3)引读:万里长城东起……西到……(课件显示)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样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小组读)你能把写长城特点的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配音朗读、背诵。

6.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1)引读:运河像……(板书:动人秀丽)

(2)课件显示运河图片: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样样从哪个词语能够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3)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述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4)配音朗读、背诵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奇迹)

(1)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2)比较句子:

A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B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在语感上它们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初步认识设问句)读好书上句子A)(板书: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3)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三、品味语言,迁移内化。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2.此刻,你理解为什么要“驾驶着飞机”观察了吧

3.你认为诗里边哪些词语用得个性好,好在何处

4.欣赏录象,激发情感,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

5.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6.我们伟大的祖国仅仅这两大人间奇迹吗你还明白哪些也想用诗歌来赞颂它吗

7.小组合作,完成诗歌仿写:(课件显示)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此刻我的眼前:像(,(,(。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祖先)。

8.总结: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这些奇迹的确值得我们赞扬,然而最值得我们颂扬的是奇迹的创造者们,期望我们此刻学好本领,将来也成为创造奇迹的人!

四、趣味作业,拓展实践。

课件显示:课后选取以下一个或几个作业,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

1.爱读书的你,不妨有感情地读读背背《长城和运河》;

2.爱写作的你,请仿写一段诗歌,赞美课文以外我国的一些“人间奇迹”;

3.爱画画的你,请画一画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设计的你,请收集歌颂祖国山河壮美、人民智慧的短诗,设计一张《祖国颂》小报;

5.爱上网的你,请上网浏览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些古今人间奇迹。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雄伟壮丽动人秀丽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奇迹

篇14: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资料,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明白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透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理解诗歌资料,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明白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明白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资料?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透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此刻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此刻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那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样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样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资料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驾驶谱写不朽创造绸带

曲折蜿蜒嘉峪关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述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透过这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这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必须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狼qū折shé

hánqǔzhé

zhē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就应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述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单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透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篇15: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收集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板书《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二)有感情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出示导纲一]生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3、教读难点诗句。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合作互动

4、展示评价(生读生评价,分男生、女生个人小组齐读分读)

出示朗读展示评价标准

姿势端正大方

声音清楚洪亮

重音明显突出

节奏停顿合理

呼吸配合协调

手势添加自然

语气语调得当

感情表达充分

(三)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出示导纲二对照图片理解诗句,学生总结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教师板书。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1、自读有关资料,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读出民族自豪感,读出爱国热情。)

2、你还明白哪些人间奇迹你想对中华民族祖先说些什么

三、导学归纳: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长城的特点是:

运河的特点是: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雄伟壮丽运河:秀丽动人民族:自豪骄傲

篇16: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述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这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篇17:《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俺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2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局部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 说课稿

“长城和运河”课文分析的教案

长城和运河课堂教学反思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诗歌课文反思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知识点

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1长城和运河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