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信箱》教案(共含1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l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信箱》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交流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案点评: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以学生朗读课文为主,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探究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自排课本剧表演。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会,针对哥哥与妹妹的不同表现,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教学目的:
一.通过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捷地复述文章内容
二.感受娃丽关爱别人的美妙心灵,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小公民
三.细心诵读课文,理清思绪,培育自己读与复述的本领
四.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末了能有情感的诵读课文教学重点:领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一.课前导入:同砚如今是怎么样和你的同伙、亲戚联络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之前人们又是用哪些体例进行联络?(至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末,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2.通读全文,概括主旨
1. 出示题目: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首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事?
2. 在浏览中,碰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效果
3. 搜检浏览效果(回答得好的实时给与表彰)
3.再细心诵读,解决问题
1. 诵读浏览提醒,以后解决提醒中的三个题目:
a. 哥哥、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何拿到了和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甚么?
二.请同砚逐一回答,找出相干段落,分角色诵读(师做适宜的指点诵读)
从中剖析并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惟品质
4.总结全文,谈感受
一.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甚么感受?
三.结合实际:假设是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你会怎样做?
5.课后功课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教学目的: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进程:
1、课前部署
一、要求门生熟读课文,行使自己的法子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二、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用较快的速率读课文。
二、门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三、门生相互讲课文故事。
四、由门生举荐1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老师收拾。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二、浏览思索,商讨如下题目。
(一)1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mm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甚么差别?
(二)mm娃丽为何可以或许拿到跟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mm的态度有何变化?
(三)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以为谁更值得学习?
三、师生对话,商讨上述题目,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别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立异学习
运动要求:门生可以或许是非分明,晓得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有情感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领会她送信的艰苦。
二、与门生商讨两个话题:
(一)用自己的话赞颂娃丽。
(二)你身旁有像娃丽如许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日之后,你将怎么样向娃丽学习呢?
三、老师小结,收场学习运动。
教学目标:
学习用较快地速度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体会娃丽的美好心灵,学习娃丽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娃丽事迹的感人,体会娃丽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封被邮递员投错了地址的信,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信箱》,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的钥匙交给娃丽的?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交流自学提纲里的问题。
(四)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年级语文上册:《信箱》
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二、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活动步骤: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3、学生互相讲课文故事。
4、由学生推荐一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教师整理。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活动步骤:
1、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2、阅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妹妹娃丽为什么能够拿到跟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妹妹的态度有何变化?
(3)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3、师生对话,讨论上述问题,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他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创新学习
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活动步骤:1、学生有感情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体会她送信的艰难。
2、与学生讨论两个话题:
(1)用自己的话赞美娃丽。
(2)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3、教师小结,结束学习活动
三年级语文上册:《信箱》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三年级语文《信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二、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活动步骤: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3、学生互相讲课文故事。
4、由学生推荐一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教师整理。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活动步骤:
1、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2、阅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妹妹娃丽为什么能够拿到跟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妹妹的态度有何变化?
(3)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3、师生对话,讨论上述问题,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他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创新学习
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活动步骤:1、学生有感情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体会她送信的艰难。
2、与学生讨论两个话题:
(1)用自己的话赞美娃丽。
(2)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3、教师小结,结束学习活动
《信箱》优秀教案
一、做游戏,引入新课
1、根据人名来猜这个人是哪个国家的人?
小泉纯一郎 斯托依其科夫 乔治-W-布什 赵向阳(老师的名字)
2、老师板书课文中的三个人的名字,先读读,再猜猜是哪国人?
哥什提亚 娃丽 石铁潘诺夫
师:这三个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特点,学生按自然形成的大组,分五组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要求:
A、把课文内容越读越短,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所学部分的基本内容。
B、画出每个部分的对话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课文情况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第一部分应请几位角色?
生:邮递员、爸爸、哥什提亚、娃丽。
师:那请你安排一下这些角色,来读一读。
(老师根据朗读的情况进行指导,可以读两次)
自评:后面的四个部分,都按照这种形式来朗读课文。用分角色的形式来朗读课文,我认为比较合理,一是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全读课文,教学内容就显得很单调,只读精华部分,这样学生印象深刻。二是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很浓,老师的辅导也很实在,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学习内容。三是学习过程比较幽默有趣,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情趣。
2、用写小标题的形式来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再讨论讨论,看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本组所学内容。
*自评:这可是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要求三年级的小朋友写小标题也许还不难,难就难在用四个字。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并能在小组中共同讨论,一起来“摘”下这个苹果,这样就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挑战。
学生讨论的结果有很多:以下是比较好的一组
一、管好信箱 二、送错信箱 三 、冒雪送信
四、找到信主 五、分管信箱
师:同学们,这可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文章越读越短。这样才能对文章有更清楚的认识。再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五个小标题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自评:这又是知识上的一个难点,能把这么长的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出来可不容易呀。当学生把课文中每个部分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后,很兴奋,这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兴奋点,老师一定要学会抓住这个兴奋点把知识拓宽,挖深。所以,我马上提出要求学生把这五个小标题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而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得到了解决。
四、讨论一个问题
老师出示一个问题:一封送错了的信,哥哥是把它放在台阶上,等邮递员来送走,而妹妹却是冒雪把信送给了信的主人。你认为谁做的好一些,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谈自己的观点。老师做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兄妹俩都做的对,妹妹更好,更负责。通过这一次讨论,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五、写一句话
通过学习课文,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呢?想对娃丽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用一句话写下来。
附:家长的留言
家长A: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孩子们都喜欢听您的课。
家长B: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在轻松快乐中上好了一堂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作了一些尝试:一是引用学生的课外知识,导入主题;二是分组活动,轻松愉快。
家长C:利用做游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来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家长D:在讲解上,轻松、活泼。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问题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增加了学生的知识。
家长E:赵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启发性很强,在家长开放日的教学活动中,既给学生上了一堂知识性很强的课,又给家长上了一堂行动的启蒙课。
家长F:善于引导学生的语文课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能马上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活跃课堂气氛。(希望每堂课都能如此)
反思:这是在家长开放日上的一堂课,来听课的十多位家长都很有感触。所以我把自己设计的过程写下来,指大家批评指正。《信箱》一课是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内容长,对话多,故事简单但很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我针对课文自生的特点,作了合乎学情的处理。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觉得语文课堂还要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充满了情趣。我认为《信箱》一课的设计充满了情趣,学生学得轻松,充实。从课堂的引入,到分角色朗读课文,再从讨论、说课文内容到联系自己谈感想,再到写。整个过程思路清楚,让知识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朗读、读书方法,怎样把课文越读越短等,并且在情感上得到了体验。所以我认为这一堂课的设计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信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洁地复述文章内容。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3.仔细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培养自己读与复述的能力。
4.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最后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同学现在是怎样和你的朋友、亲戚联系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以前人们又是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最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
1.出示问题: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结果。
3.检查阅读结果(回答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三.再仔细朗读,解决问题
1.朗读阅读提示,之后解决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a.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b.娃丽为什么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
c.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2.请同学一一回答,找出相关段落,分角色朗读(师做适合的指导朗读)
从中分析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格。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2.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
3.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信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是怎样和朋友、亲戚保持联系的?(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用社交软件QQ、微博、微信) 在以前人们又是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最多的是写信) 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寄存信件,传递信息的工具)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齐读课题:25、信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较快地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完后,小组合作讨论,请代表发言。
(1)段意合并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爸爸把信箱的钥匙交给了哥什提亚保管;
第二部分:哥什提亚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门外台阶上;
第三部分:娃丽准备出去送信;
第四部分: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
第五部分:娃丽家收到一封感谢信,娃丽和哥什提亚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要素串连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有一天,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投错的信送回主人家,收到了主人的感谢信,结果娃丽和哥哥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一个信箱,把钥匙交给谁保管啊?为什么呢? (哥什提亚,因为他年龄大些。)
3、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 哥哥:原文(课文第二部分第六段)“放在台阶上”理由是“这不是咱们的`信。咱们住在大河沿,信上写的是小河沿。放在台阶上,邮递员来了,会拿走的”。 妹妹娃丽:天快黑了,冒着风雪,亲自去小何沿送信(归纳得出,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板书: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娃丽:急他人之所急 3、娃丽送信的原因是什么?指导朗读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是娃丽准备送信的心理活动,读出娃丽担心、着急的语气。
4、在娃丽送信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在课文中勾画出娃丽送信艰难的句子。(突出表现娃丽的优良品质) 第一处:“风把街道吹得干干净净,街上滑溜溜的。行人都怕摔跤,很小心地走着。天快黑了。” 第二处:“风很大,雪也很大。娃丽踏着雪,很费劲地往前走,在黑暗里找门牌号数。”
(三)深入理解,拓展升华
5、娃丽给石铁潘诺夫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 (第五部分那封感谢信)带去了家人平安的消息,给予人很大的帮助。
6、爸爸最后为什么让哥哥和娃丽轮流管理信箱的钥匙? 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暗示哥哥向娃丽学习。
7、娃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乐于助人、热心肠、心地善良、好公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8、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根据时间,可现场口语交际或课后写作训练)
9、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可是有一位年老的女教师却在信箱里收到一束鲜花。这束花是谁送的呢?这美丽的鲜花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把语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自学课文,明确结构。课件出示问题
(1)娜塔娅为什么要帮助阿姨送信?
(2)娜塔娅为什么要把一束鲜花放在女教师的信箱里?
(引导学生结合这两个问题,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2、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娜塔娅为什么要帮助阿姨送信?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用笔画出来。
(2)“她见女邮递员正在擦额上的汗水”,娜塔娅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对话部分的内容)
(3)用“因为……所以……”说说娜塔娅为什么要帮邮递员阿姨送信。
(4)分角色朗读。
①指导分角色朗读。
②同桌之间练读,然后汇报。
3、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女教师看到信箱里的一束美丽的野花,表情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用笔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娜塔娅为什么要送花给女教师?
(学生找出句子,教师随机出示句子,并指名读句子“她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着呢!”……)
教师归纳:娜塔娅为了不使年老的女教师在星期日因收不到信件而失望,所以跑到郊外的田野上,采来一束野花,放在女教师的信箱里,使这位女教师像其他日子一样充满希望和快乐。
(3)娜塔娅、信件杂志和报纸会给女教师带来什么呢?
(引导学生弄清娜塔娅、报纸杂志信件与希望和快乐的关系。)
(4)课文是怎样写娜塔娅给女教师带来希望和快乐的?
学生读:女教师特别喜欢娜塔娅,因为娜塔娅天天给她带来希望和快乐。
(这句话哪一部分是原因?哪一部分是结果?还可用另外的方式说吗?引导学生弄清句子前后部分的关系,了解前果后因的句式。然后指导朗读句子。)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想一想:你喜欢娜塔娅吗?为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娜塔娅的原因。
五、识字
1、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
六、拓展阅读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明年,也许》。
(1)读读文前提示,明确要求。
(2)自由读。
(3)同桌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4)全班集中汇报,归纳总结。
2、课外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姐姐》。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贝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领悟贝贝的行为和语言,欣赏贝贝如花般美好的心灵,并受到熏陶与感染。
2、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与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3、品味语言,感情朗读部分重点句子,在读中提升情感。
教学重点:
1、深刻领悟贝贝美好心灵,有感情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中贝贝“送”的及花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自由畅谈,揭示课题
1、板书:花(这个字给你什么感觉?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说说你会用什么词?)
2、板书:信箱(当信箱与花联系起来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迸出什么问题?)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课文,题目是——(生读)信箱里的花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上同学们的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读文。
读书要求:读通课文,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A、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读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吧!(简短的评价及正音。)
B、听了你们的朗读,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说一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随机解决刚才课题质疑时同学的问题。了解文中的两件事,板书:送邮件,送花。)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刚才很多同学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文中有个孩子的话和行为也很美,她就是——贝贝(生说)。出示:贝贝的哪些话和行为使你感到佩服?(默读课文,请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2、交流:贝贝的哪些话和行为使你感到佩服?
重点指导
(1)句子:“我跟你一起走,你送一份到这户,我送一份到那户,这样就快多了。”“我不怕累”
A、为什么这儿让你感到佩服?(请生说理由)
B、阿姨和贝贝熟悉吗?是呀,她们只不过是陌生人,大部分陌生人可能就都袖手旁观了,而贝贝却想着帮助阿姨。当阿姨婉言拒绝她说“邮袋太沉”“会累着你”时,贝贝就不帮忙了吗?听了阿姨的话,贝贝怎么想的呢?
C、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贝贝告诉大家,一起来——(读句子)谁再来告诉大家这样的贝贝——(指名读并评价,例:说的多坚决、说的多果断……)
(2)“女教师每天都微笑着迎接贝贝,因为贝贝天天给她送去快乐和希望。”
A、为什么这儿让你感到佩服?
B、随机:哪个词令你感到贝贝的极不简单?
C、想象
(3)“贝贝听了,心想:老师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着呢。她什么都收不到,多失望啊!”
A、为什么这样的贝贝让你佩服?
B、朗读训练: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如果我就是贝贝,我会这样想——(师范读),如果你就是贝贝,你会怎样想——(指名读),把贝贝的心里话一起告诉阿姨,告诉大家——(齐读)
(4)“贝贝穿过大街,跑过小巷,来到郊外。郊外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野花。她采了一大把看的花,有红花、黄花、还有蓝花。”
A、为什么这样的贝贝让你佩服?
B、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C、谁能读出这样急切、充满爱心的贝贝,请你来,再找个同伴一起好吗?(找同伴读——齐读)
(5) “这天,女教师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没有信,也没有报纸,却插着一束美丽的野花。她小心地取下,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脸上。”
A、为什么这让你佩服贝贝?
B、当女教师意外地发现自己信箱里插着一束美丽的野花的时候,她会怎么想?
C、她小心地取下,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脸上时,心里又是怎么想?
D、您能读出老奶奶的惊喜、珍惜与感动吗?轻轻地读读(自由练,再指名读,然后推荐读。)
3、贝贝给邮递员、老教师送来的仅仅是花吗?还送来了什么?(学生板书:帮助、轻松、好心情、爱心、感动、快乐、祝福、牵挂、美丽、享受……)
四、提升主题,拓展
再读句子:“贝贝穿过大街,跑过小巷,来到郊外。郊外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野花。她采了一大把看的花,有红花、黄花、还有蓝花。”(个别读,齐读。)
看着这多姿多彩、美丽芬芳的野花,再想想让我们敬佩着的有爱心、善良、乐于助人的贝贝,你能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鲜花)
五、眷注文本,升华情感
1、学期即将结束,贝贝被推荐为“阳光女孩”评比的候选人,我们都是贝贝的亲友团,我们都支持贝贝。现在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了,如果你是邮递员阿姨或者是年老的女教师,你将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感动评委呢?
邮递员阿姨激动地说: 。
年老的女教师深情地说: 。
2、结课:推荐留在刘老师心中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危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字里行间体会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板书:活泼能干)齐读第一小节(板书:喜欢)
二、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过渡:这么一个又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后来姐姐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1、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板书:没笑脸没歌声)从哪看出来的?(加红两个“再也没有”)指名读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让姐姐发生这样的变化?)
4、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读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过渡:对!是缠足这件事使姐姐失去了笑脸,失去了歌声,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2、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指名读第二小节。
(1)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痛苦流泪)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缠足的痛苦?把它圈出来。
(3)交流“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直往下流”读好圈出的词语,体会姐姐的痛苦。
(4)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样子呢?通过老师介绍、观看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5)你能把姐姐缠足时的痛苦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第二小节
3、看到姐姐这么痛苦,如果你是孙中山,会怎么想?怎么做?
是啊,孙中山当然不愿姐姐受这份罪,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心情怎样?(板书:生气心疼),于是他同妈妈激烈地争吵起来。
课文的3-6自然段写了孙中山与妈妈的争吵,同桌练读对话,要求在读的时候,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提示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读好人物的语言。
(1)孙中山心疼什么?他又生气什么?
出示: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住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2)“还能下田干活吗?”是什么意思?
(3)你能用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来读读孙中山的话吗?指名读
(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孙中山当时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
4、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课文的第4小节。
(1)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呢?
(2)你知道封建社会的妇女为什么要缠小脚吗?
师介绍:缠足之风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从宫廷传入民间,后来缠足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小脚女子成为当时男人择偶的标准,说什么“娶妻要娶小脚妻”。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找个好婆家,做母亲的往往在女儿七、八岁的时候给她缠足。在小脚盛行时期,大脚女子往往被视为没有教养,会被人家耻笑,甚至难以出嫁。
(3)难怪妈妈在说的时候先——叹了口气,你从这声叹气声中读懂了什么?(板书:无可奈何)
(4)谁能把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5、孙中山能接受这种理由吗?
引读,出示: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1)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这里没有提示语,你能给它加个吗?
出示填空:孙中山___________地说:“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2)指名读,体会孙中山的气愤。
6、但妈妈只是说:(引读)
出示:“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妈妈含着的“眼泪”中你读懂了什么?(痛苦、无奈、心痛、对女儿的爱)
(3)这是无奈的眼泪,心疼的眼泪,你能把妈妈的无可奈何读出来吗?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4)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想象: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
她会对姐姐说些什么?
姐姐又会是什么样子?
孙中山听到什么?又想些什么?
屋内妈妈______________,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屋外孙中山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
7、总结:在封建陋习面前,妈妈屈服了,姐姐也不得已屈服了。但孙中山很心疼,很生气,坚决反对。
让我们再一起读2-6小节,老师读提示语部分,男生读孙中山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读出孙中山的心疼,生气、坚决……读出他母亲的无可奈何。
三、学习第七小节
从那以后,(引读)第七小节
(1)看来缠足的陋习不仅伤害了姐姐的身体,更伤害了姐姐的心灵。
(2)(加红“深深地、幼小的”)从“深深地”、“幼小的”,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幼年时受到这件事的打击的程度很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创伤,永远不会忘记。)(板书:刺痛)
四、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破陋习”的决心,我们来看看,后来孙中山有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1、齐读最后一节。板书:革命成功
2、当了大总统的孙中山做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废除”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姐姐缠足的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缠足给中国妇女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相机理解“残害”。他从小立下了志愿。)
3、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喜事呀!让我们来欣喜地齐读这一段。
五、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想到这里,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表达你的心情或想法吧。(出示句式)
2、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想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掌声》(板书掌声)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一摇一晃姿势
默默犹豫忧郁慢吞吞眼圈红红
热烈而持久鼓励勇气微笑
指导学生“落”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让学生用三个读音组词。
2、指导“励”字的书写。
3、指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人公是英子,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体会一下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读1、4自然段找找写英子表现的句子,并和同桌说一说,英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仔细体会以前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汇报:从“早早地来”“最后一个离开”“总是”“默默地”等词语中体会到英子是个自卑忧郁的姑娘。板书:自卑
以前的小英自卑忧郁,让我们带着体会一起读读吧。
幻灯片出示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汇报:从“变”“不在忧郁”“教她跳舞”“游戏说笑”等词语中体会到英子是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姑娘。板书:自信
2、英子由之前的自卑忧郁变成了以后的活泼自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掌声
四、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幻灯片随机出示两次掌声的句子。
1、本文总共出现了两次掌声,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幻灯片出示2、3自然段)生读,谈体会
说说小英的心情:害怕;难过。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立刻、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
此时此刻,英子可能在想些什么?①上去会被同学笑话,不上去会被老师批评。②因为腿有残疾,她肯定是不想上去的,但又不得不上去,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让小英“(犹豫)了。联系上下文,我们终于明白了“犹豫”指的是(生回答)?(拿不定主意)
在犹豫中,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让我们再次走进小英的内心,去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配乐指名读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第一次掌声)。如果你们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次掌声告诉她什么?(要勇敢;要坚强……)这是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是友善的掌声(板书:鼓励友善)如果此时你就那位站在台上的腿有残疾的小姑娘,听到这充满了鼓励,饱含着友善的掌声,你心里会怎样想?
2、第二次掌声(幻灯片出示课文片段)
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小英莫大的鼓励,所以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又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让学生交流)这是同学们对小英的赞美与肯定,是真诚的掌声。(板书:赞美真诚)面对同学们称赞的掌声,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想、又会对大家说什么呢?
过渡:两次热烈的掌声,一次友善的鼓励,一次真诚的赞美,意义不同,却真正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出示(从那以后一段),自由读,想想现在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读出英子的自信来。
五、对比阅读,感情升华
1、现在的英子活泼开朗,让我们再来回顾以前的她,感受她的变化。以前的她成天悲伤难受,所以她(生读);是掌声给了她勇气,从那以后(生读)曾经的她一度自卑忧郁,所以她(齐读);是掌声给了她力量,从那以后(齐读)
小结:这两次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化解了小英内心的阴霾,怪不得小英会永远忘不了那掌声。让我们再次在朗读中去感受掌声的力量吧!
2、今天的学习一定使你,使我,也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对掌声有了更多、更新的理解,(多媒体出示,教师读)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能够唤起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鲜花,能够使人振奋!
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够带来阳光!
孩子们,在你的心目中,掌声还富有哪些特殊的含义呢?相信你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纸写下来。
出示:掌声是,能够()。
掌声是一把崭新的钥匙,能够打开心灵!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够淹没害羞!
掌声是一天闪闪的星星,能够照亮黑夜!
总结: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为自己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生鼓掌)是啊,掌声是鼓励,掌声是赞美,掌声中更包含的是爱。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
六、家庭作业
1、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
2、读了小英的来信,你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写一写,给小英写封回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教材分析
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课文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及认识多音字“挨”;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3、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主动道歉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准备
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录像、实物投影、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文明用语?这些用语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文明礼貌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同学们朝夕相处,你们之间一定发生过录像中的事吧!陈刚和陆叶之间就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识字、读书好方法,互帮互学。
3、集体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三、研读课文,明白事理。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组内交流。
2、再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组内汇总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解决。
4、班内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有意帮助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⑴陈刚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怎样?
⑵讨论: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投影出示两个句子:①“陈刚,说吧,大家都没有怪你。”老师说。②“陈刚,说吧,大家都没有怪你。”老师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句子的不同。)
⑶认真读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当时“我”的心情。
⑷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及心理活动?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我”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来。
6、全班集体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7、教师小结: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文中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在同学们之间发生,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以前,在你身上一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吧!如果有,请你用“对不起了,朋友……”,勇敢地向你的朋友说声“对不起”吧!
《小露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5张小卡片4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猜谜语
(1)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
刚才,小朋友们猜出的雨和雷都是自然现象,老师再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给你们猜:
(3)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那是自然一奇观。(小露珠)
二、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揭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你们的这些问题,徐老师都知道,你们想不想徐老师告诉你们?
请小朋友轻轻地打开课本。
三、自由读课文
1、其实,徐老师并不担心你们能不能回答这几个问题,担心的是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你们知道读书时,应注意什么?
3、你们真会读书,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三点。出示投影:
(1)借助拼音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生字词。
(2)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指第二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刚才,徐老师看了一圈,发现有几位小朋友很会学习,边读边画,很认真,这就是读书的好习惯。
四、检查初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指名读。
2.出示小卡片,指名当小老师检查同学们读词语。
3.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放到了课文里你们还会读吗?
指名分节读课文,老师相机纠正。
五、指导读熟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二句话,指导读。
(3)齐读。
2、读2-4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二段话,指名读
(2)投影出示3、4段话(1)自由读(2)指名读
“早啊,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读3、4自然段
(4)齐读2、3、4自然段。
师:读时注意什么。(段与段之间停顿)
3、引读第5自然段
4、读第六自然段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
(3)投影出示最后一句。你们觉得他(她)读得怎么样?
(4)齐读
5、赛读第七自然段
(1)下面老师想和小朋友们比赛读,看谁课文读得流利
(2)每组选一名参赛
六、教学生字
临、黎、蝴、蝶、秆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很爱动脑筋,一开始向徐老师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我想你们一定能自己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多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本课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游览胜地,它们有的是以种类繁多的游乐设备吸引众多的游客,有的则以绮丽的景观闻名遐尔。我们同学去过哪些自以为较好的地方?它以什么吸引你?是否听说过一处以“大榕树”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2、同学介绍有关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这棵大榕树的课文。(板书: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指什么?
大榕树和天堂有什么关系?
二、各自读文,思考:
①、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②、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找出有关语句。
③、每次看后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 ”划出语句。
1、相互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学习(1―4)小节
1、指名读1―4小节,思考:写了什么?
投影显示句子: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品一品:哪些词用得好?
“拨”、“移”让人感觉船行驶轻快,与下文的“没有一点波浪”相呼应。
“声音像乐曲”写出了心情的愉快。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1、写出反义词
热闹( ) 茂盛( ) 不可计数( )
2、选词填空
似乎 几乎
他高兴得( )要跳起来了。
(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陆续 继续
我们( )跳上一只船。
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灿烂的( ) 茂盛的( ) 翠绿的( )
平静的( ) 美丽的( ) 热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