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离》教案(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遇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习引导: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因素。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而冯至《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这首《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语句透视:
1、语句: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视: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2、语句: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透视: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3、语句: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视: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片段扫描:
1、片段一: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2、片段二: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文章赏析:
1、友疽常青人生不老。
这首诗是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电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
2、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叫、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艨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4、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的结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abbacddcefgefg”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
练习指要:
1、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审题提示: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色。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2、《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人了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对最后一节的感悟。
审题提示: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
答题要点: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冯至说,里尔克“使我‘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风雪,享受阳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勇敢地立于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怕后边没有夏天来到。”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基础巩固:
1、结合全诗赏析下列诗句。
①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妈?为什么?)
②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诗人说“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诗人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第二节“承”,第三节“转”,写,第四节“合”,强调,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了真挚的友情的?
4、诗中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的句子是
5、试选择一个角度,对下列这节诗作简要的点评。(50字以内)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诗。
教学目标:
1.分析几首歌词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2.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3.学会诗歌比较阅读,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表现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专题我们在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友情,感悟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道不尽的情。在我们古诗中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
友谊是一个人类的话题,在外国诗歌园地里同样有许多对友谊的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歌颂友谊的歌词,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罗伯特彭斯的《旧日时光》、美国作家朗费罗的《箭与歌》、中国作家冯至的《别离》。
二.诵读研究
1.学生自读歌词,选择一首独特感悟的歌词进行品读。
……
教师有意识地分几个同学朗读这三首歌词。
……
2.听诗歌朗读音频,体会诗歌对友谊内涵的不同诠释。
提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不同的作家或读者对友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复诵读这几首歌词,说说他们分别表现了友谊的哪些不同的内涵,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
《旧日的时光》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主要诗句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主要诗句有: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主要诗句有: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3.学生再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三.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三首歌词揭示的友谊不同的内涵,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找找每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友谊的。
……
《旧日的时光》: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一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时自然,作者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为主体,朴实清新,情感浓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特别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一句反复咏叹还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第三四节,诗人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与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饿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以及经历磨难考验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没有使友情黯然失色。
《箭与歌》:运用“箭”与“歌”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特别是最后一节: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四句诗可谓画龙点睛,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刻画出“别离的场景”。
但最后一节却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他表达了这样的内在情绪: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内容很具有哲理的光辉。
四.学生再次朗读三首诗歌。
五.小结
对友谊,我们人类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孤独如“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痴迷如“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豁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认为:友谊不仅是相聚时的互相扶持,更是别离后的互相勉励。
六.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73页1-6;17-18。
美文赏读《高山流水》。
别离
别离,是往门外走的那一刻突然涌上的心痛鼻酸,是掩上门时的不敢回头,怕那不争气的眼泪掉下来被年迈的父母瞅见;
是拖着行李箱一步一回望,踟蹰着不愿双腿迈前;
是一路上紧锁在眉头里的忧伤内疚,依依不舍的欲走还留;
是身旁站台上男人紧搂着幼子时泛红的眼眶;
是女人依依不舍的眼神和双颊流下的无声的泪;
是那一家三口驱车离开村头时车轮卷起的尘土飞扬,越来越远的村庄;
是瑟瑟寒风中,后视镜里渐渐变小的一双佝偻的身影和那一直高举着的苍老的手臂;
是一个孩子在远去打工的父亲踏上车厢的刹那间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爸爸你别走,别走……”
别离,就是这样让人难舍难分,令人心碎。
别离,是一首悲伤的`歌儿。有短暂的分别也有一世的分离。人人都会吟唱着走过四季走过一生。
人们喜相聚伤别离。可是没有了别离人生又怎会完整。就像鸟儿长大了就会离开鸟巢,展翅高飞;小河里的鱼儿大了就会游向远方的江海。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从古到今,几多少年怀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迈情怀,不顾劝阻,不畏艰难,跋山涉水,翻过高山去探寻曾想象了无数遍的大山另一边的风景,那个少年的梦。即使“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使孤身一人、环境陌生;即使四处碰壁、头破血流,也无所畏惧,绝不回头。
别离,是人生成长的必然经历。没有别离、没有孤独、没有经历过人生路上的种种磨难,又怎会感知家的温暖父母的教诲、恩情和深爱,又怎会长大后像大雁般南归,记得回家给父母尽孝拜年。
别离伤,伤别离,别离也是一首诗,充满着伤感也充满着希冀,它写着思念和考验、回忆和珍惜、等待和期盼、拼搏和奋斗,更写着幸福和美好的明天。
带着怀想和希望离去,带着收获和喜悦相逢。有别离才会有相聚!
六月的花是哭着开的,一颗颗晶莹的珠,一滴滴无声的泪。因着回忆录,因着互别离。然而最终的最终也没能滑出瞳眸。只是在桃红的花瓣中辗转流离。因着风儿投身天际,唯有心底还泛着涩意。
犹记得那年,芳草凄凄,桃红满地,也是一个青莲轻舞的时季。我们在一片诗意的场地里相聚。不问出处,谈天说地。
你言冬日静美,我道春红秀丽;你梦明曲之幻,我痴唐诗之奇;你怜红梅独秀,我爱碧莲千里。话不投机,志不相倚,琴瑟音律却出奇的飘逸。
一缕风生,脑海泛起涟漪,泪眼迷离。思烟袅袅剪不断的回忆,杨柳依依理不顺的思绪,至此沉寂,心海无涯,隐于幽地。
桃花谢了春红,枯蝶依然傲立。只为光阴无悔,只因时移世易。来年风起,春红接替悲泣。
明天就是回校的日子,今天我就要启程。
我坐在靠近奶奶的床沿上,静静地看着奶奶。奶奶患着重病,安详地卧在床上,只静静地看我。耳畔不断传来爷爷在厨房忙碌的声音。阳光透过玻璃送来一份光亮与温馨,四周异常静谧,甚至没有麻雀的聒噪,我守着这份宁静,任时间飞逝。
奶奶伸出颤抖的右手,稳稳地搭在我的手背上,我感到平素硬梆梆的茧子现在竟似乎轻软了。奶奶终究是舍不得我的。她似乎知道这次的别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或许一两个月,或许半年,或许……直到永远……
奶奶的手紧紧地攥着我的手,时间在此刻仿佛要亘古地持续在这一点。我清楚地感觉到她内心的温情被离别的怅惘渐渐带走,她的痛苦积蓄在内心却又无法露于言表,于是只深深地望着我,攥着我。幽深而凝重的眸子中满是伤心与苦楚,眼中混浊的老泪在流转。而我,也只能深深地望她。奶奶的目光更深远更慈爱,仿佛是一根极细极柔的绳子,轻轻地扣在远行的风筝上,为他导航,助他飞翔……
她一直紧闭的嘴唇微微开启,但吐出的只言片语却那么的模糊不清。我深深地望着她,轻轻拭去溢出的泪滴,坚定的说:“我一定努力,您放心吧!”她的头微微点了点,似乎很放心,很满足。我透过微开的门和半启的窗,看着袅袅升起的炊烟,我知道中午到了,离别的时刻快到了。
泪水再次无声的滑落。没有一次别离让我如此悲伤,没有一次别离让我这般痛彻心扉,没有一次别离让我如此刻骨铭心。
别离,化成我远行的背囊,沉甸甸的……
别离――分别与离开,亦或者――不要离开。 ――题记
酸涩的夏天,离别的风吹刮着整个校园,苦涩的泪水流下,泪眼朦胧中还依稀望见学校的操场,那是我们曾经哭过,笑过,疯过,闹过的地方。
记得小学六年级临近小考时,我们都无暇复习,而是忙着去给同学写同学录,都尽量用自己最漂亮的字迹,最棒的文笔和最真挚的感情给同学写上一则赠言,在赠言的末尾总是写上一句“常联系”,都是希望我们都能够记住彼此共同玩耍的曾经。记住自己在小学时这段最天真无邪的时光里的傻事,一起疯过笑过的事情,一起哭过怨过的事情……
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的别离。幼儿园升小学时的别离我们还小,根本就不记事,所以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小学六年级时的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小半个大人了,正好是一个生肖的轮回,我们长大了。
寒窗苦读十二年,有一半的时光是在小学里度过的,而且小学的我们还很稚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浓浓烈烈的朋友情怀。那是我们一生都忘不了的纯真时光,所以,在小学六年的别离中,是蕴含了多少的泪水!
照毕业照的那天,阳光正烈,金色的光辉斜斜的射在我们身上,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映出一片金灿灿的光亮,强烈的太阳光晃得我们的眼睛有些失神,有些承受不住的同学泪花潸潸落下,却故作坚强的说是太阳光太强烈了,其实我们都心照不宣。
五月的雨,无静止的`悲伤。六月的花,毕业礼的奢华。这些感染着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边环绕着。灵魂的躯壳,变得沉重了。多想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静静的享受这时光!
当秋风飒凉,以轻盈的身姿划过灰蒙蒙的天际,纵身跃入山林,给整座秋山染上了淡淡的黄褐色,更显几分哀凄时,我们踏入了中学的校园,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学习,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们并没有食言,我们依旧像当初一样偶尔聚聚会,玩一玩,但是我们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这样才算善待生命,不负年华。
六月毕业季奏响毕业进行曲,让青春化作跳跃的音符,让智慧化作飘逸的舞曲,让活力化作生命的乐章,让祝福化作美好的前奏,奏响生命的赞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秋风清,秋月,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毕业会上,老班涕诵了这首词。泪光朦胧矣我双眼,此时此刻有几许离别聚于心?
曾记否?那绿肥红瘦。 灯下一缕银则之明,吾知其子之多少心血凝矣。窗外竹影婆娑,其宜记之?汝为比日起得早者,当第一缕晨辉照进校园,君已在教室待我。当缀满天星,君又伴着星光行。是晨辉,是浸白君之鬓;为吾子之身劳矣。为我将就场时,校园里恰芳草萋萋;为我谢君声珍重,落红已化春泥枝。我记,是化春泥之落红,使其草萋萋。 曾记否?那灯火阑珊人不寐。 灯光彻照四壁,我知此灯光中凝为日之事。每观此温馨之灯光,心中便有丝丝暖意流遍身。此灯光如母之目在切之视。教室之门轻轻开也,教室里作了子春风之语,“真不听,看,皆数也,速去休!明日又上书?!”生皆不敢言,出教室。“啪”!舍之灯灭,廊作轻之履声。吾知当同入梦乡时,必是今夜无眠,明日那佳之堂即公昨夜勤耕耘之证。夜蒙蒙,灯火阑珊,今夜我定无眠。 曾记否?那雨急风聚。 适犹骄阳如火,则天遽虑。一阵风过,若以下午刮尽矣,一似夜矣,教室灯起。雨随风至矣,虽不比,而甚大,打在窗上,啪啪响。“万别来,夫子!君不来书,即我之至意矣!“我在心默祷而。门,开之。君去入,以灰头土脸喻君一为不过。发非常之民,更七扭八散。身上一层灰,或地落上了雨,泥泞一片。君知之乎?我当时皆欲哭。可下而没事人也,一挥手,“上书!”管之雨急风聚,教室内惟君朗朗之语。 所有之事!我岂忘?我等知,此积中凝矣君谓我无私之爱也! “长相思兮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初莫知何。”泪光中君深读。吾知,三年之师生情,皆聚于此词中。
我们种下棵棵菩提,浇灌以初露的新茶,只为在今生坐以莲花,寻访红尘万丈中的彼岸。此生可抵达,已是不胜的感激。
前生今世未来,都在三生石上刻下寥寥篆迹。曾经的我们,苦苦修炼了多少个五百年,才得以和今世的朋友写一段因缘。一路走来,我们把悲伤化作菩提叶,踩着二月的风,三月的雨,四月的新绿和五月的芳香,踏寻千年前曾走过的足迹。把心声开成六月的花,把思念刻成七月的繁茂,向八月清怡可人的桂花香遁去了。人海中只一个回眸,已耗尽了数百个岁月的祈求,亲爱的朋友啊,当你在奈何桥前喝下孟婆汤之时,一定不要忘记,看清这块美丽石头上刻下的生生世世的痕迹,那将是我们永远的共同记忆。
不要再为今日的别离哭泣,虽然流泪也是种忧伤的美丽,但是你可知道,今日离别只为了他日再聚。挥挥衣袖,连一片彩云都无法带走,怎么会带走在石上刻了千万年的铭心的印记。若别离,再重逢,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多么深刻的喜悦,是多么饱满的情谊。纵有万般不舍,可前世的我们在佛前许下过的心愿,在今生总会偿还,只是需要静静等待。花落花开,细数流年,轻吟岁月。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前生今世的缘分深信不疑。我想,是爱上了曼珠沙华的妖艳与动人心魄的美丽,还有那段凄凉的注定悲惨的深情。把缘分当作不变的信仰,一日日的岁月经年,都静静沉淀、沉淀,直到析出了三千年前,曾相识的每个人的脸。只是灰飞烟灭的瞬间,就用尽毕生的爱,化作横亘的银河,囚禁一世的秘密。即使是茫茫人海中的陌生人,嘴角翘起的微笑,也足以让我感动,那是在蒲叶上卧求几百日的微微牵动。我开始寻访,红尘之中最深刻的记忆。也许,窗外点水的蜻蜓,就是前生的前生,那个最爱我的人。也许,一朵百合花的瓣,就是曾经携手的闺蜜。也许……无数种可能,我愿意,一一寻找。
虽未经历过太深刻的离别,但我相信,所有别离,只为他日的再聚。虽然,我不敢笃定,若别离,会止住泪水,但心底,总会有美丽的期许。
因为……
别离,即为相聚。
时间总是会带走一些美好的东西,但他也把回忆一点一点整理成精美的相册。每一次重新打开这相册,有气愤,有伤心,有快乐,有无奈,有怨恨……
记忆又回到了去年那个火辣的6月,每一年的这天都会有一届毕业的同学在自己的教室惺惺相惜,久久不愿离去。在这个别离正如火如荼展开的季节,我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一定不会掉眼泪,一定会平常的度过这一天,可我终于还是错了,还是忍不住把头埋在两袖之间。
我记得那一天往年的同学全都请我们去留念,在平常的话他们是连招呼都不舍得打一下的,但终究还是没有去,因为班主任已经发话不准去,自然我是不会违背他的话的,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但遗憾是不会少的,毕竟这是最后一次了。
那时候再也不是同学录满天飞的时代了,但却感觉少了些什么。于是找了些要好的朋友在本子上写下对我说的话。其中梦写的话每次我看见都会在心里有感动又好笑:你说你哟,啥事不留人你干啥。想想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我去干点小事,一转眼就不见你的人了。你说你干啥事不能告诉我一声?以后可别这样了,谁会向我这么大方,你说呢?再说,你以后也该改改你这个粗心大意的毛病了,你为这也吃了不少亏了,这样你以后高考的时候会后悔的!现在回想,一切都在眼前飘过,我拼命地留却留不住,只留一声空叹!自嘲从前!
叶静静飘,飘落窗前,就像从前一起玩笑时。如果能够回到从前,但愿能够多珍惜一点。那一天没有多少话语,有的只是深情回忆。记得,走的时候剩下的班费全都买了一些小东西留做纪念,我还占了一个小便宜,多问班长要了一个东西,他却只是憨厚的笑了一笑,没再计较。我也在笑,不过是苦笑!
“有一把雨伞撑了很久,雨停还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种友情,希望到永远,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心底保留。”早已忘记是谁说的这句话,但是这内容却被我时刻记着,不曾忘却。
夕阳西斜,万缕金光余晖照在一片萧索的树枝上。放眼望去,又想起何时我们会再见?那一天还会远吗?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和我,分别是明天的路,思念也火火,心是永远的琴弦,弹出相逢之欣欣然!
小编寄语:朋友就像片片拼图,结合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见了一片,就永远都不会完整,人间最珍贵是友情。没有友情,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很不一样。没有朋友我们将失去一个好的伴侣。
当李雨推着她的行李箱面无表情地推开我们宿舍的红木门时,当李雨用淡漠的眼光轻轻地扫过我们七个人头顶时,当李雨一字未说在我们诧异的眼光中放上行李走人时――我们就一致认为她不太好相处。
我们的初次相见,算起来离今天已经有三年了。她性子比较冷,总喜欢一人独来独往,几乎整个教室冷眼相待她时,我轻轻地把左手放在她的右肩,对她友好地说出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话语: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你愿意的话。她依旧用那双不近世事的眼光安静地看着我。只不过这眼睛中却多了一份诧异与欣喜。她总喜欢一个人思考许多问题……她也曾会意地对我说过:知道镜子的反光折射原理吗?若你是镜子,在你这里我总能看到最美最亮的自己,我们会是一辈子的知己……是的,这是肯定句,不是疑问句。我和李雨经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探讨梦想。虽然,几乎所有人反对我与她的来往。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可转眼已各奔东西……”想起来胡夏的《同桌的你》。时间过得真快呵。报考学校那天,她选了我永远也触摸不到的学校。最后一次相见,她穿着一身淡紫色的裙子,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似紫丁香般的姑娘,有着不一样的忧愁与芬芳,一个似紫丁香般的姑娘,独自一人走在小巷上……“再见!我会去找你,你也要好好努力,我真希望我们再见时,你依旧是那么出色……”她忍着泪水对我说。她转身的瞬间,我愣住了。定定地望着她盛满泪水的眼睛,望着她忍着哭腔颤抖的嘴唇,望着她脸上的无奈与忧伤。仿佛一瞬间都在这时静止了。停止了时间,停止了念想。当景物又摇曳在我的视野中,我才发现她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烙印。那一瞬间,我仿佛懂她的一切,懂她的心酸,懂她的孤独,懂她强装的坚强,懂她冰冷的外表下一颗柔软的心……
所谓的坚强只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着哭泣的肩膀。依旧清晰地记得,分离那一刻她脸上的无奈与心酸和临近崩溃的伪装。我们会是一辈子的知己,即使――分离了也不例外。
我们分离在“勿忘我”盛开的时节,它代表着朋友间纯洁的友谊,象征着永恒。那一年,我们不过十二三。
必修五语文《别离》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学法建议】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应从意象入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
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费尔巴哈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哥尔斯
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③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真挚的友情的?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生耘耕()晤面()轮替()
2、“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诗共四个小节:
第一节先具体描写“ ”,诗人感到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两半。于是,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但是,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节承上把别离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第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
第四节,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只要怀着感恩的心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那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2、艺术特色
(1)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
(2)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 ”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
三、问题探讨
1、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为什么?
2、这首诗是一首“沉思的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请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
《别离》
预习思考
1、“招手”、“辽阔”、 “工作”、“相逢”
2、诗中指出友情是朋友之间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
3、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象,讴歌了真挚的友情。
一、自学评价
1、jiàng yún wù lún
2、诗人是借这个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二、文本研习(此中答案仅供参考,大意对即可)
1、“招手” “降生”
2、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招手”
三、问题探讨
1、参考意见:
诗人的这种奇想,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
2、参考意见: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表达的是幽眇迷离的人生感悟。写的是别离,又不仅仅是别离。因而,不能强求统一。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
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别离》备课参考
〖语句透视〗
[语句]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视]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语句]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透视]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语句]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视]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片段扫描〗
片段一: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片段二: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文章赏析〗
友疽常青人生不老
这首诗是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电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
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叫、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
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艨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的结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abba cddc efg efg”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
〖练习指要〗
1、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审题提示]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色。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2、《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人了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对最后一节的感悟。
[审题提示]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
[答题要点]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冯至说,里尔克“使我‘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风雪,享受阳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勇敢地立于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怕后边没有夏天来到。”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基础巩固】
1、结合全诗赏析下列诗句。
①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妈?为什么?)
②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诗人说“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诗人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第二节“承”,,第三节“转”,写,第四节“合”,强调
,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了真挚的友情的?
4、诗中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的句子是
5、试选择一个角度,对下列这节诗作简要的点评。(50字以内)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6、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
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诗。
《别离》赏析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我终于还是坐上了北方的火车,夏季潮热,水汽氤氲,我在人挤人的车厢里几乎要透不过气来。窗外的风景一变再变,从我熟悉的绿树绿草,变成我没见过的北方植物,我从最初的新奇到现在的麻木。
火车还在走,在这最接近梦想的地方。
作为南方小镇土生土长的姑娘,我却意外地向往北方的世界,冰雪,暖气,风筝,似乎都是天外来客。我永远会记住第一次见到雪的憧憬欣喜,我捧着那颗小雪花,它却很快融化在我手上,我愣了神。
大约就是那时立下了要去北方的志向吧,年幼的我说,我想打雪仗,我想看雪。
我说,北方,我来了,再见了,家乡。
别离,再见,重逢。
下了火车的我忽然无所适从,但对新生活的的憧憬又瞬间淹没了我。
★ 别离日记
★ 别离的作文
★ 别离优美诗歌
★ 别离渲染离别随笔
★ 别离不舍的诗句
★ 五年级别离的作文
★ 最苦的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