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音乐教育小班教案范文(共含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超值午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洗澡
活动目标:
1、在亲子间的身体接触与情感交流中,共同分享参与亲子音乐活动的乐趣。
2、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展示自己,能初步伴随音乐,自主地用动作与歌声表现生活中洗澡的过程,尝试听音乐合拍地动作。
活动准备:
1、激发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的愿望,愿意在集体前大胆表现
2、本次活动前,家长和孩子已玩过《过山洞》的音乐游戏
活动过程:
一、亲子随音乐做各种动作自由入场
二、亲子互动,共玩音乐游戏《过山洞》
1、引导 幼儿和家长自由表现“山洞”并随音乐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过山洞。
2、指导幼儿和家长认真倾听音乐,当音乐停止时,保持动作不变。
三、以亲子互动形式,引导亲子感受并尝试用动作表现洗澡的过程
1、引导亲子讨论洗澡的过程:我们来玩一个洗澡的游戏,这个游戏是有音乐的,想想我们平时是怎么洗澡的?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吧。
2、根据讨论情况,引导亲子伴随音乐自主地相互用动作表现洗澡的过程。
3、根据亲子表现,引导个别亲子将有节奏地洗澡的动作展示给大家,由大家一起来学习
4、伴随音乐,引导亲子共同体验有节奏地相互洗澡的乐趣。
5、教师配上歌词,和一幼儿共同体验边唱边随音乐有节奏地来洗澡。
6、亲子共同体验边唱边随音乐有节奏地来洗澡的乐趣
7、引导亲子随音乐有节奏地相互欢乐地抚触和按摩
四、活动延伸:引导亲子去户外玩游戏《过山洞》;请妈妈做山洞,宝宝和爸爸来过山洞;请爸爸做山洞,妈妈和宝宝来过山洞。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一个大苹果
活动准备:
大苹果1个、小朋友、各种水果的贴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拉!都有哪些果子呢?”
小结: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拉,有红彤彤的苹果,有黄澄澄的生梨,有紫色的葡萄,还有桔黄色的桔子,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二、理解儿歌
1、学念儿歌第一、二句。(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有爱我)
出示小口袋(装有大苹果一个)请幼儿猜一猜、摸一摸口袋内是什么?
出示苹果
小结:苹果是圆圆的的,摸上去很光滑,上面有个柄,下面有个小小的坑。
“你们说对了,我是一个大苹果。你们喜欢我们吗?”
2、学念儿歌第三、四句。(出示小朋友)
“小朋友们都爱我,瞧,军军也喜欢我,伸出小手想碰我,哎呀!别碰我。”
提问:“大苹果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快帮军军想想办法吧!
小结:小朋友要讲卫生,吃东西以前先要洗洗手,这样食物开心,小朋友的身体也健康啦!”
过渡“大苹果听到我们小朋友都是讲卫生的好宝宝,高兴地念起了儿歌,你们想听吗?”
3、完整欣赏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
“我们一起来念念大苹果的儿歌吧!”
4、请幼儿做做大苹果的样子,表演儿歌。
三、尝试仿编儿歌
1、学习仿编儿歌。
提问:“你们除了喜欢大苹果,还喜欢哪些好吃的东西?今天,大苹果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呢,你们看:(出示水果贴绒)
2、请个别幼儿为手里拿的好吃的东西编儿歌。“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快上来选一个吧。”
3、集体仿编儿歌。
游戏目标:
1、有兴趣邀请同伴一起舞蹈,体验共同表演的乐趣。
2、知道“拜年”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个习俗。
游戏准备:活动前学唱歌曲、音乐磁带
游戏过程:
邀请舞:恭喜恭喜
1-2小节:双手叉腰后踢跳,最后一拍左腿半蹲,右腿勾脚前点地。
2-4小节:同上,(换脚)找到朋友。
5-8小节:做敲门状。
9-10小节:问候(是谁,是我)
11-14小节:做恭喜状,嘴里念贺词。
小班音乐教案:找朋友
活动目标:
1 较熟练地演唱歌曲。
2 初步能根据歌曲内容学跳舞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大家一起跳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片
活动过程:
1.在《好朋友》音乐伴奏下边唱边按节拍走进活动室。
2.问答对唱《在哪里?》,幼儿根据老师唱的内容,用歌声唱出。(半度上升)。
1 2 3 4 5 6 5 | 3 2 1— ||
我的朋友 在哪里?在 这里。
3.新授舞蹈《找朋友》
(1) 听前奏回忆名称。
(2) 复习歌曲。
(3) 老师边唱边表演两遍,让幼儿掌握舞蹈的顺序。
老师问:唱到哪一句时要找到朋友?怎样让别人知道你找到朋友了?找到朋友怎么办?(介绍自己)教师根据回答的内容出示图片,边讲解指图片唱一遍。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中重音的情趣。
2、用快速反映练习的方式使幼儿进一步地把握音乐的结构。
3、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努力确保反应准时正确,在高度紧张和兴奋的条件下有克制地演奏,不使乐器发出难听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哑铃、圆舞板、铃鼓等若干。
2、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在《拨弦》的音乐声中,做“聪明小孩笨老狼”的游戏进活动室。
二、幼儿和教师一起跟随音乐玩“快速反应”游戏。
1、出示图谱,用幼儿创编的声音为曲子伴奏一次。
2、幼儿和教师一起跟随音乐玩“快速反应”游戏两遍。
⑴重音处击掌,其他地方用双手食指轻轻点动(屈老师 www.qulaoshi.com)。
⑵“双手向内靠拢”作为信号。
三、教师戴上头饰扮演大灰狼,来指挥幼儿进行演奏。
1、教师戴上头饰扮演大灰狼,来指挥幼儿进行“快速反应”的游戏。
2、幼儿拿乐器,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两遍。
四、加深难度,教师可采用“假装”走向某个声部,到后来又走向某个声部。
五、幼儿交换乐器,体验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快乐。
六、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大灰狼”进行指挥。
七、在音乐声中,幼儿跟着“大灰狼”到姥姥家去。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在农场里
名称:在农场里
目标:
1、能看着图形节奏卡大胆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动物。
2、愿意和大家一起游戏,体会音乐活动的乐趣。
准备:动物节奏图形卡、动物脚印贴纸、FLASH动画、录音机、磁带。
重点:大胆表演
难点:按音乐节奏唱歌和跳舞
过程:
一、出示小动物图形卡,激发幼儿模仿兴趣。
1、出示小猪:“小猪怎样叫?”
2、老师放FLASH,幼儿欣赏。
3、模仿小猪叫的声音表演动作。
二、幼儿自由选择其他喜欢的动物,进行表演。
1、自由选择,表演叫声。
2、请个别表演。
3、集体学习。
4、出示动物图卡,按图卡模仿动物的叫声。
三、踩动物脚步节奏。
1、选择喜欢的动物胸饰。
2、找到动物脚印,随音乐节奏踩脚印。
3、教师指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4、教师简单小结。
1
【活动设计】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大公鸡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唱与默唱交替的方法演唱歌曲。
2.激发幼儿爱护、喜欢大公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
2.钢琴。
活动过程:
一.复习部分。
1.复习歌曲《丁冬小门铃》。
2.引导幼儿唱出迎接客人和做客愉快地心情。
3.进行简单地歌表演,重点提醒幼儿左手动作。
二.学习歌曲《大公鸡》。
1.欣赏歌曲第一遍,听听歌曲的旋律怎样?
2.学习按歌曲的节奏用左手打拍子。
3.学唱歌曲《大公鸡》,边唱边拍手。
4.分小组继续学习对唱歌曲,如一组唱“大公鸡”。另一组唱“穿花衣”。
5.启发幼儿把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处理为默唱,并用拍手表现。
6.启发幼儿把每一乐句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处理为默唱。
平时每当孩子听音乐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开心,快乐。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使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去。本活动音乐简单,内容浅显生动,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拍一拍、动一动、玩一玩,在游戏中使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我想音乐欣赏正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乐曲内容,感受乐曲欢快的气氛。
2、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节奏感,能按节奏一下一下的拍出来和表演动作。
3、体验音乐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吓了一跳》PPT及循环音乐,纸箱搭建的门,充气榔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引出今天的主活动。
二、熟悉、了解乐曲。
1、师:“刚才的儿歌里都有谁呀?”“今天,这两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班,想不想知道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请幼儿分段欣赏动画片。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了解故事情节。
师:“小猫在什么地方?谁来猜猜它想干什么呢?”“老鼠洞里的小老鼠知道了猫来吃它们会做些什么呢?”“猫咪得到了什么惩罚?”“小老鼠们高兴吗,他们高兴的在干什么呢?”
3、完整的欣赏一遍。(第二遍音乐)边欣赏边出示图片。
教师讲述音乐故事情节:第一段音乐是猫咪在走路,走着走着肚子饿了,想去捉老鼠吃。哎呀,小老鼠真危险啊!听,“嘭”的一声。勇敢的小老鼠拿起了锤子向猫砸去,猫被砸晕了。第二段音乐(qulaoshi幼儿教育 www.qulaoshi.com)音乐是小老鼠们开心的在庆祝,高兴的在唱歌跳舞呢。
三、音乐游戏。
1、师:“下面请小朋友坐着来扮演小猫和小老鼠,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把手放在腿上时,你们拍腿当作小猫咪在走路。猫咪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来走一走,我们轻一点不要让老鼠听到了。‘啪’(拍手一下)哎呀!猫咪被老鼠发现了,我们一起来把猫咪砸晕。小老鼠们真高兴,我们一起来拍拍肩。”
2、跟音乐拍打声势。师:“好了听,猫咪来了。”(第三遍音乐)
四、表演音乐。
1、请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演猫咪走路、砸晕的样子和小老鼠们高兴跳舞的样子。(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2、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表演。(第四遍音乐)
3、在情景中表演。(走到老鼠洞前)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老鼠的家,我请小朋友来表演勇敢的老鼠,馋嘴的猫咪,和跳舞的小老鼠们。(第五、六遍音乐,让幼儿在音乐表演的欢快气氛中,真正体验吓一跳的感觉。)
五、知识的学习。
“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今天我们听的这首音乐的名字叫《惊愕进行曲》,它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海顿的作品,记住了吗?”再次问幼儿音乐的名字。(表扬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节奏,能跟随音乐有节奏的走路。
2.探索身体各部分可以“碰碰”的部位,并将其应用到音乐游戏中。
3.通过和同伴玩“碰一碰”的游戏,感受音乐游戏中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毛绒狗熊一个,音乐,图谱,人手一份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笨笨熊,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告诉你们哦,笨笨熊家要开一个“碰碰舞会”,你们想去参加吗?
二、熟悉音乐,玩音乐游戏。
教师:谁知道什么是“碰碰舞会”?(在舞会上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小身体相互碰一碰)身体的哪些地方可以碰一碰?幼儿说一说(一)熟悉音乐第二段,玩碰一碰的游戏。
1.个别提问:原来我们的小身体有这么多可以碰的地方,那你现在想碰碰身体的什么地方?好的,和你旁边的好朋友碰一碰。我们也来试一试。
2.好玩吗?我们现在来听着音乐在座位上和好朋友一起玩碰一碰的游戏。
3.换别的地方碰一碰。
4.现在老师请宝宝找空的地方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碰一碰的游戏。
(二)熟悉音乐第一段,听音乐有节奏的走一走。
教师:我们学会碰碰舞了,可以去小熊家参加舞会了。但是小熊家怎么走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认识一下去小熊家的路。
1.出示图谱,跟随音乐节奏拍膝盖。
瞧,这就是去小熊家的路,我们一起先在膝盖上走一走。
2.听音乐,用脚尖来走一走。
现在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用自己的脚尖走一走。
3.去小熊家参加舞会。(听音乐进行第一段的游戏。)你们走得真神气,我们一起去走一走小熊家的路,好吗?
(三)听音乐,看图谱,再次熟悉游戏方法。
原来小熊家就在那儿呀,现在陆老师请宝贝们看着图谱走一走,听着音乐碰一碰,把本领学好了就能去参加舞会了!
(四)完整游戏教师:我们去参加笨笨熊的舞会咯,记住别忘了要碰一碰小朋友,看谁和别人碰的不一样,出发啦……
1.第一次游戏,跟随音乐节奏走路,音乐转化的时候知道换动作。
2.第二次游戏,交换游戏伙伴,体会合作游戏的快乐。
舞会好玩吗?想不想再去一次,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等会碰一碰的时候要和别人换一下好朋友,好不好?
你们开心吗?这么快乐的碰碰舞会,我们回到教室后继续开,让更多的小朋友参加我们的舞会,分享更多的快乐。
游戏目标:
1、发展思维的灵敏性。
2、熟悉歌曲旋律,大胆地做出小老鼠偷吃大米的模样。
游戏准备:
1、老猫的头饰、小老鼠的胸饰若干。
2、音乐磁带。
游戏规则:
幼儿扮演小老鼠,教师扮演老猫。音乐开始,小小老鼠作偷吃大米状,当唱到“一只老猫看见”时,老猫出来抓小小老鼠,小小老鼠要赶紧逃回家(椅子)。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滑稽的风格,在教师动作以及滑稽语气词的提示下,学唱弱拍起歌曲。
2、尝试替换歌曲中部分歌词进行演唱。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活动准备
1、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唱过弱拍起唱的歌曲。
2、幼儿用书:《胡说歌》。
3、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用书投影图《胡说歌》,感知并理解画面滑稽、风趣的内容和风格。
师:小丑最喜欢说幽默的话、做滑稽的事,逗大家开心。你看,他今天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吗?
二、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学说歌词。
1、幼儿在教师慢速说歌词的过程中,发现语气词“哎呀”及动作的提示作用。
2、幼儿根据教师动作提示由慢到快的说歌词。
三、初步学唱歌曲。
1、幼儿听教师以较慢的速度翻唱歌曲《胡说歌》。
2、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唱歌曲。
3、幼儿继续学唱歌曲。
四、替换部分歌词,进一步学唱歌曲。
1、幼儿尝试用“嘻嘻”“哎呀”演唱歌曲。
2、教师将袜子套在鼻子上,引导幼儿先说歌词再练唱。
3、让个别幼儿扮小丑操作袜子,(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进一步引导幼儿先说歌词再练唱。
五、进一步替换、创编新歌词,风趣地进行表演唱。
1、教师表现几种生活中非正常的穿戴方式,如把鞋带系在头上、把围巾扎在腰上等,启发幼儿仿编歌词唱歌。
2、教师请有创意的幼儿带领大家练习并享受新创作的作品。
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并用幽默的方式重新欣赏、认识原来不合理的着装。
师:袜子一定要穿脚上吗?手套一定要套手上吗?说不定套在其它地暖放不仅滑稽还漂亮呢。小朋友自己来做设计师,重新打扮一下自己,举行一个特别时装展示吧。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在美工区,提供干净的头巾、丝袜、鞋子以及其它材料,设计制作时装。
活动反思
《胡说歌》是一堂轻松有趣的音乐活动课,不但孩子们学的喜欢,老师也教的很开心。歌曲曲调轻松活泼,歌词幽默诙谐,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歌曲将幼儿身边常见的穿戴方式颠倒,使其违反常理,让人听了就觉得好笑。歌曲的特点是能让幼儿随意的胡编,从而激发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唱歌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风格特点,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确实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了胡说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游戏熟悉歌词,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2、学唱歌曲,唱清歌词,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感。
3、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与歌词内容相关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律动、练声
1、《日常生活模仿动作》、《小手爬》、《我们大家做得好》
2、《小鸟醒来了》
二、游戏导入
1、游戏:猜猜我在做什么。(教师模仿歌词中的清洁动作幼儿回答。教
师按幼儿的回答将图标一一展示出来。)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清洁歌》,请小朋友听一听歌曲唱了些什么?
三、欣赏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示范,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里唱了
些什么?
2、教师在伴奏下范唱歌曲第一段,提问: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谁来
按照歌词的顺序排一排这些图片。
3、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片边按照节奏朗诵第一段歌词。
四、学唱歌曲
1、教师和幼儿看图标,按照歌曲的节奏来念诵歌词。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学唱歌曲第一段。
3、幼儿集体演唱歌曲第一段。
五、仿编歌曲
1、引导幼儿按照歌词结构仿编歌曲二、三段。
2、教师带领有人演唱歌曲二、三段。
3、幼儿集体演唱歌曲。
4、引导幼儿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六、复习歌曲《上幼儿园》
游戏目标:
1、愉快地跟学歌曲,并初步学习音乐游戏、《妈妈和乖乖》。
2、初步知道袋鼠的主要外形特征。
游戏准备:
1、扮演袋鼠妈妈的服装,袋鼠玩具一个(大布袋也可替代)。
2、歌曲录音磁带《妈妈和乖乖》。
游戏过程:
1、教师扮演袋鼠妈妈: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看我的肚子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用?”“我们袋鼠是怎么走路的?”幼儿学袋鼠条,体验袋鼠走路的特点。
2、学唱歌曲《妈妈和乖乖》: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师:“乖乖是谁呀?”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理解“相亲相爱”。
“这首儿歌还可以编成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歌曲名字叫《妈妈和乖乖》”。
3、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幼儿学唱歌曲。
建议与提示:
在学会音乐游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改变游戏规则:袋鼠乖乖比袋鼠妈妈多一个,当音乐停止时,没有找到妈妈的乖乖停止游戏一次。
小班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借助手指游戏熟悉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2、能大胆地为歌曲创编动作及仿编歌词。
3、体验与同伴互动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鸟指偶两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并练声
师:美丽的春天来了,瞧,一只小小鸟飞来了(出示指偶)提问:小鸟是怎么叫的?小小鸟还会边叫边唱歌呢。仔细听!教师范唱将歌曲中的第三句旋律配上“叽叽喳喳”唱出来。师:好听吗?我们也来和小鸟一起唱一唱。练声3个音阶
2、借助手偶表演熟悉记忆歌词
(1)师:小小鸟美妙的歌声又引来了另一只小小鸟,现在有几只了?两只小小鸟见了面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们仔细看,认真听。教师边演示指偶边有节奏地念歌词。
(2)提问:两只小小鸟见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先怎么样?然后呢?接下来呢?最后呢?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现在请你们看着两只小小鸟也来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3、学唱新歌
(1)教师范唱。
(2)跟着钢琴也来学一学。
(3)提问:两只小小鸟见面了,心里怎么样?(高兴、快乐)我们一起用高兴快乐的声音再来唱一唱。
(4)边唱歌边表演手指游戏,进一步熟悉歌曲。
(5)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两只小小鸟?瞧!我这儿就有一只小小鸟,我是用什么变出来的?(手指)还有一只小小鸟怎么变?两只小小鸟见面点点头可以怎么做?亲一亲呢?谁来做碰一碰。飞走了。
(6)幼儿边玩手指游戏边学唱。
(7)两两结伴边玩手指游戏边歌唱。
(8)请一对幼儿到前面表演,其余幼儿演唱歌曲。
4、创编歌曲
(1)创编身体动作
(2)幼儿边歌唱边用身体动作表演,提醒幼儿在前奏处找到朋友。
(3)针对表演进行评价,并鼓励幼儿换一个朋友再来表演一次。
(4)仿编歌词。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宝宝不怕冷
学习活动:宝宝不怕冷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有力的情绪,会用欢快、跳跃唱法唱歌。
2.愉快运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熟悉歌曲内容。
1.教师做锻炼动作,请幼儿猜。(搓手、跳、跑步等)
2.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幼儿模仿教师动作。
3.教师与幼儿边说歌词,边做相应动作。
二、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幼儿倾听。
2.教师用问答方式说上半句,幼儿说下半句。
3.师幼完整朗读歌词。
三、学唱歌曲。
1.教师与幼儿速度较慢完整跟唱。
2.引导幼儿唱时应跳跃些。
四、根据歌词表现动作。
1.鼓励幼儿边唱边即兴做动作。
2.教师注意了解幼儿表演愿望。
3.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磁带边唱边表演。
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学前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质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现阶段,国内的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还存在教学形式和师资质量数量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并转变当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文章就国内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进行简单的探究。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作用非常重要且突出。学前音乐教育最早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如今已经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音乐教育者的重视,在我国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音乐学前教育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国内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 学前音乐教育处于学习阶段
目前,国内虽然开始逐渐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特别是各地政府都把学前教育工作做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各地的学前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政府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的资金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这项工作依然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掌握其中的精髓,进而掌握更多的方法,来发展我国国内的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当前的一种“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音乐教育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声音打节奏,进而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然而对待国外的一些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我们虽然能够学习,但是却不能照搬照用,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前音乐教育处于创新阶段
在学前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的过程中,主要的创新手段就是在乐器的创新上。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成本是比较高的,音乐器材的成本尤其高。若是在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老师能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音乐器材,不仅能够降低音乐学习的成本,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音乐。例如:空的啤酒瓶和吸管等都能发出声音,作为简单乐器制作过程,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潜力,老师与孩子共同设计乐器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调动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够有一定的提高。
二、现阶段国内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学工作中,学前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老师总是将学生父母作为服务的对象;还有部分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成果,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全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我国的音乐市场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音乐教育的结果却并不乐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导致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不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使得学生失去了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二)教学工作不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学前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的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培养,而没有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对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音乐教学机构、学生家长以及学前音乐教师作为课程设置者而存在,他们都希望能够选择成绩增长快的乐器进行学习,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过分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技术和技能,而对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有所忽视,也没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得学前音乐教育工作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学前音乐教育市场不够完善
现阶段,国内的音乐市场管理与规范制度还不够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机构内部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素质不高,一些私立的学前音乐教学机构设置良莠不齐,私立幼儿园的经营主体也在不断转换,这就使得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也缺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学前教育部门还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因此,想要推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就需要对音乐教育市场进行规范。
(四)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缺乏社会职能
当前的教学工作需要与社会职能及文化职能之间产生必要的联系,以便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前音乐教师充分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社会职能。学生家长为了让学生能多一条成功的道路,往往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学习音乐,殊不知音乐本就是孩子的一种兴趣爱好,不能“本末倒置”。孩子在进行音乐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自身情操的培养。
三、加强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措施
(一)有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多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训练,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
(二)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般情况下,音乐教师的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育水平,促进其音乐教学素养的提高。音乐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
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民族音乐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蕴含着我们的民族历史,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培养音乐基础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技巧,也能让他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学前音乐工作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新的形势下,应加强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对学前音乐教育事业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进而有效推动我国音乐事业更快发展。
音乐材料主要是指“曲、词”。音乐的节奏、强弱等存在着量的差异。而音乐的乐曲中蕴含着一定的包含关系。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包含于整体,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即每一首完整的音乐与乐段、乐句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包含关系。音乐中的节奏让幼儿感受到一种时间量的关系,如“1”拍1/2拍。有些歌曲的的歌词也蕴含着一定的数学关系。如:歌曲《苹果》歌词为:“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多吃苹果身体好。”其中就蕴含了“1”和“许多”的关系。
歌曲《大皮球》歌词为:“大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我的皮球接住了”,其中就蕴含了“轻―低”、“重―高”的对应关系以及“轻、重”、“高、低”等量的关系。歌曲《十个小矮人》则比较好地体现了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顺序关系。诸如此类的歌曲,在引导幼儿玩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能更加直观地引导幼儿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
2.通过音乐游戏帮助幼儿感受数学关系。
有些音乐材料本身就蕴含了较为明显的数学关系,如上面所举到的一些例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一定的数学关系。如:《找朋友》这首歌曲很简单,可以反复唱很多遍,幼儿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每唱一遍就交换一次朋友,这样就能充分体现一一对应关系、互换的关系。
再如:《逛公园》和《拔萝卜》音乐游戏中都存在着按高矮差异排序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按照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的顺序分配角色,或者引导幼儿在组合玩游戏的过程中兼顾到按一定顺序排序的因素,这样能充分体现互逆关系。韵律活动中队形的变化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守恒关系。如:韵律活动中需要队伍从圆形变成方形,幼儿的站立位置变化了,也许空间变小了,但是幼儿的总人数是不变的。另外,韵律活动中幼儿的站位等也充分体现了空间关系。
在音乐教育中,可以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体验数学关系。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对数学关系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音乐教育中显性的数学因素,充分挖掘出音乐教育中隐性的数学因素,借助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如音乐游戏、律动、打击乐等方式,将其有机地融进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化抽象的数学关系为具体的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在生动、活泼、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关系,实现音乐教育与数学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活动名称:《我们一起来跳舞》
教学内容: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舞蹈。
教学目标:
1、能模仿老师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2、能伴随音乐做出正确的舞蹈动作;
3、A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规定的舞蹈动作;
4、B组能在提示下模仿老师做出舞蹈动作;
5、C组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在家长辅助下完成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
能模仿老师的肢体动作。
教学难点:
跟随音乐节奏做出舞蹈动作。
教学活动过程:
一、 准备活动
1、 学生站姿纠正。
2、 师生问好,小朋友互相问好。
3、 运动前准备活动:手腕活动。
二、 主要活动
1、练习舞蹈《春天天气真好》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教师纠正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并作强化练习;
重复一次舞蹈。
2、练习舞蹈《小小蛋儿把门开》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教师纠正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并对个别动作作强化练习;
3、练习舞蹈《数鸭子》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强化练习不正确动作;
重复一次舞蹈。
4、复习舞蹈《小毛驴》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做舞蹈动作;
教师纠正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并作强化练习;
5、舞蹈《放学歌》
准备音乐;
教师与小朋友一起跟音乐做舞蹈动作;
对重要动作强化练习;
让一个小朋友独自表演舞蹈。
(依小朋友课堂表现,适当调整来练习舞蹈的顺序,先练习小朋友比较感兴趣的舞蹈。
三、总结、巩固
针对小朋友个体的表现,预留家庭训练内容(有针对性)。
音符宝宝的家
活动由来: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记录乐曲的方法,让幼儿从小正确认识五线谱,也是为他们日后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做准备。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就会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变成知识的灌输。所以,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给音符宝宝起房子的游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师幼互动,促使幼儿对五线谱的认识。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让幼儿认识五线谱,知道构成五线谱的元素线、间、小节线以及高音谱号的名称。
2、让幼儿自由在五线谱上建构的乐谱,并能说出自己在五线谱的位置。
3、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4、让幼儿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乐趣,培养幼儿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音符头饰。
2、五线谱图示。
3、制作五线谱的毛线,将若干小节线、高音谱号放在教室周围。
活动过程:
1、合作游戏:与幼儿一起建构小音符的房子。
音符妈妈:我想给音符宝宝建一座房子,你们说起什么样的呀?需要什么材料呀?
幼儿讨论后出示五线谱图示,征得幼儿同意后,对照图示开始与大音符宝宝一起拉线建构,要求 幼儿合作完成。
音符妈妈:让我们对照设计图,看看还缺少什么材料。请小音符宝宝去找来。
2、认识“五线谱”。
音符妈妈:房子起好了,我们来给它安个名字吧,叫“五线谱”。五线谱上有一间一间的房间,这是五线谱的第一线,这是第一间……还有房子的大门“高音谱号”。我们知道了这些知识以后,住到里面就不会乱了。
3、游戏:住房子。
幼儿听教师的指令分别站到五线谱的相应位置,巩固对线与间的认识。
音符妈妈:音符宝宝一定很想住新房子吧,为了不拥挤,一个大宝宝带一个小宝宝住一个房间。音符妈妈:大宝宝站第三线,小宝宝站第一间。
音符妈妈:请宝宝自由选择,并说出你站的位置。
音符妈妈:小音符的房子真有趣,到下次,我们还可以邀请不同的朋友来做客,小音符回去想一想,可以邀请谁?
可爱的音符
一、 活动目标:
1、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休止符,知道它们的名称、符号和特点
2、能根据音符的符号拍出节奏,并创作节奏乐。
3、复习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
二、 活动准备:
1、教学卡片(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小猫、喜羊羊 小鱼玩教具。
2、小星星若干个、音乐磁带、录音机一台
三、 活动过程:
(一) 律动:小朋友跟随老师一起节奏律动
“小朋友,你们想听着音乐跟老师做游戏吗?那请小朋友轻轻地站起来,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拍打节奏,有音乐就拍,没有音乐就不动。”(边听音乐,边拍手拍腿)
(二)认识休止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根据音符拍出节奏。
(出示高音符号和低音符号).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图片吗?
这是高音妈 妈和低音爸爸。
看看这里还有三个玩具(小猫、喜羊羊、小鱼),
它们都很喜欢音乐,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它们的音符宝宝都是高音妈 妈和低音爸爸的孩子,
(出示二分音符),
喜羊羊喜欢叫两声,它的名字叫二分音符,我们拍两下手;
(出示四分音符)
小猫喜欢叫一声,我们拍一下手;
(出示休止符),
小鱼不喜欢出声、只睡觉,它的名字叫休止符,
我们也休息不拍手.
幼儿拍节奏
这些音符宝宝都能拍出好听的节奏,现在请小朋友伸出小手跟老师拍一拍好吗?
1我看看哪个小朋友拍得好,请小朋友来表演(给予表扬)
2(出示所有符号)
高音妈 妈和低音爸爸要带着音符宝宝回家了,我们来跟它们说再见
(高音妈 妈再见、低音爸爸再见、二分音符宝宝再见、四分音符宝宝再见、休止符宝宝再见)。
(三)游戏:摘星星
小朋友们听听这是什么歌呀?
幼:《小星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摘星星啊?
小朋友们,高音妈 妈和低音爸爸给我们留下了一副小星星图,小朋友想看看上面有什么秘密吗? 那把星星翻过来看看,请小朋友来摘星星,
看看藏了些什么?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再请幼儿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听音乐,《小星星》做动作,伸手摘星星,读出星星 背后音符的名字并知道它的节奏。
(四)幼儿操作:好听的节奏
每人一件乐器,幼儿任意选择喜欢的小动物,跟它一起参加聚会,要求是会打小动物喜欢的节奏。 幼儿一一选择小动物并拍打节奏。
大家参加聚会我们总要表演个节目吧!
幼儿随音乐一起打击节奏乐《喜洋洋》。
活动结束)。
四、 活动延伸:幼儿回活动室在音乐区域自创节奏乐。
活动目标:
1、学会看谱合奏,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
2、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活动准备:
1、创设厨房场景;事先拍摄录像:教师打击乐(两段);
2、厨房用具实物挂在kt板后;
3、录音机、伴奏音乐磁带、节奏图形卡。
活动目标:
1、学习听辩音的高低。
2、初步感受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
3、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活动准备:
高人、矮人图片,《小手爬》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视觉形象,引导幼儿感知听觉形象,听辩一个八度以上的音。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高人、矮人的形象。
2、听高人、矮人唱歌(琴声),问:你能听出那句是高人在唱?那句是矮人在唱?高人和矮人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声音的高低。
二、练习听辩音高相差较小的音。
1、听歌曲《青蛙唱歌》,
问:大青蛙和小青蛙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
2、用身体动作表现。
三、练习听辩不同音色的音的高低。
1、引导幼儿倾听碰铃和大鼓的声音,问:应该用哪种乐器为大青蛙伴奏,用哪种乐器为小青蛙伴奏?为什么?
2、表演唱《碰铃和大鼓的歌》,并用动作表现声音的高低。
四、音乐游戏《小手爬》,辨别音的高低,初步感知音的上行与下行。
1、边唱歌词边做动作。
2、用“啦”音演唱,并随音高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
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逐一认识厨房用品。
我们到厨房去看看,厨房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呢?
2、观看录像,欣赏厨房交响曲。
(1)欣赏录像
看录像里的这些厨房用品有什么用呢?
这些好听的音乐是用哪些东西演奏的呢?
(2)教师按幼儿说的出示实物。
3、教师小结。
原来这些厨房用品还能敲出这么好听的音乐。
二、自由敲击
1、教师录音
幼儿自由选择用具敲击。
2、幼儿听录音
你们觉得好听吗?你们用了哪些用品演奏的?为什么相同的用品,敲出的声音却不一样呢?
3、对比听
老师为什么敲得好听呢?
4、教师小结。
演奏时要一起整齐地开始和结束,还要有节奏地敲,不能敲得很响。
三、学习合奏
1、介绍节奏谱,幼儿拍击节奏。
这是什么节奏?
2、学习轮流演奏。
出示图片节奏谱——这是谁敲的节奏?
3、听音乐看节奏谱学习合奏。
现在我们能听着音乐看着指挥合起来试试吗?
四、延伸活动
1、老师表演:锅碗瓢盆交响曲。
老师还用哪些厨房用品演奏?是怎么演奏的?
2、教师小结。下次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些厨房用具来演奏更好听的音乐。
辨长短
活动目标:
⒈乐于倾听乐曲,感受乐曲中长短音的变化。
⒉用线条、撕纸和身体动作表现乐曲中的长短音。
活动准备:幼儿有玩过慢动作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它有一个特别的音,请你仔细地听一听,找一找!
二、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的长、短音
⒈欣赏音乐
提问:你找到这个特别的音了吗?你来学一学。
⒉师:那这个“嘀”到底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音乐。
⒊再次欣赏音乐
提问:这个“嘀”到底特别在哪里呀?
小结:原来这个“嘀”的特别之处就是有长音、有短音。那我们用线段把这些长长短短的“嘀”画下来好吗?
三、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长、短音
⒈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
⑴师示范讲解:一个“嘀”画一条线,听好音乐,“嘀”的时间长,线条就画得长,“嘀”的时间短,线条就画得短。
⑵幼儿听音乐画线条
(幼儿在报纸上画,教师示范画。提醒幼儿:“嘀”没有停,线条不断。)
交流:你们有没有听音乐表现出这些长音和短音呀?长有短是这首乐曲的特别之处,所以这首乐曲的的名字就叫《长短音协奏曲》。这些长长短短的音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呢!你发现了吗?
⒉用撕报纸的形式表现
⑴师:你们想不想做一回演奏家?来演奏一下乐曲中的长短音?听一听哦,报纸小乐器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仔细听哦,嘶——
⑵幼儿听音乐撕报纸
交流:检查一下,你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演奏家?有没有演奏出乐曲中的长音和短音?
⒊用身体动作表现
⑴师:刚才我们用报纸演奏了乐曲中的长短音,如果用一个身体动作来表现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动作?你来做做看。
小结:“嘀”的时间长,你的动作就要一直保持、延续。
⑵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听音乐集体学)
⑶师: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呢?那你在心里面想好做一件好玩的事情,小耳朵听清楚音乐,“嘀”有多长,你的动作就要一直保持、延续多长。
⑷听音乐自由做动作
⒋合作表现
⑴师:好玩吗?这么好玩的.事当然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呀!等一会请你去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表现一件好玩的事情,想一想这个动作要适合两个人一起表现的,我给你们一小段音乐的时间,快速地找到朋友商量好!
⑵幼儿找朋友商量动作。
★ 音乐教育论文
★ 音乐教育随笔
★ 音乐教育求职信
★ 音乐教育总结
★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