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绿》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双儿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绿》教案(共含15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双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绿》教案

篇1:语文《绿》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忆江南》(唐・白居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风入松》(宋・俞国宝)……

〖板书设计〗 △ 绿

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雨丝儿也绿

飞来峰上:树木――绿得发黑,发蓝

灵隐(满目是绿) 峰下小路:布满青苔 绿到石缝

冷泉亭下:溪水碧澄澄 水花像飞珠滚玉

绿

花港观鱼(又一种绿)新荷――蓬勃生机 叶面水珠――翩然起舞

〖参考资料〗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明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以孤山、白堤、苏堤分割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中有小瀛洲、湖中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颂了七百余年、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 ,它源于南宋画家对西湖山水画的题名。这十景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西湖漫笔》是宗璞的散文成名作,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文章重点写西湖的“绿”和“变”,教科书节选了原文写“绿”的部分。

篇2:语文四年级教案《绿》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汉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运用;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理由。

2.教师多媒体展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绿》。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对作者艾青的介绍,教师相机补充。(见达标检测第2题)

2.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正字、正音。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4.出示易混字,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多音字:倒:dǎodào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交叉: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文中指各种绿互相穿过。

重叠:一层层堆叠。文中指各种绿色叠加在一起。

三、出示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读诗歌,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眼前铺满绿色。第二节:写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第四节:写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诗人艾青通过描写绿色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绿”。

二、互动课堂,感受诗歌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感受绿的整体美。

(1)“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到处是绿的”,你能说说“到处”是哪些地方吗,至少写两处。(河畔是绿的;田野是绿的;山坡是绿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节,感受绿色的丰富。

(1)说说文中的绿色有几种,省略号表示省略了什么。

(2)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会有“绿得发黑、绿得出奇”这样的感受?怎样的绿是“绿得发黑”,怎样的绿是“绿得出奇”?(作者满眼满心被绿充斥,被眼前的绿所震撼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感受。)

(3)朗读本节诗,语气可以稍微平淡一点,语速放慢,“绿得发黑”重读、语速稍快,“绿得出奇”语速放慢,表现作者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三节,感受“到处是绿”。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到处是绿?

(2)生讨论:为什么说“风、雨、水、阳光”也是绿的?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3)你能说出本节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好处吗?(排比)

(4)仿照诗歌的第三节写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四节,感受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1)本节哪些词语写出了绿的聚集重叠的形态?你能体会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吗?

(“集中、挤、重叠、交叉”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绿”的动态美。)

(2)朗读本节诗,语速放慢,声调上扬,“所有”要重读,“集中”“挤”“重叠”“交叉”几个动词要重读、慢读,读出“绿”的动态美。

5.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五节,感受绿色在风中飘动。

(1)本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生讨论后明确:这句话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美。

三、对比阅读,明确主旨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西湖漫笔》,说说选段是如何表现绿的。(作者通过写道旁、飞来峰上、峰下小径等处不同的“绿意”来体现雨中灵隐多彩的“绿”。)

2.思考:艾青写的《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快乐。因为诗人心中充满了绿色,诗人或是在感激或是在怀念或是在憧憬,诗人将万物都想象成了绿色,表达了诗人对绿色的礼赞和热爱,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教学板书

绿到处是绿――总写

丰富的绿

自然空间的绿

重叠、交叉的绿

飘动的绿分写对春天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来感知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美。通过对每节诗的内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对朗读的指导,感受自然界的绿色美。最后通过课本阅读链接中宗璞笔下的《西湖漫谈》与艾青笔下的《绿》对比阅读,将这首诗的主题进行深入总结,并让学生积累自己知道的写植物的诗句,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总体掌握较好,只是在理解宗璞笔下的《西湖漫谈》时,把握有一定难度,若在教学课件中加入《西湖漫谈》的整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篇3:九年级上册语文《绿》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绿》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后

2、 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 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 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绿》知识点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作者介绍:

艾青 (193月27日—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艾青诗选》《归来的歌》《北方》《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等。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会写:

瓶:花瓶 酒瓶 水瓶 瓶颈 守口如瓶

挤:拥挤 排挤 挤牙膏 挤牛奶 挤眉弄眼

叉:交叉 叉鱼 鱼叉 铁叉 叉烧 叉车

挥:指挥 挥动 挥霍 大笔一挥 挥汗如雨

形近字:

挤(拥挤)济(人才济济) 叉(交叉)杈(树杈)

挥(挥手)辉(光辉)

多音字:

倒:dào倒车dǎo摔倒

重:chóng重复zhòng重要

叉:chā交叉chǎ叉着腿chà劈叉

近义词:

【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反义词:

集中——分散 整齐——杂乱

理解词语:

【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课内词语:

墨绿 嫩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多品小学教育首发电子版无此文字]

整齐 节拍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二部分(4~5):写绿色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文主题:

这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情景,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对春天、生活、生命的热爱。

问题归纳:

1、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

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想象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场春雨润醒了小草,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多品教育张老师首发电子版无此文字]嫩绿;润绿了杨柳,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润动了河水,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倒映这两岸的翠柳。一阵清风吹过,笑脸没了,翠柳的身姿也凌乱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绿》教学反思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虽然这是篇选学课文,但它的文质兼美,所以我很认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绿》一文,本来是我们初中课文的《西湖的绿》的选段,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其实这样的美文只要几个字就可以了——“读中感悟”。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有道理,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满目是绿”在开始学习中学生就提到了,理清“何为‘满目是绿’?”这就是对灵隐游踪一个总的回顾,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身处在道路上,两旁是苍翠欲滴的古木——绿得浓郁;抬头前望,飞来峰上树木层层叠叠——绿得丰富”;低头看蜿蜒的小路,绿到石头缝里——绿得有动感,绿的蔓延;坐在冷泉亭里,通过感觉来写绿,通过溪水来写绿—— 绿得清凉,绿得清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满目是绿”,也能真正体会到西湖的绿为何会令作者“流连忘返”了。

这样美的文章,我其实很难把“绿”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只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这样的美

篇4:语文《囚绿记》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1.字音

2.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1.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五个阶段,即寻绿(1—4)

观绿(5—7)

囚绿(8—12)

放绿(13)

怀绿(14)

2、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3、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4、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人注意,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

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谁能找出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4)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排比和比喻

作用是什么?——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篇5:语文《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欣赏品读,理解并尝试运用象征和托物言志。

类文迁移,培养散文阅读的敏感度和感悟力。

教学重点:

领悟“绿”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理解象征、托物言志两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运用象征手法写片段。

教学方法:

自读法、品读法、交流讨论法、圈点批注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多媒体手段

一、诗句导入,引出课题。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

提问:同学们,大千世界,五彩斑斓。若要问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你会怎样回答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文人的内心,去看看他心中的那一抹绿。

(板书课题:《囚绿记》 陆蠡) 回答:红色、橙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等等。 PPT:诗句、七彩色条

配乐:?

PPT:课题——《囚绿记》陆蠡

二、整体感知,

自由品“绿”。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五分钟后: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品读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

角度一:主要内容方面(择绿—恋绿—囚绿—放绿—怀绿)

角度二:思想情感方面(爱绿、向往光明、歌颂坚贞不屈之精神)

角度三:写作手法上面(象征、比喻、拟人、托物言志) 大声自由朗读全文,试着作相应的圈点批注。

自读:5分钟

分享:5分钟 PPT:自读目标任务

“智慧教室”:

传送—电子书—来自文件—课文pdf文档

全体答题:限时五分钟。

3、随机答题或抢答权:分享五分钟 深入文本,

晓“绿”之意。 提问:小结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并简要说说作者在文中借绿要表达的情意是什么?

点拨:作者的爱国品质及创作背景

陆蠡1942年4月13日被捕,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他的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则被转到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临刑时,年仅34岁。

“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大汉奸,大东亚战争必败。他可能因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

陆蠡的死,最可痛心。——郑振铎

本文作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生火热之中,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开来。

小结“绿”之意:

1、对绿的深爱。

2、对生命、光明、希望、自由的向往。

3、对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绿色生命之歌) 1、勾画相关句子,思考作者的绿之情。

2、IE浏览器查阅本文的创作背景及作家陆蠡。 PPT:直抒胸臆的句子

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的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

年华。

我怀念这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意的祝福,原它繁茂苍绿。

“智慧教室”:IE浏览器自行查阅背景及作家陆蠡

PPT:作家简介及创作背景

篇6:语文《囚绿记》教案

目标: A.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 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B.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重点)

C.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 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难点) 教学

重难点: 1、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 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引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

(一)情景导入: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二)明确目标: 复述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欣赏图片

学生谈对绿的感受、理解。

二、设疑探究 精讲点拨

(一)检测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hézhé ) 瞥( piē )见

婆娑( pòsuō ) 移徙( xǐ ) 蕈菌( xùnjùn ) 猗( yī )郁 揠( yà )苗助长

(二)问题导学:

1、解题

“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

教师总结:“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2、设疑探究 (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1)、我为什么如此喜爱这抹绿?请同学们勾画出表达作者爱绿的句子,说说它们具体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抓住词语、修辞来赏析)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教师点拨

(1)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注意加点的词语)

第一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这组句子表现作者焦急、渴望、高兴的心情。

第二组: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门虽是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这组句子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忧伤。

师总结:作者的心情有高兴,又有种淡淡的忧伤,而且还非常渴望得到。请同学们揣摩一下这种感情应该怎么读。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4)、“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

明确:象征:光明、自由与和平。

在文中具体指: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4、梳理线索,揭示主旨(详见板书)

学生发言读出字词的正确读音

学生思考回答

按教师提示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后发言

篇7: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诗歌朗诵。

二、学习诗歌,读中悟绿。

自由朗读每小节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三节。

出示句子: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1、带着想象的翅膀朗读这一节诗歌。

2、思考:这一节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小节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绿的所在: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3、为什么整个空间都是绿色?(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所以充满了绿色)

4、这么多、这么广的绿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绿色是希望,是生命的颜色,整个大自然一片春意盎然。)

(二)学习第四节。

出示诗歌: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1、集体朗读诗歌。思考:这一小节讲了什么?(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绿的形态?(拟人)

(三)学习第五节。

出示诗歌: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指名读,小组读。

2、这一节写了什么?(绿在风中飘动)

3、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绿飘动的样子?(这样形象、生动的样子,给读者带来了对绿飘动样子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情感升华。

艾青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那么绿到底是什么呢?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四、拓展延伸。

关于绿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板书设计

绿

绿的颜色

绿的所在绿是生命

绿的形态赞美春天

绿的飘动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激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向往,组内合作、分工,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或心安或兴奋或自信或胜任的愉悦,每个人的情感都可以自由流淌。

但是这节课,在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上安排不够充分,对于现代诗歌的体会上还需再下功夫。

篇8: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正确书写“墨水瓶、墨绿、教练、指挥”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诗歌《我爱这土地》:

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艾青)(齐读课题)

作者简介:艾青(1910-),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3.同学们,绿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

墨水瓶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生字书写指导。

5.学生朗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诗歌的节奏。

三、学习第一、二节。

出示句子: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指名读,“到处是绿的……”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写了绿的颜色很多)

2.这么多的绿,有深有浅,文中省略号说明什么?(表示列举的颜色还有很多,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3.这么多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发黑、出奇)如何理解这一特点?(“发黑”指颜色深。“出奇”写颜色绿得让人无法想象。)

4.有节奏朗读,想象绿的不同颜色。

篇9: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案示例一

4、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七、板书设计 :

教案示例二

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  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该教学设计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探究活动

“北京的绿”

探究目的:

学习《西湖的“绿”》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地处北方的北京,怎样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让人看到满眼的绿。

探究方法:

1.学生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设计方案及理由。

篇10:《绿》教案

《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一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写作背景。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4、立意谋篇。

(1)立意。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作者以“绿”命题,意义何在?

这固然在于写实,抓住了梅雨潭景色独具的`特征,同时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秋景,大都悲切凄凉,而朱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满生命的词语描写绿,如“少妇”、“碧玉”、“女儿绿”等。

(2)谋篇。

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小巧,布局精美。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

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

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

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①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②比喻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③对比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作用:写梅雨潭的绿美到极点,作者用对比来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倒好处。

④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中心意思:这篇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5)写作特点:

①功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

②语言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③运用了许多叠字,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有一种音韵美。

④新鲜贴切的比喻运用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作业。

阳光习题。

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篇11:《绿》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要回顾《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2、明确学习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1、熟悉课文。

(1)录音范读。

(2)学生一句话谈感受。

2、赏析语言。

(1)讨论完成一篇鉴赏小短文,发言交流(举例分析)。

(2).总结、明确。

(一)、准确、精练。

①选讲(例题)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③明确:准确、精练。

(二)、形象、生动。

①博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篇12:语文精选囚绿记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品味关键句——从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生活中处处都有绿色。(生观看生活中的绿色)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题解

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三、听朗读

思考:

1、本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答案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2、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寻绿(1-4)——喜悦

赏绿(5-7)——满足

绿 囚绿(8-12)——至爱

放绿(13)——自由

怀绿(14)——惦念

这篇文章深深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分析文章

1、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 , 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 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2、作者笔下的绿有什么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①“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说明常春藤柔弱而又固执

②窗外有什么力量使这株常春藤的细叶、卷须朝窗外生长?

阳光和自由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朝气蓬勃

3、 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喜爱呢?

结合时代背景和陆蠡其时其人来理解。

①陆蠡,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后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翻译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进步的陆蠡作了犯人被提审。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

②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绿”的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五、文章主旨

作者借物抒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渴望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篇13:语文精选囚绿记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3.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案例描述】

一、联系感知导入:

同学们,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大自然的灵魂,大家满眼碧绿之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满眼绿色时感到心旷神怡。

生2:当我和爸爸妈妈在内蒙草原时,看到满眼的碧绿感到心情舒畅,胸怀很开阔。

这位同学对绿色体味的很深切。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板书课题)

二、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师: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生: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生:“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

师: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生:寻绿(1—4段),赏绿(5—7段), 囚绿(8—12段),释绿(13段),释绿(13段),怀绿(14段)。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师: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请大家再次拿起课本朗读课文。

三、赏囚绿之韵

师: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生1:美。从“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2: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生3:它是柔弱的从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看出

生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师: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悟囚绿之魂:

师: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写作时代背景——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师:大家思考五分钟后畅所欲言。

生:“囚人”是作者,作者是被这个时代囚禁起来没有自由,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北平的作者无法出行,只能在这个小房间里度日,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但“永不屈服”可以看出作者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师:“囚人”难道仅仅指作者吗?

生:“囚人”还是当时北平的国民,抗日战争之下千千万万个国民,但是战乱频繁,动荡不安,每个人都似是战争痛苦的囚人,但“永不屈服”可以看出国民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生2:我觉得“囚人”还可以是我们自己,每遇到困境之时,我们一定要永不屈服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新时代的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听囚绿之音: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篇14:语文精选囚绿记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 作者简介:

陆 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 “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 学生朗读全文

(2)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 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A、将文章分为五段: B、将文章分为四段:

寻绿(1—4) 恋绿(1—8)

观绿(5—7) 囚绿(8—12)

囚绿(8—12) 释绿(13)

放绿(13) 念绿(14)

怀绿(14)

② 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 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篇15:《绿娃娃》教案

《绿娃娃》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树、杯、吹、苗、齐、队、伍、话”8个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成长。

学习难点:

在读中体会和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用朗读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天早晨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些什么?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在上学的路上路上看见了好多“绿娃娃”,(板书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赶快去看一看。

二、授新:

1. 借助拼音读课文,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文中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可自读、同座互读、小组交流、轮读等各种形式。

3.游戏巩固生字。

瞧,这里有好多绿娃娃,你们愿意送他们回家吗?出示小草、树苗、树叶形状的生字卡片,学生认真正确就请他贴在黑板上,游戏完成后黑板上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绿娃娃”诗意图。

4.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乐乐在上学路上都看见了哪些绿娃娃?

学习自己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5.你喜欢哪一个绿娃娃,就把那一节诗再读一读,然后读给自己的同位听。

6.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然后全班分节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其中。

二、课堂练习:

1.巩固生字: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读。

2.出示偏旁“阝”,观察一下,这个偏旁像什么?它叫双耳刀。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

3.出示“队”字,齐读后,学生在书上描红。

4.出示所有生字,观察。说说哪些字难写,怎么记住它?

5.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你能画出乐乐在路上看见的绿娃娃吗?试着画一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你们还认识这些绿娃娃吗?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把你们画的绿娃娃拿出来,说一说。

3.齐读课文。

二、授新:

1.听,谁在鼓掌?(播放风吹树林声。老师读第一节。)哦,原来是树宝宝!你听到它们在说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与文本对话。

2.谁愿意来当树叶娃娃,读出自己很幸福,很快乐呢?指名读,评一评,再读。

3.自由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上台展示。

4.喜欢秋苗的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节吗?指名读,评一评。

5.喜欢小草的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第三节,好吗?师生齐读。引导学生读出小草的多。

6.将学生按角色分成三组,分节读课文的前三节,老师读最后一节,师生配合读课文。学生可以自己做喜欢的动作。

7.你们喜欢这首诗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学生自己背诵。

8.师生分节背诵。学生自己背一背。

三、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分类游戏:按读音将生字分类,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有不同的方式将生字分类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古诗。

板书设计:

12.绿娃娃

树叶

秋苗 绿娃娃

小草

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绿教案

《绿手指》教案

《绿》教案2

四年级语文《绿》知识点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

《绿头发》小班语言教案

(2-1.3)囚绿记?教案

语文《绿》教案(整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绿》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