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小的船》课堂教案设计(共含1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铁甲小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麻雀》课堂教案设计
《小麻雀》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
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美丽的小船》教案设计
一、设计意图:
《纲要》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小船的主题探究活动来源于预设课程中的这一内容,因此善于捕捉乃至了解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他们的探究的愿望,便成了我设计本活动的出发点。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还有通过教师身处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不断有效反思,归纳出经验与教训,以期更好地开展活动。把小船放在水里,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小船的问题。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制作各种各样的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纸,还有各种各样的作画材料,启发幼儿在做完各种各样的小船后,再运用剪贴、绘画等组合方法来进行,让大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有创作的空间。
2、在折一折、做一做、玩一玩中,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各种图片、录象带。糖纸、废旧报纸、各种颜色、形状的纸。各种绘画材料、水等。
这个探究活动持续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活动: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船
1、先让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录象和现实生活中的船,让他们系统浅显地观察了解小船的'外部特征。
2、让幼儿说说小船的特征,还有用处。
3、激发幼儿对制作小船的兴趣。
4、先让幼儿用纸折最简单的小船。
5、评价
活动二、折纸小船
1、先出示各种小船,引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折纸示意图,让幼儿看折,学习用对折、三角折等方法折成小船。
3、培养幼儿折纸兴趣和初步的相互合作能力。
4、评价
活动三、折纸美丽的船
1、出示各种各样的小船,引起幼儿对制作小船的兴趣,运用折叠、涂色块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小船。
2、让幼儿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最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评价作品
活动四、综合活动美丽的船
1、让通过看图示折叠各种小船,掌握多种折纸技能,发展形象思维。
2、巩固折纸技能,会创造性地表现,并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3、评价作品
活动五、玩小船
1、先让通过折一折,折出各种各样的小船,然后让幼儿把小船放在水中玩一玩,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
2、让幼儿了解小船在水中的一些沉浮现象。
3、让幼儿讲讲你折的小船在水中怎样了?
4、评价
五、活动反思:
“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折纸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各种折纸的技能技巧,如:按中心线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等多种技能;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且培养了幼儿对折纸的兴趣。在进行主题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展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一艘小船》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
2、通过研究活动,认识到如何让小船的承载量更大。
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的货更多。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铅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水槽,玻璃球。
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资料。
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展示自制小船,交流小船特点。
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的小船,并交流小船特点,并在水槽中演示。
各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说说自己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 再设计一艘小船,看看哪艘船装得多。
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
(要求: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
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
学生动手制作。
制作完成,各组自行试验。
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
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
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
交流完后,各组上台,并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
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
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三) 船的展览会。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各小组把课前课内制作的两艘小船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小小船心情随笔
大大的世界、
风轻轻地吹。
我悄悄的将梦想撷取、
折成一只小小船。
闭上眼、
终于狠心让它划破天空、
赌一场华丽的冒险!
揣着些许不安多多少少、
可此刻、
除了默念我只能默念!
多想、
给它的灵魂、找一条出路。
让它从此挣开我的手心、不再束缚!
或许、 路太远、
或许没有归宿、
但我只能、义无反顾!
真不想、
在数不清的晨光熹微里、
都从噩梦中猝然惊醒。
那种恐惧、那种不安、
那种瞬间连文字也无法平息的心悸、
我又该如何、去安抚?
我承认、
那些我所追忆的、
那些我所怀念的、
那些我所感动的、
都在松开手的一刹那、
旋转、跳跃、
最终幻化成玻璃窗上、
那灵动闪耀的水蒸气。
一颗颗、一粒粒、、、
晶莹剔透、又美不胜收。
伸出手、靠近了它。
谁知弹指间、
它便孤傲的消逝了、
在我的星空、无声又无息。
碎了、它碎了、
碎在了我的指尖、宁死不屈。
阵阵风、声声息、
迷茫了它的撕心裂肺、
模糊了我的缄默不语。
相视一笑、从此天涯。
或许、它根本读不懂我的点点珍惜、
正如、我也无法猜透它的滴滴委屈。
最后的最后、
不过是心在隐隐作痛、
陌路、又何妨?
无非是在久不愈合的伤口、
密密麻麻的再抛下一堆盐、
终归、
不过一道疤、
挥不去、抹不掉 !
再疼一点、再痛一点、
就如同心脏被扯出来用刀绞一般、
那又如何?
故事的结局、我总会走过这道伤!
海边的日出、会很美。
正如我相信、
梦、一直踩在脚下!
我想、
你有你的温度、你有你的思想、
你有你的灵魂、你有你的担当、
你是放飞着十九年青春的一只小船儿。
我想、
你会喜欢安静、
喜欢穿过繁华的世界、
偶尔静观一个人的风景。
我想、
你会喜欢下雨天、
喜欢那淅淅沥沥的水珠、
调皮的在你身上上蹿下跳。
我想、
你会喜欢蓝天、
喜欢在无人的街角静静的仰望、
仰望那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放空。
我想、
我会渐渐感觉不到你的温度、
但我会始终记着那份炽热的感觉。
我想、
你会慢慢消失在我的视线、
但我会如你一般的`勇敢驶向那灿烂的海洋。
我想、我想、
我想我想的太多了、
多的开始头疼。
或许、
总是很感性、
总是当感性回归为理性后、
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的现实。
现实的让我知道、
在拥有的每一秒、我都该往死里去珍惜!
那些重重叠叠的记忆、
那些挂在嘴角淡淡的一缕缕微笑、
那些青春绽放的声音、
最怕的、
也不过是时光荏苒、岁月如刀。
而它曾刻在时光碑檐上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梦想、
一旦错过、便已不在!
可能、不知所措的年代、
总会有那么一些事、让人不尽人意。
它蠢蠢欲动、
它蓄势待发、
它如波涛汹涌的洪水让我瞬间手足无措、
而我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我的世界、一步步被吞噬、被淹没。
无力到狼藉片片、
无力到崩溃蔓延、
无力到、乱、乱、乱!
真希望、
突然下一场雪、飘的那么纯洁、
鹅毛般的大雪、满天飞舞在我的世界。
记忆、反反复复、清清楚楚。
淋湿了这一片天空、
枯萎了那一个花季。
似乎、
很久、没有看过繁星苍窘的笑靥。
很久、没有走过倾盆大雨的那小径。
很久、没有闻过自由自在雪精灵的小清香。
这一切、仿若遗失在多年前的一个梦里。
而这梦、却是我如今无法承载的一个行李背囊。
太沉重、却绝对不可能丢弃!
背不动、只好痛心将它搁浅。
我想、只要静好、
无论是枯败的篱笆、还是残存的芳华、
我愿将它放逐。
去见证一场又一场的花开花落、
去经历一季又一季的秋冬春夏。
或许、
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
每个世界、都会有一首歌。
每首歌中、都有着一个故事。
而这一刻、
无情的岁月、吹起破碎的流年、
记忆温存的沙漠、像画卷般舒展、
那些刻在画轴里的旧时光、
那些曾让我感动的细微之处、
也都在或长或短的日子里、慢慢老去。
这一秒、听着别人歇斯底里、
自己的感受却如98度的沸水加了催化剂、急速澎湃!
冬天来了。
这个季节、风多了一些 、
吹痛被爱遗忘的一切。
而我却躲不过这感觉、
痛的、无力去改变。
抛开枷锁、卸下伪装、
忐忑的睁开眼、却意外的发现、
那小小的白船儿、早已顺风而走远。
湖边的我不舍的望着它、水中的它却用泪水冲着我微笑。
它没有让我失望、
它用它瘦小的身躯、
背负着我不堪重负的愿望、
它无怨无悔、替我流浪、为我远航。
湖面明镜幽蓝、波澜不惊。
看着它孤单的背影、
我心里、不禁掀起了一阵阵涟漪。
也许、认识我的人以为我静。
也许、了解我的人以为我疯。
也许、只有真正懂我的人才会知道我的心。
再也不想、
在这残缺不全的字句里、
倔强的去寻找往昔。
再也不想、
在这反反复复的伴奏里、
任性的去纠缠回忆。
再也不想、
在这执迷不悟的黯然里、
傻傻的、去坚守过去。
你们、
犹如雪花朵朵、
很美很美、融化在我的掌心。
简简单单、消逝在我的记忆之中。
我留念你们熟悉的模样、
留恋我曾经、那最真挚的朋友、
你们急速的掠过我的生命、
却留给我这个如此怀旧的人、无法释怀的风景。
真的怕、
曾给你们的是心、
而你们还给我的却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
或许、
那些珍藏我们心底的美好、依旧清晰、
就如昨天一般。
只是、颠沛流离的岁月、
让我们在跌跌撞撞的年华里、开始战战兢兢。
关掉残缺不全的回忆、
把一起走过的温暖、留在字里行间、
把它装进书夹、装进日记、装进小船。
让它带着它、
去到达如海洋般壮阔的另一个彼岸。
相信未来、
相信信仰、
相信现在所有的不快乐、
都将会是以后人生中、最快乐的源泉!
不害怕、不闪躲、
不悲伤、不彷徨、
好好的爱自己、爱生活、爱梦想!
在这个半命题的青春里、继续勾勒出属于我生命中的彩虹!
今天、不管多么的混浊难熬、 但明天它依旧会如约而至 !
这是一个初冬、
冷冷的湖边刮着冷冷的风。
地平线的残叶纷纷飞舞、也让这个季节倍感孤独。
小小的白船儿、
撑起一片洁白的帆、
带着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漂泊在无人的水面。
我的目光、
一直紧紧追随着、
你离我近了、
我离你、近了!
英语教案设计及课堂小测
StepI:Introduction:
1。 Do you think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take part-time jobs? Why?
2。 Have you had any part-time jobs? If so, what were they and how did you find them?
StepII:Tick some good reasons for taking part-time job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EH You can be financially (在经济上) independent
StepIII: Further comprehension
1。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A。 It gives some tips about how to find a suitable part-time job。
B。 It tells about how Fred began his part-time job。
C。 It proves that taking part-time jobs is really helpful。
D。 It’s mainly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working part-time。
2。 Fred Pearson was going to _____ when a tourist stopped him and asked for directions。
A。 attend classes
B。 listen to a lecture
C。 deliver a lecture
D。 visit the university town of Oxford
3。 ________ main good reasons for taking part-time job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 Five B。 Four C。 Three D。 Two
4。 Fred decided to show the tourist around the university town because ________-
A。 he was very kind and ready to help others in trouble
B。 he wanted to make money by doing it
C。 he did not want to listen to the boring lecture
D。 he found it enjoyable walking and talking with the tourist
5。 Taking part-time jobs is helpful, and it can help students __________。
A。 make a fortune
B。 be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C。 prepare themselves for the future
D。 get nothing but some work experience
Keys: 1。 C 2。 B 3。 C 4。 D 5。 C
StepIV。Read the first paragragh again and fill in blanks:
Fred Pearson was walking through the university town of Oxford one morning in 1961。He was on his way to a lecture, when a tourist stopped him and asked him for directions。 As Fred was go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he walked along with the tourist。 They got on so well that Fred decided not to go to the lecture but to show the tourist around the university instead。 They spent a full and very enjoyable morning together, and Fred discovered that he had a gift for XXX a visit interesting and lively。 At lunchtime, the tourist thanked him and gave him ten pounds,which was a lot of money in those days。
1。 keep on / get along / have a gift for / lead to/value/discover
(1) Donna, how are you ____ with your new job?
(2) We did not ____。 We were not suited to one another。
(3) Too much work and too little rest often_____ illness。
(4) She _____ wiping her eyes with the back of her hand; she must be weeping。
(5) Miss Huang dislikes Eric because he _____ asking too many silly questions。
(6) Alien and I are real friends; we ________ friendship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7) Gilbert _______ electricity, but Edison invented the light bulb
Keys: (1) getting along (2) get along (3) leads to (4) keeps on (5) keeps on
(6) value (7) discovered
StepV Language points:
1。 Fred Pearson was walking through the university town of Oxford one morning in 1961。He was on his way to a lecture, when a tourist stopped him and asked him for directions。
I was just coming along to see you ________ I ran into Wilson。
A。 while B。 when
C。 whenever D。 on which
2。 As Fred was go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he walked along with the tourist。 They got on so well that Fred decided not to go to the lecture but to show the tourist around the university instead。
I saw a police officer was coming ________ our direction。
A。 on B。 to C。 toward D。 in
3。 They spent a full and very enjoyable morning together, and Fred discovered that he had a gift for XXX a visit interesting and lively。
Ann is a born teacher, I mean she has a _____ for teaching。
A。 ability B。 present C。 gift D。 possibility
4。 For one thing,when you earn money,you will not have to keep on asking your parents for money。You can buy whatever you need if you have enough money。
They tried to keep____ the same speed。
A。on B。with C。out D。up
5。 Another good reason for taking a part-time job is that employers usually prefer to hire someone who has already had some work experience 。They value someone who leads an active life and is anxious to learn。
# Mrs Smith was _______ about her daughter being out so late at night。
A。 eager B。 anxious C。 excited D。 keen
Keys:B,D,C,D,B
Lesson 62教学设计方案
StepI: Listening practice:
I) Listen to the first letter and answer:
1。What problem does John have at work?
A。 He can’t get on well with the other workers。
B。 His workmate is stealing his things。
C。 One of his workmate is stealing things from the workplace。
D。 His workmates dislike him and try to put him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2。“I think I’m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The underlined word has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one in “__________”
A。 Can you show me the position of the school on the map?
B。 He is lying in a very uncomfortable position。
C。Tom was elected General Secretary, and held this position until he was retired。
D。Madame Michel found herself in an embarrassing position when her secret was out。
II) Listen to the second letter and answer:
What advice does Marty give?
A。 Don’t say anything to the manager or to the thief。
B。 Catch the thief stealing meat on the spot。
C。 Check his bag before leaving work every evening。
D。 A & C。
III) Listen to the third letter and answer:
From Marty’s first letter,we know he is ______。
A。 selfish
B。 brave but careless
C。 understanding, clever and careful
D。 brave and willing to fight for truth
IV) In Marty’s second letter, what advice does Marty give John?
A。 Keep quiet and say nothing about it。
B。 Report this worker to the manager。
C。 Tell lies to the manager。
D。Go and tell the worker not to do it any more。
Keys:。 1。 C 2。 D 3。 D 4。 C 5。 B
StepII。Languae points:
1。 It’s a part-time job, so I only work evenings。
2。I agree that it is a difficult situation。 I’m afraid it is quite common that people steal things from their workplace。
3。 But I advise you to check your bag every evening before going home。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 thief might put some meat in your bag, hoping you will be caught and called a thief。
4。 In fact I’m rather surprised you haven’t done so already。 In my personal opinion, you should have done this as soon as you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StepIII:Language focus
1。 Ms Amy warned that those who had been caught_____ on the exams would be severely punished。
A。cheated B。to cheat C。 cheating D。 to be cheating
2。 The audience waited until the curtain rose and then _____ into laughter at the sight of the funny actor。
A。 broke B。 went C。 started D。 burst
3。 _________ the young ones, the soldier ants form two lines, one on each side。
A。 Protecting B。 Protect C。 To protect D。 Being protected
4。 Most animals run away when they see or hear army ants coming, but sometimes, a large animal is_____。
A。 possible to B。 able to C。 unable to D。 able not to
5。 _______ knowing some Greek, Cynthia was also fluent in Italian。
A。 Beside B。 Except C。 Besides D。 Except for
6。 The daisy is a(n)_______ flower in English fields。
A。 common B。 ordinary C。 usual D。 regular
7。 The manager sat in his office, ________ how to stop stealing in the company。
A。 to think B。 thought C。 thinking D。 is thinking
8。 Can you doubt _______ the new play is the hit of the season?
A。 that B。 whether C。 if D。 when
9。 “William must be so ______, living ______ in Spain。 I wish he’d meet someone nice。”
A。 alone; alone B。 alone; lonely C。 lonely; lonely D。 lonely; alone
10。 Can you think of a TV program or film _____ ther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A。 that B。 where C。 in which D。 which
11。 -Which film shall we go and see?
-________。
A。 I’m afraid not B。 I’ll leave it to you
C。 Yes。 I quite agree with you D。 I think it’s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12。 Mrs Smith was _______ about her daughter being out so late at night。
A。 eager B。 anxious C。 excited D。 keen
13。 With all this work on hand, Daniel ______ to the cinema last night。
A。 mustn’t go B。 wouldn’t go
C。 oughtn’t go D。 shouldn’t have gone
14。 _________ in a seemingly endless war, the general was forced to evaluate the situation again。
A。 Since the loss of 50,000 soldiers
B。 Because of 50,000 soldiers having lost
C。 Having lost over 50,000 soldiers
D。 50,000 soldiers were lost
15。 ______ a teacher in a university,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t least a master’s degree。
A。 To become B。 Become C。 One becomes D。 On becoming
Keys: 1。 C 2。 D 3。 C 4。 C 5。 C 6。 A 7。 C 8。 A 9。 D
10。 C 11。 B 12。 B 13。 D 14。 C 15。 A
探究活动
If you work in a meat factory and you find some workmate stealing meat, what should you do?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keep silent?
活动目标
1、仔细的观察图片,能说大概说出图片的意思,有想了解图片的兴趣。
2、基本理解听懂图片故事的含义。
3、学习了解关心和帮助别人。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观察图片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鸭吗?它是怎样唱歌的呢?青蛙呢?是怎样的声音?
二、逐幅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意。
出示图片一,提问: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呢?
2、这里有几只小鸭啊?它们都在干什么啊?(幼儿讨论)
3、在它们的旁边又游来了谁啊?小青蛙想干什么?
三、出示图片二,提问:
1、这边的岸上站着谁?你们看小鸡怎么啦?,小朋友们猜猜它为什么哭呢?
2、可是小鸡会不会游泳啊?那小朋友们看小鸡哭的这么伤心,我们来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小鸡在河里和它们一起玩的呢?
3、最后是谁想出了办法来帮助小鸡呢?小鸭是怎么帮助小鸡的呢?
四、出示图片三,
提问:
1、小鸡坐在船上有和朋友们一起玩了吗?
2、小鸡坐在船上能和大家一起玩,它高兴吗?那它高兴起来的话就会怎么样呢?
3、它们高兴就会唱歌的?那小动物们都是用什么声音来唱歌的?大家一起来学它们唱一唱好吗?
五、教师边操作桌面教具,边和幼儿一起将故事讲述一遍。
六、教学延伸。
提问:
1、小朋友们,知道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身边的人遇到了困难,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那小朋友们有没有帮助过自己身边的人呢?都帮助他们做了什么呢?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给身边有需要帮助的同伴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活动反思:
我把这节课分成绘画和手工两部分。
第一课时绘画:导入,让学生们回忆自己见到的船和坐船的感受,接着欣赏图片让学生认识船的种类船的结构、样式。最后在画纸上完成一幅船的儿童画。
第二课时:我事先折叠好几种船(渔船、军舰、双体船),发给学生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在折叠好的船上进行装饰。学生在折叠上会感到吃力,经过个别指导都掌握了。
教学背景: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孩子在晴天的夜晚看到的天空景色。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事物的有趣、美好,同时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教学目标:
1、 会认读“船、弯、尖、闪、蓝、星、只”等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字。认识一个偏旁“门”(门字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陶冶情操。
3、能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并能大胆表达说话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和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文相关图片、 磁带、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月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瞧,月亮出来了(出示课件),它像什么?(小船)
(板书课题)板书:小小的船
小朋友们喜欢不喜欢这只小船?(喜欢)现在我们就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读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老师读到哪儿,你的小手指到哪儿,边听边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读,要注意读准字音。
3、 要求:(1)读第一遍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自己看拼音拼读看能不能读出来。
4.谁想试着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错字。
5、同桌读,检查同桌是不是都会读了。如果同桌都会读到了请你夸夸他,如果他读得不准请你帮帮他。
6、四人小组配合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标出课文共几句话。
7、指名读。读的时候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字音读准,不加字和漏字。
8.小组讨论: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师小结:在蓝蓝的夜空中,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时又是弯弯的,如弯弯的小船。
三、认读生字
1、师:这首小儿歌大家都会读了,现在看看你都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了?(拿出生字卡片)
2、读生字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1)会意识字:“土”代表地,两“人”背靠背坐在地上---坐。
(2)熟字加偏旁:人+门=闪 学习“门”字框。手+目=看 把手的“弯勾”变成“撇”加“目”就是“看”。
(3)找反义词:弯―直,坐―立
3、我们来比比赛,看哪个组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小组读)
4、带拼音读后去掉拼音再读。指名读,同桌读,开火车读。
5、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四、精读课文
1、指名读一、二行,说说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弯弯的月儿什么样?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弯弯的?我们一起画一画吧。体会“尖尖的”什么样子,“小小的什么样子。教师可举例用实物说明。
2、学习第三、四行。这个小女孩表情怎样?她在干什么?她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怎么说的?让学生用“她看到??还看到??”说话,并联系现实生活用“我看到??还看到??”说句子。“闪闪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做做“闪闪的样子”?
2、放《小小的船》曲子,学生闭眼想象:听着乐曲,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
3、师生轻声哼唱《小小的船》这首歌,并配简单的动作。
4、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指名读,比比谁读得好)
五、指导写字。
六、小结:
七、作业:
回家后,把这首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也带他们到美丽的天空去旅行。
活动目标:
能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理解歌词内容并能随乐大胆想象。
能感受并运用动作表现音乐3/4拍的节奏特点。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音乐《小小的船》,播放器。
材料配套: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艺术小小的船》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小星星》,要求幼儿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演唱。
引导语:天黑了,大地变得静悄悄的,只有天上的星星还在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唱着动听的歌。
2.出示挂图,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活动。
提问:美丽的夜晚天空中除了星星还有什么呢?月亮弯弯的,两头尖尖的,看上去像什么?
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旋律,感受音乐优美、宁静的意境。
引导语:音乐美吗?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3/4拍的节奏。
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坐在月亮船上,随着音乐轻轻地、有节奏地晃动身体。
4.教师完整范唱歌曲,幼儿欣赏。
第一遍范唱时,引导幼儿了解歌词的内容。
引导语:歌里唱了什么?你知道歌里唱的小小的船是什么吗?
第二遍范唱时,引导幼儿边听边跟随音乐有节奏地轻晃身体。
第三部范唱时,引导幼儿边听边跟随哼唱。引导语:
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看美丽的夜晚,看天边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一课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小韵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富于想象;韵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趣味识字;品读课文,像想中创新。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上完课后,我觉得颇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交流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小手“唰”地举起在桌子上,有的说:“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饼“”像大玉盘“”像个半圆“”像眉毛“……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先放儿歌〈〈小小的船〉〉学生听的很有趣,这时,我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学吗?这恰巧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学生非常高兴,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灵活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句时,我就采用了比较读的方式,用原句与“弯的月儿小的船”比较,问学生:“你觉得哪句话好?”学生一一说,认为只有一个弯字不美,显得别扭,弯弯的好听,能想象出它的样子。我让他们反复读,在我的范读引导和自己的感悟下读的好极了,脸上洋溢着笑容。
三、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不断提高学生读的水平时,我想语文课仅仅靠读不行,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相辅相成,我常常鼓励提问的孩子,有问才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诗歌中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重视体验,让个性飞扬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祖国语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而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己去。
小花狗学游泳优秀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小花狗学游泳》这篇课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4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小花狗学游泳,先拜大白鹅为师,由于它没有蹼,学不了;小花狗又去请教青蛙,由于它的前腿不能向两侧平伸,只能拼命用四条腿刨水;小花狗最终用适合自己的姿势学会了游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发挥自己的特点。练习中的朗读与说一说是了解课文内容的两项主要练习,在教学中要结合进行。
2、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预习课文的能力,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识字、读熟课文,在阅读课上应重点加强对词语的`积累、理解。此外,由于我校在二年级开设游泳课,孩子们每周都有半天的时间去游泳,所以他们对于学游泳这一情境非常熟悉,所以我打算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文,并利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朗读,从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读写指定的词语;
2、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做事情要符合实际。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实际,都要发挥自己的特点。朗读课文了解小花狗怎样学会游泳的。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实际,都要发挥自己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学过游泳吗?今天刘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动物朋友它特别想学游泳,你们想认识它吗?看看它是谁?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学游泳的?好,我们就一起学习《小花狗学游泳》。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下面我们进行字词闯关
2、指名分自然段读文
3、你能说说小花狗向谁学游泳了吗?
4、哪你能根据老师所给的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小花狗想学游泳,先找?;; 、又,可是,不过,通过自己的努力它最终找到了。
三、理解课文
(一)
1、小花狗去学游泳,大白鹅、青蛙是怎样指导它的呢?在文中用横线勾画相关的句子
2、小花狗学会了吗?想想为什么?请你根据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进行勾画
(二)指名读你勾画的句子
1、大白鹅说:“游泳时,身体要保持平衡,双眼紧盯前方,双蹼用力滑水。”想象大白鹅游泳时的样子,自己做一做。
2、放课件再读这句话你能用根据老师的填空说说大白鹅是怎样游泳的吗?因为大白鹅有3、小花狗学会了吗?为什么?读读课文中的话看看课件比较蹼与狗爪的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小花狗不能像大白鹅学游泳的原因。过渡:小花狗不甘心又去请教青蛙,青蛙怎样指导的?
读句子
1、青蛙说:“游泳要趴在水面上,前腿伸直,向后滑水,后退同时蹬水,四肢要配合好,动作要优美。”
2、想看看青蛙游泳的样子吗?放课件
3、再读读这句话
4、小花狗按照青蛙说的话去做,它学会了吗?(青蛙的前肢向两侧平伸,而小花狗不能不符合自己的身体特点。)
(三)
那小花狗最终学会游泳了吗?从哪知道的?读读课文相关的语句。指名读
小花狗拼命地用四条腿跑水,东扭西扭,姿势虽然难看,却又到了岸边
(四)
小花狗终于用适合自己的姿势学会了游泳。读读这句话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姿势”?
1、适合小花狗的游泳姿势是什么?
小花狗拼命地用四条腿跑水,东扭西扭,姿势虽然难看,却又到了岸边。
小花狗为什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泳姿势呢?
2、投影出示:大白鹅的话、青蛙的话、小花狗的游泳姿势。请学生读一读(总结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的游泳方式)
3、还知道那些小动物有适合自己的游泳姿势呢?
老师这里也有两种小动物,你们想看看吗?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游泳的?
小鱼游泳时。水母游泳时。
四、拓展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2、搜集有关动物怎样游泳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小花狗学游泳
和谁学游泳?
怎样学的?
学会了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
二、新授:
学习生字:
(1)出示:冠 w ww.xx jx SJ.cn
(2)认识新偏旁“秃宝盖”。
师:有人认识它么?(指名)如果有人认识,教师可顺势表扬学生: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通过预习就知道了。
(3)记新偏旁
师:看看他和咱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偏旁比较像?(引导学生用“宝盖头”来记.
(4)学生记字形
师:你准备怎样记住“冠”字呢?
(5)教师向学生渗透字源
师:秃宝盖表示帽子,左下的“元”表示我们的头,右下的”寸”表示手,用手把帽子盖在头上就是“冠”了,汉字有意思么?
(6)指导书写
师:怎样把它写漂亮呢?想让我们来整体观察它.(上窄下宽)很显然,这个字最突出的笔画是什么?(撇、竖弯钩)把它放在田字格当中该怎样写呢,请你拿起手来边看边和老师一起写.
(7)展示评价学生的字.
三、小结
一起读读这些生字
四、作业
记生字
读课文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将“大学物理”列为高等工程专科各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包含实验课。实验课是高等工程专科物理学课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必修的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广播电视大学后,受到较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一门实验课。它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实验和进行工程实验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工程专科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4.实验课教学应与理论课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
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共性是主要的。因此,对于高等工程专科各类的所有不同专业,均应达到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以免出现知识脱节或知识结构缺陷。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岚城中学崔永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五、教学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
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
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的关系。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15℃)。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4、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4、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15℃)。
八、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赤壁赋课堂教案设计
赤壁赋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 入世 儒 筛选信息
乐 文化 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道
知人论世
悲 出世 佛
乡愁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五、拓展迁移
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六、想象练习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拓展阅读:原文与赏析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琵琶行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 课堂小插曲
★ 小雪花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