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angluo2004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共含1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ngluo200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

篇1: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思想性欣赏:诗懂诗歌的内容,学会感动(教学重点)。

2、艺术性欣赏:品味诗的意境,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二、评价目标

70%的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明确文学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而唐诗是这个王国里最艳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华

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虽历尽千余年却依然活力四射,璀璨夺目。可以说,唐诗是伟大的',是至高无上的,取得的成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就让我们走进唐诗,欣赏唐诗吧!

2、图片欣赏

多媒体展示流浪儿捐助汶川的图片,让学生评议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明确:尽管他们历尽人间的苦难,尽管他们饱尝世态的炎凉,但伤残和贫寒却无法泯灭骨髓里的善良和爱心 。在祖国四川汶川最困难的时侯,当我们在捐献出了对我们而言屈指可数的金钱时,他们却捐献了自己活下去的依靠!难道这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吗 ?不足以让 我们震撼吗?富者捐献爱心是一种责任,贫者捐献爱心是一种伟大,饥者捐献爱心是一种崇高。让我们对他们敬个礼吧,祈祷他们未来的日子一路走好!

3、思想性欣赏:阅读本诗,让学生说说自己被诗中感动的原因。

明确:元稹尽管自身已被贬谪他乡(通州),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但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时,不禁陡然一惊,震惊“坐起”,可见其对友人之忧心,足见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拓展: 友情是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牵挂;友情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心;友情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安慰;友情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激励。

4、艺术性欣赏:品味诗的意境,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明确:诗中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阴沉昏暗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悲凉、凄惨、孤独的情怀,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借景抒情

诗中因为有了情的移入,才让这些原本客观的景物都带上感情色彩了,“残灯”、“暗风”、“寒窗”,营造出了昏暗、低沉、凄凉、悲苦的意境。这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

5、课外拓展: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实例。

例一:杨柳岸、晓风残月。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例二:金黄的菜花在一片片绿色中随着轻柔的春风摇曳,送来了缕缕花香。田垄上两三枝粉面桃花,点缀着这孕育丰收的摇篮。围着篱笆的池塘里,浮着一群悠闲的水鸭,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苍翠的竹林里,隐隐露出一两间农家茅屋,缕缕青烟在林中升腾。

例三:妈妈的坟墓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那里有一棵老刺槐树。秋风中,片片黄叶离开枝头,凄凄地飘飞。树枝上成群的乌鸦望着纸钱似的落叶呱呱地叫着,惊得地上的枯草也瑟瑟发抖。

例四:天亮了,全家人熬了一夜,终于拿定了主意。我高兴地拉着干爹来到公园赏花:红的如火,粉的如霞,白的如雪,一朵朵,一簇簇,擎着露珠,映着朝霞,啊,这儿阳光灿烂!

6、巩固提高:阅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说说诗中让自己最感动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确:好友的身影已消失了,但作者还舍不得转身离去。这足见两个友谊之深。

篇2:《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翻译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注释:幢幢(chuang chuang):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3: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说课稿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一、说教材。

这首诗属于高中语文第三册古诗词单元的“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从整体看,在这册课本的前两个单元,学生已经集中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并且初步体会过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加之,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知识,这首诗在字词的难度不大,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理解出诗歌字面上的含义,从而体会诗人元稹对好友命运的关怀之情。因而我将这堂导读课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解读诗歌意象,品味诗境”上面。

这首《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却融入了诗人沉重而悲愤的感情,简单几笔,勾勒出的画面却悲凉动人,色调低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学习抒情诗意境解读的一个很好的范本。依据新课标知识、情感、过程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揣摩诗句含义,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开口诵读古诗的习惯,学习到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读出古诗的味道来,提高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合作讨论来帮助学生寻找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因此我将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的重点在于:解读诗歌意象,品味诗的意境。

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掌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都是富有艺术细胞的专门人才,专业人士了,都说艺术是相通的,那咱们用自己对艺术的天分来感受一下下面的几个情境:如果你看到一幅图画,色彩鲜艳而且饱满,画上有青山有绿树有田园野花,还有美丽的虫鱼鸟兽,或是精神抖擞喜笑颜开人的人,你认为这副画要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轻松?欢快?向上?那么如果是另外一幅画面,一间昏暗的房屋里面,只点着一盏暗淡得快要熄灭的油灯,窗户外雨大风急,一个孤单的病卧在床上的老人,看着窗边的风把寒冷的雨吹进了屋子里,这时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孤独?悲凉?灰暗?很好,我们的同学都能够通过画面中的景物、色彩等来体会到画面背后不同的情感色彩。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是相通的,我们就来试着把刚才欣赏画的体会,带进下面这首诗歌的欣赏中吧,看看它运用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什么色调的画面,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1、先由教师范读诗歌,范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诗句的形式及情感,同时可以借此扫清字词读音和停顿上的疑难点。

在此之后,我设计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这首诗的'导读: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品诗句、入诗境、拓诗篇

2、知作者。在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感知之后,不急于讲解内容。先交待诗人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重点在于介绍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深厚友谊,这首诗写于元稹被贬居通州时期,又重病缠身、病卧在床时,突然听说好友白居易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感到震惊和无比的愤激,而写下这首诗。白居易“江州司马”的身份在前面学习《琵琶行》时已经有过介绍,此处正好作一个连接性的回顾,也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中关怀友人命运的真挚感情。

然后对标题做一个简单的题解:明确几个简单的文言文常识:乐天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字,而“左迁”在文言文中是降职调动的意思,因为自汉代起“贵右贱左”的习俗,迁是迁移调动,向卑贱低微的位置调动,就是被贬降职。

3、读古诗。通过背景的介绍,和之前教师的范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自由朗读之后再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朗诵,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过程中可能会有腼腆怯场或哄笑等问题出现,教师要带动学生高声读诗的激情,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尽情表现,反复诵读是体会诗歌情感欣赏诗歌语言美得最佳方法,越是腼腆或哄笑的学生,越要请他一起加入朗读,并给与正面鼓励。

4、解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这是基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合作的机会。在交流之后,教师再作一个整体的梳理归纳:

首句写室内的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和幽寂。这样凄惨悲凉的情景是为什么呢?诗人自己政治上失意,被贬谪到通州,刚到任不久有染上重病卧床不起,自身遭际坎坷本来就够黯然神伤了,这时又听到远方传来挚友白居易被贬谪九江的消息!他感到震惊而心悸,陡然从床上坐了起来,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太深重了,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惨的灯影里,他只觉得夜风吹雨,寒气透过窗户一阵阵地往自己身上袭来。

对诗意有更进一步了解以后,将自己设想为正卧病在床的诗人元稹,带着这种悲凉又震惊的心情,再次齐读诗歌。

5、品诗句。重点在“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是传神之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设计问题:假如将“惊坐起”换成“吃一惊”行不行?差别在哪里?明确:“惊”字是写情,“坐起”两个字是写状。情和状的结合,惟妙惟肖地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换用“吃一惊”就神气全无了。诗人在垂死状态了,可见病情危险,却陡然坐起,也表明了这个消息对他来说何等震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之情,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6、入诗境。这是教学的重点环节,目标是要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意境。

基于授课对象是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现象,第一步我将先给学生简单复习“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在抒情诗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就是寄托有作者寓意的景物形象,这就是意象。而由意象和其他文字所营造出来的,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就是意境。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意境,就是举例:回顾高一所学过的《再别康桥》。

第二步是教给学生怎样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总结为三个步骤:

1、寻找意象,抓住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4、第三步将这首《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用这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诗歌中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提问:1、本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2、构成了什么色调的画面?3、这样的画面表现出什么样的心境和感情?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的方式。

明确:意象有失去火焰的“残灯”、“暗风”、“寒窗”。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并总结出画面的色调是:冷色调的,昏暗、阴沉、寒冷、孤寂等。进而分析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

从诗人自身遭遇开始引导学生联想分析: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情本来就不好,忽然又听到好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极度震惊和怨苦,在这种心境之下,眼前的景物也变得昏沉阴暗了,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影子也变成“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却也成了“寒窗”。因为有了情的移入,才让这些原本客观的景物都带上感情色彩了,“残灯”、“暗风”、“寒窗”,营造出了昏暗、低沉、凄凉、悲苦的意境。

7、拓诗篇。

为了巩固运用这种赏析的方法,再拓展出另一篇类型相近的唐诗王维《送远二使安西》,作为延伸。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鉴赏步骤,自己来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并作交流讨论。教授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让学生在离开老师之后,仍有方法可用,能自己解决问题。

8、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做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这节课所讲过的知识点,以总结的方式来巩固印象,并养成条理清晰的学习习惯,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裨益良多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讲语文,是在讲解析,更是在讲方法。就诗论诗是基础,学会以诗解诗,通过读一首诗来学会欣赏百首诗的方法,才是真正做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境界。

篇4: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5:《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原文及翻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前言】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此诗情与景的交融。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却融入了诗人沉重而悲愤的感情,简单几笔,勾勒出的画面却悲凉动人,色调低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学习抒情诗意境解读的一个很好的范本。

【注释】

⑴幢幢(chuang chuang):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

【翻译】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6:《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翻译赏析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翻译赏析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前言】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此诗情与景的交融。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却融入了诗人沉重而悲愤的感情,简单几笔,勾勒出的画面却悲凉动人,色调低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学习抒情诗意境解读的一个很好的范本。

【注释】

⑴幢幢(chuang chuang):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

【翻译】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7:《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篇8:《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白居易

原文: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篇9:《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二:

(1) 两首诗表达出什么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都表达出对挚友遭遇的关切同情(2分),对自己被贬外调(处境)的感伤与无奈(2分)。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6分)元诗注重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重病卧床的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的动作神态,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3分,或: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通过残灯、风雨、寒窗等景物描写营造凄清意境抒发悲凉之情。)

白诗注重对比(虚实结合)手法,通过金銮殿考中进士的情景与庐山草屋拂晓灯前情景对比,表现了现实处境的艰难。(3分,或:比喻,以笼中的鸟、槛里的猿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现状,表现现实处境的困苦;又或:直抒胸臆,人世间你我再相见会是在哪一年啊!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篇10:《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阅读题一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阅读题二

(1) 两首诗表达出什么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都表达出对挚友遭遇的关切同情(2分),对自己被贬外调(处境)的感伤与无奈(2分)。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6分)元诗注重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重病卧床的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的动作神态,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3分,或:环境描写,融情于景,通过残灯、风雨、寒窗等景物描写营造凄清意境抒发悲凉之情。)

白诗注重对比(虚实结合)手法,通过金銮殿考中进士的情景与庐山草屋拂晓灯前情景对比,表现了现实处境的艰难。(3分,或:比喻,以笼中的鸟、槛里的猿比喻诗人与朋友的现状,表现现实处境的困苦;又或:直抒胸臆,人世间你我再相见会是在哪一年啊!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篇11:《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篇12:《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篇13: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幢幢:摇曳。

3. 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4“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3. 2分 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

评分说明:对画面内容的描绘1分,对画面内容的概括1分。

4. 2分 “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之后,重病之中居然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评分说明:“惊坐起”内容阐述1分,效果中的“惊人”、“震动”、“悲痛”答对任2点1分。

补充材料: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篇1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⑵,此夕闻君谪九江⑶。

垂死病中惊坐起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⑴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

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⑷垂死:病危。

【白话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在这个夜晚,我听说你被贬官到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地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创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8),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赏析】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拓展阅读:《春晓》元稹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

二十年前晓寺情。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绝句。

一个春日的拂晓,天色朦胧,将明未明,作者在醉乡中闻着花气和黄莺的叫声,心情安闲恬静,忽然一只小狗跳过,碰撞起钟声,于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庙里的一段回忆。

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样的呢?诗里没有明说,但我们从诗人所写的一篇小说中却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诗人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故事。崔莺莺是一个美丽、温柔、多情的女子,张生很爱她,但终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图取功名富贵,而将她抛弃了。其实,这也就是诗人的一篇自传性的小说,而《春晓》一诗就是这篇小说的张本,张生就是诗人自己。

诗人抛弃原来的恋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门望族的小姐韦丛结了婚。可见他是一个负心汉。但另一方面,他对原来的恋人又念念不忘,很怀念她,对自己的薄幸,深感内疚。“二十年前晓寺情”,在往事的回忆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来了。

这首诗写得是婉曲回环。首句连用两个“半”字,描写春天拂晓时若明未明的朦胧景色;第二句以“醉闻花气睡闻莺”,极写环境的优美、恬静,以暗衬作者此时心情的安闲舒适;第三句“猧儿撼起钟声动”

作一转折,顿生波澜,勾起了诗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忆,这句转得极妙,诗中的波澜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钟声所引起的。一首仅四句的短诗,能写得如此波澜起伏,足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元稹很擅长写古今体艳诗,他的这类诗语浅情深,很能吸引人。《春晓》一诗,尤引人注目。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还特别指出:“这诗是《会真记》的张本,值得在文学史上着重提出的。”

篇15: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练习题

1.“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乐天”是指 (人名)。(1分)

2.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诗人笔下无焰的“残灯”、摇曳不定的“灯影”都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B.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

C. 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D. 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3. 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4分)

4.“ 惊坐起”三个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闻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刹那间的反应。(1分)

5.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1分) 白居易

2. (3分) B(诗句不仅有神态“惊”的描写,更主要是动作“坐起”的描写,动作描写深化了震惊的'情感,“只”“尽显”表述不当。)

3.(4分)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联系全诗内容1分,景物描写与情感关系2分,语言表达1分)

5.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抒情更含蓄;(或“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手法1分;景物特点、情感分析1分)

篇16: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练习题

6.“垂死病中惊坐起”历来为人所称道,试赏析“惊坐起”的妙处。(5分)

7.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6分)

8、“惊坐起”三字表现力极强,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6.“惊坐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地写出了作者听到好友被贬时震惊的心情。“垂死病中”本来很难“坐起”,但一“惊”一“起”。这一反常的表现将作者当时动作的陡然,内心的震惊写得惟妙惟肖。

7.“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本无感觉的风、窗由于诗人的心境而成为暗风、寒窗。作者以此来暗指心境的灰暗,凄凉。形象地表达了因挚友蒙冤被贬,而内心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之情。

8.“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身患重病的诗人陡然一惊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和担忧,也表现出诗人与白居易的友情之深。

篇17: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练习题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首尾两句。(3分)

10、诗中第三句是传神之笔,你认为本句中哪个词用得好?请简单分析。

1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9.首尾两句形象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失去光焰的灯、昏暗摇曳的灯影、凄凉昏暗的风、寒气逼人的窗,诗人以哀景抒哀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10、“惊”或“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2分)

11、情景交融,第一、三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3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原文及翻译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文学常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练习

元稹《重赠乐天》翻译与赏析

和乐天仇家酒,和乐天仇家酒元稹,和乐天仇家酒的意思,和乐天仇家酒赏析

酬乐天江楼,酬乐天江楼元稹,酬乐天江楼的意思,酬乐天江楼赏析

酬乐天重寄别,酬乐天重寄别元稹,酬乐天重寄别的意思,酬乐天重寄别赏析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及赏析

和乐天赠云寂僧,和乐天赠云寂僧元稹,和乐天赠云寂僧的意思,和乐天赠云寂僧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