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音乐《生命之杯》教案(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男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命之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生命之杯》,能够用热烈、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体会作品的风格。
2、能够参与欣赏、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感受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让音乐充满动感的作用。
3、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探索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生命之杯》片段,用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体验音乐。
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段欣赏
1、聆听B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B段。学生跟琴演唱旋律。(加入英文歌词唱一唱)
2、给B段打节奏。为B段伴奏。
一组XXXXXXXXX,一组加入手势,同时为B段伴奏。
3、播放A段,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打节奏感受音乐。
由关注节奏改为: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就像用生命去拼搏的大力神杯。
4、间奏、前奏、尾奏这一环节删去
5、关注力度,完整欣赏AB段。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
1)聆听,关注演奏乐器。
2)解释什么是前奏、间奏、尾奏,比较聆听,他们的演奏乐器。
出示间奏的定义,学生理解,并根据间奏的定义说出前奏和尾奏的定义。分别播放前奏音乐、间奏音乐、尾奏音乐,并给出相应手势,学生在欣赏整体音乐时,听到音乐后做出相应的手势。
3)出示节奏,律动。
听前奏音乐,用递进的手势体会前奏音乐的现场效果。
三、完整欣赏
1、把体验过的各种手段参与进来。
2、总结曲式结构。
这一环节改为:学生整体欣赏歌曲,做出相应手势和律动给教师提示,教师板书,而不应该是教师给学生总结曲式结构。
四、课堂总结
每一节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教学内容:
1、能够跟着音乐足球世界杯主题歌《生命之杯》的律动用肢体表现音乐的节奏。
2、感受其他各组同学设计的动作,互相学习。
3、跟着音乐的律动自己编创。
教学目的:
1、音乐与活动课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听、动觉的联觉效应,通过音乐刺激感官,使全身对音乐的空间、时间和能量做出反应而获得音乐感受,在此体验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
2、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体验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开启自身心灵的能力及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教师的要求要清楚、具体、明确。
2、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独特的肢体表达方式。
3、强调动作与音乐的协调和统一。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师:复习歌曲《奥林匹克号角》,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这首歌曲,希望能用流畅和谐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生:全体演唱。(录音)
2、播放录音,学生自我评价,并改正。
二、听赏《生命之杯》。
1、播放乐曲,初听,整体感知。
2、简介。
3、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4、师补充:这是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主题歌。歌曲鼓舞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这首洋溢着生命力量的歌,其传播已超越球赛和国界的范围。它鼓舞人民弘扬个性,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复听《生命之怀》请问: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6、学生回答,教师可做补充。
三、学唱《生命之杯》。
1、感受歌曲:播放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并体会歌曲的含义。
2、学唱歌曲:跟琴学唱。大跳音程延演唱困难时,可以用激发情感来带动气息的准备。
3、拓展歌曲:在了解歌曲的含义的基础上,学生能用正确的情绪和声音演唱。
4、个别表演。(时间允许)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体会。
2、教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
复习、巩固歌曲。
教学目标
1、聆听《生命之杯》,能够用热烈、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体会作品的风格。
2、能够参与欣赏、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感受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让音乐充满动感的作用。
3、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探索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生命之杯》片段,用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体验音乐。
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段欣赏
1、聆听B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B段。学生跟琴演唱旋律。(加入英文歌词唱一唱)
2、给B段打节奏。为B段伴奏。
一组XXXXXXXXX,一组加入手势,同时为B段伴奏。
3、播放A段,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打节奏感受音乐。
由关注节奏改为: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就像用生命去拼搏的大力神杯。
4、间奏、前奏、尾奏这一环节删去
5、关注力度,完整欣赏AB段。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
1)聆听,关注演奏乐器。
2)解释什么是前奏、间奏、尾奏,比较聆听,他们的演奏乐器。
出示间奏的定义,学生理解,并根据间奏的定义说出前奏和尾奏的定义。分别播放前奏音乐、间奏音乐、尾奏音乐,并给出相应手势,学生在欣赏整体音乐时,听到音乐后做出相应的手势。
3)出示节奏,律动。
听前奏音乐,用递进的手势体会前奏音乐的现场效果。
三、完整欣赏
1、把体验过的各种手段参与进来。
2、总结曲式结构。
这一环节改为:学生整体欣赏歌曲,做出相应手势和律动给教师提示,教师板书,而不应该是教师给学生总结曲式结构。
四、课堂总结
每一节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生命之杯》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歌曲的表现形式与声音特点中,体验其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
2、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体验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开启自身心灵的能力及想象、创造的能力。
3、了解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歌曲的分段,歌曲的演唱
关注歌曲的音乐情绪和表现形式,体会乐器、演唱
方式等与音乐要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复习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通过我们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音
乐与体育盛会有重要的关系,体会到奥运精神给我们精神的.生活带来的动力。今天我们就继续来领略体育音乐的魅力。请看大屏幕,屏幕上的这个是?
生:足球
师:那么你知道世界杯足球赛吗?你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足球运动吗?你知道关于足球的歌曲么?
生:《我们是冠军》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也是一首关于足球的歌曲,我们
先一起来欣赏一下。
三、新课
1、播放的足球世界杯主题歌《生命之杯》并回答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在歌曲中听到哪些声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生答: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听歌曲前奏部分,细细感受前奏部分中听到的乐器,并说出特点鼓声――节奏强烈、热情奔放
号声――高亢、激烈
听歌曲A部分细细感受A部分中听到的声音,并说出特点人声――力度渐强、富有感染力
4、听歌曲B部分,感受其演唱形式
男声独唱,合唱
5、听歌曲间奏,与歌曲前奏,作对比
承上启下,升华歌曲
6、听歌曲尾奏,感受与之前不同
首尾呼应,在高潮中结束全曲
7、再次听全曲,并让学生划分
出歌曲的结构
前奏+AB+间奏1+AB+间奏2+AB+尾声
8、感受拉丁风格,并简单拍奏
XXXXXXXXX
听音乐,感受节奏,并可以简单跟奏
9、体验音乐与创编活动。
(一)学习歌曲高潮部分
1、提问旋律有什么特点?
2、教师教唱,说出旋律的特点。
旋律:同音反复,一、二乐句与三四乐句反复。
节奏:一三相同,二四相同。
情绪:高亢强烈,富有感染力
10、学习演唱
11、创编歌词。
(1)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创编歌词,自己演唱感受。
(2)优秀歌词展示
12、创编动作。
13、完整表现,融入创编的歌词、动作。
14、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手。
并获得全球30个国家单曲排行的冠军,也是19法国世界杯的另一首主题曲。“生命之杯”在世界杯之后也传播甚广,成为很多足球节目用来烘托气氛的第一选用曲目。歌曲中的鼓乐节奏和号角奏鸣
都颇为煽情。歌曲中融合了英语以及西班牙语。
11、完整聆听:要求学生随着音响哼唱B段旋律,熟悉A、B乐段的曲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歌曲传递的快乐吗?你们感受到激情吗?这就是体育盛会音乐的魅力每一届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生命之杯》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加欣赏,愿意探索、了解有关盛会题材的音乐与相关知识,体会作品内含的丰富情感。
2、聆听《生命之杯》,能从歌曲的不同表现形式与音乐特点中,体验其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探讨内含于歌曲的情感和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每周一曲
小组竖笛才艺展示。
二、情境导入
欣赏世界杯比赛录像,感受画面给人的震撼力。
三、学习歌曲《我们是冠军》
1、演唱足球球迷之歌《我们是冠军》,联想体育竞技场上群情激奋的拉歌和相互加油鼓劲的热烈场面。
2、用竖笛吹奏《我们是冠军》。
1)视唱曲谱,并无声按指。
2)小组练习,各音乐组长督促指导学员。
3)小组展示,并互评。
4)唱奏结合。
四、感受欣赏
1、聆听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主题曲《生命之杯》
2、背景资料介绍
为1998年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所作的.主题歌,由瑞奇马丁用西班牙语首唱
3、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音乐情绪与表现形式
曲中的鼓乐节奏和号角奏鸣极具鼓舞性,堪称世界经典,热情、奔放
4、跟音响演唱B段副歌部分,完成实践与创造五
5、再次完整欣赏歌曲,在B段跟唱。
五、音乐知识拓展
1、前奏:又叫引子。歌唱及表演之前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间奏:在歌唱及表演的间歇处,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尾奏:在歌唱及表演结束后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2、播放录音,完成学习评价二。
六、小结
足球赛事让球迷们着迷,体育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让《生命之杯》继续延续。
教学目标:
1、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积极参加欣赏,愿意探索、了解有关盛会题材的音乐与相关知识,体会作品内含的丰富情感。
2、聆听《生命之杯》,能从歌曲的不同表现形式与音乐特点中,体验其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探讨内含于歌曲的情感和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每周一曲
小组竖笛才艺展示。
二、情境导入
欣赏世界杯比赛录像,感受画面给人的震撼力。
三、学习歌曲《我们是冠军》
1、演唱足球球迷之歌《我们是冠军》,联想体育竞技场上群情激奋的拉歌和相互加油鼓劲的热烈场面。
2、用竖笛吹奏《我们是冠军》。
1)视唱曲谱,并无声按指。
2)小组练习,各音乐组长督促指导学员。
3)小组展示,并互评。
4)唱奏结合。
四、感受欣赏
1、聆听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主题曲《生命之杯》
2、背景资料介绍
为19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所作的主题歌,由瑞奇马丁用西班牙语首唱
3、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音乐情绪与表现形式
曲中的鼓乐节奏和号角奏鸣极具鼓舞性,堪称世界经典,热情、奔放
4、跟音响演唱B段副歌部分,完成实践与创造五
5、再次完整欣赏歌曲,在B段跟唱。
五、音乐知识拓展
1、前奏:又叫引子。歌唱及表演之前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间奏:在歌唱及表演的间歇处,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尾奏:在歌唱及表演结束后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
2、播放录音,完成学习评价二。
六、小结
足球赛事让球迷们着迷,体育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让《生命之杯》继续延续。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 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 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释疑:
第一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_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7、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生命之舟》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 肆虐(sì nüè) 簰(pái)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生命之舟》教学反思
我在导入新课时,选取了《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曲,因为担心学生不会唱,造成课堂混乱,结果音乐响起,很多学生都在跟唱。我其实应该课前在学生中调查,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歌曲。后来几个班,工干脆作了调整,先让课代表布置任务,收集与合作有关的歌曲,选同学们都会唱的歌曲,提前唱几遍,后来我发现学生唱得最多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两首歌曲,感觉效果非常好。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我在集体备课后作了调,整个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十一个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效率高,在总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分析为什么有些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学生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学正赶上我生病期间,为不耽误教学内容,我临时指定一批学生,提前研读教材,提前备课,课堂上充分展示,虽是初次尝试,感觉效果不错。
在《合作宝典》这一框,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两框内容,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好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合作,怎样的合作方能创造双赢高效呢?你有哪些与人合作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结合事例分析,自编自导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尽量创造机会给学生,但我还是不能完全放开手脚,有时候存在话语霸权,自主学习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8月1月晚,湖北嘉鱼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 、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同志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生命之舟”的含义。(重点)
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简明性。(难点)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体会军民的鱼水深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曾在电视上看到过1998年的那场大水,我们一定深刻感受到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是他们,为人民群众托起生命之舟。今天就请大家来看一则电视新闻,来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溃口(kuì) 营救(yíng) 率先(shuài)
障碍(zhàng) 穿梭(suō) 靠拢(lǒng)
肆虐(nüè) 转舵(duò) 迂回(yū)
2.理解词义。
率先:带头,首先。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往来频 繁。
同期声:拍摄影视作品 时与影像同步记录下的声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3.电视新闻的特点
一是视象性,即运用电视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获得最感性的认识。
二是综合性,即综合广播、报纸、摄影等表达方式的有用部分--用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信息。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完本文,你能说说哪个情节最难忘、最紧张、最典型吗?
明确:小女孩获救的过程。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明确:时间顺序。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完本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明确: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舟桥某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2.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
明确:二号冲锋舟。
(二)课文分析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 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自然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 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自然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1)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2)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处境危险:冲锋舟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营救工作 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以靠近。
3.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群众为什么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
明确:总结救助行动,点题。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三)语言探究
语言准确、生动、简明是电 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之一,你能分析下面句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吗?
(1)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明确:“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表现了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视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2)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明确:“顶冲”“转舵”“迂回”等词体现了拯救的艰辛。
(3)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 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两米、一米……
明确:“肆虐”“抗争”“靠拢” 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四、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二号冲锋舟(点)凌晨1点多--接受任务
凌晨3点多--营救苟峰
凌晨5点多-救起12人
救小女孩
各式轻舟(面)
五、课外拓展
课文中获救的小女孩名叫江珊。后来她告诉记者,洪水袭来时,她死死抱住一棵树,爬了上去。水涨一涨,她往上爬一爬,在树上过了一夜。只有9岁的幼小的生命与肆虐的洪水抗争,坚持了八个多小时,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小江珊抱着小树,面对凶猛的洪水而摇摇欲坠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示例:她想: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我不能撒手,我要 坚持,坚持,一定要坚持!
(2 )小江珊的爷爷江哲明也是被武警救出来的。后来,在武警官兵前来慰问小江珊时,他一眼就认出把他孙女从树上救到冲锋舟上的李金文总队长,他会怎样说?
示例:他会哽咽着说:感谢人民解放军,感谢你们救了我和小江珊,你们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侯晓旭
[生命之舟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八年级音乐教案
★ 八年级音乐观后感
★ 教案音乐
★ 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