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临床诊断学教学改革论文(共含14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東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临床诊断学教学改革论文
临床诊断学教学改革论文【1】
[摘要] 诊断学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的重要基础,内容繁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本文总结了作者近年在诊断学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建立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加强医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诊断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重要桥梁。
但是诊断学既不如基础课程系统性强,又不如临床课程趣味性高,内容繁多,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因此,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我们进行了一些新的改革,现将授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诊断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即将走上医师岗位的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临床实际能力的提高,而现今从事诊断学大课讲授的老师很多来自于医学院校所属附属医院的一线医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临床教学的重要战场,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优化资源更好地利用[1]。
临床老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把临床上见到的何种疾病讲解给同学听,带教老师的理论和带教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学习的结果,由于临床工作繁重,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对于讲课的方式方法、教案的书写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基本功薄弱,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显得很重要。
我院通过优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职称必须是讲师以上、不少于5年临床工作实践)使得带教正规化,并且为了提高带教老师的水平,我院通过开办理论、技能各种学习班,从教学理论到管理技能等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发挥长期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采取观摩会、试讲、病例讨论等形式进行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
2 教学内容改革,强化教学的规范性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
诊断学内容纷繁复杂,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习惯使他们仍以反复背诵强化记忆为主要手段,缺乏连贯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进入临床见习后,患者个体化差异大,症状体征多样,面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脱节,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再加之目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有时工作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内容环节应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沉闷,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邓利芝等[2]从起,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行了新的教学模式。
其整合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实现了临床理论课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的同步进行。
于是学生可以较早地接触临床、提早进入临床学习;通过床旁教学增强学生的现场氛围,并不拘泥于一种考核方式,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张龙禄等[3]通过把医德和医术培养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患者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采用示范操作教学法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好[4]。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院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部分,是理论的运用和升华。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改革,强调规范系统教学过程以及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规范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诊断学的实验教学环节中,规范化的流程是:老师先规范化示范、学生看规范化的录像、学生互相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并对错误进行剖析。
诊断学操作中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错误通常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现今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理论为中心、以间接经验为主。
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结果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较系统完善,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
近年来,由于意识到传统教学法的不足,现代教学法的改革逐渐深入高校医学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 以实践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及以社会为中心[5]。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为“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方法[6]。
PBL教学通过问题的提出展开,通过问题的解答逐步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各种相关知识更深入地掌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构建以讨论为核心的小班教学,通过按照成绩合理分组给出具有发散思维的病历,例如患者主诉为活动后感心悸、气短1年,通过病史采集知晓患者幼时曾因“凤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入院治疗,最近症状进一步恶化,通过查体检测到端坐呼吸、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心尖抬举性搏动以及双肺湿啰音、肝大有压痛、双下肢浮肿,心电图显示左心室劳损。
初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这时提出问题,根据所学过的生理学知识作答:①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端坐呼吸?端坐姿势为什么能缓解呼吸困难?②患者心尖部杂音是如何产生的?③患者如果出现双下肢水肿,机制有哪些? ④患者可采用什么治疗原则?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内容,并且通过小组间互相提问方式了解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取得很好的效果。
4教学手段和条件改革,尝试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联合应用以及网络的运用
传统教学要面对患者,通过触诊询问等方式取得感性和理性认识,但是患者有时候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教学,使得很多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也使得很多临床漏诊误诊的发生[7]。
现今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临床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实践体验。
学生可在其上反复操作训练,感受近似于真实患者的病理体征,提高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快速掌握基本医学技能。
与传统医学教育相比,模拟教学有很多优点,例如对患者无风险、允许出错、可以重复操作等。
其缺点为缺乏交流沟通,并且成分较高,不能大规模引入教学。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是指经过培训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情况的正常人或患者。
标准化病人克服了计算机模拟病人的缺陷,可根据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缺点是标准化病人培训周期长,需要的经费较高,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8]。
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合理利用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规避减少不足之处,通过对学生进行反馈,发现效果很好。
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以前很难讲解清楚的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象化表达,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9]。
我们通过网络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通过常用医学文献数据库,如PubMed,Springer和Wiley三大国外医学期刊库以及国内的期刊网和维普中文数据库等,加强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解,使得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查找现代医学知识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兴趣关注最新的进展,帮助学生寻找解决学习以及今后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的办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开阔了视野。
5评估考核方法改革,建立适合的评估考核体系尤其重要
临床医学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础能力,考核是衡量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
建立一整套管理严密、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10]。
在现行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完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努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强的学生[11]。
我们建立了适合我们的考核标准,为了规范技能操作,建立诊断学技能题库,建立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使主观考试的评价标准逐渐客观化。
我们在考核中,重点是技能考核,考核中重实践的锻炼,突出综合技能。
降低理论成绩在总分中的比例,以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为主,与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接轨,设置多个小考场,对每个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基本技能操作等进行多站式综合测试,促进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
诊断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好诊断学对临床医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课题,是学校师资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我们需要不断尝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差距,及时总结积累有益经验,使这门课程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吕刚,吕发明,陈平波,等. 医科大学附院应对临床教学改革的探讨[J]. 新疆中医药,,28(4):63-64.
[2] 邓利芝,陈慎仁,林晓芸,等. 新教学模式下的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8(5):73-74.
[3] 张龙禄,蒋开东,汤治元. 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与本科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改革尝试[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6(2):66-67,80.
[4] 张军琴,刘红霞. 探索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27-28.
[5] 李方. 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91-97.
[6] Hitchcock MA, Mulona ZH. Teaching faculty to conduct problem-based learning[J]. Teach Learn Med,,12(1):52-57.
[7] 王琦,王瑜. 从临床误诊漏诊看临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1(6):725-727.
[8] 颜正茂,忻耀群,申振宁,等. 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 2003,(4):36-37.
[9] 仰东萍,胥雪冬.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临床教学改革[J]. 医学教育,,(3):38-40.
[10] 杨国良,高瑞光.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 教学研究,2005,28(1):62-65.
[11] 王玮,吴瑞霞,党书毅,等. 诊断学临床技能教学评估改革的初步尝试[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6(6):610-611.
诊断学临床技能教学改革【2】
【摘要】 为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笔者所在校区对诊断学临床技能教学进行了改革,以掌握基本理论,加强临床技能教学,强化问诊、体格检查及临床常用穿刺技术的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诊断学; 技能教学; 改革
诊断学是一门被称为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
学生对诊断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目前诊断学教学现状为:(1)医学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较快,但学校的教学资源添置相对滞后,学生平均基本技能训练机会较少。
(2)只重视理论教学和学习,忽视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在就业上处于被动境地。
(3)考试方法不合理,重理论轻技能。
摘 要: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临床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近几年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活动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深化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变化规律以及诊断和预防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
实验诊断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动着临床医学的前进。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成为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合格的医生首先要能对疾病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及时准确的诊断越来越倚重于实验室诊断,因此,检验科的报告渗透到每一个临床科室,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进入临床见习阶段,逐步开始学习实验诊断学,学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技能。
近几年就深化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个教研室的支柱,带教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带教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研室工作的关键。
(1)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避免师资队伍“断层”,大力培养低年资带教老师,使他们尽早挑起带教的大梁。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年轻教师热爱本专业工作,并把带教与考评结合在一起,真正树立起责任感。
(2)教研室应该选拔德、才、能兼备的教师,经常组织集体备课、试讲及老教师的传、帮、带教等工作以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授课能力,使他们在几年后成为教学的主力。
不应该只为晋职称凑课时挑选一些不适合带教的同志任课。
(3)要稳定中年师资队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各方面的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医疗、科研上再上一个台阶。
(4)要继续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让他们把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
(5)由于实验诊断学带课教师均在附院检验科工作,长期面对繁重的临床实验室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讲课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方面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今后的重点是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在开课期间让他们从繁忙的临重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致志教学。
二、选择适应现代医学的实验项目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以往的实验诊断学实习分6次共24学时,实习内容侧重于手工法操作的三大常规,不能适合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
应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现代医学实验室诊断技术,为此增加了实习项目。
(1)三大常规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为实验诊断学的基础内容需继续保留,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医疗资源,带领学生进入临床实验室,让他们感受并操作现代化血球分析仪及尿液分析仪等,使他们对检验医学不再陌生,对检验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如何应用有了感性认识。
(2)骨髓细胞学检查过去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看骨髓片,但学生仅通过8学时的看片根本不可能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基本内容,甚至达不到入门的效果,而且浪费了课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作了内容丰富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多媒体课件,在实验室内以互动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形态典型的骨髓细胞图片观看以及多个短小病例讨论分析,使这部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老师好讲、学生爱听,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事半功倍,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
(3)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虽然过去在生物等基础课中已有接触,但在临床应用与治疗方面对医学生来说还是空白,因此,新增的这一实习项目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输血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成分输血,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使教学内容适合临床需要。
(4)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困扰临床的严重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这部分内容应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实验诊断学实习,因为这些内容是每一个临床医生每天要面对的。
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诊断学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临床课的.桥梁课程,因此,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行下一阶段临床课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提问。
在今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中还应加强:(1)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
(2)让医学生掌握在医学检验中带有概念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所用。
例如检验结果的生物学变异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和分析临床检验结果。
(3)采用以检验报告展开病例讨论的教学模式。
通过异常的检验报告引入病例讨论,可以综合参考值、临床意义并能渗透检验原理、方法,从生理、病理、检测、诊断等多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可以挖掘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愿意并有兴趣学习。
(下转73页) (上接52页)四、把电化教学更多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今后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标准的示范操作方法、操作流程及结果现象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使繁杂的实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操作技能和互动讨论,才能使学生更喜欢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是与临床医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搞好实验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秀巧,马广信. 加强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探讨.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8)
[3] 陈飞,张克俭. CAI课件在骨髓细胞学检测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8)
[4] 周迎春,李丽,吴婉青,等.从检验报告展开病历讨论新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实验诊断学,(10)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临床技能考核改革与实践【2】
【摘要】临床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对于临床医学技能的考核,没有足够的重视,本文作者分析了临床医学技能考核的必要性,指出了现有的考核制度中的不足,最后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关键字】临床医学技能 考核 课程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对于学医的学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各个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因而加强医学院学生专业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许多医学院都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际训练。
教学单一方式,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这就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出以下分析:
考核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础能力,通过进行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这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实有助于了解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方式,授课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
最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学生会明确自身在哪一方面不足,然后重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不断巩固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在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对老师而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相提升,实现双赢。
临床医学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的考核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 ,或者是在训练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在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没有约束机制,就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产生了误区,都重视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对于临床技能考核重要性的认识。
临川医学技能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通过临床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实践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收获则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有较好的基础,有牢固的诊断学理论和临床思维程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体格检查以及病史采集,要不断的收集病史资料,在充分研究病史之后,在有选择性的进行体格检查,这样就会在最短的时间收集足够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与意识,不断的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临床医学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改革。
在现行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完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努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强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上各种辅助的检查工具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关注这些新的辅助工具,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更高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辅助手段学生不可能全都掌握,掌握的太多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没有重点,因而则要求学生在重点掌握部分的基础上,对其它的辅助工具有所了解。
改进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方法,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针对于学生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则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迫使他们更多的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成面上。
将理论考核与临床医学技能实践考核分离开,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认真对待,还使得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临床医学技能的实践中去,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技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冲通的教学模式反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上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增加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运用检体诊断的声音录像以及录音,学校配备心肺听诊、肺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等用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使用。
学生在实践中应该由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强化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质量。
教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临床医学技能,可以定期的开展临床医学技能规划培训班,供广大教师间相互交流,不断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有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就不会在教学中迷失,出现较大错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建立相应的临床基地,供学生实践,建立学习的平台,供学生间相互交流。
就目前而言,学生在患者身上亲身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想要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住临床医学技能则必须要通过一定量的亲身实践,因而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亲身实践的机会,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临床实习基地。
学校就需要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宠妃电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建立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在平台上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临床医学技能的提升。
通过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以及实践的分析,改正现行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中的不足,不断的强化现有的优势,来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促进我国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晓松,王威.临床技能评价的探索与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5(6):39-41
[2] 戴震,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对提高以学生临床技能的探讨.医学教育,,19(7),866-867
[3] 欧阳钦,强化三基训练完善诊断学教学改革.全国高等医学校诊断学第五次教学改革暨学术会议汇编.10-15
论文摘要:研究在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报告的改革及其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结果表明改革后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一般包括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两个重要环节。实验报告的完成指学生把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等资料加工整理,撰写成汇报性书面材料的过程,实验报告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的状况和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实验报告的写作是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多数学生的实验报告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本文对实验报告的改革及其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进行了探讨。
1实验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实验报告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不重视,不想花时间在实验报告写作上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明白实验报告写作的重要性。
1.2照抄现象严重
多数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实验目的、原理、主要试剂、操作步骤等部分都会照抄实验讲义上的原文,再把实验结果往上一填,一篇实验报告就完成了。这样就造成许多实验报告几乎一模一样,学生对实验理解不深刻,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1.3虚假结果现象严重
由于很多教师以实验结果是否正常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这就促进了学生为求好成绩而修改实验结果的现象发生,而且该现象在高校中非常普及。
1.4缺乏学生的反馈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许多实验课程没有建立较好的学生建议反馈制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获得足够的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
2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实验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2.1在思想上强调重视
在首次实验课时就告诉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是整个实验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实验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与以后的科研论文写作密切相关,并且有助于逻辑、语言等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实验报告才可能写得好。
2.2改革实验报告写作格式,建立论文式实验报告的写作模式
常规实验报告的写作一般要求:①题目;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原理;④主要试剂和仪器;⑤实验操作;⑥实验结果。这种写作格式是造成学生实验报告照抄现象的`重要原因。而我们所改革进行的论文式实验报告格式如下:①题目;②摘要;③主要试剂和仪器;④方法,强调不能照抄实验讲义上的操作,要求用尽可能简练的文字描述操作要点;⑤结果,要求尽可能详实的描述结果;⑥讨论,整个报告的重点部分,要求结合实验原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3建立学生建议反馈机制
通过在每次的实验报告后增加学生评议内容,让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学习收获、不懂的问题、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对实验条件的意见或建议等做评议,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论文式实验报告的实施情况
3.1实施方案
3.1.1分组选择同一教师(甲)所任教的4个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班,每班学生人数16人。随机挑选2个班为实验组,另外2个班为正常组。正常组和实验组的授课内容、方式等完全一样,唯一区别是正常组学生按常规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实验组学生按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3.1.2实验报告批阅实验报告批阅时将两组学生的实验报告打乱混合后交给另一名其他班的实验课教师(乙)批阅。成绩评定按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个等级。全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3.1.3实验内容考核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突击式考试(即事先未向学生说明要考试),由另一名教师(丙)出题、考试及评分,考试分笔试和操作两部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考试内容为已做过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内容。
3.2实施结果
3.2.1实验报告成绩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优秀率从13.7%提高到31.3%,良好率从35.7%提高到73.7%,不合格率从9.3%下降到2%,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3.2.2实验内容考试成绩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80分以上人数从10%提高到30%,70分以上人数从36.7%提高到66.7%,及格人数从70%提高到93.3%,不及格人数从30%下降到6.7%,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4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报告改革,特别是论文式实验报告的施行会让学生感觉他们不是在写一篇普通的实验报告,而是在完成一篇小论文,从思想上提高了其重视程度。在改革中,我们要求学生在书写论文式实验报告时弱化对实验讲义上已有内容如目的、原理、试剂、操作等原文的依赖,要求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对上述部分加以总结,并强调结果和讨论的重要性,特别要求学生结合原理对自己的结果加以讨论。这样写出来的实验报告就比较有个性和特点,不像以前那样千篇 一律。还要求学生在书写论文式实验报告时真实记录结果,并对真实结果加以详尽的讨论分析。有的同学虽然结果不正常,但能依据所学知识详实分析原因,学生在思考“我为什么实验失败了?”的同时对教学内容也有了深刻的掌握,在对结果进行讨论时,论据充分,合情合理,这样反而博得批阅教师的青睐,获得较好成绩。因而实验组许多学生不再需要以编造虚假实验结果的方式来获取好成绩,转而将精力放在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讨论上,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通过在每次实验报告后的学生评议内容,使得教师了解到了诸如学生对实验课的思想态度;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管理、实验条件的意见等;通过将这些学生意见及时整理并加以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优、缺点,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和修正,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这不仅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增加师生沟通,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对常规实验报告进行改革顺应了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讨论能力,也促使学生逻辑与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以后撰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从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两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新才,文志斌.提高学生实验报告写作能力之管见[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7-78.
[2]林述英,施小芳,李微.用小论文形式撰写化工原理实验报告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99-100.
【摘要】诊断学作为临床各科之中的基础,在现代医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受到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进行过渡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
在当前医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的情况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
因此掌握好诊断学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强化科学正确的诊断进行疾病的治疗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同时能够帮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的进行临床课的学习。
由于整个诊断学是条理性的知识,如果只是以教材为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方面相互脱节,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为了改善整个情况,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1前言
诊断学作为当前运用医学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重要的科学,是为了学医的学生从学习基础的学科逐渐向临床医学各科逐渐过渡而设立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所以诊断学教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学中的重要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的质量。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部诊断教学咨询委员会不断的进行指导,我国的诊断学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然而,随着世界医学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医学中的循证治疗和询证诊断等正在不断的兴起和发展,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短的增强。
因此如何开展临床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是当前诊断学教学的重点。
2.1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对与改革整个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板书或者挂图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很强的动态效果,同时又缺少声音和图像,对于培养学生的诊断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认清有很大的局限,同时又限制了启发学生探索自己的临床学习的思维。
因此,需要教师自制一些完整的关于诊断学学习的多媒体的课件,同时注重引入检体诊断的声音课件或者一些诊断方面的录音,教学中注重配备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以及心肺听诊等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具。
之后在实际的训练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这样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能够强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技术,更好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探索。
2.2注重实际的操作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医学中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和项目都越来越先进。
如果因为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不但会影响教学的重点,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如果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闭塞,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发展进步。
因此需要一方面的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以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上,对于一些基层的医院中没有普及的先进的技术和项目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例如“心血管疾病经常使用的临床检查项目”、“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发展和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重点的学习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内容,还能够不断的了解最新的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同时需要在保证理论课正常课时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实际训练的课程,根据理论实践的比例能够达到1:1.2的比例进行设置,不断增加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3改革考核的方法
临床医学诊断学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的是改进考核的方法,不断的突出综合的技能。
通常情况下的诊断学中的考核方法是以理论的考核为重点的,技能考核的成绩只是按成绩的1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的,同时在多项技能的考核中指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这不仅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训练的能力,同时造成在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只是观看教师做自己却不动手,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
因此,在学校中需要改革考试方法,将诊断学的考试使用试题库的方法进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分离考核,同时需要将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临床技能作为考核的一个重点项目。
可以使用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的方法学习,学习其中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病例书写、病例分析、心电图、技能操作和化验单的辨认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试,每一方面的测试时间需有规定,超出时间扣分。
这种措施不仅能够合理的改革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明显提高了能力。
2.4实习之前强化技能训练
对于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但要注重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还学要关注在实习之前进行技能训练和强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实习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是在第三个学期内进行,距离实习的第五个学期之间相差一个学期,所以这段时间的知识空缺,会使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时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技能方面有所生疏,尤其是当今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难以同意让一个学生进行医学上的操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因此需要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之前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加大学时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对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等方面的技能进行规范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时能够很快的适应作为一个实习生的角色,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整个临床实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医学进行医学上的深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作为当今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学科,对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的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临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菊.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人人健康,,5(5):57-58.
[2]杨继兵,金桂兰.谈如何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8,1(9):156-157.
[3]伍红霞,梅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8(12):173-174.
[4]张雪梅.诊断学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6(11):32-33.
临床诊断学-绪论
临床诊断学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干部科 白雪歌 绪 论
一临床诊断学(clinical diagnostics)的概念和重要性
概念 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学习了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之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首先开设的临床课程。
论述疾病各种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讲解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和多种技巧;教授如何用科学的逻辑程序和方法去识别、判断疾病,以揭示其本质、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并为部署进一步检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重要性 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二 临床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症状诊断(symptomatic diagnosis )
症状(symptom ):是指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生理功能变化(如发热、咳嗽等)和病理形态改变(如皮疹、包块等)。
这种通过症状进行诊断的过程成为症状诊断。
检体诊断(physical diagnosis )
体征(sign ):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视、听、触等)或借助于简单的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等)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疾病所引起的机体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客观变化。
用此法提出的诊断即为检体诊断。 器械检查:
心电图、肺功能、胃镜等。 病历记录(medical record )
是将问诊、查体所获得的资料经过医学的思维加工,形成的书面记录,其格式、内容均有严格而具体的要求。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3.学习要求
掌握临床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和机制基础上,学会问诊,深入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
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体格检查。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能对问诊、体格检查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书写高质量的病历,并口头报告。
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图形分析。
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
第一篇 症状学
本章共讲述27个症状 重点掌握8个症状:发热、水肿、呼吸困难、胸痛、心悸、腹痛、黄疸、意识障碍与昏迷。 熟悉11个症状: 咯血、发绀、恶心与呕吐、咽下困难、呕血、便血、腹泻、便秘、血尿、尿频尿急尿痛、腰背痛。 了解8个症状(自学):头痛、皮肤黏膜出血、咳嗽与咳痰、眩晕、抽搐与惊厥、尿失禁、排尿困难、关节痛。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症状学(symptomatology):是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极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第一节 发热(fever)(掌握) 一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发热概念: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
口测法 36.3~37.2℃ 肛测法 36.5~37.7℃ 腋测法 36~37℃ 生理变异
体温可随年龄与性别有生理性变异: 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幼儿波动度较成人大,易引起发热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二 发热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 (noninfective fever) (1)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 发热的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四 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 低 热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高 热 39.1~41℃ ? 超 高 热 41℃以上 2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 骤升型:几小时内达39~40oC或以上,多伴寒战 缓升型: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高热期 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 体温下降期 骤降(crisis) 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致正常 渐降(lysis)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下降致正常五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1)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3)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1) 体温常在39?以上 2)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3)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1)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2) 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3)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周期热)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结核病、支气管肺炎)
注意:抗生素、激素、解热药、老年人等,热型不典型。 六 伴随症状和体征 1 寒战(rigor) 2 结膜充血 3 单纯疱疹 4 淋巴结肿大 5 肝脾肿大 6 出血 7 关节肿痛 8 皮疹 9 昏迷 七 问诊要点 1 起病诱因、时间 2 各系统症状 3 诊治经过 4 既往史
第二节 头痛(headache)(自学)
第三节 水肿(edema)(掌握) 概念: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一 发生机制 1 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液体不断地从毛
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 液,另一方面组织液又不断毛细血管小静 脉断回吸收入血管中,两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使组织间隙无过多液体积聚。 2 保持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压
? 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压) 3 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
? 水钠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等
? 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等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
等
?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低蛋白血
症等
? 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等 二 病因与临床表现 1) 心源性水肿: 右心衰 ,首先出现于身
体下垂部位
2) 肾源性水肿:低蛋白血症 晨起眼睑和
颜面水肿
3) 肝源性水肿:门脉高压等 腹水 4) 营养不良性水肿:
5) 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
6)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月经后水肿消退 7) 药物性水肿:激素、钙离子拮抗剂 8) 特发性水肿:几乎只发生于妇女 2 局部性水肿
局部炎症、肢体静脉血栓形成
表一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三 伴随症状
1 水肿伴颈静脉怒张 2 水肿伴大量蛋白尿 3 水肿伴呼吸困难与紫绀 4 水肿伴与月经周期有关系
5 水肿伴失眠、烦躁,思想不集中等 四 问诊要点
1 诱因、前驱症状、时间 2 首发部位、性质 3 有无胸腹水 4 伴随症状
第四节 皮肤粘膜出血(自学)
第五节 呼吸困难(dyspnea)(掌握) p30 概念: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或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一 病因与发生机制 1 呼吸系统疾病
1) 气道阻塞: 如急性喉炎 2) 肺疾病:如肺炎、ARDS
3) 胸廓胸膜疾病:如气胸、大量胸腔积液4) 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 5) 膈运动障碍:大量腹水、膈麻痹 2 心脏疾病:
心衰、心包压塞 劳力性呼吸困难 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双肺小水泡音 3 中毒性呼吸困难 4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 血液病 二 临床表现
1 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 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气管异物,喉痉挛等
(2)呼气性呼吸困难 下呼吸道阻塞,哮喘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 阻塞性肺气肿等 2 心源性呼吸困难 急性左心衰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 中毒性呼吸困难 酸中毒等 4 精神神经性呼吸困难 癔病等 三 伴随症状 四 问诊要点
第六节 胸痛(chest pain)(掌握) p29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①胸廓疾病: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等 ②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急性心梗 ③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肺癌等
④纵隔疾病:纵隔肿瘤、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裂孔疝
⑤其它:膈下脓肿、肝脓肿、肝癌
各种刺激因子如缺氧、炎症、肌张力改变、癌肿浸润、组织坏死及理化因素都可刺激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产生痛觉冲动,并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中枢引起胸痛。 二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
青壮年――结核性胸膜炎、心肌炎 老年――心绞痛、心梗、肺癌
2 胸痛部位 疼痛部位 放射部位 3 疼痛性质 4 持续时间 5 诱发因素 6 缓解办法 三 伴随症状
1. 伴吞咽困难 2. 伴呼吸困难
3. 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休克 四 问诊要点
第七节 咳嗽与咳痰(自学)
第八节 咯血(hemoptysis)(熟悉)p27 概念: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p27
? 咯血量:
小 量:500ml/日
? 颜色和性状:
鲜红色: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铁锈色:大叶性肺炎、
砖红色胶冻样:肺炎杆菌肺炎、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
第九节 发绀(cyanosis)(自学)p33
概念: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旧称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表现。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甲床等明显
重度贫血(Hb<60g/L)时即使血氧饱和度有明显降低,亦难发现紫绀。
第十节 心悸(palpitation)(掌握) 概念: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
感。P35
包括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心脏搏动增强 心室肥大、甲亢、贫血、发热、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等 2 3 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及心博量改变有关。 二 伴随症状:
① 伴心前区疼痛 心绞痛 ② 伴发热 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 伴晕厥或抽搐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④ 伴贫血 急性失血 ⑤ 伴呼吸困难 心衰 ⑥ 伴消瘦及出汗 甲亢 三 问诊要点
第十一节 恶心与呕吐 (熟悉) (nausea and vomiting) 概念: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 呕吐:是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反射性呕吐 2中枢性呕吐 3神经性呕吐
呕吐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其过程分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与呕吐,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二 临床表现 1呕吐的时间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3呕吐的特点 4呕吐物的性质
消化性疾病:吐后舒服
非消化疾病:吐后症状不减轻 三 伴随症状 1 伴腹痛、腹泻
2 伴右上腹痛及发热寒战 3 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 4 伴眩晕、眼球振颤 5 化疗药物
6 育龄妇女停经晨吐 四 问诊要点
第十二节 咽下困难(了解) (dysphagia) 第十三节 腹痛(掌握)
(abdominal pain)p41
是临床极其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
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所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
有的疾病来势急骤而剧烈,有的起病缓慢而疼痛轻微。
病变的性质可为器质性,也可能是功能性。
一 病因:
①急性腹痛(急腹症)
? 腹腔器官急性炎症 ? 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 ? 脏器扭转或破裂 ? 腹膜炎症
? 腹腔内血管阻塞
? 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扯性疼痛 ? 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②慢性腹痛
腹腔脏器的慢性炎症 空腔脏器的张力变化
? 胃、十二指肠溃疡 ? 腹腔脏器的扭转或梗阻 ? 脏器包膜的牵张 ? 中毒与代谢障碍 ? 肿瘤压迫及浸润 ? 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二 发生机制
腹痛发生可分为三种基本机制,即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和牵涉痛。 内脏痛 (visceral pain ):
是腹内某一器官受到刺激,信号经交感神经通路传入脊髓, 其疼痛特点为:
①疼痛感觉含糊,接近腹中线。 ②多为痉挛、钝痛、灼痛.
③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兴奋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
躯体痛(somatic pain ):是来自腹膜壁层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其特点是:
①疼痛定位准确 ②疼痛剧烈而持续 ③可有局部腹肌强直
④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阑尾炎、胆囊炎。
牵扯痛(referred pain ):也称感应痛,是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刺激经内脏神经传入,影响相应脊髓节段而定位于体表,即更多具有体神经传导特点,疼痛程度剧烈,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腹膜炎 三 临床表现 1 腹痛部位
2 腹痛性质和程度 3 诱发因素
4 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三种绞痛鉴别表
四 伴随症状 1 伴发热、寒战 2 伴黄疸 3 伴休克 4 伴呕吐
5 伴反酸嗳气 6 伴腹泻 7 伴血尿 五 问诊要点
总结腹痛问诊要点可用英语辅音字母PQRST表示,分别代表询问
腹痛的诱因及缓解因素(Provocative-palliative factors) 腹痛的性质(quality)、腹痛的部位(region)、腹痛的严重度(severity)
时间特点(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第十四节 呕血(熟悉) (hematemesis)
概念: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一 病因及发生机制 1 食管疾病
2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3 肝胆疾病 4 胰腺疾病
5 血液疾病 6 急性传染病 7 其他 二临床表现
最常见 消化性溃疡
其 次 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再 次 急性胃黏膜病变
2 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棕褐色。
3 在10%~15%,头晕、胃寒,多无血压脉搏的变化。
达20%以上时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
30%以上时,有急性循环衰竭的表现。 三 伴随症状 1 伴上腹痛 2 伴肝脾肿大 3 伴黄疸
4 皮肤黏膜出血 四 问诊要点
第十五节 便 血 (自学) ( hematochezia)
第十六节 腹 泻(熟悉) (diarrhea
临床诊断学-绪论)概念: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 一、常见病因
1 急性腹泻 2 慢性腹泻 二、发生机制 1 分泌性 2 渗透性 3 渗出性 4 动力性
5 吸收不良性 三 临床表现
1 起病及病程
2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3 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四 伴随症状
1 伴发热
2 伴里急后重 3 伴消瘦
4 伴腹部包块 5 伴皮疹或出血 五 问诊要点
第十七节 便 秘 (自学) (constipation)
第十八节 黄疸(jaundice)(掌握)
概念: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胆红素:最高为 17.1 μmol/L 结合胆红素 3.42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3.68μmol/L
隐 性 黄疸:胆红素在17.1~34.2μmol/L 黄 疸:胆红素>34.2μmol/L 一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二.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临床: 1溶血性黄疸:
UCB ↑↑ CB↑ 尿胆原+ 粪丹原+
2 肝细胞性黄疸:
UCB ↑CB↑↑ 尿胆原+ 粪胆原+
3 胆汁淤积性黄疸:
UCB ↑CB↑↑↑尿胆原+- 粪胆原-
三伴随症状和体征 1 伴发热
2 伴上腹剧痛 Charcot 三联征 3 伴肝脾肿大 4 伴腹水 5 伴皮肤瘙痒 四 特殊检查 1 B超 2 X线
3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4 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5 CT(电子计算机体扫描) 6 MRI(磁共振成像) 7 核素
8 肝穿及腹腔镜检查
五 问诊要点 1 确定有否黄疸 2 黄疸的起病 3 黄疸伴随症状 4 黄疸持续时间 5 诊治经过 6 过去史
第十九节 眩晕(vertigo)(自学)
第二十节 抽搐与惊厥(自学) (tic and convulsion)
第二十一节| 意识障碍与昏迷(掌握)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coma ) p71
概念: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具有的有意义的应答能力,这种应答能力的减退或消失就是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的成为昏迷。 一 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表现:
嗜 睡(somnolence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意识模糊(confusion ):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昏 睡(stupor ):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强烈的刺激下可被唤醒,答非所问很快又再入睡。
昏 迷(coma):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分三个阶段A: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角膜、瞳孔反射,眼球运动等存在。
B: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刺激无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C: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谵 妄(delirium ):
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
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四 伴随症状 1 伴发热
2 伴呼吸缓慢 3 伴瞳孔散大 4 伴瞳孔缩小 5 伴心动过缓 6 伴血压变花 7 伴脑膜刺激征 五 问诊要点
第二十二节 血尿(haematuria )(熟悉)p54 概念:尿Rt: RBC≥3个/HP 计数>8000个/ml
或Addis计数>5×106/12h 镜下血尿、肉眼血尿(熟悉)
第二十三节 尿频尿急与尿痛(熟悉) 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3~5次,夜间排尿不超过1次,每次尿量200~400ml。
第二十四 节尿失禁(自学)
第二十五节 排尿困难(自学)
第二十六节腰背通(熟悉) 风湿性疾病占突出地位
第二十七节关节痛(自学)
关于《机械故障诊断学》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日益得到重视,已经成为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及关键技术。目前,机械故障诊断在电力、化工、冶金、机械等大型企业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现代机械制造系统中,如: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故障诊断技术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机械故障诊断学作为学习故障诊断技术的专门课程,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就学科本质而言,是属于动态系统辨识的研究范畴;就工程特点而言,是研究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科学。
在很多高校,机械故障诊断学已经成为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和能源动力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有些高校甚至还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我校近几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从理论来到理论去,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认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主要包括是增加学生讲解环节、讨论环节、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及实验教学等环节,并且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期望这些教学改革可以显著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其在研究生的就业及工作中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一、机械故障诊断学教学现状
目前,在机械故障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内容广泛。机械故障诊断学是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与数学、信号处理、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主要包括:信号检测、动态系统分析、故障诊断的人工智能方法、故障诊断的工程应用等,知识面非常宽广。因此,理论性非常强,我们以前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也都是特别注重理论,所以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2.学生基础薄弱。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为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但是学生以前本科所学专业基本上都是热能工程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于在故障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等的基础知识几乎都不具备。因此,从一开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感觉非常难,例如对于时域中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及频谱分析中各种频域概念很难理解。此外,有不少同学还没有接触过Matlab软件,或者说对此软件还是一知半解,课程后面的一些作业都很难完成。
3.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工程实际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因此,很多理论知识,即使学生学习过了,也不知道在工程实际中有什么用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4.缺少实验教学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缺少实验设备,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因此机械故障诊断总归是纸上谈兵。
5.考核方式单一。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在交作业的前面几天进行突击,写出来的报告要么是格式不符合要求,要么就是大段地抄袭参考文献资料。
以上这些问题在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亟待需要进行改变的现状。
二、补充讲解基础环节
针对很多同学的故障诊断方面的基础较薄弱的情况,在本课程的绪论课之后,安排了一二次课,用来讲解与故障诊断直接相关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知识及Matlab仿真的一些基本知识。讲解的内容不要求非常全面,而是着重介绍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这些知识在故障诊断方面可能的应用,例如:振动中三类问题、频响函数、振幅的几种表现形式等。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此外,对于在故障诊断仿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及后面将要用到的若干工具箱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介绍。通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补充,同学们对于后面碰到的内容不会感觉太突兀,可以快速领会并且直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内容中去。
三、增加学生讲课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专门安排了学生讲课的环节。由于选这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不多,从操作上来说,是比较可行的。首先选取了重点内容,例如:作为最重要的故障诊断基础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作为现代智能故障诊断代表的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专家系统等。选取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布置安排学生进行讲课,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现有的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讲课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采用ppt形式或者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而且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够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从而自己对所讲的这部分内容在故障诊断实践中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的学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非常扎实,大作业也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与自己讲过内容想过的题目,来完成本课程的大作业。
四、增加讨论环节
尽管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没有参加讲课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准备,所以学习的效果比较有限。为此,我们在增加学生讲课环节的同时,特意增加了讨论环节,希望能够弥补学生讲课环节的不足。讨论环节的内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安排每一位同学准备讨论内容。第二种在学生讲课环节的基础上,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主讲学生认真准备讲课,而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准备,并进行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及故障诊断实例教学部分等安排讨论环节。实践证明,讨论环节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的学习惰性,经过提前准备,学生对于一些需要讨论的内容可以掌握得比较扎实。而且这种讨论环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从而不断地敦促学生积极参与。
五、增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环节
由于本课程与工程实践实际结合非常紧密,为了避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介绍给学生。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就使用一个水轮机故障诊断系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给学生简单介绍Open Predictor故障诊断系统。例如在介绍故障树诊断方法时,介绍了船舶碰撞故障树的实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己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查找具体的实例应用。例如在模糊诊断方法的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介绍自己所查到的模糊诊断方法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的实例。
3.尝试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在故障诊断实例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系统、齿轮故障诊断、轴承故障诊断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介绍。
六、添加实验教学环节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实验教学环节还是必不可少。以前没有开设课程实验是由于缺少实验设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故障诊断实验设备,因此,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内容选择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比较常见的齿轮故障诊断及轴承故障诊断。而且把实验安排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对于故障诊断的整个过程,从布置传感器、数据采集、信号处理、诊断分析、诊断报告等方面有个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是其他教学过程学生所得不到的训练。
七、考核方式多样化
由于本课程以前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仅依靠课程结束后学生所提交的大作业。由于这种大作业的形式较好,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继续保留写报告的大作业形式。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将显著提高大作业的要求,例如:对题目的要求有明显限制、要求字数要求、参考文献的篇目要求显著提高。而且,特别鼓励在大作业中加入针对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故障诊断研究。大作业所占的比例要求,从原来的100%降为60%。除此之外,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讲课环节、讨论环节和实验环节等的表现纳入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这几项所占分值比例为40%。结果表明,这样对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在各个不同环节中都能够积极投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八、结论
为了提高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该课程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在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的不足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以前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均为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临床药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药学正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逐步替代传统药学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积极促进临床药学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药学服务人才,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其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针对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现状,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案,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临床药师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基本技能,还需对临床药学教育不断改革与探索,寻求适应医院药学多元化、差异性服务特点,能达到优化患者治疗目的的人才培育模式。我国医药院校开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时间较短,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临床药师大多缺乏系统的医药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以化学类课程为主,忽视对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知识的培养及应用,导致在临床药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中缺乏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药师不能将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融合及转化,严重影响其与医师、患者的沟通,无法快速有效地开展工作,进行合理高效的临床药物治疗。
2、临床药学本科教育实践时间不足。对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学生来说,除了熟练掌握药学、临床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其本科教育中关键环节之一。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国内则相对较短,临床药学本科学制通常为4—5年,临床实践往往是压缩在最后一年,有些学校甚至只安排半年的时间,这使学生无法充分学习药学的相关临床工作,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得不到相应的实践体验,这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时,将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由此可见,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需在学制上作调整,以适应新的服务模式以及新型人才储备的需求。
3、学生缺乏沟通能力。目前,我国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为门诊药物咨询、静脉药物调配、药物的药效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血药浓度监测(TDM)、药物经济学评价等方面,集中在基础性的药学工作,药师缺乏与临床医师、护理人员间有效沟通的机会,也缺少与患者进行完全接触的氛围。为适应临床药师这种工作模式,医药院校更注重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导致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在此后的临床工作中难以做到配合医师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治疗。这种工作模式不符合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全面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工作进展,而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临床药师,也很难完成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临床任务。
二、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本科教育的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同时涉及药学和医学两大类学科的知识,其课程设置应遵循医药并重的原则,合理设置药学、医学相关课程及临床实践的比重,使该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药学知识基础和实践技能,从而初步具备临床药学服务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其次可积极增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2、注重临床实践安排。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是药学与临床相结合,为保障患者安全用药,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的学科;临床药学是药师深入临床,与医师、护士交流合作,服务患者的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师承担着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责,只有进行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强化实践技能,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各学年安排学生进行见习。见习期间,在临床药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科室轮转,进行查房,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实践,充分与病人、医生、护士沟通交流,使其能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扎实灵活地将知识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最后一年因临床实践时间过于集中,与考研、找工作时间冲突等因素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此外,由于临床药学本科是医药结合的专业,为满足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高校还需在学制上进行调整,延长该专业的教学年限。
3、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教育。与传统的药学服务模式相比,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新模式需要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切实有效的个体化合理用药。因此积极推进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是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必须加强的课程。实践证明,通过专业的沟通技巧知识培训,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能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抓住重点、理解患者的诉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全面了解患者的信息,准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真正践行药学监护的内涵,将传统医院药学以药物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三、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任重道远,为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力争培养出符合现代医院药学模式的高素质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在教育体系及其他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但只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临床药师的实际需求,借鉴国内外临床药学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可行的临床药学服务理论和经验,合理应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加快临床药学本科教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培养高素质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高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能促进我国临床药学本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应优化课程体系,扎实学生药学和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注重学生对相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当借鉴国外临床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传统药学教学模式适时摒弃,对学制、临床实践时间作合理调整,构建高效科学的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优质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安卓玲,苏晔,张东肃,刘河,刘丽宏.医院药学教学培训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病案,,(07):93-96.
[2]邓立东,邓丽琳,徐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改革发展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15):80-81.
[3]万素馨,黄道秋,余蕾,向毅,方伟.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与临床药学实践发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04):84-87.
[4]胡伟,张婷,杨晶晶,刘丽萍.浅谈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102-103.
[5]闫冠韫,杜智敏,吴延丽,孙建平.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药学教育,2014,(06):19-22.
[6]吴永佩,颜青.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4,(01):1-8.
八年制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 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 革的若干意见》(教高6号)提出了当前高等 医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要优化临床 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 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 评价方法,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 养水平。而对八年制医学生教育,教育部总体要求 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 能力、提高素质“1。因此,从下学期开始, 我们学校对8年制长学制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进行了 系列改革,诊断学教学及内科学教学也进行了相应 的探索。具体措施如下
1总体改革的思路
目前医学教育中存在学生接触医学知识相对滞 后,基础临床医学知识分离的现状,学生的人文素 养、职业精神、交流技能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的改革思路是推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 住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减少大课讲授,大幅增加小组讨 论、CBL和PBL教学。
2诊断学改革的措施
2.1课程设置的改革2.1.1课程设置参照8年制诊断学教学大纲,组织 诊断学相关内容的专科教学主任和带教老师进行讨 论,对症状学、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课程进行了调 整。压缩了理论课时间,增加了见习课教学,理论课 占总学时的1/3,见习课占总学时的2/3,目的是提 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1.2临床诊断学理论大课主要讲授各种症状学、交流技能、病历书写和诊断思维,取消了各种体格检 查理论大课,改为在见习课结合操作和录像进行讲医生培训各阶段的融通与渗透,推进基础医学 与临床医学课程交叉与整合,推进综合能力及研究 授,使对体查的学习更为直观0。见习课设置问诊 和交流技能学、各系统体格检查标准操作及相关病 理征、病历书写等内容,同时还设置了综合病历分析 的PBL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 性。
2.1.3心电图的教学以小组见习课方式为主,做到 每位同学都能边学边练习,变抽象为具体,提高了学习心电图的兴趣和能力。
2.1.4实验诊断大课除了白细胞、红细胞及出血和 血栓性疾病,还包括各种体液及生化检查,抗菌药物 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内容。见习课则结合 实际操作具体讲授三大常规、血细胞形态学、骨髓形 态学、体液和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等。
2.1.5除常规见习课外,在每堂见习课最后的半小 时,增加了小组讨论课程(workshop),针对各种症状 学(发热、黄疸、贫血等)查因进行讨论。
2.2师资队伍的改革
2.2.1多学科老师参与诊断学教学临床诊断学 教学改变了以往全部由内科老师担任的传统,临床 诊断学教学队伍老师涵盖了内科各专科、感染科、干 部医疗科和神经内科,检验科加入了诊断学的教学 队伍,实验诊断学教学由检验科和血液科老师共同 完成,心电图教学由心电图室老师和心内科老师共 同完成,扩大了诊断学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充分 整合了多学科的教学力量。
2.2.2强化了老师的资质理论大课的授课老师 均为副教授以上的老师,各专科主任均承担了相关 理论大课,强化了师资队伍力量。见习课均由高年 资主治以上且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保证了 教学质量。
2.3教学方法改革
2.3.1理论大课要求老师做到突出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与同学互动交流,注重培养 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体现双语教学。做到合理运 用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具,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引入典型病例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 养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适当尝试PBL教学法,推 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2.3.2见习课临床诊断学见习课教学采用小组 教学方法,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相对固定一个 老师全程带教,但心脏、肺部、腹部及神经检查则由 相应专科脱产老师带教,老师示范教学及讲解为引 导,以同学反复练习及实践为主,通过病例、模型、录 像等方法来提高体格检查的学习能力。期间,在病 理征的学习中,首先在模型上体验,然后尽量多到病 人身上体会学习,并通过不断与病人沟通,既提高了 对各种病理体征的认识,又加强了与病人的沟通能 力训练。
2.3.3引入PBL教学方法在每次见习课的最后 1个小时,分别学习各种症状学查因,主要是以简化 的PBL的教学模式进行,老师在一周前发病例介绍 给同学们,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在课堂上 进行讨论分析。此种简化的PBL教学方法,大大提 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临床分析能力,为下一步 内科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在临床诊断 学学习结束时,还进行了综合病例分析的PBL系统 教学,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及老师引导 等过程,使同学们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有了较为 清晰的认识。PBL教学能充分发挥八年制医学生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又是,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资源应 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H。
2.4教学准备的改革
2.4.1辅助教材编写以往我们诊断学见习课教 学采用的是5年制1版的诊断学实习指导(主要针 对5年制教学),与目前所学的8年制临床诊断学和 实验诊断学教材不一致,故我们教研室以8年制教 材为参考,组织编写了 8年制诊断学实习指导,包括 临床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2个部分,临床诊断学实习指导以临床相关科室老师为主进行编写,实验诊 断学实习指导以血液科、呼吸科和检验科老师为主 进行编写,除了常规的内容外,还在后面附上各种思 考题、英文单词、英文名词解释和英文简答题。
2.4.2预讲和集体备课诊断学教学一直以来坚 持预讲和集体备课的模式,所有新增的内容和新参 加讲课的老师都要在教研室的组织下进行预讲,针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提高。另外,每一次见习课以前都要组织集体备课和统一手法,同时聘请老 教授和专家进行指导,力求教学内容的准确和统一。 2.5考评体系改革2.5.1考评体系打破了以往只要理论考试的传统, 增加了技能考试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workshop评 价表)[4 ,由以前的单纯理论考试改为目前的4 +3 + 3考评,即理论考试占40% ,技能考试占30%,老 师评价占30%。更为客观的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 2.5.2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和临床诊断思维,技能考试为多站式考核,包括物理 诊断和实验诊断二部分,物理诊断为各部位的体格 检查和问诊,实验诊断为心电图、血气分析、骨髓片、血片阅片等。多站式考核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估同学 们对诊断学技能的掌握程度。
3内科学改革的措施
3.1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3.1.1内科学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新改革,取 消了以往理论大课-相关疾病见习课的单一疾病学习方法,改为了见习课和实习课的整合。白天 (7:30am-4:00pm)在病房实习,4:00 -5:30 进行内 科学课程学习,课程包括理论大课、小组讨论(work?shop) 和各专科技能训练。周一、二、三为理论大课 学习时间,周四、五为小组讨论和技能训练课授课时 间。36位同学分成3个小组,每个专科各轮转学习2-3周,使同学们对一个疾病可以反复接触并亲自 诊治,对内科疾病相关知识有了不断认识的过程,学习更为沫入。
3.1.2各专科理论课内容由专科根据教学大纲进 行选定,理论大课课时进行了精简和压缩。所有的 理论大课课件均是双语教学,课前发放相关资料,上 课中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由于是小班教学,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理论大课,除了传统的内科学大纲规定 的`内容,还增加了相关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病理生理 学、病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以培养学生对内 科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
3.1.3小组讨论(workshop)的教学均采用PBL或 者CBL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为专业中常见的疾病查因,如高血压查因、心脏 扩大查因、腹水查因等等。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内 科相关的基本操作,如内科体查、病历分析、腹腔穿 剌、胸腔穿剌、腰椎穿剌、胃镜等。通过让同学们在 病房、模型和相关实验室进行实地操作,进一步强化 诊断学的基本操作,并初步学习了内科的各项临床 操作,大大提高了内科学相关技能的操作水平。
3.2见习课的改革
3.2.1见习课改变了以往由老师讲解,再结合病例 学习的方法,改为了在病房的实习,实习由病房主治 医师带教,每位同学管理2-3个病人,各专科脱产 的8年制负责老师负责跟踪和指导。病房实习有详 细的学习计划,要求同学们在病房老师的指导下完 成曰常医疗工作(病历书写、查房、接诊新病人、与 病人谈话等),规定了完成的住院病历、完全病历及 英文病历数目,同时还要把每项工作以曰志的形式 记录下来(病房曰志),每天病房实习和下午的授课 结束后,8年制专科负责老师还要跟同学们进行沟 通交流,检查一天的学习情况。
3.2.2为更好地督促老师的带教,针对理论课带教 老师、8年制专科负责老师及病房带教老师,提出了 具体要求,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3.3内科学考核体系改革考核体系是全方位的, 包括入科和出科测试,病历书写,技能考试、理论考 试及多方评议。
3.3.1入科和出科测试每个小组入科和出科时 由8年制负责老师进行测试,题目由老师自定,形式 不限,主要是了解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3. 2 病历书写 要求学生完成所管病人的入院 病历,每一专科完成一份完全病历、一份英文病历。 病历由8年制负责老师修改。
3.3.3 技能考试包括中期技能考试+出科 OSCE考试。中期技能考试包括:综合技能+操作技能。①综合技能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诊断病人 的能力,方式为以4人为1个小组,完成问诊、体查、病历书写、回答问题四个环节,考试时间为看病人 50分钟,病历书写40分钟,提问10分钟。②操作 技能为站点式考核,包括胸腔穿剌、腹腔穿剌、心包 穿剌、心电图操作和阅图四项,抽签任选项,考试时 间为10分钟。③出科OSCE考试:按照标准OSCE 考试设置多个站点,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和操作能 力。
3.3.4出科理论考试全部内科学结束后进行理 论考试3.3.5多方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来自多个方面,包 括8年制负责老师的评价、病人对学生评价及病房 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考试成绩计算如下:出科理论考试40% +技能 30% (其中OSCE考试20% ,中期技能10%) +平时 成绩30% (其中Workshop评价50% +病历书写、入 科和出科测试40% +考勤10%)。故通过全面系统 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临床技能水平及交流能力 都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估。
4诊断学、内科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
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针对8年制教改,我们举办了各种活动,如师生座谈 会、小老师授课比赛、到敬老院义诊等。
4.1小老师授课比赛采用团队参赛形式,推举团队 代表进行演讲,老一辈的专家评委进行点评,观众与 专家共同打分,演讲为中英双语或全英文方式,同学 们比赛的选题新颖、体现团队精神,且水平较高,得到专家和听众的好评。
4.2邀请同学们参加内科的联欢晚会,晚会上,同 学们演出了他们编写的一首歌“我们的歌”,把同学 们的学习生活和老师们的辛勤工作都写到了歌中, 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4.3组织了同学们到养老院进行义诊,对老人们进 行了血压测量、尿常规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活动,并 给百岁老人赠送了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祝福礼物。活 动锻炼了同学们的临床交流和实际能力,培养了学 生们的感恩之心。
总之,为顺应教育部教学改革要求,也为更好的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我们对8年制医学 本科生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虽 然改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 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能够达到我们的培养 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熟练的临床 操作技能和交流技能、高尚的职业精神、批判性思维 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全科医学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普通医学院校在诊断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技能操作不规范,考核方法传统、单一,有弊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且目前毕业生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操作考试日趋渐难[1]。如何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基本技能,优化教学,值得探讨。
【关键词】诊断学实践改革
针对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去最基层的社区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些医疗单位没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如果没有娴熟扎实的`临床技能操作功底,就很难承担诊疗基层常见病的重任。据此,自始,我们对诊断学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把体格检查与多种穿刺术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加强课外实训,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改革技能操作考核形式与医师资格证考试相结合等措施,真正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基层医务工作者。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时
根据临床本科(全科医学方向)《诊断学》完善实验大纲,设计总课时约68学时,与理论课时比例约1:1.3。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有:
(1)体格检查课时设计为30学时。
(2)临床见习16学时。
(3)实验诊断3学时。
(4)心电图实验7学时。
(5)病历分组讨论4学时。
(6)多种穿刺术8学时。
2.突出重点,注重培养能力
2.1体格检查的操作训练是诊断学实践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实验课与相应章节理论课协调统一安排,实验分组以2-3人为一小组,以充分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严把授课老师质量关,新进老师试讲经院级教学督导评课合格后方能上讲台,每次新内容老师要统一规范手法,课中要留在实验室全程指导学生练习,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及较难觉察到的错误手法。腹部检查课程结束后,利用标准化电子模拟人(台/1人)进行专项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的形象性,这些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相应章节理论授课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该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带队老师在结束时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见习小结,并要求学生写出见习报告。这样,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3创新教学模式,尝试开展PBL教学为培养学生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内科教研室的教师自行设计病例,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实验诊断等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老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结合实际开展PBL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学院教学督导的高度评价。
2.4改进考核方法,突出综合技能传统考核容易造成学生忽视实训教学,为此,我校在20就改革了考核方法,采取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客观结构临床(OSCE)[2]考核方法,让每位考生都经过病史采集和病历分析、体格检查、技能操作、心电图、X线片、化验单的辨认和分析等多站式综合测评,设计为总分100分,60分为及格。通过对考试方式的改革,在上实训课时学生不仅很认真的对待,而且还积极参加课外实训。近几年来,从实习巡检反馈结果来看,我校临床本科生的基本技能、临床实践能力、病历书写有了较大的进步。
3.配套给力,保障教学
3.1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教学设备我院花巨资新购置了60套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模拟人与16台全自动电脑叩诊多种穿刺模拟人,对我院临床本科学生开出了心-肺-腹部异常体征检查及多种穿刺术新实验项目;引进进口的SimMan3G模拟人两台,智能化无线高级模拟人一台,可反复为学生提供模拟临床见习;充分的利用了先进的教学资源。
3.2自编实验教材,保证实训质量以来,诊断学教研室针对基层医疗单位临床诊疗特点,编写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全科医学诊断学》实验、见习指导教材,录制了“体格检查”教学光盘,新编了常用的心电图图谱等辅助教材,这些实用、经济的辅助教材在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3以建设《诊断学》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以打造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为龙头。近两年来,新引进医学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3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且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4.总结
本文对临床医学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诊断学第一阶段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者一定要秉承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一切以学生利益为中心,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赛群,张中喜.《科教导刊》.诊断学实践教学研究.科教导刊杂志社,,10.
[2]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网站(www.nmec.org.cn/).标准化病人(SP)在考试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2.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医学高专诊断学教学现状,特别是我校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岑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人的改进设想与做法。
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整个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伴随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进步,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被挑战。
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善传统的医学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是获得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根据我校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农村和社区基层医院。
从全国大局来说,医疗改革的重点方向由大中城市转向基层医院,面对人群占比超过全国95%。
现在基层医院不再是缺医少药,而是缺少大量能干敢干的医务人员。
就四川而言,地震后,全国各地的兄弟城市对我们的帮助和援建,使得我们当地的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一级医院的硬件设施设备跨越了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相对缺少的就是高素质的医务人员,一些医疗设备亟待懂得操作的相关人员方能投入使用,故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
1 诊断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国内学者研究结果,并结合我校实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自98年以来,全国各级大中专院校扩招,医学院校也不例外,在校生人数增加很快,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虽然也在加大投入,但增长的速度仍显滞后,另外实操课时较少,以致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的练习不足。
②诊断学相对于病生理等基础课程来说,有这些特点:实践性更强、症状体征变化多且很抽象、教学内容多且杂、较难掌握和理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描述、板书再加上挂图等,按照教材的编排讲授具体章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结合临床病例,也只能通过口头描述,由于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故效果往往不明显。
③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关键,最好的学习对象是病人,但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加强,直接在把病人作为练习对象学习临床技能越来越困难,如住院病人担心作示教病例会加重病情,加之见习学生手法不熟练等因素,以致体格检查时病人往往不愿合作,实例操作较少。
④部分教师对临床见习的带教不够重视,见习前准备不充分,时常没有准备具有代表性或针对性病例,影响技能实训教学效果。
2 改革的内容
2.1 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在原本诊断学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时数与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目前已经部分淘汰的或基本不用的东西相对压缩少讲,节省下来的课时着重讲述临床常用的基本理论,对于一些基层医院尚未普及的辅助检查内容可列为自学或课外小组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重点理论知识,增加实验实践教学机会,提高他们的基本诊疗技能。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可以看到这种课时安排较为合理,技能让学生掌握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强化提高他们的基本查体及操作技能,避免高分低能。
2.2 完善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教学 诊断学课时不多,且有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需占用课时,故用于理论讲授的课时相对较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描述、板书再加上挂图等,按照教材的编排讲授具体章节内容。
信息量较小,而且比较浪费时间。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结合临床病例,也只能通过口头描述,由于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故效果往往不明显。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以上困难。
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减少板书时间,又可以将临床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扩展信息量,还可以通过视、听等多感官刺激,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兴奋状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和理解得到加深。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基本诊疗技能。
2.3 改进测评手段强化技能训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诊断学技能的培养主要由学生互相查体结合病房见习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有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异常体征检查的教学上,则无法通过传统方法可以得到训练和解决。
同时,随着《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医学生的床旁实践遇到了很大挑战,诊断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受到医院实际情况的诸多限制。
另外,由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包含技能操作、理论考试两部分,我们在进行诊断教学时,针对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除了进行理论考试外,可参照执业医生技能考试方法,把体格检查项目分成若干个,采取随即抽签的形式进行,由每个教师对考生进行一对一的考核。
经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考试方法,可使学生在实习课上主动、认真的进行练习,使学生们操作手法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所有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教师素质深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度。
根据诊断学既包括理论讲授,又包含临床相关知识的特点,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即我们对师资的要求是懂临床、爱教学、有良好基础理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 探 讨
诊断学一直以来被称作“桥梁学科”,它不仅直接连接着病理、生理等基础医学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而且它还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且在临床医生的工作中贯穿始终;它是论述诊断疾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所以在高职高专乃至所有的医学教育中,诊断学都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B超、CT、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技术更加成熟,都能够直接、迅速、准确地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但医生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技术手段,而仍旧应该从问诊和体格检查这些必须具备的技能获得诊断结果。
我校为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医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医院,在这些医院中辅助检查相对不够完善,更多的是需要医生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我们主动适应卫生服务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着这个要求,我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日益深入,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整个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良芝,常学辉.PBL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
[2] 王,林靓.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 关于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