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yzz123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yzz1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篇1: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塞仁义也。仁义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谋取 B.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沮:阻挠

C.闲先王之道 闲:放下 D.距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答案 C 解析 闲:捍卫。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

A.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答案 B 解析 A项第二句说其不委曲求全不能变通;C项第一句说其受业,非“穷”;D项第一句说其“通”,第二句是尹士的话,说其居心可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答案 A 解析 B.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率兽食人”,(像)率领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暴政害民,说“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不当;“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答案 (1)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愿意的吗!(关键词为“乌”“遇”“岂”,每个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塞仁义也。

(2)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塞”,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篇2: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父台,太山太守。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初为郡门下掾,转主簿。 累迁别驾。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曾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他日,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俄除尚书水部郎。泰始初,赐爵关内侯。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期月化成。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之。以母丧去官。益州东接吴寇,监军位缺,朝议用武陵太守杨宗及彬。武帝以问散骑常侍文立,立曰:“宗、彬俱不可失。然彬多财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者难改。”遂用彬。寻又诏彬监巴东诸军事,加广武将军。上征吴之策,甚合帝意。

后与王浚共伐吴,彬屯据冲要,甘为众军前驱。每设疑兵,应机制胜,陷西陵、乐乡,多所擒获。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吴平,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

A.不显谏以自 彰 . 彰:彰明、表现

B. 走 . 及奔鹿 走:逃跑

C.后与王浚共 伐 . 吴 伐:讨伐、进攻

D. 帝 顾 . 四坐曰 顾 :看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彬优秀品德的一组是( )

①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

②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

③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 期月化成

④彬屯据冲要,甘为众军前驱

⑤每设疑兵,应机制胜

⑥称疾迟留,以示 不竞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

A.唐彬出身官僚家庭,幼年时期便乐于弓马,喜于武功,好游猎。但从不逞强 自诩,且 具有经国大略,深受人们的爱戴 。

B.当时幕府中的幕僚都是当代俊杰,他们都对他十分喜欢和钦佩,独有孔颢妒忌唐彬的 才能,这就从侧面表现了唐彬的英才 。

C.朝廷商议益州监军的时候,皇帝征求唐彬讨吴的策略,他的意见甚合皇帝心意,于是 便任命唐彬为益州监军 。

D.唐彬在伐吴战役中为众军前驱,因其善设疑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唐彬知贼寇已 经灭绝,便自称有病,以防入吴有争功之嫌 。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帝笑曰: “ 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 ” ( 3 分)

( 2)出补邺令,彬道德齐礼,期月化成。( 3 分)

( 3)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 4 分)

参考答案

9. B(走:跑)

10. D(①他“不拘行俭”是缺点, ③⑤是他的才能。)

11. C(先任命唐彬为益州监军,唐彬再上的`征吴之策。)

12.( 10 分)

( 1)文帝笑着说:“只要能和你一样,本来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胜过你啊。”

( 2)出任空缺的邺令, 唐彬用德行来引导用礼制来约束 ,一个月就感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风 气。

( 3)自巴陵、沔口往东, 吴军 聚集的 地方 , 没有谁不震动害怕,纷纷缴械投降。

【参考译文】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县人。唐彬的父亲唐台,是太山太守,唐彬素来有治国的气量,但不约束个人行为,自小熟习弓马,喜好游猎,身高八尺。跑起来赶得上飞奔的鹿,巨大的力量顶得上几个人。晚年诚心修读经史,尤其精通《易经》。曾外出随师受业,回家后教学收徒,门徒常常达到数百人之多。起初,唐彬在本郡任门下掾,后转任本郡主簿。屡次升迁为别驾。

唐彬忠肃公亮,(对人)尽力规劝,(对事情尽力)扶正挽救,他不公开谏诤来表现自己。曾经奉使到相府谋划事情,当时参会的均是当世才智卓越的人才,(他们)对唐彬无不表示出佩服,他们在文帝面前称赞他,因此唐彬被举荐为州郡掾属。文帝曾向参军孔颢了解唐彬的才能,孔颢嫉妒唐彬的才能,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回答,当时陈骞在场,于是手持手版,端持近身恭敬地对文帝说:“ 唐彬为人,胜过我很远。”文帝笑着说:“只要能和你一样,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胜过你啊。”于是征辟彬为铠曹属。帝问唐彬:“你凭借什么被征辟?” 唐彬回答说:“在陋巷修业,遍观古人之遗迹,一言出口,传满天下,没有言谈上的过失,一行做出,传满天下,没有因为行为不当而带来怨恨厌恶。”帝环顾四座说:“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又一天,对孔颢说:“近来我见到见了唐:彬,你应该受到嫉妒贤才的责备啊。”

不久后任尚书水部郎。泰始年初,赐爵关内侯。出任空缺的邺令,唐彬用德行来引导用礼制来约束,一个月就感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风气。迁弋阳太守,明设禁防,百姓安乐处之。(后来)因为母亲去世离开了官位。益州东接吴国,缺监军,武陵太守杨宗和唐彬在当时是朝议中的热门人选,武帝询问散骑常侍文立意见,文立说:“杨宗和唐彬均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唐彬贪财,杨宗贪酒,请陛下自己裁定。” 武帝说:“财欲可以满足,酒性却难以更改。”于是武帝任用了唐彬。不久又下诏任命唐彬监督巴东诸军事,授予广武将军,(武帝征求对吴的策略时)唐彬上征伐吴国的策略,让武帝很满意。

后来与王浚联合共同参与讨伐吴国,唐彬屯据在冲要之地,甘愿担当众军的先锋。他每每设下疑兵,随机应变,往往起到制胜的作用,功陷西陵、乐乡,很多俘虏是由唐彬部队所擒获。自巴陵、沔口往东,吴军聚集的地方,没有谁不震动害怕,纷纷缴械投降。唐彬知道吴军已经快被消灭,吴帝孙皓将要投降,在离吴都建邺二百里处,便自称有病停留(在那),以此来表示防来表示(不与王浚)争功。果然,先入吴都的将领争掠财物,后至的将领争功,当时有见识的人没有谁不称赞唐彬的这一举动。吴国被平定,唐彬被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篇3:邹孟轲母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4:邹孟轲母 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 阅读答案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5:孟轲,邹人也原文翻译

孟轲,邹人也原文翻译

原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足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年、不能住在别人家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阅读题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教化

C.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道歉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3分)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参考答案:

4.B (化:教化。)

5.C (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6.C (孟母认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7.(1)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2)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乎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篇6:邹孟轲母阅读答案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邹孟轲母阅读答案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邹孟轲母(节选)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7:《邹孟轲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邹孟轲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1、(1)离开(2)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8:叔孙通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叔孙通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功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已并天下,诸候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已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

臣光曰:过着,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乱议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武丁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饰非也,岂不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功蕲入陈 功:攻下

B.及稍定汉诸仪法 稍:稍后

C.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广:扩大

D.毁郡县城,铄其兵 铄:削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岁,陈胜起 ②数跸烦民

B.①乃赐通帛二十匹 ②汉王憎之,乃变其服

C.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②愿陛下为原庙渭北

D.①及项梁之薛 ②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就陈胜起义的事询问众博士儒生的看法,听他们说是造反就生气变了脸色,待听了叔孙通的一番巧辩宽慰之词后,于是转怒为喜。

B.叔孙通离开寝宫回家后,遭到众儒生对他言行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他逃到薛县,薛县已归降楚国了。

C.叔孙通的儒生装束令汉王憎恶,于是他就改穿楚地风格的短装,很合汉王的审美观,得到汉王的`喜爱。

D.孝惠帝不愿在看望太后的途中常惊扰百姓,便在武库的南面修复道,听了叔孙通所言此举不妥的劝谏后,惊惧地要赶快拆掉。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

B.以仲虺赞商汤、傅说劝武丁为例证,说明做君王的人不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以改正错误为美德。

C.从对叔孙通的批评中,暗中告诫做臣子的面对君王的过错不应教君王文过饰非,而应帮助其认识改正。

D.从古代君主设置乱议木和敢谏鼓的举动中,看出了他们生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的心理。

1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节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篇9:《情绪也让人中暑》阅读答案

《情绪也让人中暑》阅读答案

①炎热的气候不仅对人体生理影响很大,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也有负面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

②“情绪中暑”的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过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甚至擦洗鼻子。

③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应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重视夏季的养生之道。要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呆得过久。居室要注意通风,并且要尽可能地收拾得空旷些避免拥挤感,从而达到白居易用诗描写的效果:“眼前无常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④当然,防治“情绪中暑”,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内经》主张,在炎夏之时要“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持此态度,方可“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故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注意培植浪漫情绪,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东西,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畅思遐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情画意,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正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言,“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外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同样也有利于忘却夏日的炎热。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有“情绪中暑”症状,要耐心开导,用温情细语给他(她)的心里送上清凉,有条件的话,应该陪他(她)到海边、湖边、河边或公园、森林等凉爽之地去走走,习习凉风和迷人景致会使他(她)暑热顿消,心静如水。

⑤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平时就要注意情绪锻炼。要学习点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倾诉,尤其是有苦恼时,不要闷在肚里,可向亲朋诉说一番,甚至大哭一场。当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后,人生的许多艰难困苦都会在冷静中得到克服,区区炎热天气,又何足道矣

1.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

2.文章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

3.文章第③段说明的内容是:

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

5.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6.假如你发现自己的一位亲友有“情绪中暑”倾向,你将如何科学引导他走出“误区”?

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参考答案:

1.统领全文

2.“情绪中暑”症状

3.“情绪中暑”原因

4.预防“情绪中暑”方法

5.总――分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扶风平陵人也阅读附答案

叔孙通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阅读答案

《刘赞魏州人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张文诩,河东人也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落叶也精彩》阅读答案

《遗憾也美丽》阅读答案

月,阙也 阅读答案

邹忌简介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