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长安九日诗阅读理解附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oli072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长安九日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
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案】
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分)。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2分)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赏析:
《长安九日诗》是南朝陈诗人江总的一首诗。该诗创作时间是陈国归隋后,创作地点是诗人回扬州路上的经过的山东微县微山亭。该诗歌抒发了江总的思乡念和亡国痛。
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王昭君诗两首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思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参考答案:
15.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 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这么一首诗附答案
①我喜欢这么一首诗:“马车驶回遥远的岁月/运来玉黍和小米/夕阳返照村巷/流水注入瓷器外/稳坐青山/横吹牧笛……”这是一幅圆融的古朴画卷,每个读到它的人,都会听到那平和之中的苍凉,而这种苍凉却正是最有魅力的笛声。
②现在我的女儿就在我椅背的空地上拉着那把吱吱嘎嘎的小提琴,所有音符从脑后飞来,给人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但我能听得出来,这种还很欠火候的琴声,依然在表现着一股生命的朝气,那是最自然的音乐。
③而在我的眼前,在这种远非流水之音的背景上,我总能看到一幅永远的风景,只要我想要看到,无论我闭上或大睁双眼,那种要让人从心底涌出深秋之萧的图景就会出现,那就是我的母亲和她那永远灰蓝的衣襟。
④说实话,对于母亲,在我这个做儿子的心中,已经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我已经记不清当年的妈妈是怎样拉着我们这个家走过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惟一能记住的就是她的鬓发的变化,由我离家时的花白鬓角,到我携妻带子归家的华发漫生,直到今年我再踏进家门,见到母亲满头银丝时,我的那颗在外面世界漂流了许久的心马上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伤痛。可母亲却是用略带几分客气的热情接待了我和我的家。
⑤临别的那几日,我就在心里暗自鼓励自己在离别的那一瞬间,要像小时候那样去亲吻一次我的母亲。启程前的那个夜晚,我坐在客厅里读书,母亲在一旁洗濯着头发,边洗边对我说:“这头发已经全白了。”我急忙放下书,手忙脚乱地为母亲倒水,拿毛巾,看着那缕缕白发在水波中游动,似乎所有的生命旅程都在炙烤着我,令我羞愧难当。而母亲,用毛巾包裹着头发,抬眼看着伫立在她面前的我,眼睛里闪烁出一丝闪亮的光芒,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但母亲只轻轻说了一句:“睡吧,明天要上路。”
⑥黎明时分,送我们去车站的车已至楼下,父亲和母亲站在古长安的晨曦中。我和父亲握手告别后,想再去握住母亲的手——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吻别我的母亲,可就在两手相触的一瞬,母亲下意识地缩回手臂。在她的眼里,我已经是一个长大的男人;在她的心里,我不仅仅是远归的儿子还是一个久别的客人。
⑦朦胧中,矮小的母亲一头白发,女儿在挥泪告别爷爷奶奶。车转过钟楼时,我却想起另一首诗:“我空荡荡的.行期/已积满灰尘/归宿在你眼底/我如何走得出/你泪渍斑斑的守望/挥手的那一刻/你站成了我生命中苦难的风景……”
⑧噢,母亲!
11、对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母亲非常热情,以至显得客气。
B.母亲非常客气,热情不高。
C、母亲的热情是以客气为基础的。
D.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在儿子的心中母亲已经是“陌生的一种存在”,因而显得有些客气。
12.对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母亲的生命旅程太艰难了,令我羞愧难当。
B.我的生命旅程太顺利,母亲却太艰难了,令我羞愧难当。
C、此时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生命旅程无时不伴随着母亲的艰难与辛劳,而自己却觉得母亲“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因而羞愧难当,受到炙烤。
D、我和母亲的生命旅程同样艰难,而我却忽略了母亲,令我羞愧难当。
13.第④段作者所说的“感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伤痛”的原因是什么?(2分)
14。第⑤段中,作者说“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比我此时想得更多”,此时我想的是什么?母亲想的会是什么?(2分)
15.在主题方面,本文与《我的母亲》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答案:
11.D
12.C
13.母亲为了这个家操劳一辈子,已满头银丝,而她老人家在我心里只是一种陌生的存在。
14.我想的是我愧对母亲;母亲可能想的是我们的幸福是她最大的安慰。
15.都写亲人间的感情,写父母对子女诚挚的爱。
张谔《九日》阅读附答案
九日
张谔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1.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参考答案
1.一是回家时间晚,还多次将树上的鸟儿惊扰;(2分)二是喝酒喝到半醉,连回家的路都弄不清了,以致几次问人。(2分)不直接写游之“佳”,却写游罢之态,让人自然联想到游时之盛,给人以想象空间,留有无穷余味。(2分)
2.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2分)主要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景色之丽,(1分)比如“秋来林下不知春”、“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一是游兴之盛,(1分)比如颈联。两方面均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且语言顺畅,加1分。
注:本题共5分,如果有要点而无具体分析,最多4分。
九日置酒和重九阅读附答案
九日置酒
【宋】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重九
【明】鲁渊
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
己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
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
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
8.请简要赏析两首诗的首联在描写景物、营造的意境方面的不同。(6分)
9.宋祁的《九月置酒》一诗中,中间两联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8.①宋诗通过对晚秋时节早晨美丽景色、高高的土台、繁复的'帷帐、胡笳欢快的节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意境。②鲁诗通过对重阳节南飞的大雁、苦寒的秋霜、萧萧的风雨的描写,营造了萧索、悲凉的意境。(6分)
9.①颔联,写登高和饮酒两个场面。“邀欢”“促饮”写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表现了诗人和朋发饮酒尽欢的情感。(2分)②颈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经过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澈、秋容清淡,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3分)
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碰伤了。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 拉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 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说:“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是我太多虑了,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拦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股搁下车子跟上前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
1.那位陌生的先生为什么向“我”的自行车撞上来?
2.“我愣愣地目送他们”,“我”为什么发愣?
3.试从写作方法和主题等方面比较《三代》与课文《散步》的异同,至少比出异同各一点。
异:
同:
1.他为了保护孩子和父亲
2.被陌生先生对孩子和父亲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
3.异:角度不同。课文以“我”的角度写对母亲儿子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对老去的生命的善待;《三代》中的“我”只是那位陌生先生对父亲孩子极尽保护责任的见证人。 同:两文都 深刻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使命。(此题回答有理即可得分)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
(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
“山寨文化”是哪门子“文化”
,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近日,有人在博客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讽刺。”对此,马上就有“山寨帮”反对,‘山寨文化’怎么就泛滥了?如何就丢人了?”
“山寨”加上“文化”这一后缀后,“山寨帮”就有了说话的底气。我只是想问,怎么不见“山寨帮”去追捧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呢?山寨药怎么不买呢?山寨鸡蛋怎么不吃呢?因为用了这些山寨产品后,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山寨服装价格便宜,山寨手机比真的更花哨,这些对自己都没什么害处。由此可见,“山寨帮”对“山寨文化”的追捧在于其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的就成为时尚风标,成为“文化”。
“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的名称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
现在,在许多地方的电子产品市场上,山寨手机就像萝卜白菜一样卖。为什么这么便宜,就是因为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因为它是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把别人的产品改头换面地拼凑一番。据报道,,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对国产手机品牌是致命一击。如今,国内品牌手机大企业有的出现亏损,有些企业甚至退出了市场。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人不也搞了山寨版《纽约时报》吗?但是,山寨版《纽约时报》一是免费发行,二是制作者申明是仿冒的,并向公众道歉。美国人搞山寨《纽约时报》,其实是公民表达意见的方式,其讽刺幽默跃然纸上。但中国的山寨文化没有幽默讽刺,只有唯利是图。更重要的是,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之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而山寨一旦成为一种“文化”后,还混淆了国人的价值观,好与坏、真与假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假冒的就是假冒的,盗版的就是盗版的,不是经过打扮,就能光明正大地成为“文化”。因此,不要再说什么“山寨文化”了,它实在是丢中国人的脸。
(选自第1期《国学》)
1.下列对“山寨文化”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是“山寨帮”唯利是图的产物,他们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使之成为成为时尚风标,成为“文化”。
B.“山寨文化”盗取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冠以文化之名,目的是使侵权行为变得更加堂而皇之。
C.“山寨文化”在美国也有,只是他们的产品广告宣传更有人性化,更有幽默感。
D.“山寨文化”实在是丢中国人的脸,因为它是经过一番打扮而不是光明正大地成为“文化”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山寨服装、山寨春晚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继山寨手机粉墨登场后,纷纷亮相,层出不穷。
B.有人认为,“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彰显草根创新精神,不如说是讽刺中国知识产权意识的严重缺位。
C.山寨手机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研发产品的成本也很低。
D.20,国内市场销售的手机几乎都是山寨手机,严重影响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给“山寨”加上“文化”这一后缀,这让“山寨帮”说话硬气起来。
B.山寨帮虽然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但并不生产对人体有损害的产品。
C.由于山寨手机质优价廉的冲击,有些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已经退出市场。
D.“山寨文化”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悲哀,应该依法严惩。
阅读答案:
1、C.美国虽有山寨版《纽约时报》,但并不是产品广告。
2、D.原文是说年山寨手机产量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
3、A.(B.“不生产对人体有损害的产品”没有依据。 C. 山寨手机“质优” 没有依据。D.文章并没有“应该依法严惩”的意思。)
空间 阅读理解(附答案)
走在树影婆娑的小路上,耳中鸟啼虫鸣,满眼苍翠的绿色,我的心情越发明亮起来。这就是柳镇,我此行的终点。
在柳镇我受到了盛大的欢迎,校长、老师、学生、村民,几百人聚集在柳镇中学,像接待国家元首一样站在8月的骄阳里,迎接历史上第一位来柳镇教书的大学本科生。
校长很器重我,给了我学校最好的班级。柳镇人也给了我无言的关爱,在我的窗前经常会出现野鸡、野兔和鸡蛋,我的材垛水缸成了聚宝盆,永远不会枯竭。为了回报大家的厚爱,我发誓要把我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柳镇的孩子、柳镇的教育事业。
印象中的柳镇贫穷,民风质朴,崇尚教育。这一印象来源于我的父母,他们曾是柳镇的下乡知青。现实中的柳镇依然贫穷。这里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老师也非常敬业。但是不久,我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除了频繁的考试外,学校常年不组织任何活动。学校没有正式的体育、音乐、美术老师,也不开美术课,学生的生活太枯燥,每天都在为考试努力,几乎不参加课间活动。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也不让他们参加劳动。很难想象,一个出身贫寒成绩优异的农家女孩,竟然不会缝纽扣,他们甚至不知道香港已经回归。与很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地区相比,这里更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组织成立了书法、写作、绘画等兴趣小组,并每周抽出两节自习课作为第二课堂和思想品德课时间。在第二课堂上我开始教学生们一些家电维修、果树栽培以及畜禽养殖等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上我教育学生关心政治,培养爱心,树立责任感。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关心父母疾苦。一些学生还学会了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高涨起来。学生张山的小发明无尘黑板擦还获得了省优秀小发明奖。这些小小的成绩,竟然让我高兴得失眠。
我的做法在封闭的柳镇,无疑是一种叛逆。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我得到了校长的两次警告。但事情远没有警告那么简单,乡亲们开始疏远我,在他们眼里,一个能教学生不务正业的老师自然也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老师。我的餐桌上再也找不到山珍野味的影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接到了38位家长的投诉,而唯一没有家长投诉的学生是个孤儿。13名学生的家长以孩子退学为威胁坚决要求调离我的班级。
在校长办公室,我拿出省优秀小发明奖证书,恳求校长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只要求一年的时间。校长不屑一顾地说,张山没得奖前,学习成绩全年级第二,得了奖后成绩却是全年级第八。很简单,我的班级分崩离析了,而我由班主任变成了科任,只负责两个班级的物理和体育课。自习的时候,这两个班级的班主任都会呆在教室里,我知道他们不止是在关心学生,很大的程度上是在防备我,在他们的目光中我总能找到作贼的感觉。
看着学生们被当作学习的机器,每天沉浸在枯燥的学习当中,为了应试而学习,我的心很难受。我忘记了我还在接受改造,那天体育课,我带同学们去登山,顺便教他们摄影。孩子们一路上欢声笑语,像一群冲出笼子的小鸟。事件发生在回校的路上,一个学生为了拍摄一只美丽的蝴蝶,不小心摔下了山坡,手臂骨折了。为了教育和挽救我这个不思悔改的异类,学校决定调我去总务处,工作就是负责敲钟,同时,为了学生们的前途,学校还取消了体育课和音乐课。
我在半年的钟声里彻底颓废了,最后我选择了离开。和学生们告别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本来想给你们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我却剥夺了你们仅有的一点空间。
我是在一个微雨的清晨离开柳镇的,我清楚地记得,我走时,有一声鸟啼穿过雨雾,婉转而湿漉。
五年以后,我开着自己的汽车,路过柳镇。在加油站我看到了我的学生栓柱,就是当年那个孤儿。他告诉我我带过的班级有7名考上了高中,后来他们中的6名考上了大学。问起大多数学生的现状,他说种地,除了种地还能做什么?看来,那些没有考上的学生,只有栓住勉强小康了。
发动汽车的时候,我的心被尖锐的酸楚和疼痛充斥着,栓柱的`一声老师,让我想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我曾经是一位神圣的教师,可是我却做了耻辱的逃兵。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实现了爸妈的心愿终于当上了一名乡村老师,从而使我成为了一个幸运的人,在乡村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我很幸福,决心大干一场。
B.我带着梦想很负责任地以学生为主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不遵守学校的一些陈规陋习。我被学校视为异类,渐渐失去了我的优势而郁郁不得志。
C.小说在塑造我这个主人公的时候运用了侧面描写,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突出我从教命运的一波三折,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离去。
D.小说的情节先扬后抑,由得宠到失宠、失望、绝望,最后逃离,是因为我看着学生被当作学习的机器心里难受,对这种应试教育无能为力。
E.我对五年前的往事的回忆,是揭示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一个热血青年的神圣的老师走向了其他的岗位,呼唤教育的改革春天早日到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1)C、D、B
解析:说明:A项错在原文并未提及我的父母心愿是当一名乡村教、师;B项不明确在原文并未说我不遵守学校的一些陈规陋习。但如果选B项,给1分;;E项错在本文我对五年前的往事的回忆,是揭示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③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2)作品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2)①有教育梦想,强烈的责任心(2分);②敢于冲破传统,有创新思想(2分);③又有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退缩、逃避的懦弱一面(2分)
解析:1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此题,要重点抓住小说中张大保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去分析。
【思路点拨】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3)作品结尾写五年后我遇到拴柱的情景及感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3)①从情节上看,是故事的尾声,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2分);②从人物形象上看,交代了我的学生五年后的状况以及我的感受反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代表意义(2分);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小说主题,使作品的意蕴更加深刻,增强了作品的反思内涵(2分)。
(4)作品为什么以空间为题,我们都需要空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4)角度提示:①小说中学生缺乏怎样的空间,老师给了学生什么空间了;②学生获得了哪些空间;③生活中我们需要那些空间。
解析:表明观点,结合文本(4分);联系实际(4分),共8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