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乐而求知》阅读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真雪雪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书:乐而求知》阅读答案
《读书:乐而求知》该文章作家是如何描写来体现自己的情感的?我们可以从文中的练习题中来探索。下面一起来看下阅读答案!
说实话,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如果按照现在家长的眼光看,我不是个好学生。读小学时,我不断地逃课,有时甚至半个月不回家,我有个绰号叫“黄逃学”。
1937 年,我跟着父亲出外找活路。漂泊一段时间后,父亲托亲戚帮忙,把我送进了福建著名的集美学校。开学第一天,我就把领来的新书卖了,换钱买袜子、肥皂。在集美学校三年,黄永玉的名字人人知晓,整天泡图书馆,会画画,会木刻,留了5次级。后来在同学聚会时,我一下子请来200多人,别人觉得不可思议。我说:我留过5次级,每次都有四五十个同学,这样下来不就有200多人了吗?
后来我当了教授,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对我说,他不相信教授黄永玉是我,以为是另外一个黄永玉呢,因为我读书全学期的总分都不超过100分,怎么可能当上教授呢?
其实,要说逃学的小孩很多,留级的小孩也很多,我之所以没有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堕落下去,是因为我爱读书,而且我这个人比较专注。
我喜欢书喜欢到了何种程度呢?在逃难期间,我也不忘背上一捆书,日本鬼子在后面追,我在前面跑,实在跑不动了,才忍痛把书一本一本扔掉,一边扔一边惋惜。
我总认为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当然,与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后,自己自然也变得聪明了。
我上学不多,但读书极多,对借书给我的人,我也一直心怀感激。一位长者曾对我说过的话,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这使得我对书深怀敬意,不仅读专业书,而且涉及各个方面。我曾对一个年轻人说:“做一个版画家,一辈子要和书籍打交道,要爱书,受书的教益。”其实,岂止版画家,只要是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对书抱这么一种态度。我不仅自己广泛阅读,而且鼓励学生也这么做,以掌握艺术的精微之道。
但我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说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会苦不堪言。我告诉你,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兴趣读书。
⑴、“我”小时候常逃学,常留级,为何没有在那个时代堕落下去?(2分)
⑵、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我”爱读书?(2分)
⑶、作者读书有何特点?(2分)
⑷、你对读书有何看法?你是如何读书的?(2分)
参考答案:
①. 因为我爱读书,而且比较专注。(2分)
②.①整天泡在图书馆,逃难期间也不忘背上一捆书,日本鬼子在后面追,“我”在前面跑,实在跑不动了,才忍痛把书一本一本扔掉。②读的书极多,不仅读专业书,而且涉及各个方面。(2分)
③.读书“不求甚解”,先求乐、再求知;凭自己的高兴读书(2分)
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的源泉;书能治愚,开卷有益。略(2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带套袖的孙犁先生》阅读答案【推荐】
2.席慕容《贝壳》阅读答案
3.老舍《车夫老马》阅读答案
4.《关山月》阅读答案及赏析
5.《母亲的羽衣》阅读答案【精选】
6.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阅读答案及赏析
7.《侯银匠》阅读答案【优秀】
8.毕淑敏的《洞茶》阅读答案
9.《论诚意》阅读答案
10.《说宫》阅读答案
(英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处世行事时,知识能增进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靠经验来赋予形式。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这是技巧,不体验就学不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读通,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必须敏锐。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1.给划线字注音。
哀惰( ) 狡黠( ) 装潢( ) 挑剔( )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三自然段“经验可以改进知识本身”这句话?(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出文中所谈的求知的几点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u xiá huáng tī
2.排比。 使表达更有气势。
3.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经验来赋予形式。
4.(1)求知可以做消遣,可以做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2)求知可以改进天性。
(3)求知可以治疗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5.“略”。
《求知善读》阅读答案
1.细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也许有的青年朋友说,现在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去读书?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总会有的,这要看自己是否有恒心与毅力。三国时,东吴有一员大将叫吕蒙,他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就是不爱读书。每向孙权报告军务时,只能口说不能书写。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掌管了军务大权,应该很好地读书,开通思路,增长见识,才能把事情办好。吕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军务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摇了摇头,开导他说:汉光武帝当年领兵作战时,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以他们为榜样鞭策自己呢?在孙权的开导下,吕蒙开始发愤读书了,他不仅白天抽空读书,夜里还要点着灯看到深夜,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一次,刚刚代替周瑜职务当上了都督的鲁肃,路过吕蒙的驻防地,同他一起议论对付蜀国关羽的事。吕蒙对两军形势做了明确的分析,又提出了五条应变之策,讲得头头是道,颇有见地。鲁肃非常佩服,惊喜地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有武略,现在才知道你已经才略出众,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诚挚而又风趣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⑴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读书要有恒心与毅力。
⑵本段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并在原文相应的位置写上批注。
答:举例论证。(批注略。)
⑶试论述本段说理方法的好处?试举一例。
答:举例论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匡衡凿壁偷光和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来证明书读书是个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恒心与毅力,使人容易信服。
⑷从本段中找出一句比喻说理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答:比喻说理: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总会有的`,这要看自己是否有恒心与毅力。
⑸试写出至少三条有关求知善读的名人名言。
答: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②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③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培根
2.新语文实践活动
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 我说: 。
答:示例1:书是良师,每看一本好书就如结识了一位良师。示例2:书是航船,每一本好书都是把我们送进知识海洋的航船。
论求知阅读理解答案
论求知
英培 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衰堕,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只按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衰堕( )狡黠( )装潢( )挑剔( )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三自然段“经验可以改进知识本身”这句话?(用原文回答)
4.概括出文中所谈的求知的几点作用。
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du;xiá;huáng;tī
2.排比。使表达更有气势。
3.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经验来赋予形式。
4.(1)求知可以做消遣,可以做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2)求知可以改进天性。(3)求知可以治疗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5.“略”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止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摘自《幽梦影》文/张潮)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安: (2)复: (3)恶:
2.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 译:
(2)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
3. 对于本文的主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时不可尽信书,勉励人培养思辨力 B. 肯定勤能补拙为恒久不变的学习真理
C. 积极主动求知,才是最佳的学习态度 D. 心胸狭隘有碍学习。应懂得见贤思齐
4. 上生物课时,老师说:“大象是陆地体型最大的生物。”引发了几个同学的讨论:
小明:“陆地上?那海中最大的生物呢?”
小华:“啊!原来陆上最大不见得就是世界上最大。”
小伟:“不会吧?大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
小龙:“胡说八道!怎么还会有比大象更大的生物?”
请问上述哪一位同学说说的话,最符合本文中所谓“止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的那等人?( )
A. 小明 B. 小华 C. 小伟 D. 小龙
(注:以上3、4两题,选自台湾语文课本)
1.(1)怎么。(2)又。(3)讨厌。
2.(1)人不是圣贤,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2)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3.C 4. A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萎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丁丁冬冬”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放在盆里,变作盆形;放在碗里,变作碗状;放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装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不也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为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太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架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想到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奥妙无穷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者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你听,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答滴答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守柔”,守柔若强。
1、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在文中“言”的“志”是什么?(4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3、品味语言。(4分)
①“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把“炼”换成“活”行吗?请说明理由。
②“大海边的礁石……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把“咬”字换成“冲”行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文中例句各仿写一句话,要求上下文句式一致,表达同样的主题。(4分)
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
②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
1.做人应该具有安分随时、随机应变、不甘寂寞、柔能克刚的精神。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
2.运用排比赞美水不甘寂寞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运用拟人将水的各种声音写得美妙动人。
评分:修辞手法各1分,作用各1分。共4分。
3.①不行。“炼”是比喻用法,形象地写出人是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起来的;“活”是一般性表达,没有这些丰富的含义。
②不行。“咬”是比拟用法,形象地表现出浪花看似柔弱却力量强大的特点;“冲”是一般性描述,没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只答出“行”或“不行”不给分。答“行”解释合理,酌情给分。
4.①示例一:王昭君远嫁匈奴,用善良和柔情换取了边疆的长期和平算不算柔能克刚?
示例二:三国时的刘备动不动痛哭流泪,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算不算柔能克刚?
②示例一:水滴是微不足道的,但天长日久却将岩石滴穿算不算柔能克刚?
示例二:蚯蚓是细小柔弱的,却能在地下穿越坚硬的泥土算不算柔能克刚?
评分:每句2分。句式一致1分,表达主题相同1分。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稀疏或零落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答案】⑴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 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意对即可)
⑵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指出质朴或“淳朴”等).
【解析】《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该组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本诗以清新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的景象和农村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全诗声色并貌,动静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译文: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 求知作文
★ 语文 -论求知
★ 求知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