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意境阅读答案(共含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tians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说意境》的阅读答案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74.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应该是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7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7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务与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
74.B (解析: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还强加因果)
75.A (解析: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76.C (解析:“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文中无据,可参考D项。)
说意境阅读及参考答案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才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 5分 )
A. 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E. 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 所谓“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因而意境是有限的。
B.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让人通过建筑本身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
C. 西方古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D. 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表明西方艺术也有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14.为什么清代王夫之说杜甫是“工”而王维是“妙”?请简要分析。(4分)
15.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4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参考答案
12.【答案】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选项A无中生有,“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是“从近代才开始”,并非从王国维开始的,“首先”一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B项对应的原文“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选项为“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原文的前后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变为“因而”成为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E项对应的原文“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强调的是“这一点”(即指代上句“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上的区别,而非其他方面的区别,范围不当。
13.【答案】D
【解析】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A项“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确实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限定条件也较意象多,但是并不能因此得出“意境有限”的结论。B项对应原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主要”一词,并非全盘否定这些建筑本身的审美价值,去掉后变成肯定。C项张冠李戴,“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是中国艺术家。
14.【答案】
①意境要超越具体物象,追求哲理性感受和领悟。不是任何好的诗歌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2分)
②杜甫诗描摹非常细致入微,太过逼真,意境不够深远,所以说杜甫“工”(精细)。(1分)
③王维诗突破象(意象)的限制,追求感悟(或感受),意境比较深远,所以说王维“妙”(精妙)。(1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15.【答案】
①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2分)(或答“有意境的作品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给2分,或答“有意境的作品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1分)
②这些诗句描摹出一幅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图景,不仅表现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而且还蕴含着诗人崇尚自然、顺应造化之境(或“无我之境”),让人心生向往与憧憬,因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大意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现。这意味着,“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
中国审美主义的基本构架来自西方,但它毕竟蕴涵着重要的民族特质。这是因为,当时的美学家虽然都以西方美学为现成的知识背景,但他们最高审美境界却植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而且,他们都到魏晋这个痛苦而又自由,并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去寻找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朱光潜以陶渊明为人格理想的写照,把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涵养成“完美的诗”,然后才焕发而为艺术。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则为“晋人风度”,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但无可否认,他们的审美主义又存在着明显分殊。朱光潜重“想象”的飞升,而宗白华却重于“情”,更重情感的解放;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宗白华则倾向动与静、空灵与充实的统一。具体而言,朱光潜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而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静”须具备生命的活力,因而要表现出节奏和韵律、活跃和动感。这就将其美学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同儒家生生之德相衔,加之禅境的汇注,从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实际上,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源于道家的“虚静”。朱光潜反而只取儒家“节动”的一面,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相反,宗白华却“感于物而动”,走向情感的抒发和生命的至动,这主要是通过用“动”激活道家美学而实现的。
艺术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他从诗出发,操作西方美学话语,来剖析意象构成和境界性质。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契合,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直觉是起点,而意象含着见者的创造。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终极意义的拷问。这种境界不仅是生命论意义上的,同时也是审美主义的,生命与审美是相互转化的。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浓缩着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智慧。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他们审美主义的理念,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或“中西合璧”的阐发,从而反映出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的特征。朱光潜的贡献就在于:从尼采酒神、日神分立出发,把诗的境界理解为情趣与意象、情与景的统一。宗白华的贡献在于“动”态地诠释意境,认定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是境界层层升华的过程。意境的特质就在于心灵深度的感动。而唯艺术独有的“意境”,才能将主体的心灵升华到至美的极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B.朱光潜和宗白华都倚重艺术化的理想人格,追求心灵的情态自由与自然的契合贯通。
C.魏晋是一个痛苦、自由而又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名士风度多为后世美学大家所崇尚。
D.在审美趣味上,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而宗白华却注重“情感”的解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主要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主要源于道家的“虚静”。
B.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而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
C.在宗白华看来,意境不仅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且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
D.意境是将主体的心灵升华到至美的极境,它的特质就在于它能引起心灵深度的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的“诗境论”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
B. 宗白华的“意境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这种“感于物而动”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也与儒家的生生之德兼容。
C. 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他们审美主义的理念,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和“中西合璧”的阐发,反映出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的特征。
D. 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皆因包孕了中国古典审美的基因,而最终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
参考答案
1、D
2、C
3、C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8.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9.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0.请在文中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2分)
11.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参考答案:
8.答案B(根据第二段“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刘禹锡并没有否认“没有象就没有境”)
9.答案B(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10.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思对即可得分)
11.(1)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2)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3)境是一个个象的和; (4)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4分)
问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①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②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③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始终不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 “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人们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千余项发明专利。所以,常问可以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④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获得珍贵的史料。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问同学,问明了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⑤“问”的好处有很多,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⑥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这才是问得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读书好问,他一问不得,每每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每每问多人,务求疑窦释然。因此,发问切忌浅尝辄止,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
⑦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谦虚诚恳,要尊重别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向师长请教时的谦虚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他的求教态度实在值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又向师襄问乐。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⑧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每隔七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只要五年至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只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之一,就是多问善问。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3分)
17.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18、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5、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16、问的好处;怎样问的好。
17、首先提出“问能知新”的分论点,然后用培根的话进行道理论证,接着用司马迁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联系学习实际进一步举例论证分论点。
18、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贾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①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②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遇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是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厩,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涓其皂,筐其恶,器其溲,饲以美荐,秣以芗 ③粒,起之居之,澡之拭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④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⑥也,不犹逾于五羖皮⑤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说骥》刘禹锡)
【注】①剂:古买卖时用的契券。②抃bià n:鼓掌。③芗xiā nɡ :一种香草。④翘陆:举足跳跃。⑤五羖(gǔ )皮:春秋时,秦穆公知百里奚贤名,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其从楚人手中赎回。⑥缗(mí n):古代计量单位, 一般每串一千文。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易之如此 易:简易
B.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 沽:卖
C.客有唁予以丧其宝 唁:慰问
D.抵以挝策 以:介词,用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予常马畜之”和“彼(裴氏子)宝马畜之”的一组( )
A.秣之稊秕,饮之污池 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
B.评其价六十缗 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
C.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啮 饲以美荐,秣以芗粒
D.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 起之居之,澡之拭之,无分阴之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
A.我不知道朋友伯氏送给我的是一匹好马,而以常马待之,提供的居住环境很恶劣,喂养的方法也不对,后来也只能“以常马”卖之。
B.裴氏子看出这是一匹好马,就出高价买了它,用养马的最高境界饲养它,后来,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C.我虽然失去宝马,但仍能以洒脱的心态对待,是因为我清楚这一匹马即使在自己手中,最终也很难实现其宝马的价值。
D.文章名为《说骥》,实为借“骥”说人,阐明“宝与常所在遇也”的道理,同时也抒发了因伯乐难遇而常导致人才埋没的感叹。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3分)
(2)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3分)
(3)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4分)
10.A(易,轻视。)
11.C
12.B(并不是裴氏子看出这是一匹宝马,“八十缗”相对于宝马而言也不是高价。)
13.(1) 与裴氏交好的李生,颇有看相的本领,对相马特别擅长。(“善”“工”各1分,翻译为“交好”“擅长,善于”;句意正确1分。)
(2) 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宝马”1分,名词作状语;“常”1分,翻译为“普通”;句意翻译正确1分。)
(3) 像这样,即使它能熬一段时间,也将会仆倒在地。我又哪曾拥有宝物呢?(“虽”1分,翻译为“即使”;“顿踣”1分,翻译为“仆倒”;“曾何宝之有焉”反问语气1分;句意翻译正确1分。)
参考翻译:
伯氏在北方边陲协助军务,得到一匹良马送给我。我不知道它是良马,用稗草秕谷喂它,在不洁净的.水池让它喝水。马厩和马槽呢,是上面气闷下面郁热;马笼头和缰绳呢,是连接绳子和牛皮做成的。我就像这样轻视它。我正生病而又贫穷,正要在市场把它卖掉。市场上的马贩子也不知道它是良马,估的马价是六十串钱。就要签买卖合同了,有个姓裴的人加了二十串钱要求购买,(我)认为是个好价钱,最终卖给了裴氏。与裴氏交好的李生,颇有看相的本领,对相马特别擅长。(李生)察看了马的周身形体,瞪着眼睛瞧,张着嘴巴笑,然后跟在它后面鼓掌。并且说道:“我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马了。这马心性多么柔顺,骨骼多么强劲,精气奇拔,姿态美妙,关节屈曲,马步铿锵,毛色光亮,奔驰轻快齐备啊!现在马的优点它全都具备了,但它还只是匹马驹,锐气蕴藏在体内,何况喂养的方法不对,因此平庸的眼力不看好它。等到它的牙齿长全气势奋发,那么各种优点(都会)鲜明地显现,上可以进献给皇帝的马厩,次可以卖出千金之价。”裴生听了肃然起敬。于是督告他的仆人,除去马身上的黑色污渍,用筐装垃圾,用器物装运粪便,喂美味的草料,吃软香的小米,起也服侍,睡也服侍,又是洗,又是揩,一分一秒都不懈怠。这样来养马,是养马的最高境界了。过了不久,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有客人因为我失去了宝物慰问我,还批评卖得那么便宜。我洒脱地说:“当初我拥有这匹马,我当普通马养它。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况且过去它要跳跃,我以为是要踢要咬,就用鞭子抽打来对付它,不知道它能上蹑浮云。原来它的嘶鸣,认为是瑕疵是犯病,给它吃药扎针,不知道那嘶鸣是美好的声音。这样的情况,那么经过长年累月,必将使它疲顿趴倒,那又那来的什么宝啊?这么来说,卖给一般的人,就算八十串铜钱,不就是超过五只黑公羊的皮吗?”客人(马上)起立肃然起敬。我于是说:“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是这个样子。何况德行蕴藏在心中的人呢?这是自古以来令人感叹的啊,我不敢说什么的啊。”
《马说》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平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考答案: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 说骥阅读答案
★ 夏梅说阅读答案
★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 说勤小学阅读答案
★ 唯美意境诗句
★ 端午祝福语意境
★ 清明节意境作文
★ 唯美意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