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hj1016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hj101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柳庆问饮

原文

后周柳庆,初仕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gǔ)人持金二十斤,诣②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yuè)。无何③,缄(jiān)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④服。

庆闻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⑤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庆曰:“与人同饮乎?”曰:“向者⑥曾与一沙门⑦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⑧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诣 (2)向者 (3)特 (4)诬

2.翻译

(1)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2)与同饮乎?

3.贾人丢失了东西,为何怀疑是主人?

4.柳庆是如何问案的`?(提示:注意标题)

【参考答案】

1.(1)到 (2)先前 (3)只是 (4)无辜服罪

2.不久,房间紧闭如常金钱却全部消失。

你可曾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

3.自己拿着房间钥匙,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丢失了。

4.柳庆商人:“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据此判断房间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真正的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

译文

后周有一个人名叫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充任雍州别驾。有名商人带了二十斤黄金到京城做买卖,寄住在一家客栈中。商人每次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宝箱的钥匙。不久,房间紧闭如常金钱却全部消失。他认为是客栈老板所偷。官府询问他,客栈老板就认罪了。

柳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示怀疑,询问商人平日钥匙放置何处,商人答:“经常自己带着。”

又问:“你可曾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答:“不曾。”

“曾与人一起喝酒吗?”答:“前一阵曾与一位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

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无辜认罪的,房主人不是小偷。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于是立 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黄金后立即逃逸,后来被抓到了,商人丢失的黄金都追回了。

注释

别驾:官名。后魏于诸洲置别家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诣:到。

居止:居住,停留。

缄:封,闭。

管钥:锁匙。

无何:不久,不一会。

诬服:无辜而服罪。

恒:经常,通常。

向者:先前,前一阵。

向:先前,过去,不久前,刚才。

沙门:僧人,和尚。

特:只,仅,不过 。

匿:躲藏,隐藏 。

再度:二度,两次。

特:只,仅,不过。

道理

1.没有事实根据不能随意猜疑、指控别人,要怀疑别人必须掌握决定性的证据。

2.自己没有罪却帮别人背黑锅,这不是勇敢的表现,要敢于为自己辩解。

篇2:《北史·柳庆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北史·柳庆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盂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日:“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令就禁趣:立刻

B.多榜官门曰榜:张贴

C.实不敢爱死爱:吝惜

D.以旌吾过旌:表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3分)

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参考答案:

1:D“旌”为“显示、彰显”之意。

2:A ③说的是柳庆破案使用的具体手段;④是柳庆自己的感叹;⑤句是宇文泰强词夺理的话。这三项都与“守正明察”无关。

3:C C项是说柳庆写匿名信引诱罪犯投案的做法。

4:⑴姓孟的竟然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并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脚镣手铐,难道不想想以后用什么方法给我摘下来吗?”

⑵昔日的于公自称审理案件不徇私情,就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余字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国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孟氏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竟然对柳庆说:“如果今天把我关起来,以后你用什么(方法)放我?”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于是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信上说:“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密泄露。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柳庆常常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差不多吧?”

北周宇文泰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柳庆就进宫与宇文泰争辩。宇文泰更加恼怒道:“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宇文泰面前。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宇文泰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宇文泰情绪低落。第二天,宇文泰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篇3:刘庆问饮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刘庆问饮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刘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②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①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物。②沙门:僧人。

【译文】

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时,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全部丢失了。商人认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于是无辜服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拷打而自己无辜服罪的,并不是盗贼。那个僧人才是真的`盗贼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诣(2)向者(3)特(4)诬

2.翻译

(1)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2)与同饮乎?

3.贾人丢失了东西,为何怀疑是主人?

4.柳庆是如何问案的?(提示:注意标题)

【参考答案】

1.(1)到(2)先前(3)只是(4)无辜服罪

3.自己拿着房间钥匙,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丢失了。

4.柳庆商人: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据此判断房间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真正的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

篇4:《柳思》原文阅读及答案

《柳思》原文阅读及答案

①凭窗望去,窗前的几株柳树变黄变绿了,细软的枝条在暖融融的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②说实话,我对柳的喜爱正是从窗前的这几株柳开始的。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伟岸,没有杨树的修直,更没有迎春、连翘那鲜艳的颜色。在许多人眼里,它不过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但正是这种普通和平凡,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君子风范。春天,嫩绿的柳芽有序地挂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上,给人以勃勃生机;夏季,柳以宽阔的胸襟宽恕了蝉的聒噪,给世界以清凉;秋天,许多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果实,惟独柳默默地低头不语;冬季,万物凋零,是它最早传递春的信息,把漫长的冬天变得短暂。所以,柳在平俗中露出的高雅远比粉饰平俗而自以为高雅要真实可爱得多,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③柳作为君子,有谦逊的美德,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待世,也从不邀功请赏;相反,随和地任人评说,全不计较其得失,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会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本身就是何等的超凡脱俗呀!

④说柳是君子,还在于它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从容豁达,不讲怨言,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以坦然的心境走自己的路,并总能驾起希望之舟。现今仍然健在的位于河西走廊的“左公柳”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柳活得最动人、最惬意,没有点君子的气量是很难做到的。

⑤柳是无私的`。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撒,却从不选择明天的归宿,仅凭一节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话里,我们足以看清柳的普通与平常,而柳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它那勃勃生机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更直白、更充分的评价。柳也在无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⑥柳的普通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阅读题:

1.第②自然段把柳树与其他树作比较,请联系全段思考,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第③④⑤自然段列举了柳树哪三个方面的高贵品质?请用原文词语加以概括(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第⑥自然段柳的普通所揭示的道理。

4.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在文中,柳树是君子的象征。现在,请从反面角度思考,指出柳树存在着的某一个方面的缺点或不足,并对其作一些描述。

【示例】柳树的弱不禁风

参考答案:

1、先抑后扬,突出柳树的不平凡、不普通。

2、①谦逊②大度宽容(与世无争)③无私

3、人必须养成谦逊、大度宽容、无私的高尚情操,争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4、排比、拟人,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柳树在四季变化中表现出的高雅的君子风范,并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5、(略)

篇5:《周书·柳庆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周书·柳庆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重。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竟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起家奉朝请。

庆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匈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晋公护初摄政,欲引为腹心。庆辞之,颇忤旨。又与杨宽有隙,及宽参知政事,庆遂见疏忌,出为万州刺史。世宗寻悟,留为雍州别驾,领京兆尹。武成二年,除宜州刺吏。庆自为郎,迄于司会,府库仓储,并其职也。及在宜州,宽为小冢宰,乃囚庆故吏,求其罪失。按验积六十余日,吏或有死于狱者,终无所言,唯得剩锦数匹,时人服其廉慎。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

译文: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五世祖柳恭,在后赵做官,担任河东郡守。父亲柳僧习,任齐国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我全都不用。他们派来的人准备回去,必须一一有个答复。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者起用,不正派不用。这本是朝廷规定的法典。”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就如此。”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柳庆最初做的官是奉朝请。

广陵王元欣是魏国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孟氏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竟然对柳庆说:“如果今天把我关起来,以后你用什么(方法)放我?”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晋公宇文护开始代理国政时,想拉笼柳庆为心腹。柳庆推辞,违背了宇文护的心意。(柳庆)又与杨宽不和,等到杨宽参与朝政,柳庆就被疏远疑忌,出任万州刺史。世宗随即明白过来,将柳庆留下来,任雍州别驾,兼任京兆尹。武成二年,任宜州刺史。柳庆从郎官当起,直到司会,其职务一直是掌管府库仓储。等到在宜州时,杨宽任小冢宰,就囚禁柳庆从前的吏员,推究柳庆的罪过。审查拷问六十多天,有的吏员死于狱中,但始终没有说出什么,只在府库中找到剩余的几匹彩色丝织品。当时人都佩服柳庆的廉洁谨慎。

篇6: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篇7:《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问说》回答9-11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3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②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译文:

篇8: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参考答案:

1.B(忌:妒忌)(3分)

2.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3.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4.(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篇9:问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⑥D.④⑤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周书·柳庆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兰陵王·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孟浩然问舟子原文翻译

《画蛇添足》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

《任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庆问饮》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