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石潭记》课内阅读及答案(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狗勾坠可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名词用作状语,往西]行百二十步,隔篁[丛生的竹子]竹,闻水声,如鸣佩[佩玉]环[玉环],心乐之[音节助词,无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特别]清冽[清凉]。全石以[连词,相当于而]为[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连词,相当于而,来。]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长短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缀[连接],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副词,大约]百许[表示数量的约略估计,左右]头,皆[都]若[好像]空游[飘游]无所依[依托]。日光下澈[射透],影布石上,佁然[愣住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迅速之状],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望,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折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行,明灭[或隐或现]可见。其岸势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像环一样]合,寂[寂静]寥[高远空旷]无人,凄[使动用法,使凄凉]神寒骨,悄[qiǎo。寂静]怆[忧伤]幽邃深]。以[介词,表原因,因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就]记之[代词,指小石潭的景象]而[连词,表顺承]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跟随,随同]而[连词,表并列]从者,崔氏二小生[长辈对年轻人的称谓]: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答]祸兮,福之所倚。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灵,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
小石潭记课内阅读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l2~l5题。(l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洌 洌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l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l5.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答案】
12. (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13. (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 14.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15.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小石潭记》课内练习题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珮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翠 màn()
连 zhuì()清 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似与游者相乐。(乐:_____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______________)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游:_______________)
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山水的古诗名句填空:
⑴秋风萧瑟,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⑵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⑸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⑹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⑺__________,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⑻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⑼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⑽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
⑾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
⑿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
⒀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⒁__________,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⒂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勇敢试一试。
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认识小石潭。
1、说一说。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自主学习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2、比一比。
小组讨论交流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解决。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老师问学生答,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一比。
(三)感受小石潭。
1、找一找。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
2、悟一悟。
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
(四)品味小石潭。
1、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2、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______。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案】
二、(三)1、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2、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四)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三、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有些像?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让我们来一探究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发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因为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突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好像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因为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周围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如果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抛去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为大家介绍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告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去了。
【拓展检测案】
一、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上文选自《 》,作者 ,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3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佁然不动
3、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1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5、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答案:
1、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永州八记
2、寒冷 依托 像北斗星那样 愣住的样子
3、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
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
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4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3麻(xiu),竹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落入弯曲,翻卷
小题1:C
小题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词语。
(1)名词做动词,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流入。(4)弯曲,翻卷
小题2:C、介词,到。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B、代词,指代“渴”/助词,表祈使。D、介词,从/连词,如果。
小题3:(1)可:大约。许:上下。(各一分)
(2)其巅:指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韵:措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小题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3.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⑶佁然不动
⑷往来翕忽
⑸犬牙差互
⑹悄怆幽邃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6.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2.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3.⑴特别 ⑵可:大约。⑶静止的样子。⑷动作轻快敏捷的样子。
⑸参差不齐。⑹使心神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5.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 )
②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 ②说出(意思对即可。)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意思对即可。
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意思对即可。)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 可: (2)蒙络摇缀 络:
(3)佁然不动 怡然: (4)悄怆幽邃 悄怆: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9.《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 ,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3分)
20.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 ;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 , 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 ,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 这个词语上。(4分)
参考答案:
17.(1)大约 (2)缠绕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18.略
19.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0.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期间 内心悲凄、孤寂之情 独钓
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6、【甲】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文学家_____(人名)。(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明灭可见( )
③任之而已( ) ④辄复不遂(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 (2分)
10、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答案:唐朝 柳宗元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大约 ②显现,看得见 ③它 ④就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①它的岸势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9.答案:潭水的清澈透明 夜的寂静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0.答案:甲文表现的是孤寂、忧伤,乙文表现的是达观、超脱。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参考答案
10.B 11.D 12.C
★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 改写小石潭记
★ 小石潭记 思考题
★ 小石潭记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