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achzon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列加黑饲语:
(1)秋水时至 时:___________(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怎么理解“大方之家”一词的含义?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按季节 (2)永远
2 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难以穷尽,无边无际,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3.指见识广博、学有专长的人。
4.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走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
二:
1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川灌河 河:这里指黄河。 B. 河伯欣然自喜 欣然:高兴的样子。
C. 不见水端 端:端来。 D. 闻道百 闻:听说,知道。
15.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的。
B.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之:的。
C.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之:他,指浑沌。
D.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之:她,指淑女。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辩牛马 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 我之谓也 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 少仲尼之闻 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 大方之家 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17.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参考答案:
14.C15B 16D 17C
翻译: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因此河神自己十分高兴,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原文及译文
《秋水时至》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时至》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因此河神自己十分高兴,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鄙陋无知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时至》阅读题及答案1:
1、解释下列加黑饲语:
(1)秋水时至 时:___________(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怎么理解“大方之家”一词的含义?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按季节;(2)永远
2、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难以穷尽,无边无际,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3、指见识广博、学有专长的人。
4、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走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
《秋水时至》阅读题及答案2:
1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川灌河 河:这里指黄河。
B、河伯欣然自喜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 端:端来。
D、闻道百 闻:听说,知道。
15、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之:她,指淑女。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辩牛马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我之谓也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少仲尼之闻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大方之家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参考答案:
14、C
15、B
16、D
17、C
秋水时至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B.河伯始旋其面目面孔C.见笑于大方之家很慷慨的人D.百川灌河黄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为莫己若者B.野语有之曰望洋向若而叹曰我之谓也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为莫己若者不见水端
【小题3】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B.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C.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D.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神话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C错,“大方之家”是指有见识的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C项两个“以”都是“认为”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D句错误,本篇没有设喻,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明道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秋水时至》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意对即可)
3.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意对即可)
4.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5.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意对即可)
6.望洋兴叹
《兄百川墓志铭》阅读答案和翻译
原文
①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②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③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④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未得一试斯言也。
⑤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铭曰:
⑥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逾岁入邑庠(学校) (2)自负其议论(凭借、依仗)
(3)其后少长(稍微,逐渐) (4)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深,重)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然后践华为城
B兄暇则之大泽中 位卑则足羞
C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候暝色而归 蟹六跪而二鳌
19.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5分)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我)应当谋求做乡里的生员,教授乡里的小孩子学习来早晚赡养父母。(3分)
(主语省略、为、课、以)
(2)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
计算能够和兄长相互依靠一起生活的时间,与亲近友好的朋友(相处的时间)相比较,还远远比不上呢。(2分)
(得、定语后置)
20.第②段“而兄遇之落落然”一句中的“落落然”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落落然”意为举止潇洒自然,(1分)反映出兄长面对盛名和名辈的主动结交,心境平和,不卑不亢,淡然处之。(2分)
21。根据文章,归纳墓志铭这种文体的特点。(4分)
墓志铭,写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1分)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l分)志,主要叙述死者的'生平事迹。(1分)铭,主要是对死者的赞扬、告慰和悼念之词。(1分)
参考译文
哥哥的名讳是周,字是百川。性格爽朗,喜欢读书但不想以写文章写诗为事业。八九岁就学习左氏春秋和史记,每次遇到战事,便将书收集好,放在衣服中。为了躲避对外人说自己叫苞。还猜测胜负,几乎都能应验。。那时我的父亲居住在棠邑留稼村。哥哥有空的时候,则在大河里面,召集族里的孩子,训练战阵。
十四岁的时候,在芜湖侍奉王叔叔(资料不足,人不详),一年后回家,说:我在乡学里面学的东西得不到施展。家里贫困,两位长辈冬天没有没有棉衣穿。便打算进入城邑去学习,因此来谋求一个老师的职位,给小孩子启蒙,以此来赡养老人。一年后,进入了县学,马上就因为文章名闻天下。慕庐韩公见到他后感叹说:二百年都没有这样的人才了。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而文满天下,就是从哥哥开始的。当时有名的人都愿意跟着哥哥讨论学习,而哥哥表现落落大方,不拘不傲。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凭借他熟识经世之学和良好的口才,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哥哥经听而不语,默默退到一边,不影响他人。苞问哥哥说,你都知道?哥哥回答说,这些人只会清谈误国,没有面对事实。
哥哥比我大两岁。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下人,五六岁的时候便跟着哥哥睡。哥哥去芜湖的时候,趴在我背上痛哭流涕。等我们都大了一点,便各奔他方。我回来的时候,哥哥经常在外。哥哥回来的时候,我经常在外。天天计算能够和兄长相互依靠一起生活的时间,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相比较还远远比不上呢。哥哥经常说,你和我经常在家里住的话,与两位老人不分离。过节的时候,跟两三好友一同在北山散步,在废墟与山林里徘徊,天完了才回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等到庚辰年四月,我从京城回家,七月,哥哥从皖江回来,却马上病死了,未能实现哥哥的话。
我有个弟弟叫林,比哥哥先死十年。哥哥打算在近郊平畴买个小山坡为了自己的生墓,将弟弟埋在一旁。辛巳四月,我为弟弟占卜,梦见土地神说,伯夷葬在这里(就是别人不能葬在这里),我不忍心违背哥哥的遗命,便将哥哥和弟弟一起迁到了村北边的平原。哥哥死在了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三十七岁。娶了个媳妇姓张,子有两个,叫道希、道永。墓志上写着,违背道的人,天都要收了他。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澹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X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别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小看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懒惰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语:读yù,告诉或谈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B吾非至于子之门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附翻译)《秋水?庄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曰
1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不然,籍何以至此也?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中有两个“于是焉”,第一个“于是焉”的“是”指代“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第二个“于是焉”的“是”指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第二个“于是焉”与第一个呼应,使文章结构缜密。
B庄子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河伯和海神若两个形象,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流露出作者“凡事无涯”的思想。
C作者引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的目的是让河伯自我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D作者塑造的河伯和海神若两个形象,是对立面,作者对海神若持肯定态度,对河伯持完全否定态度。
16.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答: 。
(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
答: 。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答:
参考答案:
12.C(殆:危险。)
13.D(A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介词,表比较。B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大海。C前者动词,认为,后者介词,“把”。D均为连词,表修饰。)
14.B(B为宾语前置,其它为被动句。)
15.D(“完全否定”不妥,河伯虽然开始狂妄自大,但很快觉察到自己的丑陋,说明其还有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16.(1)于是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2)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3)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参考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阅读训练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兔起鹘hú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
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
三、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岂复有竹乎(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追索)
四、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二:
1.课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且 (2)惩 (3)迂
(4)诸 (5)焉 (6)反
3.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
(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
(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 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
(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
2.1)将近况且 2)苦于 3)绕远 4)"之于" 5)哪里 6)同"返"往返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
4.1)B 2)C
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
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三: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友人惭,下车引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
⑶杂然相许 许:
⑷操蛇之神闻之 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D
3.且:将要,快要或将近(2)汉阴:汉水的南岸(3)许:赞同(4)操:持,拿
4.(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冬夏季节变化,才能往返一次。
5.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
(1)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与将军忤。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诏嘉其实心除弊。
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
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节选自《清史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殚心民事 殚心:竭尽心力。
B.京漕积习相因 积习:长久的习惯。
C.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故事:以前事情。
D.君方畏戒之不暇 不暇:来不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腐的决心,他将前任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
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C.岳 起严惩贪腐的官员。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
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2)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参考答案
第4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考生运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推断,能够判断出ABD三项均是正确的,但C项“故事”应为“旧例、以往惯例”之意,译为“以前事情”错误。故答案选C项。
第5题【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能力,这是今年的新题型,难度不大。能力层级为C级。“俾”是“使”的意思,“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意为“使旗丁及漕运仓场”,据此,排除BC两项。“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意为“没办法再有奢望、侥幸的心理”,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故答案选D项。
第6题【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理解,着重对文章中人物品质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题其实是过去5、6两题内容的融合,本题需要考生先判定人物品质特点概括的正误,然后找到后面内容对应的原文,先判定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然后进一步确定于前面概括的.品质特点是否一致。C选项中表述“如实举报,严加惩罚”,但原文表述是“并治如律”,意即:几人一起按律治罪。没说“严加惩罚”。故答案选C项。
第7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关键词“勘”“嘉”“疴”各1分,大意2分)
(2)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官府给他们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关键词“赡”“殁”“管业”各1分,大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弊是营
弊:弊病。
B.推原其故
原:追究
C.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
渔:谋利。
D.一日亲往籍毕沅家
籍:抄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岳起“廉洁”的一组是
①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②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
③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
④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
⑤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
⑥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岳起担任奉天府尹后,把前任居住的房屋、使用过的器物枷洗刷一番,来表明自己不受沾染,因此被提升为内阁学士。
B.岳起任江苏巡抚后,外出常常轻车简从,严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从而改变了当地社会奢侈的风俗。
C.岳起在一份奏折中揭发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高柏林派捐修寺,并请求朝廷责成胡、高二人分摊赔偿,用这笔钱款来修筑苏州官塘路桥。
D.岳起为官两袖清风,他妻子为人也很正直、勤劳,有一次岳起在山东办案饮酒微醉,她告诫丈夫不可效仿毕沅败家。
9.把第三题文古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5分)
(2)莫云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5分)
参考答案
6.A (弊:欺诈蒙骗、图占便宜。)
7.C(②④⑤⑥表现岳起廉洁, ①表现其勤于政事, ③岳起要求严惩胡观澜、高柏林,表明岳起的忠心)
8.B(A项,“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与前文无因果关系; C项,揭发与要求赔偿不是同时进行,并且“岳起揭发”原文中没有;D项,“在山东办案”错,岳起时任江苏巡抚。)
9.(1)用尽心力为民做事,正遇上水灾,巡视查看堤岸,落入水中导致生病。(“殚”“值”“勘”“致”分别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莫云在任职之地私设店铺,运货到工地来囤积奇货而获利,(他们几人)一起被按法律治罪(或朝廷一并按法律治了他们的罪)。(“任所”1分,“居奇”1分,“网”1分,“如”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举人。连续提升为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乾隆五十六年,升任奉天府尹。前任府尹贪得无厌,岳起到任后,将房屋、器物全部洗刷一遍,说:“不要沾染那种污迹!”过了一年,岳起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不久,被派出任江西布政使,竭尽心力于民事。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他卸任养病。嘉庆四年,特起用岳起任山东布政使。不久,提升为江苏巡抚,岳起廉洁正直,所用僮仆仅几人,外出时不要前后侍从的骑卒,他禁止歌姬舞女游船卖唱,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苏州奢侈的风俗为之一变。上疏陈述漕运的弊端,大致是说:“京城漕米一项长久的习惯相传,有些人专门营私舞弊。至于米数的盈亏,米色的纯杂,竟然置之不问。旗丁运粮,无处不以米作为挟制,也就造成无处不以贿赂换来通融。追究其原因,沿途的刁难,在于旗丁有帮费;而旗丁能够索取帮费,在于州县有超过额定的征收。革除弊端应当断绝它的根源,而严禁多征,是断绝弊端根源的根本。请命令有漕运任务的各省,列出条款逐项指明以往的弊端,严令禁除,使旗丁及漕运仓场,没办法再有奢望、抱有侥幸的心理。”皇帝下诏嘉奖他实心革除积弊。嘉庆五年,岳起代理两江总督。他弹劾了南河工程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公款,营私舞弊;莫澐在任职之地设店铺,运货到工地以屯积奇货而获利,几人一起按律治罪。嘉庆六年,上疏申请疏通、修筑毛城铺以下黄河河道及堤岸,上游永城洪河、下游萧县、砀山境内的拦河堰,并借公款动工,分五年摊入地亩征收偿还,皇上批准了这一意见。嘉庆八年,岳起入京朝见皇上,因病留在京城,代理礼部侍郎。正值孝淑皇后安葬于陵墓,因奏折内措辞不妥,革职留任。不久受命被免去代理的礼部侍郎,随即病故。皇帝深切地惋惜他,赠太子少保衔,按原职给予赏赐和抚恤。岳起没有儿子,皇帝下诏了解他的家产,方知仅有房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按照以往惯例,八旗人员去世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财产归公。皇上因为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便作为官府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岳起的妻子也很严厉正派,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自到毕沅家没收其财产,晚上回家后,喝酒稍有些醉意。妻子正颜厉色地说:“毕公因沉于酒色,没有保住家产,你应该害怕并引以为戒都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再效仿他呢?”岳起向她认错。岳起到京城后,没有官邸居住,病死于寺庙之中,妻子始终以纺织为生。苏州百姓特别思念岳起的德操,称他为“岳青天”,后来编成歌谣来赞颂他,说他可以称得上是继汤斌之后又一个清官。
★ 秋水翻译
★ 《秋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