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花糕现代文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倒霉熊倔强的兔小纸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碗花糕现代文阅读答案(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倒霉熊倔强的兔小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碗花糕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碗花糕阅读答案

碗花糕阅读答案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搂着我,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为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嫂子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赚钱②筹划()③挣了()④发酵()

2.通过阅读全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嫂子的文章,为什么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要写大哥回家干活和父亲讲故事的事?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谈一谈。(4分)

3.作者一直到十几岁都还见过嫂子,可他却说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是嫂子的相貌普通到让他记不清吗?(4分)

4.大哥因病去世后,父母曾劝嫂子改嫁,为此还特意跑了一趟嫂子的娘家,和她的母亲一起做嫂子的工作,作者的父母为什么这么做?由此可见父母是怎样的人?(3分)

5.嫂子虽然是从娘家嫁过来的,但和公婆的关系却处的非常好,和公婆的关系好到就像女儿和亲生父母一样,从文中的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4分)

6.嫂子去世后“我”“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嫂子对我像母亲般的关爱,这从文章中的很多情节里可以看出来,试举一例谈一谈。(4分)

7.文章写了嫂子在“我”家这些年及离开“我”家后的种种事情,做碗花糕也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试体会作者为什么不以“嫂子”为题,而要拟题为“碗花糕”?(4分)

【答案】

1.①zuàn②chóu③zhèng④jiào

2.写大哥和父亲是为了突出过年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嫂子这个人物,因为大哥做完了家务就是陪祖母和父母玩,父亲也只是讲个故事活跃气氛,而包饺子的任务就有嫂子一个人完成,这更说明了嫂子的勤劳能干。

3.不是的。因为嫂子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那张笑脸,所以嫂子长得美丑已经不是印象最什么的,嫂子开朗的性格给他的影响特别大。

4.嫂子的勤劳能干聪明贤惠,使父母特别的喜欢她。父母不希望儿媳妇在他们身边守一辈子,就这样耽误了青春。可见作者的父母也是特别善良的人。

5.嫂子在哥哥去世后始终不肯离开公婆,希望照顾他们一辈子;嫂子在被迫改嫁后,每次回娘家一定托人把父母和我家过去,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

6.过年时嫂子特意为我包有铜钱的饺子,并且特意挑到“我”的碗里,因为嫂子希望我一年平安幸福。“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

7.因为碗花糕几乎是嫂子的专利,除了她没人会做,而且这碗花糕几乎就是给我一个人做的,每次做好大家一人尝一小块,剩下就都是“我”的,为了做碗花糕嫂子从家拿来祖传的碗,嫂子临走给我留了一碗碗花糕,这些都表现嫂子对我的爱,让我难忘,所以,以此为题。

篇2:《碗花糕》的阅读答案

1.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本文作为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B.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

C.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

D.《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E.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家并根植于一个传统。所谓的家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灵魂的故土,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碗花糕》有什么关系?(4分)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为什么在文中第6段后才体现出来的?它串联了文中那些故事?请分条列举出来。(5分)

4、文章最后“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5、选准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篇3:《碗花糕》的阅读答案

⑴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⑵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⑷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⑸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⑺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⑻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⑼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⑽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⑾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⑿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⒀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⒁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⒂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⒃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⒄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篇4:《碗花糕》的阅读答案

1、AD(B,“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说得有些绝对化。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风格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薄此厚彼;C,“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这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嫂嫂的敬爱之情,“含蓄委婉”表述失当;E,“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作者怀念“故土”并非排斥现实,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是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并非与现实对照,反衬现实的不好。

【解析】这是对文章中重要风格、情节、细节、人物性格赏析能力的考查题。应该整体阅读一一对应,看题干赏析的是否得当。有没有夸大其词、绝对化、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情感表达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选项。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很有趣味性,具有深化主旨、升华中心、丰满人物(嫂子)善良、朴实性格的作用;它与题目《碗花糕》有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主旨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关系的作用。

【解析】这是对文章细节描写及作用的考查题。这个细节是具有传统风俗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作者穿插其中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嫂嫂细腻的善良、纯朴的性格服务的,丰满嫂嫂的形象。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7次),出了题目外,都是在第6段后出现的。因为从6段到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在文中起到主导地位,因此,表现比较明显。

串联了文中故事有:(1)用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做碗花糕我吃了。(2)嫂嫂的故事常常使我破哭微笑。(3)哥哥去世,嫂嫂被迫改嫁,并时常回来看我。(4)嫂嫂去世,浅花瓷碗摔碎,我心伤悲。

【解析】这是对文章线索的考查题。通过掌握线索,将文本中的几个情节或故事串起来。答题时要加以提炼故事或情节的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4.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嫂嫂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表达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和无法报答对嫂嫂厚爱的遗憾之情。(4分,各2分)

【解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这个句子的出现是在文章末尾,它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段中句子的含义,它跟文章主旨(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表达有重要关系。也跟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注意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考查题的解答范围、方式的探究。

5、赏析:下列角度均可:

(1)从散文线索安排紧奏的角度。

(2)从前后两个故事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角度。

(3)从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角度。

(4从细腻纯朴的感情表达,表现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角度。

【解析】这是对文章艺术特点赏析能力的考查题。选择一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内部结构回答。即“三个一”。

篇5:多彩陶碗阅读答案现代文

多彩陶碗

【新加坡】尤今

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了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每一只碗都掇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此刻,取舍竟是如此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 ”我微笑不语。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 返回伦敦不久,女 儿便呼朋唤友前来用餐。事后,在电话中告诉我,多彩陶碗把一桌朋友的眸子都照得晶晶发亮,大家击节叹赏。

? 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每逢周末,便烹煮各式各样的菜肴与碗进行搭配。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村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女儿发现,多彩陶碗用以盛放白白的大米饭或者是清澈的汤水,最能凸显它的美丽;如果放的是汁液浓稠的肉类,会玷污它的色彩,会糟蹋它的图案。

?我心想:嘿,这不是本末倒置呜?原该是配角的碗碟,现在,不但喧宾夺主地成了饭桌上的焦点,而且,还主宰碗里乾坤哪!

? 过了一段日子,女儿竟然绝口不提多彩陶碗了。

?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在碗柜里搬出搬进,很麻烦;再说,沉甸甸的,清洗也不容易呀!”

? 多彩陶碗完完全全地失宠了。

?对于处在见了“宝贝”就心喜必买阶段的旅者来说,这是必经的道路,也是必交的学费。

? 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而这些“昔日的宝贝” ,都是我千辛万苦地抱着,提着,跋山涉水地捎回来的!

(本文有改动)

8.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女儿对陶碗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A →B.小心挑选,反复取舍→ C →D.起劲地侍弄→ E

9.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

答:

(2)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

答:

10.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答:

11.如何理解第18段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参考答案

8.A. —见钟情 C.呵护备至,兴奋异常 E.意兴阑珊

9.(1)食物与陶碗的风格搭配得自然和谐。 (2)不再喜欢,闲置—旁。

10. 写了陶碗风格各异,内涵丰富,既表明取舍困难的原因,又表达了对陶碗的喜爱之情;与后文陶碗失宠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文章主题。

11. 句意理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喜欢就想拥有,拥有后热情随即消退的阶段,也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结合体验谈看法:略。

篇6:《碗花糕 王充闾》阅读附答案参考

⑴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⑵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⑷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⑸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⑺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⑻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⑼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⑽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⑾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⑿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⒀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⒁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⒂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⒃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⒄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本文作为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B.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

C.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

D.《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E.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家并根植于一个传统。所谓的家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灵魂的故土,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碗花糕》有什么关系?(4分)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为什么在文中第6段后才体现出来的?它串联了文中那些故事?请分条列举出来。(5分)

4、文章最后“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5、选准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答案:

1、AD(B,“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说得有些绝对化。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风格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薄此厚彼;C,“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这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嫂嫂的敬爱之情,“含蓄委婉”表述失当;E,“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作者怀念“故土”并非排斥现实,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是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并非与现实对照,反衬现实的不好。

【解析】这是对文章中重要风格、情节、细节、人物性格赏析能力的考查题。应该整体阅读一一对应,看题干赏析的是否得当。有没有夸大其词、绝对化、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情感表达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选项。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很有趣味性,具有深化主旨、升华中心、丰满人物(嫂子)善良、朴实性格的作用;它与题目《碗花糕》有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主旨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关系的作用。

【解析】这是对文章细节描写及作用的考查题。这个细节是具有传统风俗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作者穿插其中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嫂嫂细腻的善良、纯朴的性格服务的,丰满嫂嫂的形象。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7次),出了题目外,都是在第6段后出现的。因为从6段到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在文中起到主导地位,因此,表现比较明显。

串联了文中故事有:(1)用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做碗花糕我吃了。(2)嫂嫂的故事常常使我破哭微笑。(3)哥哥去世,嫂嫂被迫改嫁,并时常回来看我。(4)嫂嫂去世,浅花瓷碗摔碎,我心伤悲。

【解析】这是对文章线索的考查题。通过掌握线索,将文本中的几个情节或故事串起来。答题时要加以提炼故事或情节的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4.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嫂嫂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表达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和无法报答对嫂嫂厚爱的遗憾之情。(4分,各2分)

【解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这个句子的出现是在文章末尾,它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段中句子的含义,它跟文章主旨(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表达有重要关系。也跟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注意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考查题的解答范围、方式的探究。

5、赏析:下列角度均可:

(1)从散文线索安排紧奏的角度。

(2)从前后两个故事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角度。

(3)从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角度。

(4从细腻纯朴的感情表达,表现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角度。

【解析】这是对文章艺术特点赏析能力的考查题。选择一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内部结构回答。即“三个一”。

篇7:《碗》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做题时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碗》原文

张迪安

①我家的瓷碗,已经很久没有换过了,它不甚惊艳,但看起来却很有家的味道。沾过胖乎乎的饭粒,装过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焖鸡,挨过竹筷子的碰,受过铁调羹的敲,淋过柠檬味道的洗洁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

②端起碗吃饭的时候,眼睛从碗的弧形边缘处打量着同桌吃饭的家人们,有的吃得慢条斯理,有的狼吞虎咽,有人嗜辣,有人爱甜,虽然形态各不相一,然而饭香氤氲,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幸福。

③七月的一天,新闻里播报了一起火车追尾事故,死亡惨重。端着饭碗的我,浏览到相关信息时,忽然觉得饭菜难以下咽。有多少正在家里守候儿女归来的父母在听到这则消息时,震惊地摔碎了手中的碗;有多少家庭从此都要空上一副碗筷出来,等待那个永远回不了家的人……碗中的饭在此时变得格外冰凉。

④餐桌对面的空饭碗里是否会有这样看不到的留言:我从远方赶来,特意坐了动车,只是为了能早一点看到你,握住你温暖的手,和你坐在一桌吃饭,相互对望,筷子会在夹菜时碰到一起,我想要尝尝你的手艺有没有进步,我的妻子。然而抱歉,我无法归家,原本热乎乎的饭菜凉了又热,你还是等不到我,原本给我盛饭用的小白碗,如今是否接满了你的泪水?

⑤碗筷坠地时破碎的声音中是否能追寻到这样触不到的思念:我放假第二天就跳上了火车,一学期没有见到您了,我想您包的茴香饺子想得要发疯,坐在动车上每过一座城市就给您发一条短信,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妈妈。天遂人愿的事情总是如此少,原谅我,妈妈,这顿饭又要您自己吃了,我的灵魂永远停在这铁轨上了。家里地上那个打碎的碗,您收拾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啊,不要被碎片划伤了手,我知道您的心在滴血。

⑥冷冰冰的陶瓷碗里有没有留下这样一段温热的话语:终于能见面了,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这次我给你买了很多的礼物,吃的、玩的,还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碗,以后用这个喂你吃饭吧,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如果我回来发现你没有长胖,我可就生气啦!对不起,对不起,宝宝,妈妈……回不来了,是妈妈不好,以后再没有妈妈给你端你最爱吃的鸡蛋羹了,宝宝的小碗再没人能暖热了,以后……以后……再也看不见汤匙那边妈妈的脸了……宝宝,你别哭呀,我和你道歉好不好?

⑦死亡人数至今未明的事故,牵挂着多少人的.心,上面的故事会在多少家庭里发生?打破的碗有多少?空出来的碗筷有几双?原本盛满佳肴的小碗,如今被苦涩填满,原本幸福的家庭聚餐,成为了最煽情的催泪晚会。

⑧最近的新闻上报道说,故宫也打破了一只碗,一只价值连城、举世无双的宋代哥窑碗。霎时间举国上下的媒体都把闪光灯对准了故宫。给予追尾事故的目光就此被转移。同样是碗,王公贵族家的和平民百姓家的果然是不能比,有哪家媒体统计过,时至今日,追尾已经欠下了多少顿团圆饭?

⑨宋代的哥窑碗自然很贵重,然而平民家庭里的碗也很贵重。一餐一饭,一只碗也可能陪伴人终老,看到碗角的磕碰也许就能想起某次晚餐上发生的趣事,摸到碗沿的弧度就能回想起母亲盛饭时手掌的温度,一只碗里的记忆又是多少钱可以换来的呢?

⑩打破一只碗,咣当一声,惊醒了多少美梦?一地碎片划破多少现实?捡起碎片,手掌划破,流出的是多少人的泣血哀歌?触感冰凉,多少家庭从此以后就要冰冷度日?打破的碗,你我都无法再将其焗上,只有午夜梦回时,那只碗才会回到当初的温暖。

《碗》阅读题

1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从细小的“碗”入手,巧妙联系,以小见大,角度新颖。

B.第⑦段和第⑩段中一连串的问号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哀痛,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C.第⑨段两个“贵重”的含义不一样,前者指举国上下对它很关注,后者指它满载亲情。

D.文章语言自然流畅,一些排比句式和排比段落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1.联系文章和生活,谈谈你对“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的理解。(4分)

12.把第④段中的“我”改为“他”,“你”改为“妻子”可以吗?为什么?(3分)

13.说说第⑧小节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4.联系文章内容,理解第⑩小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3分)

篇8:《碗》阅读答案

10. C(共3分。)(C项,前者指文物价值)

11. (1)碗中会盛各种各样的饭菜的味道,那是生活的味道; (2)碗里有家的味道,盛满的是温馨的亲情,让我们觉得幸福,那也是生活的味道。(共4分,答到一点得2分)

12.不可以(1分)。因为用“我”和“你”来对话,就好像是丈夫面对面与妻子说话,抒发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希望快点回家的情感,读来真挚感人,也更因为这份真挚的情感不能实现而伤心悲痛。换用“他”和“妻子”是第三人称对话,就没有那样的感情效果。(2分)

13.强烈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媒体不关心百姓民生的不满和谴责。(2分)

14.打破的碗不能再焗上,阴阳两隔的亲情也永远不能团聚,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再相见。(2分)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痛之情。(1分)

篇9:陪他吃碗面现代文阅读答案

陪他吃碗面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

他说:“等等啊,等等啊。”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

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

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

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

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

我固执:“等下次吧。”说完,我就走了。

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

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

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出来。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

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我信以为真。

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

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

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

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

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

1.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4分)

2.简要说说本文所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分)

3.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并说说你从父亲与“我”问答句子中看出怎样的一个“我”?(5分)

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

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 一是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二是暗含主旨,关注空巢老人,对待老人,年轻人少点匆忙,多点陪伴;或少点执拗,多点温情;或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恩和愧疚。(每点2分)

2 示例:“我”因为要拿通讯录回家(1分),爸爸趁着“我”帮他配眼镜的时间特意做了一碗面给“我”吃而我却不领情(1分)。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爸爸吃了一碗面,父女共享温馨的时刻(2分)。

3 “守”、“发呆”是指父亲长时间保持的一个动作和情态,表现了父亲因为我刚才固执离去感到失落、孤独、寂寥等复杂的心境(3分)。 “我”与父亲问答的内容则体现了“我”顿时领悟到刚才对父亲的无意伤害,委婉寻找借口,巧妙接受父亲“婆婆妈妈”的关爱,理解了父亲良苦用心。(2分)

4 示例:文章开头写“我”抱怨父亲“指望不上”、“让人操心”,这是抑。下文“父亲为我做面条”的情节,这是扬。(2分)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父女互爱情深的主题。(2分)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归纳要点概括内容,把握思路梳理情节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故事情节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和第一条的归纳要点概括内容很像。也可以按照时、地、原因、人、事的程序进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人”和“事”。因为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人物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抓住。

二.理解并分析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从结构上来理解,首先要注意位置。可以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等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若是在开头,可以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等;若是在文中,往往是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如果是在文末呢,则可能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要特别提出,可能也有关键的句子和段落,也会有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三.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形象,一定要从文本中找出能展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来概括人物的品格,文章中那些最能展现人物个性的内容,如人物描写,绝不能忽略。

2.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他们都对人物形象起到映衬的作用,或者会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阅读说明方法及作用题答题方法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 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__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碗花糕》评课意见

多彩陶碗阅读答案现代文

顶碗少年阅读答案

行者现代文阅读答案

母鸡现代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荷包蛋阅读答案

信任现代文阅读答案

花灯现代文阅读答案

云雀现代文阅读答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现代文阅读答案

碗花糕现代文阅读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碗花糕现代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