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离不开盐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共含12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l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类离不开盐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1.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题思路】可从第一、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概括。如“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标准答案】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说明:本题4分。)
12.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答题思路】可试着删去“尽量”,再读句子“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体会没有“尽量”的句子的句意,可知“少放盐”的“少”的程度没有用上“尽量”明显。
【标准答案】“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说明:本题4分。)
13.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
【答题思路】第②段中“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一句就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其作用要结合本段的中心句“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来回答。
【标准答案】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说明:本题4分。)
14.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心句的概括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干中要求填写本段的中心句,那么所填句子必须能概括整段的内容,横线后面的句子“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是突破口。“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也是提示主要内容的句子,可供参考。
【标准答案】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说明:本题4分。)
①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都能看到,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依靠对语言和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②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__________。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点一点的学,才能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既然要一点一点的学,那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成果的获得,是离不开积累的。
③有的同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一点,丢一点;今天学,明天忘。这样,虽然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学习,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捉襟见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这是很可惜的。
④注重积累,就要求在学习时用笔多记,用脑多思。拿语文学习来说,就应该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圈出,或抄记在笔记本上,用心思索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为什么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在哪儿?在课外阅读时,也应该注意积累语言,可摘抄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包括名言、格言、警句等;还可借助词典积累一些成语。经常作摘记和思考,就能提高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能力,作文时就能从容的遣词造句,不仅能大大减少病句的产生,而且能写出优美的语句,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⑤大学问家邓拓说得好:“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注意积累,不断积累,就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杰克·伦敦在创作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它们也必将在学习上获得丰硕的成果。
1、在第二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一节叙述了杰克·伦敦的故事,其作用__________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
4、试简要分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文段里的表达作用。你能再写出两个说明积累重要的词语吗?
5、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是什么关系?
6、请再列举两个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例子。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 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盐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23.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分)
24.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25.第②段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26.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2分)
27.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家里是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的。(2分)
23.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分)
答:
24.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第②段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答:
26.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2分)
答:
27.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家里是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的。
答:
23 、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24、“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
25、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
26、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
27略
①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的“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之间为了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②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的显眼.它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③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信息激素,这是—类挥发性的有独特气味的化学物质.在昆虫释放的信息激素中,最普遍、最灵敏、最专一的,是吸引异性的“性引诱素”.例如,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能分泌只有0.1微克的“性引诱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觉,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收到这种信号,几乎只要一个气味分子作用于雄蛾的触角,就足以引诱雄蛾与雌蛾“约会”.蚁、蜂、蚜虫等受到伤害或惊扰时,会放出一种“警戒素”,以告诉同类赶快逃避或奋起自卫.
④高等脊椎动物也有气味“语言”.例如,人们在小狗身上抹上母猪的尿液,母猪凭着这种体味信号,会把小狗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哺乳。雄羚羊求偶时,也要靠嗅觉来识别雌羚羊.
⑤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根椐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而阿拉伯的狒狒放出的声音信号竟然不少于40种.在模拟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
1.请用“/”将上文的五个自然段分为两个层次。 (2分)
2.从文意看,动物的“语言”能传递哪些方面的信息? (2分)
3.上文第②、⑤段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异同? (2分)
参考答案:
1.①/②③④⑤ (2分)
2.报警(警戒) 求偶(引诱、“约会”) 识别(共2分)
3.同;两段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异:第五段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
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阅读答案
①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的“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之间为了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②动物的动作是一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的显眼.它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③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信息激素,这是—类挥发性的有独特气味的化学物质.在昆虫释放的信息激素中,最普遍、最灵敏、最专一的,是吸引异性的“性引诱素”.例如,一种雌蛾在产卵前,能分泌只有0.1微克的“性引诱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觉,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收到这种信号,几乎只要一个气味分子作用于雄蛾的触角,就足以引诱雄蛾与雌蛾“约会”.蚁、蜂、蚜虫等受到伤害或惊扰时,会放出一种“警戒素”,以告诉同类赶快逃避或奋起自卫.
④高等脊椎动物也有气味“语言”.例如,人们在小狗身上抹上母猪的尿液,母猪凭着这种体味信号,会把小狗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哺乳。雄羚羊求偶时,也要靠嗅觉来识别雌羚羊.
⑤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根椐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而阿拉伯的狒狒放出的声音信号竟然不少于40种.在模拟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和几十句话.
1.请用“/”将上文的五个自然段分为两个层次。 (2分)
2.从文意看,动物的“语言”能传递哪些方面的信息? (2分)
3.上文第②、⑤段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异同? (2分)
参考答案:
1.①/②③④⑤ (2分)
2.报警(警戒) 求偶(引诱、“约会”) 识别(共2分)
3.同;两段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异:第五段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成功离不开积累附答案
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每片纸上都记下了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有用的生活素材。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为的是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都能看到,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依靠对语言和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才创作出像《热爱生命》《铁蹄》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⑵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点一点地学,才能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想要在学习上一蹴而就,一下子变成一个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既然要一点一点地学,那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能成多,聚沙能成塔,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
⑶有的同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一点,丢一点,今天学,明天忘。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收获却很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这是很可惜的。
⑷注重积累,就要求在学习时用笔多记,用脑多思。拿语文学习来说,在课堂上就应该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圈出,或抄记在笔记本上,用心思索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为什么写成这样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在哪儿。在课外阅读时也应注意积累语言。可摘抄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包括名言、格言、警句等;还可借助词典积累一些成语。经常作摘抄和思考,就能提高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能力,作文时就能从容地遣词造句,不仅能大大减少病句的产生,而且能写出优美的语句,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⑸大学问家邓拓说得好:真正所谓的成就,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只有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1、在第二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一节叙述了杰克伦敦的故事,其作用__________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
4、试简要分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文段里的表达作用。你能再写出两个说明积累重要的词语吗?
5、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是什么关系?
6、请再列举两个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例子。
答案:
1、成功离不开积累
2、引出本文的论点,同时可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3、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而精当。句中用细流与江河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学习知识需要积累。(意近即可)集腋成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
5、第二段从循序渐进的角度,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则从反面举例,阐明了不注重积累知识,收效甚微。这两节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6、(略)
据ScienCentral网9月29日消息,自1675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音译)第一次发现细菌以后,人们才知道周围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生物有些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有些则会引起致命的疾病。为此,科学家发明了抗生素来专门对付有害菌。
医学界把那些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称作抗生素,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抗生素的几十年时间里,通过细菌间的遗传物质传递,菌群的抗药性明显增加,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抗药性。如果将细菌限制在正常环境内,这类有抗药性的细菌或许对人无害,但一旦污染伤口或引起术后感染,将会产生致命后果,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当前,世卫组织已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被迫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生素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可以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但是不能滥用。
B.抗生素抑制感染的方式有抑制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等等。
C.科学家发明抗生素来对付有害细菌,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675年。
D.如果进入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将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A.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各种细菌都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一现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抗生素危机已经引起人类高度注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立法禁用抗生素。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抗生素危机凸现了当前医疗界道德缺失问题之严重,可以想见,国家将加强医疗道德建设。
C.在畜牧业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
1、C(与原文第一节不符,这一时间是发现细菌的时间)
2、B(A各种及都有误C 文中并未谈及人的抵抗能力降低D最佳办法有误)
3、D(A人类要做的不是研制新的,而是先解决出现的问题B无中生有C只要就有误)
人类水资源现状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昱欧欧衔鬯?芰拷?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优湃胨?颉T谌??鞑槠兰鄣?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ǎn。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③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或: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
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
★ 传递阅读理解答案
★ 天窗阅读理解答案
★ 浇花阅读理解答案
★ 湖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