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摆烂的摆和烂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摆烂的摆和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3、请鉴赏下面这首诗。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广东)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8、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05上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3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4

1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4江苏)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5、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江西)

绝 句 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篇2: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词鉴赏练习2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案⑴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⑵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22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输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1分)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道出了“倦”。(2分)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2分)景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曹邺

获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

[注释]①一各蔓生植物。②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诗歌描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答案(1)作者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氛围当中;(2分)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1分),向往的是远离尘嚣的安闲世界。(1分)

(2)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1分)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1分)

2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 总 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5分) 答案(1)重阳节(1分)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文字通顺再给1分)13.(5分,只给一题评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漏.增字,则该空不给分)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答案(1)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2)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评析:(1)考查鉴赏古诗歌的意象理解和句意的把握,能力层次为B级。首先的理解王象晋形容海棠句子的内涵,然后找出原诗中对应的句子,再次把它分析鉴赏出来。同时注意语言的表达流畅优美。(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

2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有关问题。(10分)

南园十三首(其六)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5分)

(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5分)

(1)参考答案: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幽伤,神色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

(2)内容是: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写诗作文这样的雕虫小技上,每天伴着清冷的月光刻苦读书,发奋写作,孜孜不倦地琢句雕章谋篇。而读书有才又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年年辽东之地战争频繁,武士受重用,而文人无法发挥自己悲秋作赋的才能吗?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遇,无识见弃之感愤。

注: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哭秋风:悲秋作赋

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1)从感情变化角度看,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作概括分析。(4分)

(2)简要分析“语罢暮天钟”的表达作用。(4分)

答案 (1)可分为两层。(1分)第一层为前六句,写诗人与外弟“喜见”,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表达了诗人惊喜之情。第二层为后两句,写诗人与外弟“言别”,描绘了想象中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惆怅、忧虑的伤别之情。(3分)(4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的意思是“畅谈完毕,苍茫的暮色中已响起了晚钟”。(1分)“暮天钟”既表示时已日暮,(1分)更见叙谈入神,不知不觉天色已是黄昏,寺钟惊醒了他们。(1分)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也足见兄弟情深。(1分)(4分,意思对即可)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 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8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

篇3: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鬃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4分)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收起 ︽

(1)①衬托。用坐落在旷野之中的“孤村”,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来衬托环境的荒僻凄清;“一犬吠”更显环境的幽静。②动静结合。【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文章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出自“孤村一犬吠”写诗人夜宿孤村听见几声犬吠,为实写,想象残月下走来几个赶路的人为虚写。(答出2种手法并具体分析即可给满分。)

(2)诗歌由夜宿荒村所见凄凉之景引出长夜难眠之事,想到自己常年在外奔波,鬃发已白,旅途之中却空有凄清的情怀,像络纬虚织一样一事无成。【倦 夜 苏轼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篇4: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5分)

答案:

(1)、“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态。【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

篇5:陈与义《早行》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答案

陈与义《早行》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答案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题目同为“早行”,两个作品在表现“早”时,运用的相同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具体说明。(6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都运用了衬托手法突出行之“早”。(2分)

①以动衬静,反衬环境的寂静,突出行之“早”。如陈诗的“草虫鸣”,林词的“啼鸟两三声”。 (2分)

②多种感官侧面烘托行之“早”。如陈诗的“星斗阑干分外明”和林词的“霁霞”“晓月”“残星”等从视觉角度侧面烘托行之“早”;陈诗“露侵驼褐晓寒轻”中的“寒”,和林词“霜华重迫驼裘冷”中的“冷”是从触觉角度烘托行之“早”;陈诗的“草虫鸣”和林词的“啼鸟两三声”从听觉角度衬托行之“早”。 (2分)

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1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1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或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1分)

早晨的霜气重重地袭来,即使穿着驼裘大衣都感到冷意,但是一想到回家,我的心情却轻快得和马蹄一样,洋溢着无限喜悦之情。十里青山,一溪流水,仿佛都和我产生共鸣一样,显得那么赏心悦目、生动多情。(2分)

篇6:早行阅读答案

10.(1)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2分)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3分)

(2)第一问: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1分)

第二问: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2分)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2分)

〔前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迷糊间却忽然警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三四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两句意为路旁的露水,沾湿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

篇7:早行阅读答案

黄庭坚

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②凭:凭定,断定。③早晏:早晚。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篇8:早行阅读答案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 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 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 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 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5. 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今日故地再游”说法错误,应为“他日旧地再游”。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手法技巧和思想情感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手法技巧手法了什么思想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诗歌颈联“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这是运用对比手法说自己整日劳碌,切对这种奔波劳碌的仕途生活感到烦厌,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感到愧疚,其实是在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颈联中“奔走”和“安闲”很容得出是诗人是运用对比手法,再结合“烦”“愧”两个字,很容易得出本联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篇9:早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

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21.本诗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的特征。(2分)

2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1.(2分)

比喻朦胧

每空1分。第二空意思相近即可。

22.(5分)

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

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

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

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篇10:早行阅读答案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 早行 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阅读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 行 之 早 。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 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结合诗句,意思对即可)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手法1分,效果2分)

二: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①首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答: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 早 字。

②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答: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 早 ,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③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赏析:

这首《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此诗写早行情景,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 《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张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晓行》诗,也选入《诗家鼎脔》卷上,跟这首诗大同小异: 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诗,跟这首只差两个字: 露 作 雾 , 分 作 野 。

《梅磵诗话》卷下: 早行诗,前辈多佳作。近世如杨万里诗: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刘应时诗云: 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 三诗意皆高远。 所引刘诗与这里所选的《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 鸡唱 ,不说 晨起 ,不说 开门 ,不说 整车 或 动征铎 ,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 ,既不是用 未五更 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 流萤 、栖禽 、渔灯 、戍火 、残月 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 ,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 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 月 而写 星斗 。 星斗阑干分外明 ,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 ,纵横貌。古人往往用 阑干 形容星斗,如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之类。月明则星稀, 星斗阑干 ,而且 分外明 ,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 晦日 )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 星斗 自然就 阑干 、就 明 ,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 明 是为了写 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 分外 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 分外 明。

第三句 寂寞小桥和梦过 ,可以说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 寂寞小桥 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 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 寂寞小桥 竟敢 和梦过 ,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 味 也不难寻。过 小桥 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 早 ,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 寒 ,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 驼褐 。睁眼一看, 星斗阑干分外明 ,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 小 桥,桥外是 稻 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 小 桥和 稻 田,当然是看见的。而 稻田深处草虫鸣 ,则是 和梦 过 小桥 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 桥 一样, 草虫 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 稻田深处 ,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 ,静中有动; 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 和梦 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 寂寞 。 寂寞 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 无人 而引起的孤独感。而 无人 ,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 早 。 寂寞 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 无声 而引起的寂寥感。而 无声 ,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 早 ,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 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 要 早 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 早行 (甚至可以说是 夜行 )图。读者通过 通感 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篇11:早行阅读答案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照④驿墙。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①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②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③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照:有的写作“明”。

⑤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一句则为虚写。(2分)

(2)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律诗(或五律、近体诗) 凫雁满回塘(每空1分,共2分)

(2)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

《蝶恋花早行》阅读答案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任林举《贡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早行唐诗

荻港早行古诗阅读答案

《攒钱》阅读练习及答案

《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一病句练习及答案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雪中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林仰少年游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