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儒雅之风》阅读答案(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ip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总理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总理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总理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总理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第6期 有改动
阅读题目:
2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3、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
24、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26、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22、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2分)
23、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若只答“儒雅这种传统文化缺失”或“不少人举止失当”任一点现象的,只给1分,共2分)
24、举例(事实)论证(1分);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的观点。(2分)(共3分)
25、“而且”表递进(1分),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1分),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1分)。(意对即可,共3分)
26、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围绕文章意旨来谈,理由充分,表达流畅,言之成理即可,3分)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总理在20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总理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总理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总理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第6期 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5.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3分)
答案:
1.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2分)
2.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若只答“儒雅这种传统文化缺失”或“不少人举止失当”任一点现象的,只给1分,共2分)
3.举例(事实)论证(1分);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的观点。(2分)(共3分)
4.“而且”表递进(1分),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1分),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1分)。(意对即可,共3分)
5.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围绕文章意旨来谈,理由充分,表达流畅,言之成理即可,3分)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挪树》阅读答案
2.《对手你好》阅读答案
3.怒从黄河来 阅读答案
4.柴静《礼物》阅读答案
5.《情在高处》阅读答案
6.《圆满》阅读答案
7.《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阅读答案
8.《论礼貌》阅读答案
9.《祈求》阅读答案
10.《郑板桥》阅读答案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 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 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第6期 有改动
2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3.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
24.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26.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22.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2分)
23.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若只答“儒雅这种传统文化缺失”或“不少人举止失当”任一点现象的,只给1分,共2分)
24.举例(事实)论证(1分);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2分)(共3分)
25.“而且”表递进(1分),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1分),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1分)。(意对即可,共3分)
26.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围绕文章意旨来谈,理由充分,表达流畅,言之成理即可,3分)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参考答案:
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2、B(“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3、D(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①2月8日,上海世博会的东道国展馆——“东方之冠”在简朴的仪式中竣工。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上海而言,勤俭办博、廉洁办博的倡议已持续多年,而今世博脚步日渐临近,“俭”已成为这座世博之城的一种风尚。
②直至近日,中国馆工人在撤离住宿用的临时板房时,工程人员始终坚持对每一件细小的公用物品物归原主、物尽其用。
③“俭”字当头,它不仅体现于世博场馆的建设全过程,充满神秘感的世博会开幕式方案也以节约为本,进行了理性“瘦身”。曾经yùnniàng( )的“豪华”方案包括以宽阔的黄浦江为表演舞台,在两岸搭建巨型看台,营造壮观场景等等。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研究后认为,世博会的开幕式不必搞得过于铺张、过分渲染,开幕式的目标就是简朴、热烈。
④作为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特殊背景之下举办的一届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并不像个别媒体所言,“冒着亏损的可能”,“举办有史以来最大最奢华的世博会”。
⑤申博成功7年多以来,中国始终追求举办一届“【 】、【 】、【 】”的世博会,但同样在遵循勤俭原则,即在保证成功的前提下厉行勤俭,不必要的项目坚决不搞。
⑥大而不奢、亮而不豪,是对上海世博会的真实写照。
⑦大,是指上海世博会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已经创造世博会历史上园区规模之最,并有望以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7000万人次,创造参展规模和观众规模的最高纪录。
⑧亮,是指世博会的永久性和临时性场馆,大多顺应了“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相关设计和展示可谓极尽科技创新、夺人眼球之潜能。
⑨而上海世博会则选址于中心城区,是通过改造利用老城区办博,也的确造福了1.8万多户搬迁居民,使之告别危棚简屋,同时保留了大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和厂房。在总建筑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的世博园区中,老建筑保留、再利用的比例达到了近六分之一。
⑩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的.过程中,更有必要奉行勤俭原则。勤俭,不会失去颜面;勤俭,也不会【 】。相反,勤俭有望探索更多实现科学发展的经验,开创更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问题】
16.看拼音,写汉字。(2分)
yùnniàng( )
17.第⑤段横线上所填写的词语其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彩 难忘 成功
B.成功 精彩 难忘
C.精彩 成功 难忘
D.成功 难忘 精彩
18.文章开头三段有什么作用?(3分)
19.(1)有人说第⑨段内容无关紧要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2)在第⑩段横线处仿写一个合适的句子。(2分)
勤俭,不会失去颜面;勤俭,也不会【 】。
20.联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的字“大”和“亮”的含义。(4分)
21.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四个选项中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参考答案】
16.酝酿(2分)
17.B(3分)
18.用三个具体举措为事实论据,引出了世博会遵循勤俭之风的论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分)
19.(1)不可以。因为这一段是世博会遵循勤俭原则的具体表现。(3分)
(2)有损精彩(2分)
20.“大”是指上海世博会已经创造历史上园区规模之最,并有望创造参展规模和观众规模的最高纪录。“亮”是指世博会场馆相关设计和展示极尽科技创新、夺人眼球之潜能。(4分)
21.B(3分)
话说诗经之风现代文阅读答案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参考答案:
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2.B(“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3.D(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王志民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
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
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
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
(选自《国学网》,有改动)
1、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
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
D.“邹鲁之风”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
2、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
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
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
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千分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
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已任。
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是本文作者的推断之语,不是《庄子》里所记载的内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B文中说“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中,与它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该项把“有直接关系”当成了充分条件;C“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误;D“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在“邹鲁”并称中邹在鲁前,可以说明其“重要”,不能说明其“更为重要”;而且这样说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朱子家训》赏读有感:时代需要儒雅之风
时代需要儒雅之风
――《朱子家训》赏读有感
文 /王志平
传颂了三百多年,以修身养家为宗旨的《朱子家训》,虽然全文只有短短五百多字,但其思想意义之深厚,内容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是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沉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蕴含着深刻的治家之道,几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
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①,明末清初在乡间教授学生,以程、朱理学为治学之本,提倡知行并进。②他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中国传统教育视为启蒙读本,影响深远。目前还有拓本传世,更有不少人能够琅琅上口。
开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字面意义简单明了: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洒水、清扫庭院台阶,使其里里外外保持干净整洁,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黄昏时便息灯锁门,必须亲自检查。太阳落山的时候,就要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力亲为,检查仔细。这几句作为开头,似乎很平常,但却恰好与我们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相吻合。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看,无论古人还是今人,早睡早起是对一个人行为规范的起码要求,而要养成这样的作息习惯,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古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起舞,体现了一个“勤”字。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从孔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早睡早起,起居有规律,不仅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自律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对于我们日常享用的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穿戴等一切丝棉纺织品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过程及工艺流程是很艰难的。这是告诫人们要知足,节俭,要认识到吃、穿、用的一切物品都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时,昆山一带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涝,有一年还闹蝗灾。这两句正是作者柏庐先知忧民之心的体现③,也成为现今食堂酒店常常被引用的经典语录。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未雨而绸缪意即,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勿临渴而掘井,意即勿到渴了的时候才去掘井。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或者说,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就先修缮好房屋门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时,这才去挖井。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句是告戒人们做事情不能“临时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告诫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借鉴。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这句的大意是,自己生活及各个方面必须节约,各种聚会,以及亲朋好友们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换句话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的掌控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学仿那些挥霍无度的纨绔子弟,要自洁身自好,量力而行。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 “四儿六岁五儿三,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④”1697年,朱柏庐七十大寿,六亲相聚,热闹非凡,亲友赠送很多礼品,他都一一谢拒,连自己的儿子儿媳,也只是行礼祝福。当天,他宴请好友亲朋吃饭,全部以素菜设宴招待。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祖先虽然已经去世很久了,但在祭祀他们的时候不能不虔诚;子孙尽管愚笨,但那些讲礼仪文化的经书不能不读。因为四书五经是我国优秀文传统文化的浓缩,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去粗取精,学习参考。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肩挑”者即贫穷的小商贩,如果我们遇到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叫卖,那是很辛苦的工作,我们应该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与他们交易,也不能占他们的便宜,并主动关心帮助他们。由作者强调对小商贩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博爱助人的君子,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一定是不错的。
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倡导“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国君,岂计身家。”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读书的意义人人皆知,可以增加学问,提升人的涵养,扩充知识面,在当今甚至可以改变人生。但读书不应该只是为了追逐名利,处处以个人人的利益为主导。为读书而读书,才可能真正掌握读书的东乐趣。古代圣贤,并不是为了科第而读书,他们都从书中领悟了一定道理,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诸子百家,各代名臣,有许多才子大家更是官场失意,当他们沉浸在文章诗词中,所体会的又是一般常人难以理解和企及的境界。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我们穿梭于市井繁华,为名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我们该暂停脚步,学会知足,在忙碌中留出一些时间,陪伴为自己操劳了大半生的双亲,体贴关爱家人孩子,问候一下朋友亲人。这便是“凡事须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精神与物质实践。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蕴含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无限的智慧,是我们悠久、灿烂文化的缩影。全篇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还有很多名言警句,其中每句话,每一个训诫,都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它不仅仅是家训,更是一篇令中国乃至世人学习效仿的教科书;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又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它教会我们如何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读、思考,效仿,付诸行动。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社会各行各业,呼唤儒雅之风,以此为指南,我们便可严以律己,规范行为,将自己塑造成为性格全面,做事严谨的儒雅之士。
★ 儒雅开学典礼方案
★ 儒雅少年评语
★ 君子之风作文
★ 霸气儒雅的座右铭
★ 四季之风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