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阅读理解答案(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城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钱念孙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亍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就在这里。
(选自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风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家风包括家训、家谱等有形部分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无形部分。
C.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形式各具白己的特色,而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
D.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但两者谈论的中心相同,结论也十分相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家国同构”观念的分析,阐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与君子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C.文章第四段以《颜氏家训》和《家谱记》为例,论证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并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B.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生动体现为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
C.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有助于将崇德向善之风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D.君子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历代家训家谱,是因为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
答
1.C(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中宣扬的内容不一致)
2.D(文中没有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也没有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
3.D(家族文化不是以君子文化为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庭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可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C.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
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震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C.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阅读答案:
1.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
2.C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B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
3.C
【解析】(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中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5.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6.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5.B(A项缩小了崇文的内涵,C项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明显有误,D项偷换概念)
6.C(A项颠倒因果,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B项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文化发展与盛世互为因果,可敬老崇文只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因素,D项无中生有,且只解释了敬老的目的,不全面)
7.A(后一句不对,从全文来看,科技与人文互为因果,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现代科技弱化人文精神,更多是人为因素。而且呼唤敬老崇文正是解决途径)
谈谈我国的几本重要家训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或置产、或传学、或立德、或垂训,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最早成系统的“家训”之作,当推东汉著名学者班昭的《女诫》。该书提出了妇女的“四行”,即德、言、容、功,并解释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这就是后世备受批判的“四德”了。其实平心而论,这“四德”在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显得苛刻;甚至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比动辄以“女汉子” “吃货”自居的怪风,不知雅正多少。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不妨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须知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
《颜氏家训》一般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家训”著作,作者颜之推。内容分为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其论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谈学习经验,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举自己的例子:“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总之,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了凡四训》在“家训”类著作中知名度最高,充满了正能量。其作者袁黄,号了凡,幼逢异人,算定某年应某试、得第几、任何官、某岁寿终、竟无子嗣,因为一一效验,所以便安分守己,不多贪求。一日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笑其只是个“凡夫”,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从此之后,了凡行善积德,终于赢得了升官、延寿、得子等等诸多福报。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的警戒与鼓励作用,不知世间何物可以比拟。即退一步不讲因果,了凡先生信命而不为命数所限、勇猛精进的精神,真足以振奋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真足以开拓万古心胸!这最后一段话,真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时至今日,“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造成某些年轻人无所敬畏,没有规矩。其实,个人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模式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家训”“家风”“家教”,绝不是提倡以“家庭” “伦理”的.“道义责任”,去侵犯公民的权利,去绑架家庭成员的生活,而是要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这也是读“家训”、立“家教”、养“家风”的主旨所在!
(摘编自池玉玺《谈谈我国的几本重要“家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为“使子弟佳”付出种种努力,可谓大费苦心,训诫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B. “妇德”并不强求才明绝异,而是重在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功,也不苛求工巧过人,而是强调专心纺绩,洁齐酒食。
C. 其实平心而论,“四德”不仅在它的时代背景下,并不显得苛刻,而且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他人的一般期待。
D. 妇女解放不代表妇女放纵,动辄以“女汉子”“吃货”自居的做派,与备受批判的“四德”比起来,实在有失雅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对子女该禁止的就要禁止,该诃责就要诃责,否则子女将养成骄纵的坏习惯,及至长大,他们的德行也就败坏了。
B.颜之推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在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体现敦厚的事理。
C.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只有凡人才有“数”,极善之人与极恶之人,“数”皆拘他不定。这是想激励了凡做极善之人,改变命数。
D.“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一段话闪耀古今,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所以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很有必要的。
B. 《颜氏家训》中出现《灵光殿赋》的记述,了凡先生受到云谷禅师的点化,这都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有重要的警戒与鼓励作用。
C. 时至今日,一些败坏社会风气的“官二代”“富二代”着实让人痛心,这与 “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不无关系。
D.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重读经典家训,是为了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 (以偏概全。“四德”大部分内容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
2.B(曲解原意。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3.B(强加因果。颜之推只是举自己幼时诵《灵光殿赋》为例,这不能表明“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有重要的警戒与鼓励作用”,《灵光殿赋》也与佛教无关。)
胡印斌鲁迅传承尚在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是啊,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这样的追问,过于沉重,也过于较真,故而很难理得清楚。不过,拂去后人有意无意叠加上去的尘埃,仅仅从文化的意义上考量,恐怕很难乐观起来。当年鲁迅先生用力甚勤的“国民性”批判、“阿Q相”等等,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从奴性走向人性,道路还很漫长。鲁迅先生19提出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依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特别是,这些年来,国人在汲取传统精神资源上既无能力,“去鲁迅化”倒是十分起劲。这可以说是在“重新发现鲁迅”,却也暴露了时下文化能力的肤浅和粗暴。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当然了,世事美丑,鲁迅凉热,周海婴的感受应该更为真切。大抵说来,周海婴一生的努力,一方面,是追慕、还原一个“父亲鲁迅”,而非一个“鲁迅父亲”;另一方面,则是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来。不过,“独子”身份,注定使他不可能离开“鲁迅”这个浓重的语境。
还原“鲁迅”很难,盖因多年的符号堆积。不过,周海婴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摹画出一个平和、细心的“父亲鲁迅”,读者可从《鲁迅与我70年》这部书中,触摸到大量碎屑却温馨的生活细节。这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宏大,却真实可感,颇合“幸福度日,合理做人”之意旨。
不过,“活出自己”却更是艰难。海婴生前,是我们观照鲁迅先生的鲜活标本。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仔细审视先生的这点骨血,不放过任何一点“贤与不肖”的地方……其对周海婴造成的困扰显然是长久的。1948年底在沈阳等待进京的日子里,“母亲再三叮嘱我,切勿忘乎所以,言谈举止一切都得小心谨慎,拿后来的话说就是要‘夹紧尾巴做人’”。类似叮嘱,所在多多。
可以说,这位北大物理系的毕业生,终其一生都是在这样他律和自律中谨慎生活的。谦和而低调,严谨而坦诚,学术方面,基本不发表意见,践行了鲁迅“莫做空头文学家”的遗嘱,无线电是饭碗、是事业,摄影则是毕生的爱好,在默默无闻中,亦不乏生命的精彩。
然而,周海婴的“自立”、“立人”努力,并非只有谨慎一面,版税**、父亲的手稿去向、长子周令飞的婚事……在这些事件中,周海婴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的精神,大有乃父之风。这也是其个体价值的体现。
作家赵丽宏说,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纵览一生事略,这评价可谓中肯。与鲁迅的文章济世相比,周海婴不是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不过,这些年来,写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出版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一样体现了周海婴作为知识分子的的济世情怀。
这些年来,鲁迅总在漩涡之中,那个力图改造传统国民性的鲁迅,不断被削弱、被误解。这些都是周海婴先生晚年的担心。眼下,问题还在,海婴先生却可以放下了。
周海婴走了,是不是带走了父子之间“那份隐含的生命传承”?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4月12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周海婴的逝去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因为他是鲁迅之子,让人想到鲁迅,另一方面也使人审视当下的文化环境,审视我们对鲁迅精神的传承。B.鲁迅离开人们70多年,总是处在漩涡之中,成为各种各样的话题中心,表明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往往被现实的需要所遮蔽。C.作为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言行举止承受了太多的来自社会的要求和限制,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使他难以有自我的生活和性格。D.作家赵丽宏说海婴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一生谨小慎微,谦和低调,有智慧,有修养,这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可谓中肯。E.文章的标题以问题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如何传承鲁迅精神,以及现实的缺失,并肯定了海婴在鲁迅精神传承中的努力,简洁凝练,富有力量。
2.试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2)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3.作者说周海婴“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你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D
1.(1)对历史和人物应有理性的态度,理解和尊重,继承其对现实有用的东西,既不能将其神化,堆积许多符号,也不能因现实的问题而对其误解甚至妖魔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2分)
(2)生命的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流传,更是精神的延续。因此,鲁迅在这个世界上的精神后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有希望。(2分)
1.【观点一】我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①如果把“光环”理解为鲁迅崇高的`人格和精神的话,那么,在这种人格和精神之光的照拂之下,人生无疑是幸运的。②周海婴一生追慕、还原“父亲鲁迅”的努力,并力图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敢于与流俗抗争,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救世精神,延续了鲁迅的精神与人格,无愧“鲁迅之子”的称号。③鲁迅身上的光环是时代所赋予的,表明人们对鲁迅精神和人格的认可,作为鲁迅的后人,无疑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安慰。(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观点二】我认为这是周海婴的不幸。①在鲁迅的光环之下,只能“夹起尾巴做人”,谨慎的生活,行事低调而谦卑,失去了普通人的快乐。②即使在现实中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一样具有济世精神,但人们首先要说他的身上“大有乃父之风”,而不会首先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③鲁迅身上的光环并不意味着社会和时代就真正地理解了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现实已经彻底变好,作为鲁迅之后还必须时时为还原鲁迅而努力、而担忧。(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答案解析: 1.C项海婴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在鲁迅的光环之下,他活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D项说海婴的性格谨小慎微不当,他也有独立担当和敢于抗争的勇气。赵丽宏的评价主要是褒扬。
传统曲艺的文化空间与传承阅读理解答案
传统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为止,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二批的项目共计96个。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相继有不少原本濒临灭亡的古老曲种被列入非遗项目并确立了传承人,一改原先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使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
不过,申遗成功并不等于前途无忧。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且简单片面地将非遗项目直接挂钩于经济利益,或者人为地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市场经营,或者热衷于斥巨资打造场面豪华的“非遗展演”,却根本无视或者有意忽略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当下传承的延续性。因此,在这种被扭曲的空间氛围中“传承”着的曲艺曲种,其生命的走向和归宿着实堪忧。
早在2005年,就有专家曾指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然而,耳闻目睹一些地方无视传承规律的过度开发以及市场异化现象,不由令人对这些终于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的未来命运产生更大的困惑与担忧。
作为说唱艺术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方式归根结底也在“活态”二字上。众所周知,曲艺源自民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曲艺如何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无疑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理应是曲种传承的关键所在。尽管一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曲艺曲种终于摆脱了一度濒临灭亡的窘境,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一些曲种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一旦辞世便意味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而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并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其次,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作为以口语说唱叙事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毋庸讳言,和其他诸多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尽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时下传统曲艺的演出场所和观众数量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曲艺的特征和魅力难免有所隔膜;另一方面,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多少存在着距离。
1. 下列语句的内容,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所指代的对象的一项是( )
A. 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B. 简单片面地将非遗项目直接挂钩于经济利益。
C. 人为地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市场经营。
D. 热衷于斥巨资打造场面豪华的“非遗展演”,却根本无视或者有意忽略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当下传承的延续性。
2. 对“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其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
B. “艺以人传”,才能摆脱一度“人亡艺绝” 的窘境,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
C. 因为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所以,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
D. 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保存,更是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濒临灭亡的古老曲种一旦被列入非遗项目并确立了传承人,就会改变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使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
B.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传承规律,不能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市场异化现象出现。
C. 让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了解传统曲艺的特征和艺术魅力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之一。
D. 曲种要传承,就必须改变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使之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缩短距离。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语句的内容,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所指代的对象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文第二节内容进行筛选,寻找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项,“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是“被扭曲的空间氛围”(人为),而是先天就不足。故本题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内容嫁接。错在“‘艺以人传’,……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原文第五节“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理应是曲种传承的关键所在。……其中一些曲种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一旦辞世便意味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而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并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故本题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见原文“申遗成功并不等于前途无忧”。故本题选A项。
★ 君子之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