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阅读严祺先文集序回答下列问题附答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i8B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阅读严祺先文集序回答下列问题附答案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注]①浼:玷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吾其还也
3.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译文: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3分)
译文: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译文: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荆轲刺秦王》)(2分)
译文:
5.用 / 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楚 狂 接 舆 歌 而 过 孔 子 曰 凤 兮 凤 兮 何 德 之 衰 往 者 不 可 谏 来者 犹可 追 已 而 已 而 今 之 从 政 者 殆 而 孔 子 下 欲 与 之 言 趋 而 辟 之 不 得与 之 言。 (《论语·微子》)
3.B 4.C
5. 因为严祺先的文章:
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俗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
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各2分)
6. (1)(3分)译文: 韩愈(韩文公)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衰靡的文风
(2)(3分)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不说别的,必须首先除去掉它的俗气才行。
(3)(2分)译文:那么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4)(2分)译文(略)
7.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错、漏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关于严祺先文集序的阅读及答案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有创新。A.那个,指示代词; B.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K]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注意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用原文回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答案:(1)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找准采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
《严祺先文集序》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原文: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兴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所写的诗也是奇特不群,诗风独树一帜,然而考亭先生(朱熹)却曾经批评他的诗文落于世俗,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样的。
难道不是因为他急切地求得知名而在仕途求取进身,目的在于获取功名利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的文人多啊,他们身在民间,而(千方百计)地去结识那些达官贵人,并且早晨写出一篇文章,到傍晚就镌刻付印,往往就结集成了厚厚的文集,他们在拜见达官贵人以及知名人士的时候,就携带着(文章著作)作为见面的礼物。像这种做法,文章即使写得好,也俗气啊!
我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的感叹他的卓尔不群,超然世俗。无锡自从顾端文(顾宪成)、高忠宪(高攀龙)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远远的继承古圣绝学,圣人流传下来的风尚才不曾远离。严先生出生在这个地方,诵读先贤的诗书,蒙受先圣的教化,信奉儒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平日看重名节,言行举止(行,做事;藏,隐退)谨慎,看待功名利禄就好像(这些东西)将要玷污了他似的。
心有感触愤懑填塞其中,因事而抒发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大多是被世人耻笑为不合时宜的。韩愈曾说:“他人取笑我,那么在我内心中则把它当做一件喜悦的事。”人们嘲笑韩愈,只是因为他(文章的)言辞被流俗取笑,仍然还是杰出的一代儒家领袖;如果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韩愈等)更超出一层了吗!
即使这样,假如韩愈处在当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应当像严先生这样不合时宜,一定不至于写出《上宰相书》和《符读书城南诗》这样的诗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嘲笑啊。严先生的文章,我所见到的只有几十篇,论理叙事,语言明快晓畅而思想严峻犀利。一个恭谨温顺的读书人却能以文笔与世俗决斗,如此可见其文章言辞的精巧犀利。但我认为,文辞的精巧,现在世上那些不免于俗气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这一点;严先生之所以卓尔不群而超然世俗,是在于他文章的行文立论,被世俗之人所共同讥笑为不合时宜。世人都讥笑他不合时宜,独有我不这样认为,并且(对他的人格和文章)欣赏感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了啊!(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归庄《严祺先文集序》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B项 拔:超出。与成语“出类拔萃”的“拔”字,一个意思。
2、解析:A项 那些,指示代词
B项 代词,他
C项 代词 他的 表领属,与例句用法一样。 D项 加强语气,语气副词。可译为“一定”。
3、解析: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按句子意思划分句读。
4、解析:此题考察作者喜欢严祺先文章的原因。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俗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
5(1)译文: 韩愈(韩文公)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衰靡的文风
(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不说别的,必须首先除去掉它的俗气才行。
(3)那么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参考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兴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所写的诗也是奇特不群,诗风独树一帜,然而考亭先生(朱熹)却曾经批评他的诗文落于世俗,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样的。
难道不是因为他急切地求得知名而在仕途求取进身,目的在于获取功名利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如今,天下的文人多啊,他们身在民间,而(千方百计)地去结识那些达官贵人,并且早晨写出一篇文章,到傍晚就镌刻付印,往往就结集成了厚厚的文集,他们在拜见达官贵人以及知名人士的时候,就携带着(文章著作)作为见面的'礼物。像这种做法,文章即使写得好,也俗气啊!
我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的感叹他的卓尔不群,超然世俗。无锡自从顾端文(顾宪成)、高忠宪(高攀龙)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远远的继承古圣绝学,圣人流传下来的风尚才不曾远离。严先生出生在这个地方,诵读先贤的诗书,蒙受先圣的教化,信奉儒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平日看重名节,言行举止(行,做事;藏,隐退)谨慎,看待功名利禄就好像(这些东西)将要玷污了他似的。
心有感触愤懑填塞其中,因事而抒发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大多是被世人耻笑为不合时宜的。韩愈曾说:“他人取笑我,那么在我内心中则把它当做一件喜悦的事。”人们嘲笑韩愈,只是因为他(文章的)言辞被流俗取笑,仍然还是杰出的一代儒家领袖;如果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韩愈等)更超出一层了吗!
即使这样,假如韩愈处在当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应当像严先生这样不合时宜,一定不至于写出《上宰相书》和《符读书城南诗》这样的诗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嘲笑啊。严先生的文章,我所见到的只有几十篇,论理叙事,语言明快晓畅而思想严峻犀利。一个恭谨温顺的读书人却能以文笔与世俗决斗,如此可见其文章言辞的精巧犀利。但我认为,文辞的精巧,如今世上那些不免于俗气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这一点;严先生之所以卓尔不群而超然世俗,是在于他文章的行文立论,被世俗之人所共同讥笑为不合时宜。世人都讥笑他不合时宜,独有我不这样认为,并且(对他的人格和文章)欣赏感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了啊!
阅读三篇材料回答问题附答案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给“低头族”下一个定义。(2分)
(2)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2分)
(3)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低头族”指的是在地铁、公交车等地方,总低着头,手指在手机或平板电脑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的一类人。
(2)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拉远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3)观点正确,有理有据。
阅读古琴回答问题附答案
古琴
① 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把古琴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重要场合。《诗经》中已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说明古琴在那时就已比较普及了。
② 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是一个扁长形音箱,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由两块中空的木板粘合而成。琴面呈拱形凸起,琴底为方形平面。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一弦外嵌有十三个徽点。古琴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例如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琴长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形制各部分的命名也用意深远:有的从空间角度命名,使琴各部分的名称对应于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物;有的从生命角度命名,古琴就被比作人或凤,有头、项、肩、腰和足。因此在琴人眼里,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
③ 古琴的式样很多,不同式样反映了设计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蕉叶式”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它的琴头别具一格,整体线条圆润,生趣盎然。“仲尼式”只在琴体的项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其简洁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颇能体现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落霞式”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让人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正合式”一线直下,从琴首到琴腰没有任何变化,造型朴素大方,颇受琴人喜爱。
④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这是说古琴有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古琴的木质共鸣箱是由一块整木掏空而成,所以能产生深沉、厚实、古朴的音响。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超过110厘米,琴弦振幅大, 振动时间久, 自然能给人余音绕梁之感。古琴的音色多变,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种基本音色。散音响亮,共鸣性强;按音温厚结实;泛音清脆透亮。乐曲中三种音色常配合使用,使古琴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刚烈粗犷的《广陵散》,悠闲舒展的《渔樵问答》,哀婉沉痛的《长门怨》……都能在古琴的乐声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⑤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它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重要媒介。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与意境都符合传统文人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内在、寓意含蓄的精神特征吻合。文人的深度参与提升了古琴艺术的境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与琴有关的诗篇和优美传说。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丽,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孤独,陶潜抱着无弦琴弹奏时“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天真……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15.根据上文中的相关知识,下列选项中的古琴属于“仲尼式”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16.请简要回答文章第②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古琴的形制进行说明的。(3分)
答:
17.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分析我国古琴艺术得到世界认可的原因。(5分)
【材料】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就被收录其中。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
答:
参考答案:
15.答案: C (共2分)
16.答案要点:
(1)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
(2)古琴形制的象征意义。
(3)古琴各部分的命名。
(共3分。1个要点1分)
17.答案要点:
(1)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
(2)古琴音乐表现能力强,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3)古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古琴的形制、命名寓意丰富;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吻合。
(共5分。历史悠久1分,音乐表现力2分,文化内涵2分)
阅读玩笑回答问题附答案
玩笑
孙春平
李海仁原是办公室的主任,调到市委机关的一个处当了两年副处长,再回马一枪杀回来,已成了县委副书记,主管着组织干部、公安政法、纪检监察,权势显赫得很是让人眼热。故友同僚间自然要引发出许多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人生感叹。
十余天过去,礼节性的应酬总算如退去的潮水,渐渐远去。那一日,临近傍晚下班的时候,纪检委的大姜和组织部的马恒见李书记的办公室一时清静,便拉扯着踅进来,掩上门,嬉笑着说:海仁,今天你总算给老同学留下点叙叙旧的机会。晚上咱们到狗肉馆去尝尝三鞭汤,怎么样?
几人便都笑。李海仁说:好,今天晚上咱们老同学单练。看看还有谁,都叫上。
大姜说:刚才我在楼里已寻摸了一圈,在家的就剩景元了。李海仁说:那就我们四个。你马上把景元叫过来。大姜说:我看他屋里有上访的,正哭天抹泪的呢。是不是等等再说?马恒说:接待上访的还有个头?就说李书记找他有急事,咱们给他解破解放。说着,已抓起了电话机。
林景元是现任的县委办主任。马恒放下话筒,就怪模怪样地笑了,说:既然说有急事,总得有事让他急一急,不能让他白喝三鞭汤。
李海仁问:你小子是不是又有什么鬼点子?那就快说出来。
马恒说:海仁,你就亮亮书记的威风,敲山震虎地诈诈他,让他交待交待违纪行为。
一句话提醒了大姜,忙从衣袋里摸出一个乡镇寄到县纪检的信封,放到李海仁面前,说:好主意。我这儿有现成的道具,不怕吓不出他的屎尿来。
李海仁,立刻心领神会,笑道:你们一个编,一个导,留给我的也就是个演员角色了。一会儿景元进来,你们配合好,都给我绷着点,看我的眼色行事,谁也不许笑。
说话间,就听走廊里有脚步声。李海仁一个手势,另两位就做了个鬼脸,规规矩矩坐到对面沙发上去了。林景元推门进来,见了屋里的架式,忙敛去脸上的笑容,小心地问:李书记,找我有事?
李海仁不冷不热地斜了林景元一眼,面孔竞仍是对着那两位,很严肃地说:你们俩先回去,今天我找你们,只是了解了解情况,咱们是哪说哪了,没有扩散传达的任务。若要出点什么风声,我可唯你们两个是问。
大姜和马恒就鸡啄米似地点头,表演得很本色。李海仁又颐指气使地摆摆手,两人就都起身离去了,谁也没跟林景元说什么,甚至避避闪闪的也没正眼看上林景元一眼。
李海仁这才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对林景元说:坐吧。林景元惴惴不安地坐下,他看到了书记书案前的那个信封,他又看到了李海仁有意无意地把那个信封拿起来,又放回去。屋子里一时很沉闷,两人都没话。
李海仁紧绷着脸,不让自己笑出来。他知道自己的即兴之作很到位,并不需刻意地表演什么,只要把眼前的人当作跟自己并无任何瓜葛的违纪之士就是了。哼,演员就是这么个当法呀!
林景元终于沉不住气了,小心翼翼地问:李书记找我不知是什么事?李海仁长叹了一口气,说:有些情况,纪检委反映到我这里来。我思来想去,还是找你当面谈一谈的好争取主动吧,也许对下一步的处理有好处。
林景元的屁股本来只坐了椅子的一个边边,这一来,就更坐不住了,问:什么反映呢?
我要给你点出来,还有什么争取主动的意义吗?是不是吃吃喝喝方面的?如果仅仅吃点喝点的事,也就犯不上我来亲自找你了吧。①林景元脸色变白了,脑门上出了一层细细碎碎的汗珠子,从衣袋里摸索出一支烟来,手也抖抖索索点不着火。李海仁心里乐,面孔却越发的冷若铁板,身子仰靠在皮转椅里,有滋有味地品咂着游戏的乐趣。
李书记,这次您回县里来咱们老同学的可都打心里跟着高兴。我真有点什么闪失,您还得多
我这不就是在给你创造机会嘛。不是考虑到老同学,那就简单了。我就、就是林景元吞吞吐吐的',真的就要坦白交待什么了。李海仁心里突然生出几分莫名的紧张。坏了,戏演过了,林景元真要说出点什么来,自己是真戏假唱还是假戏真做呢?慌急中,他就捂着嘴巴狠狠地咳嗽起来。他要咳出随机应变的招法,他要用咳声唤回那恶作剧的始作俑者。
我当时也、也没想房门突然被撞开,冲进嘻嘻哈哈的那两个活宝来,抓住那林景元就拍拍打打地笑个不休。李海仁也哈哈笑起来,说:看把景元吓成了什么样子。
林景元旋即也就明白了这不过是一个玩笑。他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本想发怒,可扫了李海仁一眼,又把已到嘴边骂人的话咽了回去,只是脸上笑,手下却加力地狠狠给了那两位几拳,掩饰着笑骂:我就知是你们两个小鬼撺掇阎王爷吓我,你以为你们会演戏呢,我就不会顺竿儿爬?
马恒揉着被打痛的肩胛,回骂:屁,还演戏呢,演戏脑门子上出那些汗?林景元恨道:你们谁也别臭美,真要遇到刚才的一场,或许不如我呢。②老乡怕街田比子(邻居),咱们谁不知道谁?
李海仁心里悠了悠,忙大声宣布演出到此结束,哈哈笑着说:好了好了,今儿的小品,只限老同学间的内部演出。走,喝三鞭汤去!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2.按照要求回笞下面两个问题。(6分)
(1)指出小说中画线①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对这句描写的语言进行赏析。
答:
(2)分析小说中画线②处这句话的含义。
答:
13.小说结尾写李海仁心里悠了悠、忙大声宣布、哈哈笑着说等表现,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内涵?(6分)
答:
14.玩笑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小说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两个方面分析本文标题的匠心所在。(8分)
答:
参考答案
11.升了官的李海仁(1分)在大姜和马恒的怂恿下(1分)和老同学林景元(1分)开了一个玩笑(1分)。
12.(1)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答细节描写酌情给分)。(1分)通过脸色变白脑门冒汗手发抖点不着火的神态和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林景元被领导谈话时的慌乱之情,说明了他的心虚,暗示了他平时为官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1分)
(2)林景元这句话表面是说我们都是老同学,大家相互都熟悉,知根知底;(1分)另外一层言外之意是暗示自己同样也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做的那些肮脏事儿自己也很清楚。(2分)
13.李海仁心里悠了悠说明他内心也一阵紧张和慌乱,(2分)忙大声宣布和哈哈笑着说表明他强装镇定,借此来掩饰自己的紧张和慌乱之情。(2分)作者借此暗示他和林景元一样是不干净的,是经不住查的,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主旨。(2分)
14.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这个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玩笑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社会官场的凡俗人生,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以小见大。(2分)②透过玩笑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生的观察与反映,故事看似玩笑,背后其实有作者冷峻的思考在其中。(2分)
从结构艺术方面来看,这个题目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玩笑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串起全文的故事情节,也串起小说的几个人物,似拙实巧,俗中见雅。(2分)②以玩笑开篇,又以玩笑作结,前后照应,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2分)
(每一方面没有具体分析,最多得1分)
阅读蜡烛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下文 (14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小题1:课文多次写了炮弹落在老妇人的旁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选段对老妇人运用了什么描写?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4分)
小题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2分)
小题4: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分)
小题5:选段的最后一段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请设想一段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百字左右写下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这样写渲染了战斗激烈,紧张的气氛;敌人攻击的疯狂。表现老妇人走向苏联红军路途艰难,突出表现老妇人不畏艰险的精神。
小题2:动作、外貌、神态。 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小题3: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小题4: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小题5:略
阅读小说河洛汇流并回答下列问题附参考答案
侯发山
康二勇接班后,感觉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免不了心烦气躁,爱发脾气,爱训斥人,惹得相公们、伙计们,包括太太小姐们,都私下议论他,说他没有度量,不像一个当家人。
康百万也知道,但从没有说过他。
这一天,看到康二勇把当天的事务安排完毕,康百万就带他出去散步,说是要去看一看河洛汇流。
康二勇知道,父亲肯定有话对自己说,这是父亲的一贯做法,总是借古说今、借物说事,让人很快就能明白过来,而不是就事论事讲一些大道理。
他们坐船顺洛河而下。
河里来往的不少船只都是康家的。各式各样的船都有,有舵楼船(康家的太平船属此种类型的船),有瓜皮船,有鸡窝船,有小方船,等等。附近一个船上的伙计喊着滑稽的号子:“螃蟹说它行路正,刺猬说它身上光,屎壳郎推个粪蛋子,一路吆喝着卖麝香……”
康百万和康二勇并未坐康家的游船,而是坐一种象鼻船。这种船船身轻,阻力小,航速快,又名“草上飞”。但这种船行驶不稳,导致事故偏多。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象鼻子船,两头尖,不是沉底就是翻。”不过,康家的象鼻船经过自家船厂改造后,极少出现事故。
也就是一袋烟
的功夫,他们来到了观看河洛汇流的最佳地方——邙岭上的伏羲八卦台。此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句。巍巍北邙,蜿蜒连绵,芳草萋萋漫延至洛河边。他们去的时候,正在这里游玩的人也不少。有认识康百万的人忙与他打趣道:“老掌柜,今天怎么有闲情逸致来这里?这要耽误多少生意啊?”
康百万呵呵一笑:“欣赏到美丽的景致,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也是千金买不来的……”
父亲是让自己来赋诗填词的?康二勇心里一惊,忙搜肠刮肚的酝酿佳句。
黄河河道虽然在巩县这一段较为平缓,然而还是裹挟着西北高原上的黄土烈风,咆哮奔腾,滚滚而来,一副锐不可当的霸气,呈现着无比的刚强和浑厚。如果说黄河是一位粗犷的男子,而洛河则像一个柔美的女子。洛河在黄河的南边,河水清澈,如舞动的丝绦彩带,蜿蜒而来,像是羞羞答答来跟黄河约会似的。两条河相会后,两水清浊交汇,河洛分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井水不犯河水似的。依偎着绵延数里后,两条河交织在一起,以顺时针方向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好像谁也不服谁在搏斗似的,纠结在一起。相交处的一条水线清晰可见,这个漩涡一半黑一半白。再往前看,漩涡没有了,两条河成了一种颜色,成了一条河流——黄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又像微风吹拂着金黄色的绸缎,壮观无比。
“真美啊!”康二勇叹道。
康百万说:“二勇,看看眼前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康二勇茫然地看着父亲,不知道他老人家要他回答哪方面的问题。
康百万重复道:“看到河洛汇流你有何感触或者说是感悟?”
康二勇说:“黄河强大,洛河弱小,所以最终被黄河吃掉……爹,我说的对吗?”
“说的也有道理。”康百万说,“对于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河洛汇流这个景象我琢磨到了‘和谐’。只有和谐了,方能畅通无阻。黄河正是不拒细流,才能成为一条大河的……”
康二勇
一下子茅塞顿开,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康百万侃侃而谈:“和谐、包容、自强不息,这是黄河的精神,也是河洛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和谐,无论干什么事,不去斤斤计较,才能没有障碍,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小说月刊》2012.2)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读,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情节平和舒缓,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结尾处卒章显志,并与前文形成照应。
B.写康氏父子并不坐自家的船,而是坐一种叫“草上飞”的小船,间接表明黄河水势的浩大与奔腾。
C.第8段写“有认识康百万的人忙与他打趣”,此处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暗示了康父对康二勇寄予厚望,颇费心血地精心培养他。
D.小说用朴实、隽永的语言,描写了民谣号子以及河洛汇流的壮景,充满地域风情,给人诗画般的美感。
E.通观全文,康二勇并不像开篇人们议论的那样,这说明认识一个人要客观、全面,就像文中的康百万认识河洛汇流一样。
【2】小说六、七段引用了号子和歌谣,有何作用?(6分)
【3】简析第11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 【4】小说中,康百万说:“只有和谐了,方能畅通无阻。”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这句话给你的启示。(8分)
【1】BE
【2】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展现了地域风情。②通过号子与歌谣的内容,暗示康二勇“看不见自己的缺陷,反而自以为是”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危险性。③为下文提出“和谐、包容”的主旨做铺垫,使主旨不突兀,不生硬。
【3】①照应了小说的题目,具体描绘两河交织、融汇的过程。②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引出下文父子俩看到这番景象后的感悟。③展现了地域风光,形象地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河洛汇流图。④暗示小说的主题,河洛汇流蕴含着“和谐、包容、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一条2分,答出3条即可)
【4】①这句话是说,和谐是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上策,能让人顺利地迈向成功。(解释句义2分)②文中的康家就是在康百万的这一思想指导下融洽和谐、父慈子孝、家业兴盛。(康家的和谐2分)③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因为这也是河洛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精髓,只有做到和谐,才能民族昌盛、国家富强。(国家的和谐2分)④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对待亲人、师长、朋友,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也应本着和谐为先、包容为要的原则,做到不断进步、自强不息。(启发2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