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op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共含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op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

篇1: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

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

在人的一生中,大脑储藏了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这些记忆有助于人类获得各种技能。同时,人的个性差异很大程度上为各自大脑中的记忆不同所致。人脑具有多个功能不同的记忆系统,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能将新的信息以一种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存留在脑海里达数秒钟。大脑的各个部分中,总有一些处于负责记忆的额叶皮层的监督之下,短期记忆就是这样产生的。该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大多数人的短期记忆只能容下5至9个对象,例如记忆一组电话号码。

长期记忆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长期记忆功能各异,而且各个功能区位于大脑的不同部位。长期记忆主要有两大类:即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前者让人知道原先记忆的事实,后者让人掌握曾经学习过的技能。

陈述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好比一个巨大的仓库,它可储存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人创造语言和理解语言等能力的具备主要依靠语义记忆。语义痴呆症就是因为语义记忆发生混乱造成的。不过,语义痴呆症患者可能会把鼠叫做狗,但是不太可能把鼠称作汽车或移动电话。这种现象表明,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程序记忆可以将人的生活经历有意识地再现于脑海,而且可以贯穿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如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骑车,一旦再开始骑车时,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这里用到的就是程序记忆。

人脑中含有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我们几乎不知道大脑在学习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裸鳃亚目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只有大约2万个大体积神经细胞,而且排列也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这类动物神经系统的研究来认识人类的记忆,是打开人脑记忆奥秘的捷径之一。科学家通过裸鳃亚目软体动物试验和随后的一些哺乳动物试验发现,短期记忆意味着强化已有的突触,而如果要储存长期记忆,就必须动用蛋白质来生成新的突触。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用于缓解或治愈痴呆症的药物带来了希望。

1.下列对“短期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短期记忆是可信度很高、容量有限、记忆时间很短的一种记忆。

B.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某些部分在额叶皮层监督下把新信息以活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存留数秒钟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C.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把大量的数据、名称、面相、声音、味道和情感等信息储存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可信度高、容量有限、时间短的记忆。

D.短期记忆是人的大脑的额叶皮层把词汇、物体、概念、地方、人员等短期信息储存于大脑部位而形成的一种记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特点不同,功能各异,分属大脑不同的记忆系统。

B.记忆不仅可以让人不忘学过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助人理解语言、创造语言。

C.通过对裸鳃亚目软体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的研究试验,科学家终于发现了造成记忆时间长短的根本原因。

D.对一般人而言,语义记忆所涉及的对象并不是杂乱地堆放在记忆仓库中,不同的对象会储存在不同的地方。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脑记忆的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个性差异。

B.语义痴呆症患者会把兔叫做羊,把骆驼叫做计算机不太可能。这是因为有生命之物和无生命之物的形象储存在人的不同记忆中。

C.缓解或治愈语义痴呆症的新药何时能面世将取决于记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速度。

D.短期记忆可信度很高,但容量有限,电话号码一多就难以记住,属短期记忆失忆。

1.B

2.C(通过试验,科学家发现的是形成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生理机能,而非“根本原因”)

3.C(“这些研究成果为研制用于缓解或治愈痴呆症的药物带来了希望”,“成果”是指机理的发现,非实用新技术的发明,所以不能直接“产业化”。)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篇2:说明文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答案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所说明的事理的探究。

【答题思路】“不假思索”是在第4自然段结尾提出,所说明的理由要在后文去找,细读第6——9自然段,可知肌肉记忆“不假思索”之因。

【标准答案】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1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1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

【答题思路】本文是篇事理说明文,本文由生活现象引出所要说明的事理,然后重点说明了“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的原理,最后说明这种记忆的特点。这是逻辑顺序。

【标准答案】逻辑顺序(1分)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1分)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思索”的原理,(1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联系的理解。

【答题思路】题目所引链接材料,与原文内容相关,若置于原文开头,则能引出说明对象,又由于材料生动有趣,所以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若置于结尾,会让读者感动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魅力无穷。

【标准答案】示例一: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示例二:放在文章结尾部分。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的功能,(1分)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1分)(共2分)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理解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理。

【答题思路】只要结合选文所说明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原理鼓励小明大胆游泳即可。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并用鼓励的语气。

【标准答案】示例:小明,别怕!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你下水游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结合文章内容,2分;用鼓励的语气,1分。共3分)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题思路】可从第一、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概括。如“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

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标准答案】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说明:本题4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答题思路】可试着删去“尽量”,再读句子“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体会没有“尽量”的句子的句意,可知“少放盐”的“少”的程度没有用上“尽量”明显。

【标准答案】“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说明:本题4分。)

【答题思路】第②段中“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一句就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其作用要结合本段的中心句“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来回答。

【标准答案】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说明:本题4分。

4.【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心句的概括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干中要求填写本段的中心句,那么所填句子必须能概括整段的内容,横线后面的句子“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是突破口。“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也是提示主要内容的句子,可供参考。

【标准答案】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说明:本题4分。)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阅读对象的辨识能力。

【答题思路】根据文中所说明的注意事项 及文章的语言特点,可知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可从内容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谈判断写给谁看的理由。

【标准答案】小朋友(孩子)或小学生理由:①内容比较简单,语言比较浅显,适合孩子阅读;②用了较多的语气词如“好可怕呀”“糟了”等,营造情境;③有些表达含有提醒孩子的语气,如“要记住哟”。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题思路】从“在室内”的第②条和“在室外”的第①条可知: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保护头部。

【标准答案】保护头部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个性探究的能力。

【答题思路】题目要求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对室内布置提出一些建议。答题的时候,先看下文中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地震时的救急措施提出对应的室内布置的建议。如,可根据“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的措施,在室内各个房间适当放置垫子或枕头等。

【标准答案】①准备急救包,放到方便拿到的地方;②在各个房间适当放置垫子或枕头;③走廊、门口不要堆放杂物,保持通畅,在家具摆放上考虑规划家中逃生路线;④挂放的东西要加以固定,过重的东西不要放在高的地上;⑤对笨重的家具要进行固定。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综合概括几则材料的内容。第一组材料“【环保资料】”里重点谈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第二组材料“【媒体信息】”突出说明了大气污染的危害。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上述文本的主要内容。

【标准答案】(3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危害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3:《指纹的奥秘》阅读答案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不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型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4个月便开始产生,到第6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成大人时,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你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抓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做“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100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阅读题:

1、第1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B、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

C、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D、下定义、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2、指纹的种类有

3、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4、第4段的作用是

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指纹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2、半型纹、箕型纹、弓型纹。

3、指纹的类型和用途。

4、引起人们的兴趣,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奥秘。

5、①感觉物体的冷热软硬;②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③作图章;④利用指纹破案;⑤查打疾病。

篇4:指纹的奥秘的阅读答案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________人的遗传特性,B.________指纹人人皆有,C.________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別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著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请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別指代什么?

4.请分別指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

5.根据文中的介绍,请用简略的语言谈一谈指纹有哪些用途。

答案:

1、由于,虽然,但。

2、①作诠释,②分类別,③打比方。

3、“这一特性”: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它”:指纹。

4、第一段: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第二段;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5、当图章;借助指纹破案;研制出“指纹锁”。

篇5:冬眠的奥秘阅读答案

冬眠的奥秘(张劲硕)(15分)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身上隐藏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韵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适应严酷的环境。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l0分钟才跳一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和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能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三十多岁,后者却只能活到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得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xx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l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7.阅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2分)

8.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9.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0.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1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3分)

1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你知道哪些写动物的古诗?请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阅读答案:

6.(2分)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一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7.(2分)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或“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

8.(3分)不能。“几乎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太绝对,和实际情况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9.(3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冬眠菊头蝠与冬眠老鼠的比较,以准确的数字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3分)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或“①冬眠可以提高寿命。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③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11.(2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篇6:神木的奥秘阅读答案

世界上的木材有软有硬,人们把坚硬无比的木材称为“神木”。神木生长在俄罗斯西部活罗涅日市郊外。说起它的神奇之处,还得从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著名海战说起。

公元16,俄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亚速海面上激烈交战。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土耳其舰队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向俄国舰队猛烈轰击。不料炮弹刚碰到俄国战舰的船体,就反弹出去,扑通扑通地掉到水里。土耳其水兵大惊失色,没等他们清醒过来,就被反攻的俄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海战使俄国海军威震欧洲。

俄国战舰为什么不怕炮弹?原来战舰是用活罗涅日的神木做的。神木为什么这么坚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只知道这是一种带刺的橡木,看上去平平常常,没什么奇异之处。

300多年过去了,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可谁也解不开这个谜。到了上世纪70年代,神木的传说引起了前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他在野外圈起一个靶场,竖起20xx多个用刺橡木做的靶子。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

神木果然名不虚传!博士非常惊讶。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

博士又用刺橡木做了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

博士还把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一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丝毫无损!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至此,神木的奥秘总算全部解开了。

15. 为了揭开神木的奥秘,谢尔盖博士做了哪几项科学实验?请概括回答。(6分)分项概括

16.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归纳神木的特点。请分点作答。(3分)分项概括

17. 神木具有神奇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2分)推究原因

18. 文章写了俄国和土耳其海战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3分)写法作用

考察点:

1.分项概括(第15题)

2.分项概括(第16题)

3.推究原因(第17题)

4.写法作用(第18题)

考察点综合

1. 词语含义(指代义、比喻义、语境义)

2. 分项概括(逐段概括、抓提示语、抓过渡句等)

3. 说明方法A下定义--文字表述(填空)

B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由表及里)

4. 推究原因、原理(抓提示语)

5. 概括说明中心(把握作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和态度)

6. 文艺性说明文写法作用(一般在开头,

作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

7.科技说明文训练

篇7:嗅觉的奥秘阅读答案

郭振海

诗人王冕在《咏梅》的佳作中曾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此,我们不是要研究此诗写得如何高超绝妙,而是要探索人是怎样闻到梅花散发出的诱人的清香的。

人和动物为什么能闻到各种气味?气味与化学有什么关系?苍蝇和狗的鼻子为什么比人的鼻子还灵?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使人类感到迷惑不解。虽然有许多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也提出过许多学说来解释,但至今仍是谜底深深。

从前,聪慧的古希腊人曾对嗅觉做过解释,认为鼻子里存在有网眼的黏膜,气体分子只要能钻进去,人就可以感到气味。显然,这只是一种主观想象。不过,上述假想在人们研究苍蝇的嗅觉时还是得到了一些证明。科学家在解剖苍蝇的嗅觉器官时,发现其嗅觉细胞的细胞膜有着渗透离子的功能。当此膜受到外界气味的刺激时,膜就会自动破裂,并产生微弱的电流信号,使苍蝇能立即嗅到气味。然而,对于哪些物质能引起电流信号,又是怎样引起电流信号的则不清楚。

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对物质的气味辨别,不仅与嗅觉器官有关,也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溶解状况,分子量的大小等有关。例如,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酸,分子中一般都含有叫做“羧基”的基因,所以一般有酸味,如醋酸、柠檬酸等;酯类物质一般都具有浓郁的.香味,如乙酸异戊酯有香蕉味,异戊酯异戊脂有苹果香味……也就是说,气味是由化学物质微粒决定的,它能在空气中散发飘逸。

进入20世纪后,苏格兰科学家蒙克里夫于1994年提出了一种气体主体化学理论,认为气体分子的形状如同我们常见的物体那样,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有球形、船形、椅形等。

气体立体化学理论认为,在人和动物的鼻子中有感觉灵敏的鼻窦,在鼻窦的细胞中有专门接受外界气体分子的受体,它也是一种分子。当外界气体分子和鼻窦受体分子像模具和模型一样相互吻合并发生生理反应时,产生的信号便刺激大脑,就可以使人闻到气味。如果外界气味分子和鼻窦受体分子不吻合,不反应,人就闻不到气味,例如,樟脑分子是球形,而鼻子中受体分子是碗形,两者吻合,所以人才能闻到樟脑味。后来,美国的阿尔莫对此理论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嗅觉化学机制,但两者大同小异,观点基本相同。

不过,这种理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有的物质化学结构虽不同,却有相同气味;有的物质结构非常相似,却具有不同的气味;也有一种物质同时具有两种气味……这些问题用上述理论都难以解释。

现在,人类对嗅觉的认识还在步步深入,在步步逼近真理,但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不清楚。作为一门正在悄然兴起的新科学——香味学,但愿能像王冕诗中描写的那样,早日“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

7.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1分)

8.文章开头第(1)段引用诗人王冕的《咏梅》诗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 】

9.文章第(3)段“不过,上述假想在人们研究苍蝇的嗅觉时还是得到了一些证明”中加点的词语“一些”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

10.文章第(6)段中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11.这篇文章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词语?(3分)

答:说明顺序【 】标志性的词语【 】

12.纵观全文,人们对嗅觉奥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2分)

13.自然界中的奥秘无穷无尽,未解之谜也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列举两个未解之谜。(2分)

答:【 】

【参考答案】

7.嗅觉(1分)

8.引出说明对象(2分)

9.不能。因为删去“一些”则表明古希腊人对嗅觉的解释已经得到了全部证明,与原意不符,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0.举例子、打比方。(2分)

11.时间顺序从前、进入20世纪、现在(3分)

12.对嗅觉器官的研究和对嗅觉化学机制的研究。(2分)

13.示例:宇宙黑洞、恐龙灭绝等(2分)

篇8:《指纹的奥秘》阅读答案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________人的遗传特性,B.________指纹人人皆有,C.________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別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著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篇9:《指纹的奥秘》阅读答案

1、由于,虽然,但。

2、①作诠释,②分类別,③打比方。

3、这一特性: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它:指纹。

4、第一段: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第二段;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5、当图章;借助指纹破案;研制出指纹锁。

篇10:《指纹的奥秘》阅读答案

1.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请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別指代什么?

4.请分別指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

5.根据文中的介绍,请用简略的语言谈一谈指纹有哪些用途。

篇11:旅鼠的奥秘阅读及答案

旅鼠的奥秘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让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 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 只,一共可生5胎,为2 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总数为15 12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90 720只,第六代为326 592只,第七代为653 184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 872只。你看看,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1 647 086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82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竞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得意。

1.所选文段介绍了北极旅鼠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说清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这一特点,文章中还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你认为这样说对吗?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旅鼠的奥秘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后,你有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繁殖能力惊人。

2.运用数字说明,一对旅鼠,一年有八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写法是逐步展开,有详有略。第几代第几代一一交代明白,让人觉得繁而不乱。

3.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二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4.“略”。

5.旅鼠的奥秘主要有三点,第一个奥秘是前提,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

6.“略”。

篇12:《蛛网奥秘新探》阅读答案

1.简答下面题目。

(1)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珠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2分)

(2)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在下面。

篇13:《蛛网奥秘新探》阅读答案

1(1)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或: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

(2)在蜘蛛体内有一种呈液体状的骨蛋白:骨蛋白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或: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2.干丝和湿丝。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

3.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或: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3分)

篇14:《蛛网奥秘新探》阅读答案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撅。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 1/l000000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

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周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 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冬天记忆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花香答案

《藏书楼》说明文阅读答案

《中秋节》说明文阅读答案

说明文《蛙》阅读答案

说明文银杏阅读答案

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答案

《植物王国的奥秘》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不是苛求》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忆的奥秘说明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