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陆游《南乡子 归梦寄吴樯》原文赏析以及阅读答案(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是你前世的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陆游《南乡子 归梦寄吴樯》原文赏析以及阅读答案
南乡子①
陆 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赏析一:
淳熙五年(1178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作者在将要到武昌的船中所写的。
上片写行程及景色。“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写作者只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陆游在蜀的《秋思》诗,已有 “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诗,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吴樯”,无非指归吴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达归吴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新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
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凝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下片抒情。“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会好受。“朝衣”事,是从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剑珮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演化而出。
下面三句,与上片结尾相同,也是运用了设想的手法。
作客思乡,本是诗人描写晋王赞诗:“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唐李商隐诗:“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陆游在蜀,也有思乡之句,如“久客天涯忆故园”、“故山空有梦魂归”等。这时作者在还乡途中,忽然想起:“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意境新奇。这个意境,似源于杜甫《得舍弟消息》诗:“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在他乡暂且安身,是对过去之事的比较;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语句相同,旨趣不同,着了“却恐”二字,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沿袭。
这未必就等于黄庭坚所说的“脱胎换骨”,而更可能是对各自生活感受的不谋而合。这种想归怕归的心情,内心是矛盾的,所以陆游到家之后,有时有“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又岂料如今余此身”(《沁园春》)之叹;有时又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之喜。
这首词,精炼贴实之中,情景交至,设想新奇,虽词较短,但富有很深的意味。
赏析二:
这首词是陆游奉调入京、即将离开成都时的作品。既写出对故乡的怀念,又流露了对成都的无限留恋。上片是想见归途中的情景。水驿江程,芳洲系缆。斜阳夕照,烟树参差。下片推想重返故乡的境况。愁鬓点霜,故交零落,凄凉况味,反觉不如他乡矣。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全词意境幽美,景色如画。委婉清丽,含凄无限。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入手处仅写舟行,已含有客中愁思。“料阳”二句秀逸入画。继言满拟以还乡之乐,偿恋阙之怀,而门巷依然,故交零落,转不若寂寞他乡,尚无睹物怀人之感,乃透进一层写法。
词人的漂泊之舟终于踏上了归乡的行程,而这行程在词人的心中显得如此的漫长,短短的两句“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弥漫着浓浓的故园之恋。归乡的路途应该是满怀喜悦吧,词人却不由得产生了对未来之事的顾虑。
陆游《南乡子 归梦寄吴樯》练习题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原文注译赏析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作者:陆游
原文: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
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
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释:
1、吴樯:归吴的船只。
2、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这里泛指行程。
3、芳洲:指鹦鹉洲,在武昌东北长江中。
4、缆:靠岸后固定船只所用的铁索或粗绳。
5、武昌:即今湖北武昌。
6、新霜:新添的白发。霜:指白发。
7、朝衣染御香:谓在朝中为官。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
8、交旧:旧交,老朋友。
翻译:
归梦寄托在开往吴地的船上,
一站又一站的水路前面的途程还很长。
想见初到鹦鹉洲旁系缆停留的时候,
斜阳里望见烟树错落的江城武昌。
愁多鬓边新添了白发,
想过去也曾身穿朝衣上殿见君王。
如今重回故乡旧友稀少不胜凄凉,
却怕他乡要胜过故乡了。
赏析:
起调写东归之路。“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写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尚远。陆游在蜀的《秋思》诗,已有“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诗,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吴樯”,无非指归吴船只。愁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归心之急,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新奇,富有想像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洲边,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着一“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凝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换头以下设想到家情景,而又先下一跌宕、顿挫之笔,点出这次到家,将不是添得欢趣,而是充满愁思。作者此时本已进入老境,而这次又带着一腔愁思东归,所以说两鬓又添“新霜”。而下面忽来一逆挽句:“曾是朝衣染御香。”唐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句:“衣冠惹得御炉香。”王维和句:“香烟欲傍衮龙浮。”陆游人蜀前,值孝宗即位,以三十八岁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当时,孝宗颇思振奋,陆游亦当盛年,故于个人与国家前途都怀有希望。但不久,便是“浮云蔽日”,“长安不见”。“曾是”句,实发自无限痛楚的回忆。下写故乡重到,本应首先想到与家人相聚,以“生还”相庆等等;但作者却撇开这些,而想到“交旧少”。于是,一阵“凄凉”之感突然袭来。
言外自有意在!这里说的“交旧”,当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友谊建立在爱国思想的基础上的知交。随着时间的消逝,这样的知交相继零落。共同关心国家命运,不时相与谈论心曲的人也不易找到了。这真是大可悲的事!“却恐他乡胜故乡。”这一歇拍,当然出白杜甫《得舍弟消息》句:“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亦深含陆游自己的无限酸楚。它道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当国家破败时期告老还乡所怀有的一种典型的感情。
纵观全词,上半阕写一梦境,其特点是一片黯淡,景语含情;下半阕则写一种悬想,其特点是凄戾,纯作情语。词中虚词“曾是”、“却恐”,都留给读者许多可以推想得之的东西。思归而又怯于到家的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这不徒基于个人身世,抑且关乎国家命运。这就是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的最重要的基本因素。
宋代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译文
归梦寄托在开往吴地的船上,一站又一站的水路前面的途程还很长。想见初到鹦鹉洲旁系缆停留的时候,斜阳里望见烟树错落的江城武昌。
愁多鬓边新添了白发,想过去也曾身穿朝衣上殿见君王。如今重回故乡旧友稀少不胜凄凉,却怕他乡要胜过故乡了。
注释
吴樯:归吴的船只。
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这里泛指行程。
芳洲:指鹦鹉洲,在武昌东北长江中。
缆:靠岸后固定船只所用的铁索或粗绳。
武昌:即今湖北武昌。
新霜:新添的白发。霜:指白发。
朝衣染御香:谓在朝中为官。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
交旧:旧交,老朋友。
赏析
公元一一七八年(南宋淳熙五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作者在将要到武昌的船中所写的。
上片写行程及景色。“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写作者只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陆游在蜀的《秋思》诗,已有“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诗,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吴樯”,无非指归吴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达归吴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新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
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凝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下片抒情。“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会好受。“朝衣”事,是从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演化而出。
下面三句,与上片结尾相同,也是运用了设想的手法。
作客思乡,本是诗人描写晋王赞诗:“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唐李商隐诗:“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陆游在蜀,也有思乡之句,如“久客天涯忆故园”、“故山空有梦魂归”等。这时作者在还乡途中,忽然想起:“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意境新奇。这个意境,似源于杜甫《得舍弟消息》诗:“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在他乡暂且安身,是对过去之事的`比较;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语句相同,旨趣不同,着了“却恐”二字,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沿袭。
这未必就等于黄庭坚所说的“脱胎换骨”,而更可能是对各自生活感受的不谋而合。这种想归怕归的心情,内心是矛盾的,所以陆游到家之后,有时有“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又岂料如今余此身”(《沁园春》)之叹;有时又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之喜。
这首词,精炼贴实之中,情景交至,设想新奇,虽词较短,但富有很深的意味。
创作背景
此词,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据陆游《诗稿》卷十《头陀寺观王简柄碑有感》诗自注“庚寅过武昌”,定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由四川东归江行途中作。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①吴:泛指南方。 樯:桅杆。泛指舟船。
②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这里泛指行程。
③霜:这里指白发。
作者:佚名
公元一一七八年(南宋淳熙五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作者在将要到武昌的船中所写的。
上片写行程及景色。“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写作者只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陆游在蜀的《秋思》诗,已有“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诗,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吴樯”,无非指归吴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达归吴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新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
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凝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下片抒情。“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会好受。“朝衣”事,是从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演化而出。
下面三句,与上片结尾相同,也是运用了设想的手法。
作客思乡,本是诗人描写晋王赞诗:“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唐李商隐诗:“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陆游在蜀,也有思乡之句,如“久客天涯忆故园”、“故山空有梦魂归”等。这时作者在还乡途中,忽然想起:“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意境新奇。这个意境,似源于杜甫《得舍弟消息》诗:“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在他乡暂且安身,是对过去之事的比较;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语句相同,旨趣不同,着了“却恐”二字,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沿袭。
这未必就等于黄庭坚所说的“脱胎换骨”,而更可能是对各自生活感受的不谋而合。这种想归怕归的心情,内心是矛盾的,所以陆游到家之后,有时有“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又岂料如今余此身”(《沁园春》)之叹;有时又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之喜。
这首词,精炼贴实之中,情景交至,设想新奇,虽词较短,但富有很深的意味。
南乡子的原文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宋代重要文学家,号东坡居士的豪放派词人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桧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之情。
原文: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字词解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唐教坊曲,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⑵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⑶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⑷“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⑸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⑹“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翻译: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唱和杨桧的应酬之词,因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桧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故而写下此词。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赏析: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此词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
“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注释】
①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②雪晓清笳乱起: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笳,古管乐器名。③想关河: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④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⑤青海际:青海湖边。青海湖在今清海省。⑥睡觉:睡醒。⑦漏声断:漏声尽。指夜深。⑧自许句: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⑨残: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翻译】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赏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诉衷情》《夜游宫》等,都是有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士,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练习题一: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D ]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C ]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5)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 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6.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答:虚实结合。(2分)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2分)
练习题二:
1.本词记梦,上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下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2分)
2.结合全词,简析下片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梦游(1分) 睡觉(1分)
2. 下片以寒夜斜月之景衬身老志坚的报国之情,情景相融(回答“反衬”亦可)(2分),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1分),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1分)。
陆游《秋波媚》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分享
秋波媚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
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一.问答
1.词的上片诗人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
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词人积极迎战之“兴”;(2分)
②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典故),表达志在必胜之“兴”;(2分)
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1分)
2.(6分)①拟人,(1分)“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盼望光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的信心。(2分)
②虚写(想象),(1分)想象长安景象,丰富了词的内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2分)
③侧面描写,(1分)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宋军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宋军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二. 问答
1: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5分)
2: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词的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3分)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了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2分)
2、拟人,想象(虚实结合)。(2分)“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2分)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2分)
三. 问答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6分)
参考答案
1.BC B. “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C “悠”字似悲实喜。
2.“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简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①横笛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③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④。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女人的手指。②横笛:箫笛一类的乐器。③冰壶:比喻清澈世界。④看承别:别样看待。
1、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中“快”、“怕”、“连”、“问”四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快”字写出了急切之情。(1分)“怕”字写出了担心的意思。(1分)“怜”字表示爱月之心。(1分)“问”字一语双关,明里关心嫦娥的空冷寂寞,实则是感慨自己的孤独无助。(2分)
2、先写赏月之宴之酒之歌,(2分)后写赏月之人之叹之想。(2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月圆人团圆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①浮云遮月。作者用“快”“怕”两个动词写出对月亮被浮云遮住的.担忧,唤来笛声吹破浮云。②明亮清凉。用冰壶比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③中秋月圆。“玉斧修时节”运用典故,表明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给分重点在月亮意象的特点,写作技巧对学生来说是难点。1点2分,能答出2点并做简要分析得5分)
2、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分)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3分)
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简析
此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原文】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②,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③望似水。想关河④: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⑤寒灯里,漏⑥声断,月斜窗纸。自许⑦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⑧,心未死!
【注释】
①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②雪晓:下雪的早晨。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③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句意是说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关河:关塞、河防。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际,青海湖边。这两处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⑤睡觉: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⑦“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鬓残:喻衰老。
【白话译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
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
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
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
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
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作品介绍】
这首词为陆游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发理想破灭之慨。词中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陆游怀着强烈的'失落感,离开南郑前线,永远告别了“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的战斗生活,到后方成都去就任闲职,心中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此词约作于此后这一时期的成都。
【赏析】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D(“漏声断”是停的意思)。
2.C(无反衬手法。“铁骑无声”写军队阵容的整肃)。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感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D ]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C ]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5)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6.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答:虚实结合。(2分)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2分)
二:
1.本词记梦,上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下片扣住“ ”两字(原文)写。(2分)
2.结合全词,简析下片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梦游(1分) 睡觉(1分)
2. 下片以寒夜斜月之景衬身老志坚的报国之情,情景相融(回答“反衬”亦可)(2分),通过“寒灯”“漏声”“ 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1分),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1分)。
三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雪晓清笳乱起”“铁骑无声望似水”两句,动静结合,都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也表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壮志难于实现的悲凉。
D.词的上片写梦境,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梦里梦外形成了反差和错位。
E.词的下片写睡觉入梦的感慨。诗人一直坚守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对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梦中希望万里封侯。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BD(A项,“都”字不恰当。C 项不是反衬。E项,“睡觉”中“觉”是“醒”的意思)(B项2分,D项3分,共5分)
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分)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分)
【注释】
①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②雪晓清笳乱起: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笳,古管乐器名。③想关河: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④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⑤青海际:青海湖边。青海湖在今清海省。⑥睡觉:睡醒。⑦漏声断:漏声尽。指夜深。⑧自许句: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⑨残: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翻译: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赏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诉衷情》《夜游宫》等,都是有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士,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韦庄《梦入关》和《吴门梦故山》古诗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梦入关
韦 庄
梦中乘传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吴门梦故山
赵 嘏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②树西。
【注】①传:驿站的马车。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
(1)两诗都写梦回故乡,借梦抒情,但梦境却各有特色,请对两者作分析比较。(4分)
(2)两诗写“月”—“满”—“堕”,但其作用却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赏析。(4分)
答案:
(1)韦诗主要写作者梦中回故乡路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一路疾驰,沿途群山青翠,心情愉悦,梦境欢快明朗;赵诗写作者梦回故乡所见到的熟悉画面,孤峰耸立,寒溪绕流,梦境凄清悲凉。(4分。对两诗的分析各2分,其中梦境内容1分,梦境特征概括1分。)
(2)韦诗写梦醒后看到月光洒满客居的庭院,赵诗写梦醒后发现月亮已堕落西天,景物特点虽有差异,却都是作者在借景抒情,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梦醒后的无限失意和怅惘,从而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4分。其中对写景特点的概述1分,对表达作用的分析3分。)
附梦入关赏析:
这首词先扬后抑,结尾含蓄隽永,寓情于景,开头描述梦是愿望的达成,然后表达了因属梦中之所见,自不必深究,它只是故地家山的一个象征。但三、四句却以转为收,蓄势不发,戛然而至。诗人梦中走近家乡,喜不自禁,满心欢喜酿成一腔诗情:归去来兮遂吾愿,但就在这运思马背,俯仰吟诵之际,诗人忽然从梦中醒来。追思梦境,惘然若失,在感情上形成巨大落差,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一幅凄凉孤独的图景。
“梦中乘传过关亭”,开头“梦中”二字即化实为虚,一下子省略了许多交待。梦是愿望的`达成,白天翘首切盼的场景在梦中以加倍美好的形象出现了:“乘传”,据《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律,四马上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乘坐四匹马拉的传车,可见其速度之快。当年司马相如荣归时曾以乘传归,故刘孝威有《蜀道难》诗写道:“弥想王褒拥节返,更忆相如乘传归。”诗人梦中以乘传归,又可见得意之状。而这一切又正是飘泊异乡,憔悴沦落的诗人最为歆羡之处。“过关亭”二字写出马车奔驰之骤,车外关口亭台似乎一闪而过,大有身外关隘拦不住,传车已过千亭台之势。
“南望莲峰簇簇青。”此莲花峰究竟在何处,因属梦中之所见,自不必深究,它只是故地家山的一个象征。“簇簇青”三字写出了故乡青山形状之奇丽,色彩之柔和;山笼青翠,簇聚如花,佳气郁郁,生意葱笼。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按照常规,一、二句“起”而“承”,三、四句应“转”而“合”,但这首诗三、四句却以转为收,蓄势不发,戛然而至。诗人梦中走近家乡,喜不自禁,满心欢喜酿成一腔诗情:归去来兮遂吾愿,故地美兮家乡亲……但就在这运思马背,俯仰吟诵之际,诗人忽然从梦中醒来。追思梦境,惘然若失,十分得意顿时化作十分失望,感情形成巨大落差,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而对于这一切,作者又没有一字直露,而是借梦醒后所见冷落景色曲曲传出:月光如水,江流如练,寂寂庭院,这是一幅多么凄凉孤独的图景啊!其孤馆夜永之意还须挑明吗?
这首词结构巧妙,先扬后抑,结尾含蓄隽永,寓情于景,在众多的思乡之作中不失为一首熟而不烂,独具一格的好作品。
★ 吴楚歌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