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鲍尔吉·原野《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o咖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鲍尔吉·原野《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15分)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xx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4分)
答:
答案:
14:第段和第③段之闻。(1分)理由:因为第②段句末提到了“包装”,这段承接第②段(2分)这段话中的'“外在”对应第③段中的“隐内”,一为反面论证,一为正面论证。(2分)解析:此题考查上下文询衔接。解答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仔细阅读原文中抽出来的段落所写的内容,把握好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各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第②段中最后一句“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是很好的提示。
15.具有一颗童心,不要包装,平静朴素,追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尤其追求内在的修养。(1分)解析:此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解答时先要了解何谓“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与作者的观点“朴素原来最有力量”之间有何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文中找出相关论述进行概括。
16.“原来”一词,与霍洛维茨说的话“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相照应,(2分)写出了认识变化的过程。(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章的炼字。解答时,要将原标题和改后的标题进行比较,体会“朴素最有力量”与“朴索原来最有力量”在表意上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马鬃燃烧阅读答案-鲍尔吉·原野
马群冲过来,好像在你面前砌来一座奔流的城墙。这座夹杂枣红色、灰色、白色和黑色的城墙顶端飘扬着群马的颈部鬃发,这是马的五色战旗,在风中猎猎招展。马群踏过,你看不清每匹马是什么样的马,但马的鬃发和拉成直线的尾巴给你留下强烈印象。阳光下,马的皮毛闪亮,马蹄如千足之虫的脚爪翻飞。马鬃是马从天际拉过来的绳索,牵着云团迁移。
从山顶看马群跑过大地,看它们鬃发飞扬,仿佛大地燃烧着黑色亚麻色的火焰,一丛丛火焰下面有马蹄踏出的沉闷鼓点儿。在河边看低头饮水的马群,马们伸着修长的脖子探向清澈并缓缓流动的河水。河水映照马的鼻梁,而风用马的鬃发盖住了它们的眼睛。这些没有修剪过的鬃发代表马的野性。它们不是驾驭马车的牲畜,是大自然的子孙,崇尚自由,与人平等。
最健壮的马鬃发最长,这是马群中的公马,人称儿马。牧民说,不要碰公马的鬃发。不能修剪,甚至不能摸。马馆告诉我,公马的鬃发不能碰到剪子,不能遇到一切铁。
我知道,即使是一般的马,也不能够随便给它修剪鬃发。给马剪鬃发要挑选一个好日子。阳光普照,微风和煦,这才好。马不能在它生日的那天被剪掉鬃发,牧民们认为这对马的健康有害。牧民们记得自己马群里每一匹马的生辰,用脑子记而不是用笔记在纸上。
可是现在草原上的马很少了。我对马的描述来自记忆,而且是很久以前的记忆。草原上为什么见不到马?现在放羊放牛不用马了,用摩托车。
一位法国作家说:“马是人类驯化的动物中最成功的范例。”经过驯化的马,可以把它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与人类的愿望相融合。除了马,没有哪种动物能达到这个境界。它知道人在想什么,它用忍耐力达成人的愿望,人类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动物了。虽然人所养的宠物也会奉迎人,比如说犬类。那只是逢迎,而不是融合。马戏团驯养员鞭子下的猴子也会逢迎,但那也不叫融合,是谄媚。马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是不向人类谄媚。人也好,动物也好,一谄媚就坏了自己的品质。
马在早晨的草原上奔驰,它喜欢看到草叶上晶莹的露珠在马蹄的震动下纷纷滑落。马喜欢看日出的红光从山顶上流淌下来,灌注草原,把青草的纤毛染上一层红光,马觉得这才是上天最好的礼物。马看到河水无声地流过去,而鹅卵石仍然在原来的位置。它踏过河水,踏过的地方水花四溅。
然而草原上几乎见不到马了。有一些牧民养马是喜欢马,不用来放牧,也不把马当作交通工具。在内蒙古的牧区,多数村子修上了水泥的通村公路。马蹄子只适合在土里翻盏,马没办法在水泥路上行走,容易摔倒,马走在水泥路上胆战心惊。如果下了雨或结了冰,马、牛甚至羊都不敢在水泥路上行走。大地则是另一回事,所有在大地降生的生灵都能在大地行走,无论地上有没有雨雪冰。
马喜欢自由,包括跑与静立。马跑的时候,大地像扇子一样在它眼前敞开,有丘陵、河流,以及像羊尾巴一样在天边晾晒的灰云朵。可是,自从牧区实行草场联产承包之后,牧民们把自家的草场封上了铁丝网。草原的辽阔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它早被网格般的铁丝网所分割,马往哪里跑呢?这是马群减少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禁牧令。巴林右旗禁牧已经十年了,在他们那里,一年四季都不允许牲畜在草场上放牧,草原是空荡荡的,只有草和土,还有天上的云彩。
没有牲畜的'介入,草原上的牧草迅速退化。牛群、羊群、马群在游牧中会把草籽和多样性的生物因素携带到四面八方。它们的践踏和粪便促进了草原的健康成长,这是大自然原本的含义。当草原没有牲畜游荡的时候,牲畜所需要的那些牧草也都消失了。而马在铁丝网的重重包围之下,要往哪里奔跑呢?你看过草原上奔跑的马群吗?如果有,那也是有人花钱从马官那里租来的马群,一驰而过而已。那是表演,而不是马的生存。
马想念马,马愿意在马群中生活。可是马群在哪里呢?草原上的公路很发达,有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马有什么用处呢?
在牧区,最好的草场被封在一处名为自然保护区的地段。土地进入自然保护区之后,跟牲畜永远隔绝。那么自然保护区里面是什么情形呢?里面的树木成片死亡。没有牛羊马群的存在,树木不与其他生物发生联系,被监禁在一个名为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反而死得快,因为那里失去了生态的多样性。为了防止外地人到自然保护区破坏生态,竟然会把这么一大片土地围封起来永不解禁,真奢侈。
蒙古人不允许用鞭子打马的头,不允许骂马。蒙古语里面关于马的词汇,几乎全都是赞颂。马的位置低于神祇但高于人。马是地球上数量逐渐减少的物种。你去查新华字典,在马的偏旁边上累积着许多汉字。这些带马字旁的汉字跟马有关,跟神奇、勇敢、迅速有关。但这些字的使用量越来越少。无论在县城,或者一个镇子,很少能见到马。那些卖香瓜的人赶的马车所套的牲畜也不是马而是驴。多年以后,说到马的时候,人们说的只是那些姓马的人。
(节选自鲍尔吉·原野《塞上曲》,《钟山》20xx年第1期,有删改)
6.关于本文的“形散神聚”,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宠物犬和马戏团的猴,是为了突出经过驯化的马对人类的理解和接纳程度,表现马的优秀品质。
B.写公路上的汽车、摩托车,是为了表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马的地位将被取代,英雄失去用武的机遇。
C.写草原上网格般的铁丝网,是为了揭示马群的自然活动空间被人类围封,马群陷入了生存困境。
D.写《新华字典》中有很多马偏旁的汉字,是为了表明人对马的崇拜,赞美马群虽消失但精神长存。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民们记得自己马群里每一匹马的生辰,意味着在真正的牧民心中,马与人的关系平等而友好。
B.“所有在大地降生的生灵都能在大地行走”,这里的大地特指自然的土地,但不包括公路。
C.文中画线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写出马奔跑时的速度之迅疾,心情之愉悦。
D.文中加点的“监禁”一词,形象地刻画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草场、树木的生态恶化,表明现实与意愿背离。
8.文章第一段对马群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
9.以“马鬃燃烧”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6.D“赞美马群虽消失但精神长存”错误,此处表达了作者对马数量逐渐减少的遗憾和失落。
7.C文中画线句采用拟人的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
8.作者抓住马群奔涌的动态,从客观呈现和主观感受这两方面进行描写:马的发的色彩、皮毛的光亮、拉成直线的尾巴、翻飞的马蹄,凸显了万马奔腾的雄壮气势;奔流的城墙、五色战旗、来自天际的绳索,动态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体会到马群勇往直前的无限力量。从语言上看,把马群的奔跑比喻成“奔流的城墙”,把鬃毛比喻成“五色战旗”“从天际拉过来的绳索”,把无数马蹄比喻成“千足之虫的脚爪”,语言形象生动,使马群形态直观可感,栩栩如生。
9.马鬃体现了马的健壮和野性,马鬃燃烧意味着马群的自由和力量,标题集中表达了作者对马群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的礼赞;标题包含了作者对马群消失的悲叹,对马群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的忧虑,对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深刻反思。
松塔
鲍尔吉·原野
①松树像父亲,它不光有朴厚,还有慈父情怀。松树的孩子住得比谁都好,小松子住在褐色精装修的房子里,一人一个房间,人们管它叫松塔。
②松塔与金字塔的结构相仿,但早于金字塔。人说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是受到了神的启发,而松树早就得到过神的启发。神让它成为松树并为子孙建造出无数房子――松塔。
③在城里的大街上见到松树,觉得它不过是松树。它身上的一切都没有超出树的禀赋。如果到山区――比如危崖百尺的太行山区――峭岩上的树竟全都是松树,才知松树不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不凋先不说,只觉得它们每一株都是一位圣贤,气节坚劲,遍览古今。
④或许一粒松子被风吹进了悬崖边上的石缝里,而石缝里凑巧积了一点点土,这一点土和石头的缝隙就成了松树成活五百年的故乡。事实上,被风吹进石缝里的不光有松子,各个种类的树籽和草籽都可能被风吹进来,但活下来的只有松树和青草,而活得卓有风姿的只剩下松树。
⑤松树用根把石缝一点点撑大,让脚下站稳。它悬身高崖,每天都遇到劲风却不会被吹垮。我想过,如果是我,每天手把着悬崖石缝垂悬,第一会被吓死,第二是胳膊酸了松手摔死,第三是没吃的东西饿死,第四是被风成木乃伊。而松树照样有虬枝,有凛凛的松针,还构造出一个个精致的松塔。
⑥松塔成熟之后降落谷底――以太行山为例――降落几百上千米,但松子总有办法长在高崖,否则,那崖上的松树是谁栽的呢?这里面有神明的安排。神明可能是一只鸟、一阵风,让松子重返高山之巅,成为松树,迎日月升降。
⑦每一座松塔里都住着几十个姐妹兄弟。原来他们隔着松塔壳的薄薄的墙壁,彼此听得见对方梦话和打鼾。后来它们天各一方,这座山的松树见到另一座山的兄弟时,中间隔着深谷和白雾。
⑧像童话里说的,松子也有美好的童年。第一是房子好,它们住楼房,这种越层的楼房结构只有西红柿的房间堪与比美。第二气味好,松树家族崇尚香气,它们认为,大凡万物,味道好,品质才会好。于是,它们不断散出清香,像每天洗了许多遍洒精油的热水澡。松子的童年第三好的地方是从小见过大世面。世间最大的世面不是出席宴会,而是观日出。自曦光初露始,太阳红光喷薄,然后冉冉东升。未见其动,光芒已遍照宇宙,山崖草木,无不金光罩面,庄严之极。见这个世面是松树每天的功课,阳气充满,而后劲节正直,不惧雨打风吹。松树于草木间极为质朴,阳气盛大而质朴,正像阴气布体才缠绵。阳气如颜真卿之楷书,丰润却内敛,宽肥却拙朴。松树若操习书法,必也颜体矣。
⑨松塔里垒落着许多房子,父母本意不让兄弟分家,走到哪里,手足都住同一座金字塔形的别墅。但天下哪有不分家的事情?落土之后,兄弟们各自奔走天涯。它们依稀记得童年的房子是一座塔,从外观看如一片片鱼鳞,有点像菠萝,更像金字塔,那是它们的家。小时候,松子记得松树上的常客是松鼠,它仿佛在大尾巴上长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和两只灵巧的手。松鼠经常捧着松塔跑来跑去。
⑩月光下,松塔“啪”地落地,身上沾满露水。整个树林都听到松塔下地的声音,它们在房子里炸开了,成为松子。从此,松子开始天涯之旅,它们不知自己去哪里,是涧底还是高山,这取决于命运的安排。它们更盼望登上山巅,体味最冷、最热的气温,在大风和贫瘠的土壤里活上五百年,结出一辈一辈的松塔,让它们遍布群山之巅。
1. 第②段中的“人说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是受到了神的启发,而松树早就得到过神的启发”中“神的启发”具体指什么?
2. 第⑨段“落土之后,兄弟们各自奔走天涯”一句,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 说说下面两句话各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每一座松塔里都住着几十个姐妹兄弟。
(2)阳气如颜真卿之楷书,丰润却内敛,宽肥却拙朴。
4. 文章题为“松塔”,试分析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松塔”有哪些深厚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指松树能为松子建造松塔。
2.松塔落地后,成为松子,它们不知自己去哪里,是涧底还是高山,这取决于命运的安排。但它们更盼望登上山巅。
3.(1)拟人,传神地说明了一颗松塔有许多松子。
(2)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松子阳气盛大而质朴的特点。
4.①对“松塔”的结构充满了热爱之情;②对“松塔”成熟之后能在峭岩上长成树的赞美之情;③对“松塔”落土之后盼望在大风和贫瘠的土壤里生活的钦佩之情。
鲍尔吉原野《你为什么要流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你为什么要流走
鲍尔吉·原野
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呆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将藏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
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12.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答:▲
13.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答:▲
14.“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5.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
答案:
12.从4个方面作答。描绘出布尔津河的形状特点;表现出布尔津河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浑然一体);想象奇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联想)。每点1分。
13.选取布尔津河河边典型的景物(野芍药、白桦),1分;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各1分;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触觉、味觉),1分;运用主观感受(运用想象),2分。
14.从2个方面作答。结构方面:线索1分,呼应标题1分;内容方面:突出了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1分,强调了作者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15.“怜惜的态度”答成“热爱自然”也可,“平等的关系”答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
阅读更多练习及答案访问阅读答案栏目查阅,只为最纯真的阅读,一切成功源于积累,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文字是有温度的承诺,愿温暖你疲惫迷茫的时光。
鲍尔吉·原野
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
感恩的人无论居于城乡、财富多寡,他们懂得生活之艰难,活下来本身是一串链条乃至多串链条串起来没有断裂的结果,没有人能像孙悟空那样无因无果无牵无挂。
通俗地说,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懂得自己哪怕能活一分钟都仰仗无数的因缘和资源的支持。这些因缘关系到父母、朋友、发明疫苗和注射疫苗的人……单子可以长长地拉下去。他们是上端的链条,是没有抛弃你、使你顺生的人。而旁边的链条包括无数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福佑。
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是粮食让人们活下来并活下去。尽管进退饭局的人久已不进粒米,尽管减肥的人声称与粮食结仇,但从人的属性观察,所有的人都是粮食的受益者。对粮食感恩的人,尽量不剩饭,扔半只馒头手会哆嗦,吃饭认真,看到米粒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多半是本分人,面色清净安详。如果对粮食——这种朴素而根本的果实心存敬意,由此推想,这人不会暴殄天物,也不会荼毒众生。
感恩第二项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它们的存在固然不是为着人们享受,但享受了,要像过客一样怀着敬意默默退出,不打扰它们,更不伤害它们。取我一份,已经足够。蜜蜂采蜜也没有把花朵变成垃圾堆。
以上两项感谢的对象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是大因果。在小因果的感恩链条里面牵连着父母和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对父母不孝,相当于对自己判刑,剥夺信任权利终身。对这种人,发现一个,远离一个,永远不与之结为朋党。而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现时贵贱、愚贤,都要感激,不以时过境迁而轻慢。
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而是一种心态。
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小气,也叫冷漠。他们把人分成助己和未助己两类,以青白眼待人,仍然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
感恩是世界观。把自己看得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觉得意外,因而难忘,常存报答之心。
感恩是无分别心。不仅高官世富能帮助人,比你卑下的人照样能帮助你。感是感动,恩是众生之恩。账记错了,往后的路越走越窄。
感恩是自爱。感恩的人一定对别的帮助感到不安,不是别人欠你,是你欠了别人。这个“欠”不是欠情。欠情是负担,感恩是报答,两者不一样。感恩的人即使没有机会报答施主,也会帮助他人。这是还债和报恩的区别。
感恩的人不迷信。迷信之人把人分出贵贱,并四处寻找贵人。他们认为贵人是在天上烙馅饼并往下扔馅饼的人,他们获助之后,自认为命里该有,并以生辰八字破解,当然不感激帮他的人。
不感恩的人是什么人呢?攫取者,傲慢者,总之是离混蛋很近的人。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征:冷漠。冷漠的人对人对物都没有情感,他们认为不值得付诸情感。
最后说,感恩的人同时也会是负疚的人,会为做错一件事寝食不安。而从不负疚的人也不会感恩。用一味中药称之,他们“独活”。
(选自《新民晚报》)
【问题】
16.词语对应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感恩心态:世界观 无分别心 自爱 不迷信
B不感恩者:攫取 傲慢 混蛋 冷漠
C感恩:感动 感谢 感激 报答
D负疚:寝食不安 常存报答之心 暴殄天物 荼毒众生
17.简答:(2分)
①具体解说第三段与第二段的关系。
答:
②解说“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而是一种心态”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8.根据文章前半部分的思路填空。(2分)
感谢粮食 【 】 感谢父母 【 】
19.文章题目是“不会感恩的人也不会负疚”,结尾处又说“从不负疚的人也不会感恩”,前后联系起来怎样理解?(2分)
答:
【参考答案】
16.D
17.①第三段概括并解说了第二段内容:感恩的因果关心。②由论述感恩的内容过渡到论述感恩的心理,使论述更深入一步。
18.感谢粮食 感谢自然 感谢父母 感谢他人
19.示例:它阐述了一个正反相通的道理:只有常怀感激之心的人才会有负疚的心理;常怀负疚心理的人才懂得怎样去报恩。
鲍尔吉原野《你为什么要流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你为什么要流走
鲍尔吉·原野
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呆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放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
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案:
从4个方面作答。描绘出布尔津河的形状特点;表现出布尔津河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浑然一体);想象奇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联想)。每点1分。
选取布尔津河河边典型的景物(野芍药、白桦),1分;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各1分;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触觉、味觉),1分;运用主观感受(运用想象),2分。
从2个方面作答。结构方面:线索1分,呼应标题1分;内容方面:突出了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1分,强调了作者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怜惜的态度”答成“热爱自然”也可,“平等的关系”答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
语文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阅读题及答案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4分)
答:
参考答案:
14:第段和第③段之闻。(1分)理由:因为第②段句末提到了“包装”,这段承接第②段(2分)这段话中的“外在”对应第③段中的“隐内”,一为反面论证,一为正面论证。 (2分)解析:此题考查上下文询衔接。 解答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仔细阅读原文中抽出来的段落所写的内容,把握好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各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第②段中最后一句“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 “命名”是很好的提示。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某某日报》,有改动)
14.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
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答:
16.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4分)
答:
答案:
14:第段和第③段之闻。(1分)理由:因为第②段句末提到了“包装”,这段承接第②段(2分)这段话中的“外在”对应第③段中的“隐内”,一为反面论证,一为正面论证。(2分)解析:此题考查上下文询衔接。解答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仔细阅读原文中抽出来的段落所写的内容,把握好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各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第②段中最后一句“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是很好的提示。
15.具有一颗童心,不要包装,平静朴素,追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尤其追求内在的修养。(1分)解析:此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解答时先要了解何谓“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与作者的观点“朴素原来最有力量”之间有何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文中找出相关论述进行概括。
16.“原来”一词,与霍洛维茨说的话“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相照应,(2分)写出了认识变化的过程。(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章的炼字。解答时,要将原标题和改后的标题进行比较,体会“朴素最有力量”与“朴索原来最有力量”在表意上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