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围宋》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木子月生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楚子围宋》阅读答案(共含10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木子月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楚子围宋》阅读答案

篇1:《楚子围宋》阅读答案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 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sōu,举行蒐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ì hú)可。臣亟(qì,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 “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í):楚地,今地不详。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③贯:用箭贯穿。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⑤先轸:晋国名将。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⑧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靖诸内而败诸外 诸:兼词,“之于”

B.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通“婚”,联姻

C. 及使郤縠将中率 将:统率

D.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 易:容易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子之传政于子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 其孰能讥之乎

D.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丹不忍以己之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玉治军严厉,好用刑罚。蒍贾认为子玉将会给楚国带来危害,子文举荐子玉担任楚国的令尹是一个错误。

B. 楚成王与诸侯率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军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最终解了宋国之围。

C. 晋国为了解救宋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训练军队,选拔将领。赵衰推荐了郤縠,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这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D. 晋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议,很重视对百姓进行“义”“信”“礼”的教育,解救宋国,取得霸权,这就是晋文公对百姓施行教化的'结果。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4分)

(2)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4分)

(3)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4分)

答案:

10. D(易:交易,交换。)

11. A(A.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C. 代词,他的/语气词. 难道;D.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因为。)

12. C(“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错。)

13. (1)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有什么迟后的呢?(“乘”“苟”各1分,“何贺之有”1分,句意1分。)

(2)报答恩施,拯救危难,取得威名,确立霸业,就在于这次行动啊。(“报”“患”“是”各1分,句意1分。)

(3)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知”“信”“彰”各1分,句意1分。)

篇2:楚子阅读答案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搜(sōu,举行搜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h)可。臣亟(q,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

【注释】①睽(ku):楚地,今地不详。②蒍(wěi):楚地,今地不详。③贯:用箭贯穿。④蒍贾:字伯赢,孙叔敖之父。⑤先轸:晋国名将。⑥狐偃:晋国大夫,字子犯。⑦被庐:晋地,今地不详。⑧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诸内而败诸外诸:兼词,之于

B.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通婚,联姻

C.及使郤縠将中率将:统率

D.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易:容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之传政于子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举以败国,将何贺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晋侯始入而教其民其孰能讥之乎

D.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丹不忍以己之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玉治军严厉,好用刑罚。蒍贾认为子玉将会给楚国带来危害,子文举荐子玉担任楚国的令尹是一个错误。

B.楚成王与诸侯率军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军不直接救宋,而首先讨伐曹、卫,最终解了宋国之围。

C.晋国为了解救宋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训练军队,选拔将领。赵衰推荐了郤縠,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这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D.晋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议,很重视对百姓进行义信礼的教育,解救宋国,取得霸权,这就是晋文公对百姓施行教化的结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4分)

(2)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4分)

(3)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4分)

篇3:楚子阅读答案

10.D(易:交易,交换。)

11.A(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C.代词,他的/语气词.难道;D.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因为。)

12.C(因为他多次听郤縠说过礼、乐方面的事情,说明他精通《诗》《书》错。)

13.(1)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有什么迟后的呢?(乘苟各1分,何贺之有1分,句意1分。)

(2)报答恩施,拯救危难,取得威名,确立霸业,就在于这次行动啊。(报患是各1分,句意1分。)

(3)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知信彰各1分,句意1分。)

篇4:《宋王偃伐楚》阅读答案

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①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②宋者,必构③楚短以为容。国人大夫传以达于朝,狃④而扬,遂以楚为果不如宋,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于是谋伐楚,大夫华?⑤谏曰:“宋之非楚敌之旧矣,犹?牛⑥之于鼢鼠⑦也。使诚如王言,楚之力犹足以十宋,宋一楚十,十胜不足以直一败,其可以国试乎?”弗听。遂起兵,败楚师于颍⑧上,王益逞。华?复谏曰:“臣闻小之胜大也,幸其不吾虞⑨也。幸不可常,胜不可恃,兵不可玩,敌不可侮,侮小人且不可,况大国乎?今楚惧矣,而王益盈。大惧小盈,祸其至矣!”王怒,华?出奔齐。明宋复伐楚,楚人伐败之,遂灭宋。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诋:诋毁,污蔑。

②适:到。

③构:虚构,编造。

④狃(niǔ):习惯,习以为常。

⑤华(chōu):作者虚拟的人物。

⑥(kuí)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高大的野牛。

⑦鼢(fén)鼠:鼠类,亦称盲鼠。⑧颍:颍河。⑨虞:戒备、防备。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于是谋伐楚

(2)使诚如王言()

(3)王益逞()

(4)胜不可恃()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诋楚以为笑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国人大夫传以达于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C.狃而扬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D.楚人伐败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2.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臣闻小之胜大也,幸其不吾虞也。

14.宋王偃“谋伐楚”是由于,最终他伐楚失败的原因是“ ”。(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攻打

(2)确实

(3)更加

(4)依靠(每个1分)

11.(2分)B

12.(2分)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

13.(2分)我听说小国战胜大国,是侥幸于大国没有防备小国。(每小句1分)

14.(3分)宋王偃恶楚威王;宋王偃认为楚国不如宋国(2分,每点1分)大惧小盈(1分)

篇5:《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答案

《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答案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9.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4分)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遂 至 于 雒 观 兵 于 周 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 ) ⑵远方图物( ▲ )

⑶故民入川泽、山林( ▲ ) ⑷卜世三十( ▲ )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1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分)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 ,就以享有天下“ ▲ ”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3.比较本文中王孙满《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胜负的看法,他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9.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10.派 画 因此 占卜

11. 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 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12.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 在德不在鼎

13.都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君主的贤明和人心向背。(意思对即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曹松唐诗《南海旅次》阅读答案附赏析

2.铁凝《一千张糖纸》阅读答案

3.赵敏《燕子》阅读答案

4.《梨一样的苹果》阅读答案【推荐】

5.《父亲的名片》阅读答案【推荐】

6.田野的树阅读答案

7.秦观《春日》其一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8.《特殊的生日礼物》阅读答案【推荐】

9.许进雄《中国的龙》阅读答案

10.张九龄《归燕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6: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

关于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

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日:“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③【黍粱]好粮食。④【内】通“纳”,接纳、进门。⑤【注】倾倒。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⑦【糗(qiǔ)鞴(bèi)】干粮。④[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士卒得无恙乎? (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19.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篇7: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孙满对楚子阅读理解(附答案)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9.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4分)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遂 至 于 雒 观 兵 于 周 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 ) ⑵远方图物( ▲ )

⑶故民入川泽、山林( ▲ ) ⑷卜世三十( ▲ )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1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分)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 ,就以享有天下“ ▲ ”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3.比较本文中王孙满《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争胜负的看法,他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10.派 画 因此 占卜

11. 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 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12.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 在德不在鼎

13.都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君主的贤明和人心向背。(意思对即可)

篇8:《宋城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宋城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2分)下阕作者先写自己见情势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3分)

9.(6分)(1)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2)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3)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 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4)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篇9:《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déyìyángyáng]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miànbùgǎisè],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ānjūlèyè],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根据文中[]内的拼音写出成语,并给每个成语写一个反义成语。

A.[déyìyángyáng]——

B.[miànbùgǎisè]——

C.[ānjūlèyè]——

2.君王招待来使的宴席上,为什么会有囚犯出现?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一句中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4.你认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5.楚王想取笑晏子,反而被晏子取笑,请用一个成语或一句谚语来概括楚王的下场。

答案

1.A.得意扬扬—垂头丧气(气急败坏)

B.面不改色—一晾慌失措(面红耳赤)

C.安居乐业——背井离乡(民不聊生)

(反义词答案不唯一)

2.这是楚王有意安排的,想借此侮辱齐国人。

3.是讥笑、嘲笑。(意思对即可)

4.心胸狭窄的人。(意思对即可)

5.自取其辱(自作自受)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答案不唯一)

篇10:《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的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阅读的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之习辞者也(善于) ②今方来(正要) ③何坐(犯罪)

④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 ⑤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⑥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对楚王的无理,晏子本可以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进行反击,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

[答]正面陈述不如反唇相讥有力,而且有智慧。

5、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

[答]没有。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6、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答]植物的生长受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才。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习辞者习:熟练 辞:言辞

今方来 方:将要

婴闻之,之:代词:这样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参考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柏林之围阅读答案

昔者楚欲攻宋原文翻译

宋锦阅读答案

初三阅读理楚子发母及答案解析

《大宋少年志2》楚袅结局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附答案

父与子阅读答案

《元史宋子贞传》的原文及译文

《楚子围宋》阅读答案(锦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楚子围宋》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