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西台哭所思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谢翱(共含10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ngbaoren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翱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哭祭诗。
原文:
西台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西台哭所思字词解释:
西台:钓鱼台。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山。
残年:本义是衰年,这里作残冬解。按文天祥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冬天被害。
知己: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吴江:指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严子陵钓鱼台在富春江上。
故衣句:故衣,死者的遗衣。碧,碧血,《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土:皇天后土,指天地,后土是土地神。
7怜才:爱惜人才。
山中客:作者自称。
《八哀》:杜甫有《八哀》诗,哀悼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汝阳王\、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等八位唐朝有名的文臣武将。
原文:
西台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西台哭所思字词解释:
西台:钓yu台。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山。
残年:本义是衰年,这里作残冬解。按文天祥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冬天被害。
知己: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吴江:指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严子陵钓鱼yu台在富春江上。
故衣句:故衣,死者的遗衣。碧,碧血,《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土:皇天后土,指天地,后土是土地神。
7怜才:爱惜人才。
山中客:作者自称。
《八哀》:杜甫有《八哀》诗,哀悼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汝阳王璡、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等八位唐朝有名的文臣武将。
诗平平而起,先说明时间地点:正当岁末,来到西台,一轮寒日,匆匆西坠。这联诗,“知己”二字是主脑。谢翱年轻时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兵,任咨议参军。二人互相激励,立志为国捐躯。后文天祥兵败被俘,谢翱隐居南方。文天祥死后,谢翱每年都要设位哭祭,进行悼念。“知己”二字,强调了二人的生死交谊,也唯有哭知己,才会如此伤心。诗中写的设祭时的场景,虽然是直述现实,但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于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悲伤的泪水似雨点般地洒下来。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这样写,涵义很丰富,不直说现在的哭,却把现在的哭衬托得更加生动。
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谢翱这年四十二岁,所以自称未老。然而这“未老”二字,蕴涵深义,是相对文天祥而言。故人已死多年,自己含辱偷生,内心十分伤痛,他觉得这样活着毫无意趣,恨不得早日与文天祥相会于地下,所以“未老”反而增加一重伤心、一重负担。这心思,正与清黄仲则“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相同。这两联,仍然是平铺直叙,但情感深厚。任士林说谢翱“所作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尤善叙事”(《宋遗民传·谢翱传》)。任士林如此概括谢翱诗,很有见地。
这首哭祭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感叹文天祥一木难支倾倒的大厦,从而国亡身死,是大多数遗民的共同感情,因为谢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所以这诗所流露的情感格外深厚。需要说明的是,元政权对宋遗民悼念文天祥采取的是宽容理解的态度,当时已在元朝任职的人中,也有不少人写悼念文天祥的诗。如虞集就在《挽文丞相》诗中,对文天祥极力赞扬,并抒发“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那样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官居学士的徐世隆甚至公开说元帝的不是,指出“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正因为如此宽松的政策,一大批宋末遗民的爱国诗词得以保存下来。
个人资料: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人,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试题:
(1)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
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2)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
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
烈的爱国之情。(3分)
西台哭所思创作背景:
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杀后八年,这时已经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79年)了。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殉难的日子,谢翱与吴思齐、冯桂芳等来到富春江边的西台,设立了文天祥的灵主,对这位英雄也是良师益友进行哭祭,回到船上,写下了这首诗。
谢翱《西台哭所思》阅读答案与简析
西台①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1.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2.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简析
《西台哭所思》是宋末元初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首哭祭诗。全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中表现作者对文天祥的哀痛和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
西台哭所思,西台哭所思谢翱,西台哭所思的意思,西台哭所思赏析 -诗词大全
西台哭所思作者:谢翱 朝代:南宋 体裁:五律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登西台恸哭记
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②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③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④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有删改)
注:①谢翱: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③买榜:雇船。④阮步兵:阮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与榜人治祭具治:治理
B.薄暮,雪作风凛薄:迫近
C.言是日风帆怒驶怒:迅猛
D.既济,疑有神阴相相:帮助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缅怀之情的一组是()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④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
⑤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⑥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哭祭文天祥时,并未明示被祭者是谁,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也未明示同登西台者是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B.作者最初到子陵祠瞻拜是年轻时陪先父一起来的,如今他自己也将老了,江山虽在而人事全非,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
C.文章描绘了作者在西台上用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魂,抚摸苍石的悲壮场面,传达出祭奠文天祥的浓烈的哀伤。
D.文章以“哭”字贯穿全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恸由来已久,难以抑制。
答案:
8. A(治:置办)
9. C(①是文天祥的行为;⑤是我年轻时对严子陵的怀念。)
10.C(抚摸苍石不是在西台上的细节。)
译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后来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自恨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与鲁郡公相见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地方以及节令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却不敢哭泣。又过了三年,我经过姑苏,姑苏是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再次在越王台哭他。又过了五年即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及丙相约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只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制作了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归来时,关塞一片昏黑。”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对着感叹唏嘘。我们又登上东台,把青石抚摸一遍(不忍离去),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呢?”于是就摇船到河中心,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又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也实在是很可悲的!”
8.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9.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鉴赏】:
谢翱(1249—1295),字皋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后迁居福建浦城县。考进士未中,曾在文天祥戎幕任谘议参军,宋亡不仕,浪迹山水以终,落魄而有大节。能诗文,著有《晞发集》。
“西台”,在浙江桐庐富春山下,与东台相对峙,据传为汉代隐士严光游钓处,又称钓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谢翱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后写成此文,历叙其事,表达他对这位杰出的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悼念。
文章一开头,即追记自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以及文天祥一生的英声烈节、浩然正气。文字简略古奥,而又以廋辞隐语错落映带其间,在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氛围中,又给读者以触类而长,旁搜远绍,开启这些文字之谜的钥匙。读者既知作者为南宋遗民,则所谓“故人唐宰相鲁公”者,必有所喻,所喻又必当时之人。读者会从“故人”、“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等线索,寻求出“唐宰相鲁公”其人其事。故黄宗羲注谓:“其称唐宰相者,记言前朝,称鲁公者,周文公封鲁,故言文公为鲁公也。”(《南雷文案·西台恸哭记注》)与黄同时的顾炎武直谓“唐鲁公”即唐之颜鲁公(真卿),因为他曾封鲁郡公,做过太子太师,地位也相当于宰相,且其身当安史之乱,其忠贞烈节亦与文天祥相类。既知唐宰相鲁公暗喻前朝文天祥,沿着这条线索,则“开府南服”之日,“布衣从戎”之时,以及“明年,别公漳水”,“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等,自不难求索。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建立府署,图谋恢复。谢翱于是时以平民身份率乡兵数百人赴难,遂为幕僚参议军事。明年,文天祥败走漳州,谢翱与其诀别。后明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元兵押送元都燕京,最后以身殉国。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包含在这些隐晦的文字当中。“以事”两字,巧妙地隐去了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执北行的耻辱;而于“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大书特书,则意在以张巡、许远、颜果卿之抗击安禄山与文天祥的扶宋抗元相媲美。从文字上一简一繁的处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文天祥被执北行,过睢阳、常山,曾作诗悼《颜杲卿》,有云:“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在悼《许远》诗中有云:“起师哭玄元,义气震天地。……睢阳水东流,双庙垂万世!”这些诗既是文天祥对古代忠臣义士的颂歌,也是自己坚贞不屈、义无反顾的誓词。“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说明文天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可以和颜、许辈接席比肩,永垂青史。廋辞隐语、暗喻影射,是一种传统的易于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一旦解开了其中之“谜”,就会豁然开朗,获得一种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审美愉悦。这一段短短的五六十字,容量大,信息多,隐而显,婉而正,凝炼厚重,如幽谷流泉,月夜箫声,无穷之忧愁暗恨,都有待读者去慢慢咀嚼、品尝。
p; 第二段,重点写一个“哭”字。张丁注此文引作者祭祀文天祥文有云:“章(漳水)、贡(水)之别,言犹在耳。水寒天空,老泪如霰。”可以想象当年谢翱与文天祥分别时许与义气生死相邀的悲壮情景。其后,一亡一存,一个临难死节,浩气长存,盖棺论定;一个流亡江湖,哀思不尽,抱恨终身。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唯有佯狂山水,长歌当哭,方能排遣苦楚烦闷,表现侠骨刚肠于万一。作者在正面叙写哭祭之前,先以“梦中寻之”烘托之,再以“悲不敢泣”铺垫之,形成肝碎肠裂的悲恸气氛。而在哭于“子陵之台(即西台)”之前,又以“始哭公”于夫差之台,继“哭之于越台”为之烘托,为之铺垫,以明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由“悲不敢泣”至哭之再三者非止一日。这始哭、继哭、今哭,前后历时十二年,跨吴越江浙数地。始哭于夫差之台,因为文天祥在那里开府执事,而临难死节,正在是年;继哭于越王之台,因为当年文天祥奉命使元,过越王台,作诗有云:“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而勾践之忍辱负重,兴越灭吴,亦与文天祥相类。面对扶宋抗元的彻底失败,想起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兴亡得失的历史教训,自然会勾起作者一番“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刻骨悲痛。三哭于子陵之台,表明作者之不忘“故人”。作者对文天祥的思念、爱戴、景仰,初不以贫贱布衣易其守,今不以荣辱存亡异其心。同样身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同样背负着家恨国仇,凡夫俗子即使不曲膝变节,也容易逐渐淡忘,终至麻木;而爱国的仁人志士,却忧愤多思,慷慨悲歌,终身不二。古人有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哭,既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沉悼念,也是对国破家亡的不尽哀思。这一段文字,也极简略,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自第三段始落实到正题,对“哭于子陵之台”的前后经过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这段由三层组成。“先是一日”至“复东望,泣拜不已”,正面描写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情形。文笔明晰细腻,与前两段之简略古奥大不相同。作者只是将所约友人真实姓名隐去,而以甲乙丙代称之,至于其它则不厌其烦娓娓叙说。于时、地、风物交代特详,作为哭祭前的衬托与铺垫,由严装待发、残垣枯甃、风风雨雨,逐渐将读者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使人感到庄重肃穆必有所事。果然:“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以厚重的感情、急促的语气、简洁地勾勒出祭拜的全过程,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描写,而重点仍在突出一个“哭”字。一连串庄重急促的祭拜动作,终于引发了一场号眺大哭,长期压抑的悲愤,终于在此得到了无所顾忌的宣泄。然后,再由此时、地、风物引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以抒发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至此,登西台恸哭告一段落,仿佛兴已尽而笔当停。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有云从西南来”至“于是,相向感唶”一段文字,掀起第二个高潮。心有所悲,则万汇同感,日暮途穷,壮志难酬,即以“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扶风歌》)的诗句泄其忿懑。故南来之云可相助以悲,且南来之云,在作者眼里不正可视为文天祥英灵的象征么?由此,作者又情不自禁,借助招魂之歌,像屈原那样,将其内心的抑郁悲痛用芬芳隐约的辞藻予以宣泄,进一步渲染哭祭文天祥时的慷慨悲壮情景,使文天祥的形象更加伟岸,悲剧的色彩更为浓郁。从“复登东台”以后为第三层,写事后“各为诗以寄所思”,以示哀思不绝之意,谢翱《西台哭所思》云:“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读过杜甫《八哀诗》的人,是不难了解作者叹旧怀贤,伤时忧国,“百年见存殁,牢落吾安放”的悲愤心情的。作者始用“风帆怒驶”,“疑有神阴相”以回应上文,表示文天祥之英灵长在;继用阮籍穷途之哭,表示爱国志士之浩然正气长存。直到最后一段,又以“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为喻,寄希望于后人,暗示天下分崩,正统已绝,兴汉灭夷,扶宋抗元,正在其时。这就是作者所言“今之人不有知予心,后之人必有知予者”的深刻用心。显然,作者此记的目的仍然在激励天下之士揭竿而起,将以有为。文章最后以“先君”登台之日暗示作记的年月,结束全篇。
全篇四段文字,详略得当,宾主分明,重点突出,叙写生动,以“恸哭”两字贯穿全篇,表达了深沉的悲愤。这种感情不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而且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由于当时在元人的野蛮统治之下,作者有许多话不敢明言,只有借助于廋辞隐语,用影射象征手法加以表现,正所谓乱世之辞多隐晦。这种隐晦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因而它也最能唤起被侮辱、被迫害者的共鸣,其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往往是那种直白浅露的文字难以比拟的。
《登西台恸哭记》是一篇宣传爱国主义高扬民族气节的优秀散文,在元明之际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几乎成了人人必读的文学教材,为之笺注索隐题记序跋者不乏其人。到明清之际,由于民族矛盾又一次加剧,这篇文章又一次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元明之际的张丁,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都曾为之作注,以寄托其麦秀、黍离之悲,民族沦亡之痛,这些都足以说明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人们需要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他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是民族的内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象征。因而对文天祥的纪念、颂扬,或恸哭,或高歌,或为诗,或作文,都能激发起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人民深刻反思,积极奋进。这种不甘奴役勇于抗争的精神,乃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乃是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它可以代代流传,永恒存在,与天地日月同辉。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8.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西台哭所思的阅读答案
西台哭所思的阅读答案
西台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8.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西台哭所思》阅读答案
8.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9.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鉴赏】:
谢翱(1249—1295),字皋羽,自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后迁居福建浦城县。考进士未中,曾在文天祥戎幕任谘议参军,宋亡不仕,浪迹山水以终,落魄而有大节。能诗文,著有《晞发集》。
“西台”,在浙江桐庐富春山下,与东台相对峙,据传为汉代隐士严光游钓处,又称钓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谢翱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后写成此文,历叙其事,表达他对这位杰出的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悼念。
文章一开头,即追记自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以及文天祥一生的英声烈节、浩然正气。文字简略古奥,而又以廋辞隐语错落映带其间,在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氛围中,又给读者以触类而长,旁搜远绍,开启这些文字之谜的钥匙。读者既知作者为南宋遗民,则所谓“故人唐宰相鲁公”者,必有所喻,所喻又必当时之人。读者会从“故人”、“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等线索,寻求出“唐宰相鲁公”其人其事。故黄宗羲注谓:“其称唐宰相者,记言前朝,称鲁公者,周文公封鲁,故言文公为鲁公也。”(《南雷文案·西台恸哭记注》)与黄同时的顾炎武直谓“唐鲁公”即唐之颜鲁公(真卿),因为他曾封鲁郡公,做过太子太师,地位也相当于宰相,且其身当安史之乱,其忠贞烈节亦与文天祥相类。既知唐宰相鲁公暗喻前朝文天祥,沿着这条线索,则“开府南服”之日,“布衣从戎”之时,以及“明年,别公漳水”,“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等,自不难求索。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建立府署,图谋恢复。谢翱于是时以平民身份率乡兵数百人赴难,遂为幕僚参议军事。明年,文天祥败走漳州,谢翱与其诀别。后明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元兵押送元都燕京,最后以身殉国。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包含在这些隐晦的文字当中。“以事”两字,巧妙地隐去了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执北行的耻辱;而于“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大书特书,则意在以张巡、许远、颜果卿之抗击安禄山与文天祥的扶宋抗元相媲美。从文字上一简一繁的处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文天祥被执北行,过睢阳、常山,曾作诗悼《颜杲卿》,有云:“常山义旗奋,范阳哽喉咽。……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在悼《许远》诗中有云:“起师哭玄元,义气震天地。……睢阳水东流,双庙垂万世!”这些诗既是文天祥对古代忠臣义士的颂歌,也是自己坚贞不屈、义无反顾的誓词。“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说明文天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可以和颜、许辈接席比肩,永垂青史。廋辞隐语、暗喻影射,是一种传统的易于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一旦解开了其中之“谜”,就会豁然开朗,获得一种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审美愉悦。这一段短短的五六十字,容量大,信息多,隐而显,婉而正,凝炼厚重,如幽谷流泉,月夜箫声,无穷之忧愁暗恨,都有待读者去慢慢咀嚼、品尝。
p; 第二段,重点写一个“哭”字。张丁注此文引作者祭祀文天祥文有云:“章(漳水)、贡(水)之别,言犹在耳。水寒天空,老泪如霰。”可以想象当年谢翱与文天祥分别时许与义气生死相邀的悲壮情景。其后,一亡一存,一个临难死节,浩气长存,盖棺论定;一个流亡江湖,哀思不尽,抱恨终身。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唯有佯狂山水,长歌当哭,方能排遣苦楚烦闷,表现侠骨刚肠于万一。作者在正面叙写哭祭之前,先以“梦中寻之”烘托之,再以“悲不敢泣”铺垫之,形成肝碎肠裂的悲恸气氛。而在哭于“子陵之台(即西台)”之前,又以“始哭公”于夫差之台,继“哭之于越台”为之烘托,为之铺垫,以明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由“悲不敢泣”至哭之再三者非止一日。这始哭、继哭、今哭,前后历时十二年,跨吴越江浙数地。始哭于夫差之台,因为文天祥在那里开府执事,而临难死节,正在是年;继哭于越王之台,因为当年文天祥奉命使元,过越王台,作诗有云:“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而勾践之忍辱负重,兴越灭吴,亦与文天祥相类。面对扶宋抗元的彻底失败,想起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兴亡得失的历史教训,自然会勾起作者一番“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刻骨悲痛。三哭于子陵之台,表明作者之不忘“故人”。作者对文天祥的思念、爱戴、景仰,初不以贫贱布衣易其守,今不以荣辱存亡异其心。同样身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同样背负着家恨国仇,凡夫俗子即使不曲膝变节,也容易逐渐淡忘,终至麻木;而爱国的仁人志士,却忧愤多思,慷慨悲歌,终身不二。古人有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哭,既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深沉悼念,也是对国破家亡的不尽哀思。这一段文字,也极简略,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自第三段始落实到正题,对“哭于子陵之台”的前后经过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这段由三层组成。“先是一日”至“复东望,泣拜不已”,正面描写约集友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情形。文笔明晰细腻,与前两段之简略古奥大不相同。作者只是将所约友人真实姓名隐去,而以甲乙丙代称之,至于其它则不厌其烦娓娓叙说。于时、地、风物交代特详,作为哭祭前的衬托与铺垫,由严装待发、残垣枯甃、风风雨雨,逐渐将读者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使人感到庄重肃穆必有所事。果然:“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以厚重的感情、急促的语气、简洁地勾勒出祭拜的全过程,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描写,而重点仍在突出一个“哭”字。一连串庄重急促的祭拜动作,终于引发了一场号眺大哭,长期压抑的悲愤,终于在此得到了无所顾忌的宣泄。然后,再由此时、地、风物引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以抒发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至此,登西台恸哭告一段落,仿佛兴已尽而笔当停。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有云从西南来”至“于是,相向感唶”一段文字,掀起第二个高潮。心有所悲,则万汇同感,日暮途穷,壮志难酬,即以“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扶风歌》)的诗句泄其忿懑。故南来之云可相助以悲,且南来之云,在作者眼里不正可视为文天祥英灵的象征么?由此,作者又情不自禁,借助招魂之歌,像屈原那样,将其内心的抑郁悲痛用芬芳隐约的辞藻予以宣泄,进一步渲染哭祭文天祥时的慷慨悲壮情景,使文天祥的形象更加伟岸,悲剧的色彩更为浓郁。从“复登东台”以后为第三层,写事后“各为诗以寄所思”,以示哀思不绝之意,谢翱《西台哭所思》云:“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读过杜甫《八哀诗》的人,是不难了解作者叹旧怀贤,伤时忧国,“百年见存殁,牢落吾安放”的悲愤心情的。作者始用“风帆怒驶”,“疑有神阴相”以回应上文,表示文天祥之英灵长在;继用阮籍穷途之哭,表示爱国志士之浩然正气长存。直到最后一段,又以“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为喻,寄希望于后人,暗示天下分崩,正统已绝,兴汉灭夷,扶宋抗元,正在其时。这就是作者所言“今之人不有知予心,后之人必有知予者”的深刻用心。显然,作者此记的目的仍然在激励天下之士揭竿而起,将以有为。文章最后以“先君”登台之日暗示作记的年月,结束全篇。
全篇四段文字,详略得当,宾主分明,重点突出,叙写生动,以“恸哭”两字贯穿全篇,表达了深沉的悲愤。这种感情不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而且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由于当时在元人的野蛮统治之下,作者有许多话不敢明言,只有借助于廋辞隐语,用影射象征手法加以表现,正所谓乱世之辞多隐晦。这种隐晦是在高压下形成的,因而它也最能唤起被侮辱、被迫害者的共鸣,其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往往是那种直白浅露的文字难以比拟的。
《登西台恸哭记》是一篇宣传爱国主义高扬民族气节的优秀散文,在元明之际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几乎成了人人必读的文学教材,为之笺注索隐题记序跋者不乏其人。到明清之际,由于民族矛盾又一次加剧,这篇文章又一次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元明之际的张丁,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都曾为之作注,以寄托其麦秀、黍离之悲,民族沦亡之痛,这些都足以说明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人们需要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他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是民族的内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象征。因而对文天祥的纪念、颂扬,或恸哭,或高歌,或为诗,或作文,都能激发起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人民深刻反思,积极奋进。这种不甘奴役勇于抗争的精神,乃是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乃是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它可以代代流传,永恒存在,与天地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