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唱歌的墙》阅读答案(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uocu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莫言
①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
② 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 过了桥,又上堤,同样的芳草野花杂色烂漫的堤,站上去往南望,土地猛然间改变了颜色:河北是黑色的原野,河南是苍黄的土地。秋天,万亩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采集高粱米的鸽子们的叫声竟然如女人的悲伤的抽泣。但现在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大地沉睡在白雪下,初升的太阳照耀,眼前便展开了万丈金琉璃。
④ 不要在此流连。下面,请你注意那条狗。那条瞎眼的狗,在雪地上追逐野兔。我为这条狗下了一个定语:莽撞。其所以莽撞,是因为瞎眼;正因为盲目,所以就莽撞。其实它追逐着的,仅仅是野兔的气味和声音。但它最终总是能一口咬住野兔子。使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那里边有一个怪人,通过对气味的了解,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个世界。日本的盲音乐家宫城道雄写道:“失去了光之后,在我的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地弥补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这位天才还听到了声音的颜色,他说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声音,黑色的声音,红色的声音,黄色的声音,等等,也许还有一个天才,能听出声音的气味来。
⑤请看,那条莽撞的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着,献给它的主人,高寿的门老头儿。他已经九十九岁。他的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出了他的门,往前走两步,便是一道奇怪的墙壁,墙里是我们的家乡,墙外是别人的土地。
⑥ 门老头儿身材高大,年轻时也许是个了不起的汉子。这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给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当过马夫。小时候我经常吃到他托人捎来的兔子肉或是野鸟的肉。他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于是鲜美无比,宛如动听的音乐,至今还缭绕在我的唇边耳畔。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前几年,听村子里的老人说,门老头儿到处收集酒瓶子,问他收了干什么,他也不说。终于发现他在用废旧的酒瓶子垒一道把高密东北乡和外界分割开来的墙。但这道墙刚刚砌了二十米,老头儿就坐在墙根上,无疾而终了。
⑦ 这道墙是由几十万只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着北。只要是刮起北风,几十万只酒瓶子就会发出声音各异的呼啸,这些声音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乐。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眼睛里往往饱含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
⑧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⑨会唱歌的墙昨天倒了,千万只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闪烁清冷的光芒继续歌唱,但较之以前的`高唱,现在已经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 (选自《会唱歌的墙》,有删改)
16.第②段中作者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池塘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4分)
17.请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文字作简要赏析。(5分)
18.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对民族心理及人文精神的认识,探究“会唱歌的墙”的意蕴。(6分)
答案
16.(1)池塘无人可知的成因和极圆的形状令人浮想联翩;
(2)池塘中野生睡莲奇异的花朵富有象征和暗示;
(3)夜晚原野的声音具有渗透力。 [4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解题思路】扣住“深刻印象”这个关键词,将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想法相联系。可将第②段分成三层:第一层到“……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第二层到“……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余下部分为第三层。将这三层的主要信息加以浓缩和概括即可。
17.运用比喻修辞手法(1分),选择不同的景物,赋予不同的色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1分),鲜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高密这片土地色彩斑斓、四季变幻、壮丽无比的景象(1分),抒发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更好地表现热爱家乡这一主旨。(2分)
【解题思路】赏析主要从景物特点及其作用这两方面来展开。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哪个一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在抒情散文中,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结构、主旨和作者感情的影响。
18.(1)“会唱歌的墙”承载着大自然难以言说的瑰丽与奇妙。
(2)“会唱歌的墙”寄寓着门老头儿在困顿之中追求幸福的渴望。
(3)“会唱歌的墙”寄寓着祖祖辈辈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
(4)“会唱歌的墙”象征着故乡人民不忘憧憬未来的乐观的精神,启发着我们乐观豁达地面对艰苦的生活。
(5)“会唱歌的墙”寄寓着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以及内在人文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每点2分,共6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不仅要理解“会唱歌的墙”的表层意义,还要理解其在文中的寓意,更要理解其深层内涵,由实到虚。
莫言
①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
②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过了桥,又上堤,同样的`芳草野花杂色烂漫的堤,站上去往南望,土地猛然间改变了颜色:河北是黑色的原野,河南是苍黄的土地。秋天,万亩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采集高粱米的鸽子们的叫声竟然如女人的悲伤的抽泣。但现在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大地沉睡在白雪下,初升的太阳照耀,眼前便展开了万丈金琉璃。
④不要在此流连。下面,请你注意那条狗。那条瞎眼的狗,在雪地上追逐野兔。我为这条狗下了一个定语:莽撞。其所以莽撞,是因为瞎眼;正因为盲目,所以就莽撞。其实它追逐着的,仅仅是野兔的气味和声音。但它最终总是能一口咬住野兔子。使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那里边有一个怪人,通过对气味的了解,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个世界。日本的盲音乐家宫城道雄写道:“失去了光之后,在我的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地弥补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这位天才还听到了声音的颜色,他说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声音,黑色的声音,红色的声音,黄色的声音,等等,也许还有一个天才,能听出声音的气味来。
⑤请看,那条莽撞的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着,献给它的主人,高寿的门老头儿。他已经九十九岁。他的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出了他的门,往前走两步,便是一道奇怪的墙壁,墙里是我们的家乡,墙外是别人的土地。
⑥门老头儿身材高大,年轻时也许是个了不起的汉子。这个孤独的老人,#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曾经给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当过马夫。小时候我经常吃到他托人捎来的兔子肉或是野鸟的肉。他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于是鲜美无比,宛如动听的音乐,至今还缭绕在我的唇边耳畔。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前几年,听村子里的老人说,门老头儿到处收集酒瓶子,问他收了干什么,他也不说。终于发现他在用废旧的酒瓶子垒一道把高密东北乡和外界分割开来的墙。但这道墙刚刚砌了二十米,老头儿就坐在墙根上,无疾而终了。
⑦这道墙是由几十万只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着北。只要是刮起北风,几十万只酒瓶子就会发出声音各异的呼啸,这些声音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乐。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眼睛里往往饱含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
⑧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⑨会唱歌的墙昨天倒了,千万只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闪烁清冷的光芒继续歌唱,但较之以前的高唱,现在已经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
(选自《会唱歌的墙》,有删改)
阅读训练:
15.第②段中作者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池塘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4分)
16.请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文字作简要赏析。(5分)
17.文中“那条瞎眼的狗”有什么特点?关于狗的描写文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18.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对民族心理及人文精神的认识,探究“会唱歌的墙”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5.(1)池塘无人可知的成因和极圆的形状令人浮想联翩。
(2)池塘中野生睡莲奇异的花朵富有象征和暗示。
(3)夜晚原野的声音具有渗透力。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不同的描写对象,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表现了高密这块土地壮丽无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更好的表现热爱家乡这一主旨。
17.特点:看似莽撞盲目,却能扬长避短,利用自己丰富敏感的听觉、嗅觉来达到目标,对主人非常忠诚。
作用:在结构上,上承对雪地的描写,下启对门老头儿的描述,起到过渡的作用。
18.(1)“会唱歌的墙”承载着大自然难以言说的瑰丽和奇妙。
(2)“会唱歌的墙”寄寓着门老头儿在困顿之中追求幸福的渴望。
(3)“会唱歌的墙”寄寓着祖祖辈辈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
(4)“会唱歌的墙”象征着故乡人们不忘憧憬未来的乐观精神,启发着我们乐观豁达的面对艰苦的生活。
(5)“会唱歌的墙”寄寓着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以及内在人文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①说起蓝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硕大无比的体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凭借它约30米的体长,近200吨的体重闻名遐迩。可是,蓝鲸也会唱歌吗?答案是肯定的。蓝鲸不仅会唱歌,它还是摘得“地球上最大嗓门”桂冠的动物。
②“鲸歌”的音量到底有多大?大约为155-188分贝,这一数值是推算得出的声音源头处的音量。人类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声音是1883年印尼卡拉喀托火山爆发,当时科学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测量到火山喷发时音量约为180分贝。这一数字比较接近蓝鲸歌声音量的上限。事实上,人类的耳膜相当脆弱,当声音超过160分贝时,耳膜可能早已受损破裂了。面对蓝鲸高达155-188分贝的歌声,“ ”这个词语便会真的成为现实。
③“鲸歌”不仅响亮,而且还能在水中传播很远距离。蓝鲸为什么要将歌声传递得如此之远呢?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是紧密相关的。鲸类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直到大约5000万年前才逐渐转到海洋生活。在迷蒙晦暗的海洋中,原本在陆地上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再也起不了重要作用,声音这种交流方式逐渐成为鲸类求偶、沟通、定位的重要手段。蓝鲸与其他鲸类相比,更倾向于独居,社会关系也相对松散,分散而居的生活状况给它们的相互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为了将声音传递得更远,更清晰,蓝鲸不仅进化出了世界第一的“大嗓门”,还选择用低频率的声音进行通信。这就意味着,人类不能通过耳朵直接听到蓝鲸的全部歌声。而蓝鲸对于低频率的声音却极为敏感,它们能够十分精准地重复同一频率的声音,甚至有可能根据同伴声音音调的细微变化,判断对方相对自己的方向和行进的速度。在水下通信中,低频声音具有传播损耗少、传播距离远的突出优势,因此蓝鲸用低频率的歌声作为通信媒介是十分科学的。目前,美国已经将低频通信技术应用在军用潜艇上,借此追求声音的保真和长距离传播效果。
⑤蓝鲸为何能够唱出这种歌声呢?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对蓝鲸的发声方法知之甚少。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是依靠声带发声的,肺部的空气冲撞声带,使声带振动并开合运动,从而发出声音,并可以控制高低不同音调。而奇妙的是,以蓝鲸为代表的鲸目动物虽然也是哺乳动物,依靠肺脏呼吸空气,但在它们的喉部却没有类似声带的生理构造。
⑥针对蓝鲸发声的谜题,许多科学家和鲸类爱好者展开了大胆的'猜想。有些观点认为,蓝鲸是将空气在整个体内循环,振荡发声,因此它的“大嗓门”才会与它巨大的体型成正比。也有些观点认为,蓝鲸头盖骨上有一个独特的窦状结构,这可能是它发声的重要器官……总之,蓝鲸的“大嗓门”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还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阅读思考
15.按照文意,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成语是___________。(2分)
A.如雷贯耳 B.震天动地 C.震耳欲聋 D.振聋发聩
16.在第③段中加点词“逐渐”不宜删去的理由是 。(3分)
17.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3分)
A.蓝鲸不仅会唱歌,还是摘得“地球上最大嗓门”桂冠的动物。
B.蓝鲸与其他鲸类一样,更倾向于独居,社会关系也相对松散。
C.人类不能通过耳朵直接听到蓝鲸用低频率进行通信的声音。
D.自然界中的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靠肺部的空气冲撞声带而发声。
19.本文围绕“会唱歌的蓝鲸”介绍的主要内容有:(1)___________;(2)___________;
(3) 。(6分)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1.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3分)
2.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4分)
3.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3分)
4.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4分)
5.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6.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4分)
7.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5分)
答案:
1.本分的意思是: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父亲的品质: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
2.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3.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
4.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
5.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
6.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7.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
会唱歌的树叶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阿姐带着我,走进了大山的怀抱。
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愉快地唱起歌儿,热热闹闹地欢迎来闯(chuǎng)山的客人。 阿姐乐了,她顺手摘片树叶,放在嘴边,和小鸟对起话来——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yīng)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对完话,阿姐又吹起好听的树叶歌:“呜咿(yī) ——咿哟……”
一时,树叶不摇了,小鸟不叫了,野兔不跑了。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听着悠(yōu)扬的歌声向远山飞去,又从很远的地方飘回来。
我问阿姐:“树叶怎么也会唱歌呀?”
阿姐说:“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一串串绿色的'歌。
阅读题: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大小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例:跳来跳去____来 ____去 ____来 ____去 ____来 ____去
2.树叶为什么会唱歌?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3.阿姐都对小鸟说了哪些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热热闹闹 干干净净 快快乐乐
游游跑跑走走
2.“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滴沥!滴沥! 布谷!布谷! 如意!如意!
4.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一串串绿色的歌。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愉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1.“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一词写出了父亲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出了父亲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意思对即可)
3.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4.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阅读训练及答案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阅读题
21.“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
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3分)
22.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4分)
23.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3分)
24.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4分)
25.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
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26.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4分)
27.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21.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22.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
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23.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5、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6、围绕“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回答即可。
7、围绕“热爱、乐观、感激、美好”回答即可。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8、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阅读训练及答案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 “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阅读习题
16、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帷幕( ) (2)装载( ) (3)愧疚( ) (4)接触( )
17、“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3分)
18、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4分)
19、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3分)
20、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4分)
21、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22、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4分)
23、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5分)
参考答案
16、(1)wéi(2)zài(3)jiù(4)chù(共2分,每小题0.5分)
17、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1分) 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分)
18、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19、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共3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20、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共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给分)
21、围绕“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回答即可。(共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语言表达1分)
22、围绕“热爱、乐观、感激、美好”回答即可。(共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23、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共5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谈自己的思考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
故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不管走多远,都是心中永远的牵挂。《会唱歌的墙》充满着莫言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归依,对童年欢乐的回味。
莫言生活在故乡高密多年,童年生活的这片热土,成为他的情感和写作之源,他的创作,回到故乡就如鱼得水,离开故乡就寸步难行。“如果挖一块这样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会明白了这泥土是多么的珍贵。”故乡的泥土是珍贵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满苦难,也是我们的乡土,我们心灵的港湾。
在农村生活中,所有的苦难,都是上帝对莫言的恩赐。童年的故乡生活,是他反复书写的对象,这是他散文的根须,即使是那些书写现实的作品,也会很快与童年和故乡联系起来。他不只一次地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尽管他离开了高密,他却用这本书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叙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是故乡的土地让莫言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他对土地既恨又爱,恨它消耗尽了善良的生命,爱它给予了生命的必需品。他的一生是和故土联在一起的',正如故土养育了他的生命,他最终也将把生命返归给脚下的那片土地一样。
莫言说过,“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哪个人不是呢?我们是鱼、是禾苗,故乡就是水、是土地。《从照相说起》《我的中学时代》《童年读书》《我和羊》《过去的年》《会唱歌的墙》《写给父亲的信》《厨房里的看客》等散文构成了莫言从童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成长足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灏在千年前发出的那一声感叹,被数十年来远走故土的人们反复咀嚼着,越咂越有味。莫言是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一生都有与故土解不开的情结。莫言的散文表达了对故乡的真切情感。莫言的童年是在贫困和饥饿中度过的,充满着令人心酸的苦难、悲惨。这些苦难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构成了莫言笔下无所不在的童年故乡生活背景,并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他的作品之中。如:他作为中农的孩子被歧视,因为中农的家庭出身而无法上中学;因为偷了一个生产队的萝卜而在大会上作深刻检讨,跪在毛泽东像前请罪,在困难时期,他吃野菜、啃树皮,抓蚂蚱吃,抓鱼吃……但是,莫言却并不喜欢完全倾诉苦难、不幸和辛酸。他知道,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当他离开故乡的时候,时间的推移洗刷了往昔的记忆,对都市生活方式的隔阂、反感,也会促使他回味乡村的童年生活,并注入了甜蜜的怀念、流连,这是一个游子挥之不去的脉脉温情。
★ 幸福会唱歌美文
★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
★ 诗歌会唱歌的鸟
★ 读会唱歌的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