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元旧钞阅读答案(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yldbyl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百元旧钞
小子,前边走,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说八道。男人指着男孩的鼻子说,男孩一声不吭。男人姓王名辉,是益民市场的管理员。男孩与男人长得有点儿像:一样的浓眉,一样的大眼,一样的高鼻梁,一样的厚嘴唇。
在肉案前。
唉哟,老王,您早。卖肉的张师傅远远地向王辉打招呼,又看一眼男孩,满脸堆着笑,老王,您真有福气,儿子都这么大了,一看就是一脸福相。您来得正巧,今天的猪肉好着呐,来二斤。说着,张师傅已割下一块精红肉,装入塑料袋,塞入男孩子手中。
不是病猪肉吧?王辉一脸正色。
哪能呐,自打上一次受了您的教育,我早改正啦。
王辉从裤兜里摸出一张100元的钞票,这钞票已无棱无角,污迹斑斑,破烂不堪。张师傅接过钞票,装模作样地在钱袋里摸了摸,又将那百元钞票还给王辉,为难地说:老王,实在对不起,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
好,下次吧。王辉哼了哼。
在鱼摊前。
卖鱼的是一对小夫妻,丈夫称鱼,妻子收钱,忙得不可开交。
新鲜的黄河大鲤鱼,快来买哟。小伙子两手是水,满脸是汗。
就那一条!王辉指着水里最大的一条鱼说,小伙子称了鱼,头也顾不得抬,随口说:不多不少3斤2两,每斤6元,19元2角,免掉零头,给下整数。
王辉又从裤兜里摸出那百元钞票。年轻女人接过钞票,口里喃喃道:这钱也太破了,还能花吗?边说边找零钱。
听到女人的话,小伙子心里一怔,抬起头,急忙从女人手里夺过钞票,陪着笑脸说:原来是老王大哥。兄弟有眼不识泰山,您来光顾小摊,是兄弟的荣幸,兄弟感谢不尽。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小伙子边说边将钞票塞进王辉的裤兜里。
侄子念书费神,鱼头补脑,以后常来。说着又将一条鲤鱼塞进塑料袋。
鲤鱼的尾巴一甩,水滴溅了王辉一脸,王辉狠狠地拍了鲤鱼一巴掌,愤愤地说:不受好气的东西,我让你不老实!
小伙子惊慌的双眼望着王辉离去。
在瓜摊前。
哟,王大兄弟,来啦!卖瓜的中年妇女一脸和气。
哪儿产的西瓜?王辉吐掉嘴里的半截香烟。
河南瓜,刚上市。中年妇女边说边捡起一个大西瓜往男孩怀里塞。好小子,跟你爹一模一样,多喜人哟。又亲昵地摸摸男孩的头。
王辉的手又伸进了裤兜,去掏那张百元钞票,中年妇女按住王辉的手说:这是哪里的话,大热天的,王大兄弟忙了一上午,也不正是为我们服务吗?吃个西瓜,应该。
王辉和孩子走远了,中年妇女的脸上还挂着笑容。
走出市场,王辉对男孩说:小子,这下看清了吧。我这张钞票,给人,都没人敢要。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学好,胆大包天,竟敢伸手来偷。今天,谅你是第一次,就放你一马,往后好好学着点,像我一样,做个好人。
男孩用心地点点头。
1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写男孩与男人长得有点儿像,作用是什么?(4分)
12.本文的主人公是王辉,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正面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6分)
13.文章最后说男孩用心地点点头。请分析男孩当时的心理。(4分)
14.请探究一张百元旧钞在文中的作用。(6分)
阅读答案:
11.(1)推动情节发展,写两人外貌相似,为下文写别人误以为他俩是父子及最终真相的揭示做铺垫。(2分)(2)通过对比,强调他们表面上一脸正气,实质内心龌龊。(2分)
1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亦可,2分)。三个摊主对王辉的顺从、逢迎、巴结衬托出王辉以权谋私、欺压百姓(2分),小男孩(小偷)的形象衬托王辉巧取豪夺,其恶比之小偷有过之而无不及(2分)。
13.男孩认为王辉说得对,接受了王辉的观点(认同,赞同等亦可,1分),他明白了只有像王辉这样掌握了权力才能以好人的形象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谋取私利。(3分,掌握权力、做官等1分,谋取私利1分,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等1分)
14.(1)是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张百元旧钞展开的,一张百元旧钞贯穿全文始末。(2)是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市场上没人敢收这张破烂不堪的旧钞,塑造王辉这个职权不大,却又经常借职务之便去贪小便宜、欺压百姓的小官员的形象。(3)揭示主旨,揭示出了中国部分掌权者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批判,同时表现了百姓面对掌权者欺压的无力与无奈。(每点2分)
河源中考满分作文:书到用时方恨少
曾经,十年寒窗仅为一朝功名,《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地研读,唐诗宋词夜以继日地吟诵,发榜之时,喜获升迁,一顶乌纱帽算是读书生涯的完结,心中还未免窃叹,此生足矣!
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多数古人那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吾实不敢苟同!读书若仅为功名,仅为升迁岂不令天下的读书人汗颜?
罗素曾云: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不错的,这大概便是在倡导一种更为纯粹的读书方式,不为名利,不为升迁,仅为自我充实,仅为乐乎其中……
人就应在这种叠加的快乐中变得有积淀,有底蕴,东坡即如此,身居高职未忘品咂诗书,贬谪黄州更加如饥似渴,读书,大概已成了这位大文豪人生的最大乐趣;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儒道诗书,日日品读。当“乌台”的余波散尽,千年的黄州闪射出奇异的光芒,人们的目光投向黄州,黄州的目光投向苏轼,苏轼的目光投向那奔涌的江水,一曲《念奴娇》便成了永恒。试想,若没有平日里的细心琢磨,没有心中的文化积沉,鲜活的江水岂能开启东坡豪放的诗情,而这大概就叫作厚积薄发吧……
一个远远走来的苏轼足以给我们太多的启示,是啊,读书不就应该如此吗?忘却世俗的诱惑,忘却仕途的牵绊,独处于幽静之所,沏一杯香茗,悄然地关注着历史的冷暖,纵情地解读着世间百态,如此生活,岂不美哉?
其实,由读书多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与追求,大凡心如止水,潜心思考之人都酷爱读书,而这类人又大多是为人所敬重的学者,他们所读的也绝非那类为生财升官做铺垫的书,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茶余饭后漫无边际的涉猎,这其中所诠释的便是一种洒脱,乐观的人生节奏。
是啊,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读那些“无用的书”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再者,书,乃人类进步之阶梯,而所谓“无用”也只是狭义上的近指,就长远而言,那些眼下的“无用”终会派上用场的……
假设这样一幅场景,一列奔驰的火车上,三四个人促膝而坐,谈天论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万物苍生,无所不谈。而你,孤独地坐在一旁,憋得面红耳赤却找不到说话的机会,或许平日的积淀在此刻方能显露无疑,这是何等尴尬……何等悔恨……
因此,请切记,书到用时方恨少绝非一句空话!
小子,前边走,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说八道。男人指着男孩的鼻子说,男孩一声不吭。男人姓王名辉,是益民市场的管理员。男孩与男人长得有点儿像:一样的浓眉,一样的大眼,一样的高鼻梁,一样的厚嘴唇。
在肉案前。
唉哟,老王,您早。卖肉的张师傅远远地向王辉打招呼,又看一眼男孩,满脸堆着笑,老王,您真有福气,儿子都这么大了,一看就是一脸福相。您来得正巧,今天的猪肉好着呐,来二斤。说着,张师傅已割下一块精红肉,装入塑料袋,塞入男孩子手中。
不是病猪肉吧?王辉一脸正色。
哪能呐,自打上一次受了您的教育,我早改正啦。
王辉从裤兜里摸出一张100元的钞票,这钞票已无棱无角,污迹斑斑,破烂不堪。张师傅接过钞票,装模作样地在钱袋里摸了摸,又将那百元钞票还给王辉,为难地说:老王,实在对不起,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
好,下次吧。王辉哼了哼。
在鱼摊前。
卖鱼的是一对小夫妻,丈夫称鱼,妻子收钱,忙得不可开交。
新鲜的黄河大鲤鱼,快来买哟。小伙子两手是水,满脸是汗。
就那一条!王辉指着水里最大的一条鱼说,小伙子称了鱼,头也顾不得抬,随口说:不多不少3斤2两,每斤6元,19元2角,免掉零头,给下整数。
王辉又从裤兜里摸出那百元钞票。年轻女人接过钞票,口里喃喃道:这钱也太破了,还能花吗?边说边找零钱。
听到女人的话,小伙子心里一怔,抬起头,急忙从女人手里夺过钞票,陪着笑脸说:原来是老王大哥。兄弟有眼不识泰山,您来光顾小摊,是兄弟的荣幸,兄弟感谢不尽。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小伙子边说边将钞票塞进王辉的裤兜里。
侄子念书费神,鱼头补脑,以后常来。说着又将一条鲤鱼塞进塑料袋。
鲤鱼的尾巴一甩,水滴溅了王辉一脸,王辉狠狠地拍了鲤鱼一巴掌,愤愤地说:不受好气的东西,我让你不老实!
小伙子惊慌的双眼望着王辉离去。
在瓜摊前。
哟,王大兄弟,来啦!卖瓜的中年妇女一脸和气。
哪儿产的西瓜?王辉吐掉嘴里的半截香烟。
河南瓜,刚上市。中年妇女边说边捡起一个大西瓜往男孩怀里塞。好小子,跟你爹一模一样,多喜人哟。又亲昵地摸摸男孩的头。
王辉的手又伸进了裤兜,去掏那张百元钞票,中年妇女按住王辉的手说:这是哪里的话,大热天的,王大兄弟忙了一上午,也不正是为我们服务吗?吃个西瓜,应该。
王辉和孩子走远了,中年妇女的脸上还挂着笑容。
走出市场,王辉对男孩说:小子,这下看清了吧。我这张钞票,给人,都没人敢要。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学好,胆大包天,竟敢伸手来偷。今天,谅你是第一次,就放你一马,往后好好学着点,像我一样,做个好人。
男孩用心地点点头。
1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写男孩与男人长得有点儿像,作用是什么?(4分)
12.本文的主人公是王辉,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正面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6分)
13.文章最后说男孩用心地点点头。请分析男孩当时的心理。(4分)
14.请探究一张百元旧钞在文中的作用。(6分)
11.(1)推动情节发展,写两人外貌相似,为下文写别人误以为他俩是父子及最终真相的揭示做铺垫。(2分)(2)通过对比,强调他们表面上一脸正气,实质内心龌龊。(2分)
1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亦可,2分)。三个摊主对王辉的顺从、逢迎、巴结衬托出王辉以权谋私、欺压百姓(2分),小男孩(小偷)的形象衬托王辉巧取豪夺,其恶比之小偷有过之而无不及(2分)。
13.男孩认为王辉说得对,接受了王辉的观点(认同,赞同等亦可,1分),他明白了只有像王辉这样掌握了权力才能以好人的形象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谋取私利。(3分,掌握权力、做官等1分,谋取私利1分,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等1分)
14.(1)是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张百元旧钞展开的,一张百元旧钞贯穿全文始末。(2)是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市场上没人敢收这张破烂不堪的旧钞,塑造王辉这个职权不大,却又经常借职务之便去贪小便宜、欺压百姓的小官员的形象。(3)揭示主旨,揭示出了中国部分掌权者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批判,同时表现了百姓面对掌权者欺压的无力与无奈。(每点2分)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文/宁新路有删改)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2分)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2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4.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2分
5.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2分)
6.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2分)
7.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2分)
1、(2分)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意思接近即可)
2、(2分)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3、(2分)拟人。赏析点: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任意一个点赏析即可)
4、(2分)旧土是枯涩的,寂寞的,只要时机一到,只要有水和种子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5、(2分)比喻。将耕种的土地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喻为孩子;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7欠远也不会老去。
6、(2分)不好。膜拜和敬仰,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对大地形成的仰视崇敬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7、(2分)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尧峰文钞》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之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招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ī):嬉戏。 ②瘗(yì):埋藏。 ③窭(jù):贫穷。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干:求取 D. 遽薄京师 薄:逼近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颖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5分)
译文:
(2)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5分)
译文:
7.C【解析】干:干谒,拜见
8.B【解析】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招募的士兵不懂如何使用兵器,是失败的客观原因。③申甫传授的战法不合适,主观原因。④权贵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
9.C【解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属于“时空倒换”的错误。
10.【答案】(1)(申甫)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先年幼时见到的道人,请求(学习)他的本领,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2)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于是叫申甫捡来路边的瓦石,在地上四散摆放,把老鼠放到其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诱来一只狸猫,狸猫想抓老鼠,最终也无法进入,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它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于是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收获。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请求(学习)他的本领,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家,。刘廷传,是以前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自己学到的兵法拜见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凭借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听任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兵逐渐聚集,这些士兵大都是城里的穷人家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所传授的方法,只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以平民的身份被越级任用,就谋划把抵挡敌人的任务先交付给他,然后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申甫没有办法,痛哭,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懂鉴察人。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①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瓌,通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 端:端绪,头绪。
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过分,过了头。
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病:弊病。
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害:坏,不足。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是( )
A、⑴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 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⑴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 ⑵宋何罪之有
C、⑴发而读之 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⑴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下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B、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C、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D、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8、作者为什么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述庵文钞》评价甚高?试归纳其原因。(4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3分)
⑵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3分)
⑶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3分)
参考答案:
5、D。害:妨害。
6、A。A⑴⑵以:介词,由于,因为;B⑴之助词。的,⑵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C⑴而连词,承接关系;⑵而连词,表修饰;D⑴于介词,跟,⑵于介词,从。
7、B。
8、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起来,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他为官的经历奇伟特异,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每点2分)
9、⑴他们的言辞杂乱,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俚近文各1分)
⑵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心智却变得愚钝糊涂了。(昧活用1分,于所当择也介词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⑶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第1分,所以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口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整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尧峰文钞》阅读答案及译文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娶①于连,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日:“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审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婴(xi):嬉戏。②瘗(yi):埋葬。③窭(ju):贫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人濒行 濒:临近
B 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 遽薄京师
薄:逼近
D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卒,通“猝”,仓猝。故选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故选B。
3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故选B。做此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辩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 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 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做此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答案]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解析]注意“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答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解析]注意“数”、“以”、“见”表被动。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
[解析]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用法。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心得收获。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以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拜见朝廷公卿,向他们介绍自己学到的兵法,然而始终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把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当。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旧土》阅读理解及答案
旧土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 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 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 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来源:Zxxk.Com]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 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 土,等待的不是荒芜 ,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 。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 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来源:]
(文/宁新路有删改)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2分)
答: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分)
答: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2分)
答:
4.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 (2分
答:
5.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2分)
答:
6.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7.本文 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2分)
答:
参考答案
1. (2分)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 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意思接近即可)
2. (2分)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3. (2分)拟人。赏析点: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任意一个点赏析即可)
4. (2分)旧土是枯涩的,寂寞的,只要时机一到,只要有水和种子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5. (2分)比喻。将耕种的土地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喻为孩子;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 轻的,7欠远也不会老去。
6. (2分)不好。膜拜和敬仰,表明了作者从对旧土的轻视,到由衷的赞美,标志着作者最终对大地形成的仰视崇敬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7. (2分)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东林
秋天是旧的。实实在在的旧。
躺在床上,听黄昏的雨,雨是旧的。不用推了窗去看,单凭这霏霏的雨声,便知道那雨是瘦细瘦细的。朦胧中,觉得那雨似乎是生了毛的液体。是黄梅天生了菌毛的液体,一直耗在阴暗的瓦罐里,终于待到深秋了,被高高端起,满空里撒下来。
七八岁时,父母在雨天里吵架,平日里攒下的怨和怒,终于在雨里像列车到达站点。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小女孩,无处安放她的惶恐无助,躲在屋檐下,兀自看雨。那雨也是瘦的,飘摇着,一如此刻。十八年前,怀着早恋的忧伤,扛着一把花布伞走在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沙路上,伞顶之上的天空,也飘飞着这样的细雨,无着无落地飘着。
岁月叠增,一层层,如同岩石的纹理,而秋雨,还是旧的,旧的瘦薄,旧的寒凉。
旧时天气旧时衣,是的,衣也是旧的。
这样微雨的天气,天光穿过窗外并不疏朗的南方的香樟叶,落在室内一架长长的挂衣架上。挂衣架上的衣服多半是去年置下的,中式的民族的为主,兼以挤几件今年新添的。年岁渐长,置衣的激情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半新不旧的那几十件小袄或旗袍,被心思沉重的天光晕染,竟也越发呈现出年代久远的古旧之色来。若要起身去闻,想必那纹理之间散发的,不是我的气息,而是明朝的残砖瓦砾的味道了。脂粉转身又凝作了富含碳酸钙的石头,胭脂盒子上生了厚厚青苔,一切都老旧老旧的了。
我也是旧的。一日一日地,凶猛旧下去。
习惯是旧的。在不上班的日子里,还是像从前,喜欢在秋天百无聊赖地睡觉,睡一下午,睡睡不着的觉。晴天里,喜欢躺在床上,看窗外的`夕阳在西边一寸一寸沉下去,终于像一块橘子糖,慢慢溶化在灰蓝色的水里。雨天,就干脆和一床素衾、一架衣服纠结在灰蓝色的空气里。直到天已晚透,终于点了灯,这才开始活动。仿佛一头昼伏夜出的兽。晚上,散步,顺带购物,然后提灯,看书,或者网上看热闹。
日子也是。旧的多,新的少。记得从前,手中是有一大把的明天——少年时喜欢躺在春风浩荡的江堤上,一边嗅着马兰花的隐约清香,一边空自描画着二十岁三十岁的遥远自己,该是怎样的不凡模样。如今,那么多的明天都早被我过成了昨天。如今,一双蹄子终于沾了泥着了地,已经现实了,不再喜欢对镜空自许。知道明天永远是未知的,无数个明天还是未知的,只有昨天,一日日在行囊里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尾巴。我们拖着长长的尾巴向中年和暮年缓缓走去,仿佛旧时乡下生殖力极其顽强的女人,身后是高高低低的一长排衣衫粗陋的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襟随行。
生活越来越慢,不喜欢赶了。能坐下来,一个人看阳台外的树与日影子,一看一个时辰过去。无谓的期盼也渐渐少了,更在意过好每一个今天,哪怕素色,哪怕无惊无险。人群之中,更习惯去做一个配角,做一片安静的树叶。生活的内容里,新意渐少,慢慢将柴米油盐奉为正道,成了十足良民……这舒缓与淡定,像从前父母终于安稳下来的中年。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情怀,是中年情怀,无限情意拣拣叠叠缝缝起,旧上做文章。(节选自《散文》.2)
11.文章以“旧”为中心,为什么要从听雨写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 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拣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有删改)
★ 旧土的阅读题答案
★ 旧现代诗歌
★ 旧变压器买卖合同
★ 旧设备买卖合同
★ 梁实秋散文《旧》
★ 城南旧读后感
★ 旧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