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词的唐诗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uolinliuying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词的唐诗鉴赏(共含9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olinliuy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鹧鸪词的唐诗鉴赏

篇1:鹧鸪词的唐诗鉴赏

鹧鸪词的唐诗鉴赏

这是一首乐府诗,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中。这首《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意味浓厚。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李益诗鉴赏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表达,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为含蓄而有韵味。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联类想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羽高飞,边飞边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鸣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了、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绪,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

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 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

..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暗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营构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十分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它传递出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活脱脱描绘出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全赖气氛的渲染与烘托,颇具特色。

篇2:《鹧鸪词》古诗鉴赏

《鹧鸪词》古诗鉴赏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篇3:宫词唐诗鉴赏

宫词唐诗精选鉴赏

唐人宫词,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宫怨诗,王昌龄、李益等人的宫词名作,即属此类。这一类数量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另一种是描写宫廷日常生活风习的诗,如王建的宫词百首即是。这类作品具有细节的真实性和较浓的生活气息,但往往流于生活的实录,典型化程度不高。朱庆余的这首宫词,似乎介于以上两类作品之间,既写宫中日常生活,又有所寓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寓讽的内容又不同于一般的宫怨。在宫词中可谓别具一格。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吧。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朱庆余诗鉴赏

寂寂花时闭院门,首句点出寂寥的环境。正当百花争艳的春天,宫中庭院里的花卉开得繁茂,但院门重闭,整个庭院中笼罩着一层空虚寂寥的气氛。

宫中本已与外界隔绝,如今院门又闭,则重重闭锁,如同幽禁。言外见君主的恩宠从不及此。花时这一给人热闹、华艳感受的意象,与寂寂、闭正成强烈对照,结果反而增强了花时的独特的寂寞感,院中人百无聊赖、韶华虚度的境遇自然透出。

美人相并立琼轩,第二句正面写到处在这一环境中的两位宫女,画出她们悄然无语并立于华美的长廊上的情景。说相并,说立,而不及其它,正是要暗示寂无声息的沉默。美人的艳丽,琼轩的华美,又适与这无声无息的沉默形成鲜明对照,使人感到这庭院琼轩之间,正流动着一层压抑窒息的气氛。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在形同幽禁的'环境里,与别人交流感情的要求往往变得特别强烈。这两位相并而立的宫女在默默相对中都感到有 欲说宫中事的要求。宫中事,所包含的内容很广,不光彼此在宫中的境遇、幽怨,而且兼包宫中的相互倾轧,争宠夺宠,乃至其他一系列宫闱秘事。

含情一句,将宫中美人相对无言、含情欲吐、欲言又止的神情描摹得相当细腻传神。然而,就在她们启口欲说之际,忽然瞥见廊檐下的笼中鹦鹉,迅即意识到:在这善于传人言语的学舌者面前,是无论如何不能谈论宫中事的,否则言语一旦泄漏,就会给她们已成幽禁之身带来更大的灾难。

末句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这首诗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这一警句。宫中种种黑暗丑恶的情事,总是掩盖在富丽堂皇的外衣下,不为外界所知;最高封建统治者也对此讳莫如深,防范极严。久而久之,在宫廷中遂形成一种极端压抑沉闷、惊疑惧怕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笼罩下,宫女们不仅在人前不敢言及宫中事,即便在鹦鹉前头,也噤若寒蝉了。鹦鹉善传人言,却并不解人意,它的传话出自本能,原非有意,而宫女们已自不敢言,则宫廷中那些专门窥伺过失、传人言语的无聊小人对宫女们造成的恐怖与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这个细节不仅深刻揭示了宫女们在长期压抑恐怖气氛下所形成的惊惧心理,而且从侧面透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倾轧和缺乏最起码的自由。正由于这个细节的典型性和独特性,才使这首诗获得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为一般的宫词所不能替代。

篇4:柳枝词 唐诗鉴赏

柳枝词 唐诗鉴赏

【原文】

柳枝词

大堤杨柳雨沉沉,

万缕千条惹恨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

东风无力系春心。

【赏析】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

“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耐人寻味。

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3082·《唐诗鉴赏大典》

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

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作者介绍】

何希尧,唐宪宗时人。余不详。

篇5:唐诗《新嫁娘词》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及注释

作者:鲁龙

译文

出嫁三天都要下厨,洗手去做羹汤。

没有问婆婆喜欢吃什么,做完了先让小姑尝。

注释

入厨下:下厨做饭。

羹汤:稀饭

鉴赏

作者:佚名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1

篇6:唐诗《新嫁娘词》鉴赏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篇7:《宫词》唐诗鉴赏

《宫词》

年代: 唐 作者: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篇8:宫词唐诗鉴赏

宫词唐诗鉴赏

宫词

王建

射生宫女宿红妆,

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

男儿跪拜谢君王。

王建诗鉴赏

唐朝写宫女苦闷哀怨的诗很多。象元稹的《行宫》:寥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张祐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等诗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宫词》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出身阶级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颂宫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生活的'黑暗面,表现了宫女的内心苦闷和她们的不幸遭遇。从而使人对这些虽身处富贵之地,但肉体和精神却倍受蹂躏的不幸妇女,萌生极大的同情;对戕害她们的封建制度,投以谴责的目光!

这一首诗是描写宫女要随从皇帝出猎前的情况,从表面的活跃场面中,可窥测到宫女们不耐宫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两句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写她们得知消息后夜里欢快的情形。听说第二天要随从皇帝出去打猎,个个都喜兴难言,提前在夜里就开始了梳妆打扮,都想把自己妆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娇俏妩媚。打扮好后又去把刚发下来的新箭拿来试弄、演习,以求在猎场上能一显身手。后两句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描写第二天清晨出发时宫女们活泼的情态。

临要上马了,皇帝赏来御酒,大家齐整恭敬地接来饮下,以壮猎兴,饭后又都一齐地学着男儿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谢,这既符合外出骑马打猎的身份,又表现了少女活泼天真的情态。

象《宫词》另外几首所描叙的那样:

闷来无处可思量,旋下金阶旋意床。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正是这些闭锁深宫,百无聊赖,希求得到外面消息的宫女们心绪和景况的写照。所以当她们一旦知道能出宫打猎,哪怕是短促的一会儿外出,也都高兴得欢呼雀跃,又梳妆,又弄箭,兴奋得全无睡意。第二天临行前的接酒、上马,学着男儿跪拜的活泼爽利举止实际上也是她们心中高兴的折射。由于诗人把握住了她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形态,从而塑造了她们的活跃形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但在这幅图画的背面,却闪耀着作者对这伙少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摧残她们青春的封建制度的强烈谴责。

篇9:《宫词》唐诗鉴赏

本诗没有正面去抒发宫人的痛苦,但无声的哀怨流露其间。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柳枝词》唐诗鉴赏

鹧鸪诗词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雪》唐诗鉴赏

《咏史》唐诗鉴赏

唐诗鉴赏之终南山

《咏怀(其二)》唐诗鉴赏

《列女操》唐诗鉴赏

《端居》李商隐唐诗鉴赏

鹧鸪词的唐诗鉴赏(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鹧鸪词的唐诗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