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乐天春词翻译赏析(共含12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谢谢你我爱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和乐天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代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别人赏识,只能百别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花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花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她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花心情也点她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花希望。
刘禹锡诗花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花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花一句。
诗花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花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别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花痛苦花心情,使她再也别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花原因当亦有对这别人观赏、转眼即逝花春花,叹之、怜之、伤之花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花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她她那沉浸在痛苦中花凝神伫立花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花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花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花处境亦如这庭院中花春花一样,寂寞“锁,别人赏识,只能引来这别知花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她了人愁花愁一院愁花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花结尾是她人意料花,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花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别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花,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花冷寂孤凄花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刘禹锡〔唐代〕
原文: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鉴赏: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刘禹锡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诗的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和乐天春词 / 春词原文及赏析
原文: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赏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刘建勋)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所以,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此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矇眬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试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作品原文
和乐天春词⑴
新妆宜面下朱楼⑵,深锁春光一院愁⑶。
行到中庭数花朵⑷,蜻蜓飞上玉搔头⑸。
词句注释
⑴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⑵宜面: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⑶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⑷中庭:庭院;庭院之中。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⑸蜻蜓:暗指头上之香。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白话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刘禹锡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诗的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英汉对照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A SPRING SONG
Liu Yuxi
In gala robes she comes down from her chamber
Into her courtyard, enclosure of spring....
When she tries from the centre to count the flowers,
On her hairpin of jade a dragon-fly poises.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唐诗《和乐天春词》赏析
《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蜒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的第三句说到鹦鹉,这是一种“嘴红毛绿语仍奇”的鸟儿,常常被养在后宫之中。“坐对朱笼闲理曲,琵琶鹦鹉语相和”。把鹦鹉养在后宫,似乎能给寂寞的宫女增加一点乐趣。不过,对于这种巧嘴饶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的这首《春词》,从三四句来看,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白居易曾在《后宫词》中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概括了无数个正当妙龄,却又失去青春的宫女们的悲伤凄苦。我们发现在反映宫女们这种共同命运的古典诗歌中,不少进步的诗人,不仅对她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这种努力表现作品个性的精神,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词》,先描绘一个斜倚栏干、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
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则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径。
“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刘禹锡诗中的这位深居后宫的宫女,也禁不住被这四面袭来的春光触动了,她妆扮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打扮得相当认真、考究。这就是诗的第一句所要表现的内容,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是因为这融融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还是这风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顾”。不管怎样,此刻的心情总是比较轻快的吧!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宫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怎么写呢?试想这位宫女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突然变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大概含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瞬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蜒飞上玉搔头”,这确是精采的神来之笔!它含蓄地表现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宫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运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摄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 “蜻蜒飞上玉搔头”,蜻蜒无心人有恨。它简炼而巧妙地描写了不幸的宫女,在春光烂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构思新颖而富有情韵,可谓结得有“神”。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唐诗赏析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蜒飞上玉搔头。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的第三句说到鹦鹉,这是一种“嘴红毛绿语仍奇”的鸟儿,常常被养在后宫之中。“坐对朱笼闲理曲,琵琶鹦鹉语相和”。把鹦鹉养在后宫,似乎能给寂寞的宫女增加一点乐趣。不过,对于这种巧嘴饶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的这首《春词》,从三四句来看,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白居易曾在《后宫词》中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概括了无数个正当妙龄,却又失去青春的宫女们的悲伤凄苦。我们发现在反映宫女们这种共同命运的古典诗歌中,不少进步的诗人,不仅对她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这种努力表现作品个性的精神,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词》,先描绘一个斜倚栏干、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
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则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径。
“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刘禹锡诗中的这位深居后宫的宫女,也禁不住被这四面袭来的春光触动了,她妆扮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打扮得相当认真、考究。这就是诗的第一句所要表现的内容,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是因为这融融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还是这风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顾”。不管怎样,此刻的心情总是比较轻快的吧!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宫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怎么写呢?试想这位宫女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突然变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大概含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瞬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蜒飞上玉搔头”,这确是精采的神来之笔!它含蓄地表现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宫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运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摄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 “蜻蜒飞上玉搔头”,蜻蜒无心人有恨。它简炼而巧妙地描写了不幸的宫女,在春光烂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构思新颖而富有情韵,可谓结得有“神”。
古诗和乐天春词-刘禹锡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
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和乐天春词,和乐天春词刘禹锡,和乐天春词的意思,和乐天春词赏析 -诗词大全
和乐天春词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的这首诗《春词》写出了闺中女子之愁,并且写的非常的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赏析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原文: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译文: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思量:思忖。
赏析: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原文:
春词二首
唐代:常建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译文: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注释:
菀(wǎn)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菀菀:茂盛。蒙蒙:原意为雨雪云雾迷茫的样子,此指杂花繁茂。
日高红妆卧,倚(yǐ)对春光迟。
红妆:美女。倚:靠。
宁知傍(bàng)淇水,騕(yāo)褭(niǎo)黄金羁(jī)。
宁:岂。傍:靠近,此指居住在淇河边。騕褭:良马名。淮南子·齐俗:“夫待騕褭、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马”。褭:袅的异体字。“騕褭”,《英灵》作“腰袅”。羁:马笼头。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赏析:
该诗描绘了优美的淇河风光,极言生活在淇河边的常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古诗简介
《春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闺怨诗,前两句描写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春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后两句通过“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动态描绘,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翻译/译文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
⑴春词:春怨之词。
⑵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⑶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⑷思量:思忖。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和三年(829)春天。这时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韦处厚已经逝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所以是年春天,对作者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白居易宦途中的突然打击,使他的处境如同闺妇一般,而对这种处境的愤怒和失望却又表示得如此的委婉,正是封建士大夫们所推崇的“怨而不怒”,于是作得此诗。
赏析/鉴赏
白居易此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见下),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蒙眬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试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 和乐天春词,和乐天春词刘禹锡,和乐天春词的意思,和乐天春词赏析
★ 唐诗春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