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练习:南湖早春(共含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shelt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歌鉴赏练习:南湖早春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1、请从颔联 乱平中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2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2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2分)
《南湖早春》的诗歌鉴赏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自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8.诗的哪几联描写了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4分)
试题答案:
8.前三联。(1分)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答出四种景象即可)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2分)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1分)
9.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南湖早春》赏析:
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诗歌鉴赏练习参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新丰,地名,在陕西潼县境内。渔阳,在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安禄山管辖。探使,帝派使者探安禄山反否,使者受安禄山贿赂,言禄山不反。
(1)第四句中“破”字炼字精确而语意深沉。古乐舞曲有“入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在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它作为成大事者必经历的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
(2)词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 湖 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3.(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4.(1)用来指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享乐,招致安禄山的叛乱,造成中原残破,国势衰微。(2)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享乐使山河破败的无情谴责,借古讽今,以惨痛的历史鉴戒现实。
5.(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6.(1)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语意重复。
7.(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8.(1)写对意中人多次苦寻,终于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发现了她的身影。词人以此表现自甘寂寞和孤高自赏的情怀。(2)经过多方探寻、刻苦钻研之后达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
9.(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10.(1)苏诗着力描绘晴天和雨中景象,实写西湖之美。周诗说明月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西湖之景与别处不同,虚写西湖之美。(2)在比喻上,苏诗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周诗则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成明月,把湖心亭比成月宫中的广寒宫。
王维《早春行》诗歌鉴赏
《早春行》作品介绍
《早春行》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8首。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一位贵族女子白天满怀喜悦,出游弄春,夜间独守空房,顾影自怜的复杂心理。诗人巧妙运用反衬法,写出在明艳的春光中埋在少女心底的相思萌动,尽情的游乐反而增添相思的痛苦,同时又用檐前燕子的双栖双飞反衬出她独宿的孤寂,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名句“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就是出自《早春行》这首诗。
《早春行》原文
《早春行》
作者:唐·王维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①。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②,日落香车入③。
游衍益相思④,含啼向彩帷⑤。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早春行》注释
①黄鸟:黄莺。涩:指声音不流利、圆润。
②青门:长安城东的霸城门,因东方为青帝,门涂青色,故名。
③香车:装饰华美的车子。
④游衍:尽情游乐。
⑤彩帏:彩色的帐子。
《早春行》赏析
该诗是一首闺怨诗,描写贵族女子白天郊外游春,夜间独守空房的复杂心理。诗人巧妙运用反衬法,写出在明艳的春光中埋在少女心底的相思萌动,尽情的游乐反而增添相思的痛苦,同时又用檐前燕子的双栖双飞反衬出她独宿的孤寂,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早春的紫梅,刚刚开遍大地,黄莺的歌声才开始歌唱,休憩了一冬的嗓子,尚未划破那缕梗在喉间的生涩。不知道那是哪家的女子,迫不及待地尽情弄春,看,那刚抽出嫩芽的拂柳,被她轻轻地扬起在那纤纤细手之中。怕是爱那清澈荡漾的春水吧,静静地绕水而坐,望着水中那秀丽颀长的脸颊,婀娜的身姿,嘴角不禁暗自抿出一抹微笑,遂对镜而妆。却又羞于见人,于是,那曼妙的身姿,掩映在绚烂的花丛之中,一时间,尚分不清楚人面桃花”,哪个更艳。置身于此番美妙的'春色里,只怕那徐徐的春风吹散了她幽幽的清香呵,那花丛里晶莹透亮的露滴,弄湿了她新着的春装。一晃,日落了,这春意盎然的日子,时光总是那般易逝,乘着那装饰华美的车子,恋恋不舍地归至皇城东面的青门之中,那,是她独身栖居的小天地。本以为那盎然的春景,那外出游玩的乐趣,能驱走心底的那份惦念,谁知这“销愁更愁”的消遣,却更加勾起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春景甚美,然身边少了那个共赏美景的人,纵是再美的景致,在她的心里,都比不上他那一抹含情脉脉的眼神呵!这次第,怎生勾起了无限伤感之意,却只有暗自垂泪,手里的彩绢,都被那思念的泪珠湿润了。时常在睡梦中梦见那远方的身影,望见他那高大的身姿,闻见他那熟悉的气息,归来时天色已暗,恍惚间,恍若见到了那梦牵萦绕的身影,表现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丈夫归来的情怀。天亮了,仍不见丈夫归来,望着那屋檐前双宿双飞的燕子,猛然慨叹,自己竟不如那檐前双栖的燕子。
这,是一份孤独的美丽,亦是一份美丽的哀怨。在诗人的笔下,活脱脱的一位独居深闺的贵族少妇,承载着满心的思念之心,在这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更是衬托出她内心的复杂之境,那份哀思,那份幽怨,亦夹杂着几许无奈。怨,却怨不了谁,只是心底那汹涌的思念之情,却是怎么也无法排遣消散的。
简单朴素的语言,却是那般深入到位地描绘出诗中少妇复杂曲折的心理,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的笔法和细腻独到的心思。一字一句,虽是平淡,却都是精雕细琢,勾勒出无尽的意境的;二是诗中反衬手法的妙用,初春乍始的景色,亦引发出少女心底相思之情的萌动,她尽情的游乐,反却徒增相思之苦,末句那双宿双飞的燕子,更是反衬出少女内心的伤感。
《早春行》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早春行》繁体对照
《早春行》
作者:唐·王維
紫梅發初遍,黃鳥歌猶澀。
誰家折楊女,弄春如不及。
愛水看妝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風吹散,衣愁露沾濕。
玉閨青門裏,日落香車入。
遊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憶君長入夢,歸晚更生疑。
不及紅檐燕,雙棲綠草時。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8、“谁听石上泉”中的“谁”字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9、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案:
8、(1)(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4分)
9、(1)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2)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3)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4分)
早春诗歌
一、春雪
眉宇间紧锁的霜色
随风微荡的拖地长裙
你像那柔若无骨的女子
一脸的冷艳沁人
或许只有骄阳的目光
才能穿透你的芳心
梅花撑起红红的小伞
翠竹系上洁白的丝巾
青山戴上了羊羔毛的毡帽
原野铺上了柔柔的白云
一个纯洁的.童话世界
将暖暖的春意藏在心里
虽然在羊群的眼里
你来得有点儿不合时宜
虽然路上被阻的车辆
感受不到你的美丽
乍暖还寒的时节
你的降临依然让人欣喜
画家的眼里你是飞白
不着点墨尽显风韵
诗人的眼里你是诗句
千姿百态万种风情
当暖风送来骄阳的时候
小溪的目光脉脉含情
二、春韵
云儿笑了
湖水是一面明镜
阳光走进水里
拥抱云彩
花儿醉了
三月是一缸醇酒
牵着春风的手
醉意在心头
冬天走了
春天是一本诗集
姹紫嫣红里
都有诗的风韵
春夭来了
时光是一本画册
芬芳的桃李
渲染春色绚丽
蝶儿醒了
期盼是一个花期
明媚的春光
召唤一次远行
白居易古诗《南湖早春》赏析
南湖早春
作者: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鉴赏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画出了春天西子湖的景致,广为人所传诵。他早在江州(今江西九江)时所作的《南湖早春》,也活现出了早春鄱阳湖的风采,人们却知之甚少。
读这首《南湖早春》,令人不能不叹服人选景之新,造语之巧。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传统地以湖边的星子县、瓮子口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二湖,诗题中即以南湖指代整个鄱阳湖。写早春,而且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显出时令、地域特征。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鹏“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写作背景
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
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南湖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鉴赏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碎,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碎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碎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碎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碎,在湖上碎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鹂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碎,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鹂“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碎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碎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碎仍重”尚可意会,黄鹂“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公元8(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碎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鹂,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译文
春风吹散云雾,骤雨初歇,天气刚刚放晴,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温暖又明快。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只得低空碎行;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
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早春:初春。
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云断:云被风吹散。
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乱:繁多。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发:开花。
水苹:水上浮苹。
翅低:碎得很低。
白雁:湖边的白鸥。
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黄鹂:黄莺。
不道:不是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赏析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碎,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碎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碎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碎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诗人不仅无心欣赏妩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郁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而诗人既无救国良策,也无谏言之径,无能为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这种隋况下,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并没有兴致欣赏早春美景。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爱,就愈让人害怕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一派妩媚的早春景色生发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此诗堪与作者名篇《钱塘湖春行》媲美。其特点有二:
一是精于选景构图。诗从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场景落笔,紧扣时令和地域特征,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的各异情态,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二是工于锻炼语词。写山杏初发,随处开放,曰“乱点”;因其点缀于湖光山色之间,故曰“碎红”,显现其天然情致。写水苹新生,则用“平铺”、“新绿”,显示其生长情景。五、六句尤为精警。严冬方过,大雁碎得低而缓慢,写其“翅低”、“碎仍重”,为作者之精心创造。一个“重”字,活现白雁早春懒慵笨拙之神态,可谓“诗眼”。下写黄鹂早春呜叫,说其“舌涩”而“语未成”。一个“涩”字,亦传达出黄鹂初歌口拙之态。“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各极其趣。描摹情状,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遣词造句,看似平易,其实精纯。
纵观全诗,此诗的首联描写了初春的各种景物,连绵的冬雨过后,春风悄悄地回到人间,吹散浓密的愁云,带来和煦的阳光。阳光照射着静静的南湖,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颔联写初发的杏花,星星点点;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绿叶,一片青翠。此联对仗精工,清丽自然。“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形象鲜明。一“点”一“铺”,一“红”一“绿”,对立相生,极富诗味。尤其“乱点碎红”四字,无一字不情趣盎然,最能体现诗人观察的细致与技巧的成熟。而“发”与“生”的取用,生动地表现了植物的动态与静态。颔联写静态的植物,颈联则描摹动物的情态。白雁羽翅淋雨未干,碎得很低,仍觉得双翅沉重吃力。写“黄鹂”则更切合“早春”,经冬后初发的啼鸣声尚有“舌涩”之感。
全诗在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特征,令读者感受到早春的气息,早春的色彩,早春的声音,一切都具有早春的特点。另外,意境的清丽,风格的朴实,以及选词用字的精妙浑成,都是这首诗的显著亮点。
白居易《南湖早春》译文及注释
《南湖早春》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
春风吹散阴云,雨后天已放晴,
湖边夕阳斜照,温暖而又光明。
山间杏花绽放,处处点点碎红,
水中嫩苹平铺,一片新绿初生;
白雁湿翅沉重,沿着低空飞翔,
黄鹂舌儿生涩,歌调尚未成型;
江南明媚早春,风景怎会不好?
只是年年衰病,哪有赏景心情!
注释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②返照:阳光倒影。
③不道:不是说。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2.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2分)
23.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4分)
答案:
22.“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23.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2分)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解答】
6.D
7.B
★ 早春的雨夹雪诗歌
★ 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范文
★ 诗歌沁园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