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汝坟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憧憬可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汝坟赏析(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憧憬可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经汝坟赏析

篇1:诗经汝坟赏析

诗经汝坟赏析

《国风·周南·汝坟》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中国周南地区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诗歌描写了一位喜迎行役而归丈夫的妻子的形象。下面是诗经汝坟赏析,请参考!

诗经汝坟赏析

国风·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赏析

深读《汝坟》,诗中女子每一句凄然的叹息都令人倍感心酸。

我在想,如果她是我的妻子。如果我是那个为了王事奔波在外的“君子”。一旦得知她处在如此凄凉的境地,我的心必然是极度痛楚的。我一定会决然放弃王事,不顾一切地将她拥入怀抱。我会无限地感激她的辛劳和思念。我会轻抚着她的秀发对她说“我来了,从此你不必再受一点苦。”

可是我不是她的夫君。诗中的女子也依然在悲戚地叹息。千百年来,一直如是。

在一个秋风萧瑟、寒意正浓的早上,衣衫单薄的她正沿着汝河高大的堤岸踽踽而行。与她那单薄的身体极不相称的是她纤细的手中拿着一把沉重的斧头。她正目光游离地寻找合适的目标。她要用这把沉重的斧头去砍伐河堤之上树木的枝条。然后一根根地绑成一捆,再负了它去换银汲米。今早,她是空着肚子来伐薪的。家里已经断粮没米,年迈的公公婆婆都在等着她砍了柴买米回去做饭。诺大的河堤之上她步履蹒跚、身形踉跄。她不停地回头眺望,却怎么也望不见她日思夜想的夫君归来的身影。

萧瑟的`秋风不停地吹向她孤单的身影。在汝河高高的河堤之上,她衣袂飘飘又形单影只。雁去雁来,时光流转。终于有一天,当她再次举起她那沉重的斧头去砍伐河堤上的树枝的时候,眼角的余光蓦然瞥见一袭青衫浮动。没错,是他回来了。

那一刻仿佛时光停滞。她屏住了呼吸缓缓回头,终于眼泪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簌簌而落!

“你终于还是回来了!你终究还是没有把我抛弃!“那一刻无尽欢喜的力量仿佛可以融化这世上所有的坚冰。

迫不及待地相拥之后却发现他的眼角眉梢依然有很深的忧虑。于是原本炽热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难道他还会将我抛弃在家中远去?”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开口问他:“我的夫君,你还会再次抛弃我吗?”

那一刻她忐忑不安的心里正热切地希望他会斩钉截铁的说出“不会”两个字。可是他没有说。他说:“鲂鱼赬尾,王室如燬。”“我现在正如劳瘁的鲂鱼曳着赤尾而游;在这王朝多难,事急如火的时候,我不能在家中长久地耽搁呀!”

他的话让她如坠冰窖。于是她立刻歇斯底里地反驳道:“虽则如燬,父母孔迩!”“虽然王事急如火,可是你年迈的父母都快饿死了,你难道也不管吗?”

她在失望至极的时候抬出了他的父母来给他施加压力。然则也是实情。且听听她的心声“王朝糜烂,各种苛捐杂税已经逼得我和你的父母接近饿死的边缘。然而你还要抛弃我们去为这个已经颓废的王朝卖命!我不能理解你的理想是什么。可是我只是想告诉你:我想让你陪着我,纵使整个王朝覆灭又与我何干!”

篇2:诗经 汝坟

诗经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注释

遵:循,沿着。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坟:堤岸。 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惄(ni):忧愁。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 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遐弃:远离。 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 燬(hui):焚烧。 孔:很。迩:近。

译文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

如饥似渴受煎熬。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

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

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

父母近在需供奉。

赏析

独自守着空房的妻子,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有女人特有的细致周到、温柔体贴,又要有男人所有的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 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

其实,我们的处境又比这位怨妇好得了多少?生活中有太多让人身不由己的事,我们总要迫不得已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能够在滚滚红尘中给我们以支撑的,正是希望;即使是最不现实的希望,也能让我们觉得活着、受苦受累是值得的。正如毛驴唇前悬着的麦穗,看得见却吃不到,但为了要吃到,就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啊,走啊,走啊。

生命的度过不过如此。当全部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之时,也就是生命走到了尽头之时。

篇3:诗经——《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不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到君子,不我遐弃,

魴鱼赬尾,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赏析:

本诗描写汝水旁边砍伐树枝思归对远行服役丈夫的思念和

想象相见后的安慰,表达了对暴虐的王政的不满和对家人团聚

的渴望。

篇4:汝坟 诗经

汝坟 诗经

《汝坟》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呢?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汝坟》注释

1、遵:循,沿着。汝:汝河。坟:大堤。

2、条:山楸树枝。枚:树干。

3、君子:这里是妻对夫的称呼。

4、惄(逆nì):忧愁。调:通“朝”,早晨。

5、肄(意yì):嫩枝条。

6、遐:远。

7、赪(撑chēng):赤色。

8、燬(毁huǐ):火。

9、孔:很。迩:近。

《汝坟》白话翻译

沿着汝河坎上游,砍了树木低着头。一日不能见夫君,如饥似渴心忧愁。

顺着汝河坎上走,砍了枝条抬起头。见到夫君还家来,如胶似漆情深厚。

鲂鱼尾巴艳艳红,王室差役火熊熊。虽说差役烈似火,父母仍在要供奉。

《汝坟》讲解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又何曾能享受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能不令你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岂不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你怎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又怎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燬,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难道他们的死活你竞也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燬”、“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篇5:诗经汝坟全文

诗经汝坟全文

《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下面请欣赏诗经汝坟全文!

诗经汝坟全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注释

遵:循,沿着。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坟:堤岸。 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惄(ni):忧愁。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 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遐弃:远离。 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 燬(hui):焚烧。 孔:很。迩:近。

译文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

如饥似渴受煎熬。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

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

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

父母近在需供奉。

赏析

独自守着空房的妻子,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有女人特有的细致周到、温柔体贴,又要有男人所有的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 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

其实,我们的处境又比这位怨妇好得了多少?生活中有太多让人身不由己的事,我们总要迫不得已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能够在滚滚红尘中给我们以支撑的,正是希望;即使是最不现实的希望,也能让我们觉得活着、受苦受累是值得的。正如毛驴唇前悬着的麦穗,看得见却吃不到,但为了要吃到,就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啊,走啊,走啊。

生命的度过不过如此。当全部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之时,也就是生命走到了尽头之时。[

篇6: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注释

遵:循,沿着。

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

坟:堤岸。

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惄(ni):忧愁。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

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遐弃:远离。

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

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

燬(hui):焚烧。 孔:很。迩:近。

译文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

如饥似渴受煎熬。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

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

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

父母近在需供奉。

【全诗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妻子的口吻讲述夫妻之间的深深思念与热情恩爱。

这首诗的画面感特别强。

这位多情的妻子沿着汝水的水边堤岸走啊走啊,采伐那些小树枝和树干。走了那么久,采了那么久,也见不到自己深爱的丈夫,真是忧伤极了、痛苦极了,就像早上没吃东西那么饥饿煎熬啊!感情上如饥似渴,心灵里忧伤痛苦,这种煎熬与折磨是什么人都无法解救的。

我们看着在汝水边走着采伐树枝的这位妻子,仿佛看到了《卷耳》里那位采着卷耳思念丈夫的妻子,她们有一样的相思心情,那一位是沿着大道遥望丈夫来的方向,这一位是沿着汝水边堤岸遥望丈夫来的`方向。

这位妻子沿着汝水的水边堤岸走啊走啊,原来采伐的那些小树枝和树干,砍了以后又长出来许多嫩小树枝,她又采伐下来。走了那么久,采了那么久,终于见到她深爱的丈夫啦!终于见到丈夫了,她特别激动,也特别害怕,心底有无限渴望“亲爱的,既然我们见面了,就请紧紧的抱着我吧,请你永远陪伴在我身边,再也不要把我疏远和抛弃,好吗?”

鲂鱼尾巴红红的是在求偶,久别重逢的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爱啊,炙热如烈火。两个人之间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有无数浓情蜜意想要表达,可惜,虽然热情似火,但父母就在很近的旁边啊!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没有父母在身旁,这对夫妻将是多么甜蜜深情、自由自在、热烈奔放的彼此相爱,一解好久不见的相思之苦。

可是,现在,这位多情的妻子不得不故作端庄矜持的淑女样子,掩藏起内心深处的热烈情感,真是遗憾又惆怅、可爱又可怜。

当我们吟诵这首诗的时候,既感动于夫妻间热情如火的身心之爱,也理解社会身份的约束限制,忍不住在心底悄悄期盼:旁边那对可敬的父母啊,请你们知趣离去,给他们一些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尽早成人之美吧!

篇7:《汝坟》诗经鉴赏

《汝坟》诗经鉴赏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

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注释:

遵彼汝坟:遵,循,沿着。汝,汝水;出自河南弘农卢氏山,至安徽入淮。坟,大堤。汝坟即汝水的大堤。

伐其条枚(音梅):伐,砍伐。《说文》:“条,小枝也。”“枚,枝干也,可为杖。”此句中的“其”和上句中的“彼”都是“那、那些”的意思。

第一章的前两句的大意是说:沿着汝水的大堤,砍伐树枝当柴烧。

君子:本诗指“夫君”。

惄如调饥:惄(音溺)、饥饿之意。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惄是饥之意,非饥之状,故传言‘饥意’”。“惄”这个字在本诗中指的是人开始有饥饿的感觉了,但还不是指出现饥饿的状态。调(音周),朝,早晨。

“惄如调饥”大意是:(思念夫君)如同早晨饥饿了一样。中国古代讲“日落而息”,晚上比较早就休息了。不像现在人有什么“夜生活”,甚至还吃夜宵,古人没有这种习惯。有些僧人、修道人或居士还讲究“过午不食”。古人早上也很早起来(大约4-5点左右),还要先干活,然后才吃早饭(大约7-8点左右)。所以早上在没吃饭前饥饿的感觉最强烈。以此来形容思念之深。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这是上古时期女子向自己的夫君倾诉思念之情的一句话。大意是:您外出公干,这么长时间没回来,我想念您,如同早上饥饿了一般。

伐其条肄:肄(音艺),《毛诗正义》:“斩而复生曰肄。”这句的大意是说:当我再一次来到汝水的大堤附近砍柴,原来被砍过的'树枝已经长出了新枝。我砍那些新枝时,才想起一年又过去了。“肄”表示新长出的树枝。

不我遐弃:这是个倒装句,即“不遐弃我”。“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大意是说:看到了夫君,我才庆幸您没有抛下我们这个家庭。请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说担心自己的夫君在外面三心二意的,另外成立了家庭。

中国古代的男人离开自己的家庭外出(做生意除外)一般有几种情况:进京赶考,得了官职,留在京城或派到外地当官,一时无法跟自己家庭的父母妻儿团聚,这还是那种比较幸运的。还有就是服兵役,或者是服劳役。这是很危险及劳苦的事情,随时有可能死亡。特别是遇到暴政或朝政混乱的朝代,服兵役或劳役就更苦更危险。古代常出现那种服劳役吃不了苦而逃亡的,逃亡的都不敢回家乡,被抓到要杀头,还要连累父母亲被衙役责骂,甚至父亲被抓去代服劳役吃苦。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疏曰:“妇人以君子处勤劳之职,恐避役死亡,今思之,觊君子事讫得反(返)。我既得见君子,即知不远弃我而死亡,我于思则愈(我的忧思之情得以痊愈)。未见,恐其逃亡;既见,知其不死,故忧思愈也。”

鲂鱼赪尾:鲂(音房)鱼,鳊鱼的古称。今指鲤科鳊属鱼。身体侧扁,头尖,尾也小,鳞细,生活在淡水中。又名武昌鱼。赪(音真),浅红色,红色。“鲂鱼赪尾”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人忧劳国事,非常辛苦,就象鲂鱼尾巴累红了一样。鲂鱼的尾巴原来是白色的,累了就会变红。

王室如燬(音毁):《尔雅·释言》:“燬,火也。”《玉篇》:“烈火也。”这一句的大意是:王室酷烈,如烈火般。

父母孔迩:孔,很、甚;副词。在古汉语中,“孔”的这种用法很常见,如孔亟(甚急);孔多(很多);孔明(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迩,近。“父母孔迩”字面的意思是:父母亲就在左近。言外之意是父母亲还健在,做什么事情应该先替父母及家里的亲人考虑一下。

赏析:

《毛诗·序》:<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 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言此妇人被文王之化,厚事其君子。

这段序的大意是:<汝坟>说的是道德教化的盛行。周文王的道德教化盛行于南方汝水大堤附近的诸侯国,那个地方的妇女能怜恤(怜爱体恤)自己的夫君,并劝勉夫君走正道。也就是说妇女受到文王的道德教化,知道怎样侍奉自己的夫君。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妇女在自己的夫君行役(服兵役、劳役或公务)回家后,诉说思念之情及劝勉夫君的一段话。当时南方一些诸侯国虽然已经受到了周文王道德教化的影响,但商纣王还在,老百姓经常要被征派劳役,生活还很困苦。诗中说“王室如燬”是指商纣王。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夫君,您离家行役之后)有一天,我顺着汝水的堤岸上走,去砍一些树枝回来当柴烧,也想在那等您,期望您办完公事尽快回家。可是,却一直没遇上您,我心里就象早上饥饿那样的难受。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今天,我又沿着汝水的堤岸走,说是去砍一些树枝回来当柴烧,其实是为了在您回家的路上等着您。又一年过去了,去年砍断的树枝,今年已经长出了新枝。啊!终于等到您回来了,夫君,您没有抛弃我们这个家庭而去啊!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看着您为了国事,辛苦奔波,劳碌憔悴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纣王之政酷烈如火,我们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艰辛;虽然遇到了苛政,可是现在爹娘都健在,您还是要勉力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不要逃避劳役或懈怠,以免爹娘担心或受累。

这首诗虽然是以一位普通的妇女语气写的,但既然经过了圣人孔子的选择并将它编辑到《诗经》中去,那么它就有了内涵,它就有了想要让人领会的言外之意。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出现暴政的时候,一定是人民生活失去了安定的环境,首先就是有很多百姓要去服兵役。另外就是国王贪图享乐,兴修各种宫殿及娱乐设施,丁壮要被强征去做劳役,没有人种田。这样就会造成米价踊贵,人民生活困苦等等。用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鲂鱼赪尾(老百姓生活困顿)”的原因是“王室如燬(苛政猛于虎)”。

那么,遇到暴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受“共产党文化”影响很深的人马上会想到:“要起义”、“斗争”、“砸烂旧社会”、“暴动”等等。现在的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在宣扬这些东西,可是宣扬这些的人,都想让别人去“起义”,让别人去“暴动”,自己看风使舵。人人都明白所谓的“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因此热衷于鼓动别人起来造反。以暴易暴的方法能行吗?

《诗经》是怎么说的呢?“虽然如燬,父母孔迩。”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并没有要我们采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诗经》说:“虽然遇到了暴政,可是你在决定做什么事情之前,不应该为父母亲考虑一下吗?不应该为自己的亲人考虑一下吗?因为父母亲就在自己身边啊!(父母孔迩)”,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势必也会殃及自己的亲人。

具体应该怎么办,这首诗没有说明,但各位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之前的《诗经》赏析<野有死麇>。

词汇运用:<汝坟>这首诗中的词汇,笔者在注释中基本上都说明了,因此就不再特别举例了。

结语:今天通过赏读这首诗,我们了解了上古时期的妇女怎样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我们还了解了那时的妇女如何劝勉自己的丈夫在乱世中忍苦生存(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篇8:《汝坟》诗经鉴赏

《汝坟》诗经鉴赏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

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注释:

遵彼汝坟:遵,循,沿着。汝,汝水;出自河南弘农卢氏山,至安徽入淮。坟,大堤。汝坟即汝水的大堤。

伐其条枚(音梅):伐,砍伐。《说文》:“条,小枝也。”“枚,枝干也,可为杖。”此句中的“其”和上句中的“彼”都是“那、那些”的意思。

第一章的前两句的大意是说:沿着汝水的大堤,砍伐树枝当柴烧。

君子:本诗指“夫君”。

惄如调饥:惄(音溺)、饥饿之意。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惄是饥之意,非饥之状,故传言‘饥意’”。“惄”这个字在本诗中指的是人开始有饥饿的感觉了,但还不是指出现饥饿的状态。调(音周),朝,早晨。

“惄如调饥”大意是:(思念夫君)如同早晨饥饿了一样。中国古代讲“日落而息”,晚上比较早就休息了。不像现在人有什么“夜生活”,甚至还吃夜宵,古人没有这种习惯。有些僧人、修道人或居士还讲究“过午不食”。古人早上也很早起来(大约4-5点左右),还要先干活,然后才吃早饭(大约7-8点左右)。所以早上在没吃饭前饥饿的感觉最强烈。以此来形容思念之深。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这是上古时期女子向自己的夫君倾诉思念之情的一句话。大意是:您外出公干,这么长时间没回来,我想念您,如同早上饥饿了一般。

伐其条肄:肄(音艺),《毛诗正义》:“斩而复生曰肄。”这句的大意是说:当我再一次来到汝水的大堤附近砍柴,原来被砍过的树枝已经长出了新枝。我砍那些新枝时,才想起一年又过去了。“肄”表示新长出的树枝。

不我遐弃:这是个倒装句,即“不遐弃我”。“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大意是说:看到了夫君,我才庆幸您没有抛下我们这个家庭。请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说担心自己的夫君在外面三心二意的,另外成立了家庭。

中国古代的男人离开自己的家庭外出(做生意除外)一般有几种情况:进京赶考,得了官职,留在京城或派到外地当官,一时无法跟自己家庭的父母妻儿团聚,这还是那种比较幸运的。还有就是服兵役,或者是服劳役。这是很危险及劳苦的事情,随时有可能死亡。特别是遇到暴政或朝政混乱的朝代,服兵役或劳役就更苦更危险。古代常出现那种服劳役吃不了苦而逃亡的,逃亡的都不敢回家乡,被抓到要杀头,还要连累父母亲被衙役责骂,甚至父亲被抓去代服劳役吃苦。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疏曰:“妇人以君子处勤劳之职,恐避役死亡,今思之,觊君子事讫得反(返)。我既得见君子,即知不远弃我而死亡,我于思则愈(我的忧思之情得以痊愈)。未见,恐其逃亡;既见,知其不死,故忧思愈也。”

鲂鱼赪尾:鲂(音房)鱼,鳊鱼的古称。今指鲤科鳊属鱼。身体侧扁,头尖,尾也小,鳞细,生活在淡水中。又名武昌鱼。赪(音真),浅红色,红色。“鲂鱼赪尾”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人忧劳国事,非常辛苦,就象鲂鱼尾巴累红了一样。鲂鱼的尾巴原来是白色的,累了就会变红。

王室如燬(音毁):《尔雅·释言》:“燬,火也。”《玉篇》:“烈火也。”这一句的大意是:王室酷烈,如烈火般。

父母孔迩:孔,很、甚;副词。在古汉语中,“孔”的这种用法很常见,如孔亟(甚急);孔多(很多);孔明(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迩,近。“父母孔迩”字面的意思是:父母亲就在左近。言外之意是父母亲还健在,做什么事情应该先替父母及家里的亲人考虑一下。

词语注释:

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nì):饥,一说忧愁。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xiá):远。

鲂(fánɡ)鱼:鳊鱼。赬(chēng成):浅红色。

毁(huǐ):同“燬”。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赏析:

《毛诗·序》:《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 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言此妇人被文王之化,厚事其君子。

这段序的大意是:《汝坟》说的是道德教化的盛行。周文王的道德教化盛行于南方汝水大堤附近的诸侯国,那个地方的妇女能怜恤(怜爱体恤)自己的夫君,并劝勉夫君走正道。也就是说妇女受到文王的道德教化,知道怎样侍奉自己的夫君。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妇女在自己的夫君行役(服兵役、劳役或公务)回家后,诉说思念之情及劝勉夫君的一段话。当时南方一些诸侯国虽然已经受到了周文王道德教化的影响,但商纣王还在,老百姓经常要被征派劳役,生活还很困苦。诗中说“王室如燬”是指商纣王。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夫君,您离家行役之后)有一天,我顺着汝水的堤岸上走,去砍一些树枝回来当柴烧,也想在那等您,期望您办完公事尽快回家。可是,却一直没遇上您,我心里就象早上饥饿那样的难受。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今天,我又沿着汝水的堤岸走,说是去砍一些树枝回来当柴烧,其实是为了在您回家的路上等着您。又一年过去了,去年砍断的树枝,今年已经长出了新枝。啊!终于等到您回来了,夫君,您没有抛弃我们这个家庭而去啊!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看着您为了国事,辛苦奔波,劳碌憔悴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纣王之政酷烈如火,我们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艰辛;虽然遇到了苛政,可是现在爹娘都健在,您还是要勉力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不要逃避劳役或懈怠,以免爹娘担心或受累。

这首诗虽然是以一位普通的妇女语气写的,但既然经过了圣人孔子的选择并将它编辑到《诗经》中去,那么它就有了内涵,它就有了想要让人领会的言外之意。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出现暴政的时候,一定是人民生活失去了安定的环境,首先就是有很多百姓要去服兵役。另外就是国王贪图享乐,兴修各种宫殿及娱乐设施,丁壮要被强征去做劳役,没有人种田。这样就会造成米价踊贵,人民生活困苦等等。用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鲂鱼赪尾(老百姓生活困顿)”的原因是“王室如燬(苛政猛于虎)”。

那么,遇到暴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受“共产党文化”影响很深的人马上会想到:“要起义”、“斗争”、“砸烂旧社会”、“暴动”等等。现在的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在宣扬这些东西,可是宣扬这些的人,都想让别人去“起义”,让别人去“暴动”,自己看风使舵。人人都明白所谓的“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因此热衷于鼓动别人起来造反。以暴易暴的方法能行吗?

《诗经》是怎么说的呢?“虽然如燬,父母孔迩。”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并没有要我们采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诗经》说:“虽然遇到了暴政,可是你在决定做什么事情之前,不应该为父母亲考虑一下吗?不应该为自己的亲人考虑一下吗?因为父母亲就在自己身边啊!(父母孔迩)”,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势必也会殃及自己的亲人。

具体应该怎么办,这首诗没有说明,但各位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之前的《诗经》赏析《野有死麇》。

词汇运用:《汝坟》这首诗中的词汇,笔者在注释中基本上都说明了,因此就不再特别举例了。

结语:今天通过赏读这首诗,我们了解了上古时期的妇女怎样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我们还了解了那时的妇女如何劝勉自己的丈夫在乱世中忍苦生存(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创作背景

《周南·汝坟》是以汝水一带女子口吻所唱的民歌。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汝坟》 ,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言此妇人被文王之化,厚事其君子。”汉代刘向《列女传》更附会《毛诗序》之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多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之作。此诗的产生年代当在西周崩溃之际。从西周早期开始,就曾不断向淮汉一带拓展统治空间,因而在那里驻扎军队。王朝崩溃,还有许多将士留在南方。征夫久役归来,妻子为挽留丈夫而唱此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征夫并未归来,是妻子在家思念远方服劳役的丈夫,诗中的见面情景是妻子的想象。《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曰:‘周南之妻者,周南大夫之妻也。大夫受命,平治水土。过时不来,妻恐其懈于王事,盖与其邻人陈素所与大夫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昔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非舜之事,而舜为之者,为养父母也。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故父母在,当与时小同,无亏大义,不罹患害而已。夫凤凰不离于蔚罗,麒麟不入于陷阱,蛟龙不及于枯泽。鸟兽之智,犹知避害,而况于人乎?生于乱世,不得道理,而迫于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乃作诗曰:“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盖不得已也。君子以是知周南之妻而能匡夫也。’”

篇9:《汝坟》原文及赏析

《汝坟》原文及赏析

汝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1.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赬(chēng):浅红色。

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9.孔:甚。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篇10:诗经·国风·周南·汝坟

汝坟

朝代:先秦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 赬(chēng):浅红色。

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9.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鉴赏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又何曾能享受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能不令你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岂不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你怎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潘?龙)

第三章则为女主人公见到丈夫后表白的话语。自己在家辛苦做家务,丈夫在外服劳役,王室的劳役政策又使他们无法相见,现在即使相见了,可是丈夫还可能会再次外出服劳役.自己在家累点苦点没什么,因为自己有父母在身边作依靠,再累也值得,而丈夫却一人在外,风吹日晒,很辛苦.(风语者)

篇11:诗经名句——《诗经·周南·汝坟》

《诗经·周南·汝坟》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诗经·周南·汝坟》翻译

沿着汝河坎上游,砍了树木低着头。一日不能见夫君,如饥似渴心忧愁。

顺着汝河坎上走,砍了枝条抬起头。见到夫君还家来,如胶似漆情深厚。

鲂鱼尾巴艳艳红,王室差役火熊熊。虽说差役烈似火,父母仍在要供奉。

《诗经·周南·汝坟》鉴赏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又怎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燬,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难道他们的死活你竞也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燬”、“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

篇12:《诗经·周南·汝坟》译注

沿着汝河坎上游,砍了树木低着头。一日不能见夫君,如饥似渴心忧愁。

顺着汝河坎上走,砍了枝条抬起头。见到夫君还家来,如胶似漆情深厚。

鲂鱼尾巴艳艳红,王室差役火熊熊。虽说差役烈似火,父母仍在要供奉。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诗经名句——《诗经·周南·汝坟》

诗经《国风·卫风·汝坟》鉴赏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赏析

关雎诗经赏析

诗经硕鼠-硕鼠赏析

诗经《鹊巢》赏析

蔡中郎坟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如梦令赵汝?,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赏析

诗经汝坟赏析(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经汝坟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