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班九月教育随笔(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nji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十一期间参加了东京藤幼儿园分享会,加上平时要上的中科院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这么多儿童教育的课程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中国家长都有不快乐的童年,因此都在拼了命的研究全球各种教育理念,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再牛逼的教育理念,说白了抵不过四个字,说白了抵不过四个字:
言!传!身!教!
不过,好像并没有太多家长想起来这四个字。
我们这一代的人做父母,拼了命的给孩子买买买,想要给他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哪怕是一块香皂,一瓶沐浴露。再者,我们拼了命的读书,学育儿学教育,一年花好几万送到早教中心亲子游泳馆。我也曾是这样的妈妈,玩具买了一箱又一箱,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大,但孩子多半玩几天就没了兴趣,这时候我发现,他喜欢玩我的手机。
为什么?因为手机会发光吗?因为手机看上去好玩么?声光电的玩具哪个不比手机好玩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陪他的时候,总是一边坐在他身边一边玩手机;喂奶的时候,一手拿奶瓶一手玩手机;哄睡觉的时候,他趴在我肩头,我一手托着他一手玩手机。八个月了,他一直看着我在玩一个方砖一样的东西,自然产生了兴趣,他喜欢所有人的手机,包括电梯里陌生人的手机,看到了都想要去伸手拿。
我在想,如果我从他一出生就开始手里拿着书在读,他会不会现在喜欢翻绘本。已经准备好的满满一书柜的绘本和各种朋友送的昂贵的幼儿读本,一本都不曾翻开过,从美国买了一百多块钱一本的布书,原以为他会喜欢,但也就是翻几下然后丢到墙角。没有什么,比得上他每次看到我手机时候的激动,以及不用教就会用手指划屏幕。
我突然意识到,小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他还太小,什么教育都太早的时候,他让我看到了人从出生开始每一步的发育和变化。一切就是这么快。
晚上分享会的群里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心得,有人说蒙特梭利牛逼,有人说华德福多么尊重天赋,有人说国际学校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人说公立学校基础教育才最扎实。但是,尽管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在说家庭教育最重要,但仿佛,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家非常美满,没有任何问题,学校教育才有决定性作用。
但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收到过的教育,那些对自己的性格成长有直接打击的,全部来自于家庭,我几乎想不起来,哪个老师打击了我让我变成了什么样子。比如我家人说我唱歌跑调,我从五六岁起再也没有唱过歌;比如说我的亲戚总是在聚会上逗我开玩笑让我难堪,我现在参加集体活动就很难受等等。我觉得完善的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指三个人一家人完美幸福,更多的指言传身教,一言一行。比如我经常上的儿童教育的各种课程,如果老师留作业,90%的人都在互相抄(我也是),或者买了课起晚了不上课了(我也是)。家长都是这样的,孩子能不抄吗?有几个家长天天读书啊,孩子能喜欢读书吗?家长都游手好闲没事儿就看电视买买买的,凭什么要求孩子读书好呢。想到这些,就不寒而栗。
我一直记得我老板的一件小事。
我老板是一个特别霸气威猛的男人,我第一次看见他就觉得很害怕,像个黑社会。我是他的助理,因此我帮他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但每次,他都非常客气客气再客气的跟我说谢谢。他说一次谢谢我就发抖一次,感觉是不是什么做的不够好,让他这么客气,这不就是我的工作么?谢什么谢?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了了跟他说:“老板,不用谢了,太客气了,怪吓人的。”老板说:“我是个有孩子的人,我要以身作则。”后来,我再也没拒绝过他说谢谢,尽管我依然不习惯。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孩子,但却提醒我,以身作则是什么意思。以身作则不是装,不是在孩子面前变成另外的样子。以身作则是一种习惯,一种日常的行为,一种能让人看到但又不刻意的东西。如果作为成年人你丢失了某种好的行为和习惯,那就要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变回来。不是变回来一时,而是永远变回来。
我家儿子今年六岁,9月上小学一年级,为了让他更快的融入小学生活,大班这一年我们离开了原来名声在外的一所连锁明星幼儿园,来到了一家私立的学前班,为什么呢,就是我所说的,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融入小学生活。
孩子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中,首先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几年幼儿园那熟悉的环境,其次,身边的老师同学也都是新面孔,适应能力再强的孩子也要花些时间去接受。但是,当老师的讲课内容孩子熟悉且已经有所了解的时候,会给孩子莫大的自信。
据我所知,现在一年级的内容老师只是花很少的精力去教学,比如说拼音,学习过幼小衔接课程的大部分孩子都已经掌握了,老师讲课时响应连连,老师自然讲的快,那些没学过拼音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既不能回应老师,也不敢举手提问,干着急,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一直强调快乐教育,强调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身边亲戚朋友家已经发生的‘一年级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即使不去学前班和幼小衔接机构也要自己在家对孩子进行提前教育,不为别的,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快乐’的小学生活。
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不断在进步的,为了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自己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学习组织培训,专家也推荐相应书籍帮助我们更好的进步成长,我选择了《幼小衔接这些事儿》这本书进行了研读。
我觉得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块儿。在我们身边幼小衔接存在很多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像小学过渡的链接,但是就是大班才开始幼小衔接工作吗?这里很多人有很多错误的观念。答案并不是如此。幼小衔接它是贯穿整个幼儿园的。在一些幼儿园、老师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代表着知识的传承和过度。
他们组织教学形式小学化、内容小学化、方法小学化、制度小学化、环境小学化、指标小学化。让孩子学习他们认为对的例如“拼音、数学”等等,忽视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到了小学以后一开始孩子会以为自己会的很多因此开始骄傲,懈怠。到了接触新的知识以后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开始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开始停滞不前甚至落后于其他孩子。所以改变社会、老师、家长们的观念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工作和幼儿园打了很多的交道,大多数幼儿园的园长对于幼升小课程都是十分谨慎的。其实很早以前教育部门就对于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了有禁止的态度,但是,一部分幼儿园依然进行着,原因是家长的诉求!为什么家长如此着急的想要如此小的孩子接触这些课程呢?其实在我看了小学的课本之后我发现,从学前班到小学课程的跨度很大,不补习的孩子和补习的孩子从小学就会开始拉开差距,孩子更辛苦,家长更着急。所以,与其说禁止学习这些小学课程,不如应该更专注于如何让幼升小变得更加平顺。
同时,我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一下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年龄过小孩子学习这些小学内容。拔苗助长违背自然发展,排除那些智商较为超常的儿童,需要通过阶段性的心理发展,脑部发育来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
通过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以发现,2—7岁之间的儿童只具备了表象思维,并且,他们的认知是较为零散和混乱,虽然5岁左右才开始具备抽象思维,但是很初级,也就是说,他们只能是看到木头说木头,石头说石头,是无法进行联想等思维方式的,而拼音等小学课程的内容已经开始了抽象思维的应用,拼音就是如此。汉字和拼音的转换不仅需要识记,还需要进行语言性的联想,这种学习过程既不符合儿童的语言发展,也不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主要原因是,当课程成为孩子的压力时,它损失的实际是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发展,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以及训导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一种教导意义,而是逼迫性;当孩子因为自身的发展限制无法达成学习目标时,他们的潜意识当中就对自我进行了否定,如果加之父母和老师的影响,更会如此。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缺乏了正面的心理影响,那么,其整个人生都会陷入这种“陷阱”当中,在今后的心理发展当中出现自卑、偏执等人格缺陷!
所以,国家基础这些表面或者深层次的考虑禁止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这些。
但是,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去学习,只是要注意方式。重点是请应试教育,重口语教育,就是老师带着孩子拼读即可,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性很强,游戏性的模仿学习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幼小衔接和起跑线没有必要联系,上幼小衔接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决策,因此,我的答案是家长不应该抱怨。如果家长在家庭中做好了亲子教育,哪怕小学一开始入门较慢,但也会慢慢爬升上去。收获父母高质量陪伴的而孩子,比起外面报班学习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习惯、在智力开发方面也相对更加均衡。这里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来了解一下。
1、幼小衔接班是必由之路吗?很多家长认为别人孩子都在学习幼小衔接班,如果我们不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年级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小调研,结果发现,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由于提前接触到了知识,因此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反应更快,更自信,但这样的优势并不长久,在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经历过幼小衔接班但是有更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逐渐缩短差距,逐渐赶上来。因此,可以说,学习习惯更加重要。
2、孩子的起跑线不在小学,而在家庭。我们经常把上小学的孩子,称为学龄儿童,认为是学习的初始年龄,而事实上,学前阶段,也就是我们说早期教育阶段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实现系统的教育过程,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对于儿童的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行为规范训练等。这些训练始于0-3岁,影响一生,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
3、要注意教育节奏,反对功利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获得高分,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过早激发功利、强调结果,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畏惧成绩,厌恶学习。学习是一生的,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比起赢在起跑线要重要的多。
我觉得孩子抱怨幼儿园就不对了,除了幼儿园之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哦。
1.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必需品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必需品,很多时候孩子都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都是很多的培训机构制作出来的需求,国家教育提倡学前教育不要小学化,小学文化知识不减少,那么中间地带就会有培训机构来填补,这个机构就必须放大家长的焦虑,告诉你如果你家的孩子不上幼小衔接那么就会落后。
2.小学暂时落后也不用过于焦虑
小学阶段没有多少知识,孩子暂时落后,家长就好好的辅导一下就可以,一年级用不了一千多字,孩子的生命也不光光就学习这一件事,所以不要焦虑。
3.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根本,不要把责任推给其他人,很多时候从自身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自身会有动力去学习,去探索。
幼小衔接不是必需品,家庭教育不能少,家长多关注,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因为一年级的课本有一定难度,孩子刚刚入学,还不适应。对于孩子来说,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新知识,需要认真去听,动脑子去记,这是跟以前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需要慢慢去消化。比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许多大人还不会呢,更何况六岁的没有基础的小孩儿?我女儿也是这样的,一年级上学期经常倒数第一,卷子上连答案都不知道填在哪里。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一星期、两学期……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进步越来越大。进入二三年级之后,没有基础的孩子就会和别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超过了她们。因为孩子养成了认真听讲、做作业的好习惯,学习态度很端正。
学习了幼小衔接课程的孩子,等于把一年级的功课先学了一遍,老师上课讲的新知识对他来说早就烂熟于心了,考试的卷子也早就做过了,考试情况当然很理想。可是,这样的烫剩饭是很没有意思的,所以,不少学生走神、做小动作、不爱学习甚至厌学。别看有些孩子才六岁,就已经学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文化课了。这样的孩子考高分如探囊取物,能好好听课吗?能不厌学吗?进入二三年级以后,老底儿吃完了,要学新知识了,和没有基础的孩子坐在一起,优势不在,甚至会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而退至中下游。
总之,赢在起跑线再重要,也没有赢在终点重要。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不要心急,不要为孩子暂时的落后而沮丧,要相信孩子是会赶上去的,静待花开!
起跑慢并不意味着最后会输
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发育成长过程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学什么都快人一步,有的孩子则是慢工出细活,作为家长,一定要接受这种差异。儿子同班一个小女孩,住我们楼上,每天都会下来玩,超级聪明,家长也没投入多少心思去教,早早就会了好几百个汉字,二三百的英文单词,有一天我问她会不会加减法,她说不会,然后我教了她不到10分钟,十以内的加减法基本就会了。反观我自己的孩子,我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教他一些东西,到现在也就能记住不到一百个汉字,英文单词和句子就更加少,1-1还等于1呢。
但是一年前,他连数字1 2 3都不认识,更别说别的东西了,相比起来我觉得他进步很大了,我对孩子的评价就是,他什么都能学会,只不过会比别的孩子慢一些,人家五岁会的东西,他可能要到六岁才会,而且估计上小学以后也是这种情况。但是不能抱怨孩子,他可能就是会慢一些,吃力一些,但这并不是他的错,而且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漫长,走得慢一些也不是什么致命伤,别人会看到的风景他也会看到,别人在20岁能达到的成就,他到21岁也会达到,我又担心什么呢?
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别人家养的是飞快的小猴子,我们家是个慢吞吞的小蜗牛,但是看他慢慢但坚定向前的样子,更多的是感动。
我小的时候也是超级聪明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拔尖的那一拨,幼稚的我曾经会去想班级上那些成绩不好,看起来有些笨笨的同学将来可怎么办啊?可实际上,到了这个年龄,再去看,大家都活得很好,有些当年靠后的孩子早就取得了远超过我的人生成就,如果一定要比较,也要放到一生这样的`尺度,你会发现起跑的时候,快几步,慢几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差异。
不要总盯着别人家的孩子
问题里面的妈妈是因为对比,才觉得自己孩子不足,才抱怨,那索性就不要对比,你比或者不比,差距都在那里,知道了,短期内也改变不了什么。把这种怨气和焦虑传递给孩子更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世上总会有比自己孩子出色的娃,也总会有不如自己孩子的娃,但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与咱们没啥关系,我们只要盯着自己的孩子就好。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在回答有关幼小衔接家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时建议,家长需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孩子快乐情绪的培养,通过陪伴、接触和引导,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快乐的情绪;二是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三是注重孩子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我们非常注重孩子快乐情绪的培养,通过引导,陪伴让孩子每天能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们也经常与家长沟通,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很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我们非常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收拾整理物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回答问题,学会倾听与表达,能够安静阅读。我们也经常与家长交流,请家长在家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大班的孩子,必须有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合理饮食,合理作息,能够不在成人的提醒下做一些事情。幼小衔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
幼儿园九月教育随笔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江可的小朋友,开学第一天来班上时,他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放,还极力要求妈妈“带我走嘛,我不读书。”在老师的劝说下妈妈趁可可不注意就悄悄的走了,发现妈妈不在了,找了一下就和老师一起玩游戏了。可可妈妈告诉我说“可可胆量有点小,希望孩子能大气点。”就这样我们每天都会特意地让他和小朋友一起去做某件事,多和小朋友握握手,现在的可可能大胆的叫出班上小朋友的名字,会和小朋友一起唱歌,拍手游戏。只是在上课回答问题时还太大胆,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还要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不懈的重复每一个小小的教育点。9月我很注重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哪怕是起身放小椅子的小动作,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
我相信,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在自己头脑里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一旦有人触犯这些“规则”,就算事情再小也会引发同伴间的一些争执。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又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就开始频繁跟老师“告状”。
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同伴意识,也有了一定的行为规则意识。他们常会因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跟同伴之间发生争执,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告诉老师去”。在他们的心中,老师是万能的,能给他们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才会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来告诉你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老师,某某小朋友没有排队”,“老师,某某小朋友推我椅子了”,“老师,某某小朋友没坐好”,“老师,某某小朋友扯我衣服了”,“老师,某某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在讲话”......面对这些“告状”,我们往往不是很有耐心的去聆听,甚至有时还会觉得心烦,因为觉得这些事情实在太小,不值得孩子们重复的拿来跟自己说。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孩子会“告状”那是因为他们不会自己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只能寻求老师的帮助。
对于那些喜欢“告状”的小朋友,我常用的方式是冷处理。孩子“告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还小,又刚从家庭中走进幼儿园,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矛盾,很多问题不能自己解决,需要我们经常性的引导和启发。但如果给予那些有事没事就“告状”的小朋友及时响应,不仅不能及时帮他处理矛盾,还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负担。喜欢“告状”的小朋友,遇到问题,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去想如何解决,而是直接就想到找老师。如果老师经常性的给他们帮助,会增长他们的惰性,还会让他们在同伴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对于一些合理的“告状”行为,我常仔细聆听他们“告状”的内容,然后把几个小朋友叫到自己身边,询问原因,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在忙的时候,我可能顾不了那么多的“告状”,于是会跟小朋友说“好的,我知道了,老师待会批评他”,给“告状”的小朋友一个承诺,也给那些“被告”敲个小警钟。
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孩子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通过一些实例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会谦让、等待、要有耐心,教育他们在与小伙伴有矛盾时应讲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当然,这是一件做起来很难的事情,但作为家长、老师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与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不仅仅是这样,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可以请自己的孩子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拿他记录的符号,引导他说。
然后,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家长在家里也应该多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别人发言。
接着,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和“读”的习惯。家长可以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完故事,自己也来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并且可以让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从而养成良好的说和读的学习习惯。
还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不要去求孩子写多少字,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孩子写字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握笔和坐姿。我们在幼儿园内及时的加以提醒和指导,并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孩子们渐渐的养成了书写要坐端正,有一尺的距离,习惯比较好。除了在幼儿园,还需要家长一起配合,孩子在书写数字或者是画画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细心的观察和提醒,教育孩子书写或画画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养成遵守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课堂纪律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开学时就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尽量让孩子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不开小差。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乐于交往的习惯,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因此,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幼儿园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与邻居、同学交往,与大人交谈,遇到困难不气馁。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命运。最重要是培养他们做事专注、投入、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问等心理素质,教师和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肯定他们的成绩,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指导和督促。
这个学期我们班的孩子升入大班啦!而目前大班的孩子原来并不在一个班,是由两个中班合班,加入个别新生,合班后的大班由我担任班主任。在开学之前,心里颇为忐忑,两个班的孩子能否自然融合?家长能否和谐共处?都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所有家长和孩子更认可、更接受。辗转反思多次后告诉自己:真诚无私地面对家长,坦荡无私地对待孩子,对所有人为心无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真实的自己。
开学以来,我把所有的孩子视作一个集体的孩子,无论语言,还是行为上,格外注意。争取做到丝毫不让孩子感觉到有所偏私,特别是原来不是我带班的A班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理应该更加敏感,更加渴望得到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虽然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还不够熟悉了解,但每一天我尽可能与他们多亲近,比如:多说几句话,多抱抱他们或者摸摸他们的头,随时对他们投过来的小眼睛报以微笑。当然对原来班级的孩子也同样热情,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一样的爱和温暖。短短一周多的相处,我迅速和每一个孩子都建立一种亲密自然的感情。A班的孩子对我这个他们而言的`新老师丝毫没有生疏之感。早上,我们一起晨间锻炼时,玩得忘乎所以、异常开心。结束时,孩子们主动帮我收玩具。上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玩得开心时,都会纷纷围在我的周围,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围着鸟妈妈。我用剪刀时,原来A班的曹逸宸小朋友特意跑过来叮嘱我小心一点,不要剪刀手,听得我心里温暖极了。
我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家长应该有所了解,言谈之中,也能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一视同仁和平等无私。所以丝毫没有之前两个班合并以前的种种顾虑以及对新老师的些许担忧。也正是提前敏觉到这方面原因,担心不当言行引起偏私之心,才会在这一周多的时间,格外注意孩子间的友好相处,家长间的和谐共处。豁然发现,大家的友好相处并不会成为折磨我睡不着觉的难题,困扰就这样迎刃而解了。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相信之后的每一天里,我们全体师生、家长定会在广阔自由的环境中愉快相处、相知。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相信一切未知!
在新学期的第一天,本班的幼儿都很开心,有说有笑的。但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我发现本班小朋友的常规问题特别的严重,尤其是刚来的新生情绪有不太稳定,新小朋友都没有怎么接触过幼儿园的校园生活,所以有比较的自由性随便下位拿东西玩,有的幼儿还会打自己旁边的小朋友可能是因为新小朋友还不太懂在幼儿园到底是做什么的吧!
对此,我们班上的每位老师都很注重小朋友们的常规问题,从幼儿进入教室内就要不断的和小朋友说每一个小细节应该先做什么,然后在做什么,从早到晚不断的说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提高幼儿对每一个环节的了解。不断的让幼儿溶入幼儿的生活环境当中来。
随着幼儿的年龄不断的增长,小朋友们的随意性也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我都受不了了可是不能让小朋友在哪里没有章法的玩耍呀!所以,在一次小朋友们在自己玩游戏的时候发现本班的每位小朋友都喜欢跑跳,对此,我对小朋友们的游戏进行了改动不在那么的枯燥无味,对幼儿喜欢动的游戏进行了不同的玩法是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尤其是“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幼儿可喜欢了每天都和自己的小伙伴玩都不觉得不好玩。
小朋友们一天天的'熟悉在幼儿园的生活小朋友们的常规也越来越好了,没有那么的随意了,新生也了解到了在幼儿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了,知道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是不一样的。在家里可以很随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事情,可在幼儿园就不是和在家里一样了,幼儿园里是学习知识的这里有结识很多的小伙伴也可以认识很多新小朋友。
本班的生活都离不开每一位为幼儿付出的老师以及幼儿的父母,希望我班的小朋友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黑夜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阳台外乌漆墨黑的一切,反而抚去浮躁,带来平静。回首着逝去的九月,打开电脑,敲击着键盘,开始了一段思绪——
充实,这是九月带给我最深的感受。崭新的学期,毫无意外地接手了一年级。第一次接触时,一脸懵懂且叽叽喳喳的他们让我印象深刻,这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接下来的日子,在课堂上我力求引导他们首先学会认真听讲,养成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我引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指导他们如何扫地、排桌椅、拿饭盒等。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有时候在班上一待就是半天。值得一提的是,一年级孩子在学校的资料是空白的,身为班主任的我又得利用课余时间录入学籍,关注预防接种,制作关于他们的座位表、值日表等。有时候,我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用。
尽管工作很忙,但个人的成长一定不能茫。街道“教坛新秀”选拔九月举行,尽管手头上还有很多事,但我还是决定参加。比赛文件出来以后,就陷入了“选课、备课、磨课”疯狂模式。这样的生活,五味杂陈,含辛茹苦。这样的生活,貌似单枪匹马,实则浩浩荡荡。教研组的老师们陪我磨课,耐心给予我指导,虽然比赛压力大,但我还是觉得挺幸运。此时的生活显然更充实,但却让我觉得这样的忙是值得的,众人的帮助让我心里头暖暖的。
作为人师,很容易陷入“忙——茫”的境地,我所追求的是在每日的重复里,看到不断完善的自己。如今九月已去,十月如约而至,我将继续前行的脚步,用心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
作者:王世忠
公众号:风晚
丫丫哭了学前班老师教育随笔记录
在一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环节,我告诉孩子们,谁问题回答正确,谁就能得到一张小贴画。丫丫是一个反应灵敏、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孩子。在以往的活动中,她回答问题一直很积极,这次也不例外。我每提一个问题,丫丫都会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我希望把相对简单的问题交给那些平时不够大胆回答问题的孩子,所以连着几个问题,我都没有让丫丫来回答。不想,丫丫着急了,直接站起来对我说:“老师,下一个问题能不能让我来回答呀,我也想回答问题。”我说:“好呀,你先坐下。”接下来,我展示了一张由半圆形、长方形和梯形组成的房子图片,请孩子们找一找图片中的房子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分别有几个。这一次,我请丫丫来回答。丫丫说:“房子由三种图形组成,有长方形、梯形和半圆形,半圆形有两个,长方形有一个,梯形有一个。”我说:“丫丫,请再仔细看看,你确定你的答案吗?”丫丫又数了一遍,还是确定自己之前的答案。这时,程程举手后站了起来,说:“不对,丫丫少数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应该有两个。”我表扬了程程,然后对丫丫说:“丫丫,你少数了一个长方形,这次你不能得小贴画。”活动结束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办公桌旁。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丫丫哭了。”我以为是丫丫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矛盾,连忙走过去问丫丫怎么了,她抽泣着说:“我今天问题答错了,没有小贴画了。”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下一次你仔细一点,答对了就会有小贴画的。”
但离开丫丫后,我仍在想自己和丫丫的互动隋况。丫丫一直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孩子,这次的问题回答错,会不会让她觉得老师从此就不看好她了,所以她才伤心哭泣的?想到这里,我决定找个时间跟丫丫聊聊。
自由活动时间,我又来到丫丫面前,抱起丫丫,对她说:“丫丫,你是一个很棒的好孩子,可是再优秀的人也会出错,老师也会出错,所以刚才在数学活动中你回答错了是很正常的事。先数房顶,再数房子的`窗和墙来寻找图形并数图形数量,就不会漏数一个长方形了。”丫丫听了我的这番话,对我说:“谢谢老师,我下次会仔细的。”
的确,在孩子心目中,老师奖励自己“小贴画”是对自己的肯定,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小贴画”。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很容易给孩子留下“老师只爱优秀的我,不爱不优秀的我”的印象,以至于孩子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所以在与孩子互动时,我们一定要努力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免无意中伤害孩子。
《口袋里的秘密》学前班教育随笔
“老师,佳佳的手流了好多血!”我闻讯跑过去一看,佳佳的手背、手心红红的,可是没有见到伤口。佳佳也没有哭没喊疼,看清后才知道,原来是印泥!这是谁带来的呢?正在这时候我发现佳佳旁边的芊芊好像在往口袋里藏什么东西,我明白了。过了一会儿,通过给芊芊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她答应把印泥交给我让我保管,晚上再拿回家,并保证以后不带来了。
第二天,芊芊果然没有带来。但是我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的脑门上多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红点。通过去顺藤摸瓜,我又从星润的口袋时里“收缴”了一盒印泥。没过一会儿,又有小朋友告诉我说阿浩的口袋里藏着一支玩具宝剑!
印泥、玩具宝剑,我明白了,我们班这群小家伙越来越懂得跟好朋友分享了。但是这种把东西藏在口袋里带到幼儿园的方法非常不可取,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于是,我向全班的孩子们讲述了这件事,并告诉孩子们把小玩意带在口袋里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小玩具或尖利的玩具。要是有什么好玩的玩具想给小朋友们一起玩,可以先告诉老师,老师会让大家分组玩。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老师的看法,以后再也不带小玩意来了。
晚上,家长来接孩子时,我特意和这几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把孩子的情况告诉他们。他们都感到很意外,不知道孩子带这些东西来幼儿园,并表示以后要多检查孩子的口袋,以免发生意外。 我想对每一位家长说:请多多注意孩子的口袋!因为口袋里藏着孩子的秘密,装着孩子的心理,暗示着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口袋也是家长观察和了解孩子的“一面好镜子”!
★ 学前班教育随笔
★ 学前班教育随笔
★ 小班九月教育随笔
★ 幼儿园学前班随笔
★ 励志九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