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和学生们的演讲稿(共含4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apz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后一课和学生们的演讲稿
同学们:
这节课也许就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下次课将由新老师来上。说到最后一课,当然不会是像都德的《最后一课》那样充满忏悔与留念的,我也不会像韩麦尔先生那样听到下课铃声便默默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鲁迅先生曾给一个文学爱好者颜黎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在这里重复鲁迅先生的话是想说你们要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吸取营养,因此新老师来了你们要一如既往地学好语文,切不可因为不习惯新老师而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
我和你们打交道已一年多了。一年来,恩也罢,怨也罢,一切都会因我们的分离而淡漠。我遗憾的是,几个写作成绩很好的同学我没有培育成文学新苗。我问心有愧的是,几个调皮的学生我批评过重,以致我们之间很不友好。在这里我希望时间的流逝能洗去我们之间的.隔阂,让理解来重建我们的师生情谊。
我已经教了十多年的书,现在突然不教,当然很有些留恋与惆怅,我最最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把祖国优美的典籍、精粹的诗文给你们了,再也不能与你们奇文共赏了。太史公司马迁作孔子传,遥想孔子其人,叹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后的日子,当我怀想师生共吟的情景时,也只能心向往之了。我真切地希望你们能真正地多读几本书,多长些智慧才干,做一个无愧于自己的人。好了!俗话说:“千里长棚,终有一散。”千言万语仍归结成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用的人。今天我们相别在教室里,明天仍会重逢在社会上。台上师生,台下朋友。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一如既往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下课!
xxx:
大家好!
从《最后一课》我深深体会到做为一名知识分子发愤图强的重要性,从这个故事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觉中思绪万千。
最近,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读几遍。
我翻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就这样,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一篇课文读下来,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觉中思绪万千。
啊!他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他们是多么的悲伤、痛楚。他们在国家和平时,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当国家遭到压迫时才觉悟。晚了吗?晚了,国家已被侵略。后悔了吗?后悔了,在国家遭难时后悔了。懂了吗?懂了,在国家灭亡是懂了。为什么!难道每个人只有在危难紧急时刻才知道努力吗?
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在奋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恳恳地努力着?大多数人都在不学无术,为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危机。当时是有一些卖国贼、汉奸,不以国家为重、民族为重,丧尽天良。但当时有那么多中国人积极努力、热爱祖国!虽然没有现在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着梅花般的骨气,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以国家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说我,每次周末作业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紧地补,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写?可事已发生,只好熬夜加班。为什么!难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难道你想和《最后一课》中的人们一样?难道你是等着中国灭亡时发奋学习?难道你是想等着危难时刻再悔过?
虽然孔子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试想在危急时刻时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待“岁寒”来而“不凋”,而应该时时刻刻保持“青绿”,这样才是明智的。
在美国几乎每一所大学,毕业典礼都是一场“重头戏”.它们讲究排场,大多还蕴含着历史与传统。这在哈佛这所美国最古老的大学里更是展露无遗。
我们的毕业典礼总是定点在“三百年剧场”,它位于哈佛纪念堂与怀德纳图书馆之间那片无边绿茵中。通常,哈佛每年会有两个演讲:一是毕业纪念日演讲,一是毕业典礼演讲。前者先于后者,并且专属于哈佛学院应届毕业生,演讲嘉宾由大四学生委员会物色。这种演讲一般被称作“搞笑演讲”,一些著名谐星和幽默作家在演讲中所讲的那些很有味道的笑话,让我们笑破了肚皮,也令家长脸红。
而使全体毕业生如沐春风的毕业典礼演讲,则几乎永远都是“严肃”的,它由哈佛校友会敲定演讲人选。校方行政管理人员做不了主,谁来演讲还得看学生、校友的意愿,得体现出他们的兴趣与价值取向。有人为此会说毕业典礼演讲是观测哈佛社群的“精神指标”.
你脑海中浮现的演讲可能是一场劝诫毕业生去做未来领袖、主宰世界的说教,可是,哈佛毕业典礼演讲者最不可能鼓励我们去憧憬、去实现做人目标。
我20xx年毕业时,毕业纪念日演讲嘉宾是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毕业典礼演讲嘉宾是比尔・盖茨。一个曾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另一个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此二人如果不讲权和钱,会讲什么呢?
克林顿提到一个概念:“ubuntu”.意为“我因你而成”.即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亦谈及我们不应将自身视为个体去追逐个人的成功,而应为全世界兄弟姐妹的福祉奋斗。非洲的艾滋病不是只属于“非洲”,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不是只属于“印度尼西亚”――我们思考时不应将其看作“他们”,而应视为“我们”.他敦促我们“花尽可能多的时间、爱心与精力去考虑那99.9%的人”.
比尔・盖茨讲了自己与妻子梅琳达如何扪心自问“以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怎样能最大化地造福最多的人”这一历程。他致力于推进创新型资本主义。在其中,市场力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贫困者,极具说服力的阐释:如何利用纷繁复杂、让企业与政府获益的现代科技与创新,在发展中国家拯救生命、改善生活。
他向我们发出挑战:以你们过硬的文凭、才智和天赋,能否应对重大的全球问题,为更多人的幸福贡献力量。他也为我们送上离别的祝愿:“我希望,你们将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单单是以职业上取得的成就,也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除了同为人类之外与你们毫无共同之处的人们。”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两场如出一辙的演讲。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但我会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作为稳拿“好工作”的顶尖大学毕业生,有年轻的活力,有社会的认可――我们没什么输不起的。我们也许以为自己所向披靡、高人一等,从而面临迷失自己谦逊与对全人类同理心的危险。但也恰恰由于这种优势,我们随时能以最佳准备状态服务于最富挑战性的愿景,投身于最具挫折性的目标。这不是要我们牺牲健康、财富或快乐去为其他人做牛做马,事实上,我们应该并且必须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有所行动, 这不只是借由个体层面的同情与怜悯,还包括在梦想和卓越层面上进行革新与创造。我们不必放弃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我们可以通过为更多人幸福的奋战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认为,像名校的毕业生,身处一个独特而资源丰富的位置,就该为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为未来一代又一代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全力以赴。我盼望全世界毕业生们,同样接受这这一挑战,放低身段并为此努力。
xxx:
大家好!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捉摸,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在我的耳边好像还回响着幼时在操场上跟小伙伴嬉戏的欢笑,转眼又变换成了初中时老师在讲台上的循循教导,最后化作了现在高中时期教室里一片的笔尖接触纸面的沙沙声。
回首人生十五年,如梦亦如幻。小小年纪也算是经过悲欢离合,毕业分别这一情况也经历了几次,但是每一次都能够给我带来不同的体会。
回想高中三年的艰辛,那好像失去了颜色的回忆现在却开始变得厚重而深含感情起来,曾经觉得高中生活只有学习,注定是一片昏暗的颜色。然而哪怕是再艰苦的环境也始终有着令人感动的闪光,不论是同学、老师、还是我们经历的活动,友人之间课间走廊上的打闹,这些都为本来灰色的高中生活增色不少,甚至可以说是彩色和暗色的完美混合,形成了一副名为《高中》的美丽画卷。
在学校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我们即将面对着的就是人生第一道难关“高考”,但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备战的准备,不管情况如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是不管是有信心还是没信心,学习成绩或好或坏,大家包括老师都是一副沉重的样子,同时在期中还有着浓浓的不舍之情。毕竟我们一起在高中生活了三年,在艰难的困苦中互相扶持着走来,能够走到现在的同学都少不了互相的鼓励,现在在这最后一堂课上互相看来,脸上都是一样的感慨万千。
我们的班主任,美丽的__老师,她是一个瘦小但是坚韧的女士,在这最后一堂课上面对着我们递过来的一张张同学录或者寄言纸没有半点的不耐烦,一边絮絮叨叨的跟我们聊着三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边认真的写着寄言和祝福。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场景,既没有电影里悲伤的音乐衬托,也没有那些华丽的特效,但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样子却不知为什么能够精确的击中我们的泪腺。
班上关系好的女同学们抱在一起流着泪互相用颤抖的声音叮嘱对方一定要记得自己,一定要在接下来的高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而平日里不着调的男同学们也是沉着了下来,一遍又一遍的收发着同学录,认真的祝福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前程。
而我呢,也许是班上最丢人的那个吧,明明作为班干部,在代表班集体为各位同学祝福的时候却哭得像个泪人一样。
三年的感情,在今天的最后一课集中爆发,带来的是无穷的动力,以及大家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怀抱着同学老师们的祝福,期待着以后的某一天,我们能够不辜负那些祝福,带着傲人的成绩跟同学们再会。
★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_
★ 最后一课教案
★ 读后感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说课稿
★ 语文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读后感
★ 最后一课有感
★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