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29师遗址导游词优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边伯贤的狗金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129师遗址导游词优秀(共含12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边伯贤的狗金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129师遗址导游词优秀

篇1:关于129师遗址导游词优秀

大家好,欢迎各位朋友到129师司令部旧址参观瞻仰。我是本次的红色之旅导游员,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身边的这位是咱们本次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驾驶技术一流,一定会给大家提供一段平稳、舒适的旅途时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很荣幸由我和王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如果您有什么要求,请尽管提出,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在这里,我先预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到达今天的目的地—129师司令部旧址了,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总体: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邯郸涉县,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一二九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0亩,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一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摇篮”。

好了,我们的车也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一起下车。

广场和塑像:

游客朋友们,这里就是129师司令部旧址了。我们面前广场就是129师司令部旧址广场,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分为上广场和下广场两部分。下广场中央的这面石制红旗,象征着129师将士浴血太行、抵御敌寇的军魂永存,象征着涉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跟时代脉搏,建设美丽家园的拼搏精神。

广场中央矗立着名为“刘邓和他的战友们”6位将帅铜像,从左起分别是蔡树藩、徐向前、邓小平、刘伯承、李达、黄镇。您看,刘伯承雄韬大略、深谋远虑;邓小平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徐向前深着坚毅、刚强果断;蔡树藩英勇无畏;李达足智多谋;黄镇儒雅稳重。这组雕塑成功地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光辉形象和各具特色的个性。广场南边墙上是一组长54米、名为“太行烽火”的石质浮雕,从不同角度和各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29师将士立足太行的战斗、生产、生活场景。上、下广场以12个台阶相连,这12个台阶分为三组,第一组1个,第二组2个,第三组9个,象征129师。

旧址下院: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往前走,129师司令部旧址有下、上、后三个四合院,占地面积1834平方米。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司令部旧址下院,门前有5条相连的石砌小坡,当年129师司令部代号“五加坡”就由此而得名。迎面看到的是“革命旧址分布图”,涉县地形复杂,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抗战时期,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长期驻扎在涉县,留下了很多革命旧址,如129师司令部旧址、政治部旧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冀南银行总行旧址、陕北广播电台旧址、西达兵工厂旧址、温村会议旧址等,现在有不少革命旧址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院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司令部办公室,刘伯承、李达、张廷发、何正文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原状陈列。院中这两棵丁香树和紫荆树,是当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三位首长亲手栽种的。“”时期,邓小平蒙冤受屈,这两棵树也将被砍掉,赤岸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同志为保护这两棵珍贵的树,就先把它们移栽到自己家院,1979年司令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时,张义库同志又把这两棵树移到这儿。曾有人为这两棵树题诗一首:

几经风霜迎春来,百般红紫争艳开。

问伊哪得香如许,道是将帅亲手栽。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刘伯承师长办公室,这里陈列着一把老式坐椅,当地人称为“栲栳圈椅”,这是当年刘师长制定平汉战役作战计划时坐过的一把椅子。刘伯承师长坐在这把椅子上,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的伏案工作。《关于平汉作战部署给一、二纵队首长的指示》和《平汉战役的战术指示》等重要文件,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完成的。后来司令部撤走后,张义库同志便把椅子珍藏起来,“”时埋在干草堆里小心加以保护,1979年司令部旧址对外开放后,他就把这把椅子无偿捐献给展览馆。它是人民缅怀刘帅功绩,了解平汉战役史实的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旧址后院:

上院和后院是前后连通的两座院落,大门匾额上“刘邓旧居”四个字是1994年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前院有李雪峰宿办室、张磐石宿办室、刘伯承遗物陈列室、黄镇遗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生前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留下的手卷墨迹和照片等。后院现存有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的宿办室。南房5间原为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后改设为太行木刻版画展室,室内陈列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部队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木刻版画。

接下来,请各位游客随同前往将军岭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将军岭,将军岭位于129师司令部旧址西北约百米处,原名庙坡山,从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何正文、赵子岳、赵忠、邢崇智等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纪念碑,并建造了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从此,庙坡山改名“将军岭”。从赤岸村登上将军岭,共有129个台阶,象征129师之意。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这里是除八宝山以外,安葬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

游客朋友们,至此,我们129司令部旧址就参观完毕了,我也不得不和大家道声再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相处的时间虽短,却建立了友谊。在这离别之际,我要衷心的向大家说声谢谢,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让我能够圆满的完成此次接待任务,而对于旅途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望您见谅,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会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善。最后,我谨代表旅行社以及我本人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各位!

篇2:新乐遗址导游词

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我为各位介绍的是沈阳市的著名景点之一: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分南北两个区,它以中间的马路为界。路南为展览区,路北是新乐遗址和仿古原始人的建筑。新乐遗址发现于1973年6月,1982年被沈阳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遗址的南面成立新乐遗址文物管理所,建展厅。从而为沈阳市的旅游业又增添了一个新景点。并成为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敦育的基地和对外窗口。新乐遗址的发现,对沈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科学、艺术、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十年初,考古工作者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拄山的黄土岗上有新石器时原始人的遗物。1973年6月又发现了五处新石器时的文化堆积。在新乐电工厂家属宿舍院发现了厚到一二米的文化堆积,证明了在新石器时我们的祖先曾在此居住过。在挖掘中发现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经过整理研究,具有独特风格,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被命名为“新乐文化”。因此,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做新乐遗址,并在此修建了展览馆,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新乐遗址占地总面积17.8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地2.5万平方米。展览馆的屋顶,它呈三角形状,回头看北区几十幢茅草顶和土房子。它们的屋顶也都是尖顶呈三角形状,是模仿原始人的房屋而建造的。我们来看院中的这座雕像,这上面共有六个成年人和一个男孩子。看这个男子,他左手按在磨石上,身子蹲着,右手拿着刚磨好的石器在瞧着。左边一个女子长发披肩,脖子上挂着项链,上穿一件用树叶和兽皮制成的短裙。右肩上扛着一个小男孩,男孩双手高兴地举着,在孩子的右手里,我们看他拿的分明是一个果子,是什么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她的左侧还有一个女子和她穿着差不多,在翩翩起舞。看得出非常高兴。是什么原因使她这祥手足舞蹈呢,大家可以尽情地去猜想。我们看磨制石器男人右侧的女子,她身边放着一个淘米用的陶罐,她半跪在地上右手捧着一个尖尖的陶碗,目光在看碗里的食物。在这个女子的右侧是一个男子在用力拉弓,仿佛在弹射着天上的猎物。身边放着一只刚刚被捉到的小鹿和一只被射杀的大鹿,这可能是母子俩。在这个男人身后有个女人,她在石头上磨黍。黍是一种粮食,一会儿我们进展厅可以看见。现在她身边放着的就是黍,黍磨好后就放在这个斜口的容器里,最后来看看这座雕像上这个高大的东西。它像古时人们头上用的簪。它是木雕制品。上面雕刻的据说是一只大鸟,可能是只大鹏鸟。它意味着什么?请大家想想看:整座雕像,就是“沈阳新乐人”的一幅生活缩影,请大家进展览厅。

(观看墙上的这帽璧画)这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沈阳新乐人的一幅生活画卷。请看中间部分,下面是一个三角形和一只大鹏鸟。这是沈阳新乐人房屋的屋顶和崇拜的图腾,一会儿我们会看到制成的木雕艺术品。中间部分是小孩和女人,周围是一群跳动的人们。它说明沈阳新乐人生活的这个时是母系氏族社会。看左边一男人在拉弓射箭,一男人手捧着一团火,一男子在石头上磨制着石器,还有两个女人,一个梳妆打扮,一个肩上扛着陶罐在行走,这标志着新的时已经开始了。请看左边是清一色的女子,一个小孩拿着自己采到的果子给正在用石棒在石磨上磨米的母亲看,她的身旁一个女子用泥做着陶罐,另一边,一女子左手高举一个我们刚才门前看的那个木雕艺术品一一图腾。在她的身边有一个女子扛着一捆黍。那绿的是草地和森林。请看最后这一条浅蓝的地方,这是一条大河,它就是沈阳浑河的古河道。古,人们以河为界南为阴,北为阳。沈州在浑河北岸,故称为沈阳。这也是沈阳这个名字的来历。河的上方是碧蓝的夭空,鸟儿在飞翔,森林树木茂盛,空气温润新鲜。河面上碧波荡漾,人们过着幸福芙满的生活。

展厅共分两部分,第一展厅展出的是新石器时沈阳人的下层文化。第二展厅展出的新石器时期沈阳人的中下层文化。先看一展厅,这里展出的是距今68至7200年的下层文化,它们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一样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骨针、细石器、网坠、玉器、在原始社会玉器除了用来做工具以外,还用来做装饰品,在门前的雕像上那个女人脖子上的项链,手腕上的手链,其中就有玉珠。而细石器的出现又标志着原始社会新石器时的到来。那些是陶器。呈红褐色全都是手工制品。最大的有四五十厘米高,全身有压纹,划纹、“之”字纹。它与河北武安、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文化有着承接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新乐氏族社会已进入到繁荣时期。因而在新石器时的中期,沈阳新乐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相反有些地方还要比中原早许多年,如这里出土的石制斜口器,是移植火种和去谷皮壳用的,各位看它还像什么?一会我们还会在北区见到它。这些都是三足器。因为它有三条腿实心的叫鼎,三条腿空心的叫,底部有许多小孔,可以透蒸汽,在它的'上面可以放食物蒸,好象现在的蒸锅,它叫做甑。上加甑的这个就叫。它是专门用来蒸食用的,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蒸食的习惯了。请看,这是炭化谷物、石墨,据考古专家发现,就在这块石墨上面有原始人的唇印,据分析,这些石墨可能是用来做化妆涂料用的,也可能是画笔,这些是煤精制品。有煤精球、小碗、耳挡、煤精泡。煤精又叫烛煤是煤的一种。

它主要产在辽宁的抚顺。它乌黑发亮,晶莹可爱,而且硬度高于煤,细腻又无杂质,用它做雕刻术品还是在近,我们今天能够看以7200年前的煤精雕刻艺术品,说明我们的祖先善于发明创造,就地取材,显示了辽宁和沈阳地方的独特之处。并将我国的煤雕历史提前了七干多年。这个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说明新乐原始人对美已有很高的追求。它是一件木雕,那是放大后复印的图案。它的形状似大鸟,方才我们在展厅前群雕上看到了它。在进门的走廊里又看到了它,它与庄子《逍遥游》中神话提到的大鸟相符。它头大尾长,形体浑厚,威严。大嘴象征气吞山河之势,背长使人有“鹏之背不知几干里”之感。是原始新乐人的图腾一一一只大鹏鸟。雕刻的手法流畅,细腻,连鸟身上的羽毛都可以看得清楚。在7200年前有这祥精湛的雕刻艺术,这个惊人的发现在中国和世异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篇3:国家遗址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看待。其诗中还出现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我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

篇4:国家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5:国家遗址导游词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遗址分布在清水河与阎家沟交汇处的第一、二、三级台地上,总面积约达32万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3底,发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窑址30多座,共出土各类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显地反映出生产技术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红陶、灰陶、彩陶; 有手捏制、敷贴模制、轮制; 有夹砂陶,泥质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 如钵、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装饰纹有绳纹、弧线、三角、条纹、勾叶纹;有变体鱼纹、鸟纹;有两兽相朴的写实纹、蛙纹;有圆点、条线、弧线、组成的几何图形等;有紫红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绘。特别是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给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篇6: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好!欢迎您们来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我是您们的导游小郭。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距北京市区48公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所以我们在游览时应当不乱扔垃圾、不触摸物品,这样才能保护和欣赏到有着“人类远古文化宝库”之称的中国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

首先,我们共同参观一下“周口店第一地点”。这里俗称“猿人洞”,东西长约140米,中部最宽处约20米。它是19瑞典科学家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共同发现的。从1921年发现和发掘起,考古学家已下挖了40多米。到目前为止,共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尤其是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接下来,我们一起参观“周口店第一地点”周围的第五、七、八地点,它们是1929年被发现,在这儿里考古专家又出土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发现的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发现的'工具,可以推算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发现的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北京人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经研究,可知“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烧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树枝和鲜骨。

最后,让我们步入北京猿人展览馆,领略一下考苦学家们辛勤研究成果和保护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重要意义。根据对北京猿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猿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猿人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北京猿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北京猿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猿人的发现与研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解决了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事实证明,北京猿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猿的后代,后来人的祖先。北京猿人的发现,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这次旅途到此结束,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篇7: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人在白鹿塬这块肥沃的平原上,在女酋长的率领下,用石斧砍伐树木,用石锄修整土地,用石铲和木棒刨出一个个小坑,将种子插种下去。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种庄稼要浇水,施肥,真正的是靠天吃饭。如果遭遇到旱灾或水灾可能就颗粒无收,不过好在当时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妇女们又成群结队用石刀和陶刀、蚌壳来收割,后来又发明了镰。收割以后,妇女们先用自己的手将他们加工成谷子,再用一种类似于石磨的东西脱去谷子上的糠,便加工成了小米。小米这种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作物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粮食,它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比拟的优点: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且久藏不坏。这些为半坡人能够在此定居400多年之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家畜饲养也是半坡人的生活来源之一,发现的两个圈栏建筑遗址和一些动物骨骼说明先民们已开始饲养狗和猪,并开始对羊、牛、马、鸡等家禽家畜进行驯养。

篇8: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人的社会组织是妇女领导下的母子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个人财产,没有私有;既没有阶级又没有剥削;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生产力特别低下,人们生活的十分艰苦。

这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制造出来的陶器,半坡人在制作陶器时,主要有两种方法,“泥条盘筑法”,这是制做陶器的主要方法,就是将陶泥搓成扁状的泥条,再一圈一圈地盘成需要的形状,经过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进陶窑去烧制;另一种方法是“捏塑法”主要用来制小的器皿,直接制成泥胎去烧制。半坡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有经过筛选的陶土制成的表面光洁、质地细腻的细泥陶饮食器具,像碗、壶、盆、杯等,也有用掺着粗砂的陶土制成的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夹砂陶炊具。半坡的陶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篇9: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许多陶器上都绘有各式各样的纹饰:绳纹,网纹,几何形花纹和动物纹。纹饰中可以看到有奔跑的鹿、跳动的青蛙、狰狞的猪面以及或静卧或腾跃、或追逐游泳的各种各样的鱼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有两头一身或两身一头的鱼,还有多身人面,鱼身鸟头的奇特形象,这些朴素真切的图案,非常明确而又肯定地反映出对象的特征。半坡彩陶上的纹饰可能就是民族图腾的起源。我国古时从图腾崇拜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非常富有想像力和幻想力的,而且这些奇特的思想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和意念,就像人世间本没有什么龙、凤、麒麟。可能是远古部落间的连年战争,一方为了战胜另一方,力图把所崇拜的动物中的各种有力优美特点集中到一种动物上来,再加上些夸张的手法,于是就渐渐形成了龙和凤的形象。

半坡人在雕塑方面的手艺也是极高的,有陶质人头塑像,鸟形雕塑和兽形盖钮。在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这个葫芦状的陶埙,我们称之为女人腰。它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被誉为华夏吹埙第一人的刘宽忍先生曾与贾平凹先生合作出版了一盘磁带名叫《风竹》。刘先生埙声悠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贾先生吟唱堪称声情并茂,两人珠联璧合,乃是乐坛的一大盛事。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听听,真的会使大家有不错的享受。

篇10: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渐渐地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里展出的是半坡出土的骨刀、陶纺轮、石纺轮、骨梭、骨针等。当时的半坡人已经会织布,他们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和兽毛。当时的纺织机是一种水平式的,只能固定住线的一端,另一端要固定在人的身上,来回穿梭织布。从遗留的麻布痕迹观察,粗的类似今天的麻布袋,细的类似帆布。麻布衣服主要为夏季穿着,冬天半坡人主要以兽皮为衣服。这个陶锉就是用来揉软兽皮的,经过加工后,兽皮更加耐用而且舒适美观。

这是半坡出土的骨针,从出土的遗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半坡人早期加工骨针先用骨头磨成针的形式,而后再穿孔,但这样的成功率很低,往往会前功尽弃。后来经过实践,他们发现粗骨比较好打孔,后来就打出孔后再磨成针,这样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半坡的骨针可以同我们现在的钢针相媲美。骨针的发现说明了半坡当时已经开始缝制衣服,至于衣服的式样,当然没有我们现在的衣服品种多,主要有两种式样:一种为连身,就好像我们现在的连衣裙,就是将整块的麻布或兽皮缝制起来,中间穿一根绳子便成了;另一种大概“衣”和“裙”分开,就像我们现在的露脐装,上身主要是护胸,下身主要是护腰和前身。就当时的文化水平看,衣服不仅是用于防寒,而且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篇11: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有了吃的、穿的,当然就该有装饰品来妆点、美化一下自己了。半坡人发明了石簪子和陶簪子,盘贴在陶器上的绳状装饰物使之更加美观和实用。半坡人的装饰口材料十分广泛,有陶的、玉的、石的,也有用骨、角、牙和贝壳等。制作精细,以环饰,珠饰为主。另外还有坠饰和片状饰。就形状看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按用途分:发饰、颈饰、手饰、腰饰和贴衣镶嵌式。有的还刻制有各种纹状饰,分别佩带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看来爱美之心真是人皆有之,我们现在如此,古人更是如此。

在分配和修建房屋的过程中,半坡人的头脑中产生了数字和几何图形的概念,这一时期出现在陶器上的等边三角形、各种形状的房子和人面鱼形的底纹,我们现在的高等数字和复杂的计算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为了记事和记数,半坡人创作了一些简单的符号,共有22种113个刻划符号,他们用这些符号记载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记事符号大部分是在陶器进行泥塑加工时刻划的,只有少数一些是在陶器上刻划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半坡人用刻划符号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思想交流,借以反映和记载他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情况,这些记事符号被认为是我们最早的文字萌芽。

另外半坡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典范

篇12: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沈阳新乐遗址导游词

世界文化遗址导游词500字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作文导游词

金界壕遗址导游词

中国世界文化遗址长城的导游词

有关陕西大明宫遗址的导游词

万发拨子遗址

圆明园遗址观后感

散文古城遗址

优秀护师工作计划

关于129师遗址导游词优秀(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129师遗址导游词优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